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特点: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确立了 “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在课程目标、内容、组 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 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 活动课程,但现实中应试的影响与冲击,课程评价过于 侧重结果,轻过程,影响了改革目标的实现。
14
(八)1996至今 第八次课程改革
1953年8月《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 ;1955 年9月,根据四二制,颁布新的教学计划。
自1954年秋季,初中一律不设外语科,另在初中增设 实习科,总课时减少,体现了生产劳动技术教育和减轻 学生负担的精神。教学大纲以苏联为蓝本,编入大量的 苏联文学,教学方法上,凯洛夫的教育学“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成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5
1963年3月,颁发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 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1963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 (草案)》,在小学方面,与1957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相 比,该计划在课程具体设置上有很大变化:语文、算术、 音乐的周课时有所增加,每年授课周数和总课时数上也分 别有所增加。此外,该计划还强调小学如具备条件可开设 外语。在中学方面:一是在初中开设外语课程;二是在高 中三年级开设了选修课,每周2—5节;三是在课时方面, 根据中学阶段必须注重语文、数学和外国语的教学的指示, 新计划适当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要求,增加了 周课时;四是每学年上课周数略有增加。总的来看,新的 教学计划规范了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重新重视了知识学科。
我国(新中国)课 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一)1949—1952年 第一次课程改革
14
(八)1996至今 第八次课程改革
1953年8月《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 ;1955 年9月,根据四二制,颁布新的教学计划。
自1954年秋季,初中一律不设外语科,另在初中增设 实习科,总课时减少,体现了生产劳动技术教育和减轻 学生负担的精神。教学大纲以苏联为蓝本,编入大量的 苏联文学,教学方法上,凯洛夫的教育学“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成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5
1963年3月,颁发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 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1963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 (草案)》,在小学方面,与1957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相 比,该计划在课程具体设置上有很大变化:语文、算术、 音乐的周课时有所增加,每年授课周数和总课时数上也分 别有所增加。此外,该计划还强调小学如具备条件可开设 外语。在中学方面:一是在初中开设外语课程;二是在高 中三年级开设了选修课,每周2—5节;三是在课时方面, 根据中学阶段必须注重语文、数学和外国语的教学的指示, 新计划适当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要求,增加了 周课时;四是每学年上课周数略有增加。总的来看,新的 教学计划规范了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重新重视了知识学科。
我国(新中国)课 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一)1949—1952年 第一次课程改革
历次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课件准备:第三组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主要内容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你能回答吗?
• 1、把音乐课改为唱歌课的是第()次改革。
• A一
B二
• C三
D四
• 2、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 二分流的文件是()。
• A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 B《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 C《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二、课程建设取得突出的进展:
• 1、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 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
• 2、初步改变了只有“学科课”“、必修课”的模式,增加 了“选修课”、“活动课”等;
• 3、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 步推动教材的多样化;
• 4、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 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 了教育实践的改革。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 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初小四 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
• 1955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四二制)教学计 划(草案)》两年来实行的结果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同年9月 2日颁发同时发出《关于执行<小学教学计划>的指示》。
课件准备:第三组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主要内容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你能回答吗?
