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南北佛教石窟的差异
浅析我国南北佛教石窟的差异
浅析我国南北佛教石窟的差异我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源远流长,现存的许多知名石窟不仅是我国佛教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我国宗教旅游的重点景区。
本文从地理分布入手,将我国主要的佛教石窟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研究分析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对今后更好地保护石窟和开展石窟旅游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佛教石窟南北差异1 我国佛教石窟简述石窟起源于印度,大约从公元三世纪开始,中国的佛教徒也开始开凿石窟。
公元五至八世纪是中国石窟发展的最盛期,最晚的为公元十六世纪。
我国石窟文物的主流,是佛教文化的遗存;除了本身所蕴含的宗教、美术、雕塑、建筑等文化内涵外,石窟还包含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药、地理、书法、民俗等丰厚的历史信息,在我国文物和旅游资源当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看,中国的石窟可分七类:①窟内立中心塔柱的塔庙窟;②无中心塔柱的佛殿窟;③主要为僧人生活起居和禅行的僧房窟;④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⑤佛殿窟内设坛置像的佛坛窟;⑥僧房窟中专为禅行的小型禅窟;⑦小型禅窟组成的禅窟群。
中国的石窟是以建筑、雕塑、绘画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为弘扬佛教思想、为僧侣们的出家修行服务的。
2 我国石窟艺术的南北差异2.1 南北石窟的布局有差异目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窟单位中有云冈、敦煌、大足、龙门四处,但是其中位于我国北方的就有云岗、敦煌和龙门三处,而位于我国南方的仅大足一处。
未能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又在我国有很大知名度的石窟,如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内蒙古阿尔寨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也均位于我国的北方,南方有较大知名度的石窟只有浙江杭州飞来峰的宋元造像。
2.2 南北石窟体现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有差异中国石窟在南北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
2.2.1 北方地区。
新疆地区石窟内采用泥塑像和绘制壁画的方法制作,在焉耆和吐鲁番一带,还在有的洞窟前面用土坯砌成前堂,或者直接用土坯来砌建洞窟。
古老的石窟龙门石窟欣赏佛教艺术和石窟雕刻
古老的石窟龙门石窟欣赏佛教艺术和石窟雕刻古老的石窟:龙门石窟欣赏佛教艺术和石窟雕刻石窟艺术在中国历史悠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佛教信仰的热诚与追求。
其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被誉为中国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石窟之一。
这座石窟拥有优美的壁画和雕刻,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带您一同走进龙门石窟,领略佛教艺术与石窟雕刻的魅力。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滨江风景区,始建于北魏时期,建造历时400多年。
这座石窟分为东、西两窟,共有234个洞窟,1300多个石窟造像,总面积达到10万多平方米。
石窟内保存着大量的佛教艺术珍品,是中国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进入龙门石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石窟造像。
这些造像形态各异,有的栩栩如生,有的庄严肃穆,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石窟内的佛像、菩萨像和众多的小小神仙石刻,都展示了佛教信仰的内容和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观赏者可以仔细观察每一尊佛像的面部表情、手势的姿势和衣饰的造型,这些都是艺术家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描绘。
在龙门石窟中,最引人注目的艺术作品是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
壁画是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佛教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
这些壁画内容丰富多元,有的描绘佛陀的生平事迹和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有的展示佛教之外的世俗生活场景,还有的表达着艺术家们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壁画的色彩斑斓、构图精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透露出深厚的人文情感。
除了佛教艺术和壁画外,龙门石窟还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石窟雕刻艺术。
这些雕刻作品以石为材料,通过刻凿、雕琢等手法,将三维的形象雕刻在石壁上。
石窟中的雕刻作品形态多样,有佛像、神仙、动植物等各种形象,将艺术与自然巧妙结合。
观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石刻,感受到雕工的精湛和艺术家的创造力。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一座艺术殿堂,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通过欣赏石窟中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中国古代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文化的传播,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还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石窟艺术。
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石窟艺术长期以来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石窟艺术的发展历程早期的中国佛教文化在唐朝时达到高峰,那时在新罗、高丽的影响下,中国佛教文化推陈出新,许多优秀的佛教艺术作品得以诞生,其中以石窟艺术最为突出。
最早的石窟艺术可以追溯到北齐朝时期,五奈寺石窟就是一例。
唐代时,石窟艺术风格逐渐成熟,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众多寺庙的石窟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崛起。
到了五代时期,石窟艺术走向成熟,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
北魏的小吉山石窟是五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它在风格上兼容并蓄,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石窟艺术一直发展至明、清时期,而都江石窟取代莫高窟成为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它是中国明、清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二、石窟艺术的表现形式石窟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雕刻、壁画等形式,还包括雕塑、书法、建筑等方式。
而其中,壁画和雕刻是石窟艺术的核心形式,也是最能够表现佛教文化的形式。
1. 雕刻石窟艺术的雕刻以佛像为主,如唐代大佛寺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岳寺石窟、峨眉山的乐山大佛等。
佛像的雕刻多选材于名贵的石料,具有神圣、崇高的艺术气息,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佛像雕刻的形态各异,形体美丽,紧凑有度,肢体比例严谨,线条流畅,厚实有力。
