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李约瑟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西欧人很自然地会从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回溯过去,认为科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于古代地中海各民族的经验和成就。
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大量文献中看到希腊和罗马的思想家、数学家、工程师和自然界的观察者们所奠定的基础。
一些早期的著作,例如威廉·休厄尔1837年所著的《归纳法科学发展史》,全都不自觉地透露出,作者们甚至连其他民族在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历程中同样有所贡献这一事实也不知道。
以后,人们才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比较成熟的科学思想,曾经受惠于古代埃及人的开拓工作,受惠于肥沃的新月地带各民族,如苏美尔人、巴比伦人、、赫梯人等等的辛勤劳动,并对这些史实进行研究。
由于环境的关系,欧洲人从麦伽塞因斯时代到麦考来时代都一直和印度的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
部分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能对印度人的成就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还是很不够的),不过,在这里存在着许多年代学方面的困难问题,使人们仍然看不到一幅清晰的图景。
至于远东的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还仍然为云翳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远东”这个名词本身,就说明了欧洲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甚至连那些怀有良好意愿的欧洲人,也很难排除这种偏见。
我自己在前面也自然而然地使用了“远东”这个名词,但是以后在这部书中,我将不再使用它。
本书的主题就是要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在古代和中古代,中国人对于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发展,究竟作出了什么贡献?虽然自从耶稣会传教士在17世纪初叶来到北京以后,中国的科学就已经逐步融化在现代科学的大熔炉之中,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问:中国人在这以后的各个时期里有些什么贡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末,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张帅20094022004阅读方法:1.检索阅读2.分析阅读作业步骤:1.课本的各章节的简述2.读后感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至四千多年前)一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二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石器的制造火的使用三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牧业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原始耕作技术动物的驯养四原始工艺技术制陶蚕丝的开始利用和原始纺织技术建筑交通工具五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天文学知识的萌芽数学知识的萌芽其它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的医和药六原始自然观第二章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一奴隶制度的出现和科学技术二青铜时代和青铜冶铸技术三农业生产技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开始形成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园艺、蚕桑和畜牧四手工业技术建筑纺织染色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出现酿酒五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天文学数学六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夏小正》和物候知识有关气象、地形和地图的记述七初期的医药学巫和医德分化药物与汤液医疗工具与卫生保健八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天命观的形成阴阳、五行和八卦说第三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一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二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生铁、钢和铸铁柔化术的出现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器的逐渐普及找矿经验和采矿技术三精耕细作传统的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所反映的精细耕作技术植物生态学和动植物分类学知识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灌溉工程运河工程和堤防工程五《考工记》——手工业救赎规范的总汇《考工记》的产生车辆的制造弓箭的制作钟、鼓和罄等乐器的制造练丝、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数学知识六《墨经》中的科学知识光学知识力学知识和时空观几何学知识及其它七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对行星和恒星观测的数量化天象观测的重要成果古四分历法算筹、筹算和十进位值制八地学著作的出现《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九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医药学的发展和名医扁鹊《黄帝内经》的整体观、脏腑经络说和阴阳五行论《黄帝内经》的防治思想、病因说及解剖学知识十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天与地的相对关系问题宇宙本原和宇宙无限性问题第四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一封建制度的巩固与科学技术二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牛耕法与新型农具代田法和区种法《氾胜之书》园艺、养马、蚕桑的发展水利工程三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铁技术的成熟生产工具和兵器铁器化的完成冶铁新技术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四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历法体系的形成天文仪器和天象记录论天三家——盖天、浑天和宣夜说张衡及其成就五数学体系的形成《九章算术》的出现《九章算术》的内容简介《九章算术》的意义及其影响六地图测绘技术与疆域地理志马王堆出土的地图《汉书·地理志》的编纂气象知识七医药学体系的充实与提高《