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运动性疲劳研究综述
运动性疲劳研究综述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具有特殊运动特征的疲劳症状,不同于一般的疲劳,在竞技体育中更为常见。
这是严重损害运动员身体机能并影响其运动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
目前,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疲劳和恢复方法及相关补剂,以及对人体机能和动物实验的探索性研究。
监测方法主要用于监测人体机能和训练负荷。
本文将对运动疲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今后运动疲劳的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运动性疲劳;疲劳机制;疲劳恢复引言随着当今运动训练科学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运动训练的竞技水平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
运动员为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进行高强度、大运动负荷训练的日常训练和竞赛。
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必然大大超过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水平,随之而来的是能量供应总是赶不上消耗的速度,产生运动水平下降、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消极的症状。
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运动疲劳。
因此,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理,掌握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消除疲劳,对提高运动成绩、增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所以,如何进行让运动员恢复以前状态是我们此时研究的重点。
以运动性疲劳恢复为主题词在知网搜索近五年相关期刊论文,其中相关期刊20篇,会议期刊5篇。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运动性疲劳如何恢复相关性分析。
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分类疲劳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体不能维持原有工作能力和强度是一种积累的过程,运动性疲劳是指由运动引起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
在近百年来的研究中提出过各种概念,非常混杂。
因此,1982 年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 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个定义的特点是:把疲勞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的程度;有助于选择客观性指标评定疲劳。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心理性疲劳和躯体性疲劳。
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长期从事某一工作或动作所产生的厌烦。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
降; 但由于肌 细胞 内的 A P T 多数分布于线粒体附 近, 所以并不意味着肌肉横桥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 支持。 但是 , 也有学者持 积拍9 观点, 在其对疲劳时 的肌 肉 进行活检和核磁共振观测的研究 中发现: A PC 浓度不是影响肌肉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 T 、P 2 2糖。糖( 21 肌糖原、 肝路原、 血糖) ^ 内最重 是 体 要的能源物质。 ^ 有 报道 : 体在进行6 %- 0  ̄ ^ 5 9% 大摄氧量强度的中、 大强度或亚极量强度的持续性 运动时, 肌肉疲劳的产生与体内糖的排空程度高度 . G B 2 A A A与 中枢 相关, 1 故认为 糖的消耗是机体产生运动性疲劳的 重 脑内 G B A A的含量与中枢神经系 要原因。但部分学者的实验表明: 利用运动过程中 义作了统一, 认为运动性疲劳是“ 机体生理过程不 神经系统疲劳 。 能持续其机能在一定水平或和各器官不能维持预 统疲劳关系密切。G B 而保持运动中体内糖利用率 A A从神经细胞释放后 , 主要 对受试者的补糖方法 , 定 的运 动强 度’o 冒 与突触后膜上的 G B A A特异受体结合 ,引起 C一 稳定的条件下 , l 并不能延缓疲劳的发生时间。 因此。 2运 动性疲 劳 的产生机 制 通道开放, 造成突触后膜超极化, 从而对神经系统 关于糖消耗可引起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学术界尚未 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造成抑制 ,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动物运动试验 达 成 —致 。 21 脂 肪 。 肪的利用 能力是 长时 间 2. 3 脂 A A浓度 的升 高 与运动 耐力运动中运动能力的重要限制因素。 冯炜权等曾 机制作了大量 的研究 , 并且在早期就提出了“ 耗竭 表 明 :运 动过 程 中脑 中 G B 学说”“ 、阻塞学说”“ 、内环境稳态失调学说”以及 性疲劳的中枢抑制过程有关。并 目 有学者提出: 在 报道, 耐力训练可提高运动时脂肪的分解速率及利 ‘ 皑抑 制学说”等一系列嘏说试图解释运动性 评定运动性疲劳时的脑机能过程中, 观测 GuG 用能力, I/A— 减少体内糖的消耗 , 延缓疲劳的出现。 但最 疲劳产生的原因。 这里我们以运动性疲劳的产生部 B A的值 比单 纯观察 G B A A值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近—些研究结果并不支持l 【 ,其研究表明: 比j 业 r 长 由于血浆中游离脂肪酸( 特别是不饱 位作为切入点, 对近年来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研 还有学者发现: 科学合理的系统耐力训练, 可改善 时间运动中, 究作简要综述。按疲劳发生的部位 , 习惯上把运动 G B A A对脑机能的抑制作用, 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出 和脂肪酸) 浓度升高, 可使肌质网中钠泵和钙泵 的 性疲劳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两部分。 现。 21 N .5 H 与中枢神经系统疲劳。氨在运动 功能受到抑制, - 影响肌质网对钙离子自摄取和细胞 时由肌肉产生并释放到血液,可以通过血脑屏障, 膜上动作电位的形成。 21 运动性中枢疲劳产生的机制 因此 , 有学者认为: 在长时间 运动中疲劳的产生 ,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脑内大量的氨聚积对脑具有毒性作用。脑中 N 运动过程中机体对脂嘲的 H, 过度动员也可能是引起 可直接作用—些脑区, 影响中枢神经系 运动陡疲劳的重要原因。 2 代谢产物堆积与运动 22 密不可分。 研究证实, 运动过程中 内的5 羟色胺 浓度升高, 体 一 (-r )多巴胺 ( )乙酰 胆碱 ( c ). 5 rr、 DA 、 A h 、y氨基丁 统机能。由于 N , H 可以改变脑膜对某些作为神经 性疲劳。 乳酸与外周疲劳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 由 酸( A A)氨( H, GB 、 N ) 等物质水平的变化可影响中 进而影响各种神经递 于运动过程中乳酸生成增多而解离出的 H ,而使 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从而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质代谢, 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的降低 : 运动控制能力 P H值下降所引起。 在进行数分钟的大强度运动中, 并且某些神经生理及心理因素亦可促使运动性疲 下降 , 思维连贯性差, 甚至出现暂时性的意识消失 , 由于机体主要动用糖酵解功能 , 引起体内的乳酸的 劳的产生。 进而引起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研究表明: 短时间大 堆积 ,可使体内 p H值 由安静状态的 7 下降到 . o 21 5 H . - T与中枢神经 系统疲 劳。N w 强度运动 和长时间 中等强度运动都可以导致血 6 ~ 5 1 e~ 2 6 之问。有报道称 : 当运动后体 内P H值下降 someadL ah提出 5 H hl n ec 一 T可 能与运动性疲劳 N H 浓度升高, 从而影响神经系统机能。