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变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需要。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扎实掌握知识技能,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引导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助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形成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环境。

2. 注重发展性评价。

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弱化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

3. 注重跨学科整合。

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知识融入到跨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4.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1. 优化课程结构。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科学设计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3. 强化教师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引导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创新学习环境。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

四、新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1. 教师培训问题。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方法的接受度不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2. 课程质量问题。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部分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不够到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 评价体系问题。

现有的评价体系仍然存在问题,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 推动学习科学。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要求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要求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要求一、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改革主要体现于以下“六改变”:(1)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积极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在学科课标中,提出了“三维目标”,不仅强调知识和能力,更强调过程和方法,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素养。

知识层面:知识与技能思维层面:过程与方法育人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应包含三个层面:知识、思维、育人。

任何一门学科功能都是以育人为旨归。

让学生学会求知,又要学会做人,应成为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学生是学校、课堂、学习的主人。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中指出:“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成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论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五个变化

论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五个变化

论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五个变化
新课程标准改革带来了五个主要变化:
1. 教学焦点由知识向能力转变。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发展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非单纯地追求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程度。

2. 课程内容逐步丰富和拓展。

新课程标准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每个学科都包含多个模块,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 减轻学生的负担,减少课本内容。

新课程标准推崇“轻负高效”的教学理念,去除了过时的知识点和重复的内容,让学生更专注于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

4. 引进项目制学习和实践性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引进了众多紧密相关的学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各种项目和实践性活动,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注重学生情感、道德和价值观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把培养公民素质视为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课改的特点及启示

新课改的特点及启示

新课改的特点及启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变革。

新课改是指近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中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其目的是逐步完善教育体系和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的特点及其启示。

一、新课改的特点1.强调素质教育。

新课改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在新课改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

因此,新课改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独立、创新的人格。

2.注重课程质量。

新课改强调课程的质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教育改革的质量。

学科课程在新课改中不再是单调的知识传授,而是需要在学生实践中形成运用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改善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

3.新课改注重综合评价。

新课改取消了单一的考试模式,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课程综合实践等。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4.新课改强调师生质量。

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层次和更广泛的教育知识,同时,要求学生要有更高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新课改的启示1.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充分说明了教育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能力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新课改在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不仅仅是单一的考试,而是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更公正地评估学生的表现,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

3.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改中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素质要求。

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广泛的教育知识,而学生则需要有更高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改带来的变化和挑战。

4.课程内容要更加贴近现实。

新课改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科课程也需要更加贴近现实,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加注重特长培养。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
能力,把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凸显本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

这个新课程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注重素质教育。

新课程将自主创新、跨文化交流、实践操作
等方面纳入课堂教学,通过探究性学习、交互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
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实现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教育只关注知识
积累和应试成绩的问题。

新课程从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
和身体等维度,以培养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为目标。

三、强调教育自主性。

新课程注重自由、合作、交流和体验性的
教育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出色解决课程目标和问题。

这种
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新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素材,注
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同时也能
够扩大对其他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之,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旨在让学生
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国家需求,发展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践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笔记

新课程改革笔记

新课程改革笔记三、新课程知识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新课改的优点

新课改的优点

新课改的优点
一、新课改的特点
1、教学方式改革
(1)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一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2)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一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外社区综合教学模式。

(3)由单纯传授书本知识一一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社会知识。

(4)教材中的知识由脱离生活的知识一一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知识。

2、学习方式改革
(1)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一一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主动探究知识。

(2)只注重学习教材中的理性知识一一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良好人格的获得。

(3)只注重与书本结论一致的知识的获得忽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一一强调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

3、现代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4、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
主动、合作与独立、问题与探究性二、新课改的优点
(1)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
(2)注重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
(3)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
(4)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5)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新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特点

新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特点

新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和综合性,构成了新课程总体结构的主要特点,这三大特点都明显地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上。

均衡性和选择性是任何课程结构改革都必须要考虑的目标,二者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很难截然分开;综合性并非任何课程结构必须考虑的问题,但对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而言,综合性构成课程结构改革的最主要的目标,也是体现课程结构发生实质变化的主要指标。

(一)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实质是获得课程设置的平衡。

从改革的目标去分析,课程的均衡性符合我国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程的均衡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2.合理地设置各门课程或学习领域的比例3.地方和学校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和调整权限4.依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设置不同的课程门类5.按照九年一贯的整体考虑设置课程(二)课程结构的选择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的实质是为地方和学校根据学生的差异,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和学校在课程结构上的创新和发展,鼓励学校通过设置有特色的课程,体现学校的特色,实现学校改革的内涵式的发展。

