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的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康大叔其人《药》中刽子手形象的分析

【课外阅读】康大叔其人《药》中刽子手形象的分析

【课外阅读】康大叔其人——《药》中刽子手形象的分析鲁迅小说《药》中关于康大叔的形象分析,无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一直沿用扁平人物的分析结论:刽子手的形象和封建统治爪牙的身份。

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50、51页:康大叔是“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杀害革命者,还用革命者的鲜血换钱;在群众面前,目空一切,肆无忌惮,大叫大嚷,急于表功”。

旧教材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必修)《教学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版)第127页:“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凶暴、残忍、贪婪、无耻。

他以杀人为职业,以买人血馒头为‘专利’,毫不知耻,更不知罪。

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恨。

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

康大叔的形象是否就是这样性格单一的扁平人物形象呢?是否鲁迅在塑造了华老拴、花白胡子等麻木不仁的看客形象的同时再勾勒出一个更为反动的人物形象呢?笔者认为,鲁迅在《药》中塑造康大叔的形象并非简单的作为一个刽子手、一个封建反动统治者的爪牙形象出现,仅供反面材料以作批判之用。

康大叔这一人物形象在本质上与华老拴、花白胡子等麻木不仁的民众一样,皆属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只是这一看客形象属于另一类看客,是作为华老拴、花白胡子等麻木不仁看客的补充,也正是这一看客形象的存在,进一步深化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的文章主旨,才使这部具有“象征叙述”特质的小说有了较高层次的象征意义。

康大叔作为看客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看:其一,从康大叔的职业身份来看,他是一职业刽子手,而这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充当的角色意义,他“凶暴、残忍、无耻”,如果是“花白胡子”或“二十多岁的人”是这一职业,同样也会有如此的性格特征,康大叔只不过是小说中众多人物符号中一较为特殊的人物符号而已;另一方面,从小说中康大叔的言行来看,这一职业身份的人与小说中其他人物一样同属于社会最底层,因此,他会买人血馒头,赚得“泯灭良知”的钱,而这一点与华老拴买人血馒头在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麻木无知,愚昧残忍的体现;他会嫉妒,管牢的红眼睛阿义连剥下来的衣服拿去;他会感叹“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这些语言行为也都得到了茶馆里其他人的认同。

鲁迅《药》的人物形象

鲁迅《药》的人物形象

六、人物形象1.华老栓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

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

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

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

”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

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

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

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

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

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他在秋天的后半夜摸黑出门,要去买人血馒头,走到离刑场附近的丁字街口时,“吃了一惊”,“倒退几步”不敢前进;后来刽子手拿来了人血馒头,他一见到刽子手的眼光,就感到吃惊,仿佛被刺得“缩小了一半”,当刽子手撮着个鲜红的馒头给他时,他“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都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还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对社会和历史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其创作的短篇小说更是现代短篇小说的典范。

而《药》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小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具有超高的创作技巧和思想文化艺术。

一.次要人物——花白胡子的人小说《药》中几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对小说情节的铺垫、场景的转移、上下逻辑的串联和揭发的深刻社会意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花白胡子的形象------圆滑世故的老头花白胡子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常被人忽视。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花白胡子”只是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表明是位老者。

在小说第三部分茶馆谈小栓吃了药后的描写中,康大叔说道:“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

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

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 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这一段是很富有戏剧性的。

康大叔毫无顾忌的话引得华大妈有些不高兴,但她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只好“搭讪着走开“。

在场的其他人都感觉到气氛有些尴尬了。

谁来解围呢?只有年老的花白胡子能做到这一点。

他善于察言观色,更感觉到气氛的紧张,于是他出来打圆场了:“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

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这几句话立刻冲淡了刚才的紧张气氛。

“自然”、“一定”、“全”三个副词连用, 充分强调了这药的效用,同时也是讨好康大叔的绝妙好词。

花白胡子这几句话既安慰了华老栓夫妇,又讨好了康大叔。

《药》中几个次要人物形象探析

《药》中几个次要人物形象探析

《药》中几个次要人物形象探析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爪牙康大叔,告密者夏三爷,以及勤劳、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的华老栓夫妇,他们的形象早有定论。

但,小说中的几个次要人物如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的形象却相当模糊,甚至被忽视。

人教版教学用书中,仅以世故圆滑,游手好闲,麻木三个词语来分别概括他们的形象,笔者认为是不够的。

那么,鲁迅先生刻画的这三个人物的形象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是代表着当时社会中不同年龄层次及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均对辛亥革命的不理解,不支持,他们的愚昧导致了革命者的悲哀,起到突出小说主旨的作用。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人物往往不多,刻画人物也向来是廖廖数笔,惜墨如金,但无不准确、生动,入木三分。

