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后的常春藤叶素材教案资料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常春藤叶》的作者、背景、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
1.1.3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情节的讨论,激发学生对生命、艺术和人生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介绍:对《的常春藤叶》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作者奥尔科特、故事背景和情节概括。
1.2.2 故事情节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主人公琼珊和贝尔曼的角色变化。
1.2.3 主题思想探讨:通过讨论故事中的艺术、生命和人性等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背景、情节和主题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基本信息。
2.1.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故事情节分析和主题思想探讨,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2.1.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故事情节分析和主题思想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2 教学策略2.2.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 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的细节和主题思想的深层含义。
2.2.3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评价。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设计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通过展示常春藤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故事背景进行猜测,激发学习兴趣。
3.1.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1.3 故事情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主人公琼珊和贝尔曼的角色变化。
3.1.4 主题思想探讨:学生分组进行主题思想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2 教学活动设计3.2.1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奥尔科特和故事背景的信息。
3.2.2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进行故事情节分析和主题思想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
《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02年。
作品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纽约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信念、友谊和艺术力量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1.2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情节概述《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纽约贫民窟的故事。
主人公苏和琼斯都是穷困的画家,他们互相鼓励、支持,共同追求艺术梦想。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苏得了肺炎,病情严重。
琼斯为了鼓励苏战胜病魔,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常春藤叶画,使苏重拾生活的希望。
琼斯因劳累过度,病倒去世,而苏却在琼斯的画作陪伴下康复过来。
2.2 人物关系1. 苏:故事的主人公,患有肺炎的画家;2. 琼斯:苏的好友,同样是一位画家;3. 贝尔曼:琼斯的邻居,一位酗酒的画家。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苏苏是一位有才华但命运多舛的画家。
他在困境中仍坚持艺术梦想,体现了底层人民的顽强精神。
患病期间,苏在琼斯的关爱和鼓励下,战胜了病魔和生活中的悲观情绪。
3.2 琼斯琼斯是苏的好友,他关爱苏,用画笔为苏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琼斯本人也具有艺术家的高尚品质,他的无私奉献和关爱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3.3 贝尔曼贝尔曼是琼斯的邻居,他曾是一位有才华的画家,但酗酒使他堕落。
在故事中,贝尔曼为苏画出了的常春藤叶,展现了自己的艺术天赋和救赎之路。
第四章:主题思想分析4.1 信念的力量小说通过苏和琼斯的故事,展现了信念的力量。
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坚定的信念能使人战胜病魔,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
4.2 友谊的价值小说强调了友谊的价值。
在艰难岁月里,朋友之间的关爱和支持成为彼此战胜困境的力量。
4.3 艺术的力量小说通过描绘画家们的生活,展现了艺术的力量。
艺术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还能激发人的潜能,成为战胜困境的武器。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25_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25_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精品教案从容说课本文是本专题“精神支柱”部分的第二篇阅读材料,它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作品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
因此,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阅读,以开放和多元的设计,促使其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全面深入体验人性,深刻理解人性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难点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性格,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欣赏幽默的小说语言艺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和作文构思水平。
2.理解主题,使学生感悟“希望”对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对待苦难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
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
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
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的常春藤叶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小说《的常春藤叶》为主线,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使学生深入了解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作品风格和文学价值。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学手法;(3)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作品梗概2.1 故事背景《的常春藤叶》发生在纽约的一座破旧的公寓里,讲述了主人公苏和琼森两位艺术家在贫病交加中追求艺术梦想的故事。
2.2 主要人物(1)苏:热爱绘画,性格内向,患有严重的肺病;(2)琼森:乐观开朗,擅长绘画,关心朋友,患有严重的关节炎。
第三章:情节分析3.1 开端故事从苏和琼森的相识开始,两人因为共同的爱好成为朋友。
琼森的乐观精神对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苏在病痛中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3.2 发展琼森为了让苏重拾信心,决定为他创作一幅画作。
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的力气完成了这幅作品,这就是著名的《的常春藤叶》。
3.3 高潮苏在琼森的鼓励下,病情得到了缓解。
琼森却因为严重的关节炎导致双手残疾,无法再绘画。
3.4 结局苏在琼森的影响下,勇敢地面对生活,逐渐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画家。
而《的常春藤叶》也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见证,永远悬挂在他们共同度过岁月的地方。
