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最新
先秦诸子的散文

序中国从东周王朝到秦帝国,进⼊了中国的“轴⼼时代”。
世界历史上的轴⼼时代,体现在思想上集⼤成者的出现,⽂化上的继往开来。
这样的轴⼼时代很多,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但有幸的是,唯有中国,由⾃⼰的民族传承了⾃⼰的轴⼼⽂化,没有出现⽂化断层。
先秦时代,社会的特征就是“乱”。
从尧舜禹汤的贤君盛世,到春秋战国的战⽕频仍,中国陷⼊了巨⼤的苦痛。
作为社会中坚的知识分⼦——“⼠”,地位更是发⽣了根本变化。
春秋之前,“⼠”是“天⼦、诸侯、⼤夫、⼠”的最低⼀级,是统治者;到了春秋,⼠成了“⼠农⼯商”的最⾼⼀级,是被统治者。
然⽽,中国的“⼠”们留下的第⼀个宝贵财富就是:居庙堂之⾼⽽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
他们没有纠结于⾃⾝地位的⾼低,思考的⾸先是如何将乱世建设成为有序社会,如何将⼈民从“率兽⾷⼈”的状态下解脱出来。
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不以物喜,不以⼰悲,中国的“⼠”们⾸先思考的是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民的安居乐业,是公平、正义、秩序等等社会价值,⽽没有任何的个⼈私利。
⾯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统治者,他们没有考虑个⼈安危得失,或率尔⽽起痛斥其弊,或秉笔直书不留余地,或仗义千⾥毁家纾难。
当民族处在危难之时,中国的“⼠”们奋不顾⾝,前赴后继;危难解除功成名就后瓢然⽽去,不带⾛⼀⽚云彩。
所以,“⼠”逐渐成为了对⼈的敬称以⾄被滥⽤,如战⼠、⼥⼠、⽂⼠、死⼠、⽅⼠、侠⼠、道⼠等等,可惜的是,我们当代被普遍称为“⼠”的⼈,是否能够理解“⼠”的含义,是否仍然具有忧国忧民不计个⼈的情怀?儒家和孔⼦中国⽂化最重要的是孔⼦的儒家。
儒家从产⽣起就是社会上影响最⼤的学说,经历了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到汉武帝时正式占据统治地位,从此⼀直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五四新⽂化运动对传统⽂化进⾏了彻底的否定,儒学受到了彻底的颠覆,当时的中国,各种声⾳并存,问题和主义相争不下,直⾄共产党建⽴了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成了舶来的马克思主义。
诚然,儒学尤其是发展到理学以后,其糟粕尽显,为有识之⼠所不齿和痛恨,然⽽,以鲁迅为代表的⼀个时期的⽂化达⼈们,对其矫枉过正式的全盘否定,这种做法今天看来也未必能全盘肯定。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2020-11-09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先秦诸子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秦诸子散文1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天下靠什么来治理,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才是最好的社会等问题是先秦诸子普遍关心和广泛讨论的问题。
参政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实践活动,刺激了思想人物做深入的思考,由此而引出诸多的思想和理论。
道德、仁义、礼法、刑政等成为思想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政治哲学范畴。
一方面,久有传统的“礼”早就具有“法”的意义,以自然与道德为存在的前提,始终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新兴的“法”层出不穷,逐渐发展,不断融入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
于是,先秦诸子纷纷对“礼”和“法”的起源及其表现方式、功能作用,以及对“礼”与“法”、“礼”与“刑”的关系等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反映了当时思想界不同的政治倾向和主张,成为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
考察先秦诸子对“礼”与“法”的观念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礼的观念中所包含的“法”的意义,进一步了解所谓“法出于礼”、“礼归于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古人论及先秦诸子,习惯于以学派分疏为线索,或分论六家之要旨,或罗列十家之著述。
这一思路实源出于《荀子·非十二子》篇和《庄子·天下》篇,也成为直至今日我们研究诸子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这确实反映着思想发展的源流与脉络,各家各派自有其特征可以言说。
但是,思想本身又不能完全以门户相对立而固守一说,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及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而且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韩非子》
• 韩非子生平。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 韩非子生平。 成者, 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达成的 思想家。 思想家。 • 《韩非子》: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战国 韩非子》 针对现实问题而发, 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 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主张君主 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 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其文峻 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诸 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 子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子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先秦诸子散文-《孟子》
• 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每篇 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 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论点来论述。 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论点来论述。全书不仅记 录了孟子的只言片语, 录了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 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 《孟子》艺术成就: 孟子》艺术成就: • 巧妙的论辩艺术 。逻辑推理的方法,运用类比推 逻辑推理的方法, 往往欲擒故纵, 引人入彀。 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 ,引人入彀。 • 宏放、豪迈的文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宏放、豪迈的文风。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以善用比喻见长 。 • 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 精练简约、
先秦诸子散文
张亚宁
先秦诸子散文
• 诸子散文兴起的历史背景 • 诸子散文的内容特色 :关注现实生活,表 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内容广泛,几乎无 所不包。但理论热点则是现实的社会与人 生。 •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鲜明地体现了士的 独立人格。自主精神和人格力量。富于形 象性与抒情性。寓形于理、情理兼备,极 大地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 的思想。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 , 是对孔子“仁爱” 的继承和发展。 提倡王道, 则 反对霸道; 提倡仁政, 则反对暴政。 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贪婪残暴, 包含浓厚的民本思想。 “仁政” 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是对孔子“性相近” 的继承和发 展。 孟子认为如同人人有四肢, 所有的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四心分别是仁、 义、 礼、 智的萌芽。 文艺观主张: “知人论世” , 将作品与作者及社会背景联系考察, 以求正解。 理解作品“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 即以古人之意, 求古人之志, 正确探求作者的本义, 而不至于望文生义, 穿凿附会。
《孟子》 的文风。 《孟子》 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 但不同于《论语》 的气度雍容, 坐而论道, 而是以 论辩为特色, 是为论辩文。 其特点一是感情强烈, 气势逼人; 二是善设机巧, 欲擒先纵; 三是长于譬喻, 说理生动。 感情和气势来源于内在的浩然之气和外在的铺排 手法, 机巧和擒纵体现在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娴熟地运用逻辑推理。 譬喻不见堆砌, 用得恰到好处。 此外作品通过对话过程和表情, 展示出孟子的个性: 傲岸梗直, 坚持原则, 聪明机智, 能言善辩。 有的寓言善于刻画人物, 成为讽刺小品。 如《离娄》 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孟子》文章自然流露中心论点, 自然形成篇章结构, 有些长篇已经初具起承转合的规模。
先秦诸子散文