这三个小人物其貌不扬,言行不多,甚至连姓氏也没有,先生仅以其外部特征为之命名却别有深意。

笔者现将自己的一点浅见嗦如后,与方家商榷。

花白胡子。

胡子已花白,足以证明其年龄大。

按常理说,年龄大,见的世事就多,看问题应比年轻人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准,看得透。

他又深受封建制度的压榨和摧残,对封建制度,现实社会应该是不满的,应该是能够接受辛亥革命的政治主张的,应该认为这个不公平的世道是该“革一革”的,然而,他丝毫没有这样的想法。

在《药》中,先生让他在老栓的茶馆里跟不同的人说过几句话,他均以讨好的话语去迎合他人,在其世故圆滑的表象下,暗示的是他代表着当时社会中年龄大的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不理解,不支持,是一个群体形象的代表。

二十多的人。

二十多岁足以证明其年轻。

这个年龄,应该是血气方刚,充满朝气,充满好奇,充满理想,充满希望的。

应该是接受新生事物快,对辛亥革命应该是理解支持的,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冲动的。

然而,他不但没有年轻人该有的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的冲动,反而整天游手好闲,泡在茶馆里浪费时光。

当他听到康大叔讲夏瑜在牢中劝牢头造反时,“很现出气愤模样”地说,“阿呀,那还了得”。

最新鲁迅《药》的人物形象资料

最新鲁迅《药》的人物形象资料

六、人物形象1.华老栓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

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

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

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

”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

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

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

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

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

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他在秋天的后半夜摸黑出门,要去买人血馒头,走到离刑场附近的丁字街口时,“吃了一惊”,“倒退几步”不敢前进;后来刽子手拿来了人血馒头,他一见到刽子手的眼光,就感到吃惊,仿佛被刺得“缩小了一半”,当刽子手撮着个鲜红的馒头给他时,他“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都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

小说《药》中华老栓人物形象的分析

小说《药》中华老栓人物形象的分析

小说《药》中华老栓人物形象的分析®杳方刼m m 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01文学敎育内容摘要:华老栓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他矛盾、愚昧、冷漠。

而他的这些特质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顽固的封建思想加上并未深入的革命思想,都是酿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

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环境只要不改变,以华老栓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就不会终结。

关键词:《药》华老栓底层劳动人民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九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 说《药》,对当时动荡的社会有着 深刻的反映。

《药》中塑造了许多 精彩的人物形象,其中以华老栓 这位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尤为突 出,时至今日,华老栓身上所具有 的性格特质依然值得人们研究和 探讨。

华老栓是《药》中的主人公,一方面,他有着鲜明的人物特质,另一方面,这种人物特质是当时 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典型代 表”。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性格特 质,才酿成了后来爱子惨死的悲 剧。

首先,华老栓是一个矛盾的 人,他有着对内和对外的双重身 份一对内他是一家之主有着绝 对的权威,给小栓看病拿人血馒 头就是由他一手操办,华大妈和 华小栓只是在一旁配合。

从华大 妈那带着询问的语气(“小栓的 爹,你就去么? ”)到小栓无条件的 服从,都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华老 栓的权威。

华小栓即使看到那一 碟乌黑的人血馒头从而产生诧异,但听到华大妈的一声:“吃下 去罢,一病便好了。

”后还是几 口吞下,没有丝毫反对。

文中并没 有过多描写华老栓在家庭中的权 威,而是用几句“你给我罢得了”这样简单的,带有命令式的话 语来暗示华老栓的家庭地位。

因为华老栓是处理家庭事务的“决 策者”,华大妈,华小栓只是“参与 者”,对家庭事务的发展起不到决 定作用,所以才有了华老栓一人 购买人血馒头,让小栓吃下这样 荒谬的事情发生。

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

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

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本文是关于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感谢您的阅读!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写于1919年的《药》是鲁迅先生“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系列小说之一,给广大读者塑造了诸如善良愚昧的华老拴、大义凛然的夏瑜、凶残贪婪的康大叔等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形象,在小说中与华老拴、康大叔相比,“驼背五少爷”不是作者鲁迅笔下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的出现只安排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中“茶馆”里,就像老舍的《茶馆》一样,正是这特殊的场合汇聚了社会的各阶层,最能反映社会众生相,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看似顺手拈来的小人物身上,却体现出了一个文学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在“茶馆”里先后登场的有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康大叔四个人,在这四个人中,除康大叔作为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极端仇视革命外,就要数驼背五少爷最为反对革命,当听到夏瑜在狱中被牢头红眼睛阿义打时,他“忽然高兴”地说“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还有最后的“疯了”,虽然花白胡子也说“简直是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说“发了疯了”,但是只有他表现出幸灾乐祸。