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成就八造纸术和漆器工艺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的革新漆器的发展与兴隆九建筑、交通及防治技术秦汉长城木结构与砖结构技术驰道与栈道水陆交通与船舶技术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纺织机械十学术思想和王充《论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及其影响古、今文经学派的对立及其影响王充及其《论衡》十一中外交通和科技文化交流海路交通陆路交通科技文化的交流第五章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二贾思勰和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贾思勰的农学思想《齐民要术》反映的北方干旱地区农业技术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三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岁差和大气消光现象太阳、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若干天文常数精度的提高星图与浑仪、浑象四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刘徽及其数学成就祖冲之及其科技成就五地学的新进展地记的编纂裴秀和制图六体郦道元和《水经注》关于植物找矿的认识六医药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王叔和与《脉经》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陶弘景和《神农本草经集注》药物炮灸葛洪和《肘后方》与迷信的斗争七炼丹术和化学炼丹术和化学的关系早期的炼丹著作炼丹术中的化学知识八制瓷、灌钢和建筑技术制瓷技术的成熟灌钢法和鼓风技术佛教建筑九机械制造的新成就马钧及其成就运输工具兵器和军事技术十自然观和宇宙论方面的论争玄学、道教、佛教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宇宙论的各学派第六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一经济和科技文化繁荣的大帝国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兴盛南方水田整地技术农田水利和灌溉工具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农学著作三冶金和纺织技术大型铸件和炼银技术纺织机术四都市建设和桥梁工程长安城洛阳城木结构建筑和砖塔赵州安济桥五地理学的成就和大运河的开凿贾耽及其贡献李吉甫和《元和郡县图志》玄奘和《大唐西域记》对海陆变迁和潮汐的认识大运河的开凿和利用六算经的注释和数学的发展数学教育王孝通和《辑古算经》“十部算经”的注释二次内播法的创立实用算术的发展七天文学和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定期法的应用浑仪与浑象的改进一行及其成就天文常熟精度的进一步提高八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技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造纸技术九炼丹术和化学的发展炼丹术的发展炼丹设备矿石药物和化学药物十中医药学的进步医药机构与医药教育、法令巢元方和《诸病源侯论》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密要》外科治疗藏医十一中外交往和科学技术交流的发展中外交往概况与朝鲜的交流与日本的交流与印度的交流与中亚、西亚各国的交流十二柳宗元、刘禹锡的自然观柳宗元的自然观刘禹锡的自然观十医药学的全面发展《经世证类备急草》等的修订金、元四大家和医药学流派的形成法医学著作《洗冤录》和解剖学知识针灸和外科医术十一瓷器和冶金的发展名闻中外的名窑瓷器冶金技术十二建筑与桥梁技术城市建设的变化《营造法式》反映的木构建筑技术砖塔建筑技术的发展辽代应县木塔元代木结构技术的新发展桥梁建造技术十三纺织技术薛景石与《梓人制造》水力大纺车纺织品及制造技术十四中外科技交流对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影响科学技术的中外交流十五张载和朱熹的自然观张载与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朱熹的自然观第八章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明清时期上1368——十七世纪)一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缓慢发展二郑和下西洋和造船航海技术郑和远航的历史发展背景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横渡印度洋的宝贵记录三先进的冶金技术空前的生产规模采矿技术焦炭、活塞式风箱和机车的使用炒钢工艺的新成就灌钢法的发展古代钢铁技术体系综述最早的炼锌技术四黄河、大运河的治理和盐碱地的改造黄河的治理大运河的疏浚盐碱地的改造五“一岁数收”技术与新作物的改进“一岁数收”技术新作物的引进农学的新成就蚕桑的发展六建筑技术的普遍提高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明代的万里长城精巧的园林艺术兄弟民族建筑七商业数学与珠算商业数学的发展珠算的广泛应用八声学知识的新发展十二平均律的发明建筑上的声学效应九传染病学和外科成就温病学说的创立人痘接种的发明外科总结性著作《外科正宗》十地方志的科学价值地方志著作大量增加珍贵的科学史料十一明末著名科学家及著作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的科学活动和《农政全书》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十二“理学”、“心学”的泛滥和启蒙思想的影响“理学”和“心学”的泛滥对“理学”、“心学”的批判及早期启蒙思想家影响第九章西方科学技术的开始传入(明清时期,下十七世纪——1840年)一没落中的封建社会二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及影响传教士来华的政治背景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三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政策和态度对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政策对待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三种不同态度四康熙帝和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康熙帝和自然科学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五西方天文、数学知识传入后取得的成就《崇祯历书》和《数理精蕴》的编纂王锡阐和梅文鼎的成就六其它科技成就明、清瓷器赵学敏和《本草纲目拾遗》王清任和《医林改错》吴其睿和《植物名实考》七乾嘉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古典文献的考证脱离实际的学风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第十章近代的科学技术一近代中国的社会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和闭关自守政策的破产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前半叶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早期的改良主义思潮及影响二洋务运动和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大量传入