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
实验二 路由协议实验

实验二路由协议实验(RIP、OSPF)一、实验目的常见的路由协议有静态,RIP,OSPF等,静态路由一般用于较小的网络环境,RIP 一般用于不超过15台路由器的环境,OSPF常用于大型的网络环境,是目前主流的网络路由协议之一。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1、如何配置路由器,并掌握基本的命令2、学习常见的网络路由协议配置方法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AR28路由器、AR18路由器,一台PC机器。
为了方便测试,本实验需要借助另一小组的一台PC做测试,因此需要把相邻两个小组的设备连接起来。
同时需要添加一些为了测试方便而做的配置,这些配置用斜体字加粗表示,具体见拓扑图。
四、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测试实验拓扑结构和连线图:如下:其中实验PC1用网线接到AR18-1路由器的1-24口中的任意一口。
其中实验PC2用网线接到AR18-2路由器的1-24口中的任意一口。
AR28-1的LAN1口用网线接到AR18-2路由器的1-24口中的任意一口。
AR28-2的LAN1口用网线接到AR18-1路由器的1-24口中的任意一口。
注意:AR28的LAN0口与本小组的AR18的WAN0口相连采用交叉线。
PC1的网关为AR18的E3/0的接口地址192.168.1.254;PC2的网关为AR18的E3/0的接口地址192.168.2.254,子网掩码均为255.255.255.0。
1) RIP路由协议实验:第1小组配置:(粗体字部分)AR18-1配置:<quidway>Sys //进入系统视图[quidway] Sysname ar18-1 //更改路由器名字为ar18-1[ar18-1] interface e3/0 //进入e3/0接口并配置IP地址Ip address 192.168.1.254 255.255.255.0Rip version 2Quit[ar18-1] Interface e1/0 //进入1/0接口并配置IP地址Ip address 172.16.1.253 255.255.255.0Rip version 2Quit[ar18-1] Rip //起用RIP路由协议Network 172.16.1.0 //发布网段172.16.1.0Network 192.168.1.0 //发布网段192.168.1.0Undo summary //去掉RIP协议的自动汇总,RIP的自动汇总常常会导致路由故障AR28-1配置:<quidway>Sys //进入系统视图[quidway] Sysname ar28-1 //更改路由器名字为ar28-1 [ar28-1] interface e0/0 //进入e0/0接口并配置IP地址Ip address 172.16.1.254 255.255.255.0Rip version 2Quit[ar28-1] Interface e0/1 //进入e0/1接口并配置IP地址Ip address 192.168.2.253 255.255.255.0Rip version 2Quit[ar28-1] RipNetwork 172.16.1.0 //发布网段172.16.1.0Network 192.168.2.0 //为了方便测试添加的配置Undo summary第2小组配置:(粗体字部分)AR18-2配置:<quidway>Sys //进入系统视图[quidway] Sysname ar18-2 //更改路由器名字为ar18-2[ar18-2] interface e3/0 //进入e3/0接口并配置IP地址Ip address 192.168.2.254 255.255.255.0Rip version 2Quit[ar18-2] Interface e1/0 //进入e1/0接口并配置IP地址Ip address 172.16.2.253 255.255.255.0Rip version 2Quit[ar18-2] RipNetwork 172.16.2.0Network 192.168.2.0Undo summaryAR28-2配置:<quidway>Sys //进入系统视图[quidway]Sysname ar28-2 //更改路由器名字为ar28-2[ar28-2]interface e0/0 //进入e0/0接口并配置IP地址Ip address 172.16.2.254 255.255.255.0Rip version 2Quit[ar28-2]Interface e0/1 //进入e0/1接口并配置IP地址Ip address 192.168.1.253 255.255.255.0Rip version 2Quit[ar28-2]RipNetwork 172.16.2.0Network 192.168.1.0 //为了方便测试添加的配置Undo summary测试:1、用dis ip routing-table查看是否有路由信息2、PC1的网关为AR18的E3/0的接口地址192.168.1.254/24,PC2的网关为AR18的E3/0的接口地址192.168.2.254/24 ,看PC1能否PING 通PC2,这两台PC是否可以PING 通网络中的任何一个接口的IP地址。
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

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和OSP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都是常见的路由协议,用于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路由选择。
它们有不同的工作原理,下面将分析RIP和OSPF的工作原理,并进行比较。
1.RIP协议工作原理:RIP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的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使用跳数作为度量标准。
它通过广播路由信息,以更新和维护路由表,实现路由选择。
RIP使用UDP协议进行通信,默认使用端口号520。
RIP协议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子网,每个子网都有一个路由器作为网关。
每个路由器把自己所知道的网关地址和跳数发送给相邻路由器,相邻路由器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更新,最后将更新后的路由信息再广播给其他邻居路由器。
RIP基于距离向量算法进行路由选择。
每个路由器维护一个路由表,其中记录了到达目的网络的下一跳路由器和距离。
通过比较距离,选择跳数最小的路由作为最佳路径。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容易实现,但是存在慢收敛、无法处理大型网络和丢包等问题。
2.OSPF协议工作原理:OSPF是一种链路状态协议(Link State Protocol),使用链路状态作为度量标准。
它通过交换路由信息,建立一个拓扑数据库,计算最短路径树,进行路由选择。
OSPF使用IP协议(默认端口号为89)进行通信。
OSPF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区域(Area),不同区域之间通过边界路由器(Border Router)连接。
每个路由器在区域内交换链路状态信息,构建一个局部的拓扑数据库,并通过洪泛算法将数据库广播给其他路由器,最终构建整个网络的拓扑数据库。
OSPF基于Dijkstra算法进行路由计算,根据链路的开销(一般是链路带宽)来选择最短路径。
通过计算最短路径树,每个路由器可以获得到达每个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
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工作原理

