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
第一章:绪论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基本特性: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和可度量性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置换性区域的内部具有统一性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三、区域的划分:•均质区域:区域内部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也称为同质区。
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四、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
五: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有区域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结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六: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区域经济分析: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区域发展分析: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涉及到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复习资料介绍: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案例分析等。
二、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1.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是指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问题和潜力,为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域分析的方法(1)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域内相关因素的描述、比较、分析等手段,揭示区域内的现象、问题和特征。
常用的方法有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
(2)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内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数据结果。
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分析、回归分析、GIS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1.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1)综合性原理:区域规划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区域内各项发展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2)可行性原理:区域规划应基于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3)可持续性原理:区域规划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未来世代的利益。
2. 区域规划的步骤(1)问题识别:明确规划目标,分析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目标确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区域发展的目标和战略。
(4)方案设计: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
(5)评估与调整: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6)实施与监测:将规划方案转化为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第一章绪论一、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特征:1、整体性2、结构性3、动态性二、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建议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特点:战略性前瞻性动态性综合性目的性地域性三、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种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五、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联系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评价一、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二、性别结构: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称为人口的性别结构。
三、人口年龄金字塔:表示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
四、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五、区域政策工具:六、索洛余值法计算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算法。
七、资源特性:八、技术进步的环境及机制九、技术进步的分类十、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引起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变化●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范围不断扩大●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减少了区域经济对地产自然资源的依赖度2、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不断提升首先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及决定因素其次技术进步会改变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发生变化3、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4、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质的飞跃5、技术进步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十一、制度创新的分类十二、区际联系的研究方法第三章区域发展现状评价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一)提出者:罗斯托(二)理论主要内容:六个增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⑴实现“起飞”的三个条件:一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二是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三要建立一种能够保证“起飞”的制度。
区域分析重点归纳
第一章: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肯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形式。
2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进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进展的影响经行分析。
研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3,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采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4,自然资源对区域进展的影响:(D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进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进展的必要条件;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进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②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进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进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采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5,自然资源及其与区域进展的关系:①在肯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进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它是文化存在和进展的物质条件,人类文化的特征和差异,追根溯源,在于自然环境的不同。
③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采用破坏了自然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使生态环境消失了不利于人类生存进展的变化,即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
④区域进展是生态环境爱护的前提。
⑤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进展,同时,区域进展也应当是建立在爱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的可持续进展。
6,外部性: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1,产业布局指向性特点的特点:a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体现b原料指向C消费市场指向d劳动力指向e高科技指向f交通枢纽指向。
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3区域文化对区域进展的作用:①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进展的潜在因素,打算着经济进展道路的选择。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地利⽤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定时空范围内所进⾏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的⼀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研究的⼀门应⽤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体化为⽬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我约束、建⽴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实施、⽣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然资源:存在于⾃然界,能被⼈类利⽤并能产⽣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然条件(或者⾃然、环境要素)。
8.⽣态环境补偿是指⽣态环境和⾃然资源利⽤的受益者⽀付代价,向⽣态环境和⾃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段9.⽣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然资源承载⼒:在⼀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的基本⽣存和发展的⽀撑能⼒。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态环境质量:⽣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态环境因⼦的组合体对⼈类的⽣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题集及答案-专业课复习题库
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题集及答案
师兄亲情整理专业课复习重点资料
