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玉鹿造型风格初探
虢国的玉鹿文化
鹿是一种群体性生活的动物,逐水草而居,“呼朋引伴,同行同食”。
遇见猛兽,雄鹿在外以角御敌,母鹿与小鹿居中。
古人将鹿群居的生活习惯类比人类,用鹿比喻宾朋,以“鹿鸣”为宴会宾客之乐。
《诗经·小雅·鹿鸣》中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后来人们将鹿鸣宴比作大宴宾朋的意思。
鹿纹玉器最先出自商代的墓葬中,以片雕为主,后来各个朝代由于人们的审美取向不同,鹿纹玉器也因此各具时代特色。
随着朝代的不同,玉鹿的形体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有站立,有卧地,有狂奔于草原之上,有散步于山间树林之中,皆是生动可爱,典雅秀美。
这都体现了古代人们以玉雕的形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鹿,其造型多种多样,有跪姿、站姿、回首望姿、奔跑等姿势,其形体灵动优美,集中体现了西周玉鹿的雕刻技术和审美情趣。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鹿,其头上有角者,鹿角的尺寸都比较夸大,鹿角大者能占到整件玉鹿的比例的二分之一,鹿角小者也占到整体的五分之一。
鹿角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有山字形、树杈形、分叉形、钉耙形等等。
现选精美者介绍如下:站姿玉鹿(图1),高4.6厘米,宽3.98厘米,厚约0.1—0.4厘米。
青玉,浅冰青色,玉鹿的臀部、后腿部、前蹄部、嘴部和鹿角的部分尖部因为受埋藏环境的影响,局部受沁呈现出灰褐色或灰白虢国的玉鹿文化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宋笑飞图1 站姿玉鹿图2 卧姿回首玉鹿图3 玉鹿眼部色斑块与斑点。
鹿整体作站立姿势,头部上扬,似乎在观察周围的情况。
鹿角从侧面看其枝杈似耙状。
全身光素无纹饰。
出土于虢国国君虢仲墓。
卧姿回首玉鹿(图2),高4.2厘米,身长4.8厘米,厚约0.1—0.5厘米。
青玉,浅冰青色,玉鹿的头部、颈部、前肢、后肢部位受沁,呈现褐色、灰白色斑块与斑点。
玉鹿呈四肢伏卧、伸颈回首状。
玉鹿以阴刻线刻画勾勒出鹿的扁口、圆眼(图3)、胸、腹等部位,头上山字形小角。
出土于虢国国君虢仲墓。
站姿玉鹿(图4),高8.5厘米,身长4.5厘米,厚0.4厘米。
千年玉鹿文化
千年玉鹿文化千年玉鹿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鹿就成为被表现的艺术题材,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有著名的鹿纹彩陶盆。
用玉料雕琢鹿形却要到商代,主要有鹿头形玉饰和鹿形玉佩两种。
山西灵石旌介村商代晚期2号墓出土的鹿头形玉饰(图1),圆雕,鹿角高耸,圆眼,双耳紧贴,口微张,颈部钻有一孔。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鹿形玉佩(图2),鹿作回首状,口微张,双耳后展,四肢前曲作卧状,前足钻有斜向孔。
图1图2西周的鹿形玉器主要有鹿形玉佩,不见商代的鹿头形玉饰。
除了继承商代鹿形玉佩的站立姿态、无角的外形特征外,新出现了鹿角高大的玉鹿造型。
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弓鱼伯墓出土的两件玉鹿玉佩(图3、4),大者高8.4厘米,大鹿昂首前视,臣字眼,角较长,有一圆穿位于角根处,蹄形足,小鹿作回首状,鹿角分支较多,圆眼,角中有一孔,供系佩之用,两鹿除关节部位有简单的阴刻线外没有其它纹饰。
此外,该墓还出土的一件鹿形玉佩(图5),圆雕一雌性幼鹿作站立回首状,无角,头顶两大耳耸起;两目之间穿透一圆孔,小尾翘起,臀部钻一较大圆孔,前后蹄足也各钻一穿孔。
此造型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鹿形玉佩有较多的相似之处。
山东滕州前掌大西周早期3号墓出土的鹿形玉佩(图6),鹿两角枝杈突出,高耸醒目,长颈弯曲作回首状,翘耳,圆目,上下颌、鼻、嘴分明,圆臀,小尾下垂,前腿直立,后腿微弯曲,颈间饰涡纹。