洋务运动近代工厂矿山的建立科学技术书籍的编译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和近代数学知识的传入近代物理学知识的传入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和著名化学家徐寿近代天文学知识的传入1840年以来的地学进化论等生物学知识的传入四各种技术知识的传入铁路的兴建和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近代冶金技术的传入传入的其它各种工业技术五西方医学知识的传入六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和技术洋务运动的失败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学制的改革,留学生的派遣和学会的创立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结语一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三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问题四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社会)社会背景:原始社会,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
数学、天文学等领域突出成果
数章算术》等经典著作展示了古代中国数学的辉煌成就。
天文学 古代中国天文学注重观测和记录,编制了精确的星历表,对日 月食等天文现象有深入研究,同时发展了独特的宇宙理论。
科技自身特点: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缺乏系统理 论和科学实验方法。
外部因素:欧洲地理大发现、国家竞争等促进了科 技交流与创新,而中国相对封闭。
李约瑟研究方法与贡献
李约瑟具有全球化的眼光,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 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系统梳理 和肯定,还在于打破了西方学术界的偏见,让世界重新 认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 )
中国古代科技——司南
中国古代科技——活字印刷
中国古代科技——地动仪
01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著名科学家、历史学家,撰 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被誉为 “20 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 人物”。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的 主题——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阐述《中国科学技术史》所 要讨论的部分问题,是对著作内容的部分介绍。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阐释《中国科学技术史》 这部著作的宗旨——应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的科学技术, 同时指出,应正视中国人民的才智禀赋,对待其他民族的 成就应在了解的基础上给予赞赏。
03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举例
四大发明简介与影响
造纸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逐渐普 及并改进,对文化传播和 知识积累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四)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化学(上):中国炼丹术的历史( 3学时 )
一、内容
1.从巫术,悟道到寻仙求药的发展过程。
2.丹鼎派炼丹术的出现与发展壮大。
3.陶弘景道教茅山宗的开创与发展。
4.中国炼丹术从唐朝的鼎盛时期走向宋朝的衰退。
5.明代金丹术的回光返照。
人
物理化学
(教研组)
郭景康(签名)
2000 年10 月 18 日
系
审核
意见
化学系
(系)
吕敬慈(签名)
2001 年 07 月 06 日
学院
审核
意见
张金仓
(签名)
上海大学理学院(公章)
年 月 日
4.古代的醋与酱、豆腐的源起与豆腐酿制品的酿造工艺。
5.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1.了解有关古代酿造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2.掌握各类曲药的种类、特色和制作工艺。
3.理解各种曲药在酿造工艺中发挥发酵作用的生物化学机理。
4.掌握古代酿造原汁酒、蒸馏酒、葡萄酒,蜜酒和滋补酒的方法及其来源。
5.了解酿造酒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2.理解制造“还丹”与“金液”的化学本质;掌握中国炼丹术中的汞化学、铅化学和砷化学的反应机理以及它们的药用机理;掌握黄白术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的铜砷合金、铜锌合金、汞齐药银、铅锡合金、彩色金、丹砂金的化学本质。
3.了解中国发明火药的时期和火药的发明与炼丹术的历史渊源;了解中国将火药用于军事目的的历史;掌握中国历代火药中化学成分的变迁和不同成分火药爆炸时的化学反应;了解明代火药概况;掌握中国明代的火药理论。
3.了解收集考古资料的方法。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四康熙帝和清初全 国地图的测绘
六其他科技成就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九机械制造的新成就
十自然观和宇宙论方 面的论争
本章小结
一经济和科技文化繁 荣的大帝国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 高
三冶金和纺织技术
四都市建设和桥梁工 程
五地理学的成 1
就和大运河的 开凿
2
六算经的注释 和数学的发展
3 七天文学和杰
出的天文学家 一行
4 八雕版印刷术
的发明和造纸 技术
5
九炼丹术和化 学的发展
自然观和学术 争鸣
5
本章小结
01
一封建制度 的巩固与科 学技术
02
二农业科学 技术和水利 工程
04
四天文学体 系的形成和 杰出的科学 家张衡
06
六地图测绘 技术与疆域 地理志
03
三生产工具、 兵器的铁器 化和冶铁术 的成熟
05
五数学体系 的形成
01
七医药学体 系的充实与 提高
02
八造纸术与 漆器工艺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传统
数学
普及读物
知识
技术
天文学
修订版
教材
书 发展
自然观
中国科学 技术史稿
体系
成就
科学
科学家
小结
农业
内容摘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天学和地学