Z . I 6心理 到 6 5时, Ⅱ型肌纤维的收缩力可下降 2 %, I 5 而 关系密切,e so N wh l me等首次提出 5 HT可能是运 学因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的影响。C rl 等研 型肌纤维的收缩力可下降 1%。另外, l e 一  ̄aeJ l 2 Me gn还 z 动性疲劳的调节物质。5 H - T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 究表明:无论是在实验室条件还是 日常活动中, 强 报道 : 当运动后体内 H 浓度升高时, 可减少横桥从 种抑制性递质。大量动物 及人 体试验证实 , 在长 烈的意愿或动机对于受试者维持中枢神经发放冲 低力量状态向高力量状态转变的速率和数量 , 导致 时间耐力运动后 , 由于 5 HT的前体血源性色胺酸 动延缓疲劳的发生可起到重要作用, - 即强烈的意愿 肌 力下降。 比 研究还显示 , l 外, p H值下降还可严重 透过血脑屏障量增加导致脑内5 H 水平升高, -T 从 或动机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发放冲动来改变肌肉 影响肌质网对 ca 的回收速度,降低钙离子的摄 2 + 而降低了脑对唤醒和动力的协调性 , 因此脑 5H 收缩产 生的力量 大小 和持 续收缩 时间 的长短 。 取能力 , 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横桥分离速度减 -T 但 使胍 浓度升高可以 损害长时间耐力运动时中枢神经系 理 因素是 否能够 通过影 响 中枢神 系统 的功能状 态 , 慢, 降低肌肉运动时的输出功率, 不能维持原有的 统机能, 使运动能力下降。. D 2 2 A与中 1 枢神经系 从 而改 变其 发放 的神经 冲 动来影 响 机体 的疲 劳状 预定强度, 导致疲劳的产生。 统疲劳。 研究表明 进行体力活动时脑多巴 胺能的活 态 尚有待 作进一 步 的研 究 。 3 结论 动增加是必需的, 而且可以影响运动能力。B aa hgt 2 2运动性外周疲劳的产生机制 尽管各国学者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提 等的动物试验证明: 在给大鼠注射多巴胺类药物安 运动 陛疲劳的外周机制可能与下列诸因素有 出了各 种各样 的假说 和可 能因素 , 是在 限定 了 但多 非他明后, 其运动耐力得到提高 , 疲劳的发生得到 关 : 能源物质、 代谢凋节物质、 代谢产物、 细胞分子 其他条件下获得的, 而运动 I 生 疲劳是机体整体功能 延迟 。 a e 等(9 3发现 : Biy 19) l 大鼠运动陛 疲劳的发 水 平的形态 及功能 的改 变 。 水平下降的外在表现 , 其产生应; 多因素作用的 生与脑干和中脑 D A合成 和代谢降低有关 ,当脑 2 . 能源物质消耗与运动洼疲劳。2 .1 21 21 . 结果 。 故在实际应用巾, 应注意各种机制作用的相 D A合成和代谢得到维持时, 疲劳即可延迟发生。 其 磷酸原。A P C T 、P是机体进行短时问大强度运动的 互协调和影响, 以更好地认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过 机制可能与多巴胺能活动增加能够抑制脑 5 H 重要供能物质, -T 运动过程中 内A PC 的排空可 程 , 体 T 、P 切忌只注意片面 , 影响了研究和应用的科学性、 合成和代谢有关 。21 A �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其次,体内能源贮备的减少和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这无疑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不少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消耗较多,如快速性运动2-3min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能源物质)可降低至接近最低点,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能源贮备的消耗与减少,会引起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加上肌肉活动时代谢产物(如乳酸等)的堆积及水盐代谢变化等影响,机体工作能力就会下降而出现疲劳。
2、活动性休息。体育锻炼后,当局部肢体产生疲劳,可通过使另一部分肢体肌肉的适当活动来加速已疲劳的肌肉的体力恢复,故称为活动性休息。很多生理研究证实,当局部疲劳后,可利用未疲劳的另一些肌肉进行一些适当运动,借以促进全身代谢,加速疲劳清除。当全身疲劳时,也可通过一些轻的、兴趣高的体力活动,来达到加速清除肌肉疲劳的目的。
其次体内能源贮备的减少和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这无疑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不少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消耗较多如快速性运动23min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能源物质可降低至接近最低点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首先,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
因素。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紧密相关。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譬如,长时间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当然会下降,于是在完成运动练习时,往往会力不从心而觉得疲劳。在耐力性运动中,如果以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当然会降低,机体就会疲劳而降低工作能力。
运动疲劳恢复机理浅述
运动疲劳恢复机理浅述
体育运动疲劳恢复机理:
一、能量恢复机制
1. 营养物质的补充:体育运动的时候,往往会消耗体内的各种营养成分,特别是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运动后正确的进行营养补充,显著提高疲劳恢复率。
2. 促进新陈代谢:体育运动会刺激机体产生新陈代谢,促使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等物质更加迅速的进行分解,活化体内的新陈代谢,恢复能量,有效抗击疲劳。
二、氧气恢复机制
1. 加快呼吸频率:体育运动期间,体内的氧气消耗量会大大增加,运动后呼吸频率也会提高,迅速把缺氧状态补充回正常,提高疲劳恢复率。
2. 加快血流量:运动后改善血循环,加快血流量,快速把体内新鲜氧气供应到机体四肢等组织,有效预防血液缺氧,改善疲劳情况。
三、机体适应恢复机制
1. 降低激素压力:运动期间机体的激素会数量增加,所以疲劳恢复期需要及时把多余的激素去除,降低激素压力,有效提高疲劳恢复率。
2. 改善睡眠质量:运动后睡眠质量有明显改善,更容易进入深睡眠,改善肌肉紧张,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疲劳恢复能力。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模板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很多人在运动之后都叫苦连天,浑身酸痛,好几天都感觉很累,缓不过来。
这很正常,运动量大了或者改变训练方法,许多健身爱好者就会感觉疲劳。
可是,身体累,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好好补补,但好好吃就能补回来吗?怎么才能科学的恢复过来呢?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疑问。
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现象,只要不是因为疾病所造成的或者是过度疲劳,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
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
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
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疲劳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
当然前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积累起来就会造成过度疲劳,不利于身体锻炼,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因而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显得格外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简述运动性疲劳(一)概念及其发展过程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