图3图4图5图6唐宋辽金元时期,玉鹿又赋予新的题材。
这段时期一是圆雕玉卧鹿较为常见,既可作摆饰,又可作文房镇纸。
二是辽金元时期的“秋水玉”,表现的是女真族秋季狩猎、射虎捕鹿的情景,图案为山石、柞树,有的虎鹿并存,有的双鹿为伴,有的柞树藏虎,最常见的还是山林群鹿图,在雕琢手法上,常留玉皮巧做秋色。
到元代,“秋山玉”逐渐衍变为福鹿图案,其影响一直波及到明清。
玉卧鹿·唐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卧鹿形玉嵌饰·宋代·北京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玉卧鹿·宋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秋山图玉佩·金代·黑龙江省博物馆藏秋山图玉佩·金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秋山图玉佩·元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玉双耳鹿纹八角杯·辽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到了明清,玉器的吉祥图案大量流传,很多吉祥图案含谐音隐喻之意,表达美好的愿望。
沈华:从历史文化的背景解读西周时期玉鹿的造型特点
沈华:从历史文化的背景解读西周时期玉鹿的造型特点中国历史文化记载中有许多民间传说和俗语,最常见的就是祝福时常用的:“福禄寿”之寓意。
福和寿不用解释了,古人的“禄”,应该是财运,用现代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事业”,取“鹿”的涵义一般就是从明清时期较为流行,但是作为中国文化记载可查的“创始人”。
根据目前整个历史看来周人实为中国初期各种制度的创造者,其中最具创造性的人物为周公,他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时至今日,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没有一致的看法。
不过我们可以综合古籍和考古资料的数据,尽量还原在当时那个时期,大量生产制作的玉器所使用的场合和作用是什么?一、西周墓葬出土玉器大概情况介绍除少量的传世品之外,我们已知的西周玉器主要出土于考古挖掘的西周墓葬当中。
西周王朝疆域广阔,封国众多,所以这一时期的墓葬数量极多、分布广泛。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西周墓葬总数尚缺乏准确的统计,但估计应在数万座之多。
在这些墓葬中,包括了除周王陵之外的各个等级的贵族墓葬和大量的平民墓。
目前已知西周墓葬比较集中的地区主要是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和诸侯圈的都邑遗址,如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渭西张家坡遗址、天马曲沃遗址晋侯墓地、上村岭虢国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辛村卫国墓地、琉璃河燕国墓地、曲阜鲁国故城、仙人台邿国墓地、浏阳刘台子逄国墓地、宝鸡墓地、灵台白草坡潶伯墓和溪伯墓等。
因为周人遵从“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礼记·中庸》的丧礼原则,所以在西周墓葬中的玉器不仅有为死者专门设置的丧葬用玉如玉覆面、口琀玉以及饰棺用玉等,而且还包括大量的墓主生前用器,如服饰用玉和礼瑞用玉,因此西周墓葬出土玉器是全面了解西周玉器的主要资料。
在这些出土的玉器中,我们根据出土的种类做了一个分类,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以鹿为原型的玉器较多,不仅引起我的兴趣和联想,也引起这篇文字的创作思路。
二、西周动物玉器出现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动物形为主创作的玉雕也叫“肖生玉”,主要的功能是作为佩玉用,可以用线缝制在衣服或配饰之上,并不是商周的发明,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探观古玉春秋(一)