本书的目录结构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特定的科学领域展开, 从基础知识到高级理论,从实践应用到理论创新,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种结 构不仅便于读者系统地学习各个科学领域的知识,也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在数学部分,目录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数学的起源、发展和成就。从最早的 算筹、算经,到后来的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经典著作,再到宋元时期的数学高 峰,本书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聪 明才智和卓越贡献,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天学和地学》是一本让我深受启发 和感动的书籍。它不仅让我重新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和独特贡献,也 让我更加珍视和尊重科技发展的历史和传统。我相信,在未来的科技发展道路上, 我们将继续汲取历史和传统的智慧,不断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为人类文明的 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在天学部分,目录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从古 代的观象授时、制定历法,到后来的天文仪器制造、天文观测和理论研究,本书 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天文事件和发现,如哈雷彗星的观 测、日月食的预测等,本书更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 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成就,也能够激发读者对于天文学的兴趣 和热爱。
在阅读《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天学和地学》的过程中,我 深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些成就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也深感科技发展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中国古代科技成 就的取得,离不开前人的努力和智慧;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历史和传 统的深入研究和借鉴。
在地学部分,目录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从古代的地理 著作、地图制作,到后来的地质研究、地理考察和地理思想的发展,本书都进行 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地理发现和理论创新,如“风水” 理论、“五行”说等,本书更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评价。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成就,也为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 示和借鉴。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史分期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进而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史划分为8个时期,并分析了其中每一个时期的划时代事件。
(一)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都应是科学技术发展曲线连续和间断、平滑和曲折、仰或缓慢渐进和急速推进依次呈现或交替呈现的历史。
但是,历史轨迹的这些对立状态,又无不统一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上。
在众多的历史坐标中,重大历史事件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它相当于坐标原点,起着划时代的作用。
世界科技史上,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酝酿和发表就属这类事件。
事件发生过程中,科学技术以间断、曲折、急速推进的形式发展着;事件发生前或后,则以相对连续、平滑和缓慢渐进的形式增长着,并且发生前和发生后又有所不一样,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性质上,在此之前可能属古代科学,之后则是近代科学了。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可以是内在的,也即是以改变科技发展轨迹的科技思想的产生或科技成果的建立。
这种事件由于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比较直观,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以此作为分期的依据或标准的作法,往往用于内史体系中。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可以是完全外在的,也即在事件的科技性质不显著,或者不考虑科技成果的情况下,把足以结束科技运动的已有轨迹或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环境性事件,如政治、经济、思想等,作为分期标准或依据。
这种事件由于表面上看来与科技无关,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是隐蔽的,有时甚至不易被科技人员接受。
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科技史深层次的分期。
这种作法往往在典型的科技外史中使用。
由于上两类事件,在科技史的分期中,各具有特殊的有利之处,也各具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以科技成果和环境性事件的合作用作为划时代的事件。
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在一科技史的每一时期的划分中,始终贯彻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与环境性事件统一的原则;一是各个时期不同,两方面的判据间或运用,如第一、二阶段间,以科技成果划界,二、三阶段间则以环境性事件分期。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系统性地记录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著作。
该书分为多卷,每一卷都以不同的主题和时期为重点,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以下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
第一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古代农学技术》。
3. 《中国古代医学技术》。
4.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
5.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
6.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
第二卷,《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近代农学技术》。
3. 《中国近代医学技术》。
4. 《中国近代冶金技术》。
5. 《中国近代机械制造技术》。
6. 《中国近代航海技术》。
第三卷,《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现代农学技术》。
3. 《中国现代医学技术》。
4. 《中国现代信息技术》。
5. 《中国现代航空航天技术》。
6. 《中国现代能源技术》。
以上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每一卷都涵盖了不同时期和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全面地展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丰富内涵。