佛像的神态也是多样的,既有慈祥的放佛形象,也有慷慨赴义、狮吼伏魔等英勇形象,它们通过线条的精细刻画和与背景相呼应的艺术构思,表达了佛家的谆谆教诲,散发出难以抗拒的感召力。
2. 壁画壁画作为石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图案丰富,色彩缤纷,形象传神的特点,它们常常流畅、柔和而有节奏地表现佛家教义中关于生死轮回、人间痛苦等课题,承载着佛教文化的书卷气质和精神内涵。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诞生于古印度。
在我国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之间,佛教辗转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隋唐时期是佛教繁荣时期,此后,佛教便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进步。
佛学的思想、文化、艺术在中华文化的长流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舶来文化,它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逐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接受和推崇,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世界观的整体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
它是如何深入到中国百姓生活的?又是什么原因让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高度发展繁荣?这是我们主要谈的问题。
佛教的传入,至今流传着许多传说。
一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此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
这件事记载于鱼豢的《魏略·西戎传》中。
还有一种说法,汉明帝夜梦神人飞行于殿前,不解,问于群臣。
通人傅毅回答道:“此即天竺得道者,号之曰‘佛’。
”汉明帝遂派蔡愔等十二人去往西域,求取佛法。
永平十年,蔡愔等人用白马将取回真经佛像驮到洛阳。
明帝下令敕造精舍,是为白马寺。
传说《四十二章经》即在此译出。
传入之事,众说纷纭,或玄幻,或写实,或光怪陆离。
但不管怎样述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的是,佛教传入的年代大致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
其作为宗教,在传入时,利用了当时人们神异玄幻的思想观念。
佛教传入最初期,信奉者大多是王室贵族,如桓帝宫中立祠,楚王斋戒祭祀。
但由于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理解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本土黄老之学的无为之道、省欲去奢思想与佛教教义有相似之处,所以出现了以黄老之学解释佛教教义,佛与老子同祭的现象。
与此期间,不少印度西域僧人相继抵达中原,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开始大量译著佛教经典,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小乘佛教经法,有的外来僧侣还进行佛法的宣讲。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迷迦谶。
西域人士的译著工作,对于中国深入了解和理解佛经义理有一定推动作用。
浅论南北朝佛教发展
浅论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概况东晋之后,南北分裂,南方有宋、齐、梁、陈,称为南朝(四二○|五八八);北方有北魏(又称跖跋魏),嗣后分为东西二魏,而禅位于北齐、北周,称为北朝(三九六|五八一)。
南北朝形成对峙局面,历时一百六十余年,后由隋文帝统一。
这个时期的佛教由于各帝王的支持拥护,寺院僧尼急遽增多,佛教译经更为隆盛,大小乘经论弘传,佛教学派成立,不再依附儒道,教义则由般若而形成“真常妙有”、“真常唯心”二派,此为中国佛教发展快速的时期。
南、北二朝因民族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佛教的信仰需求有所不同。
南朝传东晋法统,王公名士承清玄之风,所需于佛教者,较之北朝则多偏重于义学,且因南朝诸帝多喜问道,并延请僧人佐政,因此佛教在南朝有长足的发展。
刘宋文帝曾先后令道猷、法瑗等,弘传道生顿悟教义,并请慧琳参与国政,文帝之子武帝则时时问法于求那跋陀罗。
而后齐文宣王萧子良广召宾客高僧,精研佛理,开讲经义,并撰述著书。
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更使南朝佛教达于鼎盛,他曾率道俗二万人舍道归佛,又以提倡素食,亲作“断酒肉文”,敕宝唱撰辑《梁皇宝忏》,又建寺铸像、讲经注疏、设斋供僧,推动各种法会、佛事,甚至四次舍身同泰寺,愿为佛奴,为历代帝王中笃信佛法第一人。
其子昭明太子及简文帝、元帝亦受其影响而崇佛。
此后陈代仍多效法梁武帝,奉佛不辍。
南朝的译经事业,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译经卷数或其范围,都相当可观;又经论研究蔚为风潮,进而促成各家学派的成立。
晋、宋之交,义学高僧如道生、慧观、佛驮跋陀罗自关中还庐山而转建业,沮渠京声、佛陀什、良耶舍、求那跋陀罗等译经高僧亦陆续南来,建业遂代庐山而为南朝佛教领导中心,奠定了南朝译经的基础。
法显所译六卷《大般泥洹经》因道生提倡,至慧观、谢灵运就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大般涅槃经》重加整理成三十六卷的南本《大般涅槃经》后,学者靡不研习,群为注疏,因而形成涅槃学派。
《涅槃》在南北朝的盛行程度,堪比《般若》在魏晋两朝。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
佛教建筑与艺术也因此得到了繁荣发展。
在这个时期,佛教建筑与艺术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以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为主题,探讨其特点和风格。
一、佛教建筑1.1 石窟寺庙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倾向于修建大规模的石窟寺庙,这也是这个时期佛教建筑的主要形式。
石窟寺庙一般选在山体或崖壁上,采用凿山筑巢的方式,具有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美感。
石窟寺庙也受到了当时艺术的影响,壁画、浮雕和雕塑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1.2 殿堂建筑除了石窟寺庙,殿堂式建筑也成为了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洛阳白马寺为代表的石结构殿堂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殿堂式建筑采用了井亭式层叠的楼台,同时还有葱郁的植物和精美的花鸟雕刻。
1.3 塔式建筑塔式建筑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佛塔不仅作为佛教建筑的一种象征,同时也作为宗教仪式的场所和僧人的居所。
在设计上,佛塔采用了勾连式、套因式、多重式等多种造型。
佛塔内部还有佛像和壁画等装饰,增加了仪式感和美感。
二、佛教艺术2.1 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是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既是佛教的宣传载体,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和文化面貌。
佛教壁画以佛教故事和唐卡画为主题,其绘画技巧细致而具有浪漫色彩。
壁画上的佛像背景多数是绿色或蓝色,伴以精美的装饰,更加突出佛像的神秘感和美感。
2.2 浮雕浮雕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浮雕多以佛教故事和佛像为主题,其绘画风格相对于壁画比较简单明了。
浮雕的主体是佛像和菩萨像,搭配着佛教故事或僧人人物。
浮雕有的采用压降技法,呈现出一种三维感。
2.3 雕塑雕塑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佛教雕塑多以佛像、菩萨像和僧人像等为主体,这些雕塑往往栩栩如生,充满了动感和生气。
佛像和菩萨像都是仁慈和神秘的象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崇拜。
须弥山北朝石窟研究
须弥山北朝石窟研究须弥山北朝石窟研究须弥山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东南部,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其中的北朝石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备受学者和游客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研究须弥山北朝石窟,探讨其艺术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一、艺术特色1. 雕塑形象优美且栩栩如生须弥山北朝石窟的佛像雕塑在表现形象上十分优美,栩栩如生。
