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北宋时期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学分:4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上课地点:理教313课程说明: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考核方式: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书-通史部分:《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don : W.W. Norton & Company, 1999.参考书-断代部分隋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宋辽金:《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明清:《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参考书-专题部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北师版新版七下第7课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课件(27张)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
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 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 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 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 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 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 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 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宋太祖赵匡胤
披上一件黄袍——得天下
1.北宋建立
时 间 建立者 主要事件 都 城
公元960年 赵匡胤 (宋太祖)
陈桥兵变
东京
黄袍加身 (河南开封)
"
先
南
后 北
宋
"
"
先
易
后
难
"
披上一件黄袍——得天下
1.北宋建立
时间
建立者 主要事件 都城
公元960年
赵匡胤
你知道他是哪个朝 代的人吗?
你还知道哪些宋朝 的文学家?
惠州西湖苏东坡像
如果让你选择,你 会穿越到中国古代哪个 朝代?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 是中国古代 “最美好的时代”。
一、宋朝的建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960年,后周 禁军首领赵匡胤 (宋太祖)发动兵 变,改国号为宋, 定都东京(今开 封),史称北宋。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模拟试卷5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模拟试卷5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元丰改制】北京大学2013年中国史真题正确答案: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宋初名为沿袭唐代中央官制,但官称与实际职务脱离,实行差遣制度,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从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宋神宗着手改革官制,史称“元丰改制”。
主要内容有:置详定官制所,制定《寄禄格》,确定官员俸禄及升降品级标准;改革铨选制度;仿唐六典所载官制,颁三省、枢密院、六曹条制,依新制任命三省长官实行新官制。
元丰改制,基本上只限于中央机构,而且许多地方不彻底,但与宋初比较,原有的机构体系做了一定的整顿、调整,并且确立起一套较为集中统一的行政体系,职司也趋于归位。
这一体系基本沿用到宋亡。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话本】正确答案:宋、元时代说话艺人讲说故事所用的底本。
宋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更趋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生活需求的“说话”(讲故事)成为当时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以“说话”为生的艺人,使用的“说话’’底本,一般称作“话本”,话本经过流传加工,便演变为“话本小说”,这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都是用当时的白话口语写成。
宋代话本流传至今的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及《京本通俗小说》等。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3.卢沟桥事变正确答案: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挑起全面侵华战争而精心策划的重大事件。
卢沟桥是北平西南的军事要塞,日本侵占丰台后,卢沟桥成为进出北平的唯一通道。
自1936年6月起,日军就在北平附近的卢沟桥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
7月7日夜晚,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无理要求人宛平城搜寻,遭到拒绝后,日军悍然向宛平县城开枪射击,接着又炮轰卢沟桥。
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吉星文团官兵不顾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命令,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日热潮的影响下,奋起自卫还击。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中国军队在卢沟桥的抗战,涉及知识点:综合4.卡诺莎事件正确答案:11世纪西欧为争夺主教叙任权而发生的皇权与教权斗争的事件。
北大 中国古代史 课件13
辽的崛起: 943年的形势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 (辽史· 营卫志) 东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绝大漠。 (辽史· 太祖纪)
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 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 南京析津府=北京 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 西京大同府=大同
辽疆域辽阔,但统治重心主要在东南部的辽河(潢水)流 域。对距离较远的鞑靼、女真诸部,控制并不十分牢固。
第十三章 两宋与辽、夏、 金、蒙的对峙
一 辽、西夏的统治及其与北宋 的关系 二 南宋与金朝、蒙古的对峙
一 辽、西夏的统治及 其与北宋的关系
辽朝统治概况 北宋与辽的关系 西夏建国及其与北宋的和战
阿尔泰语系诸民族
突厥语族
蒙古语族
通 古 斯 ——满 语 族
匈奴
铁勒
东胡
肃慎
突厥
回纥
鲜卑
契丹
室韦
靺鞨
维吾尔
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 发现时未经盗掘 陈国公主(图中上方):辽景宗孙女、圣宗侄女 驸马萧绍矩(图中下方):泰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 契丹贵族只有耶律、萧两大姓氏,形成两大通婚集团,为 中国古代各民族政权所仅见。
金 面 具
陈 国 公 主 墓 葬 具
银 丝 护 身 网 络
六月己巳 七月癸未
西夏书事卷十二以韵分类的西夏文字典文海夏汉文对译词典番汉合时掌中珠3637黑水城遗址黑城哈剌浩特内蒙古额济纳旗巴丹吉林沙漠38敦煌西夏壁画西夏琉璃瓦当39宋金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形成后的宋金蒙关系南宋的内政40宋金对峙时期的形势41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军第二次南下闰十一月东京失陷州任河北兵马大元帅靖康二年建炎元年1127四月宗于应天府即位十月高宗逃至扬州北宋四京
