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私营企业的治理结构特征
私企治理结构
私企治理结构
私企治理结构是指私营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
私企治理结构的设计对企业的发展和长期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而言,私企治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所有权结构:私企所有权结构决定了企业的所有者是谁以及他们对企业的控制程度。
私企的所有者可以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家族或者一家公司。
不同的所有权结构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方向。
2. 管理层结构:私企的管理层结构包括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中层管理层等。
董事会通常由所有者或者股东选举产生,负责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监督管理层的工作。
高级管理层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
中层管理层负责具体部门和团队的管理。
3. 决策机制:私企的决策机制包括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两种形式。
集中决策是指由少数人或者一个人做出决策,通常在所有者或者高级管理层手中。
分散决策是指将决策权限下放到更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或者团队,以提高决策效率和灵活性。
4. 内部控制:私企的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运作正常和防止风险的重要机制。
内部控制包括财务控制、风险管理、合规监督等方面。
私企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财务状况真实可靠。
私企治理结构的设计应根据企业的规模、性质和发展阶段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以实现企业目标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同时,私企治理结构也需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的发展需求,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民营企业的定义和特点
民营企业的定义和特点民营企业是指以个人或者集体投资、拥有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有企业相对应,民营企业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所有权私有化民营企业的最大特点是私人所有制,即企业的生产资料和经营权归个人或集体所有。
这意味着民营企业由私人投资兴办和经营,而不是由政府投资或控制。
这种私有化的所有权结构赋予了民营企业经营自主权和灵活性,可以更快地做出决策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市场导向民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来决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它们注重市场调研和定位,迅速反应并适应市场变化。
相比之下,国有企业通常由政府决策,受政策和计划的影响较大。
三、竞争力强由于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和市场导向,它们通常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民营企业可以更快地适应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和生产方式。
它们注重效率和创新,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来获得竞争优势。
四、灵活性高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扁平,在决策和管理上更加灵活。
由于拥有者通常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决策过程更为迅速和高效。
另外,民营企业对人员、技术和资源的调整也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五、创新意识强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创新。
为了提高竞争力,它们注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强调使得民营企业能够在市场中保持活力,并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六、就业机会多民营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但数量庞大,对就业的贡献非常重要。
它们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时,由于民营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其员工通常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
总结起来,民营企业具有所有权私有化、市场导向、竞争力强、灵活性高、创新意识强以及就业机会多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定义及特征
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定义及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对企业的所有权、权益和管理进行规范和制度化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如下:
1. 私有制:现代企业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企业的所有权属于私人或私人集体,并以盈利为目标。
2. 市场导向: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运作,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获取资源和销售产品,追求经济效益。
3. 法律约束:现代企业制度受法律法规的约束,必须依法经营,确保公平竞争和合法合规。
4. 独立法人地位: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企业独立法人地位,具有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能够与其他企业和个人进行契约关系。
5. 分权与专业化:现代企业制度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实现权责分明,将管理职能专门化和职能分工化。
6. 经营自主权: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企业经营自主权,企业经营决策的权力属于企业内部,享有自主自由市场选择权。
7. 长期生存和稳定性:现代企业制度追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通过利润积累和资本积累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组织架构
民营企业组织架构一、引言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运作企业,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民营企业的组织架构,并分析其特点和优势。
二、综述民营企业的组织架构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划分。
它将企业按照功能、层级、责任等不同维度进行合理划分,以实现内部协调和高效运作。
三、组织架构的特点1. 灵活性:相较于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组织架构更加灵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变化进行调整。
这使得民营企业在应对市场挑战和变化时更具有优势。
2. 扁平化:民营企业的组织架构通常较为扁平,减少层级,有效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灵活性。
这有利于企业快速决策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3. 职能清晰:民营企业的组织架构将各职能部门划分明确,职责明确,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高效,避免决策的重复和混乱。