而花白胡子和二十岁的人因为愚昧,他们的表现都是对革命不理解。

为什么“驼背五少爷”同为作者笔下愚昧的群众但又与众不同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就需从他的称谓上说起,从“五少爷”这个称呼上我们可以推知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大家庭,在他的身上明显存在着纨绔子弟的某些生活习气,小说中写他“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度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作者安排他的出现可谓是巧妙,在为数不多的几个茶客中,他是第一个出现在华老拴的茶馆里的,并是在小说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一个很家庭范围的生活片断,华家全家都聚在厨房里,华小拴吃人血馒头,以至于驼背五少爷来时无人招呼。

同时他又是一个封建没落的子弟,他虽身上存在着纨绔子弟的生活习气,喜欢喝茶,但经济实力已不允许他到档次高一点的茶馆里去,只能到陈设简陋华家茶馆里来,这里的最高待遇仅是“外加一个橄榄”,他就像孔乙己一样,“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鲁迅《药》象征赏析

鲁迅《药》象征赏析

鲁迅《药》象征赏析简介《药》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药店主人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冷酷和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们对权力和金钱的渴望。

本文将对《药》中的象征意义进行赏析。

药店象征社会小说中的药店可以被看作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药店主人行事冷酷无情,只关心利益,完全不顾他人的痛苦和死亡。

这象征着社会上一些人对他人命运的漠视和冷漠态度。

药店里的医生形象也是对社会道德的嘲讽,他对待病人仅仅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非出于对病人健康的关怀。

这从侧面揭示了社会中个体追逐金钱、权力而忽略了关爱和同情。

药作为幻想和欺骗的象征小说中的药被赋予了极大的象征意义。

药店主人制作的药被宣传成逆转死亡的神奇灵丹妙药,而实际上却只是一种无效的安慰剂,没有任何治疗效果。

这象征着人们对奇迹和幻想的渴望,以及被虚假宣传欺骗的现实。

作者通过药的象征,暗示了社会中一些人以金钱和权力欺骗他人,滋生了虚假和伪善。

人性的扭曲小说中的药店主人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地售卖虚假治疗药物。

他甚至见死不救,对他人的生死毫不关心。

这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丑恶,揭示了个体因金钱和权力的驱使而丧失良知和同情心。

通过药店主人的形象,作者提醒人们要警惕个体对金钱的沉迷和人性的扭曲。

结论《药》是鲁迅先生一篇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

通过对药店和药的象征赏析,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冷酷和人性的扭曲。

这篇小说着重揭示了人们对金钱和权力的追逐,以及对奇迹和幻想的渴望。

鲁迅通过药店主人的形象警示人们要反思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呼吁人们关注人性本质和社会道德。

论鲁迅小说《药》中夏瑜悲剧形象及其意蕴

论鲁迅小说《药》中夏瑜悲剧形象及其意蕴

论鲁迅小说《药》中夏瑜悲剧形象及其意蕴作者:张建丽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9期《药》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写于1919年4月,是鲁迅《呐喊》集中第三篇。

鲁迅的小说《药》描写了一个先驱者夏瑜的命运悲剧。

反映清末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现实。

小说里的“药”,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人血馒头。

在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地统治着人们的清朝末年,把馒头蘸上被杀的人的鲜血,就被当成治疗肺痨病的灵丹妙药。

这个人血馒头既蘸满革命者的鲜血,联结着夏瑜牺牲的事件,又被华老栓夫妇当作医治儿子疾病的特效药,联结着他们夫妇的命运。

这样作品就出现了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是明线,这就是华老栓夫妇及其小茶馆;一条是暗线,这就是革命者夏瑜的英勇牺牲。

一、夏瑜悲剧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原因阅读鲁迅的悲剧小说可以发现,小说中人的价值的毁灭,并非如西方悲剧中一般,或者是由于无可抗拒的天命造成,如古希腊悲剧;或者是由于某种性格的缺陷引起,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与恩格斯提出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1)造成人物悲剧也不相同。

鲁迅悲剧小说中有价值的人生毁灭的根源在于“人物”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生活环境。

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鲁迅自觉遵守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的艺术原则,重视在小说中描写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强调环境对人物悲剧的根源性意义。

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悲剧,除去《药》中的夏瑜直接死于封建势力的屠刀之下,其余都是作为腐朽封建思想的毒害品与牺牲品而显示出深刻的悲剧性。

作为人物悲剧根源的社会生活环境,在最深层次上是指小说中所表现的封建思想意识、封建礼教这些抓不着看不见的但又客观存在的内容,而深受其毒害,待人冷漠无情、不觉悟的下层民众又是具体层面的体现。