第四章:象征意义分析4.1 常春藤的象征意义常春藤在故事中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它顽强地生长在破旧的公寓墙上,见证了苏和琼森友谊的成长,以及他们在困境中不懈的追求。
4.2 艺术的象征意义绘画作品《的常春藤叶》成为了苏和琼森友谊的见证,也象征着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坚持和奉献。
第五章:作品主题探讨5.1 人文关怀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的生活困境,展现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作品中对生命、友谊和艺术的赞美,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光辉的弘扬。
5.2 追求梦想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生活的逆境中,也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下面是由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文本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著名作品,文章讲述的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切入:1,人性中的“善”,可以从奉献精神引入(贝尔曼);2,精神的力量,即坚强的品格能够使生命重放光彩。
(琼姗)艺术形式上则主要带领学生了解:1,幽默的语言;2,意外的结局的魅力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回忆起“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要素和具体特点,并对应到本篇课文。
2,了解文章结构和情节发展3,向学生揭示小说的主旨——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4,学生懂得出人意料的结局的魅力教学流程:【课时一】:1,导入——方案一,由学生演讲切入;方案二,直接由预先导语开始。
2,浏览文章,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发展3,主题把握。
提问:学生对贝尔曼的看法。
明确,人无完人,作者一开始描述的贝尔曼并不完美,但是正是这位不完美的贝尔曼身上表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联系)4,欧亨利式结局。
由欧亨利的另一部作品《麦琪的礼物》或《窗》引入,小说的意外结局——欧亨利式结局【课时二】:1,语言:幽默、俏皮的语言(对肺炎的描写)2,精神的可贵之处——即精神的作用,从其对生理的影响开始着手——琼姗人物形象分析,并且结合托马斯曼小说《死》3,课后练习三: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环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最后的长春藤叶》教案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生明确小说情节的发展,弄清行文思路2,贝尔曼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揭示3,欧亨利式结局教学重点:1,小说主题——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以及生命意识2,学生了解“欧亨利式结局”教学难点:1,学生了解“善”、“奉献”等抽象价值观2,学生掌握“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教学进程:一、导入我先问大家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美?怎样才能算是美?(生答)好,看来大家对美的界定是不同的,有人认为美是……有的人认为美是……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不同,因此美是不能被定义的,可是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虽然对美没有固定界定,哲学家或者美学家却往往把真善美并举,这是为什么呢?这里给大家先留个悬念,也许学完我们今天的课文——《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大家就会有所感知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
《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感悟其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线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滋养。
在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的常春藤叶》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教案【篇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树立“爱”的信念,珍爱生命,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把握老贝尔曼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联系专题主题——珍爱生命)(体现教材模块教学特点)二、整体感知请简明扼要地复述小说主要情节。
(检查预习)(对小说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是进一步研析的基础)(从情节中自然可以看出是老贝尔曼画的叶子救了琼珊的命,由此自然过渡到下面对老贝尔曼形象的分析及对常春藤叶内涵的分析等,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小说主旨的目的)三、研析探究(一)人物透视(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思考: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老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小说主旨主要通过老贝尔曼形象体现出来的,他是主人公,所以必须把他作为人物形象分析的重点)(朗读品味相关语句语段,力求把握人物心理,读准人物说话的语气) (阅读品味本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实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本)明确:老贝尔曼;(直接描写外貌、语言)落魄、暴躁、爱吹牛(第一处)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第二处)→平凡的小人物(表面形象)(间接描写医生的话、苏艾的话)牺牲自我,拯救他人。
→高尚的心灵(深层)(形象逆转,人格升华) (引导学生进一步设身处地想象老贝尔曼画叶的情景)(抓住良好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思考;老贝尔曼为琼珊冒死画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2、丰富人物的性格——不喜外露,默默奉献、外粗内细、外冷内热.一鲜明的个性。
(更加丰满)→明贬实褒、黑色幽默是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
(给学生必要的点拨)提示1:赏析人物形象时应掌握作者表现人物的相应手法。
应力求由表入里,深入剖析。
(学法指导)(二)主旨感悟(这是本课的重心)★思考一:老贝尔曼用生命画下的这片神奇的叶子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语段,阅读品味。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认识人生价值,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提高文学素养,丰富内心世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短篇小说《的常春藤叶》2.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掌握、人物关系的理解、象征意义的分析3. 教学难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艺术特色的鉴赏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他的创作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的常春藤叶》,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目标。
四、作业布置1. 复述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3. 结合小说主题思想,谈谈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维品质、合作精神等方面。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的常春藤叶》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欧·亨利的作品介绍、文学评论、相关研究文章3. 多媒体资源:与课程相关的中外文学视频、音频资料,图片等4.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文章、论坛讨论、学术成果等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