无论是佛陀的仪态、神态,还是菩萨的轻盈姿态,都给人以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建造者借助雕刻技巧和工艺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气势雄伟、栩栩如生的佛像,使人们在观赏之余也能感受到无限的宁静和力量。
2. 壁画绚丽多彩须弥山北朝石窟的壁画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独特的题材而闻名。
壁画内容包括佛教故事、宫殿图、宴会场景和生活场景等。
无论是色彩运用,还是形象构图,都展现出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独有风格。
壁画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水平,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二、历史背景须弥山北朝石窟建造于北朝时期,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文化交融与繁荣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须弥山北朝石窟的建造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体现,也是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三、文化意义1. 佛教文化宣传的载体须弥山北朝石窟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信息。
这些石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向世人展现了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它不仅传播了佛教的禅理和信仰,也记录了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兴起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艺术欣赏和研究的对象须弥山北朝石窟的艺术作品在艺术领域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其雕塑和壁画作品充分展示了北朝时期雕刻和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历程和风格特点,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古代中国的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
古代中国的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以佛教题材为主,通过对洞窟内部的壁画和塑像的雕刻再现佛教故事和经文。
这些洞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艺术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广受欢迎和崇拜。
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随着唐朝帝国的强大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大量石窟建造在此期间开始兴起,专门用于供奉佛陀和宣扬佛法。
最早的石窟可以追溯到北齐,当时的佛教信仰尚不成熟,因此在石窟中佛像普遍较小,而且多为粗陋之作。
直到唐朝,佛教被更广泛地传播,且多得到皇室和富商裕民的资助,寺庙和石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规格也越来越高。
典型的石窟由平面结构和内壁两部分组成。
壁画、塑像等是洞内壁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壁画、塑像因其色彩鲜明、线条准确、造型恢弘、神秘震撼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其中尤以摩崖石窟上的佛龛塑像最为奇特,因其工艺纯粹,完美漂亮而著名于世,堪称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一般认为最早的中式石窟是由西域文物入口,到了隋唐时期,才被大规模地建设。
后来又根据不同的传统、地区、宗派和阶级的需要,在它们中间不断地进行改变和完善。
例如,江南石窟大多数由住户所建,规模较小且样式简单;而在北方,像龙泉寺这样宏伟的佛教建筑则完全不同,更像是一座高塔。
作为文化的载体,石窟艺术不仅仅是展现了佛教艺术,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变迁。
例如,五代时南方吴越政权和江南的社会文化勃起,很有经济和开创性精神,所以南部的石窟比较丰富、细腻、生动;后来,宋代,政治经济强盛,加上佛教机构的不断发展,导致石窟的规模愈发宏大,塑像描绘的神跟也更加完美。
总的来说,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掘和传承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的价值,是我们历史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尊重历史,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浅析我国南北佛教石窟的差异
佛 教 历 史 文化 的见 证 , 是我 国宗 教 旅 游 的重 点 景 区 。 文 从 地理 分布 入 手 , 而 中原北 方地 区 , 中原北 方地 区而 南 方广 大 地 区 , 星点 点 铺展 开 也 本 由 星 将 我 国 主要 的佛 教 石 窟 分 为南 北 两 个 部 分 , 究 分 析 了 二者 之 间 存 在 的 差 异 研
上 丝 绸 之路 与 佛 国 印度 相 连 ,而 四川 和 浙江 则 分 别在 上 述 两 条佛 教 传 播 通道 之 中 占据 着 重 要 的位 置 , 此 , 国石 窟 艺术 宝 库 之 中 方才 因 中 1 我 国佛 教 石 窟简 述 有 大 足 石刻 以及杭 州 飞来 峰造 像 的地位 。 石窟 起 源 于 印度 , 约从 公 元 三 世纪 开 始 , 大 中国 的佛 教 徒 也 开 始 从石 窟 艺 术 的传 播 路 线 可 以看 出 ,由于 当时 中 国 的北 方是 整 个 开 凿 石窟 。 元五 至 八 世纪 是 中国 石 窟发 展 的 最 盛期 , 晚 的为 公 元 公 最 国家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中心, 以佛教的传播在各种 因素的合力推 所 十六世纪。我 国石窟文物的主流 , 是佛教文化的遗存 了本身所蕴 除 动 下 , 我 国北 方 地 区 的发 展 远胜 于 当时相 对 落 后 的南 方 , 正 是 由 在 也 含 的宗教、 美术、 雕塑、 建筑等文化内涵外 , 石窟还 包含着 当时社 会政 于这 个原 因 导致 了 中国 佛 教石 窟 的 分布 北 方 密集 、 方稀 少 的特 征 。 南 治、 济、 化、 通、 经 文 交 医药 、 地理 、 法 、 俗 等丰 厚 的 历史 信 息 , 我 书 民 在 同 时 我 国疆 域 广 大 , 区 间 的差 异 , 北 文 化 的差 异 十 分 明显 , 地 南 它决 国 文物 和 旅 游 资源 当中 占 有特 殊 的 重要 地 位 。 的来 看 , 国 的石 窟 总 中 定 了我 国 的 石 窟呈 现 出 丰 富多 彩 的地 域 特 色和 南 北 特 色。 可分七类 : 窟内立中心塔柱 的塔庙窟 , 无中心塔柱 的佛殿 窟 ; ① ② ③ 32 南北气候差异使石窟保存的难度有所不同 ,同样导致现今 _ 主要为僧人生活起居和禅行 的僧房窟;④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 南北 石窟 布局 的差 异 。 型佛像的大像窟 : ⑤佛殿窟内设坛置像的佛坛窟 ; ⑥僧房窟中专 为禅 我 国 幅 员 辽 阔 , 度 跨 度 大 , 北 气 候 的差 异较 大 , 纬 南 造成 中 国气 行的小型禅窟 ; ⑦小型禅窟组成 的禅窟群。 中国的石窟是 以建筑 、 雕 候 具 有 大 陆性 季 风 气候 显 著 和 气候 复 杂 多样 两大 特 征 。冬 季 盛行 偏 塑 、 画三 者 相 结 合 的 综 合 艺 术 形 式 , 绘 为弘 扬 佛 教 思 想 、 僧 侣们 的 为 北 风 , 季 盛 行偏 南 风 , 夏 四季 分 明 , 南北 温 差 较 大 。 中国 拥 有 多种 多样 出家修 行 服 务 的 。 的温 度 带和 干 湿 地 区 , 从南 到 北 可 划 分 为赤 道 带 、 带 、 热 亚热 带 、 温 暖 2 我 国石 窟 艺 术 的南 北 差 异 带 、 带 、 温 带 六个 温 度 带 温 寒 根据 水 分条 件 , 东 南 到西 北 可 划 分为 从 21南北石窟的布局有差异 目前被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的石 窟 湿润 、 湿润 、 干旱 、 . 