• 1、把音乐课改为唱歌课的是第()次改革。
• A一
B二
• C三
D四
• 2、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 二分流的文件是()。
• A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 B《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 C《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二、课程建设取得突出的进展:
• 1、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 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
• 2、初步改变了只有“学科课”“、必修课”的模式,增加 了“选修课”、“活动课”等;
• 3、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 步推动教材的多样化;
• 4、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 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 了教育实践的改革。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 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初小四 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
• 1955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四二制)教学计 划(草案)》两年来实行的结果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同年9月 2日颁发同时发出《关于执行<小学教学计划>的指示》。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三、第三次课程改革(1959~1962)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 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教育部决定重新编写中小通用教材。
1960年下半年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缩短学制、提高程度的指示 精神,编写10年制中小教材。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八、来自八次课程改革(2001~)57.4 60
50
44.6
百分比%
40 32.932.4
30
校长
19.7
教师
20
8.4
10
0.6 2.5 0.6 0.8
0 太重 比较重 尚可 不太重 不重
图1:校长和教师对高中生学习负担的看法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
了安排,并确立了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1964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春节讲话”,提出“学制可 以缩短”,“课程可以砍掉一半”。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五、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1980)
1978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这个实 行草案突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改革。
1954年,根据颁布的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有关规定,人民教 育出版社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年完成,并于同年秋季发行。
1957年,根据教育部指示,对这套教材内容作了精简。 1953~1958年,教育部每年都要颁发一个新学年的教学计划,根据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课程做一些调整,变动最多的是政治和外 语。
八次课程改革历程PPT课件
17
第四次: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 划(草案)》,对文化课、品德课、生产知识课,对 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工作都作了统一安排,该计划 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18
第五次: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 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 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教学要为实现我国 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提出教材 编写原则: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训练,注重智 力培养。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 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 完毕。
2001年,颁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1]21号)。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 教基[2001]17号)。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23
1、五十年代特别是解放初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大众教 育和工农教育。
20
第七次:1992--1998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4年,国 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 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教育法》正式颁发。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 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 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 有地方课程。
2.60年代至90年代,重新回到具有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 。
3.第八次课程改革出现新的动向:素质教育为基本取向的 课程改革。
规模最大的2次:学习苏联教育学,形成新中国教育模式。 最近一次:概念重建(从教育思想和课程范式转型的角度说 ,是第二次)——钟启泉:要进行“新一轮强有力的概念重 建运动。”
第四次: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 划(草案)》,对文化课、品德课、生产知识课,对 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工作都作了统一安排,该计划 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18
第五次: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 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 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教学要为实现我国 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提出教材 编写原则: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训练,注重智 力培养。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 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 完毕。
2001年,颁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1]21号)。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 教基[2001]17号)。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23
1、五十年代特别是解放初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大众教 育和工农教育。
20
第七次:1992--1998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4年,国 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 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教育法》正式颁发。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 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 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 有地方课程。
2.60年代至90年代,重新回到具有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 。
3.第八次课程改革出现新的动向:素质教育为基本取向的 课程改革。
规模最大的2次:学习苏联教育学,形成新中国教育模式。 最近一次:概念重建(从教育思想和课程范式转型的角度说 ,是第二次)——钟启泉:要进行“新一轮强有力的概念重 建运动。”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PPT25页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第八章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 课件
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原则下提升我国幼儿园课程的质量,会出现以下的 发展趋向:
➢ 第一,将幼儿教育“ 为什么” 而不是“ 怎么样” 的问题放置于评价教育质量的优先地 位,换言之,不要把方法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首要标准, 而不只是关注如何去培养人的问题。
➢ 第二,对“ 质量话语” 和“ 意义生成话语” 的取舍,不是“ 非此即彼”,而是对“ 孰轻孰 重” 的把握,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和情景而发生变化”。
二、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3. 课程实施强调儿童通过行为进行学习