封建思想意识、封建礼教交织一起构成巨大的罗网,笼罩着真诚淳朴的心灵,越拢越紧;不觉悟的民众让人感觉到冰冷、嘲笑、谴责,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最终导致处于其中有价值的人生的毁灭。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才无情地批判和抨击那吃人的罪恶的社会;才对牺牲者哀其不幸。

康 大 叔 形 象 之 新 解

康 大 叔 形 象 之 新 解

康大叔形象之新解康大叔是鲁迅小说《药》中处于枢纽地位的一个人物形象。

这一形象,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教学参考用书和学生辅导用书都把它解读为“刽子手”,认为康大叔不仅亲手杀害了革命者夏瑜,而且出卖人血馒头来诈取钱财。

笔者认为,这一解读是不妥当的,之所以出现了以上解读,是因为人们普遍把《药》第一章刑场上那个“浑身黑色的人”和第三章来茶店的康大叔视为同一个人。

事实上,这两个人应该是迥乎不同的两个人。

尽管他们身上都有粗鲁、蛮横、凶残、贪婪等特点,但仔细分析,我们却可以发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显著差异。

其一,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全然不同。

从第一章来看,那个“浑身黑色”、高喊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公开出售人血馒头的人,显然是一个刽子手,是他杀害了夏瑜并直接出售所谓的“药”给华老栓,从中攫取了大量钱财。

而第三章中出现在茶店中的康大叔,却是为华老栓提供了有关“药”的及时、准确、可靠“信息”的“信息灵”通人士,正是由于他的“照顾”,华老栓一家才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药”。

将康大叔和刽子手混同一人,实属不尊重作品,牵强附会。

其二,对华老栓的态度明显不同。

第一章刑场上,替主子杀人夺命、唯利是图的刽子手自恃地位强势,且具有人血馒头的“卖方市场”,对华老栓不屑一顾,视若草芥,说话粗鲁蛮横,行动刁蛮无礼,接钱近乎抢劫,尤其对华老栓的胆小、怯懦轻蔑之极,用鼻子哼他为“老东西”。

从整个“买药”过程来看,他和华老栓似乎并不相识。

而出现在茶店里的康大叔却和华老栓非常熟识,对他始终相当尊重。

一见面他便首先主动打招呼,先是询问吃药情况,接着询问病情,向老栓贺喜。

再接着先后用八个“包好”来宽慰老栓一家。

其中固然不乏明显的自我表功的用意,但也至少反映了他对华家的尊重与关切。

同在场的其他人称呼“老栓”相比,康大叔对老栓的“栓叔”的称呼显得更为礼敬,更有亲和力。

在华老栓的地位前后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刽子手和康大叔如果是同一个人,他对老栓的态度绝不会如此前倨而后恭。

《药》所有人物形象介绍及简介

《药》所有人物形象介绍及简介

《药》所有人物形象介绍及简介药主要人物分析1.华老栓,华老栓是一个无意识的劳动人民。

他勤劳、善良、节俭。

他总是整天勤奋工作,即使熬夜也不肯休息。

他爱他的儿子。

为了给儿子治病,他省吃俭用,拿出一包积攒的洋钱给儿子买药。

他非常愚昧落后,信奉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迷信邪说。

买这个药他觉得神清气爽,很开心。

他只关心自己的儿子,既不关心也不理解革命,对革命者的牺牲无动于衷。

所以我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批判他的愚昧落后。

2、夏瑜,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他家境贫寒,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意志坚定,在狱中仍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对革命矢志不渝,毫不动摇。

3、夏四奶奶,夏四奶奶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江南某城镇的贫苦妇女形象。

她家境贫寒,年老体衰。

她深爱相依为命的儿子,因失去他而痛苦悲伤;又因儿子是旧制度的叛逆者而蒙冤受辱,但她愚昧、迷信、守旧,是一个尚未觉醒的社会最底层的妇女。

4、花白胡子,他喜欢见人说好话,喜欢奉承别人,讨好别人。

看到老栓的眼睛周围有一圈黑线,他猜测他可能生病了,但当老栓否认后,他立刻推翻了自己的说法。

这不同于驼背五少爷那种感觉人生已过的生活态度。

他还喜欢打听新鲜事儿,其猎奇的心理使他不惜降低自己的尊严。

花白胡子等茶客身上的共同之处就是一个“闲”字。

“闲”正是鲁迅重点揭示的国民病态生存状态的一种。

5、驼背五少爷,驼背五少爷是茶客中最先出场的。

他既叫五少爷,又能够不为生计操劳,“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足见他是一个大清国的遗老。

药的简介《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直到五四初期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面貌,歌颂了为民族民主革命献身的烈士,揭露和斥责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黑暗,也批判了当时革命党人脱离群众的缺点和群众的愚昧无知、麻木落后的状态。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封建统治的奴才,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黑暗。

夏三、康大叔、红眼睛阿依等人的形象集中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阴险、恶毒、贪婪、卑鄙的反动本质。