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工作原理如下:
1. RIP路由协议:RIP协议最初是为Xerox网络系统的Xeroxparc通用协议而设计的,是Internet中常用的路由协议。
RIP采用距离向量算法,即路由器根据距离选择路由,所以也称为距离向量协议。
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达目的地的不同路径,并且保存有关到达每个目的地的最少站点数的路径信息,除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外,任何其它信息均予以丢弃。
2. OSPF路由协议:OSPF协议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主要应用于较大规模的网络环境中。
与RIP不同,OSPF协议通过路由设备间的链路状态交换,生成网络中所有设备的链路状态数据库。
OSPF协议使用Dijkstra的最短路径算法计算最短路径树,以得到到达目标地址的最短路径。
3. BGP路由协议:BGP协议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主要用于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交换。
BGP协议通过建立和维护相邻节点间的连接关系,并交换路由信息来更新和维护路由表。
BGP协议具有支持大规模网络、路由收敛速度快、防止路由循环等特点。
以上是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工作原理,不同的路由协议适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路由协议。
rip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

rip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
网络中的路由协议负责决定数据包如何在网络中进行传输,以找到最佳的路径和转发规则。
不同的路由协议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包括常见的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RIP是一种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它使用距离来衡量路径,并选择具有最短距离的路径作为路由。
下面是RIP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
1. 距离度量:RIP使用跳数作为度量距离的指标,即指一个数据包从一个路由器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经过的中间路由器数量。
2. 路由表维护:每个路由器使用RIP协议来广播自己的路由信息,并接收其他路由器广播的路由信息。
它们通过交换路由表来了解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
3. 路由更新:每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RIP路由器会发送路由更新消息,告知其他路由器有关网络状态的更改。
这些更新消息包含有关目的地、最短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的信息。
4. 路由选择:当一个路由器收到路由更新消息时,它会根据最短路径算法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具体地说,它会比较接收到的路由更新中指定的距离与当前路由表中记录的距离,选择最短的路径作为最佳路由。
5. 路由合并:当路由器的路由表发生变化时,它会将新的路由信息与已有的路由信息进行合并。
如果新的路由路径比已有路
径更短,就会用新的路径替换掉旧的路径。
6. 定期更新:RIP路由器会定期广播自己的路由表,以确保所有路由器都具有最新的路由信息。
这样可以使整个网络实时更新路由表,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
总而言之,RIP路由协议通过广播和交换路由信息,利用跳数作为距离度量,选择最短路径,并实时更新路由表,以实现数据包在网络中的最佳传输和路径选择。
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其工作原理。

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其工作原理。
在计算机网络中,路由协议是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之间用来交换路由信息以确定数据包的最佳路径的协议。
常见的路由协议包括静态路由、RIP、OSPF、EIGRP和BGP等。
每种协议都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和适用的场景。
1.静态路由静态路由是由网络管理员手动设置的路由表项。
它不需要内部路由协议,也不会定期更新路由表。
静态路由在小规模网络或需要特定路由路径的网络中非常有用。
它的工作原理简单明了:管理员手动配置路由器的路由表项,指定目标网络和下一跳地址。
当数据包到达路由器时,路由器会查找目标网络的路由表项,根据下一跳地址将数据包转发到正确的网段。
静态路由的优点是配置简单,不需要额外的路由协议,而且安全性较高。
然而,静态路由的缺点是不会自动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因此在大型网络中管理和维护静态路由会很困难。
2.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用于在小到中等规模的网络中动态地交换路由信息。
RIP使用Bellman-Ford算法来计算最短路径。
每个路由器周期性地广播其整个路由表,以向邻居路由器传播自己所知道的网络信息。
路由器通过比较接收到的路由表更新,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跳数(即经过的路由器)来度量最短路径,跳数越多,路径越长。
每个路由器维护一个路由表,其中包含各个网络的目标地址、下一跳地址和跳数。
当网络出现故障或拓扑变化时,路由器会更新路由表,并向相邻路由器广播更新消息。
RIP协议的优点是简单易用,适用于小型网络,而且收敛速度较快。
缺点是无法支持大型网络,因为其最大跳数限制为15,并且协议会在整个网络中产生大量的控制报文,影响网络性能。
3.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是一种链路状态协议,用于在大型企业网络和互联网中动态地交换路由信息。
OSPF使用Dijkstra算法来计算最短路径。
RIP和OSPF路由协议配置