许多着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一疲劳概念的特点是:①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②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二)心理疲劳与身体疲劳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
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
身体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
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
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一、引言运动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日常锻炼到职业运动员参加各种比赛,它是一种受欢迎的休闲方式,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的健康,也可以促进社交联系。
尽管对于人类来说运动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一种弊端: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长时间的体力运动或体力劳动所引起的疲劳,其表现形式包括肌肉疼痛、乏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而这种疲劳的出现不但会影响运动员的表现,还会对身体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识别运动性疲劳,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减轻其负面影响,一直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运动性疲劳的原因运动性疲劳是由众多复杂的机体反应引起的,常常是由于运动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代谢和神经功能的改变所致。
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乳酸的积累运动可导致肌肉中乳酸的快速积累,这种积累会引起乳酸蓄积的酸性环境对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2、炎症反应长时间的运动可以导致炎症反应,包括细胞因子的释放、自由基的产生和肌肉损伤的程度等。
这些生物因子和分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肌肉细胞的功能。
3、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可能是导致疲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疲劳”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无法完全集中注意力,结果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表现。
4、高温和低温环境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运动也是常见的疲劳原因之一。
极高或极低温度都会影响肌肉能量的产生和分解,从而导致疲劳。
三、运动性疲劳的类型根据疲劳产生的机制,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神经抑制疲劳、肌肉疲劳、心理疲劳和代谢性疲劳。
1、神经抑制疲劳神经抑制疲劳是由于大脑皮层对运动皮层或横纹肌细胞进行反应之间的时间延迟过长而引起的。
这种疲劳往往出现在重复或高强度的运动后,特别是在做自我调控的情况下。
2、肌肉疲劳肌肉疲劳可以是中性或负性的。
中性的肌肉疲劳在大量运动后出现,可以通过恢复和休息来缓解。
负性的肌肉疲劳会导致对肌肉及其周围组织的激烈损害,需要更加专业的医疗干预。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学号:2010540101018 姓名:莘建一一运动疲劳不同层面的概述参加体育锻炼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
早在1880年,莫索(Mosso就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
此后,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指出,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一概念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同时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疲劳时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
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
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运动疲劳的分类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躯体性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可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研究综述
疲劳是机体的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 一般认为疲劳可分为生理疲
劳和心理疲劳. 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 (9 2 上对疲劳的概念取 18 ) 得 了统一认识 , 即疲 劳 (a iu ) :机 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 能在特 定 ftge是 “ 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 的运动强度。” 这一疲劳概念 的特点是 : ①把 疲 劳时体 内组织 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 动能力结合起来评 定疲 劳的发生
磷酸原储备减少与疲劳在激烈运 动的 3 内,肌 肉中大量消耗 A P O秒 T
和 c 供能, 肉中储量 明显下降, P 肌 维持运 动时, A P c 保持在低水平 则 T和 P
上。短时间精疲力竭 的运动后,T A P和 c P都不会耗尽 。 糖储备减 少和疲劳糖是运 动时的重要能源 。当肌糖原被大量消耗时,
消除运 动性疲 劳具有 积极 的意义 。 【 关键词】 运 动疲 劳 中图分类 号 :8 0 文献标 识码 : A
现代竞技体育 的首要任务便是最大限度地挖 掘人体 的运动潜 能, 断 不 提高运动成绩。 随着竞技运动竞争 的日趋激烈, 运动水平也越来越高, 许多 运动成绩 , 特别是体 能类项 目的成绩 已逼近人 体极限 , 以致于提 高 1 厘米
水分和无机盐与疲 劳由于运 动时大量 出汗, 体内水 分减少, 机 盐分也 随之丢失。当体液减少量达到体重的 3% 运动能力便显著下 降, 0 时, 体液减 少达到 1% 将 引起 代谢紊乱, 0 时, 循环血量 减少, 中枢 神经系统机能 降低 , 肌 肉出现抽筋, 四肢无力, 工作能力下 降等现象 因此, 水分和无机盐的大 量减少也是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之 一。
和疲 劳程度 ; 有助 于选择客观指标评 定疲劳, ② 如心率 、 血乳 酸、 最大吸氧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和运动锻炼。
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运动性疲劳的问题。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后出现的肌肉疲劳、精力不足、身体疲惫等现象。
如何有效地解决运动性疲劳,恢复身体状态,是广大健身爱好者和运动员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运动性疲劳的成因、表现及恢复手段,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运动性疲劳的成因运动性疲劳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肌肉疲劳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肌肉会产生酸性物质,如乳酸,导致肌肉酸胀、疼痛、僵硬等感觉,从而影响运动状态。
2.神经疲劳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使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神经疲劳,影响肌肉协调和反应速度。
3.心理疲劳长时间的运动锻炼过程中,由于大量的肌肉运动和能量消耗,导致身体和大脑疲劳,影响情绪和意志力。