一、教案简介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小说中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常春藤叶》情节结构的分析;(2)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把握;(3)重要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2)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3)意境美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奥亨利及作品背景;(2)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主题思想;(2)比较分析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重点讲解:(1)讲解小说情节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思路;(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解读重要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小说中的意境美;(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的常春藤叶》,谈谈你对艺术特色的理解;2. 请以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为对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3. 请运用联想想象法,创作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精选《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篇
精选《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1、赏析__精巧的构思和人物形象的塑造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以及关爱他人的意识教学设计:一、导入可能很多同学一些__评论听说过“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样的说法,什么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二、赏析__精巧的构思(一)学生阅读__,复述故事梗概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篇__,看完之后能不能按照情节的发展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明确:女画家琼珊感染肺炎,她的朋友苏艾悉心照料她。
后来琼珊病重,看到窗外飘落的常春藤叶对生命感到绝望。
苏艾很着急,为了卖画赚钱帮琼珊看病,她请楼下她们的朋友老贝尔曼来当模特。
老贝尔曼听说了琼珊的情况,就在当天晚上冒着风雨画了一片叶子在墙上。
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了琼珊生命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最终转危为安,而老贝尔曼却因此生病死了。
(二)赏析构思1、师:在整个故事情节当中,你觉得哪一处情节最震撼你的心灵?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这样一个结局深深打动了我们。
2、师:这样一个小说的结局同学们觉得在构思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莫泊桑的《项链》同样也是在最后来了一个情节的逆转:辛苦十年赔偿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有力地讽刺了主人公的爱慕虚荣。
启示:我们从两篇__的结局的方式上应该会获得写作上的启发,要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在结尾来个出人意料。
(结局出人意料)3、师:你觉得小说安排贝尔曼死去合理吗?作者在安排贝尔曼去世前,前文有哪些交代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理由。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
《的常春藤叶》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讲述一位画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创作出一幅可以拯救病人生命的画作,展现了艺术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欣赏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揭示的人性主题,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欧·亨利生平欧·亨利(O. Henry),原名威廉·悉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12年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他的作品以幽默、诙谐、温馨著称,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展示人性的光辉。
的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的常春藤叶》等。
2.2 欧·亨利文学成就欧·亨利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大师”。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出人意料的结局闻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章:故事梗概3.1 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纽约的一座破旧的公寓里,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贝尔曼的画家。
他年迈、贫穷,但热衷于艺术创作。
公寓里还住着一位年轻的画家苏,她患有严重的肺炎,生命垂危。
3.2 故事情节为了拯救苏的生命,贝尔曼决定创作一幅描绘常春藤叶子的画作。
他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攀爬到楼顶,用生命完成了这幅画作。
画作完成后,苏奇迹般地康复了。
贝尔曼却因感染风寒而去世。
第四章:人物分析4.1 贝尔曼贝尔曼是一位热爱艺术、富有同情心的画家。
他虽然贫穷,但却愿意为拯救苏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他的形象体现了艺术家的执着和无私奉献精神。
4.2 苏苏是一位年轻、有才华的画家,但命运多舛。
她在故事中经历了病痛的折磨,最终在贝尔曼的拯救下康复。
她的形象展示了青春的顽强和生命的渴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和书写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和写作,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2)培养学生对艺术和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阅读小说《的常春藤叶》全文。
2.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3. 第三课时: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进行角色扮演和口语练习。
三、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阅读小说《的常春藤叶》全文。
(1)让学生自由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2.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1)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其合理性和艺术性。
3. 第三课时: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1)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常春藤、叶子等。
(2)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生命、艺术、友谊等。
4. 第四课时:进行角色扮演和口语练习。
(1)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2)教师指导,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教师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资源:1. 小说《的常春藤叶》原文。
2. 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论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课时七、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口语表达:通过角色扮演和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一、课文简介本文是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由王小波创作,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李银河和王二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无话不谈。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两人的友谊岌岌可危。