孔门弟子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
闵损(前536~前487),字子骞,鲁国人
冉耕(前544~?),字伯牛,鲁国人
冉雍(前522~前466),字仲弓,鲁国人
(德行)
冉求(前522~?),字子有,鲁国人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 (政事)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又称宰我,鲁国人
《孟子》旳思想内容
2、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 下》)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
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其《论语》简介
• 2、《论语》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统计
了孔子及其弟子旳言论,( “论语”即言 语旳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旳弟子和 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毕旳。
二、《论语》思想内容
•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旳言行,也 比较集中地反应了孔子旳思想体系。
• 1、政治思想 孔子旳政治思想旳关键是“仁” 和 “礼” 。
孔子其人
少贫且贱,而慕礼乐之教 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环游列国,到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却
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 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下 列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 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 家之狗,然哉!然哉!” 晚年返鲁,整顿六经
先秦诸子散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 “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 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 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 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 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 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 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 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 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 题,然后记录 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 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原文】
仪封人(1)请见(xià n),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 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 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 ng) (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 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 擘,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 思想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 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 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 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 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 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 主义和宿命论。
战国时期,各诸侯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 的实力外,为逐鹿中原,十分需要借重知识分子,因而 “养士”之风盛行。这对“百家争鸣”起了促进作用。 战国诸侯对“士”往往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 由。他们虽然有所偏重和选择,但对各家的学术兼容并 蓄。这是因为战国诸侯为了巩固其政权,要从多方面去总 结政治得失,摸索统治经验,因此对各家各派“兼而礼 之”。由于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者 留,不合者去”,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这也为 “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先秦文学 诸子散文

