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体系总结共27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铁犁牛耕——1、耕作方式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小农经济——2、基本模式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②形成原因: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c、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③特点:a b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土地制度3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①原始社会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③封建社会”,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春秋,鲁国a“初税亩、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b、农业政策4)重农抑商①开始:(1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1----------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成就地位特点分类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①由政府直接经朝的灌钢法;营,集中大作坊官营手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制瓷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工业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用期;①由民间私人经营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民间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工业萌芽②产品供民间消费家庭手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农户的副业和家庭消费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发展状况表现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开始重农抑商秦汉发展艰难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商业发展隋唐贸港口广州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两宋空前繁荣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2----------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城镇商业繁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明清徽商荣▲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生产组织形式的交通工具的革特点时间新变化3----------火车、轮船工厂中期第一次工业革手工工场工匠18c60d-19c技术积累命-19c19c 中后期科学理论与技第二次工业革汽车、飞机垄断组织20c末术相结合初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形成途径——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b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9c60 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c区;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1956, 1949 ▲过渡时期()1952 1949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②三大改造(—1953 1956、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a4----------公有制私有制——、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b):—1957 ③一五计划(1953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956 —1966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①中共八大1956②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1958 ③大跃进④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19581961⑤八字方针、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a、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b、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文革时期(1976 1966 —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1971 年、1975 展;今)1978 ▲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11978、经济体制改革2①内容:1978、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四川、安徽)、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b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年初,邓小平、a 1992 “南方谈话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年1992 b、10经济体制;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1993 、c5----------架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97 d、对外开放3——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a、经济特区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多层次——全方位——b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五单元▲原因②新中国的成立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③改革开放▲表现四大媒介②社、衣食住行①物质生活 a b、交通、通讯工具 c 、大众传媒——会习俗、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a、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b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3 年——1929、原因1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26----------、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3、影响4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背景1、内容2)金融(1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工业2(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3(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社会福利(4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以工代赈③推行)社会立法(5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实质:37----------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背景措施结果经济快速发展,二战结束战后经济残破,欲恢“黄金国家干预经济初20c70d —时期复经济”20c80d 经济恢复和发初20c70d 减少国家干预”现象出现“滞涨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 —1920 )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8----------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 —1924、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内容2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作用3)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1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1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农业)、特点2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评价3)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1工业强国;9----------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 -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 -1982 )重点结果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农业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工业(军事工勃列日涅夫改模式成效业)革1985 -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1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10----------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构成119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45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1947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2▲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背景1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特征2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影响3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11----------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 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 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 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 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 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 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 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 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 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 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2----------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 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 )1995 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 年1月1日(3)作用13----------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年)(1)过程:①1986 年,提出“复关”;②2001 年12 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2)中国加入WTO (①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a、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c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14----------专业资料可修改可编辑范文范例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导范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
出现“滞涨 ”现象
措施 国家干预经济 减少国家20c80d 经济恢复和发 展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 ”( 1918 —1920 )
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济极端困难;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
1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 (北魏 —唐) ②“鱼鳞图册 ”(明朝,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
①由政府直接经 营,集中大作坊 官营手 工业 ②产品不计成本, 不流通,供皇帝使 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 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 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 期;
民间手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
工业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工业,占主导地位
萌芽