一天,王二送给李银河一片常春藤叶,寓意着他们的友谊永远年轻不衰。
李银河被感动了,但却没想到,这片常春藤叶也预示着两人分别的悲剧。
最终,两人各自独立成长,但对于过去的友谊,他们心中依然珍藏。
二、语境理解本文中的常春藤叶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象征着友谊和成长。
在阅读本文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常春藤的拉丝、织造和染色都需要很高的技艺和材料的帮助。
法国皇家则将常春藤作为象征皇室光荣的标志之一。
在医学中,常春藤含有众多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镇痛、解热、祛痰、润肺、调节血糖等功效,是一种非常好的药用植物。
三、阅读策略1.理解常春藤的象征意义。
常春藤在文学中一般象征着入情、坚定不移的爱、忠诚、持久和永恒等。
在本文中,常春藤叶象征着李银河和王二之间那份深厚的友谊。
2.理解文本中句子和词语,特别是隐喻和比喻。
例如,“我们都是山顶上的草,被风你依偎我依偎,但是,有一天,风停了,你就跑到那边去了”这句话,隐喻着朋友之间的友情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3.思考文本背后的含义,以及作者尝试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在本文中,作者试图表现的是友情的珍贵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四、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4.增强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本中的象征和比喻语言。
难点:呈现文本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六、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通过讲述个人的友情故事、想象朋友之间的真正友谊等方式预热,让学生逐渐进入到文本的主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四篇
要求:
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明确:引导学生得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叶子“的情节必不可少,最震撼人心。
补写举例: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蹑(niè)手蹑脚苔藓(xin)气吁吁(xū)殡(bìn)仪馆
一筹(chóu)莫展一幢(zhuàng)楼撒(sā)手咆哮(páoxiào)
窗槛(jiàn)瞥(piē)见掺(chān)假唠唠叨叨(láodao)
4、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__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明确: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作品集中写贝尔曼">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消沉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7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又名《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6页)
②贝尔曼本就是不喜外露、默默奉献、外冷内热的性格,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7.作者以“最后一片叶子”为题,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答:在作者所处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叶子所呈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所呈现出来的善良、希望与勇气,是弥足珍贵的,它寄托着作者希望改变现状的理想。
2.在琼西命悬一线的情况下,苏是如何照顾她的?
答:在自己的处境也很艰难的情况下,苏依旧细心地照顾朋友,为琼西编制了善意的谎言,替她拉窗帘,一直陪伴她,给予她安慰。
3.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的句段。
文中语句:
“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
本文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灵魂,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
七、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3.结尾出乎意料,回味无穷。
“欧·亨利式的结尾”总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本文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完全颠覆读者的假想,原来以为要死的人活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有绝世之作的老画家却画出了,激发垂死之人强烈求生欲望的神圣作品。作者用这样出乎意料的结尾来赞美了穷艺术家之间真诚的友谊,突出地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的杰作”的老画家形象。
答:对贝尔曼的描写包括正面和侧面描写。
正面——外貌描写:贝尔曼是一个脾气暴躁、酗酒成性、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语言描写:当得知琼西的病情和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表现了他的善良,富有同情心。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材料)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材料)(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主题班会、教案大全、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工作计划、文案策划、文秘资料、活动方案、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heme class meetings, lesson plan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work plans, copywriting planning, secretarial material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材料)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材料)由好文档网本店铺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范文2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掌握作品中的重要文学术语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关爱他人的主题;(2)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掌握作品中的重要文学术语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的解读;(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3)文学术语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让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象征意义的解读。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氛围;(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2. 选择一篇类似的短篇小说,进行自主阅读和分析;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文学术语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4.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的常春藤叶》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欧·亨利的作品介绍、评论及相关研究;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二:
贝尔曼先生用自己的生命换来 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叶子,他这么 做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画叶 子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前面有哪些伏笔?