4.营养不良运动后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是恢复体力的重要保障。
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能量不足,反而加重疲劳。
运动性疲劳会表现为以下几种症状:1.肌肉酸痛在运动后,肌肉会感到疼痛、酸胀,甚至局部肌肉出现肌肉拉伤的症状。
2.精力不足运动后感到疲惫、困倦,精力不集中,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思维迟钝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大脑疲劳,影响思维灵活度和反应速度。
4.免疫力下降长期的高强度运动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三、恢复手段针对运动性疲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恢复手段来缓解疲劳,恢复身体状态,并提高运动效率。
1. 合理饮食运动后及时补充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以恢复体内能量和营养,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
2. 适当休息在运动后,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避免过度疲劳。
3. 水疗运动后可以采用热水浴或冷水浴的方式来刺激血液循环,促进身体代谢和废物排泄,加速疲劳物质的清除。
4. 按摩适当的按摩可以缓解肌肉酸痛和僵硬感,促进肌肉松弛和血液循环,有助于肌肉疲劳的缓解。
5. 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在运动锻炼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感受,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长,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及恢复策略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及恢复策略作者:王洪宇任鹏来源:《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23年第10期关键词:运动性疲劳;运动表现;恢复方法;运动康复1研究背景运动对于人们身体健康和整体幸福感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然而,在进行体育锻炼或竞技运动后,我们常常会遇到运动性疲劳的问题,这是一种身体在运动后恢复过程中的正常反应。
运动性疲劳不仅会对运动表现和竞技成绩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对身体康复和整体健康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在了解了运动性疲劳的定义、类型和产生原因后,我们将讨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策略。
恢复策略是促进身体从疲劳状态中恢复的关键。
我们将介绍运动员恢复期的生理和心理调整原理,并探讨通过营养补充、休息、心理调适等方法,来帮助运动员恢复正常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2运动性疲劳的定义和类型2.1运动性疲劳的定义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员在进行体育锻炼或竞技运动后,出现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疲劳感受。
生理方面的疲劳主要体现在肌肉和能量系统的疲劳,而心理方面的疲劳则体现为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疲劳。
在生理方面,运动性疲劳与能量代谢、肌肉损伤密切相关。
在运动时,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支持肌肉的运动,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废物。
能量的消耗和废物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使肌肉无法维持高强度的运动。
此外,长时间和高强度的运动还会导致肌肉组织的微小损伤,进一步加重疲劳程度。
在心理方面,运动性疲劳主要涉及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疲劳。
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大脑会不断发送指令来控制肌肉的运动,这会消耗大量的神经能量。
同时,大脑会受到来自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感觉刺激,如疼痛、酸痛等,这些刺激会逐渐积累,导致神经疲劳。
神经疲劳会影响大脑对运动的调节能力,进而影响运动表现和身体的整体状态。
2.2运动性疲劳的类型运动性疲劳主要可以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两种类型。
这两种类型的疲劳都是由于体育锻炼或竞技运动引起的,但在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急性疲劳是指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运动后产生的疲劳。
浅谈引起运动性疲劳原因及恢复方法
浅谈引起运动性疲劳原因及恢复方法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肌肉疲劳、神经疲劳和心理疲劳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疲劳,可以采取不同的恢复方法。
首先,肌肉疲劳是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运动中,肌肉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乳酸和其他代谢产物,导致肌肉酸痛、无力等症状出现。
这种疲劳多出现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
为了恢复肌肉疲劳,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休息:在运动过程中适当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给肌肉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减少肌肉的疲劳程度。
2.拉伸:经过运动后,肌肉会变得紧张和僵硬。
进行适当的拉伸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韧性,减少肌肉疲劳。
3.按摩:通过按摩肌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可以采用自己按摩或者找专业按摩师进行按摩。
4.补充营养:在运动后的30分钟内,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可以迅速恢复肌肉疲劳。
碳水化合物可以补充能量,蛋白质可以修复损伤的肌肉。
其次,神经疲劳也是运动性疲劳的原因之一、在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中,神经的兴奋性会下降,导致运动能力和反应能力的降低。
恢复神经疲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前休息: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前,提前休息可以增加神经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2.睡眠:睡眠是恢复神经疲劳的最佳方式。
保证充足的睡眠,帮助神经恢复正常功能。
3.放松训练:进行一些放松的训练,如瑜伽、冥想等,可以帮助神经恢复平衡。
最后,心理疲劳也会导致运动性疲劳。
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增加焦虑、压力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运动表现和恢复。
为了恢复心理疲劳,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放松训练:进行一些放松的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心理放松。
2.视觉化训练:通过可视化来训练与运动相关的场景,可以激发积极的情绪和信念,提升运动表现。
3.社交支持:与朋友、教练或者运动队友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可以减轻心理疲劳。
总体来说,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性疲劳,恢复方法也不尽相同。
综合考虑肌肉、神经和心理方面的恢复,可以采取休息、拉伸、按摩、补充营养、睡眠、放松训练等多种方法,加速恢复并提高运动表现。