家庭手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 工业 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7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 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 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 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 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公元前年建立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国家机器,通常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有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商代1、公元前16xx年创建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二者联系)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各附属国基本维持旧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1、公元前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保护封地、宗法制度的工具)(1)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固周王朝的`统治者(“封建制度亲戚,以藩屏周”)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②各诸侯国必须宣称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较之,臣属于关系更加明晰)③层层分封促进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承继制(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就是庶母兄弟就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就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促进作用:①确保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3)礼乐制度就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就是保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马上点标题下“高中历史”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2、表现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1)原始农业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作物种类:水稻和粟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1)耕作方法:①垄作法(春秋战国)②代田法(西汉)(2)耕作技术: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生产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2、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包括了以下内容:
1. 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采取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宰相、尚书等官职,实
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2. 唐朝的经济: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商业、手工业、航海业等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3. 唐朝的文化: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
了极高水平,唐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4. 唐朝的外交:唐朝实行开放政策,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往来,也推动了民族间的文
化交流。
5. 宋朝的政治制度:宋朝采用了宋朝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宰相、尚书等官职,同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6. 宋朝的经济:宋朝经济繁荣,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等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7. 宋朝的文化:宋朝文化多样化,科技进步,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有了新
的发展。
8. 宋朝的外交:宋朝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周边国家保持稳定的交往,也推动了民族
间的文化交流。
9. 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采用了蒙古的政治制度,分设中书省、行台把总之职,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鲜明界限。
10. 元朝的经济:元朝经济繁荣,主要通过农业和手工业来维持经济,同时贸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1. 元朝的文化:元朝推崇蒙古族传统文化,融合了汉族文化和西亚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元代文化。
12. 元朝的外交:元朝与周边国家进行了丰富多样的外交往来,也推动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以上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古代中国经济原始农业与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耜耕”或“石器锄耕”,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
土地制度: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等,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其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也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从夏商周开始,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体现了古代手工业与政权之间的紧密联系。
商业发展:从先秦时期的官府控制商业,到秦汉时期的商业初步发展,再到元代的商业繁荣,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演变历程。
二、近现代世界与中国经济工业革命: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巨大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和发展。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以及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大。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民族工业的兴起、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及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等。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与影响:包括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全球化等方面,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与发展: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推动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这些知识点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经济变迁的轨迹。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是高考历史考试的重要考点,需要认真复习和巩固。
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历史必修2》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本教材,主要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下面是对这本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秦朝的统一和疆域的巩固1. 秦始皇统一中国:介绍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军事征服和政治整顿等方面。
2. 法家思想与秦制:介绍了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秦始皇通过改革制定的苛政法令。
3. 兵马俑的发现:介绍了秦始皇陵中被发现的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价值。
第二章:西汉的兴亡和东汉的建立1. 汉高祖刘邦的开创:介绍了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历程,包括消除割据、舍弃封建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等方面。
2. 汉武帝的改革:介绍了汉武帝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推行县制、开辟丝绸之路、实行科举制度等方面。
3. 黄巾起义与王莽的篡权:介绍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包括黄巾起义和王莽篡权的过程与影响。
第三章:三国鼎立与西晋的建立1. 三国鼎立:介绍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分裂,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即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兴起。
2. 三国文化:介绍了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
3. 西晋的建立:介绍了曹魏灭亡后,司马懿掌握政权,建立西晋王朝的过程。
第四章:南北朝的长期分裂1. 南北分裂的原因:介绍了北方胡人入侵和南方士族割据的原因,导致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 南朝文化的产生:介绍了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包括文学、艺术、刻石等方面。
3. 北朝的屈辱历史:介绍了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入侵的历史,以及北方政权的兴衰过程。
第五章:隋朝的统一和大业的建立1. 隋文帝的统一:介绍了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政权,并建立隋朝的过程。
2. 隋炀帝的荒淫与贪婪:介绍了隋炀帝杨广的执政时期,以及他的政治腐败和荒淫纵欲的行为。
3. 隋末民变和唐朝的建立:介绍了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以及唐朝的建立过程。
第六章:唐的繁盛和宋的兴起1. 唐朝的政治和经济繁荣:介绍了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包括科举制度的设置、均田制的实施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等方面。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
-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郡县制和法律制度。
- 汉朝的推恩令和察举制。
- 隋唐的科举制度和三省六部制。
- 宋元明清的中央集权加强,如明代的内阁制度和清代的军机处。
2.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发展,包括铁器的使用和水利工程的建设。
- 手工业的繁荣,如陶瓷、丝织、造纸等。
- 商业的兴起,包括丝绸之路的贸易和市集的发展。
- 货币经济的演变,从贝壳货币到铜钱、纸币的使用。
3. 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 道家和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 古代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的成就。
4.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转变,如闭关锁国政策。
5.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 现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
-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政策。
7. 现代中国经济的转型:- 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 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全球化的影响。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合作的深化。
9.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 中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角色。
-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对外政策。
10. 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析:- 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贡献,如孔子、秦始皇、唐太宗、孙中山等。
- 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以上是必修二历史知识点的简要总结,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与世界的关系等多个方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梳理
历史必修2——经济史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
后出现犁壁,隋唐时,江东地方出现曲辕犁,并安装了犁评,日趋完善。
水利:战国时期修的都江堰。
农业灌溉工具有: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世界先进的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以后,江南形成了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①形成过程:商周时期:土地国有,集体劳作春秋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②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铁农具和农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③特点: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经营规模小,十分脆弱。
④意义: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⑤小农经济下的农民a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b在地主阶级的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遇自然灾害,面临破产流亡。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历程(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后,煮盐、治铁、铸钱等收归官办。
2.特点(1)官府直接经营;(2)集中的大作坊生产;(3)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4)素称发达,世界领先3.主要部门及发展概况(1)冶铜业:①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冶铜技术;②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铜器。
(2)冶铁业:①西周晚期时,已有铁器;②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③南北朝:灌钢法;④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