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地方、学校由于地域、历史、文化、经济等差异很大,每所学校中不同学生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新课程结构上需要体现较大的选择性,以增加新课程的对地方、学校和学生个体的适应性。

新课程的选择性实际也体现对课程权力的一种重新分配,改革的方向逐步增加地方和学校对课程选择的权限。

新课程的选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和学校对分科和综合的选择2.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3.各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内的弹性内容(三)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依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需求以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而提出的。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基础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其中,新课程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本文将从实质和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内容和发展趋势。

一、新课程的实质新课程的实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的知识。

新课程将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突出创新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素质。

在新课程中,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注重实践教学新课程强调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也是创新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4.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新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是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包括多种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课程设置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和视野。

5.强调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注重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新课程的特点新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学习和发展的中心地位。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实践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互动。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创新项目等多种方法。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新课程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包括笔试、口试、实践考核、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新课改理念与特点培训讲座

新课改理念与特点培训讲座

新课改理念与特点培训讲座新课改理念与特点培训讲座首先,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新课改理念与特点。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它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新课改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传统的教育教学往往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在新课改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情感素质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关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新课改中,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注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记忆。

而在新课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和学科的整合。

同时,也注重课程的质量和深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新课改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讲授型和灌输型为主,教师的讲解内容往往较为单一,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而在新课改中,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实验、观察、模拟等,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5.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新课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往往强调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关注。

而在新课改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和实践,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强调启发式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将偏重个体差异,重视唤醒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通过探究、发现、构想、批判,以想象、发散、创造等启发式学习来实现自我构建知识,更好地发掘和运用知识在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2、把目标与内容结合:通过将教育的目的、任务与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可以发展学习兴趣和能力,优化学习环境。

3、从教学表现中学习:新课程改革注重从实证中获取教学表现来进行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到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更高水平的学业成绩。

4、构筑知识结构:新课程改革通过综合知识结构来影响学习过程,使每一位学生受益,而且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领域来实现知识相互联系的体系。

5、均衡的课程设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形成一种均衡的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跨学科发展的能力。

6、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探索到一种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思路,从单向的传授式教学,过渡到能够发挥学生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力的双向交流式教学,更加重视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式。

7、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重视发展人才全面素质,着力把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学术氛围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对社会现实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重视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独立思考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新课改革的特征与变化

新课改革的特征与变化

新课改革的特征与变化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 748200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

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要改什么?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六大特征”和“五大变化”。

一、新课程改革的“六大特征”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比如数学课中,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更多知识,就只重视结论的强化记忆,不注重知识过程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

给学生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面的形成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一、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关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各国的课程改革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内容与方式。

如各国普遍强调的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试行综合课程,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建立国家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构建共享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学校课程的适应性等。

在以国际课程改革为背景,充分借鉴其积极经验的基础上,新课程又特别重视本土化问题。

二、课程的继承与创新:新课程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每次课程改革都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综观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的课程建设,有四方面比较突出的进展:一是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学科课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动课”、“选修课”等;三是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四是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实践领域的教育改革。

这些成就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必要基础。

三、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新课程超越了以教材改编作为课程改革标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单纯以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阶段性,它把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并通过新课程,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总之,课程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探究文化,强调应在不同层面进行课程创新。

在国家层面,尝试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制定国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在地方与学校层面,确保国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同时,鼓励因地制宜地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创新,制定相应的计划或方案;在课堂或实施层面,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反对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确保课程对学生、学校、地方的适应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是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是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是: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

二适当降低难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当转变理念,不应是“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教”,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和整合课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以函数图像、图表、文字等形式出现,我们在进行此部分教学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读表读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把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

函数的学习是比较难的一部分,我认为首先要把定义理解透彻,然后是养成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对于函数的学习是个难点,必须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多画图,多思考,在图中得到问题的答案,千万不能怕麻烦.初中的函数实际非常简单,一次函数实际是二元一次方程,反比例函数实际是分式方程,二次函数实际是二元二次方程函数及其图象是代数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理解和学习很吃力,特别现在的新教材在初二就有了。

函数思想的形成,至关重要,它对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广泛,所以我们要注重函数思想的培养。

此环节应多用时间函数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尤其是函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的结合,这种类型的题目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函数的教材很简单,但是练习题很难,关键是出题的人的思路还没有改变,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练习题要降低难度函数的学习会让学生学会很多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二次函数综合性强,题目有点繁杂,学生学习较为困难,应降低难度,提高基础函数内容很苦燥,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函数教学应该从基础知识入手。