RIP路由协议目的:掌握RIP路由协议的原理掌握RIP配置及路由测试路由信息协议(RIP)是一种应用较早,使用广泛的内部网关协议。
RIP适用于小型网络,是典型的距离向量算法协议。
RIP路由以距离最短(HOPS)的路径为路由。
RIP有三个时钟,分别是:路由更新时钟(每30秒)、路由无效时钟(每90秒)、路由取消时钟(每270秒)。
RIP-1版本的最大hops数是15,RIP-2版本的最大hops数是128,大于15/128则认为不可到达。
因此,在大的网络系统中,hop数很可能超过规定值,使用RIP是很不现实的。
另外,RIP每隔30秒才进行信息更新,因此,在大型网络中,坏的链路信息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传播过来,路由信息的稳定时间可能更长,并且在这段时间内可能产生路由环路。
[例]RIP的配置如图1所示,要求:内网R1、R2、R3路由器启用RIP-2路由协议。
注意:在实验时为保证RIP路由的有效性,必须删除静态路由,可以保留默认路由。
R1配置的主要内容:Router(config)#router rip //启用RIP协议Router(config-router)#version 2 //使用RIP-2协议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211.69.10.0 //宣告所连211.69.10.0网段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211.69.11.0 //宣告所连211.69.11.0子网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211.69.11.4 //宣告所连211.69.11.4子网其它路由器的主要配置步骤对于R2,将所连211.69.12.0、211.69.11.0网段宣告出来即可;对于R3,将所连211.69.13.0、211.69.11.4网段宣告出来即可。
RIP配置完成后,可使用“show ip route”显示IP路由选择表。
RIP OSPF BGP三大协议运行原理以及环路解决方案毕业论文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路由环路——三大协议的工作方式以及环路在协议中的解决方案班级:计算机1031学生学号:2010823139学生姓名:孙志强指导教师:钮鑫计算机技术系2013年1月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第一章:RIP协议运行过程 .. (1)1.1:RIP概述 (1)1.1.1:RIP的防环机制 (2)1.1.2:rip拓扑变化 (3)1.1.3:rip定时器 (3)1.1.4:默认路由 (4)1.1.5:浮动静态路由 (5)1.2:RIP环路现象以及解决方案 (5)第二章:OSPF协议运行过程 (8)2.1:OSPF概述 (8)2.1.1:链路状态算法 (8)2.1.2:特性简介 (9)2.2:网络类型 (9)2.2.1:区域划分 (10)2.3:LSA六种常见类型 (11)2.4:OSPF环路解决方案 (13)第三章:BGP协议运行过程 (16)3.1:BGP协议概述 (16)3.1.1:BGP协议特性 (16)3.2:BGP术语 (17)3.2.1:BGP属性 (19)3.2:BGP的选路规则 (26)3.3:BGP策略路由与路由策略 (28)3.4:BGP环路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案 (28)第四章:对未来路由协议环路解决方案的展望 (31)4.1、环路分析 (31)4.2环路案例 (31)4.3、环路解决方案 (32)4.3环路的危害性 (33)致谢 (34)参考文献 (35)路由环路的产生及解决方案摘要在维护路由表信息的时候,如果在拓扑发生改变后,网络收敛缓慢产生了不协调或者矛盾的路由选择条目,就会发生路由环路的问题,这种条件下,路由器对无法到达的网络路由不予理睬,导致用户的数据包不停在网络上循环发送,最终造成网络资源的严重浪费。
rip协议与ospf协议

rip协议与ospf协议协议名称:RIP协议与OSPF协议比较分析一、引言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RIP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与OSPF协议(Open Shortest Path First)两种常见的路由协议。
通过详细的介绍和对照,匡助读者了解它们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合场景,以便在实际网络设计和部署中做出合适的选择。
二、RIP协议1. 定义与特点RIP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在小型网络中实现路由选择。
其主要特点包括:- 以跳数(hop count)作为度量衡,即选择路径时只考虑跳数至少的路径;- 使用UDP协议进行路由更新;- 支持最大15个跳数;- 使用周期性的路由更新,频率可配置。
2. 优点- 简单易用,配置简单,适合于小型网络;- 实现和维护成本低;- 适合于网络稳定,且带宽较低的环境;- 兼容性强,与大多数厂商设备兼容。
3. 缺点- 收敛速度慢,在网络变化频繁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路由环路;- 路由表规模有限,不适合于大型网络;- 无法支持VLSM(可变长度子网掩码)。
三、OSPF协议1. 定义与特点OSPF协议是一种链路状态协议,用于在中大型网络中实现路由选择。
其主要特点包括:- 以链路状态数据库(Link State Database)作为路由选择的依据;- 使用SPF(Shortest Path First)算法计算最短路径;- 支持VLSM,能够更好地利用IP地址资源;- 支持分层和分域路由;- 支持多种类型的链路。
2. 优点- 收敛速度快,适合于网络变化频繁的环境;- 支持大规模网络,能够处理复杂的拓扑结构;- 提供更多的灵便性和可扩展性;- 支持路由汇总,减少路由表规模。
3. 缺点- 配置相对复杂,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 实现和维护成本较高;- 对网络资源要求较高,包括带宽和处理能力;- 对设备要求高,需要支持OSPF协议的设备。
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

宽带通信网论文题目: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班级:4班学号:105508姓名:郭晋杰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郭晋杰 105508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内部网关协议中的路由信息协议(RIP)和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这两种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并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这两种路由选择协议的区别,总结出了其分别适用的网络。
关键词:路由信息协议;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自治系统引言在如今的计算机网络中,当两台非直接连接的计算机需要经过几个网络通信时,通常就需要路由器。
路由器提供一种方法来开辟通过一个网状联结的路径。
那么路径是怎么建立的呢路由选择协议的任务是,为路由器提供他们建立通过网状网络最佳路径所需要的相互共享的路由信息。
路由信息协议(RIP)和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作为基于TCP/IP的计算机网络中广泛应用的内部网关协议,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对研究计算机网络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1.路由信息协议1.1路由信息协议简介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内部网关协议IGP 中最先得到广泛应用的协议。
这个网络协议最初由加利弗尼亚大学的BerKeley 所提出,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层网络的广播信号实现路由信息的交换,从而提供本地网络的路由信息。
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
1.2路由信息协议的工作原理路由信息协议功能的实现是基于距离矢量的运算法则,这种运算法则在早期的网络运算中就被采用。
简单来说,距离矢量的运算引入跳数值作为一个路由量度。
每当路径中通过一个路由,路径中的跳数值就会加1。
这就意味着跳数值越大,路径中经过的路由器就有多,路径也就越长。
而路由信息协议就是通过路由间的信息交换,找到两个目的路由之间跳数值最小的路径。
具体来说,在起始阶段,每个路由器只含有相邻路由的信息,相邻的路由器之间会发送路由信息协议请求包以得到路由信息。
ospf协议的工作原理