张雪门强调的是让儿童“在做中学”。 行为课程是儿童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并不是放任的活动, 教师要对儿童进行指导和帮助,将儿童的活动纳入计划的轨道。
二、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4. 对张雪门行为课程的评价
作为我国现代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早期对幼儿教育的影响遍及北 方各省,与陈鹤琴一起被并称为“南陈北张”。
以信息技术改 变传统的幼儿 园课程中的玩 与教
1 2
共建共享数 字教育资源
四、 进一步关注和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有赖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关注和 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必然趋向。
幼儿教育及幼儿园课程所追求目标最终是要通过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的 转变才能得以实现。
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并非不要确保质量,而是要重构质量的概念, 从而使质量及其延伸的一系列概念与行动都能适应多样性、主体性、多重 视角和特定时空的背景。这样的想法,不仅符合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和 变革的趋势,也能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和变革提供启示。
一、 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原则下提升幼儿园课程的质量
(四) 在“ 质量话语” 与 “ 意义生成话语” 之间
➢ 第一,将幼儿教育“ 为什么” 而不是“ 怎么样” 的问题放置于评价教育质量的优先地 位,换言之,不要把方法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首要标准, 而不只是关注如何去培养人的问题。
➢ 第二,对“ 质量话语” 和“ 意义生成话语” 的取舍,不是“ 非此即彼”,而是对“ 孰轻孰 重” 的把握,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和情景而发生变化”。
二、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3. 课程实施强调儿童通过行为进行学习
张雪门强调的是让儿童“在做中学”。 行为课程是儿童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并不是放任的活动, 教师要对儿童进行指导和帮助,将儿童的活动纳入计划的轨道。
二、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4. 对张雪门行为课程的评价
作为我国现代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早期对幼儿教育的影响遍及北 方各省,与陈鹤琴一起被并称为“南陈北张”。
以信息技术改 变传统的幼儿 园课程中的玩 与教
1 2
共建共享数 字教育资源
四、 进一步关注和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有赖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关注和 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必然趋向。
幼儿教育及幼儿园课程所追求目标最终是要通过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的 转变才能得以实现。
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并非不要确保质量,而是要重构质量的概念, 从而使质量及其延伸的一系列概念与行动都能适应多样性、主体性、多重 视角和特定时空的背景。这样的想法,不仅符合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和 变革的趋势,也能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和变革提供启示。
一、 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原则下提升幼儿园课程的质量
(四) 在“ 质量话语” 与 “ 意义生成话语” 之间
最新幼儿园课程第二章中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PPT课件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幼儿园课程模式 和教育方案
1
陈鹤琴的“五指活 动课程”
2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3源自我国幼儿园的主要课 程模式
对我国社会文化的认识,对进步主义教 育的批判和继承,为我国幼稚园教育创 编的幼稚园课程。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幼儿园课程模式 和教育方案
1
陈鹤琴的“五指活 动课程”
2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第一节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
1 一、20世纪20年代至30 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2 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 课程改革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 儿园课程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整 顿和改造原有的幼儿教育,并在此基础 上发展幼儿教育。50年代开始,我国开 展了抗美援朝运动。受到抗美援朝的影 响,在思想上进行了清理亲美、崇美、 恐美思想的运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 理论和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理念也收到 了批判,并由此牵连到对陈鹤琴的“活 教育”理论和单元课程的批判。
第一节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
1 一、20世纪20年代至30 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2 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 课程改革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 儿园课程改革
(一)改革的特点 第二次课程改革的特点表现为:
①课程“苏化”,实行分科教学分 科课程模式。
②初步确立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目 标和内容体系。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幼儿园课程模式 和教育方案
1
陈鹤琴的“五指活 动课程”
2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3
我国幼儿园的主要课 程模式
语文活动:故事、谜语、儿歌、读法 等。 (五)五指活动课程的课程组织
陈鹤琴先生主张幼儿园课程教学要 实行“整个教学法”,即把儿童应学的 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给儿童,后来 被称为“单元教学法”。
第一章_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第二,为配合教学计划草案,教育部颁 布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第三,重建人教社,组织“中小学教材 编写工作会议”。 1978年集中编写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 制中小学教材,于1978年秋开始在全国 使用。
①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但模仿前苏联的痕迹仍很深; ②课程变动过于频繁,教材又跟不上需要, 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 ③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 课程设臵不尽合理。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3、1957—1963年:第三次课程改革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 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 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 劳动者”。
4、1964—1976年:第四次课程改革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进入 混乱状态,全国没有了统一的教育方针, 没有了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 科书,有的只是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 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 。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教育战 线开始拨乱反正。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 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为起点, 开始了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5、1977—1980年:第五次课程改革 第一,《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规定:中 小 学 学 制 十 年 , 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78年颁布修订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 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 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课程设臵进行 了原则性说明。
历次课程改革
• • •
•பைடு நூலகம்
4、音乐课改为唱歌课。
2、
•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1984)