而对于具体函数的教学,更应好好探讨一下,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基础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从新课程的实质、特点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课程的实质新课程的实质,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和素质。

新课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

二、新课程的特点1、强调学科整合。

新课程要求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实践与实验。

新课程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3、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新课程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新课程的实施,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

同时,新课程强调学科整合和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要求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实质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的特点是强调学科整合、注重实践与实验、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新课程的实施,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高中新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

高中新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

第一节高中新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课程内容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

无论什么样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都要通过课程内容来实现。

课程内容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课程内容的调整作为重要的方面,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提出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一、时代性课程内容是不同时代社会知识的精华,是历史和现实知识的融合。

课程内容不是处于社会发展之外,而是在社会发展之中,不断吸取社会成果而完善和发展的。

特别是现代社会,课程内容打破传统以固定的知识为主的状态,从封闭走向开放。

这是课程内容自身发展的趋势。

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课程内容被看成是固化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学习的是一种死气沉沉的、缺乏活力和时代性的知识。

高中课程内容还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

这种状况形成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的知识落后于时代,知识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知识的价值受到质疑;社会对学校的价值产生怀疑,影响学校教育的发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厌倦学习,削弱了教育培养人的价值。

因此,反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重构课程内容成为课程改革义不容辞的责任。

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内容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人与社会和科技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作为课程目标实现载体的课程必须体现现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把握自己,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注重学科发展的趋势在课程内容中,对一些学科发展趋势的把握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反映。

学科中固然包括基本的知识,但是作为学科整体发展一部分的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课程内容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程内容只有把学科发展前沿性的东西和领域纳入到课程领域,才能使自己不断更新,赋予课程内容以时代感和进步感。

(三)重视学生的经验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这一基本目标出发,学生的学习经验在课程内容中占据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如果说20世纪是学生以学校为基地、以课程为途径、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学生以学校教育为突破口,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场所,以学生基本教育和社会化学习为途径发展他们的态度、方法、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世纪。

因此,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不仅表现为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而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在以下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首先,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确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给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赋予新的内涵;其次,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思想品德、性格意志、态度、价值观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首先表现为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实现学科领域的综合,即在一门学科中提倡综合的生活体验、经验和能力,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新设综合学科,主要是一般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课。

其次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强调把学生的生活、个人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内容;把当代生活作为课程的内容,让学习与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关注科学、文化的最新发展,例如最新的观念、信息技术等。

3、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课程改革不再仅仅是重视设计与编制,而是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了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及相关反馈与评价上。

《纲要》认为,“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

强调研究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同时强调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及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由特定知识的载体转变成注重发展的过程。

在强调实施的同时,改变课程的评价观。

《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同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2023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特点

2023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特点

2023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特点
本文旨在讨论2023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特点。

以下是一些新特点的简要描述:
1. 综合素养培养: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学生将有机会发展综合素养。

2. 任务驱动教学:新课程注重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教师将设计各种任务,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和运用语文知识。

3. 融入STEM教育:新课程将语文与STEM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应用。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

4. 文化传承与创新: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化创造能力。

5. 多元评价方式:新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注重
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也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


过多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6. 教材更新与优化:新课程将更新和优化教材内容,更加贴近
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教材将更加丰富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阅
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7. 教学资源丰富:新课程将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教具等。

这将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2023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特点包括综合素养培养、任务驱动教学、融入STEM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多元评价方式、教材更新与优化以及教学资源丰富等。

这些特点将促进学生语文学
习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新课程改革是在世纪之交、素质教育开展已取得一定经验,国际课程改革浪潮此起彼伏的背景下展开的,它在借鉴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关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各国的课程改革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
内容与方式。

如各国普遍强调的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试行综合课程,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建立国家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
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构建共享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学校课程的适应性等。

在以国际课程改革为背景,充分借鉴其积极经验的基础上,新课程又特别重视本土化问题。

二、课程的继承与创新:新课程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每次课程改革都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综观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的课程建设,有四方面比较突出的进展:一是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学科课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动课”、“选修课”等;三是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四是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实践领域的教育改革。

这些成就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必要基础。

三、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
新课程超越了以教材改编作为课程改革标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单纯以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阶段性,它把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并通过新课程,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总之,
课程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探究文化,强调应在不同层面进行课程创新。

在国家层面,尝试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制定国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在地方与学校层面,确保国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同时,鼓励因地制宜地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创新,制定相应的计划或方案;在课堂或实施层面,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反对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确保课程对学生、学校、地方的适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