文言虚词小故事之11 文言虚词小故事之“若”

合集下载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精校版) - 副本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精校版) - 副本

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其 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 其师患(担心)其未得要领。一日,以其徒上 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归之,训曰: “人之患(毛病)在自诩,此或终为患(灾难) 也。吾患(厌恶)天下如此者也。””

蔡人有足疾(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 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痛苦) 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 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 “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也。”
能就非凡之业。
【速记口诀】 趁经通因凭 于是便顺承 谐音:曾精通音频 于是便顺成
【奇思妙想】 学校需要用电脑合成新校歌,我曾精通音频 制作,于是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13.因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
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
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
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途经
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
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
而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 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 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 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 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 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 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赵以蔺相如为使使 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意图欺之,却 (推辞、拒绝)之不恭,相如因持璧却(退却)立, 却(回头)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 完璧归赵。秦王怒,欲攻赵。又恐廉颇却(击退)之, 遂罢。相如归国,却(再)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连词,表并列)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连词,表假设。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代词,通“尔”。

你,你的)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连词,表转折。

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连词,表递进。

)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连词,表修饰。

)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连词,表承接。

)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也?其所据何(3代词,做宾语,什么。

)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其大也!然何(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人能忘情耶?何以(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以下是十八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而:
- 拔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 何:
- 苛政猛于虎: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3. 乎: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乃: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 其:
-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译文译文:XXX怎么能和你相比呢?这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比较,但是他的妻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她的依据是什么呢?实际上,这是因为她爱你深沉。

唉,情感的误判,真是太大了!但是,有谁能忘记感情呢?怎么才能克服这种弊病呢?希望您能教我一个好方法,怎么样?译文:我曾听XXX的高尚品德,于是读了他的《示儿》。

当我读到“XXX北定中原日,家祭XXX告乃翁”这句话时,深感佩服,他真是一位忠贞不渝的人啊!但也有人不屑,说:“这家伙只是为了博取名气。

”众人用理论质问他,他的话说不通,只好道歉。

其实他的话只是夸大其词,他自己也很高傲。

解析:(1)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而且。

(3)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而且。

(5)副词,表示如同、像。

(6)副词,表示清澈、明净。

(7)副词,表示暂且、暂时。

译文:“还活着的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已经死去的人早已长逝”,这不仅仅是发生在某个石壕坑里,而是在中晚唐朝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皇帝仍然每天享受着音乐和舞蹈,还委任奸佞之徒掌管政务,那么唐朝必然会灭亡。

而志士应该像清澈的河水一样纯粹,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没有进步的机会。

即使有着“宁死不屈,不需要酒杯来辞别”的豪气,也无法发挥作用,因为没有用武之地。

解析:(1)复音虚词,表示原因。

(2)代词,表示对象。

(3)副词,表示位置。

(4)复音词,表示原因。

(5)副词,表示时间。

(6)复音词,表示目的、原因。

译文:“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的紧急情况,而不是出于私仇。

”XXX这样说,足以使他成为天下所敬仰的对象。

能够像他一样,以自己的位置和能力去做到这一点,其他人又怎么能够比得上呢?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就知道他不是为了博取名利而行事的。

与他平起平坐的人,XXX也是如此,他在众人中从不失态,前去拜访XXX时,他的度量岂是普通人可以比拟的?这两个人都是以教人向上为目的的。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 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 连词,表并列)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 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 连词,表假设。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 代词,通“尔”。

你,你的)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连词,表转折。

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 连词,表递进。

)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 连词,表修饰。

)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 连词,表承接。

)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 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 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也?其所据何(3 代词,做宾语,什么。

)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其大也!然何(5 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人能忘情耶?何以(6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高考文言文个实词虚词小故事助记

