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1881ae6eaf1ffc4ffe47acba.png)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一岁四行役"的奔波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 的奔波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 一岁四行役 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 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 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 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 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 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 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 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 点却是意境。意境,或雄浑壮丽,或 点却是意境。意境,或雄浑壮丽, 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 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开阔苍凉 等。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 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 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 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 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 画面 氛围, 之小),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 之小),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 ),营造了一种雄阔 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小池南畔木芙蓉, 辛苦孤花破小寒, 小池南畔木芙蓉, 辛苦孤花破小寒, 雨后霜前着意红。 花心应似客心酸。 雨后霜前着意红。 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犹胜无言旧桃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一生开落任东风。 未作愁红怨绿看。 一生开落任东风。 未作愁红怨绿看。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类课件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413a0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d.png)
2024/1/25
学习诗歌理论
了解诗歌的基本理论和批评方法,如意象、意境、象征、隐喻等 概念,提高对诗歌的理性认识水平。
分析诗歌结构
学习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特征,如韵律、节奏、押韵等,加深对 诗歌艺术性的理解。
掌握鉴赏技巧
学习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比较鉴赏、文本细读、 背景分析等,提高鉴赏能力和水平。
阅读和背诵经典诗篇,如唐诗、宋词等,培养对 诗歌语言的敏感度和对优秀诗歌的直观感受。
深入体验
通过多读多背,深入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美感, 增强对诗歌意象意境的感性认识。
积累语言材料
通过阅读和背诵,积累丰富的诗歌语言材料,为 鉴赏诗歌打下基础。
2024/1/25
26
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理性认识水平
2024/1/25
5
意象与意境关系
意象与意境的联系
内涵不同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意境是由多 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整体。没有意象就没有 意境,而有意境就一定有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而意 境则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范围不同
重点不同
意象往往是一个个具体的、局部的,而意 境则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整体,范围 更加广泛。
2023 WORK SUMMARY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类课件
REPORTING
2024/1/25
1
目录
• 意象与意境概述 • 常见诗歌意象解读 • 诗歌意境创造技巧 • 不同类型诗歌的意境表现 • 意象意境在诗歌鉴赏中作用 • 如何培养对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能力
2024/1/25
2
PART 01
意象与意境概述
2024/1/25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公开课(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公开课(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f082f0ba0d4a7302763a22.png)
1.理解并准确掌握诗歌的意象。
2.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呈现的意境。
3.由境寻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呈现的意境。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1.意象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是蕴涵着主体思想感情的形象。
如“柳”、“菊”、“竹”、“梅”等。
2.意境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3.意境之方法攻略(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绘景)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析景)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方法点拨:①在分析景物(意境)形象时通常是以下几个步骤:⑴提炼意象;⑵概括意象特点(意境);⑶剖析作者思想。
②答题模式这首诗通过()意象,或描绘出()图景画面,营造出了()的氛围,抒发(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心情)。
(5)、典型例题分析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答案:诗中以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步骤一】,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步骤二】。
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a0e74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8.png)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诗歌单元,主要针对教材中第四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进行深入学习。
详细内容包括:意象的识别与解析、意境的领悟与体会,以及如何运用意象与意境进行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学会识别和解析诗歌中的意象。
2. 培养学生领悟和体会诗歌意境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丰富意象和意境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意境的领悟与体会。
重点:意象的识别与解析,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自然风景的画作,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元素,从而引出意象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意象的识别与解析,结合教材中的诗歌实例进行分析。
a. 识别意象: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加以解释。
b. 解析意象: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表达情感。
3. 意境领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提高意境领悟能力。
4. 诗歌鉴赏:运用所学知识,对一首未知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其中的意象与意境。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有关意象与意境分析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分析2. 内容:a. 意象:识别、解析b. 意境:领悟、体会c. 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a. 意象:夕阳、落叶、孤舟b. 意境:萧瑟、孤寂、凄美c. 鉴赏短文:此诗描绘了一幅萧瑟凄美的秋日景象,夕阳映照着落叶,孤舟漂泊在江面上。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内心孤独、无助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意象与意境的掌握程度,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一些具有丰富意象与意境的诗歌,让学生课后阅读,提高鉴赏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范文大全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范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f356d4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c.png)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范文大全第一篇: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诗歌鉴赏之意象一、什么叫意象?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常见意象及其特定意义:(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白云:思友、思亲。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4.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鱼雁、青鸟、青鸾:代表书信、信使。