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

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

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导读: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写于1919年的《药》是鲁迅先生“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系列小说之一,给广大读者塑造了诸如善良愚昧的华老拴、大义凛然的夏瑜、凶残贪婪的康大叔等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形象,在小说中与华老拴、康大叔相比,“驼背五少爷”不是作者鲁迅笔下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的出现只安排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中“茶馆”里,就像老舍的《茶馆》一样,正是这特殊的场合汇聚了社会的各阶层,最能反映社会众生相,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看似顺手拈来的小人物身上,却体现出了一个文学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在“茶馆”里先后登场的有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康大叔四个人,在这四个人中,除康大叔作为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极端仇视革命外,就要数驼背五少爷最为反对革命,当听到夏瑜在狱中被牢头红眼睛阿义打时,他“忽然高兴”地说“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还有最后的“疯了”,虽然花白胡子也说“简直是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说“发了疯了”,但是只有他表现出幸灾乐祸。

而花白胡子和二十岁的人因为愚昧,他们的表现都是对革命不理解。

为什么“驼背五少爷”同为作者笔下愚昧的群众但又与众不同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就需从他的称谓上说起,从“五少爷”这个称呼上我们可以推知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大家庭,在他的身上明显存在着纨绔子弟的某些生活习气,小说中写他“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度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作者安排他的出现可谓是巧妙,在为数不多的几个茶客中,他是第一个出现在华老拴的茶馆里的,并是在小说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一个很家庭范围的生活片断,华家全家都聚在厨房里,华小拴吃人血馒头,以至于驼背五少爷来时无人招呼。

同时他又是一个封建没落的子弟,他虽身上存在着纨绔子弟的生活习气,喜欢喝茶,但经济实力已不允许他到档次高一点的茶馆里去,只能到陈设简陋华家茶馆里来,这里的最高待遇仅是“外加一个橄榄”,他就像孔乙己一样,“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药》语言特色人物

《药》语言特色人物

《药》语言特色人物特点
《药》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以“药”为线索,通过叙述华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的故事,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冷漠与人们的愚昧无知。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运用了独特的语言特色和人物特点,将主题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首先,鲁迅的语言特色在《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力,常常通过简短的语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本质。

例如,在描写华老栓买药时,鲁迅写道:“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便站起身,跨出门槛,预备出门。

”这句话简洁地描绘了华老栓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同时也暗示了他的愚昧无知。

其次,鲁迅在《药》中的人物特点也非常鲜明。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例如,华老栓是一个老实善良的人,他为了治儿子的病而甘愿付出一切。

而小栓则是一个软弱无力的年轻人,他对父母的期望和社会的冷漠感到无奈和绝望。

此外,茶客们也是鲁迅笔下的人物特点之一,他们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对小栓的病不以为意,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命运。

最后,鲁迅通过《药》这篇文章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们的愚昧无知。

他通过“药”这一主题,巧妙地运用语言特色和人物特点,将主题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在感受故事情节的同时,深刻地反思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药》这篇文章在语言特色和人物特点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有力的人物形象,将主题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在感受故事情节的同时,深刻地反思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因此,《药》不仅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化遗产。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读了小说《药》之后,任何一位读者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对“看客”人物的描写和揭露。

“看客”这一角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永久性的共鸣,关键在鲁迅先生对其进行了精深的艺术加工和创造。

《药》中对“看客”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刑场”一节。

华老栓去买药,临近刑场,看客便飘然而至。

一、看客的个像“哼,老头子。

”(看客之一)“倒高兴……。

”(看客之二)无形无影,但如影附形。

先声夺人,但神秘莫测。

一上来就揪住了人们的心。

“哼”,似乎是由气生愤而故作鄙弃语,心理趋向颇为隐晦曲折。

“倒高兴”三字则应是赤裸裸地抒发其妒嫉之情了。

在这里,不用描绘形象,那样显得太呆板;也不用添加动作,任何举止行动都是累赘。

仅仅用语言,简短的六七个字,就足以让人明白:人人都想得到这付药,却孰料被华老栓占了先;人人都是看客,其实华老栓也不例外。

在这里,我们看到小说艺术要遵循“优化组合”原则的一个典范,即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字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如上所述,这两个短语虽然不多,但却很有穿透力和讽刺性。

