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对客观现
实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构成的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
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它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3、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和指标。

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
的。

4、常见的心理现象:
➢认知活动: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具体的形式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整体及其关系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却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注意是指人脑对外界刺激信息的选择以及对所选择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人类不仅能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过去曾经作
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并且能储存和积累过去的各种行为经验。


就是人类的记忆活动。

➢情意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一方面,情感是个体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情感对人的认知
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
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
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
稳定的心理特征。

(脾气、秉性)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行
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5、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也成人格,是指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总而言之,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三个主要
方面。

7、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这
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8、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9、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描述与测量: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解释与理解
➢预测
➢控制:控制是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也是最难达到的目的。

10、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的特点,可以叫做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产生,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纳。

与相继出现的机能主义相对立,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
心理问题的派别。

➢机能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首倡者是詹姆斯。

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和卡尔。

➢精神分析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颇有影响的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可以被
区分为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
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它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代表人物还有罗杰斯。

当代心理学的三大流派: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1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系统性原
则、伦理性原则。

13、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
观察法:轶事观察、ABC分析、事件取样法和频率记录、时间取样
访谈法
个案法
➢相关研究方法:问卷法、测验法
➢因果研究方法
第二章认知心理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
集中。

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抑制于此不相关的对象,保证认识活动顺利开展。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同一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

注意指向的范围与集中的程度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注意指向的范围越大,其集中性就越差;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就越好。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2、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整合功能。

3、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无意注意。

➢随意注意:又叫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能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不随意注意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特征,同时又具有随意注意的与目的任务相联系的特征。

它是
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随意注意之后产生的,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
形态,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

➢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同时呈现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它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又叫注意的稳定性。

➢分配性注意: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

4、感知即感觉和知觉,这是个体认识事物的首要环节。

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首先,感觉是人类
一切知识的来源;其次,感觉是有机体同外部世界保持信息平衡的重要条件;
最后,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6、知觉是人脑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
与解释。

知觉同感觉一样,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对事物感性认识的范畴;知觉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而是感觉的综合和深入;知觉包含了察觉、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

7、感知觉的规律
➢感觉对比: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以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

➢感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8、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9、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分类: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根据记忆的时间分类: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0、记忆包括3个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重现。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则是识记和保持的必然结果。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

11、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12、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
13、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首要)、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记忆的线索。

14、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具有以下特征: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创造性。

15、思维的分类
➢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进程分: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16、想象是指人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17、想象的分类:
➢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无意想象
18、智力是学习能力、保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情境的能力。

智力是指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智力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的综合能力,并非是一种单一能力。

19、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

20、创造性(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从而产生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21、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动机因素、人格因素。

第三章情意心理
1、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
行为方式。

2、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成分:
➢主观体验:是指一个人对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生理唤醒:是指一个人在情绪和情感活动中所发生的生理变化。

➢外部表现:是指表情,表情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包括面部表情、动作表情和言语表情。

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通常把那些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成为情绪;而把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成为情感。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信号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
5、情绪的种类
➢心境:是一种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激情:是一种轻度大、持续时间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一种由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

6、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是指人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指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对客观事物或艺术作品是否符合审美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7、情绪调节策略
➢认知转换法:情绪ABC理论;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治疗模式
➢情绪宣泄法
➢自我安慰法
➢自我暗示法
➢自我放松法
➢注意转移法
8、压力又称应激,是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
种身心紧张状态。

9、压力源是指能够引发内心紧张的刺激性时间。

10、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
➢寻找和化解压力源
➢改变认知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1、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
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由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它有三个特征: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

假如这些并
存的动机无法同时获得满足,就会产生难以抉择的心理状态,即产生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的类型:
➢双趋冲突:这是指当个体面对两个同样具有吸引力的目标,但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内心矛盾状态。

➢双避冲突:这是指当个体面临两种选择,每种选择都会为个体带来不利的后果,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内心矛盾状态。

➢趋避冲突:这是指某一目标既能为个体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不利的方面,个体只想取其好处,而不想要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13、如何对待动机冲突?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了解自己的动机
➢果断作出选择
➢学会解除动机冲突的具体方法:理智分析,作出选择;折衷处理,两面兼顾;以退为进,迂回而取;同时放弃,另谋出路。

14、挫折感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
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消极的情感体验。

造成挫折感的原因包括外部原因和个体的内部原因。

15、挫折后的心理行为反应
➢积极地自我防卫方式:升华作用、加倍努力、改变策略、补偿作用
➢消极的自我防卫方式:攻击、倒退、固执、厌世
➢妥协的自我防卫方式:合理化效应、自我整饰、转嫁
16、挫折感的心理调适
➢积极认识挫折
➢理智分析挫折
➢主动调节情绪
17、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18、大学生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志向确定法、积极实践法、集体熏陶
法、榜样激励法、自我锻炼法、挫折教育法
第四章人格概述
1、人格是个体在一定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
为或内在的行为倾向性。

2、气质,心理学上的界定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
强度、敏捷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特点,如一个人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好动还是好静,敏锐还是迟钝,灵活还是呆板等等。

3、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习惯,它是人格中涉及社
会评价、道德评价的核心部分。

4、个性通常强调的是个体行为与众不同的一面,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
个体行为的独特性;而人格则多指其人的道德品行和修养。