)5、捣衣”,也表达游子思亲。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用)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用)](https://img.taocdn.com/s3/m/b8d68e5b0740be1e640e9a34.png)
鉴赏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
一、意象与意境 意象——融合情思的景(物)象 意境——意象+氛围
二、怎样鉴赏意象、意境? 1.抓意象,揣摩诗人感情。 2.析意境,探知诗人感情。 3.透过意象表面,挖掘深层含义。
三、答题步骤 景→境→情
22
长城、楼兰:指边关、战争。表精忠爱国,誓
死报国的决心
8
乐器乐曲类
羌笛、胡笳、芦管、胡琴:多表达边关将士的 思乡与忧怨之情。 琵琶:表相思、送别、怀旧、献愁供恨 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梅花落:曲调名。表思念。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 情。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 雄奇险峻的画面,营造了一种雄浑、苍凉的氛围。
14
常见的组合: 1、山水田园诗。幽美宁静、清新淳朴、自 然恬淡 2、边塞诗:开阔雄浑、苍凉悲慨 3、羁旅思乡:萧条冷寂、荒凉寂寥 4、春天图景:绚丽繁盛 5、6、
15
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 2、恬静、宁静、安宁、安祥、空灵、渺远、澄澈、空旷、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 曲,为绮靡之音。暗喻君主昏庸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来自乐舞曲,主 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
杨柳”,表怀念征人
9
诗歌意象有规律,把握技巧好记忆; 杜鹃猿鸣话凄凉,雨打梧桐离别意; 冰雪蝉鸣喻高洁,凌寒坚韧松梅喻; 挺拔翠竹亮风节,斗雪菊花傲骨义; 落日黄昏迟暮感,流水落红伤春去; 红豆寄寓相思情,送别长亭共短亭; 羁旅驿站游子意,望月听笛乡情浓; 蓑衣斗笠指隐士,渔樵垂钓闲适情; 鸳鸯连理生死恋,孤城关山戍卒行。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96cfbc044a7302768e993944.png)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
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
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
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
译文:春日,诗人在偎依着青山的十里楼台边,听见了从盛开的百花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叫声。
那声声杜鹃鸣就跟和行道中人说话似的,自与那随意飞飞停停的流莺不同。
在晴明的春日,杜鹃不断卖弄它那“不如归去”的“殷勤”的叫声,“行人”似从梦中惊醒。
这“行人”岂是不想回家啊,只是回家的日子还不能期望定下啊。
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考点透析:这道题的第一问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考生需要知道一点有关杜鹃的典故。
杜鹃在中国象征着什么?比如课内学习的"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声里斜阳暮",当然如果能回忆起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就更好,那就很容易理解杜鹃的啼叫声类似于"不如归去"。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
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水灾被迫让位给他自己的臣子,自己隐居在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凄凉,哀伤的象征。
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云》),该句意为“傍晚杜鹃的凄切之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
传说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如“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也有用其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诗人以此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诗歌鉴赏之意境和意象
![诗歌鉴赏之意境和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74068a48f7ec4afe04a1dfc2.png)
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 ,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 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 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水流的持续不断而 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 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 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寒蝉 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唐人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 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 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头,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 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 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月亮 月亮是诗人抒情达意争相选取的一种意象。它在 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李白的《静 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 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思乡的意象。杜甫在《月夜忆 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子流浪 在外,思念家乡,总觉得无论什么事物都是故乡的 好,连天上的月亮也是故乡的又圆又亮。“月是故 乡明”是异乡游子对家乡深切思念的外现。
长亭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 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 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王实甫《西 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 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意境: 意境: 由意想构成或营造出来的一种氛围 或境界。 或境界。
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 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 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 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 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 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 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 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 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声声慢》)等。 芭蕉 芭蕉” 梧桐”的意象差不多,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 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 打芭蕉》 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 窗前谁种芭蕉树, 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 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 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 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 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 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 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 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新课标部编版人教版中小学诗歌鉴赏专题讲解之意象意境(完整精品教学课件)
![新课标部编版人教版中小学诗歌鉴赏专题讲解之意象意境(完整精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cdac0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7b.png)
三、方法点拨
(三)答题步骤
这首诗选用了xxx、xxx、xxx意象,描绘了一幅xxx的画面,营造了xxx的氛围(意 境),表达了诗人xxx的感情。(这一意象的作用是:①……;②……;③……。)
例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次石湖书扇韵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阔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有门。 答:示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意境清幽恬静,体现了 主人高雅的情趣(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示例二:诗中选用了富有江南水乡特色 的景物:小桥、流水、村庄、绿岸、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 江南水乡图,意境清幽恬静。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趣(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
一、知识概述
3.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意境:组成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二、意象分类