先秦文学
诸子散文
3异采纷呈的寓言故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 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 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庖丁解牛
先秦文学
诸子散文
四、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1 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批判社会。 2 庄子拒官不做,为后世文人以隐逸提供了 先例,从而衍生出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隐 逸文化。 3明哲保身
先秦文学
诸子散文
(3)气势浩然。在形式上,《孟子》大量使 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 磅礴。
先秦文学
一、概说
诸子散文
第三节《庄子》
据《汉书· 艺文志》著录,《庄子》一书在 汉代有52篇,但现在仅存33篇,包括内篇 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先秦文学
诸子散文
《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 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 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杆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 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 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 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
先秦文学
诸子散文
孔子像
先秦文学
三、《论语》的文学成就
诸子散文
浅显生动,言简意赅。
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 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 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 他。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1、《论语》
据统计论语中出现“礼”字76处。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论语·泰伯》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论语·尧曰》
“礼”:孔子极力维护的西周以 来的宗法等级制度(即所谓“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 秩序”――《论语.颜渊》)以 及与此相关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 范。
♢国语 体裁:国别体 时间:周穆王——鲁哀公 ▷我国第一部分国记史的史书。 ▷文学性不如《左传》,但有些篇章叙事曲折,人 物描写生动,谏词与对话,推理严密,说理充分。
♢战国策 体裁:国别体 时间:战国初年——秦灭六国 作者:非出于一人之手,西汉刘向整理校订
思想:一、崇尚计谋智略,突出谋士的作用。 二、重视名利 三、重视审时度势,认为时势是成败的 关键。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 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 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 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 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 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 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 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 臣请奏其效。”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 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 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 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 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 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 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 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简评苏秦其人
1.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之人,对于功名 利禄有着巨大的渴望。(朝秦暮楚、引锥刺 股)
先秦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 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 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 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 度和广度。 在文风上,《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 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 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 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 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 密。
援引神话最多的先秦诸子散文

援引神话最多的先秦诸子散文援引神话最多的先秦诸子散文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大放异彩,各家学派纷纷涌现。
而在这些学派中,散文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体,其作品经常援引神话和传说,以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来阐释哲学思想,体现出对自然、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和审视。
本文将以《庄子》、《墨子》、《老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为例,探讨其中援引神话最多的特点和意义。
1. 庄子的《逍遥游》《庄子》中最为著名的散文之一便是《逍遥游》。
这篇散文中,庄子以“鱼游于水,人游于道”为开头,引用了“周旋于无穷之中”的神话故事,以此来阐释自由自在、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通过援引神话,庄子表达了他对自由、自然规律的理解,呼应了其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核心观点。
神话的运用使得庄子的思想更加生动和形象,令人深思不已。
2. 墨子的《饮酒》在《墨子》的散文中,墨子也常常援引神话来进行论述。
在《饮酒》一文中,墨子通过描绘舜帝的美德,以及神话中盖聂与文种的故事,来阐发他对仁爱和宽容的理念。
通过这些神话故事的援引,墨子展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在引经据典的基础上,扩展了对于道德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使他的散文更加丰富而有深度。
3. 老子的《道德经》在《道德经》中,老子的散文亦常引用神话来进行探讨。
比如在第四十二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过运用“道”这一神秘概念,融合神话中的天地自然的造化过程,表达了他对宇宙万物生成的理解。
这种援引神话的方式,使得老子的思想更具有古朴深远的韵味,也更加深刻地展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先秦诸子散文中援引神话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这种做法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文字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哲学思想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对于我们当代读者来说,也可通过援引神话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体味先秦诸子散文中的思想和智慧。
个人观点个人认为,援引神话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应用,不仅增添了文学的浓厚色彩,更为我们揭示了当时先贤们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思索。
先秦散文之诸子散文

