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1一、课前调节今天巢老师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在这节课上,巢老师希望你们能做到:“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开动小脑筋。

”相信自己能做到吗?二、讲授新课1、圆片出角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手指,做个小手工吧!(出示圆片)老师这儿有个大圆片,看,老师将要干什么呢?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师:请你像巢老师这样拿着,找到这儿(顶点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说。

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们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请看。

想想,当老师把纸片移开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图形呢?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

(板书课题:角)2、图形出角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3、各部分名称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

(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

《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

《认识角》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下面我从教材处理、目标定位、过程分析、教法说明、评价反思五个方面说明我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2、教材分析: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着“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

”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正确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数学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教学目标:①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二、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

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

本课我一改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把获取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三个阶段。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认识》公开课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认识》公开课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认识》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角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角的概念,认识角的特征,能够辨别各种角,并能用语言描述角的大小。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角,学习角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认识角的概念上还比较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角,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辨别各种角,并能用语言描述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认识角,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辨别各种角,并用语言描述角的大小。

难点: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辨别各种角,并用语言描述角的大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角的大小比较工具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角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观察、操作各种角的大小比较工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特征,总结角的定义。

3.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制作各种角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4.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角的大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的空间观念。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有一个顶点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一、关于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

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2、学生分析: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

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依据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②过程与方法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指一指”、“做一做”等活动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让学生在认识角的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b、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景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c、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在头脑中抽象出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角》教学设计建议及课本习题解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角》教学设计建议及课本习题解析

认识角(初步认识角)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编写说明在本节内容中,学生将第一次接触角的概念。

角作为一个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生活中的墙角、桌角不尽相同,本节内容学习的是平面上的角。

教科书在主情境中首先呈现了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剪刀、钟表、红领巾。

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钟面上的两根指针及红领巾的两边都可以组成“角”,教科书特意在三个物品上用红线描出了角的图形,并向学生介绍“,这些都是角”,这个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是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之一。

之后,教科书又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自由”画角,第二个问题认识角的顶点和边,第三个问题在图形中辨认角,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加强对角的认识。

“试一试”则借助操作活动,直观体会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特征。

·画一画。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角的概念的体会,教科书安排了画一画的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不是正式学习画角的技能,它是在学生初步有了角的概念后,借助“自由”画角活动进一步体会角的组成,即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角的位置和张口方向可以不同。

·认一认。

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写法和读法。

·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

通过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再一次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其中在桥洞图中,曲边与底部相交的地方形成的不是角,教科书呈现这个反例的目的是更好地衬托“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边组成”的特点。

试一试·剪下附页3中图1的两个角,比一比,大的画“√”。

因为在第二学段,还要再次认识角,所以本单元教科书只强调用直观操作的方法,进行角的大小比较。

教科书通过直观操作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种方法在本单元后续通过直角认识锐角或钝角也将用到,而且在第二学段角的度量也会再次使用。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角的定义、构成要素(顶点和边)以及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 "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其中有一个公共的端点,我们称之为顶点。角的大小是由其两条边的开叉程度决定的。"
2.通过实物演示和黑板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类型的角,并学会如何判断和比较角的大小。
- "现在请大家看看我手上的这个角,它是一个锐角。我们还可以用直尺和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哦!"
学生在学习角的概念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角的两条边与一般图形的边有所不同,难以直观感受;角的度量单位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熟悉。此外,学生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可能会依赖于直观感觉而非科学的比较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设计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实物展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清晰概念,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并能够准确比较角的大小。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提问,培养他们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解角的性质和分类,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认知能力。他们对基本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图形的分类和性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角作为一个新的几何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角的认知,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日记:请同学们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角,选择五个不同的角进行记录。描述它们的特点、类型(锐角、直角、钝角等),并尝试用简图表示。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培养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认识角》作者及工作单位西安市雁塔区吉祥路小学王琼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

并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准确的判断出各种图形,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

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找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困难,但学生在抽象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

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意义上的角,如可能会跟钉子尖混淆,因为那些东西摸出来也是扎扎的。

还有可能出现认为两条边长的角就大。

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在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以及突破学习角的难点。

最后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知道角的大小与边得长度无关,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以及学会用直角、锐角、钝角来分类角。

这一章节的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是对于角的特征和分类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从而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学会分类角。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角的概念,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 教学重难点1.角的概念的建立。

2.直角、锐角、钝角的分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分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从而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学会分类角。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实物和图片。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如钟表、剪刀、三角板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角。

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对角的理解。

2. 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角的特征。

同时,呈现直角、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类型的角。

3.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些实物,如三角形、圆形等,将这些实物摆放在桌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角。

然后,让学生互相观察,判断彼此形成的角是什么类型的角。

4. 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一些生活中的角是什么类型的角。

如:钟表上的角、剪刀的角等。

5. 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角的分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6. 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自己对角的理解是什么。

7. 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角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认识角》说课稿范文模板

《认识角》说课稿范文模板

《认识角》说课稿范文模板《认识角》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整理的《认识角》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角》说课稿1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56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