浅析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浅析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分析了运动性疲劳的定义、疲劳产生的机制,并从营养物质的恢复、代谢副产物的消除、神经系统的调节及药物疗法等方面总结了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法,认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依赖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旨在为运动训练和科学健身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疲劳机制消除恢复1、运动性疲劳的定义: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从1815年Mosso的手指肌力描述和1903年谢切诺夫的交替性、重复性力竭肌肉工作开始[1],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运动性疲劳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在1982年的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诸多学者最终达成了共识:将机体不能将生理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定义为疲劳[2]。
2、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复杂的,国内外学者对其产生机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但目前尚无公认的学说能完全解释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原因。
“大部分描述疲劳的原因和疲劳发生的部位都把焦点放在:①三大供能系统(ATP-CP、无氧糖酵解及有氧氧化);②大量代谢副产物堆积,如乳酸和H+;③肌纤维收缩能力减弱;④神经系统变化”[3]。
3、运动性疲劳的恢复:3.1 营养物质的恢复营养素的大量消耗是造成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地补充因运动而消耗的营养物质,使机体所消耗的能量得以较快补充,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疲劳能力,消除运动后的疲劳。
李丽[4]的研究认为运动使骨骼肌吸收葡萄糖的速率加快,肌肉糖原合成酶的活性增强,能有效地促进糖原的合成,因此运动后期补糖要尽早尽快。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补充对于改善和缓解疲劳症状也十分重要。
3.2 代谢副产物的消除3.2.1 积极性恢复积极性恢复是指采用小强度或其他活动性练习的形式进行间歇的恢复方法,有利于抑制运动中枢的兴奋,有利于肌肉代谢物质的清除和氧气及营养物质的供应,有利于促进能源物质的再合成,加速疲劳的消除[5]。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当人们进行高强度运动时,会产生身体疲劳。
这种疲劳主要表现为肌肉疲劳、神经疲劳和心理疲劳。
体育运动员为了达到最佳表现状态,需要采取恰当的恢复措施来缓解运动性疲劳。
本文将阐述运动性疲劳的形成机制和主要恢复手段。
1. 运动性疲劳的形成机制1.1 肌肉疲劳肌肉疲劳是指肌肉长期或短期高强度收缩时发生的一种疲劳。
肌肉的疲劳程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运动强度和时间长短等因素。
运动时,肌肉消耗体内储存的三磷酸腺苷(ATP),并将其转化为二磷酸腺苷(ADP),(离子)Pi和能量。
当ATP耗尽时,肌肉无法再进行正常的收缩,此时肌肉就会产生疲劳。
肌肉的疲劳还与肌红蛋白、肌酸磷酸和运动产生的废物等因素有关。
神经疲劳是指神经系统接受长时间或高强度刺激后出现的疲劳。
神经疲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速度变慢和反应时间长等症状。
神经疲劳是由于神经系统对持续强刺激或频繁反复刺激的适应性降低,从而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速度减缓。
心理疲劳是指在长时间或高强度身体活动之后出现的一种疲劳状态,并且长时间持续。
体育运动员可能遇到,在比赛中失落、紧张、焦虑和精神紧张等心理压力。
这些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表现。
此外,心理因素也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兴奋、心率和血液流量等身体反应。
2.1 恢复性畅游水上运动是一种理想的恢复活动。
恢复的目的是恢复肌肉的疲劳恢复和减轻肌肉疼痛。
此外,在恢复期间,畅游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帮助运动员放松身体和心情。
2.2 均衡饮食身体需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来恢复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运动员应吃均衡、富有营养的食物,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高质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恢复期间必须的。
2.3 适度的活动适度的活动是增加身体健康和活力水平的最佳途径。
适度的活动可以增加身体活力和内源性荷尔蒙释放等多种有益生理效应。
运动员在恢复期间应该进行适量的轻度练习,以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肌肉疲劳恢复。
结论运动员需要在运动性疲劳和恢复期间采取适当的措施。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运动性疲劳是指因运动过量或长时间运动而导致的身体疲劳状态。
它会影响许多方面,包括心理状态、肌肉功能、代谢过程以及免疫系统功能等。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1.乳酸积聚: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导致肌肉细胞中的乳酸积聚,从而导致肌肉疲劳和酸痛。
一旦乳酸积聚导致肌肉疲劳,肌肉的收缩能力和耐力就会降低。
2.肌肉损伤:长时间运动或过度运动可以导致肌肉微小损伤,从而引起肌肉疼痛和疲劳。
这些损伤也会导致肌肉肿胀和肌肉力量减少。
3.水分和电解质失衡:长时间运动会导致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流失,从而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调。
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机能。
4.神经递质变化:长时间运动可以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从而导致疲劳和身体运动能力下降。
如何缓解和恢复运动性疲劳:1.恰当的营养:良好的营养摄入可以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缓解疲劳。
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帮助肌肉恢复。
2.充足的休息:良好的睡眠可以恢复身体的体力和精力。
所有类型的运动都需要足够的休息时间,以帮助身体从运动中恢复。
3.适当的放松:身体尽可能的放松可以帮助恢复肌肉,缓解疲劳。
例如,做瑜伽或进行深度呼吸可以帮助身体放松并恢复。
4.全身按摩:经常进行全身按摩可以促进肌肉的恢复和放松。
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紧张感。
5.逐步适应: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可以帮助身体适应运动,避免过度疲劳。
总之,恢复运动性疲劳需要有正确的方式和足够的时间。
恰当的营养、休息、放松、按摩和适当的训练都可以提高身体恢复的速度和减轻疲劳程度。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研究综述
1 概 念 描 述
理 。 出 在 短 跑 运 动 员 的 营 养结 构 中 , 了基 本 的营 养 外 , 加 促 进 蛋 提 除 增
恢 复训 练方 法 进 行 恢 复 。李 江 红 ,熊 义 国 “ 代 足 球 运 动 与补 液 、 现 补 ; 足 , 运 动 训练 的恢 复 过 程 是 指 人 体 在 运 动 后 , 种 生 理 功 能 逐 渐 恢 复 糖 ” 张 国君 “ 球 运 动员 的运 动 疲 劳 主 生 与 恢 复 ”他 针 对 现 代 足 球 运 各 大 间 对 到 运 动 前 状 态 的一 段 功 能 性 变 化 过 程 。 运 动 中 所 消 耗 的 营 养 物 质 , 必 动 是一 种 长 时 间 、 强 度 、 歇 性 运 动 , 运 动 员 的速 度 和速 度 耐力 的
关 的 文 献 3 6条 , 述 了 目前对 运 动 性 疲 劳与 恢 复 的 研 究 状 况 , 出了 自 己的 一 些 看 法 。 7 综 提
【 关键词 】 运动性疲劳; 恢复; 综述