真正的美只能是自然本身, 真正的美只能是自然本身, 要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要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的办法体现。 的办法体现。
《老子》的艺术特色 老子》
一、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文句大体整齐,随文成韵,规则不一, 文句大体整齐,随文成韵,规则不一, 与论语的纯散文体不同。 与论语的纯散文体不同。 谷神不死,是谓玄门。玄牝之门, 谷神不死,是谓玄门。玄牝之门,是 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章六 章六) 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章六
课外阅读提示
1、结合所学文章,了解先秦时期形成百家争 、结合所学文章, 鸣的历史状况, 鸣的历史状况,进一步理解先秦散文的历史 和现实意义。 和现实意义。 2、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 、 部分,泛读一些儒家文化的主要作品, 部分,泛读一些儒家文化的主要作品,体会 儒与道的思想精华。 儒与道的思想精华。
《老子》的艺术特色 老子》
一、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比喻蕴涵深刻哲理, 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于一般的 简单比喻。 简单比喻。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章七十七 章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章七十七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古代风箱 古代风箱)乎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 古代风箱 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章五 章五)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章五
一、填空题 1、先秦时期,我国散文可分为___散文和__ 、先秦时期,我国散文可分为___散文和__ ___散文和 散文两大类。 _散文两大类。 2、老子为我国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为我国 学派的创始人。 学派的创始人
二、简述题 1、《曲则全》一文的主旨是什么?举出生活中的 、《曲则全》一文的主旨是什么? 、《曲则全 例子加以分析。 例子加以分析。 2、《曲则全》一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其 、《曲则全》一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曲则全 效果如何? 效果如何?
《先秦诸子散文》文选二

【理解】这段话包含几层意思? ① 侧面表现孔子形象之高大,学问之渊博; ② 赞扬孔子循循善诱的育人方法。 ③ 表现颜对老师的崇敬与虚心好学、向上进取的精神。 ④ 体现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
① 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 谤。 ② 反映出子禽的不明智(愚蠢狂妄)
3、【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孔子的学问)弥高,钻之
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状语后置),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
尔(高高直立 )。虽欲从(攀登)之,末由(办法)也。
【译文】 伯牛生病。孔子去探问,从窗口握着他的手, 说:‘快要死了,命该如此吗? 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 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
12、【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 我的命啊!”
13、【原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为?”(特殊句式: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分析理解】这段话包含几层意思? ① 表现了孔子的谦逊胸怀。 ② 反映了孔子“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精神。 ③ 表现了公西华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5.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分析理解】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 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 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 ,是衡量一切是 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第4章 先秦诸子散文

《论
语》
孔子生平、思想
前551——前479 远祖孔父嘉,宋国大夫,在内乱中被杀。 父亲叔梁纥,鲁国武士。母亲颜征在。
孔子的思想——: 1、基本思想核心:“仁” 2、政治思想:“礼” 3、哲学思想:“中庸” 4、教育思想:提倡“有教无类” 5、文艺思想: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
《论语》的成书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 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 谓之论语。 ——《汉书·艺文志》
《庄
子》
《庄子》一书,在学术上,是先秦 道家的主要代表著作;在文学上,是先 秦诸子散文之冠。对后世的哲学、文学 影响巨大。
一、庄周生平
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蒙县人。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 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
1、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如 《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几乎都 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 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超出 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2、《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如果说《孟子》的感情是 在清楚的逻辑表达下运行的,那么《庄子》的感情,却往往 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如《至乐》写庄子对髑髅的一连串 发问,便是充满了人生的伤感。 3、《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 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 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2、《孟子》的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 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都妙趣横生,旨意明白。
先秦诸子散文 (3)

庄子
庄子(-369~286),名周,战 国时宋国蒙人,大 体与孟轲同时而稍 后。他继承并发展 了老子的思想,为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 表人物,世称“老 庄”。
庄子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 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 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 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 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姿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及也。”(《汉文学史 纲要》)(返回)
2、儒的最初含义:
历史事实表明,在中国古代社会,至迟在殷 代就有了专门为人料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便是早期的儒,也可称为术士。他们 精通所在地区多年形成的丧葬礼仪,因此久 而久之便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 由于这种职业地位毕竟低微,收入菲薄,既 无固定的财产与收入,还要看主人的眼色行 事。故而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便是儒的 原初本意——柔;也是他们职业的原初性 质——术士。
《荀子》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313? ~-238)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 存32篇。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同早于他 的孟子成为儒家种对立的两派。 (返回)
(二)墨家及《墨子》
1、墨家学派 2、墨子 3、《墨子》
下一页
墨家学派
墨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政治思想派别,以墨 子(名翟)为创始人。主张“兼爱”“非 攻”。他们在战争中扶助弱小抵抗强暴。虽 有“明鬼”“天志”的思想局限,但对朴素 唯物主义、古代逻辑学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贡 献。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 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 墨家学派,有着严密的组织,其首领称“巨 子”。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 伯阳,楚国苦县(今鹿 邑县)人。约生活于前 571年至471年之 间 曾 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 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 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 居住,后出关赴秦讲 学, 死于扶风 。
先秦诸子散文