探观古玉春秋(一)春天在即,在这里带大家看看过去一年里古天一的古玉拍卖。
古玉的春秋历经几千年,古代玉器雕琢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场别具风格的大戏,历朝历代都有可圈可点的佳品涌现出来。
广泛的私人收藏是我们这个地球人类共有的喜好和特色,因此民间市场交易的蓬勃带给大家鉴赏古代玉器的良机。
我们应记住,玉器是极具历史时代风格的产物,但是这个收藏市场的货品又历来良莠不一,吞噬了无数的人生财富,慎重的态度是多在这里看,细端真伪。
西周玉鹿高4.4cm 161,000RMB黄褐色玉鹿,为西周时期的典型器,具有鲜明的西周风格。
玉鹿为扁体片状雕刻,局部有沁色,呈站立状。
树形长角粗壮,臣字形大眼,大耳,短尾,体态丰润,蹄趾明显。
体肌以两道圆弧线表现,简练明快。
玉鹿早在商代就已出现,主要有鹿头形玉饰和鹿形玉佩两种。
到了西周时期,新出现了鹿角高大的玉鹿造型,这件玉鹿即为此时期的典型作品。
此玉鹿光素无纹,仅以几条简洁的轮廓线,区分开躯体和四肢,造型气宇轩昂,姿态优美,具有蓄势待发的动感。
玉鹿嘴部有穿孔,此玉鹿时代特征明显。
西周青黄玉兽面纹璜长14cm782,000 RMB青黄玉质,作神兽纹璜,雕工有明显的“一面坡”特征,为西周琢玉风格。
此璜的雕琢特点是其纹饰先琢一垂直的细阴线,再在此阴线的外侧隔开一条阴线的宽度斜琢一宽线;宽线深的一面出垂直陡棱,它与细阴线间的空隙遂成为一条阳文线;宽线浅的一面与器表面相交处出硬棱;宽线与细阴线的沟底都磨光。
这种雕法利用平面、斜面、阳线、阴线在把玩时反光面交替变化闪动造成丰富的装饰效果,是西周中期新出现的特点。
此玉璜的厚度均匀,边棱陡直,表面及线的底部都磨得很光平,表现出很高的雕琢技术水平。
汉青白玉小翁仲高3.3cm 115,000RMB玉翁仲是汉代辟邪三宝之一,其他为:玉刚卯严卯、玉司南佩,是汉代玉文化的典型代表。
玉翁仲刀工简练,尺寸较小,体扁长,为半圆雕。
翁仲造型简单,用了了几刀就表现出了冠、头、胡须、双臂和上下身;以阴刻线饰双目和口;腰间以两道粗横弦纹,表示拱手;着长袍,直立正视。
【每天美玉】——殷墟妇好墓出土玉环、玉饰、玉鹿鉴赏
【每天美玉】——殷墟妇好墓出土玉环、玉饰、玉鹿鉴赏殷墟妇好墓玉环|玉环|此件商代晚期玉环1976年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环外径22.42毫米,内径9.17毫米,最薄处1.83毫米,最厚处2.88毫米,重量为22.02克。
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玉环质地较好,呈半透明状,边缘处略有残缺,正反两面均光素无纹。
殷墟妇好墓玉饰此件商代晚期玉饰1976年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饰长12.90毫米,宽35.54毫米,最薄处1.75毫米,最厚处1.89毫米,重量为7.628克。
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
玉饰玉质较差,整体呈深黄色沁色,琢有凸出的同心圆。
底部边缘残缺。
从上至下贯穿一穿孔,上小下大。
形似子弹头。
殷墟妇好墓玉鹿玉鹿线图此件商代晚期玉鹿长60.5毫米,宽49.1毫米,最薄处4.1毫米,最厚处6.2毫米,重量为35.2克;硬度为6-6.5莫氏度。
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仪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
0102030405滑动查看更多玉鹿呈青绿色,有黄斑,可见絮状物,微透光,油脂光泽明显,浮雕。
形似幼鹿,作伏卧回首状,闭口,圆眼小耳,无角,短尾奇蹄;前肢较长,蜷曲于腹下,蹄朝上;后肢前屈,蹄朝下,后肢上侧有圆孔;颈饰鳞纹,身饰云纹,背脊与尾刻人字纹。
知识拓展鹿是祥瑞之兆的说法由来已久。
鹿的形象在我们国家的文化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经常出没于山林草石间,典雅机敏,能带来美好吉祥。