四、组织架构的优势1. 快速决策:相比国有企业的繁文缛节,民营企业的组织架构更加简洁明快,决策权限分散,有利于快速做出决策,迅速应对市场的变化。
2. 激发创新:民营企业注重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组织架构的灵活性和扁平化使得员工更加积极主动,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挥。
3. 突出核心业务:民营企业的组织架构更加注重核心业务的发展和优化,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劳动力的分散,使得企业在自身领域更具竞争力。
五、组织架构的构建要点1. 适应企业发展阶段:组织架构需要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相应调整。
初创期要注重快速响应和决策效率,成长期要注重功能部门的建设和职责划分,成熟期要注重内部协作和精细化管理。
2. 关注协调机制:组织架构的设计要考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避免职责重叠和沟通不畅,提倡跨部门合作和信息共享,以促进内部协作和工作效能的提升。
3. 建立激励机制:组织架构需要与激励机制相结合,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经营者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使员工在组织架构中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企业文化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精品文档下载【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企业文化的特点及表现形式一个企业正如一个人,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有其成功的道理,必定有其成功的素养,企业亦然。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正在飞跃发展,企业文化正如一个人的灵魂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所重视。
一个人要立于社会,要有所成就,没有一点精神是不行的,要流芳百世,泽及子孙就更离不开自己的不断修炼身心;一个企业要想成为百年老店,没有灵魂是不行的,没有不断地自我修炼是很难长期立足于市场的。
企业文化的特点:首先必须了解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阶段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指导企业文化运转的核心内核是企业自我学习自我修炼的能力。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作用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一个人来到世间,总是要成长的,至于成长的方向则是可以控制和干预的,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环境,社会的环境和学校教育等使得具有同样能力的两个相同的个体,走出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所以必须先弄清楚企业所处于的发展阶段: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壮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必须在不同阶段辅之于相应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才能够顺利“成材”。
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为一。
老板文化;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业初期企业文化其实就是老板文化,老板个人的风格,魅力,理念及素质体现了整个企业运作的核心指导价值。
应该指出在企业的初期,强有力的老板文化对企业长期的文化建设将会打下一个好基础。
二。
企业内强势个人的文化;很多企业老板并没有极强的影响力,而内部某些员工,特别是一些实际经营的骨干个人,由于自己的工作风格和能力受到大家的赞同,这种个人的强势影响力主导了企业的文化。
三。
企业内强势组织的文化;很多企业由于内部部门的分工导致某个部门变得及其重要和强势,如采购部门或者销售部门;这些部门的运作逐步影响这个企业的运作,进而事实上代表了企业的当前文化;另外,某些企业由于本体文化较为弱势,通常引进一批人才时,如某个业务部门高层跳槽到该企业,同时将旧日部将一并空降该企业,这些人将会形成新的强势组织文化,一步步取代原来的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组织机构
民营企业组织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一个良好的组织机构可以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民营企业组织机构的一般架构和其在企业中的作用。
一、董事会董事会是民营企业组织机构中的核心机构,它代表公司的所有者,负责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决策。
董事会通常由公司的创始人、股东代表和一些独立董事组成。
独立董事是从外部招聘的专业人士,他们能够为公司提供中立的意见和建议。
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确保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同时保护股东的权益。
二、执行层执行层是负责执行董事会决策的管理团队。
执行层通常由首席执行官(CEO)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组成。
CEO是企业的最高行政负责人,他负责制定并执行公司的经营战略,并监督各个部门的工作。
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各自部门的管理和运营。
执行层的任务是确保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有序进行,并实现公司既定的目标和计划。
三、部门和岗位在执行层下面,民营企业通常会设置不同的部门,如市场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
每个部门负责特定的功能,并由相应的经理或主管管理。
部门之间需要密切协作,以实现企业整体的运营目标。
除了部门之外,企业还会设立各种岗位,从高级管理岗位到基层员工岗位,不同的岗位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职责。
四、内外部委员会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管理效能,民营企业还会设立一些内外部委员会。
内部委员会通常由企业内部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如战略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等。
外部委员会则由企业外部的专业人士组成,他们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如董事会筹备委员会、独立董事委员会等。
五、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除了上述的组织机构外,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是民营企业组织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可以塑造员工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通常由企业的领导层进行倡导,通过各种培训和活动来强调和传递。
民营经济的规律与特点
民营经济的规律与特点民营经济,是指依靠私人资本和市场机制,企业实现盈利的经济活动。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分别探讨民营经济的规律与特点。
一、规律1.市场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利用市场经营的手段,把风险转移为机会,规避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企业必须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完善产品和服务供应。
2.创新思维民营经济的企业家必须具备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和产品。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培养企业竞争力。