半 半 干旱 四类地 区 。 北 方 的气 候 差 异对 石 窟 的影 南 单位 中有 云 冈 、 煌 、 足 、 门 四 处 , 是 其 中位 于 我 国北 方 的就 有 敦 大 龙 但 响 主 要体 现 在 降 水量 、 季风 、 日照和 湿 度 等 方面 。 石 窟 中壁 画 和彩 塑 云 岗 、 煌和 龙 门三 处 , 敦 而位 于 我 国 南 方 的仅 大 足 一 处。 未 能 进入 世 颜 料层 所 施 的 天然 矿 物 颜 料本 身 比较 稳定 ,在 北 方 干燥 和 稳定 的环 界遗 产 名 录 但又 在 我 国 有很 大 知 名 度 的石 窟 ,如甘 肃 天 水 麦积 山石 境里 , 一般 不 易 发 生化 学 变 化 , 易 变 色和 褪 色 。 仗 层 含 有 的麦 草 、 不 地 窟、 新疆 克孜 尔 石 窟 、 蒙 古阿 尔 寨 石窟 、 北 邯 郸 Ⅱ 堂 山石 窟 、 内 河 向 山西 麻 、 棉花 、 笈草 、 苇等 材 料 在 干燥 的气候 条件 下 , 笈 芦 不易 霉 变 、 烂 , 腐 太原天龙山石窟等也均位于我国的北 方,南方有较大知名度 的石窟 随之 使 地 仗层 在 稳 定 的小 气 候 环境 里 的物 理 应 力 比较 小 , 易脱 落 , 不 只 有 浙 江杭 州 飞来 峰 的宋 元 造 像 。 保 持 了壁 画和 彩 塑 的 牢 固性 。 南 方潮 湿 而 多 变 的气 候特 点 不 同 , 与 北 22 南 北 石 窟 体 现 的 艺术 风 格 和 特 色有 差 异 中 国 石窟 在 南 北 方气 候 干燥 和 小 气候 环 境 的相 对稳 定 ,使 得许 多洞 窟 的壁 画 和 彩 塑 . 地 区 发 展是 不 平衡 的 , 此形 成 了不 同地 区 的地 方特 色。 因 能 比较 好地 得 以保 存 下来 ,这 也是 我 国南 北 方 石窟 分 布 有较 大 的 差 221 北 方地 区。 新 疆 地 区 石窟 内采 用 泥 塑 像 和 绘 制 壁 画 的 方 异 的 原 因 。 _. 法 制 作 , 焉 耆和 吐鲁 番 一 带 , 在 有 的洞 窟 前 面 用 土 坯 砌 成 前 堂 , 在 还 33 石 窟 由于 在 时 间 上所 处年 代 不 同 ,从 而 导致 了南 北 方 石窟 . 或 者直 接 用 土 坯 来砌 建 洞 窟 。 疆 石 窟 多塔 庙 窟 、 像窟 、 新 大 僧房 窟 、 禅 所 体 现 的艺 术 风格 和 特 色 不 同 。 窟以及不 同形制洞窟构成 的组窟 , 也有少量的禅窟群。焉耆 、 吐鲁番 以列 入 世 界遗 产 的几 座 石窟 为 例 , 煌 、 岗和 龙 门石 窟 均于 魏 敦 云 带还有洞窟前面接砌土坯前堂和竞用土坯砌建的洞窟。这些不同 晋 南北 朝 时 期开 凿 , 大足 则 于唐 末时 期 开 凿 , 于 南宋 。 而 没有 列 而 盛 形 制 的洞 窟 , 除一 般 僧 房 窟 外 , 内 都 绘 壁 画 , 大 部 分原 来 还 置 有 入 世界 遗 产 的石 窟 ,北 方 的 天水 麦 积 山石 窟仍 然 是开 凿 于 南北 朝 时 窟 绝 塑 像。 塑 绘 内容 , 中原 地 区 石窟 形 制 多 大 像窟 、 佛殿 窟 、 庙 窟 , 有 塔 也 期 , 州 飞来 峰 则是 开 凿 于 五 代十 国至 元 朝 。 杭 少量 禅 窟和 禅 窟 群 。 要 造 像 有三 世 佛 、 迦 、 脚 弥 勒 、 主 释 交 释迦 多宝 对 我 国北 方和 南 方 的 石窟 由于 发展 时代 的不 同 ,受 当时社 会 对 佛 坐、 千佛 和 思 维像 , 次有 本 生 、 教和 维摩 文 殊 对 坐像 。 七 佛 、 量 教 的理 解 、 处 朝代 统 治 者 对于 佛 教 的 态度 、 众对 于 佛 教 的接 受程 其 佛 无 所 民 寿( 阿弥陀 】倚坐弥勒、 、 观世音和骑象的普贤像等。窟内壁画盛行排 度 、 汉地 佛 教 的 发展 状 况 、 教 雕 刻 艺术 发 展 的 水平 等 各 个 方面 的 不 佛 列 多 种经 变 的新 形式 。 佛 龛 两侧 流 行 文殊 、 贤相 对 的布局 。 普 同 , 成 了石 窟 的发 展 水 平南 北 差 异 较 大 。 造 尤其 反 映在 石 窟所 体 现 艺 222 南 方地 区 。 南 方地 区石 窟 数 量 不 多 , 局 分 散 , 个 别地 术 风 格 的不 同上 。 o l 石 窟相 对 于 南 方 石 窟 , -. 布 除  ̄;方 zl ; 对于 儒 教和 道 教 的 反 点 外 , 崖龛 像 多于 洞窟 。南 京栖 霞 山龛 像 和 新 昌划 溪 大佛 , 摩 原都 前 映 程度 就 有 很 大 差 异 , 足能 够 有儒 释 道 三 教 神仙 合 一 的洞 窟 , 大 这是 接 木构 殿 阁 。广元 一 带 的石 窟 形 制 多 属佛 殿 窟 , 数 为塔 庙 窟 。主要 在 北 方众 多 石 窟 所 处年 代 之 中三 教 的融 合 程度 无 法 达 到所 致 。 而唐 少 造 像 除释 迦 外 , 无 量寿 ( 多 阿弥 陀 ) 弥 勒 倚坐 像 , 有 释 迦 多宝 对 坐 宋 年 间社 会 发 展很 快 , 和 还 艺术 风 格 和 水平 也 上 了更 高 的 台阶 , 修 建石 在 像 。 四Jl 江 、 陵江 流 域 诸 窟龛 盛 行 倚 坐 弥 勒 、 土变 相 和 各种 观 窟 时 , I 岷 嘉 净 由于 宗 教 的 地 位 , 反 映 的必 然 是 各个 时代 艺术 的巅 峰 水 平 。 所 世 音造 像 。 四川 大 足 大佛 湾 造 像 内容 更 为 庞 杂 , 除佛 传 、 变 、 世音 所 以 南北 方 的 石 窟 由于 所 处 不 同 的时 代 ,所反 映的 艺术 特 色 当 然也 经 观 等 形象 外 , 有 祖 师像 和 藏 传 佛教 形 象 。 州西 湖 沿 岸 的窟 龛 多雕 阿 有 所 不 同。 还 杭 弥 陀、 观世 音 和 罗汉 像 、 传 密 教 形 象 。 藏 4 结语 3 产 生 差异 的原 因 我 国各地都 有规模大小不同、 风格干差万别的佛教石窟、 摩崖艺 31佛 教 及 佛 教 艺术 进 入 我 国 的路 径 不 同造 成 石 窟在 我 国 分布 术 , . 构成 了独 特 的佛 教旅 游 名 胜 , 游 者通 过 对 这 些 生动 直 观 的佛 教 旅 的不 同 , 由于 石 窟在 空 间 上��
中国佛教与石窟艺术.doc
中国佛教与石窟艺术【摘要】佛教在印度产生之后,开始向亚洲其他国家传播。
总的来说,它是分为“南支”和“北支”向两个方面传播与发展的,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随之发展起来的便是中国佛教美术了,其中,当然以中国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主,同时,中国也是佛教石窟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它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过任何受佛教影响的国家,甚至包括佛教及佛教美术的故乡——印度,因此研究中国佛教,就必须对中国佛教石窟艺术进行鉴赏。
【关键词】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影响虽然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议,但至晚在公元2世纪已传入中国却是无疑的,因为当时已经出现了佛教文化,同时,佛教艺术也伴随佛教的诞生而产生,其主要构成形式为寺院艺术和石窟艺术,寺院艺术在我国也是一个极为特别的存在,无数次作为各种武侠小说、电影的题材,其中电影《少林寺》更是到了家喻户晓的地位,潜移默化的接受中,对于佛教与寺院艺术我们的了解理所当然要比石窟艺术的了解要更多,因此,笔者今天觉得更有必要与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我国的佛教石窟艺术。
要了解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就要大致了解一下我国佛教的发展,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佛教经历了变化发展,佛教石窟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实生活的变化和阶级统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
各个时代都各自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华名族从接收佛教、改造佛教、最终摆脱佛教这一过程。
虽然各个朝代的佛像都具有硕大的身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但如果以敦煌的佛教石窟艺术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北魏、隋唐、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面貌,风度各有差异。
中国最早的石窟要追溯到北魏的洞窟,由于北魏历史总的来说是一个战祸,饥荒、病疫、动乱的历史阶级,各种势力之间的杀戮不断。
因此壁画的主题也多为对美好天国的追求。
与北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统一稳定的隋唐,因此理所当然的,在石窟艺术方面也会行程巨大的差异,隋唐雕塑更具有人情味和亲切感,佛像也以慈悲形象示人,自然也不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神了。
石窟魅力—东传西渐的中国审美!