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

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认识角》(教案)-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案)-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难点:角的度量。
解决办法:
1. 对于角的分类,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和周角的特点,并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2. 对于角的画法,可以提供示范和步骤指导,让学生跟随步骤尝试自己画角,并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画角技能。
5. 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通过学习角的概念和应用,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将能够运用角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理解。
6. 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操作角的各种实物和工具,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将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加深对角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够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绘画和测量技能。
- 分享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在课后拓展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参与数学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如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等,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板书设计
1. 角的概念:
- 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一个顶点,两条边是射线。
2. 角的度量:
- 使用量角器或其他工具测量角的大小。
- 正确读取量角器上的角度值,进行简单角度计算。
3. 角的分类:
- 锐角:角度小于90度的角。
- 直角:角度等于90度的角。
- 钝角:角度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
4. 角的画法:
- 使用直尺和圆规画角。
- 正确画出不同类型的角,通过画图验证角的概念和性质。
5. 角的应用:
7. 家长反馈:教师将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对角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家长反馈将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认识角》说课稿(闫海军)

《认识角》说课稿(闫海军)

《认识角》说课稿马家泉小学闫海军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一、教材分析1.编者意图及教材的前后联系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1课时《认识角》。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

为实现编者意图,首先从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出角,并通过“摆一摆”“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

然后再通过辩一辨、比一比、剪一剪等方法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2. 教学目标、重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明确编者意图,结合教材编排特点以及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并会画角。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处处有角,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教学准备: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三角形纸、小棒、活动角、三角尺等教具。

二、学法指导根据教材具有动手操作性强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采用如下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就会忘记;看见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摸、画、做、玩、折、剪等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在观察、交流等形式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角的特征,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法选择“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

(苏教版二下)《认识角》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下)《认识角》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下)《认识角》教学设计《认识角》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认识角》【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研究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到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研究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匡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这个周末,XXX和XXX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同伙——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目前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认识角)【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因此,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做手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画面的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再从平面图形中引出新知一——“角”,这样的导入,不仅符合几何平面图形的一般规律,而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既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研究氛围。

】二、联系糊口,探索新知(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角》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角》是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特征,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是对于角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角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特征,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特征,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感受角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折纸、拼图等活动,亲手操作,观察和体验角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角的模型和图片,以及一些折纸、拼图等操作材料。

2.教学环境: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钟表、剪刀、自行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到哪些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存在。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角的模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角的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和特征。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和拼图,观察和体验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认识角》教学设计

《认识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

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

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学会做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准备】教具:实物投影仪,白板、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及一些实物或图形;学具:学生用三角板、活动角的模型;【设计思路】: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这一指导思想,采用互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整合。

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积极参与,使其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角的有关知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为此在设计时我力求做到两点:1、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2、重视实践与操作。

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体验、“做”中探究。

新课程倡导做数学的理念,依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许多的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数学活动,学生通过“找角、折角、摸角、做角、比角”等,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认识角、感受角。

此外,我还非常关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二下第七单元《认识角》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二下第七单元《认识角》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二下第七单元《认识角》教材分析本单元初步教学角的知识,包括角的图形与各部分名称,角有大小及比较大小的方法,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内容。

这些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关于角的一般知识,再教学直角和比直角小的锐角、比直角大的钝角。

1?联系实际教学角。

首次教学角,暂时不给角下定义,只要求学生对角有直观的认识,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1)第64页例题创设的情境是一名男孩剪出了一个五角星,一名女孩手里拿着一个三角形,桌面上放着纸工袋、三角尺、正方形纸片、一个闹钟,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图形和物体。

《》要求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为此,教材作了两步安排:第一步是在剪刀的刀刃上,三角形的边上画上红线,引导学生看这些红线和钟面上的时针、分针。

然后隐去实物,剩下图形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讲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这一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是有联系的,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际。

第二步是继续在情境图里寻找其他角。

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带着对角的初步印象观察物体,丰富角的感性材料。

例题通过在实物与角之间的反复联系,帮助学生完成对角的首次感知。

在学生找到其他角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要注意的是,生活里的“角”与数学里的“角”经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往往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如牛角、墙角… …而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

要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

为此,教材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

(2)第65页例题和“试一试”进一步认识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

这个知识分三步教学,第一步观察三个钟面,这些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不同,教材说“转动钟面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把学生的注意引向角有大、有小,直观感受时针与分针*开得大,形成的角大;*开得小,形成的角小。

这是对角的大小的初步感受,判断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要让学生说出这些感受,体会角大、角小的含义。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角,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并能够比较角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为后续学习角的运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认识和简单的几何知识,对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但是,他们对角的概念和角的运算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角,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角,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量角的大小,能够比较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角,学会用尺子和量角器量角的大小,能够比较角的大小。

2.难点:让学生能够用量角器准确地量出角的大小,并能够比较角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角,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态度。