分类
意义
例句
杨柳:“柳”与“留”谐音,借以表达 依依惜别的深情。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 表现了词人对恋人的怀念。
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 营。” 何景明《武昌闻边报》诗:“先帝恩深能养士,请缨谁为系楼兰。”
二、意象分类
分类
战争类意象 (对战争的 厌恶;对和 平的向往)
意义
羌笛:多见于唐代边塞诗。羌笛发出的 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燕然勒石:封候。霍去病在漠北打败北 匈奴刻石记功。表示想建功立业。
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二、意象分类
分类
意义
例句
猿猴:借猿啼表达悲伤之情。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96a50d21bed5b9f3f90f1ce4.png)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
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cc5d005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1.png)
或漂泊流浪:
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
或身世浮沉: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
难。
(张可久)
或相见又别:
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 轼)
或时时相隔
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
(刘 安)
(3)不同物象可以有相同的表意功能
蓬草
浮萍
浪迹
流云
漂泊、流徙、客居
造句更有特色:意象组合回避动词,都是名 词铺排。(说意象)
(二)乐景和哀景
关乎情感生成的重要概念
四组情景关系
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 乐景写哀情 哀景写乐情
(二)之 1、以乐景写乐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此诗用“寒水”、“山家”、“怪 禽”、“旷野”、“落日”等景物状 描出山村人烟稀少、寂静萧条的景象, 似乎要向读者传达一种悲凉的情绪, 但结尾笔锋陡转,一个“亲”字,诗 眼明丽,仿佛告知人们,这里正是一 片未受战乱而分外祥和山村乐土,表 现出诗人由惧转喜的心理变化和亲切 温馨的内心感受,流露出诗人对和平 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训练】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之 3、以乐景写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浓 艳明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 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但作者偏偏拿暖色调的客观景 物与羁旅思归的主观感受形成 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如 此谋诗,诗人的归心殷切如何, 自不待言。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a755d9d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9.png)
诗歌鉴赏之意象一、什么叫意象?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常见意象及其特定意义:(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白云:思友、思亲。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3. 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4. 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 (鱼雁、青鸟、青鸾:代表书信、信使。
)5、捣衣”,也表达游子思亲。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诗歌鉴赏之意象 教案
![诗歌鉴赏之意象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3a7ff4ce2f0066f5332261.png)
诗歌鉴赏专题之诗歌意象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要走近诗歌,不妨先来看看诗歌的源头,诗歌是怎么产生的:两千多年前,在桑树下田陌间溪流边劳作的人们,把他们的嬉戏、追求、忧伤与快乐一一编成歌词,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中国最早的诗歌。
可见,诗歌是人的情感为外物所动的自然结果。
因此,可以把诗歌的创作与欣赏过程概括为:情感(作者的)——文字——联想(读者的)——情感(读者的)。
在此过程中,读者通过破解文字密码,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用“破解”二字是因为诗歌的语言不同于散文、小说的,它讲究凝练、暗示性、激发人心、引发联想。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诗歌中经常运用到“意象”。
希望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解读,能带领大家走近诗歌的世界。
二、认识、了解“意象”这一概念。
1、“意象”的概念:简而言之,意象即艺术形象,也就是被赋予了作者情感的、能引发联想的具体的东西。
2、举例分析:以高中课文里学过的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为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味,体会其所引发的情感想象。
例:见PPT以上诗句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喜怒哀乐等字,然而读者自能感受到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由意象而感知。
意象可以引发想象,激发情感,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它就像是阅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三、意象的学习内容1、意象的分类意象有描写性的(静态的),如“孤舟”、“笠翁”;有叙述性的(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
增大意象的积累量,对于快速解读诗词的意象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其途径有:①注意教材中的诗词意象积累。
②在课外阅读与作业的过程中注意积累。
2、正确解读意象(1)明确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在正确解读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解读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鉴赏诗歌形象-意象意境篇
![鉴赏诗歌形象-意象意境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15532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7.png)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清远,其情颇为恬适。
鸿雁传书
3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
猿、杜鹃
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01
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 )
02
*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柳 絮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梧桐
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凄凉悲伤)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最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先行陨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见的手法。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 ——隐士。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PPT课件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f9b86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10.png)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的意象与意境解读。
解题技巧指导
意象识别
通过诗歌中的具体物象,如草木 、山水、风雨等,识别出诗人所
寄托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意境感悟
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所营 造的特定氛围和情境,感受诗人
景物象征
将景物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通过 描绘景物来传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
色彩象征
运用不同的色彩来象征不同的情感 或主题,营造出独特的诗歌氛围。
04
高考真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历年高考真题回顾
2022年全国卷Ⅰ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象与意境分析 。
2021年全国卷Ⅱ
2020年全国卷Ⅲ
03
通过具体诗歌分析,探讨了意象意境在营造氛围、表达情感、
深化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意象意境在文学创作中重要性
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
意象意境的营造能够赋予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使读者产生强烈 的情感共鸣。
深化作品主题内涵
通过对意象意境的深入挖掘,可以揭示作品背后的思想、文化、 历史等内涵。
拓展作品想象空间
意象意境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丰富 了作品的意蕴。
02
03
0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柳
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梅
多传达清高、孤傲、坚强之意 。
菊
多传达隐逸、高洁、脱俗之意 。
竹
多传达气节、虚心、向上之意 。
人造物品类意象
酒
多传达豪情、悲愁、苦 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
船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f5fe48d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5.png)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意境构建,让读者沉浸于美妙的内心世界。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意象和意境。