石窟魅力—东传西渐的中国审美!岩彩壁画艺术——弘扬佛法,共沐东方艺术!▲阿旃陀石窟外观被誉为『印度的敦煌』,世界文化遗产01佛教建筑——石窟佛教建筑有许多种类,石窟是其中最古的形式之一,在印度称为「石窟寺」。
石窟,就是开凿于山石、崖壁间的洞室,最初是佛教的修行之地,佛教术语叫“僧伽蓝”。
▲阿旃陀石窟开窟于山,修行于窟有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山崖从物质形式本身就有两层意味。
一是区别于世俗生活的隐世,“隐世”作为古印度人生四段的一重要阶段,积淀深厚。
当然佛教的“隐世”也不完全相同于传统的隐世,而有修己度人和普渡众生的内涵。
但与市俗生活区别开来的“隐”之义还在。
二是显示了隐世苦修的决心。
“苦修”作为古印度的修行传统,源远流长。
▲阿旃陀石窟石窟本是佛教僧侣的住处,佛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了。
一般石窟寺是开凿岩窟成一长方形,在入口的地方有门窗。
石窟中间是僧侣集会的地方,两边是住房。
后来发展成为两种形式:一种叫做「礼拜窟」,一种叫做「禅窟」。
礼拜窟雕造佛像,供人瞻仰礼拜,禅窟主要是供比丘修禅居住的。
礼拜窟有作前后两室的,也有单独一室的。
其入口处有门,上面开窗采光。
其平面有马蹄形的、有方形的。
内部装饰有在石壁上雕凿佛像,也有在中心石柱雕造佛龛、佛塔,也有在石窟四周作壁画的。
印度现存的佛教石窟以公元前一、二世纪至公元五世纪时所造的阿旃陀石窟重为最著名。
其建筑、雕刻和壁画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中曾概括地把阿旃陀石窟的位置、建筑、雕刻、民间传说等生动地记述下来。
这些记述现在已成为记载印度阿旃陀石窟最宝贵的古代文献。
▲阿旃陀石窟壁画02佛窟东传石窟艺术东传西渐路线犍陀罗地区→西域(龟兹石窟群,高昌石窟群)→河西走廊(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河西走廊→西域佛教在印度发展的同时,也在向中亚传播,进入我国的西域地区。
对于佛窟的东传西渐过程一定是反复影响的,尤其在社会动荡的时候,会加速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进程。
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和佛教建筑
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和佛教建筑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高峰时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和佛教建筑,并试图揭示这些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极致之一,其艺术作品以雕刻和绘画为主要手段,表现出佛教故事和人物形象。
最为著名的石窟艺术群体是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这两个地方的石窟艺术都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龙门石窟中,十四洞最为著名,其中第五洞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宝”。
第五洞中有许多精美的石雕,如千手观音、大佛像、美猴王等,这些雕像的形象逼真,表情丰富,堪称是石窟艺术的杰作。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主体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它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之一,也是全球最杰出的壁画艺术中心之一。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刻凝聚了中国北朝时期的精华,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莫高窟17号洞和492号洞。
莫高窟17号洞是中国现存壁画中保存着最多的一座石窟之一,它以梵文刻写的佛经和宝鉴为蓝本,描绘了北周、隋朝、唐朝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等内容,其中表现了中国文化与中亚、印度文化的交融和沟通。
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发扬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同时吸收了印度的佛教建筑风格。
在北朝时期,佛教建筑的主要形式是塔和寺院,这些建筑的规模宏大,设计精巧,构造复杂,保存至今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首先是北魏时期的木塔,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普陀寺塔和宣武观塔。
普陀寺塔位于山西省神池县境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这种建筑,其塔身采用八角形,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外观华丽,被誉为“中国石造艺术的典范”。
宣武观塔则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是一座塔式建筑,高达46米,形似印度塔,故被称为“中原印度塔”。
宣武观塔的结构严谨,防震能力强,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建筑智慧。
试论魏晋南北朝佛教石窟造像模式(续)
作者: 陈锽
出版物刊名: 新美术
页码: 14-24页
主题词: 石窟造像 魏晋南北朝 原模式 中心柱 平城 云冈石窟 秀骨清像 石窟艺术 孝文帝 佛教造像
摘要: 平城模式 地处长城脚下的晋北煤炭重镇大同,因离内地发达地区较远,常常给人以偏僻闭塞之感,但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末的整整一百年里,它却成为雄据整个中国北方的强悍王朝北魏的国都——平城。
而在北魏都平城期间,曾开凿了一处规模甚大的皇家石窟寺院,这就是被称为我国三大石窟宝库之一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自公元四六○年开凿至五二四年停建共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期为凿于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的昙曜五窟,第二期为文成帝死后到孝文帝迁洛前造像(465—494),第三期为孝文迁洛后的中小型窟龛。
探究龙门石窟奉先寺南北侧风化差异
2018年第11期图1南侧岩壁石窟图2 “龙门二十品”中两幅北魏碑刻题记图3 临摹龙门二十品北魏碑刻作品的笔法特点是:蚕头燕尾,折笔是不连续的,比较平正。
楷书是对隶书略加改造的一种字体。
它保存了隶书的结构,把隶书的扁形,改为基本呈正方形。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魏碑跟楷书比较接近,但没有楷书那么端庄。
龙门石窟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书法艺术上,还在宗教、美术、音乐、服饰、医药、建筑、中外交流等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纵观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像龙门石窟这样丰富、珍贵的文化比比皆是。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使我认识到: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与我们朝夕相处、息息相关。
而我们只有保护好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我们的民族经典,我们的民族才有底气,在创新发展中才不会迷失方向。
▲作者单位:1.河南省洛阳市东升二中八年级(26)班(471002);2.河南省洛阳理工学院附属中学(471002)●朱鹏博指导教师王利荣“若问古今兴亡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2018年2月12日,在七彩眼河洛研学坊的老师带领下,洛阳理工附中地理社团的学生来到了洛阳龙门石窟,探究龙门石窟地区地质地貌的形成,在潜溪寺、珍珠泉、奉先寺等五个研学地点进行了研学探究。