3.适应市场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民营经济的企业家必须具备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及时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开拓新的市场。
4.寻找差异化优势既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不再适应市场的变化,因此民营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差异化优势。
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广告,发展新款产品等手段,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特点1.灵活性民营企业的灵活性较强,因为其企业家可以作出更为灵敏的决策,抓住市场机遇。
同时,民营企业还可以通过合同等制度手段,更为灵活地与其它企业进行合作。
2.高效性民营企业由于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其生产经营效率较高。
由于经营后果转嫁负面影响等因素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企业家的投资决策更为理性,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率更为高效。
3.竞争性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实现了自身价值,以竞争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缺乏竞争意识、拖沓局面严重。
4.风险承受能力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将面对各种风险。
然而,在自身投资、负责制等方面的设计上,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了承受风险的能力。
综上所述,规律和特点是民营经济的两个重要方面。
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规律的遵循和特点的认识。
了解这两个方面,将有助于促进民营经济更加稳健的发展。
简单说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简单说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基于私人所有权和市场经济的经济组织形式,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所有权私人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是私人所有,即企业的资本和利润归企业所有者所有。
这意味着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决定权,并享有经营所得。
2. 市场导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另一个特征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市场需求和竞争的引导。
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服务,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市场机制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3. 分工与协作: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
企业通过将生产过程分成不同的环节,各个环节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需要协调和合作,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4. 管理层与所有者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另一个特征是管理层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分离。
企业所有者往往委托专业的管理层来管理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决策,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利益最大化。
5. 企业治理和监督机制:现代企业制度还包括完善的企业治理和监督机制,以确保企业的合法性、透明度和稳定性。
这些机制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内部控制和公司法律法规等,旨在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并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现代企业制度具有私人所有、市场导向、分工与协作、管理层与所有者分离以及完善的企业治理和监督机制等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不同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与改善
不同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与改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也愈加重要。
不同所有制企业是指不同投资主体资本控制下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等。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利益优化的关键。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四个方面分析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提出改善措施。
一、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与改善国有企业是以国家资产为主体,由国家代表进行管理和运营的企业。
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固化、层级复杂、权利集中,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绩效差等弊端。
为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需要考虑以下方面:1.分权去中心化。
降低国有企业管理层级,减少权利集中,实行公司法人制。
通过股权分散,让企业经营管理更具有市场化特点,促进决策效率与企业效益的提高。
2.优化董事会建设。
实行董事会制,完善董事会结构,引入专业人才和独立董事,发挥董事会监督作用、引导企业管理决策,确保企业高效稳定发展。
3.注重内部管理规范。
内部治理规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加强对企业内部制度和流程的监管,保证各项经营活动合法、合规。
二、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与改善民营企业是以私人投资为主体,由个人或少数股东所控制的企业,具有运营灵活、响应速度快等特点。
然而,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分散、决策权不明确等问题也需要处理。
改善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需注意以下方面:1.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未成规模的民营企业,应根据规模打造不同的治理结构,授权给能够胜任的员工,避免决策权过份集中导致的管理风险。
2.重视交流沟通。
民营企业缺乏透明度,各个层面的上下沟通形同虚设,治理机制尽快优化是非常必要的。
优秀的沟通氛围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内部的约束和沟通。
3.引入专业人士。
为了补齐公司内部知识结构和能力缺失,并确保完成公司战略方向,需要引入专业人才,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知识支持。
三、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与改善股份制企业是指以股份作为注册资本的企业,由股东按照其出资比例对企业股份进行持有和管理的企业。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所有权结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