李纲《御戎论》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章第1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章第1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这使北宋①中央集权加强②财政收入增加③土地兼并严重④社会矛盾尖锐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C【解析】结合北宋中期出现积贫积弱的的原因分析可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②项不符合史实,排除②;“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①③④正确,故选C。
宋太祖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北宋军队人数为三十七万八千,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9年),北宋军队猛增到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
军队的激增①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开支②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③有效地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④导致了冗兵局面的形成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答案】C【解析】军队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战斗力的提高,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北宋军队胜少败多,就说明了其战斗力差,②③的叙述都是错误的,排除;军队数量的增加,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开支,导致了冗兵局面的形成,①④正确,故选C。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A. 冗官问题B. 冗费问题C. 冗兵问题D. 边患问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可知,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冗官问题和吏治不整,因此,庆历新政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择题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A. 分权、强兵弊端无穷B.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 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D. 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答案】B【解析】A项是正面反映的问题不是反面反映的问题;C不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藩镇割据的基础,巩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利大于弊;D不对,宋代经济仍然繁荣发展;B符合题意,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分化事权等办法,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兵员过多,财政困难,效率低下,所以改革要精兵简政。
中国古代史经典课件第13节——北宋资料
实际的研究证明,北宋人口已经达到1亿,这比以前 以为不足5000万要增加很多。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6卷)
探究:为什么北宋的军队数量和其全国总人口不相对称?这种不对称性给北宋带来了
什么问题?这么多的军队是不是意味着宋军的战斗力很强?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结果: 商:成功 王:失败
1、富国之法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内容
目的 作用 局限性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政府低息贷款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改变积贫 抑制 局面, 兼并
调整国家、保障 地主与农 农业 民的关系,生产
按土地大小收税 发展生产 增加 政府
政府低息贷款
付免役钱
府的财政收入
家破人亡
二、积贫局面的改善
积极进步影响:
(1)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 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 的实惠。 (3)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 象有所改善。
弊端和不足: 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 措施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 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 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 袍加身.国号“宋”,定都开 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
宋太祖(927---976)
加强君权——杯酒释兵权
宋初之“弊”
防“弊”
君强臣弱
藩镇割据 (君弱臣强) 大将专权
夺其权 制其钱 收其兵
强化 中央 集权
为了防止军队为武将所私有,根除武将专横 叛乱的根源,严令“天下营兵,纵横交互, 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经典课件第九章——北宋
陕西凤翔 同
淮南西路 安徽凤台
安徽潜山
夔州路
四川奉节
重庆
治所为今地名
二、北宋的内政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三省、六曹、二十四 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
二三。…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
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 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
二、北宋的内政
北宋前期的 中枢组织
三司
三司使
皇帝 御前会议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台谏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宰相) (执政) (执政) (执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财政
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凡边防、军旅之常务, 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 三司…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 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宋史· 职官志二》
澶 渊 之 盟
一、北宋统一及其与辽、夏的和战
邻 国 之 好 。 逮 今 百 数 十 年 〄 而 北 边 之 民 不 苏 识 辙 干 戈 〄
此 汉 、 唐 之 盛 所 未 有 也 〃 心 〄 稍 以 金 帛 啖 之 。 虏 欣 然 听 命 〄 岁 遣 使 介 〄 修 真 宗 皇 帝 亲 御 六 师 〄 胜 虏 于 澶 渊 〄 知 其 有 厌 兵 之
起一时之治使之整肃,而心地不广,规模不宏, 亦足以为治道之累…… 陈亮 本朝之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 可动者,皆以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细 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以 二百余年所立之国,专务以矫失为得,而真所以
常识半月谈5--中国古代史之宋元明清时期
常识半月谈5--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时期北宋(960—1127年)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
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
