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空间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灰空间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发展速度的加快,灰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重要。本文通过搜集有关建筑灰空间研究的文献以及资料,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而对灰空间的概念和理论的文献进行梳理,系统的分析灰空间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灰空间;现代公共建筑;多义性;

Abstract:With the construction pace of development, the Disheartened space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more extensive and important.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the Disheartened space research in the relevant construction documents and data,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n sort out the Disheartened space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literature, the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Disheartened space in the modern public buildings.

Keywords: Disheartened space;Modem public architecture;coordination;

鉴于灰空间理论和实践存在多样化的可能性,相关研究呈现多极分散,不利于人们在建筑中系统、全面地应用灰空间理论,通过整合灰空间的历史经验和近年来所取得各种成果,为更好的研究灰空间指明研究方向。

1概念界定:

1.1灰空间内涵

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如果把空间比作色彩,那么作为室内外结合区域的“缘侧”,就可以说是一种灰空间。[1]

1.2灰空间特性

多义性:所谓“灰空间”的多义性是指空间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它的某一确切含义只能通过具体的“语境”和周边环境来确定。协调性:正确处理空间内外各种关系,为空间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空间情韵、意味、意境的实现。暖昧性:就是人心理行为或空间关系上的一种含糊性。

2.国外研究动态:

2.1概念研究

“灰空间”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日本灰调子文化》一书中将建筑的过渡空间笼统地划分为形态的、认知的、社会的、视觉的、功能的以及时间

的”灰空间。其研究视点为功能维度,包括灰空间的舒适性、空间的社会用途、空间的私密性以及良好空间边界与形态的创造。

2.2相关理论研究

2.2.1场所精神理论

20世纪60年代,西方结构主义学者对应传统“空间”的概念提出了“场所”的概念。认为定居包含着遮蔽所更多的东西,它包含了有生活呈现的空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场所。场所是有明确特征的空间。人对于环境的感知包括两方面:空间形态和场所特征。

2.3交往与空间理论

丹麦建筑师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国内研究动态

3.1 概念研究

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早就客观存在。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李燕在《园林中“灰空间”的设计》中提到:“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适用日本茶道创诗人敢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2]

3.2 相关理论研究

秦兴岭在《浅谈建筑的灰空间》中谈及: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中运用了“灰空间”的手法,形式多以开放和半开放为主。使用恰当的灰空间能带给人们以愉悦的心理感受,使人们在从“绝对空间”进入到“灰空间”时可以感受到空间的转变,享受在“绝对空灰空间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研究间”中感受不到的心灵与空间的对话。灰空间的人性化努力,在个性化与多样化、人文关怀、场所感、空间尺度宜人性与易交往性、公共艺术的成功介入等特征中获得鲜明体现。[3]

“灰空间”历史演变

4.1中国传统建筑中灰空间的利用

《通志·三皇纪》记载有巢氏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

遮挡得严严实实,既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的攻击。这种用树枝与树干搭建的简陋居室,虽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建筑,但他们已经学会营造空间来庇护自己,营造的“巢”便是一种灰空间,这在空间的利用史上算是划时代的意义。[4]

4.2现代公共建筑中灰空间的利用

灰空间的应用给现代公共建筑增加了“过渡”的形式,具体来说,可产生以下形式:

①近处过渡的形式。在建筑中融合内外空间近处的景物。

②远处融合的形式。在半封闭的空间中用视觉融合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亭楼上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在室内的高处眺望远处室外景物。

③邻接的形式。融合相邻地区的空间。如两座庭院或室内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相融。

④应时融合的形式。连接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与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相融合。[5]

5.总结

设计者本身是否能真正从关爱“人”的角度出发去解决设计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公共建筑空间环境的品质。始终在强调建筑空间环境,空间精神与人的行为、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点。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人类对公共建筑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灰空间承载更多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人类希望建筑能够尊重自然,合理的发展,用简单的技术与理论去建造公共建筑,这样产生的建筑不会或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无论如何发展,建筑要尊重场所性、尊重地域性、尊重环境,建筑的功能、目的是服务于人,即要强调“人”处于建筑环境中的体验,强调“人”在建筑空间中的生活环境活动,强调场所精神,以及人、建筑、自然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和谐性。

参考文献

[1]黑川纪章(KISh.Kurokaya)日本灰调子文化[J].世界建筑,黑川纪专刊6/1984.

[2]李燕.园林中“灰空间”的设计[AJ.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2002年.

[3]秦兴岭.城市灰空间的伦理意蕴[J].现代城市研究,2008年,第04期.

[4]杨思声,关瑞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中介空间”[J].南方建筑200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