一、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 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 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 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 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区域地位: 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 重要性、 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它通常反映在排序的前后或高低,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 地域范围及影响的强度等方面。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状况、 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出口替代:所谓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 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 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 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 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 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 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 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 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产业: 产业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 经济层次单位。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也是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归纳)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归纳)一、名词解释1.地理位置:地表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总和。
2.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
3.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够使该区域更富竞争能力。
具有更高资源利用率,能使该区域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的有利条件。
4.聚集与扩散:指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相互连接的不同发展阶段。
聚集指区域产业发展初期,随着主导部门的迅速增长,引起区域内其他经济活动趋向于主导部门及其区位的过程;扩散指随着主导产业和增长极的壮大,其带动作用在区域空间经济上的传递和涉及过程。
5.区域主导产业:指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
6.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7.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8.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9.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10.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1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12.区域的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区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13.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4.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15.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分析资料报告与规划学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区域规划的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发展政策。
2、(地理分类)(自然环境要素)按照形成自然资源的各种地理要素进行分类,将自然资源分为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3、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6个阶段,即传统阶段、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关键阶段是起飞阶段。
4、产业结构合理的条件包括:(1)充分利用区域资源;(2)技术先进适用;(3)部协调;(4)应变能力强;(5)经济效益高。
5、劳动地域分工的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大卫·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和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6、土地规划的任务包括(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三效益最优;(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7、产业分类方法主要有:(1)按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法;(2)按农、轻、重的部门分类法;(3)按统计口径标准分类法;(4)按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5)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法;(6)按经济活动性质划分法。
8、林业规划指标包括规划期末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林产品产量、木材产量、林业产值和林业规划表等。
9、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即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部门。
10、按物质容划分,区域可分为自然(地理)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
11、区域规划的容工作步骤包括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估、报批定案、实施阶段。
12、自然资源评价的步骤包括:确定评价的围、确定评价类型、确定评价体系与指标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一、区域分析的重点1.自然环境分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点,为后续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经济社会分析:对人口、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基础设施分析: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状况、效益等,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4.生态环境分析: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状况、生物多样性等,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5.风险评估与应对:对区域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二、区域规划的重点1.发展目标与定位: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位优势的发挥。
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
4.城市与乡村发展: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城市扩容、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5.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的交通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制定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6.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规划,保护和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7.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对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进行规划,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措施。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区域科学的概念4、简述区域分析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G142第二章区域资源条件分析1、自然资源的概念2、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3、自然环境的内涵4、什么生态环境补偿?补偿主体指的是什么?依据补偿主体的性质,可分为哪三大类。
5、德国经济和社会学家赫尔曼·舍尔提出用什么理论取代生化经济的理论在世界上产生深刻影响。
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涉与哪两个方面。
7、人口密度、适度人口、人口容量(或资源承载力)、人口惯性的概念8、简述人口自然增长的四种类型与其特点。
9、育龄妇女的概念。
10、适用技术11、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1、什么是产业结构?2、依据资源要素密集程度,可将产业分为哪四类。
3、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有哪些?4、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理论、产品循环论4个理论的主要观点。
5、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是什么。
6、什么主导产业?简述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三大影响。
7、主导产业的前瞻、回顾、旁侧影响分别指的是什么。
8、区域分工(或劳动地域分工):。
9、“飞旋镖效应”:或称“反回头效应”,指“新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使原来开发新产品的国家不得不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输出国变成了输入国。
新产品研制国家受到国外竞争压力的威胁,将转向研究开发更新的产品。
10、技术密集型产业11、劳动密集型产业12、雁行形态理论:13、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14、简述库兹涅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该理论是如何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
第四章区域发展阶段1、国内生产总值(GDP)2、研究与开发(R & 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了增加知识总量以与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
研发经费反映了一个区域对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doc
区域规划考试题型及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城镇化2.闲暇产业3.城镇体系4.土地人口承载力—:简答题1 •产业结构合理性条件分析2.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特征3.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4.物流、物流系统及构成耍索三:论述题1.论述你所在地的主导产业,及主导产业的判断。
2•什么是区域竞争力?如何提高我国在世界的竞争力?1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乂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肓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彩响。
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木来冃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却冇意或无意地对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3. 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徳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的一个定律:就是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屮用于食品方而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 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即食品支出总额占消费支出总额比率。