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
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一、澶渊之盟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
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
景德元年(1004),宋战胜辽,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规定宋每年赠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
二、庆历和议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到庆历二年(1042)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庆历四年(1044)订立和约。
史称庆历和议。
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
庆历和议订立后,西北边境平静了20多年。
三、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四个方面内容,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
同年,仁宗颁布了几道诏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即所谓“庆历新政”。
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开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继被迫离职,变法随之流产。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9,分数:58.00)1.名词解释21-28小题。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冯道】北京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五代大臣。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五代时瀛州景城(河北交河)人。
唐末,从李克用,为掌书记。
后唐、后晋时均任宰相。
契丹灭后晋,又朝见耶律德光,任太傅。
后汉、后周时为太师。
历事四朝、十帝,身居高位,明哲保身。
晚年作《长乐老自序》,列叙官爵。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他曾提议在国子监内校定《九经》文字,召集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世称“五代监本”,为官府大规模刻书之始。
)解析:3.【燕云十六州】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中国史综合真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个州。
936年,石敬瑭为获得契丹的军事支持,割幽州、蓟州、云州共十六州之地与契丹。
之后契丹人洛阳,灭后唐。
不久石敬瑭人开封,建后晋。
契丹得燕云十六州之后,即以幽州为陪都,称南京。
此地的割让,使中原地区失去了北方的重要屏障,契丹兵马从此可以长驱直人,中原王朝在同契丹的战争中开始处于不利的地位。
)解析:4.【周世宗改革】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五代时后周皇帝柴荣实行的改革。
2018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课件: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4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 退,形成积弱局面;冗兵、冗官、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 出。
【特别提醒】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北宋 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内不能平息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对 外无力抗击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北 宋统治岌岌可危。这是北宋中期迫切需要改革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冗官、冗兵、冗费与尖锐的社会矛盾 1.“三冗”和“两积”的局面 (1)根源:北宋初期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①集中兵权。通过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实行 更戍法 等 限制各级军事长官的权力,使调兵的没有统兵权,统兵的没有 调兵权,最高军事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3)“三冗”和积贫: ①冗官:增设大量官僚机构,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加之北宋实行“ 恩荫 ”特权制度以及可通过不正当门路得到皇 帝的恩赐及第,导致官吏人数超速增长,形成冗官现象。 ②冗兵: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时,军队官兵总数才38万 人,到宋仁宗时增至126万人,60多年增加数倍。 ③冗费和积贫:冗官、冗兵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加上 支付辽和西夏的高额 岁币 ,北宋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 积贫局面。
【典例2】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解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 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 答案:A
探究主题
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探究目的
(1)知识层面:考查宋太祖在军事方面采取 的主要措施 (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 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4章第1课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课件2) (共25张PPT)
王小波、李顺起义
探讨: 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 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 汉唐:是在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 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 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 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 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 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 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 展,再加上纵容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 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 实质: 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
问题探究二:
• 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 集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 北宋建国后,冗兵、冗费和冗官局 面是如何出现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强化专制集权加强统 治
集军权、更戍法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军队战斗力弱 行政效率低下 地方物质基础薄弱
强化专制集权,加强统治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 让我再无心忧…
北宋皇帝愁什么?
