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梅岭三章》教案(1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2、要读准字音,力求熟读成诵。
3、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初步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相关课程标准:
通过初读、诵读、美读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诗意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掌握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2、在诵读中学习品味诗歌,熟练默写。
3、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4、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诵读中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绝句,内在关系的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评价任务:
1、初读时读通文意——学生自读、范读。字音,节奏准确,感受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意的语言。
2、品读时体会情感——学生找到欣赏的句子,品读赏析,较好的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代表再读,要融入诗人壮烈的情感。
3、美读时感受诗的意境——自由读、学生范读、媒体播放范读,加入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融入自我元素,读出真实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实话实说,想一想面临生死的考验,学生畅谈自己对昨天、今天、明天的理解。自然引入课题,让我们大家共同感受,一代伟人构思新颖,想象奇伟的三首绝命诗诠释下的昨天今天明天吧!
二、检查预习,自读学习。
1、一读正字音
(1)自由朗读,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旌.旗( jīng ) 悬.( xuán ) 当.纸钱(dàng )
即为.家( wéi ) 应.有涯.( yīng )( yá) 遍种.( zhòng )
(2)指名朗读,学生评析,教师总结。
2、二读明节奏
(1)设疑、讨论、明确——体裁(七言绝句)、节奏、韵脚(uo an )。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揣摩读法,齐声朗读,教师点评。
3、三读悟背景
(1)结合语境,加强理解:了解作者——理解小序
A、作者简介:1941年“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解放后,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B、理解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
写作缘由及背景:1936年冬天(时间),梅山(地点)被敌人包围了。“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
20多天。“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完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揣摩读法,男生朗读,女生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读学习。
4、四读品感情(采取“发现式”阅读)
(1)、发现式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课文,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修辞等内容,然后用我欣赏“”词或句,因为“”(动词、修辞、情感等)的句式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分三大组,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2)、品评提示:字词的精练美,修辞的含蓄美。
(3)、预评估学生错误,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代不能变明喻,借喻可以变明喻。(4)、揣摩读法,女生朗读,男生评价。
A、指定学生朗诵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1:我欣赏“断头今日意如何”,是因为“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学生2:我欣赏“创业艰难百战多”,是因为此句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学生3:我欣赏“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是因为它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
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学生4:我欣赏“招”这个动词,因为它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B、指定学生朗诵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1:我欣赏“南国烽烟正十年”,因为它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学生2:我欣赏“此头须向国门悬”,因为它引用典故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注:《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学生3:我欣赏“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因为它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