希望这些书目能够为你提供所需的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史 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科学技术史考试范围
中国科学技术史考试范围名词解释(七选四)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学说[1]。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2、《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1]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3、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4、《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5、《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159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时珍。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古代机械工程史。
作者在大量文物考证和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历代机械的发明、应用及技术发展进行了翔实的记述和全面的评价,充分反映了祖国机械工程领域的辉煌成就。
本书共十章,首章是概述,其后八章把机械的分类和发展巧妙结合,最后一章介绍了西方机械的传入和影响,真正做到了结构有总有分,内容详略得当,记述准确流畅,还辅以大量的图片,不仅是机械工程和机械史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的权威参考,也是广大机械科技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启发性读物。
绪论第一节机械的含义和分类机械的含义:一般认为机械式机器与机构的总称,它的根本目的是完成预定的机械运动及未完成特定的运动,然后才是省力。
机械的三大特征:第一,它是许多构件的组合体;第二,其各构件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第三,它能转换机械能或完成有效的机械功。
凡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的事机器,而仅具有第一、二特征的事机构。
一机械的古代涵义在中国,机械的定义最早见于《庄子》。
中国古代常用“机”指某种特定机械,以后泛指一般机械。
西方最先提出机械定义的事古罗马的建筑师味多维斯。
二机械分类刘仙洲将机械分为七类,即:简单机械、发动机或原动机、工作机、传动机、仪表、仅用发动机得机械、发电机与电动机。
按机械史的分期,可分为四类:远古工具;古代机械;近代机械;现代机械。
按其功能可分为动力机械、物料搬运机械、粉碎机械等;按服务的产业可分为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纺织机械等;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热力机械、流体机械、仿生机械等。
第一章中国古代和近代机械工程发展概述第一节远古工具和机械中国机械史的萌芽,是以旧石器的出现为标志的。
直到1万年前才进入精致工具阶段,发展速度加快。
这一阶段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但制作比以前精良,种类多,后期出现了一些简单机械。
第二节古代机械时期远古工具为机械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机械萌芽。
如:陶轮、踞织机、石质的犁形器、独木舟、钻孔工具、远古钻木取火。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详细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系列著作,共分为多卷。
以下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示例:
卷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1.《中国古代数学史》
2.《中国古代天文学史》
3.《中国古代医学史》
4.《中国古代农学史》
5.《中国古代冶炼工艺史》
卷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
1.《中国近代数学史》
2.《中国近代物理学史》
3.《中国近代化学史》
4.《中国近代医学史》
5.《中国近代工程技术史》
卷三: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
1.《中国现代数学史》
2.《中国现代物理学史》
3.《中国现代化学史》
4.《中国现代生物学史》
5.《中国现代信息技术史》
卷四: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
1.《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古代)》
2.《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近代)》
3.《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现代)》
卷五: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
1.《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古代)》
2.《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近代)》
3.《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现代)》
以上仅为示例,实际《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各卷书目可能因版本和作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策略与传播机制研究书籍观念史视域中的李约瑟
李约瑟在科学史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学术贡献
李约瑟的学术背景与贡献
地位
李约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主编,这部巨著共7卷,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历程。
作用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学术见解,阐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详尽的文献资料
编撰手法与风格
李约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科技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科技发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生动形象的语言
李约瑟在编撰《中国科学技术史》时,始终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每个历史事件和科技成就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
严谨的学术态度
《中国科学技术史》传播机制
04
传播渠道与受众
尽管本文对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编撰策略和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编撰策略和传播机制,以及他如何通过这部著作影响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建议深入研究李约瑟在书籍观念史视域中的思想和行为,以及这种思想如何影响了他的编撰策略和传播机制。