一 土地兼并严重 二 农民起义 三 财政困难 四 辽和西夏的威胁
宋仁宗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结论: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久。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三
思考:宋仁宗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新政的主要 内容有哪些?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哪些?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 思考:该材料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币”(“澶渊之盟”)
社会问题:
西夏、辽威胁宋,战争连年;赋役、徭 役繁重;官吏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北宋时期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以 防 开宝九年(976)太宗即位诏:
弊 “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
之 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
政 ,
逾越。”
为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
立
国
之 法
太宗淳化二年(991)宋太宗: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
二、集中政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 贰,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 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 相的财政大权。这样造成了“中书 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 不相知”局面。宋真宗时设立谏院, 脱离宰相而独立,地位与宰相同, 可以任意弹劾执政大臣 。
2、集中政权
1、杯酒释兵权
961年秋天,他宴请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 高怀德等人 ,以杯酒释兵权,收夺了禁 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石 守 信
2、分割禁军统帅的权力
罢殿前都点检,设“三司”,即殿前 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司 鼎足而立 ,首领为三帅,互不统属, 皆隶属于皇帝,统领禁军,负责禁军 的管理和训练,但没有调兵权。
制
度 设
官、职、差遣的分离 《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
计 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中 “官”、“职”仅是俸禄高低和荣誉的代表,实际的
的 职责和权力由“差遣” 决定。这使得官员任用更为灵
分
活,监督、激励手段更为丰富。
权
司马光之结衔
原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
一、集中军权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 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 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 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 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 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 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北大课件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概说宋代文学的背景、开展分期与历史地位一、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二、宋代文学的开展与政治、士风的关系。
三、宋代文学的开展分期与历史地位第一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一节宋初文坛北宋开国不久,就有柳开等人提出文学复古理论,反对晚唐五代浮靡文风,但当时的诗文创作,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风格,只少数作家如王禹偁、亿等人的创作呈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1,宋初诗歌的“三体〞。
〔1〕“白体〞。
〔2〕“西昆体〞。
〔3〕“晚唐体〞。
2,王禹偁。
在宋初文坛上,最为优秀的作家当推王禹偁。
他的诗文对宋代文学的开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北宋诗文革新1,诗文革新的政治、文化、学术背景2,文风、诗风新变的历程和实绩。
3,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核心地位和主要奉献。
在欧阳修之前和同时,有穆修、舜钦、洙等人提倡古文;舜钦、梅尧臣等人致力于探索新的诗风。
他们都对诗文革新的最终成功作出了奉献。
王安石、曾巩、洵、轼、辙等重要作家,都得到欧阳修的识拔和引荐而知名文坛。
他们都被后人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第三节欧阳修的诗文创作成就1,欧阳修的生平和学术。
2,欧阳修的散文。
欧文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他的创作实绩和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开创了一代文风。
3,欧阳修的诗歌初步表现出了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已明显从宋初诗风的局限中摆脱出来,以较为宏大的创作格局、畅达健朗的风格意趣初步奠定了时代新风。
欧诗的文化涵和审美价值。
第四节舜钦与梅尧臣舜钦和梅尧臣是诗风和文风变革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
1,舜钦生平经历。
舜钦的诗歌以雄豪奔放为特色,政治色彩和议论色彩都十分浓厚。
舜钦又擅长古文。
2,梅尧臣的生平经历。
梅尧臣诗歌不管关心民生还是抒情写景,都以平淡深远为特点。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
〞二人都以出色的创作成就在宋诗开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稍夺其权:置文臣知州、通判,罢支郡
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
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 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
采取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 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
4、扩大养兵文臣任武将和“阵图制”
实行文臣任武将和“阵图制”。
认为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因为灾年, 人民会造反,但军队不会叛乱,丰年, 军队易生事,而人民不会造反,因此遇 到灾年,就大量招兵,使军队人数众多, 有禁军、厢兵、乡兵、和番兵等众多军 种,庞大的军队,使军费开支巨大,人 数虽多,却没有战斗力,造成了冗兵的 现象。