通过利用风速仪测量伊河谷地的风向与风速,利用PH 试纸和温度计测量珍珠泉和伊河的酸碱度和水温,利用白醋作为试剂测出龙门石窟岩石成分,思考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与深深的思考。
奉先寺的岁月变迁引起了我们最深刻的思考。
奉先寺卢舍那像龛坐西朝东,卢舍那大佛双目宁静含蓄,嘴角内陷,略作微笑,在冬季正午的阳光普照下,别有一番韵味。
正当我们为此般盛景流连之际却发现:奉先寺南北两侧石窟风化程度有明显不同,南侧岩壁石窟风化严重,人工修补痕迹明显(图1),北侧岩壁石窟造像保存完好(图2)。
我们仔细观察发现:奉先寺中除卢舍那大佛外,旁边还有南北两列佛像。
北侧的佛像历经千年风雨洗612018年第11期图3冻融作用图4根劈作用图2北侧岩壁石窟礼,却仍旧挺拔肃立,衣服上的纹路清晰可见。
浅析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像风格的比较
浅析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像风格的比较
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阶段,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当时两个重要的佛教造像艺术遗址。
下面对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像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是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代表。
云冈石窟的佛像造像风格以雕塑独特的形象和细腻的表情而闻名。
与其他佛教艺术不同,云冈石窟佛像追求精细的解剖结构和生动的神态表现。
佛像的脸部表情丰富多样,既有庄严肃穆的表情,也有和蔼可亲的笑容。
造像技法上,云冈石窟佛像的线条流畅自然,以简练的方式表现出佛陀的尊贵和智慧。
其次,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也是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代表。
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像风格相较于云冈石窟更为庄重和严谨。
龙门石窟的佛像形象更加庄严肃穆,注重整体的对称和均衡。
佛像整体轮廓流线感强烈,注重几何美感的表现。
与云冈石窟相比,龙门石窟佛像的表情相对较为严肃,更强调佛陀的威严与智慧。
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像风格有一定的差异。
云冈石窟佛像注重表情的自然和生动,造像技法细致精湛;而龙门石窟佛像则更加注重整体的庄严与对称,造像风格更为庄重严谨。
这两个石窟的佛像造像风格在表现手法、表情和表达方式上均有独特之处,各具特色,展现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马世长: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
马世长: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一、佛教石窟的类型1.僧房窟僧房窟是供僧尼生活起居之用的洞窟,性质同于寺院中的僧房。
僧房梵文音译为毗可罗,过去也将僧房窟称为毗可罗窟。
其典型实例在龟兹石窟群中较为常见。
如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僧房窟遗存数量较多,有80多个,约为全部洞窟的三分之一左右。
由此可见,僧房窟在龟兹石窟中所占比重很大,这表明它在龟兹僧人宗教活动和生活中,曾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
龟兹地区的僧房窟,典型的形制是:进入僧房窟居室的甬道,多安排在居室旁侧;居室前壁开凿有方形或长方形的明窗;在居室窟门旁凿出壁炉式灶坑;在居室窟门的对面,多凿出低矮的禅床;在甬道尽端,有的还另凿出小室,供存放物品之用;居室顶部多为横券式。
僧房窟壁面不画壁画,墙面仅作粉刷或装饰简单的彩色线条。
从僧房窟的相关遗迹可以判断,僧房窟的甬道门、居室门和明窗部位,原来曾装有可以开启的木门或木窗。
并通过门窗采光和通风。
在僧房窟中,灶坑中有红褐色的烧土,僧房窟壁面存在多次粉刷的痕迹。
这些迹象说明,僧房窟确实是僧人们居住的处所。
另据调查,克孜尔石窟的若干僧房窟,在其中、晚期阶段,被相继改造为中心柱窟或方形佛殿窟。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这些洞窟的原有功能大为削弱而被废弃。
这种变化意味当时僧尼的宗教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对僧房窟的依赖和需求急剧降低。
在若干僧房窟的废弃的同时,礼拜窟的需求数量增加,因而利用旧僧房窟改造为礼拜窟,实是为了减少开凿新洞窟的工程量,颇有废物利用之意。
此外在吐鲁番地区的雅尔湖石窟、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等地,也发现僧人居住的僧房窟,它们在僧房窟的形制方面,有诸多自身特点。
大多有火炕、灶坑和排放烟气的烟道。
2.禅窟禅窟是供僧尼进行禅修的洞窟,性质与寺院的禅房相同。
可以判定为禅窟的遗迹,有单体禅窟和组合禅窟两种。
禅窟遗迹主要见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新疆拜城、库车一带的龟兹石窟;吐鲁番地区的石窟;敦煌、酒泉等甘肃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等地。
唐宋巴蜀佛教造像对比研究
唐宋巴蜀佛教造像对比研究唐宋是中国佛教巴蜀造像的两大顶峰时期。
本文从巴中南龛石窟和大足宝顶山石刻着手,对双方进行比较。
一方面,两者都有丰厚的物质文化内涵,全面形成了各自完善的造物体系,代表着当时古代文明的成就。
另一方面,同在巴蜀,许多地区在唐宋时期营造佛教造像,广元金牛道、巴中向南的阆中、旺苍、苍溪、仪陇以及梓潼、绵阳、乐山、夹江、仁寿、安岳等。
而巴中南龛石窟和大足宝顶山石刻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的两种典型模式。
造像是物质文明创造的过程与结果,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方式和形态。
因此,对二者的艺术特征和成因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与比较分析,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考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社会文化、雕塑造型和美学审美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来建立对巴中南龛石窟和大足宝顶山石刻艺术平行比较的基本结构,因此全文分为文化成因、形制形态和审美风格三大部分的比较。
三大部分也是以综述—分析—综述的逻辑关系构成全文的比较框架。
首先对巴中南龛石窟和大足宝顶山石刻进行概念界定。
比较的第一部分总体把握对唐代巴中南龛石窟和宋代大足宝顶山石刻的文化成因进行分析。
南龛石窟和宝顶山石刻有着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
不同渊源和发展轨迹,自然在艺术形式上形成差异。
第二部分是笔者作为重点研究的部分。
本文以详实的材料和具体分析为思路对二者的材质工艺、结构形态要素进行比较。
二者在造型特点和审美观念上有所不同。
二者从布局、题材的区别,体现了各自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
第三部分是以综合评述和理论概括为思路核心,对二者造像艺术的审美风格进行比较。
笔者对造像风格的考察基于审美形式的描述与评论、审美心理的分析以及风格的演变和发展这三点上来开展,试图探究二者在形式表现上的本质差异,审美主体观念、情感及其思维方式的差别,来阐释二者艺术风格形成、演进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内在因由。