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一般由国家或地方政府作为最高决策权的所有者,通过董事会、监
事会等机构来实现对企业的监督和决策。
2. 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企业内部的权力机构
和决策机制。
一般来说,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股东通
过选举董事会来代表自己行使决策权。
董事会则负责企业的日常经
营和决策,同时受到监事会的监督。
3. 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各个层级的组织
结构和决策机制。
一般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部门经理层等。
这些机构负责企业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
工作。
4. 外部监管结构,为了保证企业的合法经营和社会责任,中国
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设立了外部监管机构。
这些机构包括审计机构、
证券监管机构、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等,它们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行为、合规性进行监督和管理。
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强调市场机制和法治原则的有机结合,旨在实现企业的良好运营、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这种治理结构也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公司治理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公司治理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是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实现公司管理和股东、董事、监事等各方利益的协调和平衡。
这种公司治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政府干预明显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公司治理中,政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比较明显,尤其是国有企业。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公司治理中来,通过政府代表、行政机构、监管部门等多个渠道对企业进行约束和指导。
2. 股权结构复杂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公司治理中,股权结构相对复杂。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种股权结构也随之产生。
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影响公司治理的方式和效果,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股权结构制定不同的治理措施。
3. 监管和监事比较重要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公司治理中,监管和监事的地位比较重要。
监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部分,具有监督和管理职责,保障股东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要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的合法合规运营。
4. 企业社会责任较高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公司治理中,企业社会责任比较高。
企业需要
在经营过程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员工权益、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多个方面,提高企业社会形象和社会认同度。
总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模式具有一系列特点和亮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转效率与发展潜力。
本文将就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组织结构1.1 分权制度在民营企业中,分权制度是一种常见的组织结构。
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和权利,实现各级管理人员的授权和责任,实现决策快速、灵活。
例如,公司的创始人可能会设立董事会和管理层,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管理层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
1.2 平坦型组织结构为了提高决策效率和减少沟通成本,很多民营企业选择采用平坦型组织结构。
即取消过多的中间管理层,让决策更加迅速和有效。
员工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信息传递更为迅速。
1.3 网络化组织结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民营企业开始尝试建立网络化组织结构。
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虚拟团队,让员工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协同工作。
这种组织结构不仅节省了办公成本,还提高了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管理模式2.1 创新型管理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因此,很多民营企业采用创新型管理模式,鼓励员工提出创新点子,推行创新项目。
同时,灵活的管理机制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持续发展。
2.2 扁平化管理模式扁平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种管理模式下,员工之间的沟通更为直接,决策更为迅速,企业的管理效率也更高。
2.3 弹性管理模式弹性管理模式是指员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
通过设立弹性工作制度、远程办公等方式,让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转效率和发展潜力。
只有不断优化组织结构,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民营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对比各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公司治理专题作业:1.总结对比各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1.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为市场导向型治理模式,因外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得名。
这种公司治理源自于“盎格鲁——美利坚”式资本主义,以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高流通性的资本市场和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为存在基础与基本特征。
<1>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是这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英美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企业融资完全是市场化行为,并形成了完善的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
在此制度背景下,英美企业形成了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融资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1)企业融资以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为主,资产负债率较低(一般在35%-40%之间)。