是对华老栓迷信愚昧的有力延伸和拓展。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

”前面已至少有两个看客出现,所以此处用一“又”字。

老栓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杀人(或者来取人血馒头)。

所以他感到吃惊。

有人认为,“又吃一惊”表现了华老栓胆小怯懦的性格,笔者不敢苟同。

“几”,指不定多数。

据情形推测,应该至少三个。

与前两个相比,这三个形诸视觉而非诉诸听觉,侧重肖像与行动,而且注意以点带面。

“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这种变化,从作家方面分析,是尽量追求小说的艺术性。

从文本世界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有所推移,人物心理也进一步加强。

“样子不甚分明”,客观因素在于天未大亮,主观因素在于为去看杀人而着急赶路,这是关键。

尤其“食物”之比喻,形容见神,入木三分,非画师般的描摹术而不能。

鲁迅药中华老栓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药中华老栓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药中华老栓的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鲁迅药中华老栓的人物形象分析【导语】:华老栓的人物形象分析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

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写于1919年的《药》是鲁迅先生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系列小说之一,给广大读者塑造了诸如善良愚昧的华老拴、大义凛然的夏瑜、凶残贪婪的康大叔等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形象,在小说中与华老拴、康大叔相比,驼背五少爷不是作者鲁迅笔下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的出现只安排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中茶馆里,就像老舍的《茶馆》一样,正是这特殊的场合汇聚了社会的各阶层,最能反映社会众生相,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看似顺手拈来的小人物身上,却体现出了一个文学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在茶馆里先后登场的有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康大叔四个人,在这四个人中,除康大叔作为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极端仇视革命外,就要数驼背五少爷最为反对革命,当听到夏瑜在狱中被牢头红眼睛阿义打时,他忽然高兴地说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还有最后的疯了,虽然花白胡子也说简直是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说发了疯了,但是只有他表现出幸灾乐祸。

而花白胡子和二十岁的人因为愚昧,他们的表现都是对革命不理解。

为什么驼背五少爷同为作者笔下愚昧的群众但又与众不同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就需从他的称谓上说起,从五少爷这个称呼上我们可以推知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大家庭,在他的身上明显存在着纨绔子弟的某些生活习气,小说中写他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度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作者安排他的出现可谓是巧妙,在为数不多的几个茶客中,他是第一个出现在华老拴的茶馆里的,并是在小说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一个很家庭范围的生活片断,华家全家都聚在厨房里,华小拴吃人血馒头,以至于驼背五少爷来时无人招呼。

同时他又是一个封建没落的子弟,他虽身上存在着纨绔子弟的生活习气,喜欢喝茶,但经济实力已不允许他到档次高一点的茶馆里去,只能到陈设简陋华家茶馆里来,这里的最高待遇仅是外加一个橄榄,他就像孔乙己一样,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药》中人物分析

《药》中人物分析

1。

华老栓为主的形象。

(1)从以下细节描写,可看出华老栓是属于贫穷的劳动者。

他家的一点洋钱来之不易,是血汗积攒来的.为了儿子治病,他只好从“枕头底下"拿出来.但带钱郑重其事,深恐掉失。

A。

华大妈从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B。

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C. 按了按,硬硬的还在。

D。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交给他。

(2)作为普通劳动者,华老栓具有性格最本质的一面——勤劳而善良。

他疼爱儿子,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拿出长期辛勤积攒而舍不得花的钱。

到了买“药”去刑场,他却“吃了一惊”,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发冷”.在他眼里,看杀头的闲人像“鬼似的”,当刽子手递给他想要买的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这些都说明他的性格是善良的.(3)在第二部分写华老栓回到家,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

”问:“得了么?”当将煎人血馒头时,又写小栓的母亲慌忙说:“小栓—-你坐着,不要到这里来。

"描写华大妈的神态和语言,是为了表现母亲爱子心切,深怕买不到被认为医痨病“包好"的“药”。

因为能否买到直接关系到儿子的生死.当知道这“药”已得到后,在未煎烤前,又怕儿子看了血淋淋的馒头不敢吃,所以不让儿子过去.(4)提问:作者主要是突出华老栓性格的另一面——十分愚昧、麻木。

他对刽子手骗人的话深信不疑,为有机会买到这种“药”而感到“爽快”、“幸福”;买到“药”后,他无比兴奋,小心地煎“药”,充满希望地看儿子吃“药"。

他关心的只是儿子的痨病,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刽子手毕恭毕敬。

这些都表现他愚昧到麻木不仁的程度。

(5)文中华老栓爱子心切,而显得十分愚昧的有关心理描写句子。

A。

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药》:夏三爷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药》:夏三爷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药》:夏三爷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秋声聒在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中,有两处提到夏三爷这个人物,一处是:“......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一处是:“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两处只不过百十来字,并且还都是通过康大叔之口侧面交待,从文字来说,作者对夏三爷这个人物可谓着墨不多。

也许正因为如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夏三爷这个人物往往被忽视。

其实,这个人物在《药》中有着特殊作用的,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之所以说夏三爷这个人物不可忽视,其理由有三:一、夏三爷这个人物形象对表现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药》的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批判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