本文将探讨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分析,进一步阐释它们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意象的概念和作用意象是诗歌中所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方式,运用形象感知将抽象的思想和感情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
意象的目的是通过图像化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内涵和表达。
意象可以是物象的描绘,也可以是抽象概念的具象表现。
通过意象,诗人可以将复杂的情感和思维传达给读者,引发读者思考和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他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夜晚,使读者在心灵上感受到宁静和思考的空间。
意象并不只是单纯的描述,它还通过诗歌中的运用和组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意象的创造需要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只有通过准确的描述和独特的视角,才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想象力。
二、意境的概念和生成意境是通常与意象相配合的一种理论概念,它是通过意象的呈现和叠加,产生出来的一种综合效果,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意境不仅仅是对感官的刺激,更是通过意象的融合,传递给读者一种情感上的冲击和思绪上的迸发。
意境的生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意象的集中和连贯性、意象的变幻和营造、意象之间的关联和矛盾等。
只有通过这些因素的有效组合,才能在读者的心灵中营造出独特的情感氛围和思绪风格。
意境在诗歌鉴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使读者与诗歌之间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精神连接。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浓烈的意境将读者带入大自然的辽阔和壮丽,通过诗歌创造的意境,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江城子的激情和豁达。
鉴赏诗歌意象意境(新)
![鉴赏诗歌意象意境(新)](https://img.taocdn.com/s3/m/b4587e8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8.png)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①杜 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秋,晚年的杜甫流 寓夔州,写 下此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 有“预报喜 兆”之意。
问题: 图景
答案
描绘
寂
静清冷 山村日暮
小结:抓意象,靠想象,连缀成 画面,时间地点+图。
课堂结
1.意象、意境意思。
2.考试常见类型答题步骤:画面、意境特点、写 景作用。
3.知识:画面中心词(时间地点+图);意境术 语;写景作用。
练习:课时作业p375 5T、6T
校尉。
问题
画面
烘托
用意
知识卡片: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p198 要求:画出关键词,整理 笔记。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如《琵琶行 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 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氛围。 (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 手法,如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 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4)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 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5)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包孕着对晚唐衰败的叹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着变化发 展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对隐
高考命题三种类型:
一是画面描述题或意境赏析题;
二是写景作用。 例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一、什么叫意象?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
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1)诗中通过什么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结合全诗分析XX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
(4)请分析诗中XX形象。
2、答题步骤:意象+画面+感情(+作用)3、答题规范:答:这首诗选用了、、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这一意象的作用是:①……;②……;③……。
四、景物描写的作用:点明时令、地点;②交代……背景;③渲染……氛围;④奠定……感情基调;⑤烘托……情感;⑥推动情节发展。
五、考题演示。
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寓意?答:选用了夜晚、秋风、汉关、塞云、边月、西山这些意象,描绘了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答:①点题,诗人见秋风,引起秋思;②为后面诗句的展开提供基础;③点明时令;④以“秋风”渲染悲凉的氛围;⑤触景生情,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之意境一、什么叫意境?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
例:①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意象:暮秋、黄昏、寒鸦、江水;意境:渲染出一幅孤独、寂静、空虚的意境画面)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组成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三、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2、宁静、宁谧、安宁、安祥、祥和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8、空灵、渺远常见的组合:1、幽美宁静:山水田园诗。
2、清新淳朴、自然恬淡:山水田园诗。
3、宁谧祥和:农家生活。
4、开阔雄浑、苍凉悲慨:边塞诗。
5、萧条冷寂/荒凉寂寥:羁旅思乡、贬谪思归。
6、绚丽繁盛:春天图景、都市繁华。
四、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着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答题步骤:画面+氛围特点+感情3、答题格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画面,营造了一种()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考题演示。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答题步骤:画面+意境特点+感情答:此诗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初春景象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意境明净绚丽、恬静优美(或营造了一个明净绚丽、恬静优美的意境氛围)(步骤二)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定居草堂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步骤三)。
次石湖书扇韵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阔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有门。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意境清幽恬静,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趣(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
答案二:诗中选用了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小桥、流水、村庄、绿岸、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图,意境清幽恬静。
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趣(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
课外练习:(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
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
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
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
“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
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
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
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
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
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
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
“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
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
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
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
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
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
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
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