企业长期资金的筹集一般遵循“留存收益-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次序。
同时,受相关法律制度的限制,银行不能成为企业的股东,银企之间的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融资与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极其有限。
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1999)将这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关系称作为“保持距离型融资”。
<2>(2)在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占主体,股权高度分散化。
同时,由于存在监督成本与“免费乘车”问题,股东对公司的联合控制也很困难,其理性选择便是“用脚投票”。
<3>(3)股权的流动性很高。
这不仅导致公司资本结构不稳定,而且使通过市场对经营者实施制衡成为一种重要的机制,而正是这种机制的存在导致了一场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
2.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为网络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因股东(法人股东)和内部经理人员的流动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得名。
这种公司治理源自于“日耳曼”式资本主义,以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如日本、德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
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以股权的相对集中和主银行(或全能银行)在公司监控方面的实质性参与为存在基础与基本特征。
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异同
比较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企业(含民营控股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异同以及各自的利弊。
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直以来是我国国企改革的方向。
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将国有企业先进行公司制改革,再进行股份制改造,然后挑选部分改制后的企业上市。
政府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也就是说倾向于采用市场型公司治理结构。
改制后的企业或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从理论上讲,要比原有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所改善,但是根本问题似乎并没有解决。
突出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股权结构和国有资本主体。
在股份公司中,国家股和法人股所占比例过大。
可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太小,相当一部分股份不能流通,失去了股票的生命力,也使股票市场调配资源的功能得不到发挥。
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使得股票真实价值无法在市场上实现,控股单位就不可能非常关心股价波动,因此也不可能关心公司的业绩,但是控股单位又有权决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业务,因此而形成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就不会对企业管理层产生监督和激励。
2、内部人控制。
二是内部人控制。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际上将以前改革措施中已经出现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国有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缺乏人格化代表,两权的不统一加大了代理成本。
第二,缺乏经理人市场,代理人的选择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官本位”的制度性原因始终存在。
上述两个特点带来了我国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公司治理的弊端:一是股权结构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实现,难以抑制大股东绝对操纵董事会现象等。
当唯一大股东是国家时问题更严重,因为它为政府在实质上支配公司提供了条件,结果是上市公司成为“翻牌公司”。
由于国家股的最终所有权并不明确,导致资产收益和偿债责任缺少明确的主体。
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对于国家股的代理人来说是不统一的,从而他们的监督权和控制权成为“廉价投票权”,内部人只要花较小的代价就可以合谋侵害企业其他股东的利益。
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异同
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异同中国的企业治理可以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种类型。
尽管它们的目标都是增加企业的价值和收益,但它们之间的公司治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
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异同。
1.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复杂,其目标不仅仅是增加股东的财富,而是体现政府和社会利益的统筹平衡,因此在公司治理中政府参与度高。
2.国有企业管理制度较为庞大,拥有复杂的权力分配渠道,规章制度冗长,较难有效监督。
3.在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国有企业需要考虑政治上的因素,并追求政治利益和政治安全,因此决策速度较慢。
4.由于营销体系单一,市场不稳定性较高,因此国有企业的资产运营风险较大。
1.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对简单,决策速度更快,对于市场的变化更加敏感。
2.民营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较为清晰,公司治理相对有效。
3.较少受到外界政治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4.由于其资本来源较为单一,容易受到资金流动性的影响,对资本的运营管理要求更高。
1.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相对僵化,民营企业更加灵活。
2.国有企业的决策过程常常受到政治干预,而民营企业受到市场的影响更多。
3.国有企业更加注重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在增加股东财富的同时也要考虑政府和社会的期望。
而民营企业更加注重财务利益和股东的收益。
4.在投入和资本运营方面,国有企业有政府背景和资源优势,但民营企业更加注重资本使用效率,并借助市场机制获得商业机会。
总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在结构、权利分配、决策机制以及资本运营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公司治理策略。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特点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特点:一、民营企业的资金是自筹的。
民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民间投资,据统计,劳动积累与合伙投资占民企业资金来源的50%,银行投资与信贷仅占20%左右。
这使得民营企业主更加关注自己企业的效益,努力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在较低的负债率下,企业经营的还款和利息负担也较轻。
而且由于其资金大部分是自筹的,不需要向公众公布其报表,不需要受公众舆论的压力。
其次,民营企业有较强的适应性。
民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为一般的日用产品和一般技术的配套产品,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容易转型。