• 教育部在1981年颁发了《全日制六年 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计划规定, 从高中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幵把劳动 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计划首次提 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 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
•谢谢大家
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课件准备:第三组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我们将要了解: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 改革的时间、相关文件、及其 主要内容
•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 案)》,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 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觃定中小学学制,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修业年 限为六年,取消初高两阶段分段制。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 学计划》。
(五)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 -1984)
•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觃定中小学实行十年 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 二年),其中小学阶段开设政治、语文、数 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 新教材于1977年开始编写,1978年秋开始使 用。 • 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五年制中学 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将自然常 识易名为自然;增设劳劢课,在四、五年级 开设;政治课取代思想品德课;恢复地理课
答案不解读
历次课程改革
(四)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63—1965)
• 1963年,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日制中小 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政治课 和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做 了安排。确定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各学科根据编写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 纲,编写新教材。
• 1963年7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 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其基本特点有: 片面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语 文和算术;各科授课时间变动大。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 (草案)》,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 (草案)》(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 1956年,新教材终于出炉并于秋季在12年制的中小学 中使用。1957年又对这套教材内容进行了精简。
• 1955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四二制) 教学计划(草案)》两年来实行的结果制定新的教学 计划,同年9月2日颁发同时发出《关于执行<小学教学 计划>的指示》。
(五)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
-1984)
•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 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 二年),其中小学阶段开设政治、语文、数 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 新教材于1977年开始编写,1978年秋开始使 用。
• 1988年9月颁布《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小学开设思想品德、 语文、数学、自然、社会、体育、音乐、美术、劳动 科目,分科为主,综合课为辅。
• 1989年7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 程教材试验工作的通知》。12月经过努力全国共组织 编写八套半特点不同的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1年起陆续出版发行,供试验10年制的学校选用。
3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四、第四次课程改革(1963~1964)
1963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
《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
(草案)》,对文化课、政治课和生产知识课程,对生产劳动和假期,都作
9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
57.4 60
50
44.6
百分比%
40 32.932.4
30
校长
19.7
教师
20
8.4
10
0.6 2.5 0.6 0.8
0 太重 比较重 尚可 不太重 不重
图1:校长和教师对高中生学习负担的看法
10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课程改革(1950~1952)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1941年制定的《六年制中学 各科课程标Βιβλιοθήκη 草案》为蓝本,进行中学课程修改并实施。
1950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改革学制令,重新规定中小学学制,实行小 学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 三年。 1952年教育部又颁发《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育计划》。 1952年中央核准,公布了《小学暂行规程》、《中学暂行规程》,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明确了中小学的性质、 任务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原则或教材等,初步奠定了新 中国中小学课程的框架。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全国分期分批普及义 务教育。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
1992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并将“教学计划”更名 为“课程计划”。这个课程计划第一次将小学和初级中学的课程统一设计, 并且根据各学校学制的不同情况,将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表分为“六三制”和 “五四制”两种。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为两大类:学科类和活动类,课 程表中还留有空间让地方安排课程。
1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二、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1958)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一五”计划。毛泽东主席主持中央政 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决定抽调大批干部编写教材,成立语文和历史两个 教学问题委员会,分别研究语文、历史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方向和原则等。
了安排,并确立了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1964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春节讲话”,提出“学制可 以缩短”,“课程可以砍掉一半”。
4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五、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1980)
1978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这个实 行草案突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改革。
1954年,根据颁布的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有关规定,人民教 育出版社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年完成,并于同年秋季发行。
1957年,根据教育部指示,对这套教材内容作了精简。 1953~1958年,教育部每年都要颁发一个新学年的教学计划,根据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课程做一些调整,变动最多的是政治和外 语。
8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七、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2000)
由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课程从原有的中学课程体系中分离出来。 高中课程结构需要进行调整。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一个《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 作为新普通高中教学计划颁发前的过渡性教学计划。 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 高中课程计划(试验稿)》。从1997年秋委季开始在天津、江西、山西进 行试验。 2000年1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快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 稿)》,并在全国10多个省试验。