国号“宋”,定都开 封,年号建隆。
北宋的建立
979年灭 960年建立
965年灭
963年灭
975年灭
963年灭
978年 献土
971年灭
978年 献土
局九 统 面七 一 终九 策 告年 略 结灭 : 束北 先 。汉 易
,后 五难 代, 十先 国南 的后 分北 裂
第一节 北宋的建立
“斧声烛影”中 的兄终弟及
二、集中政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 贰,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 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 相的财政大权。这样造成了“中书 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 不相知”局面。宋真宗时设立谏院, 脱离宰相而独立,地位与宰相同, 可以任意弹劾执政大臣 。
徽宗
1100-1125
真宗
997-1022
仁宗
1022-1063
钦宗
1125-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7
二、宋朝参考资料
周宝珠《简明宋史》。 洪焕春《宋辽夏金史话》 邓广铭《岳飞传》《王安石》 漆侠《王安石变法》
第一节 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
宋 太
祖
赵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
匡 胤
节度使赵匡胤
960年,陈桥兵变,黄 袍加身。
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
中央集权的加强
采取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措施:加强对军权、政权和财权 的控制和掌握,采取了守内虚外, 不抑兼并的立国方针,使北宋成 为一个最为贫弱的王朝,伴随着 中央集权的强化,再现了冗官、 冗兵、冗费所谓“三冗”现象, 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以 防 开宝九年(976)太宗即位诏:
弊 “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
之 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
政 ,
逾越。”
为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
立
国
之 法
太宗淳化二年(991)宋太宗: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
一、集中军权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 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 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 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 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 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 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1、杯酒释兵权
961年秋天,他宴请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 高怀德等人 ,以杯酒释兵权,收夺了禁 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石 守 信
2、分割禁军统帅的权力
罢殿前都点检,设“三司”,即殿前 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司 鼎足而立 ,首领为三帅,互不统属, 皆隶属于皇帝,统领禁军,负责禁军 的管理和训练,但没有调兵权。
中期即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一 方面北宋受辽西夏的威胁,内部也有 庆历新政等改革。
晚期从神宗、哲宗、徽宗到钦宗,神 宗时有王安石变法,但失败后,北宋 随后导演了靖康之变的结局。
北宋的世系
太祖
960-976
神宗
1067-1085
哲宗
1085-1100
太宗
976-997
英宗
1063-1067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制
宋朝军事制度
度
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
设
“将从中御”
计
中
李纲:“祖宗之时,枢密院掌兵籍、虎符,三衙掌
的
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
分
世不易之法。”
——《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
权
原
则
范祖禹:“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
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代的“祖宗之法”,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 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汇作用的结晶。 作为“祖宗之法”的核心内容,所谓“防弊之 政”,出发点着眼于防范弊端,主要目标在于 保证政治格局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从其客观效 果来看,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社会的谐调发 展。其具体措置以“务实”为特色,不拘一格, 体现出不少合理的思路,事实上渗透着创新的 精神。
宋 太 宗 赵 光 义
北宋的建立
蹴 鞠 图
第二节北宋前期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
一、集中军权。
A、 杯 酒 释 兵 权 , 收 夺 禁 军 高 级 将 领 的 军权; B、分割禁军统帅的权力;C、 实行“更戍法”; D、又实行文臣任 武将和“阵图制”; E、扩大养兵。
二、集中政权。
三、改革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第十四章 北宋与辽西夏金
元伯颜评价宋
宋的善政有数种:一是整肃宫闱,没 有女祸;二是抑制宦官,没有庵祸; 三是睦好懿亲,没有宗室祸;四是防 闲戚里,没有外戚祸;五是罢典禁兵, 没有强藩祸。
两大误处:北宋抑兵太过,外乏良将, 南宋任贤不专,内乏良相。
一、北宋历史的分期
初期即宋太祖太宗时期,主要致力于 统一和巩固中央政权;
发兵之权”
——《范太史集》卷二六《论曹诵札子》
3、实行“更戍法”
实行“更戍法”,造成“兵无常帅, 帅无常师”的局面。即将禁军轮番 调到地方镇守,地方军队也频繁地 调动驻地,一般每三年一换,士兵 常年以外奔跑,美其名曰“习勤苦, 均劳逸”但将领不随之更动,造成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 使兵将分离。
中央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 握发兵之权和将官的任免升降,但枢 密院手中无兵,这样使统兵权与调兵 权分离。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制 宋朝军事制度
度
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
设
“以文制武”
计
枢 枢密使 密
中
院 枢密副使
的
殿前都指挥使司
分
三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权
衙
原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则
文臣 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