编撰原则
跨学科研究
02
李约瑟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科技史研究中,拓宽了研究视野,深化了对中国科技史的理解。
比较分析法
03
李约瑟运用比较分析法,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全面覆盖
李约瑟在编撰《中国科学技术史》时,尽可能全面地覆盖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包括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
中国科学技术史名词
中国科学技术史名词
新闻报道:
"新闻写作原理与实践"
"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
学术论文:
在学术数据库如JSTOR、Google 学术搜索等搜索相关的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特别关注科学研究方法和学术写作技巧。
商业文书:
"商业文书写作指南"
"商业合同和协议范本" 赵六
文学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等,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探索深入的文学创作技巧。
写作课程和工作坊:
参加线上或线下的写作课程和工作坊,学习专业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方法,特别是关于不同文体写作的课程。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07小教1班林黎晶07231207一、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史》看这本书原因:本套书选定书目的原则是:1.首先考虑权威性和知名度,即经过历史检验被公认为具有重要地位、价值和重大影响的名著。
2.在比例分配上,文学名著约占52%,计26本;人文(社科)名著约占36%,计18本;自然科学(非纯专业,带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和哲理色彩)名著约占12%,计6本。
3.适当考虑时间跨度,从古代到近现代,同时,也考虑到典型性,便选择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二.《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简介,谁是李约瑟?李约瑟是一个英国人,原名叫诺埃尔.约瑟夫.特伦斯.蒙哥马利.尼达姆(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现在的名字是他的中国女朋友鲁桂珍给起的。
他于1900年生于伦敦一个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家庭,为独子。
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音乐教师和作曲家。
他早年在剑桥大学受教育,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从1924年起被聘为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的教授,从事生物化学研究,30—40年代出版了《化学胚胎学》和《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
后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
撰写了鸿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让人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的贡献,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后任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院长和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
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并被英王授予荣誉勋爵,能在有生之年获此三项殊荣的人屈指可数。
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史学家,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李约瑟博士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英中友谊协会会长。
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七卷本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从1954年开始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被认为是是二十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是欧洲人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所指的26项发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所指的26项发明
今天为了查找《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所指的2 6项发明化了半天又一个晚上,网络虽大,要找到所需资料实在不易啊!还好,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现在与大家分享。
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列举的26项中国古代重要发明包括:
1龙骨车;2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应用;3水排;4风车和簸扬机(旋转风扇或扬谷机);5活塞风箱;
6平放织机和提花机;7缫丝、纺织和调丝机;
8独轮车;9加帆手推车;10磨车;
11马具胸带和套包子;12弓弩;13风筝;
14竹蜻蜓和走马灯;15深钻技术;16铸铁的使用;17游动常平悬吊器;18弧形拱桥;19铁索吊桥;
20河渠闸门;21造船和航运方面的无数发明;
22船尾的方向舵;
23火药以及和它有关的一些技术;24罗盘针;
25纸、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和26瓷等。
中国科学技术史 天学
中国科学技术史天学摘要:一、前言二、中国天文学的起源和发展1.古代天文学2.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3.天文学与历法三、天文学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1.历法与农业2.天文与宗教信仰4.天文学与古代科学的其他领域四、中国天文学的现代发展1.天文观测设备的现代化2.天文学研究的新成果3.天文学与我国航天事业的结合五、结论正文:一、前言中国科学技术史天学,即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对天空充满好奇和敬畏,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体系。
从古至今,天文学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推动了历法、农业、宗教等诸多领域的发展。
二、中国天文学的起源和发展1.古代天文学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已经有关于天文观测的记录。