文章的美点
•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
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 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 2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 庄子清高自守。 •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 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 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自读第二则
•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 文; •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 把握故事的辩论的实质。
直译课文(请君对照)
•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 鲦(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 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 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 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 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 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 “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 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 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课文选的两则 故事均节选自 《庄子·秋 水》。标题是 编者加的。
听读课文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 学家,庄子好友。
•相:xiàng 辅助君主的人,这 里作动词,做宰相。
•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 去 有人 • 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 取代 动词,做宰相 惠
国都、京城 • 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 yuān chú 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 •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
总结:
从《庄子》散文的几个 片断,我们一斑窥豹: 《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 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 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 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 品。
合作探究
•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 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 胜者? • 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 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先秦诸子散文]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关于先秦诸子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b39b1cd367ec102de3bd89a8.png)
[先秦诸子散文]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关于先秦诸子散文篇一 : 关于先秦诸子散文一、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
《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
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墨子: 名翟,鲁国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
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
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三、《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
《汉书》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失18篇。
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撰而成。
《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
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篇二 : 先秦诸子散文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据有关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有这样十一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宋钳;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聃、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
《先秦诸子散文》一

弘扬传统文化!
《先秦诸子散文》文选 一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深圳西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原创:鲁力
1.【原文】 仪封人(1)请见xian,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
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 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 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 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 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pi)。 (5)之: 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 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 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 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 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 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 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 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 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简析】①隐士接舆洞察到了时政的本质;②孔子 想虚心听取隐士的挽救社会的见解。
4、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 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3)而食 (s)(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 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末年开始,奴隶制逐步为封建制所代替,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士”阶层兴起壮大,活跃于整个社会。
他们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评论,提出各自的主张,展开论辩,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人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等人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
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春秋战国之交《论语》《孙子兵法》的出现,显示了中国散文内容和风格的重大变化:由占卜语录变为师生谈话录,由王公号令变为私家著述。
《论语》中所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活泼自由, 语言中还体现出一定的人物个性。
《孙子兵法》已是一部兵家的专著。
全书结构谨严,各篇中心
明确,论证周密,文句整饬而流畅,写得相当熟练。
到了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孟子》与《墨子》《庄子》的一部分就是,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
如《孟子》多记论辩之辞,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多带驳论的性质。
《庄子》中依然存在论辩对答的成分,但基本上已是一种专题论文的形式。
作者不仅反驳论敌的谬误,还从正面深入地阐述自己的主张。
这反映了对话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体的转化。
到了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完全摆脱了对话体,成为专题论著。
它们不是一个学派
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的个人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
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
《荀子》《韩非子》的大多数篇章,都写得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标志着先秦论说文体的成熟。
诸子散文,从孔子开始,就注重文采。
诸子作品中,只有《墨子》比较朴实,其他都文情并茂。
特别是到了战国中后期,游说之风兴盛,口才成了入仕的重要条件,促进了士这一阶层对语言技巧的研究,比喻、排比、夸张、映衬等修辞手法被普遍地使用,寓言的运用也成了论说场合的新风气。
寓言的风行,大大地增添了论说的形象性,使先秦文学园地更添光彩。
文风方面,《论语》言简意赅,富哲理,多警句;《墨子》讲究逻辑,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具
体事例作论据,多用类推法,文章浅显易懂而又结构谨严;《孟子》雄辩,明白流畅,激情荡漾, 气势磅礴;《庄子》汪洋恣肆,想像奇特,精微玄妙,句式灵活多变;《荀子》论证缜密,条理清晰,托譬设喻,务求义尽,可谓典型的经师、学者之文;《韩非子》气盛言宜,剖析入微,犀利峻峭,锐不可当。
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后代散文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文体方面,诸子也有很大的创造性。
其中有大量政治、伦理、哲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论文。
有驳论性质的辩难问对,有谏议上书,有学术思想的评述,有解说,有杂文,有故事形式的说理文。
这表明各种论说文体在先秦已大体齐备,作者们依据内容来选择适合的体裁,大体上做到了各得其宜。
注释:
本文摘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