本文对二者的造像艺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推动二者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差异。
南北隋唐时期石窟造像的特征
南北隋唐时期石窟造像的特征作者:巧珍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2期一、南北朝石窟造像各期的特征1.一期造像由于佛教造像的起源,是从印度、犍陀罗等国传过来的,因而主要的形式是印度和犍陀罗一样的,从中印度“巴拉胡提”、“桑志”、“佛陀迦叶”早期的雕像与犍陀罗地方出土的浮雕像中可以看出面相方面,与中国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因为古代印度土著的达罗毗荼人与中国汉人的面相有些不符,但犍陀罗的造像是希腊与印度造像的混合而改造出来的新形式,与纯粹的希腊造像也是不同的。
所以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造像的形象,虽然在衣饰手法有些距离但面相上大致还是相当一致的。
(1)造像的面相。
除掉少数佛像有深目高鼻雅利安人型者外,其余菩萨,飞天各种护法等面相多是圆胖的脸型。
至于佛有三十二相,所以突出的特征是“肉髻犹如山顶”,“髪拳寒而旋”,“眉间毫相光白鲜洁”、“面浮满如月”,“耳穿嬛垂埵”等相,与其他面相还是有些区别。
(2)造像的服饰。
还多半是印度或犍陀罗传过来的样子,因而与中国人的服饰有很多的区别。
佛像的服饰有两种:一是袒右肩,内着“僧袛支”,外着袈裟式偏衫,偏衫右臂半披,边作折带纹,下身着裳裙,一是着通肩大衣,两臂交覆,看不出内衣的形式。
前一种是吸收了印度的形式,后一种是吸收了犍陀罗的形式,成为中国佛教造像第一期的佛像服饰。
菩萨的服饰——在头冠上,主要是花髪,这是一般贵族富人的花冠装饰。
另外有髪髻冠,是髪髻与冠的连接。
还有化佛冠,即花冠中间为坐佛,冠的两旁有如翅膀的宝僧。
袒上身,颈部有悬铃的圆领式,胸部挂璎珞和作成二尾形的饰具,如尾形的络腋,两臂着钏,下着羊肠大裙飞天的服饰——袒上身,头部不着冠,只作髻,或髪向后梳弄,下着裙,露脚。
不一定是美女的形象。
(3)造像衣纹表现的技法。
固然造像原本是由印度犍陀罗传来的,但造像的工人,当然是汉代传统下的雕塑艺术家。
因而一种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石窟早期的造像,表现衣纹许多是用阴线刻法(如莫高窟257、259窟的佛、菩萨像,云冈7、8窟内的摩醯首罗天相,十三窟天窗两边的菩萨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其中佛教艺术与建筑更是成为了此时期的代表,为今日的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随着信仰圈层的不断扩大,佛教艺术也日渐多样化。
佛教石刻、佛像、壁画等都出现了,充分展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兴盛和成就。
佛教石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石窟、摩崖石刻、石碑等等。
其中,以临潼大佛为代表的北朝石窟,因其规模庞大、艺术精湛而闻名于世。
临潼大佛坐落于陕西省临潼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时约100年,到北魏孝明帝时期终于完成。
临潼大佛以“大”为主要特征,高达35.8米,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岩石雕塑。
另外,北齐建造的云冈石窟,也是佛教艺术中的代表之一。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北魏,历经代人整修,形成了754个洞窟、45.6万平方米的壁画和60余座塑像。
云冈石窟以面临其他佛教艺术的制作方式独特,壁画上的砥砺风霜、塑像上的神态栩栩如生,都展现了北齐时期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除了佛教石刻,佛像和壁画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佛像更是以“精细”著称。
南朝宋代的临江亭释迦牟尼像,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珍品之一。
这尊释迦牟尼像高 1.94米,由巨型青石精雕细琢而成,极为细腻,佛衣褶皱流畅,脸部特征精确,舒展的左手捻着阿弥陀经,右手搭于腿上,娴静入神,犹如真实的人物。
此外,壁画也是佛教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其中,代表作之一就是北魏时期在河北省井陉县的晋祠。
晋祠为砖木结构,上部为漫画式壁画,以“文、武、财神”为主要题材,显然是为了满足氏族的居所宗教需要,下部为砖雕群像,以佛教故事为主要题材。
晋祠壁画采用蜡染手法,图案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是当时佛教壁画艺术的代表作。
至于佛教建筑则主要表现为寺庙、塔和经幢这三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受到了中原和民族汇聚的影响,具有神秘、华丽、富丽、高贵、严谨、精湛的技艺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南北佛教石窟的差异
我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源远流长,现存的许多知名石窟不仅是我国佛教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我国宗教旅游的重点景区。
本文从地理分布入手,将我国主要的佛教石窟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研究分析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对今后更好地保护石窟和开展石窟旅游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佛教石窟南北差异
1 我国佛教石窟简述
石窟起源于印度,大约从公元三世纪开始,中国的佛教徒也开始开凿石窟。
公元五至八世纪是中国石窟发展的最盛期,最晚的为公元十六世纪。
我国石窟文物的主流,是佛教文化的遗存;除了本身所蕴含的宗教、美术、雕塑、建筑等文化内涵外,石窟还包含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药、地理、书法、民俗等丰厚的历史信息,在我国文物和旅游资源当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看,中国的石窟可分七类:①窟内立中心塔柱的塔庙窟;②无中心塔柱的佛殿窟;③主要为僧人生活起居和禅行的僧房窟;④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⑤佛殿窟内设坛置像的佛坛窟;⑥僧房窟中专为禅行的小型禅窟;⑦小型禅窟组成的禅窟群。
中国的石窟是以建筑、雕塑、绘画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为弘扬佛教思想、为僧侣们的出家修行服务的。
2 我国石窟艺术的南北差异
2.1 南北石窟的布局有差异目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窟单位中有云冈、敦煌、大足、龙门四处,但是其中位于我国北方的就有云岗、敦煌和龙门三处,而位于我国南方的仅大足一处。
未能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又在我国有很大知名度的石窟,如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内蒙古阿尔寨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也均位于我国的北方,南方有较大知名度的石窟只有浙江杭州飞来峰的宋元造像。
2.2 南北石窟体现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有差异中国石窟在南北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
2.2.1 北方地区。
新疆地区石窟内采用泥塑像和绘制壁画的方法制作,在焉耆和吐鲁番一带,还在有的洞窟前面用土坯砌成前堂,或者直接用土坯来砌建洞窟。
新疆石窟多塔庙窟、大像窟、僧房窟、禅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构成的组窟,也有少量的禅窟群。