古人通过观察太阳、月亮、行星等天体的运行,发现了许多天文规律。
同时,他们还根据天象变化来预测吉凶,为宗教祭祀和农业活动提供指导。
2.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古代天文学观测技术逐渐完善。
从最初的肉眼观测,到使用简单的光学仪器,如望远镜、日晷等,再到建造观象台、天文台等专门设施,为精确观测和记录天文现象提供了有力保障。
3.天文学与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历法的制定。
古人根据天文观测结果,总结出了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等时间规律,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夏商时期的“夏小正”到清代的“时宪历”,我国历法不断完善,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天文学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1.历法与农业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历法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
通过掌握天文规律,制定准确的历法,我国古代人民能够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确保粮食丰收,促进社会繁荣。
2.天文与宗教信仰在古代,天文学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古人认为,天象变化反映了上天的意志,因此观测天文现象成为古代宗教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
同时,天文学的发展也为宗教提供了理论支持,如道教的宇宙观就深受天文学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技术史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导航, 搜索中国显示▼文化显示▼地理显示▼历史显示▼政治显示▼经济显示▼其他查·论·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都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此种论断在科学史界,争议相当大,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技术发达,但没有发展出科学的概念,如同先秦百家争鸣,却没有像西方一样,发展出哲学的概念。
)。
中国历史上的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而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交流。
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是农学、天文学、数学和汉医学。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对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科学技术来说比较独立,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更注重实用性和经验性,缺乏西方科学的思辨性,因此有些人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否自成体系而表示怀疑。
目录[隐藏]1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2 先秦时期3 秦汉时期4 魏晋南北朝时期5 隋唐、两宋时期6 元朝时期7 明朝时期o7.1 概述o7.2 数学o7.3 天文学o7.4 地理学o7.5 建筑学o7.6 医学o7.7 农学o7.8 军事学o7.9 兵器科技o7.10 物理学8 清朝时期9 近代的科学技术10 资料来源11 参考文献12 扩展阅读13 外部链接[编辑]科学技术萌芽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
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
[编辑]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
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
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
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
创造十进位制。
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
有学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1]。
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
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
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编辑]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农业上的轮作制已经确立。
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
《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
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
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
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2]。
[编辑]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
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
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中国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
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
解飞、魏猛变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车磨。
[编辑]隋唐、两宋时期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
《通志?天文略第二》中《步天歌?太微垣》书影隋朝继承北朝与南朝的科学知识,其科技成就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博物学、建筑学与医学上[3]。
隋朝数学发达,当时士人皆须学习简易九数,在国子监(大学)设有算学(数学系)[4],专门数学人才的培养也在隋代才正式成立。
隋朝历法比前朝更加精密。
600年刘焯借由北朝张子信的数据,测定岁差为76年差一度,已接近准确值。
604年刘焯制定出《皇极历》,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多少及所在所起,都比以前诸历精密,而且提出“等间距二次内插法”的公式。
《皇极历》比过去的历法准确,虽然被排斥不得施行,但对后世历学提供了新标准[5]。
定朔法、定气法也是刘焯的创见。
隋文帝平定南朝陈后将南朝的浑仪、浑天象及天文图籍都集中于长安,并且命庾季才与南朝周坟参照各家星官,绘成星图。
周坟与袁充等人还在太史局教授星象知识[6]。