4.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产生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5•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冇、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基础服务性设施等“驶件”和“软件”系统。
6. 闲暇产业:是指当人们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生活质量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加而出现的新兴服务产业,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健身体育业等。
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梢神享受服务或称以心理刺激和亨受为中心的服务业。
7. 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屮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冇机整体。
8. 城镇化: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镇化首先表现为乡村人口进入城镇, 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1、区域的概念及其属性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2、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有哪些一、自然资源量的评价评价主要目的: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二、自然资源质的评价三、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四.自然资源的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五、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3、对自然资源质和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对自然资源质的评价需要考虑因素: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因素:a、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
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常需要有50 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
b、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4、区域经济特色由哪些因素决定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区域利益。
5、区域产业结构的组成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7、区域基础设施的组成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8、恩格尔系数、经济空间结构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10、技术进步的概念和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对技术进步类型的划分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重点
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①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好相似性,且有别于其他区域,如山区与平原区、农区与牧区)②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枢纽区,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联系,如城市经济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区域的尺度、目的不同划分:大区域、中区域、小区域3、区域发展: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5、三大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内陆地带、西部边远地带八大区域:大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大西北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自然资源的划分:(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上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3)根据其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4)根据其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X围和界线:X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与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与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4.适度人口:p93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
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5.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与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也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区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三)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出现,使原有的产品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与扩大。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要点整理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6、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信息资源和人才观念;(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其基本原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7、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1)资源开发;(2)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解决区域之间平衡问题;(3)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8、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2)区域经济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
10、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
1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全)解读
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等。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的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地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划分按划分标准的不同,区域的类型可划分为各种类型1.按物质内容:自然地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1)自然地理区域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示自然地理国环境结构。
自然地理区域的特定性质而划分出来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其中又可以分为非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和生态系统自然区域。
非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如流域、大地貌单元(平原区、山区、高原区)等。
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如太平洋生态系统、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长白山生态系统等。
(2)社会经济区域它包括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经济区域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等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特定性质的生态地域综合体,由生产、交换、分配等环节构成的区域,如东北经济区、山西经济区等。
社会、文化区域是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骄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的特定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区域)等。
2.按内在结构(形态特征):均质区、结节区按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的相关性,分两种情况:1、均质区: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均质区域:是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区域。
3、结节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域所组成。
4、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5、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区域基本属性:(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7、衡量适用技术的标准:(1)环境友好标准(2)社会和谐标准(3)经济发展标准8、技术进步类型:(1)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2)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3)中性技术进步9、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综合价值。
10、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产出活动成果的指标11、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亦称区域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12、劳动地域分区: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
13、区域空间经济结构: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4、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区域分析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复习资料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3、主体功能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4、增长极开发模式: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生产增长中心,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增长极开发模式(P163)5、情景分析法:就是就某一主体或某一主题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的一种特殊研究方法。
通过对环境的研究,识别影响研究主体或主题发展的外部因素,模拟外部因素可能发生的多种交叉情景分析和预测各种可能前景。
情景分析法,又称前景描述法或脚本法,是在推测的基础上,对可能的未来情景加以描述,为决策对策提供依据。
(P296)6、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7、区域发展目标: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后发展规划,预期在一定时期后要求达到后实现的区域发展目的和状态,它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