高考文言文个实词虚词小故事助记
上有丽人,可怜(可爱)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爱惜)之. 逢战火,随众流浪,一路艰辛,众皆怜(怜悯)之.祸后归家,可怜(可 惜)焦土一片. 52、弥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长久)久,烦之.一.外出,遇雨,久不 止,仰弥(满,遍)天之云,心之弥(更加)烦,归家,方心安. 53、莫 日莫(同“暮”,晚)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 人曰莫(不要)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不)取. 如此,莫(没有谁)能加害于尔也.” 54、明 滕子京请守巴陵郡,越明(第二年)年,政通人和,明(阐明) 道德之广崇,拓人间之美景,郡之人皆以为明(贤明)也.一日出游,见 江船灯火独明(明亮),闻湖上有筝声,听之有如仙乐.滕子京欲至观 其由,遂亮起火把,行之甚远未至,然火不足以明(照明)也,遂罢. 55、内 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内心)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 之.密常内(通“纳”,接纳)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里面),抒满 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46、举 陈涉亡,众豪杰举(推举)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 邦先举(攻取)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邦,然意不决,范增举(举起) 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尽,全都),且举(举出) 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像样子). 47、绝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断绝)邻人之念,晋人 遂率妻子至桃源绝(与世隔绝)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横渡),后 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尽),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 (直上穿过)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48、堪 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胜任)吾儿妇.”令 其子休之.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能够)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 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忍受). 49、克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战胜),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 骄纵,未能克(约束)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 (能够)蒙其泽. 50、类 宋人某,形类(类似)橐驼者,树之茶类(种类),其法异.众人怪 之,问其以.举类(事物)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文言18个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

《文言18个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

注:大王如果处理政事会不费力气,那么大王做的事 情就是正确的。
4.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 “王师北 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 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 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 乃(7)自高耳。 解析: (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 “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 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 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7) 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2.何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 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 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 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 (7)? 解析: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 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 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 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 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 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 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 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 办”。
• 注:众人质疑其中的原因,寻根究底,他 才不得已道歉。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 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 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 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 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 (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 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解析: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2)连词,表假设, 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 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加强 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12)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 节作用,不译。

文言虚词小故事

文言虚词小故事

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翻译: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

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

”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2.其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

”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

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解析:(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

《文言18个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讲解学习

《文言18个虚词小故事》解析、译文版讲解学习
奸佞:奸滑谄媚。涟:①<名>水面细小的波纹;微波。《伐檀》: “河水清且~猗。”②<形>泪流不断的样子。《诗经?氓》: “不见复关,泣涕~~。”
7.若
“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 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 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 。
6.且 “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 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奸佞之人,则李 唐且(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 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足辞 ”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解析: (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 (3)副词,将要。(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 步议论,况且,再说。(5)复音词,就像。(6)连词,表并 列关系,又。(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译: 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很鲜美啊。如果 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块吃吃,饱饱口福。”狼 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于是狐狸挑 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那些 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 ,还是怕你的主人?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 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你一定要答 应我。”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还怕找 不到罪名吗?”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 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
《文言18个虚词小故事》解析、译 文版
1.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 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 (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 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 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 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 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小故事搞定文言虚词

小故事搞定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法情景记忆——《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①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②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③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④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⑤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⑥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⑦思也。

众应之。

既而⑧,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⑨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⑩;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①连词,表并列。

②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③连词,表假设。

④代词,通“尔”。

你,你的。

⑤连词,表转折。

⑥连词,表递进。

⑦连词,表修饰。

⑧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⑨连词,表承接。

⑩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2.何“徐公何①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②也?其所据何③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④其大也!然何⑤人能忘情耶?何以⑥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⑦?解析:①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②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③代词,做宾语,什么。

④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⑤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⑦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3.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①。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②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

”嗟乎③,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④!而王胡为乎⑤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⑥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⑦好乐者也。

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⑧?解析:①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②介词,相当于“于”,“在”。

③④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⑤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⑥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若

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若

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若导读:高考要求掌握的十八个文言虚词—若【若】(一)动词。

1.像,好像。

①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②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2.顺从。