ospf协议的工作原理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协议是一个用于路由选择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它通过收集链路信息并计算最短路径来确定网络中的最佳路径。
OSPF协议的工作原理如下:1. 邻居发现:启动OSPF路由器会发送Hello消息来探测相邻路由器,通过相互交换Hello消息来建立邻居关系。
邻居关系是通过比较OSPF路由器配置中的OSPF区域号、认证密码和虚拟链路等参数来判断的。
2. 路由器地图:每个OSPF路由器维护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Link State Database,LSDB),其中存储了与其他路由器相邻链路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链路的状态、度量值(通常是链路带宽)和与链路关联的路由器。
3. 路由计算:每个OSPF路由器使用Dijkstra算法在链路状态数据库上进行计算,以确定到达网络中其他路由器的最短路径。
该算法通过比较路径的度量值来选择最佳路径。
4. 路由更新:一旦计算出最短路径,OSPF将把这些路径信息发送给相邻路由器。
路由器之间使用链路状态更新(Link State Update)消息来交换路由信息。
5. 路由表生成:每个OSPF路由器使用从相邻路由器接收到的链路状态更新消息来更新其路由表。
它选择最佳路径并将其添加到路由表中。
6. 路径维护:OSPF协议不仅在路由计算时选择最佳路径,还在路径维护过程中对网络进行监控。
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例如断开连接、带宽变化等)时,OSPF会使用链路状态通告(Link State Advertisement)消息更新链路状态数据库,并重新计算路径。
通过上述步骤,OSPF协议能够建立网络中的最佳路径,并在网络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路径信息,确保数据在网络中的快速传输。
ospf协议的工作原理

ospf协议的工作原理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内部网关协议(IGP),它用于在自治系统内部路由器之间进行动态路由选择。
以下是OSPF协议的工作原理:1. 邻居发现:OSPF路由器通过发送Hello报文来发现相邻的OSPF路由器,并建立邻居关系。
当两个路由器在相同的网络上收到对方的Hello报文时,它们就会成为邻居。
2. 路由器状态:每个OSPF路由器都会维护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Link State Database),其中包含该路由器所知的所有网络和链路的状态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链路带宽、延迟、可靠性等。
3. 链路状态广播:OSPF路由器通过发送链路状态广播(LSA)将自己的链路状态信息传播给网络中的其他路由器。
LSA包含了该路由器所连接网络的拓扑信息以及链路状态。
4. 最短路径计算:每个OSPF路由器根据收到的链路状态信息计算出到达目的网络的最短路径。
OSPF使用Dijkstra算法来计算最短路径,其中考虑了链路的带宽、延迟等因素。
5. 路由更新:一旦计算出最短路径,OSPF路由器就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将更新后的路由信息传播给其他路由器。
这样,网络中的每个路由器都会拥有到达目的网络的最短路径信息。
6. 动态路由选择:OSPF路由器根据路由表中的信息选择传输数据的最佳路径。
OSPF使用最短路径优先的原则进行路由选择,选择路径时首先考虑路径的成本和可靠性。
7. 路由调整: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或链路状态信息发生变化时,OSPF路由器会重新计算最短路径并更新路由表。
这种动态的路由调整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总的来说,OSPF协议通过邻居发现、链路状态广播、最短路径计算和路由更新等步骤实现动态路由选择,并通过路由调整来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从而提供高效、可靠的内部网关路由。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RIP协议是一种常见的路由协议,用于在TCP/IP网络中交换路
由信息。
RIP协议使用距离向量算法来计算最短路径,并通过距离向量表来记录路由信息。
下面是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1. 距离向量表的建立
在RIP协议中,每个路由器都会记录自己的IP地址以及其他路
由器到达目标网络的距离。
路由器之间通过交换距离向量表来共享路由信息。
当一个路由器启动或者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它会向相邻的路由器发送更新信息。
2. 距离向量表的更新
RIP协议使用触发更新和定期更新两种方式进行距离向量表的更新。
触发更新是在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立即向相邻路由器发送更新信息,以便其他路由器及时更新自己的距离向量表。
定期更新是每隔一段时间向相邻的路由器发送更新信息,以避免网络拥塞和资源浪费。
3. 距离向量算法的计算
RIP协议使用距离向量算法来计算最短路径。
距离向量算法根据距离向量表中的信息,计算到达目标网络的最短距离,并记录下一跳的路由器。
4. RIP协议的限制
RIP协议存在一些限制,如最大跳数限制、网络膨胀问题等。
最大跳数限制是指当距离向量表中的跳数达到一定的值时,路由器会认为该网络不可达。
网络膨胀问题是指当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路由器时,
RIP协议会产生大量的路由信息,导致网络拥塞和资源浪费。
总之,RIP协议是一种简单易用的路由协议,它可以快速为网络提供路由信息,但是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路由协议。
rip协议与ospf协议