焉耆、吐鲁番一带还有洞窟前面接砌土坯前堂和竟用土坯砌建的洞窟。
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除一般僧房窟外,窟内都绘壁画,绝大部分原来还置有塑像。
塑绘内容,中原地区石窟形制多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也有少量禅窟和禅窟群。
主要造像有三世佛、释迦、交脚弥勒、释迦多宝对坐、千佛和思维像,其次有本生、佛教和维摩文殊对坐像。
七佛、无量寿(阿弥陀)、倚坐弥勒、观世音和骑象的普贤像等。
窟内壁画盛行排列多种经变的新形式。
佛龛
两侧流行文殊、普贤相对的布局。
2.2.2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除个别地点外,摩崖龛像多于洞窟。
南京栖霞山龛像和新昌剡溪大佛,原都前接木构殿阁。
广元一带的石窟形制多属佛殿窟,少数为塔庙窟。
主要造像除释迦外,多无量寿(阿弥陀)和弥勒倚坐像,还有释迦多宝对坐像。
四川岷江、嘉陵江流域诸窟龛盛行倚坐弥勒、净土变相和各种观世音造像。
四川大足大佛湾造像内容更为庞杂,除佛传、经变、观世音等形象外,还有祖师像和藏传佛教形象。
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多雕阿弥陀、观世音和罗汉像、藏传密教形象。
3 产生差异的原因
3.1 佛教及佛教艺术进入我国的路径不同造成石窟在我国分布的不同,由于石窟在空间上所处位置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南北方石窟的分布和特点有所不同。
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中西交通的不断发展,佛教及佛教艺术也自西域进入河西走廊,而佛教传入我国的主要路线也就是经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
石窟艺术形式自公元的1世纪在古印度兴起后,随着佛教的四处流布而迅速向域外传播,石窟艺术最早越过葱岭传入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随后,石窟开凿步步东进,由河西而中原北方地区,由中原北方地区而南方广大地区,星星点点铺展开来,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石窟艺术。
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主要通道以外,我国还有西南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与佛国印度相连,而四川和浙江则分别在上述两条佛教传播通道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之中方才有大足石刻以及杭州飞来峰造像的地位。
从石窟艺术的传播路线可以看出,由于当时中国的北方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所以佛教的传播在各种因素的合力推动下,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远胜于当时相对落后的南方,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中国佛教石窟的分布北方密集、南方稀少的特征。
同时我国疆域广大,地区间的差异,南北文化的差异十分明显,它决定了我国的石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和南北特色。
3.2 南北气候差异使石窟保存的难度有所不同,同样导致现今南北石窟布局的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跨度大,南北气候的差异较大,造成中国气候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和气候复杂多样两大特征。
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四季分明,南北温差较大。
中国拥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从南到北可划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六个温度带;根据水分条件,从东南到西北可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对石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量、季风、日照和湿度等方面。
石窟中壁画和彩塑颜料层所施的天然矿物颜料本身比较稳定,在北方干燥和稳定的环境里,一般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不易变色和褪色。
地仗层含有的麦草、麻、棉花、笈笈草、芦苇等材料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不易霉变、腐烂,随之使地仗层在稳定的小气候环境里的物理应力比较小,不易脱落,保持了壁画和彩塑的牢固性。
与南
方潮湿而多变的气候特点不同,北方气候干燥和小气候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得许多洞窟的壁画和彩塑能比较好地得以保存下来,这也是我国南北方石窟分布有较大的差异的原因。
3.3 石窟由于在时间上所处年代不同,从而导致了南北方石窟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不同。
以列入世界遗产的几座石窟为例,敦煌、云岗和龙门石窟均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而大足则于唐末时期开凿,盛于南宋。
而没有列入世界遗产的石窟,北方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仍然是开凿于南北朝时期,杭州飞来峰则是开凿于五代十国至元朝。
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石窟由于发展时代的不同,受当时社会对佛教的理解、所处朝代统治者对于佛教的态度、民众对于佛教的接受程度、汉地佛教的发展状况、佛教雕刻艺术发展的水平等各个方面的不同,造成了石窟的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
尤其反映在石窟所体现艺术风格的不同上。
如北方石窟相对于南方石窟,对于儒教和道教的反映程度就有很大差异,大足能够有儒释道三教神仙合一的洞窟,这是在北方众多石窟所处年代之中三教的融合程度无法达到所致。
而唐宋年间社会发展很快,艺术风格和水平也上了更高的台阶,在修建石窟时,由于宗教的地位,所反映的必然是各个时代艺术的巅峰水平。
所以南北方的石窟由于所处不同的时代,所反映的艺术特色当然也有所不同。
4 结语
我国各地都有规模大小不同、风格千差万别的佛教石窟、摩崖艺术,构成了独特的佛教旅游名胜,旅游者通过对这些生动直观的佛教艺术品的观赏,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通过探寻我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南北差异,能够对石窟艺术的深入研究有很大帮助,对今后更好地保护石窟以及开展石窟旅游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晓光.旅游与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徐恩存.中国石窟[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辰闻.宗教与艺术的殿堂—古代佛教石窟[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张法.空间形式与象征意义:佛教石窟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化[J].浙江学刊1999,(1).
[5]宿白.中国石窟研究[M].文物出版社,1996.
[6]卢秀文.中国石窟圖文志[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
[7]张豫.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探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