隋朝丹元子,按照东晋陈卓所定的星宫,把天上星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歌,叫做《步天歌》,文句浅显,便于传诵[7]。
隋末唐初,李播写成《天文大象赋》,用诗赋描述全天星官。
隋朝的星官体系十分发达,然而还有两个弱点:当时过分强调三家星的区分,使星空划分成为二元体系;在拱极区与黄道间,还有一些区域比较空白,命名的星星仍不够多。
隋廷提倡博物学,在当时出现大量地方志(或称图志、图经)。
隋廷明令全国各地推行方志编写[8],最后著有《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与《诸州图经集》。
隋炀帝又诏天下诸郡上风俗物产地图,据以编成《物产土俗记》及《区宇图志》,开中国编撰一统志之先河。
朗蔚之采各地所上图经而纂成《隋诸州图经集》二百卷[9]。
裴矩于大业时期在张掖掌管互市,从书传及西域商人的言论中,搜集西域山川、姓氏、风土、服章、物产等资料而写成《西域图记》。
这本书还记载自敦煌通中亚诸国直至地中海的三条丝路。
安济桥。
建筑学方面,有名的有李春、宇文恺与何稠。
610年李春于现今河北省宁晋县洨河建造安济桥[10],安济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圆弧拱的跨度大,圆弧拱仍然够高,水上船只来往通过非常方便。
安济桥桥拱不是使用半圆拱,而是使用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单孔1/4圆拱桥梁结构,是中国建筑史的重大成就之一[11]。
另外四个小桥洞节约石料二百多立方米,又减少桥身五分之一的重量,让桥基部分的负担大大减轻。
同时可以起分洪缓冲的作用,减轻洪流对桥身的冲击力量。
宇文恺曾为隋炀帝造观风行殿,殿下置轮轴,离合便利,可以分开行动,也可以合成一个容纳数百人的大殿。
何稠为隋炀帝造六合城。
在攻城时,一夜间可以合成一座周围八里、高十仞的大城,城上能列甲士,立旗仗。
另外何稠能用绿瓷制玻璃,与真玻璃无异[12]。
隋朝医学相当发达,设有大医署。
临床医学出现分科的趋势,大医署分为医学、药学两部分教受学生;而医学又分为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其中医科又分成体疗(内科)、少小(小儿科)、疮肿(外科)、耳目口齿与角法(拔罐)等五个专业[13]。
由于南朝医学进步,隋朝时南北医师交往,医书流通,有利于医学的描进。
《隋书?经籍志?子部?医方类》中不少是南朝人的著作。
南方名医许智藏有为隋炀帝治病过。
隋朝也译出十余种天竺和西域的医方书,知识十分丰富。
[5]。
隋朝医学家以巢元方最为著名,他撰有《诸病源候论》[14]。
这是中国第一部详细论述疾病分类和病因、病理的著作。
书中记有用肠吻合手术治疗外伤断肠,是中国外科手术史上的重大成就。
但《诸病源候论》也有不少错误,例如在〈九虫候〉中称:“蛲虫在人肠内,变化多端,发动亦能为癣,而癣内实有虫也。
”事实上蛲虫跟癣没有关系。
隋炀帝于大业时期敕编《四海类聚方》,全书共2600卷,专述理论,与《诸病源候论》相辅相成[13]。
一张唐代的星图唐朝科技相对于前代有明显进步。
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他还与梁令瓒合作,制成水运浑天铜仪。
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
唐朝首都长安城与东都洛阳规划严整,盛唐年间极盛时人口达到80—100万。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为后世留下了城市规划的样板。
当时周边国家的首都,如当时的:日本平安京、新罗金城、高句丽平壤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是仿照长安建造。
唐朝的木结构建筑规模雄浑,气魄豪迈。
佛塔形式也融合了中国与印度的造型,显得千变万化,多种多样。
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
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在751年的怛罗斯战役之中传入阿拉伯帝国,之后在12世纪传入西班牙,到13世纪传入意大利,到14世纪初叶传遍整个欧洲.646年,甘蔗熬糖法也从摩揭陀传入唐朝[15]。
主条目:宋朝科技到两宋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
[编辑]元朝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
[来源请求]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
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又译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
1260年,元朝承金国旧制,设立司天台,1271年正式设立回回司天台,1312年设立回回司天监。
后来还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马剌丁(又译作扎马鲁丁、扎马剌丁)为代表的天文学家管理此类工作。
中国人在此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
[来源请求]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王恂与郭守敬等完成编制《授时历》。
《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
制订《授时历》时,列出了三次内插公式(招差法),还使用“垛垒、招差、勾股、弧矢之法”进行缜密计算,其中将穆斯林发明的弧三角法应用于割圆术获得“弧矢割圆术”(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
1303年,朱世杰著成《四元玉鉴》,将“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
朱世杰亦研究各有限项级数求和问题,而且在此基础上得到高次差的内插公式。
一般认为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前六卷是明代的徐光启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帮助下翻译并引进中国的,但有学者认为早在元代,此书已经被来华的穆斯林带到中国。
[16]中医学有很大发展,出现了金元四大学派。
医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兼收并蓄、互通有无”的局面,大大丰富了医药学知识的内容。
《回回药方》是中国的大型综合性回回医药学典籍,作者不详,原有36卷,少数残本现可见于北京图书馆。
该书多以汉语书写,同时夹杂许多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医药术语及汉语音译。
从残本目录可以看出,《回回药方》是一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皮肤病等科,具有中西特色的医学典籍。
研究中国医药史的学者根据残存部分推断,《回回药方》约有药方6000-7000首之多,其价值与中医古籍《外台秘要》相当。
[来源请求]1291年,郭守敬指挥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当中有七座水闸,这七座水闸彼此相距约半公里的地方,又设计有斗门。
郭守敬的设计是通过水闸和斗门的关闭与开放,调节运河各段的水位高低,引导船舶顺畅通过。
工程竣工后,元世祖亲自将这段164里长的运河命名为“通惠河”。
通惠河是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的杰作,其运用的巧妙方法与现在国外一些运河采用的技术是基本相同的。
元世祖在位时即开始重视农业,制定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治措施,使得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来源请求]王祯编著的《农书》有37卷,现存36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