体 育 运 动 作 为 人 类 的 高 级 文 明 活 动 , 现 加 速 发 展 的 趋 势 , 演 意 识 差 . 动 迟缓 , 理 球 的 质 量 也 下 降 等 , 出 了几 种 恢 复 方 法 : 呈 已 行 处 提 基 进 成 为 一 种 具 有 独 立 体 系 的 文 化形 态 。它 渗进 社 会 的 每 一 个 细 胞 , 深 础 营养 素 和 特 殊 营 养 素 的 补 充 ; 拿 按 摩 和水 浴 疗 法 ; 学 恢 复 方 法 ; 推 医 刻影 响 着 人 们 的 社会 生 活 。 体育 水 平 的高 低 , 动 员 竞 技 能 力 的 高 低 , 心 理 适 应 调 节 方 法 ; 练 学 手段 。 继 怀 “ 运 训 温 篮球 运 动 中疲 劳与 恢 复 的 探
基于运动性疲劳的成因及恢复手段的实践与探究
基于运动性疲劳的成因及恢复手段的实践与探究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不可避免的现象之一,它是由身体能量消耗过度、新陈代谢产物积累、肌肉收缩产生的损伤、神经系统疲劳等因素导致的。
本文主要阐述运动性疲劳的成因及恢复手段,以期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了解和优化自身的训练方式。
一、成因(一)身体能量消耗过度身体能量通过有氧和无氧代谢产生,其中葡萄糖是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长时间剧烈运动会导致身体葡萄糖储备不足,从而产生疲劳。
此外,过度使用磷酸肌酸和乳酸氧化也会加速疲劳的产生。
(二)新陈代谢产物积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比如乳酸、尿素、肌红蛋白等,它们都会影响肌肉的正常收缩和运动效果,从而加剧疲劳感。
(三)肌肉收缩产生的损伤运动过程中,肌肉不断进行收缩和放松,长时间剧烈运动会导致肌肉受损和瘀伤,从而产生肌肉酸痛、僵硬等感觉。
(四)神经系统疲劳运动需要人体神经系统协调各个肌肉群的收缩和放松,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神经系统疲劳,从而导致协调能力降低、反应速度变慢等现象。
二、恢复手段(一)补充水分和糖分运动后补充水分和糖分可促进身体的代谢和恢复。
运动前也需要适当摄入水分和糖分,以保障身体的能量供应。
(二)按摩和拉伸适当的按摩和拉伸可以缓解肌肉酸痛和僵硬等不适感,促进肌肉的恢复和休息。
(三)适度的轻负荷练习有氧运动、低强度的重量练习、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疲劳,恢复身体的功能。
(四)充足的休息时间身体需要时间来修复和恢复,运动员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以便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
(五)良好的营养和健康饮食合理的膳食和营养摄入可以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为身体的恢复提供保障。
三、结论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和适当的恢复手段来减轻和缓解其影响。
运动员需要根据自身的训练目标和身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案,并在训练结束后及时恢复,以确保身体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其应对方法
浅谈 运动性疲 劳 的产 生及其应对 方法
陈树 星 ( 河北省唐 山市 开平 区教育局 , 河北
对方法进行 了综述 , 旨在给广 大的体育工作者一个有益的参考。
关 键 词 : 动 性 疲 劳 ; 生机 制 ; 对 方 法 运 产 应
一
唐山
030 ) 6 0 0
摘 要 : 文 就 运 动 性 疲 劳的 概 念 、 类 、 生 的 生 理 机 制 、 动 性 疲 劳的 测 定 与 判 断 , 及 运 动 性 疲 劳 的 几 种 应 本 分 产 运 以
、
运动性疲劳 的产 生
1 .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 18 在 9 2年的第 5届 国际运动
1 . 西药方法 。西方 医学认 为运动能力恢复 的关键在 于恢 复机体 的能量贮 备 , 关键 酶 的活性 以及体 液 、 素 元
平衡 、 细胞膜的完整性等 , 无疑补充 营养是恢 复的基础 。 ( ) 性盐 。 目前应 用最 多 的是碳 酸氢 盐 、 酸氢 1碱 磷 盐、 柠檬 酸钠或钾盐等 。 碱性盐服用后 , 可增加体 内碱贮 备, 提高血液的 p H值 , 从而减轻运 动时肌细胞 内的酸 中 毒, 因此 , 碱性盐 饮料对乳酸生 成较 多 的项 目效果较高 。
力。
() 1花粉制 剂。花粉制剂的主要成分是花粉 , 而花粉 中有丰 富的维生 素和微 量元 素 , 验表 明 : 用花粉 制 实 服 剂后 , 细胞计 数 、 红蛋 白 、 细胞压 积显 著增加 , 红 血 血 血 浆总胆 固醇 明显下 降。据此认为花粉制剂能增强血液运 氧能力 ,提高运动能力 ,延 缓或快速 消除运动性 疲劳 。 () 2 枸杞 多糖 。 枸杞多糖( B ) L P 是从枸杞 中提取的一类杂 多糖 , 是枸杞 的有效成 分之一 。实验表明 ,B L P能 明显提 高机 体全血 、肝 、肌组织 S D活性 及肝组织 G H P , O S — x G H含量 , 而有利 于清 除与运动性疲 劳有关 的活性氧 S 从 及乳 酸。 由此提 示 ,B L P能够延缓疲 劳的产生及具 有快 速消除疲 劳的作 用。 3饮用碱性离子水 。由于碱性离子水是在 电解的情 . 况下 产生 的水质 , 中不仅 带有 电解质 , 其 而且 还含有 较
运动性疲劳研究综述
运动性疲劳研究综述[摘要] 目的:为了从多个角度对运动疲劳的产生原理、机制及疲劳的消除手段和恢复的现状等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方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从运动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康复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结合实际出发进行研究叙述。
结果:从理论高度和训练实践得出对运动疲劳消除和恢复不但包括最基本的训练学手段、生理生化方法,更重要的是对疲劳产生机制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做出最佳恢复计划。
结论:结合当前运动疲劳热门话题总结运动性疲劳研究的发展趋势,根据疲劳产生的机制来分析消除疲劳的手段和方法以便更好的投入训练和学习。
[关键词] 运动疲劳产生机制恢复消除手段前言疲劳是运动训练达到某种程度的标志,是训练效果的具体表现,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将运动性疲劳(exercis—ineluced fatigue)定义为:“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持续保持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1] 。
了解疲劳的产生机制采取合理、科学、有针对性的恢复和消除办法,使运动员的机体得以顺利恢复,为以后训练提供良好的身体条件,从而避免运动损伤,提高训练效果。
所以,研究消除疲劳的方法有利于运动后尽快恢复体力,为运动员提供帮助和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生理生化学研究认为;疲劳的产生与体内能量物质的过多消耗,血糖下降或补充恢复不足,血液酸度增加,机体缺氧,疲劳物质在体内积累,乳酸和蛋白质分解物大量存留在体内,使体内内环境发生变化,包括体液的酸碱平衡、离子分布、渗透压平衡等的变化或破坏,不能完全适应各种应激反应以及和神经因素有关。
运动学研究认为;运动疲劳是指机体运动至一定时候,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休息后又能恢复的状态。
在运动训练中疲劳出现是正常现象,训练也必须达到一定的疲劳程度,才能引起机体的剧烈变化而产生适应以提高身体的各方面能力,取得训练效果[2]。
其原因是人在不断运动过程中,骨和肌肉会反复受力,当这种反复作用的力超过某一生理限度时会使骨或肌肉组织受到损伤。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引起的身体和心理疲劳状态。
它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自然反应,但如果不及时缓解,会对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一直是运动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4年发布了一份关于运动性疲劳的定义和分类的报告。
根据该报告,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性疲劳、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中性疲劳是指运动过程中的暂时性疲劳感,可通过适当的休息和补充能量来缓解。
生理疲劳则是由于身体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引起的无法立即恢复的疲劳状态,需要更长时间的休息和恢复。
心理疲劳则是由于长时间重复性任务造成的心理压力引起的疲劳,需要通过减少心理负荷和调整心理状态来缓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运动性疲劳与大脑功能的关系。