rip协议与ospf协议协议名称:RIP协议与OSPF协议比较分析一、介绍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和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两种常见的路由协议,用于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路由选择。
本协议比较分析将详细讨论RIP协议和OSPF协议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以帮助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网络环境的路由协议。
二、RIP协议1. 特点:- RIP协议是一种距离矢量路由协议,使用跳数作为路由选择的度量标准。
- RIP协议使用UDP协议进行路由更新,广播路由表信息。
- RIP协议支持最多15跳的路由,适用于小型网络。
- RIP协议使用固定的更新时间间隔(30秒)进行路由更新。
2. 优点:- 简单易用,配置简单,适合小型网络环境。
- 支持动态路由更新,能够及时响应网络拓扑变化。
- 适用于较简单的网络环境,如小型办公室网络或家庭网络。
3. 缺点:- RIP协议的跳数度量标准不适用于大型网络,容易产生路由环路和计数到无穷大的问题。
- RIP协议的更新时间间隔较长,不适用于对网络稳定性要求较高的环境。
- RIP协议不支持VLSM(可变长度子网掩码),无法灵活管理网络地址。
三、OSPF协议1. 特点:- OSPF协议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使用链路状态数据库进行路由计算。
- OSPF协议使用IP协议(默认使用协议号89)进行路由更新,通过多播方式传递路由信息。
- OSPF协议支持多种度量标准,如带宽、延迟、可靠性等。
- OSPF协议支持分层设计,可以适应复杂的网络环境。
2. 优点:- OSPF协议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适用于大型复杂网络。
- 支持快速收敛,能够快速适应网络拓扑变化。
- 支持VLSM,可以更灵活地管理网络地址。
3. 缺点:- 配置复杂,需要较多的网络管理知识和经验。
- OSPF协议对硬件要求较高,需要支持IP多播和链路状态数据库的设备。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过程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路由协议,其主要作用是在IP网络中选择最短的路径。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是每个路由器都会在自己所在的网络中收集到每个节点的距离信息,并且将该信息广播给其它的路由器。
这样就可以使得每个路由器都有最新的网络拓扑图信息,从而实现选择最短路径的目的。
RIP协议的工作过程比较简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的收集在RIP协议中,每个路由器都会从自己所在的网络中收集到相邻节点的距离信息。
如果存在多条路径,则路由器选择其中的最短路径作为对应节点的距离值。
接着,路由器将收到的距离信息存储在自己的路由表中,并通过RIP协议将该信息传递给其它路由器。
一旦路由器完成收集距离信息的工作,就会将这些信息通过RIP协议传递给其它路由器。
路由器将自己所拥有的所有路由表信息都广播出去,目的是让相邻的路由器能够相互之间交换信息,从而让整个网络中所有路由器都可以了解到目前的网络拓扑结构和各个节点之间的距离。
当路由器收到其它路由器发来的广播信息时,就会对该信息进行处理,目的是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如果该信息中包含了新的路由信息,那么路由器就会将这些信息添加到自己的路由表中,并且根据最短路径算法重新计算出每个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距离。
如果该信息中包含的是已经存在的路由信息,则路由器会比较该信息中的距离值与自己的距离值,如果发现当前的距离值比以前更短,则路由器就会将路由表中对应节点的距离信息更新为该值。
4. 路由更新每个路由器都会定期更新自己的路由表,以确保表中的路由信息是最新的。
在RIP协议中,路由器会将自己的路由表广播到其它路由器,告诉它们自己的距离信息已经更新了。
另外,RIP协议还支持请求响应式的路由更新,即当某个节点的距离值发生了变化时,路由器会向其它节点发送请求信息,要求它们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总的来说,RIP协议实际上是一个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路由协议,其主要功能就是维护网络拓扑结构和路由表,并且选择最短路径。
rip协议与ospf协议

rip协议与ospf协议协议名称:RIP协议与OSPF协议比较与应用指南一、引言RIP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和OSPF协议(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两种常见的路由协议,用于在计算机网络中实现路由选择和转发功能。
本文将对RIP协议和OSPF协议进行比较,并提供使用这两种协议的指南。
二、RIP协议概述RIP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使用跳数(hop count)作为衡量路径距离的指标。
RIP协议的特点如下:1. 自适应性:RIP协议能够自动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通过周期性地发送路由更新信息,实现路由表的更新。
2. 简单性:RIP协议的实现相对简单,配置和管理较为方便。
3. 限制性:RIP协议的最大跳数限制为15,对于大型网络可能存在路径选择不佳的问题。
4. 收敛时间较长:RIP协议的收敛时间较长,可能导致网络中断时间较长。
三、OSPF协议概述OSPF协议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使用链路状态数据库(Link State Database)来维护网络拓扑信息。
OSPF协议的特点如下:1. 分层结构:OSPF协议将网络分为区域(Area),每个区域内部有独立的链路状态数据库,提高了网络的可扩展性。
2. 路径计算:OSPF协议使用Dijkstra算法计算最短路径,能够选择最优路径进行数据转发。
3. 快速收敛:OSPF协议的收敛时间相对较短,能够快速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
4. 复杂性:OSPF协议的实现相对复杂,配置和管理较为繁琐。
四、RIP协议与OSPF协议比较1. 路由计算方式:RIP协议使用距离向量算法,以跳数作为路径选择的指标;OSPF协议使用链路状态算法,以最短路径作为路径选择的指标。
2. 收敛时间:RIP协议的收敛时间较长,可能导致网络中断时间较长;OSPF协议的收敛时间相对较短,能够快速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
3. 可扩展性:RIP协议在大型网络中可能存在路径选择不佳的问题;OSPF协议通过分区域的设计,提高了网络的可扩展性。
rip协议工作原理

rip协议工作原理RIP协议工作原理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用于在网络中确定数据包的最佳路由。
RIP协议通过维护路由表来实现这个过程,每台路由器都会定期向相邻的路由器发送路由信息,以确保整个网络的路由信息都是最新的。
RIP协议工作原理如下:1.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RIP协议使用距离向量路由算法,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每个路由器都维护一个路由表,其中包含到达网络的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的信息。
距离可以是物理距离、延迟、带宽等任何可以表示网络拓扑的因素。
每个路由器会将自己的路由表发送给相邻的路由器,然后根据接收到的路由表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2. 分类RIP协议有两种分类:RIPv1和RIPv2。
RIPv1是早期版本,它使用类ful地址,即不支持子网掩码,无法识别主机位和网络位。
RIPv2是更新版本,它支持VLSM和CIDR,可以识别主机位和网络位,支持多个子网的路由汇总,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管理性。
3. 工作原理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如下:(1)路由器A启动时,向相邻路由器B发送一个请求消息(Request)要求B发送自己的路由表。
(2)路由器B收到请求消息后,将自己的路由表发送给A。
(3)路由器A收到B的路由表后,会将自己的路由表与B的路由表进行比较,如果B的路由表中有一条路由比A的路由表中的路由更优,则A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4)如果A的路由表更新了,则A会向相邻的路由器C发送一个更新消息(Update),告知C自己的路由表已经更新。
(5)路由器C收到更新消息后,会将A的路由表与自己的路由表进行比较,并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6)如果C的路由表更新了,则C会向相邻的路由器D发送一个更新消息,以此类推,直到整个网络中的所有路由器的路由表都被更新。
4. 路由的选择RIP协议中,路由选择的依据是距离,距离越短的路由越优先。
距离的计算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跳数和距离值。
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