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华老栓夫妇用革命先烈的血蘸馒头为儿子治病,写茶馆的茶客们对革命者被杀害无动于衷等,都是为这一主题服务的,但我觉得最能表现这一主题的还有作者在小说中着墨并不多的夏三爷这个人物。

夏三爷是夏瑜的亲伯父,除了夏四奶奶外,夏三爷就是他最亲的人了。

就是这样一个最亲的人,不但不理解他、支持他,反而为“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出卖了他。

亲人尚且如此,何况与他非亲非故的其他群众呢?这不正说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到了何等程度!二、夏三爷是杀害革命者夏瑜的真正凶手。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都把康大叔当作杀人凶手大加挞伐,甚至有人认为“康大叔是华夏两家悲剧的直接制造者”,这其实是对《药》这篇小说没有真正弄懂。

康大叔作为刽子手,是杀害了夏瑜(康大叔是不是刽子手,另文专论),可他只不过是命令的执行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杀不杀谁他这个刽子手是不了的。

关于刽子手,明代人徐谓说得很清楚:“刽伍,亦贱民耳,一奉军令,则虽加刃于尊贵之颈,而不之顾。

”这也就是说,既然夏瑜因被告发而定了死罪,康大叔不杀他也一定会有个“李大叔”或“张大叔”来杀他。

因此我觉得,在小说中,杀害夏瑜的真正凶手不是康大叔而是夏三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人物形象1.华老栓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

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

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

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

”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

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

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

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

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

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他在秋天的后半夜摸黑出门,要去买人血馒头,走到离刑场附近的丁字街口时,“吃了一惊”,“倒退几步”不敢前进;后来刽子手拿来了人血馒头,他一见到刽子手的眼光,就感到吃惊,仿佛被刺得“缩小了一半”,当刽子手撮着个鲜红的馒头给他时,他“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都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

(小结: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

愚昧麻木,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气愤,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2.华小栓华小栓是华老栓的独子,年纪轻轻就患上痨病,终日躺在床上咳嗽个不停。

他是封建旧思想的受害者,在病入膏肓时是多么的无助,听任命运安排。

当接过那人血馒头时,他感觉“似乎拿着自己的生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而实际上,他并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让愚昧与迷信思想操纵着推向悲剧的深渊。

在鲁迅笔下,华小栓不仅是痨病患者,他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众多患上思想病症的民众,精神是如此愚昧、落后、无知与无助,人血馒头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

小说中,当茶客们在茶馆里谈“药”,对夏瑜的“疯”发出麻木愚昧的笑声时,华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

一边是卖木愚昧的笑声,一边是病入膏肓的咳嗽,在鲁迅看起来,华小栓的病和死,正是这种麻木愚昧的社会心理直接促成的,而且这种国民精神上的麻木,是足以导致民族的沦亡的。

3.夏瑜夏瑜在小说中并未正式出场,是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可知他因夏三爷的告密而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坚定不屈,继续宣扬革命,结果惨遭毒打,最后更惨遭杀害,连鲜血都被粘在“治病良药”的“人血馒头”上。

在小说里,夏瑜这个革命者的英勇形象与愚昧麻木的群众形象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

(1)英勇不屈的革命志士在《药》里,鲁迅将夏瑜塑造成一个具有理想和顽强斗志的革命志士,概括了革命者不惜为革命事业、拯救群众牺牲的特点。

他被捕入狱后,却仍继续宣传革命理想,“劝牢头造反”,理直气壮地说“这大清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简直就是在“老虎头上搔痒”;他虽遭到有“一手好拳棒”的红眼睛阿义殴打,可是他却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反而还“可怜”麻木而不觉醒的阿义甘心充当封建王朝的爪牙和殉葬品。

此外,在面对敌人的屠刀时,他是那么的义无反顾,英勇无畏地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那忘我的牺牲精神。

(2)寂寞而孤独的先觉者夏瑜的悲剧并不止于他的牺牲,而是在于他的革命精神得不到群众的支持,甚至受到完全的否定。

他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然而,他的被杀却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和同情,愚昧的群众并不知这牺牲为的是谁。

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感到气愤”,他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

他说阿义可怜,茶客说他疯了。

他的被杀,“潮一般”的人在看热闹。

在群众眼里,夏瑜只不过是个可憎可恨,不可思议的疯子。

从这些事可以看出她是孤独与寂寞的。

他母亲对他的死感到羞愧,华老栓一家也茫然无知,还因为愚昧而享用了革命者的鲜血,茶馆里的闲人对他则抱着敌视态度。

因此,夏瑜的血是白流了,他的死不过是让人“鉴赏”了一次的“杀人盛举”,增添了一伙无聊人们的闲谈资料,制造了一味骗人的“药”而已。

他与广大民众之间隔着厚厚的墙,作者深刻地描绘了革命先驱者的寂寞与悲哀。

(小结: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增添了无聊的谈资。

这一惨痛事实,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

当然夏瑜的死并不时毫无意义的。

小说写夏瑜坟顶上“又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并没有被赶尽杀绝,革命者的火种是扑不灭的,在黑暗中给人予希望。