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直观地观察运动性疲劳对大脑的影响。
研究发现,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大脑中的某些区域活动会减少,而其他区域则会增加活动。
这种变化可能与疲劳感和运动能力下降有关。
运动性疲劳还会干扰大脑中的信息处理和决策能力,从而影响运动表现和经验。
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性疲劳会引起大脑的功能改变,进而影响运动能力和表现。
运动性疲劳与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容易导致肌肉疲劳和损伤,降低运动能力和增加运动风险。
研究发现,运动性疲劳引起的肌肉损伤可能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
氧化应激是指由于运动引起的氧化物生成超过机体清除能力的现象,会导致肌肉细胞的损伤。
而炎症反应则是机体对损伤组织的保护性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加重肌肉损伤和疼痛。
研究如何减轻运动性疲劳引起的肌肉损伤和炎症反应,对于提高运动表现和预防运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性疲劳与免疫系统功能也有密切关系。
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导致易感染、免疫抑制和炎症反应增强。
研究发现,过度疲劳状态下的运动者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和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
体育锻炼与运动性疲劳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在1982 年的第5 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种疲劳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通过调整和适当的休息即可使运动能力得到恢复,甚至超过原有的运动水平。
但如果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会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而引起身体某些器官的病变而危害体育运动员的健康,所以对人体疲劳的这种反应要能掌握其规律并及时进行调整。
这样就不会影响正常的体育训练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各国学者较公认的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机制有以下几种:2.1 衰竭学说2.1.1 磷酸原储备的减少在人体骨骼肌中,ATP(腺苷三磷酸)含量约为6mg分子/kg湿肌,CP (磷酸肌酸)的含量约为17~20mg分子/kg湿肌。
在激烈运动的30s 内,肌肉中的ATP 和CP 大量消耗供能,其储存量明显下降;而以极限强度持续运动2~3min 至精疲力竭时,CP 的浓度下降至接近于零但不会为零。
最新用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结论不支持CP 大量消耗是疲劳产生的原因,而认为CP 在运动时的主要作用是使ADP(腺苷二磷酸)再磷酸化为ATP,以保持ATP达到放松时需要的水平。
可见,有关ATP 和CP 在疲劳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1.2 糖原储备的减少研究表明,在长时间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在补充糖以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事实上在血液等细胞外液中,葡萄糖贮量约为20g ,而1 个马拉松运动员每分钟可消耗的葡萄糖为5g ,因此,肝脏必须不断地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进血液,以防止因低糖而导致疲劳,但肝糖原贮量约为100g ,仅可供约20min 运动时能量的供应。
人体肌肉中糖原含量约300~400g 左右,当肌糖原被大量消耗时,运动能力就下降,这是长时间运动疲劳的重要原因。
2.2 堵塞或窒息学说该理论认为疲劳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学号:2010540101018姓名:莘建一一运动疲劳不同层面的概述参加体育锻炼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
早在1880年,莫索(Mosso就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
此后,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指出,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一概念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同时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疲劳时工,疋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
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
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运动疲劳的分类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躯体性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可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
疲劳按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疲劳。
轻度疲劳稍事休息即可恢复,属正常现象;中度疲劳有疲乏、腿痛、心悸的感觉;重度疲劳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胸痛、恶心甚至呕吐等征象,而且这些征象持续时间较长。
躯体性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中枢疲劳的特点中枢疲劳发生的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
研究表明,人体在稳定状态下运动时,大脑中的生化变化不大,但人体出现疲劳而机能下降时,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出现抑制。
主要表现(1ATP浓度下降脑中某些氧化酶活性出现抑制(2血液中色氨酸和支链氨基酸比值下降,会影响到脑中5-羟色氨水平上升,造成对大脑的抑制(3运动时造成体内氨基酸和嘌呤核苷酸循环加强,增加脑中氨含量增加外周疲劳的特点外周疲劳发生的部位起于神经-肌肉接点,止于骨骼肌收缩蛋白。
(1神经肌肉接点:对于足球项目来讲,主要存在着长时间训练后,乙酰胆碱在接点后膜的堆积,导致肌肉缺乏正常的兴奋、舒张交替,造成做功能力下降(2肌细胞膜:长时间运动产生的自由基数量增加,自由基攻击细胞膜造成细胞膜完整性遭到破坏,通透性增加。
(3肌浆网:长时间运动造成对钙通道控制能力降低,出现钙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流通紊乱(4代谢因素:主要指能源物质的耗竭和代谢产物的增加。
足球运动员长时间训练,不仅使ATP储量下降,肌糖原和肝糖原也大量消耗,甚至会造成血糖水平下降,进一步引起中枢疲劳;代谢产物的堆积主要是指乳酸水平和氨含量的增加。
总之,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疲劳不止是一个部位的问题,也不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而是整个代谢过程出现了紊乱。
对于运动性疲劳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我们解决运动员疲劳状态,为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做出更多的努力。
而反观运动性疲劳,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产生疲劳后,一般来说,轻度疲劳,身体会迅速恢复;中度疲劳则需要较好地调整和休息;重度疲劳要想尽快使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恢复到原水平或要做到超量恢复。
因此,作为一名教练除了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运动员之外,主要应把重点放在不同的训练阶段,把训练手段和恢复手段结合起来。
尤其对运动员来讲,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和心理因素有关。
为此,要根据具体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恢复手段,以加速恢复过程,恢复方法是多方面的。