而且它们经营分散、灵活,受经济危机冲击较小,其对经济有较强的适应性。
再次,民营企业的社会负担相对较轻。
民营企业的发展只有20多年的历史,同国企相比,其不存在员工的养老等问题。
二、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阶段的特点及问题1)重业务,轻管理,较早出现的中国民营企业现在所处的阶段,从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看,基本处在成长期的末期、成熟期的初期。
这就出现了一般企业在这个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企业发展到这一阶段之前,高层经营者往往优先关注业务的增长,对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大企业,小管理”的矛盾突出出来。
这时,企业要想构造出新的发展空间,必须开始加强各种基础管理、理顺业务和管理流程、构造新型管理模式、设计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方案、健全必需的制度体系。
否则,企业必然面临很大的管理风险,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严重时甚至导致企业失败。
2)部门和团队工作模式不能形成,组织行为中的个人倾向严重。
在成熟的企业里,部门和团队是组织运行的基本单位,个人只能通过部门(或团队)和规范的制度起作用,个人行为必须遵循组织行为。
而中国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规范的组织运行体系和制度规定,企业的正常运行基本上依靠的是人治,从而,个人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影响甚大,个人的风格、好恶、情绪等个人因素也随之影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相反,企业运行的基本单位——部门、车间等的相应功能被弱化,甚至成为了某些经营管理者个人的附庸或办事机构。
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 异同
比较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企业(含民营控股企业)的公司治理特点、异同以及各自的利弊。
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直以来是我国国企改革的方向。
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将国有企业先进行公司制改革,再进行股份制改造,然后挑选部分改制后的企业上市。
政府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也就是说倾向于采用市场型公司治理结构。
改制后的企业或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从理论上讲,要比原有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所改善,但是根本问题似乎并没有解决。
突出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股权结构和国有资本主体。
在股份公司中,国家股和法人股所占比例过大。
可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太小,相当一部分股份不能流通,失去了股票的生命力,也使股票市场调配资源的功能得不到发挥。
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使得股票真实价值无法在市场上实现,控股单位就不可能非常关心股价波动,因此也不可能关心公司的业绩,但是控股单位又有权决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业务,因此而形成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就不会对企业管理层产生监督和激励。
2、内部人控制。
二是内部人控制。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实际上将以前改革措施中已经出现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国有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缺乏人格化代表,两权的不统一加大了代理成本。
第二,缺乏经理人市场,代理人的选择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官本位”的制度性原因始终存在。
上述两个特点带来了我国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公司治理的弊端:一是股权结构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实现,难以抑制大股东绝对操纵董事会现象等。
当唯一大股东是国家时问题更严重,因为它为政府在实质上支配公司提供了条件,结果是上市公司成为“翻牌公司”。
由于国家股的最终所有权并不明确,导致资产收益和偿债责任缺少明确的主体。
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对于国家股的代理人来说是不统一的,从而他们的监督权和控制权成为“廉价投票权”,内部人只要花较小的代价就可以合谋侵害企业其他股东的利益。
公司治理结构的几个特征
公司治理结构的几个特征
公司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然要制定公司管理的相关制度,设置公司治理结构来保证公司能够正常高效运转。
合理的结构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不合理的结构反而会降低效率,挫伤员工积极性,其中合理结构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高效性
这里提到的高效主要分为沟通高效和决策高效。
日常的工作沟通必须要以业务需要为准绳,相关部门的人员能够在这个结构中随时找到需要沟通的对象,实现快速沟通;出现需要决策事项,此结构能够帮助公司快速决策,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原因导致决策延误。
二、规范性
一方面是结构本身有规范性,一方面是结构对于员工的要求是规范的,对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强制性,否则结构虽然存在,但无人执行还是无意义。
同时,当公司员工的行为触碰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底线时,公司治理结构也要发挥作用,在第一时间将其不良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三、相对稳定与不断优化
治理结构虽然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是要求呈现出的整体必须是相对稳定的。
相对稳定才能保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执行力,如果短时间内三番两次地更改这个结构,不尽造成相关决策无法执行,还会耗费大量的精力来培训、适应新制度,得不偿失。
但事异则备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治理结构也要随着公司规模、市场环境等进行调整,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国的企业文化特征都有哪些
中国的企业文化特征都有哪些中国的企业文化特征都有哪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赢得客户的信赖,在客户心目中留下的美好形象。
中国的企业文化有什么特征?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的企业文化特征,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的企业文化特征中国企业文化是在中国文化传统框架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中国文化的特点来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四个方面:一是富有特色的人文精神。
与西方的世俗化的人文精神不同,中国的人文精神侧重于伦理教化,而中国人文精神的最经典的表述就是“以仁化人,以道教人,以德立人”,这是儒家伦理之将人“文”化或以“文”化人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二是与西方的分析思维相对照的整体思维方式。
强调天人协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协调观就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做到“适度”,以“中庸”为好。