)4.康大叔在《药》里,康大叔是个有独立意义的艺术形象,同时在结构上也有重要作用。

他是封建统治者的屠刀;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有时把夏瑜的鲜血当作包治“痨病”的药卖给华老栓的骗子。

此外,茶馆里的茶客及华老栓一家也通过他的口知道了夏瑜的事迹。

(1)愚昧、麻木在当时的封建专制下,“罪行之人”正是许许多多宣扬民主革命的志士,他对处决革命志士已司空见惯,无动于衷。

封建思想的长期毒害,使他变得麻木愚昧,不了解革命的意义,他对处决了革命者夏瑜视若等闲,甚至还感到有些自豪。

况且,夏瑜在他眼中只不过是个“不要命”的“小东西”。

在茶馆里,他一直恶毒地咒骂夏瑜,而且见到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

可见在封建思想长期毒害下,康大叔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一把屠刀,屠杀了许多革命志士却毫不觉悟。

(2)凶残、贪婪当时人们迷信与用“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使康大叔多了一条赚钱的门路,用烈士的鲜血去骗取洋钱。

小说描写他处决夏瑜后,着一身黑色,眼光像两把刀,一只大手向华老栓摊着,另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滴”,口里喝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他看到华老栓迟疑时,便扯下纸罩,裹了馒头,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便转身去了,充分突显出刽子手的凶恶与贪婪的形象。

5.茶客鲁迅也刻画了一群愚昧麻木的群众形象,反映当时广大的社会底层对革命的态度。

(1)驼背五少爷驼背五少爷是愚昧无知而麻木的群众典型代表,他是茶馆的常客,每天都到茶馆打发时间。

当他听说夏瑜被阿义殴打时,还高兴地说这下可够夏瑜受的了。

对于革命志士的悲惨遭遇,不但不同情,反而幸灾乐祸。

他也常盲目地附和他人,毫无主见,当大家认定夏瑜是个疯子时,他也恍然大悟似的,同一夏瑜是发了疯了,才会做出那种“蠢事”。

(2)花白胡子的大爷他也是茶馆的常客,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国民性的愚昧落后。

他非常迷信,同一般市民一样深信热血馒头能医治肺痨病。

当他知道小栓吃了人血馒头,便认为是“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

这病自然一定全好”。

同时,对于革命事业,他无知、仇视;在他眼中,夏瑜的革命行为“简直是发了疯”,他不但不理解,也不同情夏瑜的革命,还认为夏瑜“这种东西”挨管牢阿义的打没什么值得可怜的。

(3)二十多岁的人他无名无姓,身份不详,只有年龄,这是作者为了突出他是个年轻人,然而这个年轻茶客的思想却和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康大叔一样,思想麻木、愚昧,对革命事业一样是无知和仇视的。

当康大叔说到夏瑜宣传革命遭阿义毒打反而可怜阿义时,他竟现出“气愤摸样”,而且还“恍然大悟”似的肯定夏瑜是“发了疯了”。

无论是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的大爷、二十多岁的青年或者其他不知名的茶客,都是愚昧麻木、不觉悟的民众群像,他们所表现的“国民劣根性”是封建统治者长期对人民群众愚弄和残杀的结果。

这一群人实际上已经站到了敌对的立场,来敌视革命者。

总之,烈士的血未能唤醒不觉悟的群众,这应是最深刻最沉痛的悲剧。

6.其他小说还刻画了贪婪的红眼睛阿义,尽量设法从夏瑜身上榨取油水,夏瑜向他宣传革命,反被痛打,最后还把夏瑜的衣服剥下来占为己有,还有贪财害命的告密者夏三爷,谋害亲侄儿以换取二十五两银子。

这些人都是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帮凶,代表了凶暴、残酷的统治阶层,鲁迅通过他们血腥镇压及杀害革命者夏瑜,揭露了封建统治阶层的残暴和贪婪。

《药》通过在茶馆里出现的人物,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国民劣根性,他们在知识上的愚昧、迷信,以人血馒头治痨病,精神上的麻木、不觉悟,不明白革命者的牺牲为的是谁,而愚昧地享用了革命者的血。

小说也反映了先觉者的悲哀,夏瑜的牺牲并未能唤醒群众,反而遭受到侮辱、嘲讽、殴打与杀害。

鲁迅显然在揭示当时革命弱点的同时,引导人们去思考怎样才是拯救中国的对症药石一一推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的启蒙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