三导致运动疲劳原因体育运动科研人员对疲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运动性应激的负效应可能是导致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根本原因。
如代谢基质的耗竭,代谢产物的堆积,代谢环境的改变等。
目前,运动生化研究对于运动性疲劳的定义是: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同时对于力竭”定义为: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疲劳时继续运动,直到肌肉和器官不能维持运动。
体育锻炼后身体会产生一定的疲劳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肌肉疲劳: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放慢,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动作慢、不协调。
神经疲劳: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
内脏疲劳: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快等。
由于运动量不同,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产生的疲劳也有不同程度之分。
一般将疲劳分成三个层次:轻度、中度和非常疲劳。
运动后产生疲劳感是正常的。
轻度疲劳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中度疲劳通过采取一系列手段也很快能消除,不会影响身体;但如果重度疲劳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损伤身体。
研究证明,运动员提高 体育成绩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性。
四运动性疲劳恢复措施:A 能源物质运动时和运动后供能物质量的变化,是消耗和恢复过程保持平衡的结果。
运动 时以消耗过程为主,恢复过程跟不上消耗过程,表现为能源物质数量下降;运动后休息期,以恢复过程为主,消耗过程下降,因此,能源物质逐渐恢复,达到或超过原来水准。
(1供能物质数量变化的规律; (2供能物质数量变化与代谢调节、身体机能相适应的变化规律。
根据物质的消耗和恢复过程的规律,训练课中休息间歇的掌握:在训练的中运动员身体的恢复不可能达到完全恢复,如何选择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以保证完成训练任务,又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是训练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目前研究结果认为(4最大乳酸生成的成组练习为4X100米跑后,血乳酸消除的最佳半时反应为15 分钟左右,活动性休息有助于乳酸的消除。
(110秒钟全力运动的半时反应时间为 短于30秒;20至30秒,因此,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不应 (230秒钟全力运动的半时反应时间为 右;60秒,因此,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为60秒左 (3 一分钟全力运动的半时反应时间为 至5分钟; 3至4分钟,因此,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为4B 休息间歇训练期中休息间歇的掌握:在训练期应根据训练的目的、身体内消耗的主要能 源物质、选择最适宜的休息间歇,并在这期间,增加被消耗能源物质的补充或其他有 关的措施,以加速恢复过程。
力竭运动后物质的恢复时间见下表:1肌肉中磷酸原恢复:最短:2分钟最长:3分钟2氧合血红蛋白恢复:最短:1分钟最长:2分钟3长时间运动后肌糖原恢复:最短:10小时最长:46小时4间歇训练后肌糖原恢复:最短:5小时最长:24小时5活动性休息时肌肉和血液中乳酸消除:最短:30分钟最长:1小时6静坐休息时肌肉和血液中乳酸消除:最短:1小时最长:2小时C 消除疲劳1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
足够的重视。
剧烈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可使心血管系统、 水平,有利于偿还运动时所欠的氧债。
整理活动使肌肉放松 碍而影响代谢过程。
整理活动应包括慢跑、呼吸体操及各肌群的伸展练习。
运动后 作伸展练习可消除肌肉挛经,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消除局部 疲劳,对预防运动损伤发生也有良好作用。
2物理疗法,特别是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疲劳消除及机能的恢复。
按摩是有效的恢复手段。
负担量最大的部位,应是按摩的重点,肌肉部位以揉捏为主,交替 使用按压、抖动、扣打等手法,在肌肉发达的部位可用肘顶、脚踩。
关节部位不仅是运动的着力点,也是运动的枢纽。
应全面进行,以擦摩为主,穿插使用按压、搓和远 拉。
按摩应先全身后局部,全身性按摩一般取俯卧位。
根据专项不同,如某部运动负 教练员、运动员应给予呼吸系统仍保持在较高 ,可避免由于局部循环障担过重,需重点按摩,应在全身按摩之后再进行。
在按摩肢体时,先按摩大肌肉群后按摩小肌肉群。
如按摩下肢,先按摩大腿肌肉后按摩小腿肌肉,以提高肌肉韧带的工作能力,加速疲劳时的肌僵硬紧缩和酸胀痛的代谢产物的排除,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脏收缩功能。
3睡眠,睡眠时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好方式。
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降低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过程则相对较高,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
成年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期间,每天应有8~9小时的睡眠。
在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应适当延长。
青少年运动员的睡眠时间,应比成年运动员长,必须保证每天有10小时的睡眠。
第一、就寝前尽量使精神状态趋于平静;第二、避免外界刺激;第三、室内空气保持新鲜;第四、就寝前应洗脚,使大脑得以休息,有助于尽快入睡。
使疲劳能快速消除。
4温水浴,训练后进行温水淋浴室最简单易行的消除疲劳方法。
温水浴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调节血流,加强新陈代谢,有利于机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疲劳物质的排除。
水温为42C左右为宜。
时间为10~15分钟,勿超过20分钟。
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还可进行冷热水浴。
冷水温为15°C,热水温为40°C。
冷水淋浴1分钟,热水淋浴2 分钟,交替3次。
5营养,运动中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量供应不足,运动中各种营养物质消耗增加,运动后及时补充,又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疲劳时,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1,夏季或出汗较多时,应补充盐分与水。
食品应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并尽量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但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营养。
速度性的项目应含较多易吸收的糖、维生素B1和维生素C较多的蛋白质和磷;耐力性的项目要多供给糖以增加糖元储备,同时还要增加维生素B1、维生素C和磷;力量性的项目需要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B2,因此在运动中适时地补充有关营养物质,既能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又能帮助运动疲劳的消除。
6心理恢复,主要是意念活动,通过一定的套语暗示进行导引,使肌肉放松,心理平静。
从而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然后再运用带有一定愿望的套语进行自我动员。
如暗示性的睡眠休息、肌肉松弛、心理调节训练。
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法能促进身体疲劳的尽快消除,加快身体的恢复过程。
另外,舒适幽雅的环境听音乐等可以减弱田径训练的枯燥单调刺激消除疲劳。
7药物,使用中药,如黄芪、刺五加、参三七等,都是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扩张冠状动脉和补气壮筋的作用,对促进疲劳的消除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