①曾孙是若(《诗经•大田》)3.同,相当①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4.及,比得上①徐君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名词1.海神名、神树名2.香草名3.姓(三)用作代词。

1.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稽废时日(《乐羊子妻》)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翻译:我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

)(四)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假设"等。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②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翻译: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翻译:至于普通百姓,那么一旦没有固定不变的产业,那么就难以拥有持久不变的意志)4.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的样子"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5.和,与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6.复音虚词【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若的文言文意思

若的文言文意思

若的文言文意思1. 文言文中“若”的意思如果,文言虚词。

有很多用法。

例如:当顺讲。

《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山泽山林不逢不若”。

不若就是不顺。

还当及讲。

《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

做称呼代词,当你讲。

即汝、尔。

《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

当其讲。

《论衡-刺孟篇》“吐若兄之路”。

若还可以当如此讲。

当此讲。

当这讲。

等等。

不再一一列举。

要看“若”字是不是作主语,或宾语,或状语,和什么样的副词相配等各种具体情况来翻译。

作连词时,常常写作“若苟”、“若其”、“若使”、“若或”。

刚开始是一个词,没有任何意义。

“若干”这个词,现在还在使用。

2. 文言文若字有什么意思在那篇课文若出自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翻译:众人敬仰、倾慕他,就象水归大海一样。

1、作动词:像。

2、作动词:及;比得上。

3.作为代词:你;你;你的(我们的)。

4、作代词:这样的;这。

5、作连词:至于。

6、作连词:假如;如果。

7、作连词:或;或者。

8、作副词:好像;似乎。

9、作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

若拼音:ruò释义:1.如果,如果:如果。

如果。

假设。

如果天空中有爱,天空就会变老。

年份差不多。

放心吧。

周围没人。

充耳不闻。

很拥挤。

3、你,汝:若辈。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4、约计:若干(gān )。

若许。

5、此,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顺从:“曾孙是若。

”7、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若而叹。

”8、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9、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若芳”。

若英(“杜若”的花)。

10、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11、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若水[ruò shuǐ]古水名。

这是雅砻江。

与金沙江汇合后的河段,古称若水。

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翻译

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翻译

文言虚词小故事解析及翻译"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 而兵者,诡道也, 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连词,表并列)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 而况(2复音词, 即“何况”, 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连词, 表假设。

)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 而(4代词, 通“尔”.你, 你的)翁豪杰者, 然青取之于蓝而(5)连词,表转折。

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连词,表递进。

)日参省乎己, 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连词, 表修饰。

)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复音词, 不久,一会儿。

, 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连词, 表承接.)出, 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 小女子而已(10复音词, 放在句尾, 表限制的语气助词, 相当于“罢了);其行, 乃巾帼英杰而(11语气助词, 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 (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 (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 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 “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 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 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 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 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 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 却是巾帼豪杰啊。

2. 何“徐公何(1副词, 用在动词前, 表疑问, 怎么)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 何(2疑问代词, 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也?其所据何(3代词, 做宾语, 什么。

)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 情之误, 何(4用在形容词前, 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其大也!然何(5代词, 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人能忘情耶?何以(6即“以何”, 介宾短语, 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除此弊, 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即“如何", 表示疑问或反问, 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完整word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完整word版)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1.而(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 11〕。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0〕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2.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 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3.乎(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其庶几乎〔1〕。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

〞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假设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那么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

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文言虚词小故事全

文言虚词小故事全

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④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⑤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文言虚词之小故事[2]:原文: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

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注释:(1)动词,可译为“到”、“往”。

(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小故事之“若”

“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

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解析:(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

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眺望故乡。

”(真是)奇妙啊!这个人的想象,(就)像石破天惊,铁树开花一样,并不是你们这些平常的人能够赶得上的。

我也是这样。

恐怕我们这些人只能够作鱼的一片鳞龙的一只爪了。

至于一般人思念家乡,常常是眺望明月怀念远方,(或者)登上高处吟诗作赋,至于柳子厚就不这样,(他)凭借超过一般人的思路,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