所谓的“求致和”就是要求人们互相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企业文化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政治色彩浓厚,是一种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征的企业文化,企业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社会组织。
第二,注重伦理道德,表现出浓厚的伦理色彩。
在很大程度上往往不是以客观经济效果作为价值评判的依据,而是以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作为衡量的菡本价值准则。
第三,“人治”、“情治”与“法制”相结合的非制度型的企业文化。
第四,企业个性不鲜明。
我国的企业文化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实质上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政治思想,第二部分是伦理道德,第三部分是经营管理方式和企业内部氛围,其中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占了最重要的位置。
我国企业文化之所以形成这种注重伦理道德的特征,原因就在于传统的伦理文化的影响和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集权管理模式的滞后效应。
中国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职工所形成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私营企业的治理结构特征
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组成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实施了第七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837份。
基于该问卷的数据,本文对私营企业治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一、私营企业是一个异质的企业群体
按照规模不同,我们将私营企业分为“普通企业”和“典型企业”。
从本次调查所得的3837个样本数据中,选取“xx年所有者权益”、“xx 企业销售额”、“xx年企业税后净利润”、“xx年企业雇工”等四项基本指标,通过聚类,将样本企业分为“普通企业”(2131户,总样本55.5%)和“典型企业”(15户,总样本0.4%)两大类。
所有者权益中位数在1亿元以下的“普通企业”在户数上占主体,具体为所有者权益中位数210万元,销售额中位数765万元,雇工中位数53人。
表明私营企业主体是中小企业。
所有者权益中位数在1亿元以上的“典型企业”户数虽然不多,但属于大型私营企业。
这类企业销售额中位数14亿元,雇工中位数2560人。
“典型企业”呈现数量少、规模巨大的特征。
分析表明,“典型企业”与“普通企业”规模差异很大。
“典型企业”中有50%是从国有企业改制、收购过来的,他们中2户已上市、1户已进入上市辅导期、5户有上市打算。
与“普通企业”相比,“典型企业”还具有超强的银行融资能力。
从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金额的平
均数显示,“典型企业”分别为12667万元、4238万元、5956万元;而“普通企业”三项依次是353万元、34万元、117万元,可见差异十分显著。
二、私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分析
私营企业还处于成长时期,本次抽样调查的私营企业,平均登记时间是xx年,距今不到xx年时间。
通过分析,私营企业治理结构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私营企业所有者权益结构中主的所有者权益占主体地位,而且这种主体地位并未随企业成长而出现明显的改变。
将xx年私营企业投资者人数和资本结构同开办私营企业时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投资者人数看,私营企业自然人投资者无明显变化企业(中位数为2),法人投资者开始有增多的趋势(但显示的中位数都为1):从资本结构看,企业主所有者权益仍是主体(中位数为70%),企业主所有者权益比例、其他集体企业所有者权益比例、其他私营企业所有者权益比例、外资所有者权益比例、各级政府所有者权益比例等五项指标无明显变化,而其它个人所有者权益比例和其他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比例两项指标有差异。
可见,企业自身的成长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并不明显。
将“典型企业”与“普通企业”、“改制企业”与“非改制企业”两两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典型企业”和“改制企业”企业主所有者权益比例小、而其它个人所有者权益比例较大,交叉分析结果都是显著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私营企业资本结构具有“路径依赖”的基
本判断。
2.私营企业组织机构不断发育,但私营企业上市并没有达到优化治理结构的目的。
在私营企业成长过程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党组织、工会、职代会等内部组织机构不断发育,并开始发挥作用,这对于规范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保障各自的权益,形成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进一步分析发现,已经公开上市的私营企业治理结构并不乐观。
数据显示,超过50%上市企业没有股东大会,1/3的上市企业没有董事会,近90%上市企业没有监事会。
看来,一些私营企业公开上市多半是为了融资,规范企业治理并没有真正成为上市的目标。
因此,私营企业规范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
3.私营企业的决策机制是以“企业主”为中心,且出现了大小企业“两头抓”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私营企业之所以迅速增长,并能在中国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与私营企业相对灵活的决策经营机制是分不开的。
而这种灵活机制的核心是企业主的决定性作用。
调查显示,90%私营企业主兼任企业总裁、(总)经理。
上市私营企业的比例也超过80%。
企业重大决策主要由企业主负责(36.9%),其中50%上市私营企业由“董事长说了算”。
企业日常管理也主要由企业主和主要管理人员(53.1%)、企业主(39.1%)负责。
为了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按重要程度,“由主要投资者亲自抓日常经营管
理工作”仍然排在第一位。
可以说,私营企业的发展丝毫离不开企业主的作用。
无论是“已经上市”的还是“暂时不想上市”的企业都说明了这一点,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作大小企业“两头抓”。
这种“两头抓”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主多年形成的集权式管理风格,二是公司上市后,经营风险扩大,“亲自挂帅”成为企业主的自然反应,三是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放权”的委托代理风险很高。
三、简短小结
企业治理结构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环境选择的结果。
随着xx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私营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对于私营经济的壮大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不少地方政府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不是在营造良好的企业成长环境,而更多的是“抓大放小”,鼓励私营企业“做大做强”,甚至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
这种环境下,有些私营企业能够在短期内规模迅速膨胀,并公开上市,出现“组织形式”早熟于“管理内容”的尴尬状况。
其结果是,一方面,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企业自身经营风险大,中小投资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极少数“知名度”极高的私营企业“昙花一现”,不仅企业自身发展陷入困境,而且还损坏私营企业群体的整体形象,甚至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隐患之一。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