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即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IGP)。
RIP将网络拓扑信息以距离(通常是跳数)的形式传递给其他路由器,从而实现路由选择。
RIP使用广播方式发送路由更新信息,并通过计数到达目的网络所经过的路由器数量来衡量路径的优劣。
当有路由表更新时,RIP将更新信息发送给相邻路由器,并更新自身的路由表。
RIP的工作原理如下:1.所有路由器都会开始以预定义的广播地址发送RIP请求消息,以便广播自己已知的所有网络和跳数信息。
2.当其他路由器收到请求消息时,会通过RIP响应消息回复已知的网络和跳数信息。
3.接收到响应消息的路由器,将该消息的源路由器作为下一跳,并更新自身的路由表。
4.RIP协议会周期性地广播路由表信息,以确保网络的路由信息保持最新。
RIP协议的优点是简单易用,而且能够快速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
然而,RIP的缺点是收敛速度相对较慢,并且最大支持15跳的网络规模,不适用于大型复杂网络。
相比之下,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Link State Routing Protocol),用于在大型复杂网络中进行路由选择。
OSPF运行在OSI模型第3层网络层,提供了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灵活的路由汇总能力。
OSPF的工作原理如下:1.路由器通过OSPF协议交换链路状态信息,包括自身的链路状态和相邻路由器的链路状态。
2. 路由器收集到的链路状态信息会构建一个拓扑数据库(Topology Database)。
3.路由器根据拓扑数据库计算最短路径树,并根据最短路径树构建路由表。
4.路由器将路由表通过路由器间的OSPF协议通告给其他路由器,从而实现网络中各个路由器的路由选择。
OSPF的优点是能够适应更大规模和更复杂的网络环境,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精确的路径计算能力。
rip协议与ospf协议

rip协议与ospf协议协议撰写专家回复:RIP协议与OSPF协议1. RIP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在小型网络中实现路由选择。
RIP协议使用跳数(跳数指的是数据包从源到目的地所经过的路由器数量)作为衡量路径优劣的标准,每个路由器将自己的路由表信息广播到相邻的路由器,以便更新整个网络的路由表。
1.1. 协议格式RIP协议的报文格式如下:- 前导部分:包含固定的报文头部信息,用于标识RIP报文。
- 命令:指示报文是请求还是响应,请求用于获取路由信息,响应用于发送路由信息。
- 版本号:指示RIP协议的版本。
- 路由条目:每个路由条目包含目的网络地址、下一跳地址、跳数和标记等信息。
1.2. 工作原理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如下:- 路由器启动时,将自己的路由表信息广播到相邻的路由器。
- 相邻的路由器接收到路由表信息后,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将新的路由表信息广播给其他相邻的路由器。
- 路由器周期性地广播路由表信息,以便实时更新整个网络的路由表。
- 路由器通过比较跳数来选择最佳的路径,将数据包发送到下一跳路由器,直到到达目的地。
2. OSPF协议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内部网关协议,用于在大型复杂网络中实现路由选择。
OSPF协议通过广播链路状态信息,计算出最短路径,并建立最优的路由表。
2.1. 协议格式OSPF协议的报文格式如下:- 前导部分:用于标识OSPF报文。
- 报文头部:包含版本号、类型、路由器ID等信息。
- 区域ID:标识OSPF的区域。
- 路由器ID:标识发送报文的路由器。
- 链路状态信息:包含链路ID、邻居路由器ID、链路状态等信息。
2.2. 工作原理OSPF协议的工作原理如下:- 路由器启动时,发送Hello报文以发现相邻的路由器,并建立邻居关系。
OSPF协议与RIP协议的原理及脆弱性分析

OSPF协议与RIP协议的原理及脆弱性分析范红艳1,成军21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876)2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E-mail:fanicy@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路由协议和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工作的基本原理,之后分析研究了两种协议的脆弱性及攻击方法。
关键词:OSPF , RIP , 路由协议 , 脆弱性 , 攻击方法中图分类号:TP 393.081.引言这些年随着计算机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路由技术已经成为网络技术中的关键部分,路由器(Router)是因特网上最为重要的设备之一,而运行在这些路由器上的路由选择协议实现了一种用于在终端之间发现最佳路由,描述对等关系,交换信息方法以及其他各种策略的机制。
正是这些遍布世界各地的数以万计的路由器构成了因特网这个庞大的网络神经系统,而路由器正是扮演着中枢神经的角色。
目前互联网安全方面已经定义了四大最高级别的要求:终端系统安全,端到端安全,服务质量安全(QoS),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安全。
本文中,我们关注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问题,尤其是对常用的路由选择协议RIP和OSPF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的关注。
本文接下来首先阐述了两种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发现这两种协议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后对RIP和OSPF协议的脆弱性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2.工作原理2.1 RIP协议的工作原理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协议是基于贝尔曼-福特(Bellman-Ford)算法的,也称为距离矢量(Distance Vector)算法,该算法自从ARPANET网络初期就一直用于计算机网络的路由计算。
作为一种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用于在一个自治系统(AS)内的路由信息传递。
实验4:RIP与OSPF路由协议分析