P2169、区域: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P110自然区域: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示自然环境结构的特定性质而划分出来的自然自然综合体。
P211、经济区域: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等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的生产地域综合体。
如东北经济区就是有生产、交换、分配等环节构成的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1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4.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6.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17.空间管治: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是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其中包括乡村建设等内容,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
18.产业:是指同一属性的产业集合,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
19.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
20.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简答题1、区域划分为哪些类型?答:依概念划分:均质区和功能区;依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2、简要说明区域分析的内容。
答:⑴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⑵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⑶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3、简述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⑴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③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⑵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4、简述区域经济特色影响的原因。
答:⑴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⑵产业布局的指向性⑶劳动分工规律⑷区域利益5、简要回答区域人口结构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答:性别构成对劳动力供应有影响,年龄构成影响社会财富,职业构成影响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特征,民族构成有利于发挥各民族固有的劳动和文化特长,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6、简述区域政策工具有哪些。
答: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直接控制措施和空间控制措施)和区域发展政策工具7、简述评价区域发展水平常用指标有哪些?答: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评价指标、相对指标8、简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
答:分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9、简述确定区域发展优势原则答:⑴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⑵区域发展的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10、按要素集聚程度可以将产业划分为哪些产业?各有何特点?答: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11、简要回答区域规划的内容有哪些答:⑴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⑵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⑶城镇体系和乡村居名点体系规划⑷基础设施规划⑸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⑹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⑺区域空间管治⑻区域发展政策12、区域发展战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答:⑴经济目标:经济总量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经济结构指标⑵社会目标:人口总量指标、人口构成指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指标⑶建设目标:空间结构目标、空间规模目标、建设环境质量指标13、简述区域发展战略抉择的基本内容答:内部条件:⑴区域的低位⑵区域优势与劣势⑶区域容量⑷创新活动外部条件:⑴总体环境⑵产业环境⑶企业或公司环境14、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战略模式答:⑴自主发展战略⑵高速度增长战略⑶变通经济发展战略⑷初级产品出口战略⑸进口替代发展战略⑹出口替代发展战略⑺信息化发展战略15、简述区域空间发展(开发)战略基本思想和要求答:思想:⑴集中式发展⑵分散式发展⑶集中与分散整合发展要求:⑴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⑵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⑶要体现区域和去内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⑷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16、简述增长极的基本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影响答:增长极: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影响:⑴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⑵正效果的扩散作用: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17、简述极化和扩散的基本方式答:极化:⑴向心式极化: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过程⑵等级式极化: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增长极极化,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极化⑶波状圈层式极化:围绕极化中心向外做波状圈层式展开扩散:⑴核心辐射扩散:由极化中心向四周扩散⑵等级扩散:按照增长中心的等级层次,由高级到低级逐渐辐射⑶波状圈层扩散:由极化中心向外围逐步辐射⑷跳跃式扩散:极化中心的对外辐射,不受中心的等级层次和距离的影响,直接由高级中心向低层次的中心或区域辐射18、简述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式答:⑴离散型:城镇规模小,职能较单一,等级均衡,同级城镇间联系不密切⑵聚集型:城镇之间横向联系逐步加强,中心城市逐步形成⑶扩散型:中心城市对周围城镇的扩散作用加强,形成新的增长点⑷均衡型:城市间联系密切,城市体系出现网络化、多中心的特征19、简述点-轴开发模式的基本工作步骤和内容答:⑴重点开发轴的选择:①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②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③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④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资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⑵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①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②城镇的发展规模③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20、简述土地用途分区类型答: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其他用途区21、简述区域管制原则及分区答:原则: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⑵强制性、指导性并存的原则⑶空间准入的可操作性原则⑷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的原则分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22、简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涵义和特点答:涵义:指农业生产部门与其他部门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实行联合在一起,共同经营管理的形式。
⑴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⑵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⑶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⑷有利于利用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吸引金融资本向农业产业流动⑸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步伐,实现农业产业化解决了小规模经营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矛盾23、简述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答:性质:公共性、两重性、系统性、长期性、间接性作用:⑴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⑵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⑶基础设施是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前提⑷基础设施时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⑸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24、简述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趋势答:远程化、区域化、高级化、先进化、网络化、生态化、节约化25、简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答:要求:使交通达到便捷、通畅、经济、安全,在当代,尤其要形成快速化、网络化、系统化的交通运输结构。
内容:客货运量及流量流向的预测;运输方式结构的确定;提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方案;选定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和具体布局;以及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估算等。
26、简述区域给水系统组成及规划要点答:组成:水源、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规划要点:⑴水源地选择⑵拟定水厂地址⑶管网布置27、简述城镇体系的特征答:⑴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各城镇的功能、联系通道、联系流和联系区域等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⑵层次性:系统由不同等级层次的子系统构成⑶动态性: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城镇体系必然会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城镇体系规划也要阶段性地修订⑷开放性:开放性是城镇体系的生命力所在28、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答:⑴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建设条件⑵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⑶确定区域城市发展战略,有条件的可划分城市经济区⑷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⑸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⑹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⑺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⑻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⑼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设⑽提出实施规划的对策和措施三、论述题1、以某地为例,分析说明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的内容、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