1984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 见”,并分别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和《全日 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的数学、外 语、自然常识、劳动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6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六、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5)
198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这个教学 计划规定,从高中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并将劳动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这 个计划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 分流。从此时起,开始形成高中文、理分流的办学模式。
7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七、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2000)
40 35 30 25 20 13.5 15 10 5 0
不到1小时
36.2 1~4小时
26.3 15.5 8.6
2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三、第三次课程改革(1959~1962)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 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教育部决定重新编写中小通用教材。
1960年下半年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缩短学制、提高程度的指示 精神,编写10年制中小教材。
5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六、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5)
198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的小 学部分作了修改,调整了教学时间和课程设置,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 德课”,恢复地理和历史课,增设了劳动课,外语课改为有条件的学校在四、 五年级开设。
3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四、第四次课程改革(1963~1964)
1963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
《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
(草案)》,对文化课、政治课和生产知识课程,对生产劳动和假期,都作
9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
57.4 60
50
44.6
百分比%
40 32.932.4
30
校长
19.7
教师
20
8.4
10
0.6 2.5 0.6 0.8
0 太重 比较重 尚可 不太重 不重
图1:校长和教师对高中生学习负担的看法
10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课程改革(1950~1952)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1941年制定的《六年制中学 各科课程标Βιβλιοθήκη 草案》为蓝本,进行中学课程修改并实施。
1950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改革学制令,重新规定中小学学制,实行小 学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 三年。 1952年教育部又颁发《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育计划》。 1952年中央核准,公布了《小学暂行规程》、《中学暂行规程》,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明确了中小学的性质、 任务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原则或教材等,初步奠定了新 中国中小学课程的框架。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全国分期分批普及义 务教育。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
1992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并将“教学计划”更名 为“课程计划”。这个课程计划第一次将小学和初级中学的课程统一设计, 并且根据各学校学制的不同情况,将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表分为“六三制”和 “五四制”两种。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为两大类:学科类和活动类,课 程表中还留有空间让地方安排课程。
1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二、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1958)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一五”计划。毛泽东主席主持中央政 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决定抽调大批干部编写教材,成立语文和历史两个 教学问题委员会,分别研究语文、历史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方向和原则等。
了安排,并确立了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1964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春节讲话”,提出“学制可 以缩短”,“课程可以砍掉一半”。
4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五、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1980)
1978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这个实 行草案突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改革。
1954年,根据颁布的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有关规定,人民教 育出版社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年完成,并于同年秋季发行。
1957年,根据教育部指示,对这套教材内容作了精简。 1953~1958年,教育部每年都要颁发一个新学年的教学计划,根据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课程做一些调整,变动最多的是政治和外 语。
8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七、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2000)
由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课程从原有的中学课程体系中分离出来。 高中课程结构需要进行调整。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一个《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 作为新普通高中教学计划颁发前的过渡性教学计划。 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 高中课程计划(试验稿)》。从1997年秋委季开始在天津、江西、山西进 行试验。 2000年1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快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 稿)》,并在全国10多个省试验。
1984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 见”,并分别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和《全日 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的数学、外 语、自然常识、劳动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6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六、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5)
198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这个教学 计划规定,从高中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并将劳动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这 个计划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 分流。从此时起,开始形成高中文、理分流的办学模式。
7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七、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2000)
40 35 30 25 20 13.5 15 10 5 0
不到1小时
36.2 1~4小时
26.3 15.5 8.6
2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三、第三次课程改革(1959~1962)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 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教育部决定重新编写中小通用教材。
1960年下半年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缩短学制、提高程度的指示 精神,编写10年制中小教材。
5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六、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5)
198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的小 学部分作了修改,调整了教学时间和课程设置,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 德课”,恢复地理和历史课,增设了劳动课,外语课改为有条件的学校在四、 五年级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