实验4:RIP与OSPF路由协议分析1实验题目采用Opnet仿真并分析RIP和OSPF协议2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路由协议RIP、OSPF的工作原理2)掌握Opnet仿真RIP和OSPF协议的方法3实验设备及材料操作系统:Windows 2003/XP主机网络模拟器:OPNET4实验内容4.1 RIP路由模拟与性能测试本实验的环境如下:Intel(R) Core(TM)2 Duo CPU T7100 @1.80GHz,0.98GB内存;Windows XP Professional v.2002 SP2;网络仿真平台为0Pnet Modeler 14.0。
网络模型的规模为10kmx10km的大小。
导入RIP-RIPv1场景。
图1 导入场景、图2 选择RIP-RIPv1图3显示了进行路由协议性能分析所建立起来的网络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四个主干路由器以及一些子网,每个子网是两个局域网,通过路由器连到主干路由器上(图4),且配置了相应的业务流量。
路由器间互连的链路采用的是PPP DS3链路。
该模型中共四个子网,其IP地址配置如下表所示。
表1 IP地址分配网络IP地址子网IP地址子网West 子网East NothNet 150.10.0.0/16 150.10.10.0/24 150.10.20.0/24EastNet 150.50.0.0/16 150.50.10.0/24 150.50.20.0/24SouthNet 150.70.0.0/16 150.70.10.0/24 150.70.20.0/24WestNet 150.30.0.0/16 150.30.10.0/24 150.30.20.0/24图3 RIPv1网络仿真模型图4 子网络内的仿真模型子网内的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由West和East两个局域网和一台中心路由器组成。
两个局域网拥有相同的网络结构,均是采用100BaseT的局域网模型,该模型是快速以太网模型,它包括任何数量的工作站和一个服务器,在本模型中工作站的数量是十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宽带通信网论文题目: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班级:4班学号:105508姓名:郭晋杰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郭晋杰 105508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内部网关协议中的路由信息协议(RIP)和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这两种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并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这两种路由选择协议的区别,总结出了其分别适用的网络。
关键词:路由信息协议;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自治系统引言在如今的计算机网络中,当两台非直接连接的计算机需要经过几个网络通信时,通常就需要路由器。
路由器提供一种方法来开辟通过一个网状联结的路径。
那么路径是怎么建立的呢路由选择协议的任务是,为路由器提供他们建立通过网状网络最佳路径所需要的相互共享的路由信息。
路由信息协议(RIP)和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作为基于TCP/IP的计算机网络中广泛应用的内部网关协议,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对研究计算机网络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1.路由信息协议1.1路由信息协议简介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内部网关协议IGP 中最先得到广泛应用的协议。
这个网络协议最初由加利弗尼亚大学的BerKeley 所提出,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层网络的广播信号实现路由信息的交换,从而提供本地网络的路由信息。
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
1.2路由信息协议的工作原理路由信息协议功能的实现是基于距离矢量的运算法则,这种运算法则在早期的网络运算中就被采用。
简单来说,距离矢量的运算引入跳数值作为一个路由量度。
每当路径中通过一个路由,路径中的跳数值就会加1。
这就意味着跳数值越大,路径中经过的路由器就有多,路径也就越长。
而路由信息协议就是通过路由间的信息交换,找到两个目的路由之间跳数值最小的路径。
具体来说,在起始阶段,每个路由器只含有相邻路由的信息,相邻的路由器之间会发送路由信息协议请求包以得到路由信息。
以此方式,路由器得到了其所知的所有路由器的网络信息。
之后,每个路由器都会检查,比较这些信息,并且把到达每一个不同路由器的路由量度———跳数值最小的路径信息储存在路由表中。
最终,所有的路由器与其他路由器之间路径的量度值都会是最小的,即路径最短。
为了避免在起始路由器和目的路由器之间的路径中出现回路,路由信息协议设定了每条路径中跳数的极限值。
在路由信息协议中,每条路经中跳数的最大值设定为15。
当跳数的值达到16时,路径将被认定为无限远,同时目的路由器也将被认定为无法达到。
跳数极限值的引入避免了路径中出现无限循环的回路,但同时,这也限制了路由信息协议所能支持的网络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路由信息协议中的路由器以30s为一个周期,每经过一个周期或者当网络的拓扑结构发生改变时,路由器会发送路由更新信息。
当其他路由器受到了路由更新信息时,路由器会检测信息中的改变,并且更新自身的路由数据库。
在路由器更新其路由数据库的工程中,路由器只会保存到达目的路由器的最佳路径,即路径中跳数值最小的路径,以此来完成路由信息的更新。
当一个路由器完成了路由信息的更新后,他将会把更新后的路由信息以广播的形式发送给相邻路由器,以此类推以完成整个网络中所有路由器中路由信息的更新。
需要注意的是,RIP不能再两个网络之间同时使用多条路由。
RIP选择一条最少路由器的路由器的路由(即最短路由),哪怕还存在另一条高速(低时延)但路由器较多的路由。
同时,为了规范路由器的性能,在路由器资讯协议中还定义了路由更新计时器,路由超时计时器,以及路由更新计时器。
1.3RIP协议的特点由RIP协议的工作原理可以得到,其有如下3个特点:(1)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如果两个路由器之间的通信不需要经过另一个路由器,那么这两个路由器就是相邻的。
RIP协议规定,不相邻的路由器不交换信息。
(2)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时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也就是说,交换的信息时:“我到本自治系统中所有网络的最短距离,以及到每个网络应经过的下一跳路由”。
(3)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然后路由器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跟新路由表。
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也及时向相邻路由器通告拓扑变化后的路由信息。
1.4路由信息协议的局限虽然路由器资讯协议是具有简单,直接等特点。
但是,由于本身的不足,路由器资讯协议在使用中也受到一些限制:(1)由于跳数极限值的限制,路由器资讯协议不适用于大型网络。
如果网络过大,跳数值将超过其极限,路径即被认定无效,从而使得网络无法正常工作。