3.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量角器、尺子、角模型、图片等。

2.学具:量角器、尺子、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比角的大小,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角,并提出问题:“你们看到的角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向学生展示角的概念,并解释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同时,教师还向学生介绍角的各个部分,如顶点、边等。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拿出量角器和尺子,指导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角模型,让学生亲自量一量,并记录下来。

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六单元认识图形《认识角》(教案)

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六单元认识图形《认识角》(教案)

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六单元认识图形《认识角》(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下面是我对《认识角》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和安排。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二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主要涉及角的概念和分类。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情景,引导学生认识角,理解角的大小比较,并能分辨不同类型的角。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识别和描述角,理解角的概念。

2. 学会用度量工具比较角的大小。

3. 能够分辨锐角、直角和钝角。

4. 能够运用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学会分辨不同类型的角。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运用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圆规。

2. 学具:每个学生一份,包括三角板、量角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剪刀、时钟等,引导学生注意这些物品中的角。

然后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中的角吗?角在哪里?”2. 讲解:我使用三角板和量角器,向学生展示角的概念。

我解释什么是角,然后展示如何用量角器比较角的大小。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比较不同角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4. 讲解与练习:我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

例如,我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让学生判断哪个是直角,哪个是锐角。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角的概念2. 角的大小比较3. 锐角、直角、钝角的特征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找出生活中的一些角,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答案:略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角的概念。

同时,我还会寻找一些与角相关的拓展材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进一步学习和了解角的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材分析合肥市亳州路小学范成金一、教材分析和地位《认识角》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由于孩子们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编排的特点与要求,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如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三、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知道什么叫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一些教法引导学生学习:五、教法和学法: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本着尊重教材的原则,结合本班实际,适当拓宽知识面,充分利用教材原有资源进行教学。

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接下来,我详细说一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六、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游戏互动,激趣导入上课开始,我将利用小棒与学生一起动手游戏,由四根小棒摆的的正方形到三根小棒的三角形,再到两根小棒的角,这样设计2个目的一是复习旧知平面图形,第二,让学生在游戏环节的变化中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然后通过课件出示例1的画面,引导学生联想起生活中常见的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材分析
合肥市亳州路小学范成金
一、教材分析和地位
《认识角》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由于孩子们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编排的特点与要求,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如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三、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知道什么叫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一些教法引导学
生学习:
五、教法和学法: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本着尊重教材的原则,结合本班实际,适当拓宽知识面,充分利用教材原有资源进行教学。

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接下来,我详细说一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游戏互动,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将利用小棒与学生一起动手游戏,由四根小棒摆的的正方形到三根小棒的三角形,再到两根小棒的角,这样设计2个目的一是复习旧知平面图形,第二,让学生在游戏环节的变化中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然后通过课件出示例1的画面,引导学生联想起生活中常见的角。

然后再让他们拿出事先在桌上准备好的这些平面图形卡片。

找角,指角,摸角。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触摸角,经历尖尖的感觉、直直平滑的体验,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

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认识物体面上的角时,我特别注意示范指角的方法,为认识作为几何图形的角作了准备。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如三角板、剪刀、钟面等,让学生找出这些实物图中的角,由实物图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感受到作为几何图形的角来源于生活中物体面上的角。

而作为几何图形的角更显示出了角的本质属性,教师示范画角,使学生更清楚地感受角的组成,然后让学生在自学书本中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同桌互相指指学具中角的各部分名称,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

教师特别注意交代指角时要指角内的弧线,而不是只指角的两条边,这才是正确的指角的方法,这又为教学角的大小作了准备。

接着让学生指出课始搭的角的顶点和边,学生在操作时我会在旁提醒角的特点及注意点,让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角,也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三环节:独立制作、简单应用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
1、我先让学生指一指钟面上利用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所组成的角,再通过拨动钟面上的指针,引导学生说说,钟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角是有大小的。

在此基础上,出示例题的3个钟面图,让学生判断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观察到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也越小。

说明角的大小与角张口的大小有关。

学生尝试过后,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角的大小与角张口的大小有关。

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这样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理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从而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动手操作,研究探讨 1、拿出活动角,拉动角的两边后,观察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2、集体汇报交流,总结出A、两个角,边不一样长,但角一样大,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B、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口的大小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开口越小,角越小。

【设计意图】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活动角,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

倡导学生在“触摸”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第四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设计了4
个层次的综合练习,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这4个层次的练习,孩子们很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基础练习:完成书上65页第1和2题,判断角和数出图形中的角的数量。

穿插在例题讲完就练习
2、动手操作题,第3题再次感受角的大小再提问:放大镜能把角放大吗?
3、拓展提高题,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4、利用上海南浦大桥、金字塔、中央电视台新闻大厦等图片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角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侧
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

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

积极引发学生的争论,辨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第五环节:总结与评价:
七、板书设计这节课我设计了简洁、明了形式的板书,画出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读作和记作、以及影响角的大小的有关因素。

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这篇教学设计,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对角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角的特征、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作进一步的探究,并加以理解。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使驾驭课堂生成资源,促进教师教育机智的发展。

本课中,整堂课设计我我始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角,体验到如何做角以及角在生活中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