5、人格的基本特性: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

6、人格的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将个体发展的基本动力归结为性的本能他根据自己对性发展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把人的心理发展互粉微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
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和青春期(12
岁开始)。

➢艾里克森把人从出生到老年的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0~1岁发展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
1~3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
3~6岁主动性对退缩愧疚
6~12岁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淆
成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中年期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完善感对绝望感
7、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个体的生物遗传基础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胎儿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
➢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因素
8、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人
脑对生理的或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9
的结果。

动机具有以下四个功能:激活功能、定向功能、维持功能、强化功能。

11、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
状态的动机。

即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行为倾向。

12、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水平
都是不利的,中等的动机激起水平才最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提示我们,当我们从事不同的活动时,赢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调控自己的动机水平,以取得最好的活动效果。

13、学习动机的种类: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求知动机。

14、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动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

它源于个体理解
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内部因素,这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自我效能感,增强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信心;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以使他们增强对未来成功的期望。

16、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察觉及调控。

17、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18、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物质我);社会自我(社会我);心理自我
(精神我)
19、自我意识的功能:
➢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
➢个体行为选择和经验解释的依据。

➢促进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
20、自尊是指个体通过社会比较所获得的对自我价值的积极情感体验,即一
个人对自己持肯定、接受和尊重的态度。

自尊主要有以下表现:
➢关注自我形象,喜欢并爱护自己
➢要求获得他人的尊重和重视
➢知耻
21、自我意识的完善: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持续的自我提升。

22、气质仅反映一个人在行为反应方式上的特征,而与其行为反应的社会意
义,如正确或错误、高尚或低劣等无关。

23、气质学说
➢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古罗马医生盖伦)
➢体型说:肥胖型、瘦长型、强壮型(克瑞奇米尔)
内胚叶型(肥胖丰满)、中胚叶型(结实强壮)、外胚叶型(高大细瘦)(谢尔登)
➢血型说(日本学者古川竹二)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巴甫洛夫)
24、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脾气急躁,反应迅速,容易冲动,
喜怒好形于色。

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善于交际,不善读出,注意容易转移,易于接受新事物。

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交际适度,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而不易转移,坚忍、执拗。

抑郁质的人,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多愁善感,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细腻柔懦。

25、心理学中的性格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
了的行为方式。

换言之,性格体现了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并反映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性格主要反映人的涉及属性,其所表现的行为习惯或行为方式通常具有明显的道德评价意义,如坦诚或虚伪,勤劳或懒惰、负责或敷衍、守旧或创新等等。

26、性格可以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
➢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27、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课本P148)
28、性格的类型学说
➢荣格的性格类型论:外向型、内向型。

➢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霍兰德的性格类型论:社会型、理智型、现实型、艺术型、企业型、传统型。

➢认知风格理论: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冲动型-沉思型;同时性-继时性。

第五章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
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
发展。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它适应了国际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它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它适应了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自我意识教育
➢学习心理教育
➢人际关系调适
➢生活和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知识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类:
➢按任务分: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维护
➢按性质分: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专门途径: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教育、心理治疗
➢非专门途径:各科教学、各项活动
7、心理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对训练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
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训练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

团体心理训练即多人一起参与心理训练的过程。

8、团体心理训练你技术-----团体活动
书写活动、肢体活动、配对活动、绕圈发言、创造性道具、美术工艺活动、幻想活动、阅读活动、回馈活动、信任活动、经验性活动、道德两难活动、团体决策活动。

9、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其健康人
格、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专门教育活动。

课程内容包括三方面:生活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职业心理教育。

10、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
➢认知法
➢操作法
➢集体讨论法
➢角色扮演
➢行为改变法
11、同理心,即设身处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心境(当事人的感觉、
需要、痛苦等)的心理历程。

分为原级同情心和高级同理心。

第六章人际心理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反映的是双方心理上、情感上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

➢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共同构成。

➢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人际交往的原则
➢交互原则
➢功利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情境控制原则
4、根据人际关系建立的上述环节,可以将人际关系建立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
➢定向阶段(选择对象)
➢情感探索阶段(建立局部情感联系)
➢情感交流阶段(较深的情感卷入)
➢稳定交往阶段(高度的情感卷入)
5、人际关系破裂的发展阶段
➢分歧(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增加)
➢收敛(沟通量迅速减少)
➢冷漠(放弃增进沟通的距离)
➢逃避(相互回避)
➢终止(人际关系的彻底结束)
6、人际吸引指的是两个人之间在情感上的相互喜欢、悦纳和亲密。

它反映了人
际关系双方在情感上的亲密程度,是人际关系中的肯定形式。

按照人际关系中人际吸引的强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亲和、喜欢和爱情。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能力、外表吸引力、个性因素、接近性、相似性、互
补性、交往频率、交往的氛围和背景。

8、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认知。

社会认知的特点:
双向互动性、主观性、多变性、社会性。

9、社会认知的内容:
➢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对他人行为动机和原因的认知
➢对他人人际关系的认知
10、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认知者因素:经验和社会图式;价值观念;情绪状态
➢被认知者的因素:显著性信息;被认知者与认知者之间的熟悉程度
➢交往情景和场合
11、印象形成中的社会认知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
板印象、投射效应、宽大效应、负性效应。

12、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人际交往的功能:人际交往与个性发
展;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幸福;人际交往与自我肯定。

13、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