(2)由于任意一个网络设备都可以发送陆游更新信息,路由器资讯协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
(3)路由器资讯协议所使用的均算法则是距离矢量运算,这仅仅考虑了路径中跳数值的大小。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网络时延以及网络的可靠性将成为影响网络传输质量的重要指标。
因此跳数值无法正确反映出网络的真实情况,从而使得路由器在路径选择上出现差错。
(4)路由信息的更新时间过长,同时由于在更新时路由器发送全部的路由表信息占用了更多的网络资源,因此路由器资讯协议对于网络带宽要求更高,增加网络开销。
2.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简介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Open Source Path First)协议,也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
它是为克服RIP的缺点在1989年开发出来的。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主要用于在自主系统中的路由器之间传输路由信息。
相较于路由信息协议,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适用网络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
此外,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也摆脱了距离矢量的运算法则,而是基于另外一种运算,由Dijkstra 提出的最短路径算法。
同时,该协议也能够支持分层网络,这使得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的应用更加具有灵活性,广泛性。
OSPF的第二个版本OSPF2已成为因特网标准协议。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OSPF只是一个协议的名字,它并不表示其他的路由选择协议不是“最短路径优先”。
实际上,所有的在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都是要寻找一条最短的路径。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的工作原理开放式最短路径协议是一种内向型自治系统的路由协议,但是,该协议同样能够完成在不同自治系统内收发信息的功能。
为了便于管理,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将一个自治系统划分为多个区域。
在自治系统所划分出的各个区域中,区域0作为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工作下的骨干网,该区域负责在不同的区域之间传输路由信息。
而在不同区域交接出的路由器也被称作区域边界路由器(Area Boarder Routers),如果两个区域边界路由器彼此不相邻,虚链路可以假设这两个路由器共享同一个非主干区域,从而使这两个路由器看起来是相连的。
此外,对于这些话分出的区域来说,各个区域自身的网络拓扑结构是相互不可见的,这样就使得路由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大大减少,从而提高了网络性能。
在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中引入了链路状态的概念。
所谓链路状态,其包含了链路中附属端口以及量度信息。
链路状态公告(Link-State Advertise-ments)在更新路由器的网络拓扑结构信息库时被广泛应用。
路由器中的网络拓扑结构数据库就是对于同一区域中所有路由器所发布的链路状态公告的收集,整理,从而形成以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图。
链路状态公告将会在自治系统的所有区域中传播,而同一区域中的全部路由器所广播的链路状态公告是相同的。
但是,对于区域边界路由器来说,这些路由器则负责为不同的区域维持其相应的拓扑结构数据库。
开放式最短路径协议定义了两种路由通路,分别为区域内路由通路和区域间路由通路。
如果起始点和目的终点在同一区域中,数据分组将会直接从起始点传到目的终点,这叫做区域内路由通路。
同理,当起始点和目的终点不在同一区域中的信息传输,叫做区域间陆游通路。
而区域间路由通路则要更加复杂。
由于起始点和目的终点不在同一区域中,数据分组将首先会从起始点传到其所在区域的区域边界路由器。
之后,通过骨干区域中的陆游数据库,数据分组将会被传输送到目的终点所在区域的区域边界路由器上,进而通过该路由器最终传输到目的终点。
在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工作的起始阶段,路由器将会向所有端口发送问候信息分组。
问候信息分组是开放式最短路径协议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发现,维持邻居路由器并选择指派路由器和备份指派路由器。
此外,问候信息分组还保证了邻居路由器之间的双工传输方式。
当两个共享同一数据链路的路由器对问候信息分组中的数据达成一致时,这两个路由器被称为邻居,即为邻居路由器。
这个过程被称为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的探索机制。
在邻居路由器确定之后,他们之间以双工方式进行传输,并且周期性发送问候信息分组以确认邻居路由器是否有效。
在一些邻居路由器之间,通过问候信息分组的交换,由于路由器类型和网络类型的设置,这些邻居路由器将会成为邻接路由器,即虚拟的点对点连接。
邻接路由器之间的关系较邻居路由器更高一层,而这些邻接路由器之间链路状态数据库也是同步的。
完成了邻接路由器的确定之后,每个路由器都会向其所有邻接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公告。
链路状态公告记录了路由器的连接和端口信息,并且描述了链路的状态。
这些链路分别通向子网,其他路由器,自治系统的其他区域或者外部网络。
由于这些链路状态所含有信息的类型不同,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也定义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链路状态公告。
当路由器从其邻接路由器处收到链路状态公告后,路由器将会把这些链路状态公告将被储存在其链路状态数据库中,并且将这些链路状态公告的拷贝发送给与其相邻接的路由器。
通过上述方式,链路状态公告在区域中传递,而同一区域中的所有路由器也实现了链路数据库信息的同步。
链路状态信息库的信息收集过程完成之后,路由器会根据最短路径优先运算法则,生成一个无循环回路的路由通路图。
该图描述了以该路由器自身为基点,到达所有已知目的路由器的最短路径,即开销最小的路径。
这个路由通路图被称为最短路径优先树。
以这种方式,所有路由器最终产生自身的最短路径优先树,从而完成对整个自治系统的路由配置。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采用的是触发更新机制,即当网络的拓扑结构发生改变时,发生改变部分的链路状态公告将会以广播的形式在网络中传播,而不是整个路由通路表,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工作效率。
同时,路由器收到更新信息后,将会使用最短路径优先运算产生新的最短路径优先树,以此完成数据的更新过程。
2.3 OSPF的五中分组类型OSPF共有以下五种分组类型:(1)类型1,问候分组(Hello),用来发现和维持邻接站的可达性。
(2)类型2,数据库描述分株(Database Description),向临站给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中的所有链路状态项目的摘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