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里马”不遇伯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千里马”不遇伯乐

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初三(5)班赖雅芸

(本文荣获季延初级中学现场作文比赛第一名)

怀才不遇,统治阶级不识人才,得不到报效祖国的机会……有感于此,韩愈满怀愤懑,写下了名篇《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的有感而发,不料却成千古名句。(借题发挥)

我可以理解韩愈满腹才华却无法施展的忧愤。身处那样的时代,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郁郁不得志的“千里马”因为无人赏识而“骈死于槽枥之间”。因为那时的政治制度,因为那时的科举制度,因为那时的统治阶级没有“慧眼”,故而韩愈这匹“千里马”不被发现。那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便成立了。(树立对论)

然,千里马不遇伯乐,就不是千里马了吗?不,我从不这么认为。(提出自己的观点)

尽管韩愈在那样的时代被“埋没”,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志向,但他的才华却是不容忽视的。他的文学作品千古流芳,后人赞赏他的才华,吟诵他的诗文,这,难道不是一种成功吗?不是一种价值吗?也许他不是那个时代的“名人”,但他绝对是让后世敬仰的“千里马”。(事例论证)

同处唐朝的杜甫,一生贫困潦倒,却心系百姓,努力为百姓办事。也因为晚唐政局的腐败,也因为晚唐统治者发掘不出杜甫这样的一心报国、忧国忧民的“千里马”。不遇伯乐,这是子美的痛,但子美的心,还牵挂着他的国,他的民。纵使不能施展才华与抱负,却始终有一颗爱国爱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杜甫的精神不也同样流芳百世了吗?“千里马”只有为国为民作出一份贡献,才不枉称之为“千里马”。(事例论证)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千里马”是不会因为“伯乐”的出现与否而改变的。(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呼应前文)

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被埋没的“千里马”。是的,他们也满怀愤懑,也因为“无人问津”而愁苦。但是,没有“伯乐”,只要拥有“日行千里”的才华,终有一日,还是会被发掘——他们的名作成了后世的“四大名著”。也许,这些“千里马”的被发掘晚了许久许久,但我想,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不枉为人一场,不是吗?

是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能成为一匹“千里马”,是需要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

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小时候都是老师眼中的“另类”,他们都有过“被逐校门”的经历。试想,当他们被逐出校园,没有老师指导,小爱迪生、小爱因斯坦从此失去信心,不再继续自自己的创造兴趣,浑浑噩噩过着日子,世界上会有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吗?答案是否定的。原本,他们便是“千里马”,只是他们的老师不是他们的伯乐。他们的创造天赋差点儿就被扼杀了!但伟人的小时候却是充满智慧的,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志向发展。“发明大王”没有伯乐,却能自己发掘自己。即便失败无数次,却从不放弃。爱因斯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立了“相对论”,一代伟人就是自己的伯乐呀!(事例论证)

再看现今的教育制度,虽是应试教育,却并非“一考定终生”。有才华的人

即使没有伯乐的发现,有“千里之能”的他亦可一展才华,赢来万千掌声。

“伯乐”固然重要,但时代在变迁,“伯乐”是“千里马”成功的垫脚石。但真正的“千里马”一定是自信的,千里马只要能发掘自己,便实现了自身价值。

请相信,当“千里马”不遇“伯乐”,“千里马”依旧是那匹闪出耀眼光芒的千里马。(篇末再点题)

老师点评:

本文写得很大气,作者大胆借韩愈的《马说》来说事,更“大胆”的是小作者能借韩愈之“力”来“打”韩愈,阐述了自己“不遇伯乐的千里马同样是千里马”的观点。构思奇妙,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全文思路清晰,写得十分流畅,观点鲜明而严密,论述有理有据,充分体现了作者雄厚的写作功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