伏笔:
~~~~他认为自己是专门保护楼上画室 里那两个年轻女画家的一只看家恶狗。 ~~~~~老天爷,琼珊小姐这么好的姑娘 真不应该躺在这种地方生病.总有一天 我要画一幅杰作,我们就可以都搬出去 了.一定的! ~~~~~他们在那里担心地瞥着窗外的那 棵长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 一会儿。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
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 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是否对主 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 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 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语言描写(当他知琼珊的病情后 ): 对这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
伏笔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 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 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 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 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思考一:
探讨: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 片叶子是假的?有伏笔吗?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 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 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40) “染”“挂”这几个动 词和“绿黄相间”的颜色配制,可以看出“人为” 的痕迹。
概括小说的情节
提示: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 ,结尾进行概括
开端(第1-11节)年轻的画家琼珊不幸感 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 等死
高潮(第37-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 又燃起生的欲望。
结局(第51-55节)琼珊脱险,贝尔曼病 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思考: 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谁? 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运用了那些手法? 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真善美的丹青
这个世界没有人能让你 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 的话!
——马丁·路德·金
深入探究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
杰作”?(读最后一段)
第一,这片叶子画得极其逼真,连同为 画家的琼珊也没有察觉出来。
第二,这片叶子拯救了琼珊,使她树立 了活下去的信念,并支撑她活了下去 ;
第三,它是绝笔之作,贝尔曼为此付出 了生命代价;
第四,整片叶子凝结了贝尔曼的真情和 善良,闪烁着贝尔曼人性之美的光辉 。
所以课文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
小说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 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 居住空间狭窄
苔藓遍地
风雨交加
作用: 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典型背景) 渲染了清冷凄迷沉闷的氛围,烘托琼珊悲凉的心境 反衬社会底层小人物 真挚的友爱 反衬贝尔曼高尚的心灵
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这样写的好处有两点
1给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 情节空白。(留白)
2造成悬念,结局出人意 料,在处理上更具有艺 术性。
欧·亨利式的语言:
采用幽默、风趣、俏 皮、夸张、讽刺、比 喻的语言,渲染悲剧 的喜剧色彩,让读者 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 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 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 迪。
贝尔曼:
其貌不扬 失意落魄 酗酒成性 性情暴躁
主导性格
善良真诚、乐观开朗 不求回报
欲扬先抑
“贝尔曼是一个失败的画家 ”吗?
贝尔曼也许至死仍然是一个失败的画家, 这片叶子在艺术上依然不是一个成功的 作品,但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贝尔曼
人
琼珊
苏艾
“人”这个字就是“互相支撑” 而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多 为别人考虑,多帮助别人,那 么,世界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构成的世界!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形象二:(侧面描写)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 有希望了” 苏艾: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 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 了。”
人格升华:崇高伟大,关爱他人、自我牺牲精 神得到展现。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初见贝 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 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 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 抱负远大。
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1、“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 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 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 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 吗?”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 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 走了。”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 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 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 “含泪的微笑”。
思考三: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 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 么好处?
1.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 效果(欧·亨利式结尾) 2.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他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特点
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又称欧·亨利
式 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琼珊的遭遇可以给人怎样的启示?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你 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 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贝尔 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 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 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病人“生”的希望和信 念
崇高的爱心
自我牺牲的精神
“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
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 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 上……” (44)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46) “他(贝尔曼)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 冰凉冰凉的。……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 的颜料。” (54)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 中不飘不动吗?” (54)
用最后的常春藤叶素材
一边读课文一边勾划时间线索以及 琼珊的病情发展。
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 琼珊病重 夜里:贝尔曼画叶子
第二天早晨: 琼珊丧失生的信念
第三天天色刚明:
贝尔曼生病
琼珊重拾生的信念 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
琼珊脱离危险 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明线:琼珊病情发展;暗线:贝尔曼画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