《符瑞志》载:“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
”在文明起源的时代,古之人类也是认识到鹿的,而且不约而同地将幸福愿望寄托在它身上。
起源于印度半岛的佛教,也讲着七色鹿的故事。
看来这种生物,的确讨喜。
玉器上见到鹿的形象,最早源自商代,也就是妇好所在的时期。
鉴赏:商代回首鹿
鉴赏:商代回首鹿从各博物馆馆藏的商周玉鹿中对比,带有鹿角的相对多一些,这种只带耳不带角的,只在台北故宫有收藏。
从各博物馆馆藏的商周玉鹿中对比,带有鹿角的相对多一些,这种只带耳不带角的,只在台北故宫有收藏。
1 这件在制作时,各个部位的棱角,基本都被加工处理。
在无棱角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长期盘戴把玩,使器物的整体结构,进一步出现了特有的圆角过渡,俗称圆滑舒服的手感。
赝品伪造生坑,半生坑的技术比较成熟,而伪造熟坑玉器的很多特征和熟旧效果,在技术处理上,很难实现面面具到的伪造方法和手段。
这便给我们提供了各方面的造假证据。
2 玉鹿眼和眉部位的阴线条内,既有解玉沙留下的颗粒痕迹,又有高亮度研磨光。
这是赝品无法做到的。
真品线沟内的光亮度明显比整体的亮度高,这是因为佩戴把玩触摸不到阴线的眼和眉,阴线的线沟内基本上保持磨制成形时的光亮度,而能够触摸到的部位,经过长期的佩戴把玩,会逐渐失亮,或变为柔和的熟坑光亮。
赝品伪造的整体亮度高,而阴线沟内的光亮度却相比明显低。
3 皮壳和包浆是我们鉴定新老真伪玉器的重要方面。
古玉的皮壳包浆有几十种,而这件玉鹿的表面,有极细腻的老化皮层,玉器老化规律性的表现,在于表面出现微脱层,就如同瓷器釉面的失亮质感;汽车车漆表面老化失亮的特征基本相似。
而赝品伪造这种效果,无非釆用化学腐蚀剂或者机械研磨的处理手段,但是赝品与真品的皮壳包浆,形成的原理完全是两回事。
除了以上三条证据之外,还包括线条的磨制特征,器物的透孔特征,圆角度,弧度,曲线以及一些工艺的死角部位等方面,都与真品存在着很多差异。
从收藏方面,历来藏界把商,周、战汉玉器做为重点收藏,理由是好且少,因此具有收藏价值和升值前景。
鉴赏视频:。
由鹿的意象表达探究鹿纹对禄文化的传承
由鹿的意象表达探究鹿纹对禄文化的传承摘要:鹿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多种意向表达,如与儒道、女性、图腾文化的融合。
鹿作为禄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意向表达上为禄文化传承提供了图像表达的元素资源与史料支撑。
笔者希望通过对鹿之儒道意象与仕途生生不息、鹿之女性崇拜与人丁兴旺、鹿图腾与官职禄位三方面的阐述,可以寻找到禄文化传承上的图纹创新。
关键词:鹿鹿意象禄文化鹿形象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彩陶上,常以卧姿、立姿或奔姿展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在后来的艺术塑造上多呈对鹿纹、三鹿纹、团鹿纹造型,其中两鹿相对,做跪伏状回首相望居多。
唐宋以后,谐音寓意吉祥蔚然成风,古人借鹿与禄谐音,更加扩大了鹿纹的应用范围,多见于书斋、文具等装饰之中,用以表达读书祈禄之意。
实际上鹿与禄的联系不仅在于谐音,关于鹿的意象表达也是传承禄文化的点睛之笔。
笔者结合历史积淀与自身理解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在禄文化传承上做出突破。
一、鹿之儒道家意象与仕途生生不息鹿由《诗经·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开始成为儒家文化的形象代言。
一方面鹿恬静、和善、少斗,很符合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另一方面儒家本是学的代表,且鹿又与读书之禄谐音,可以说儒家尚鹿自是情理所在。
自古以来儒家都重视民以食为天,“鹿”的形象便也潜移默化的渗透于食物的基础来源——农耕文化。
就目前来说,多数学者认为鹿形象的渗透是与龙相联系的。
首先龙图腾形成于农业文明,其作为一种人造意象,融合了多种文化,是众多吉祥的综合体。
商周青铜器中的龙作蛇身、兽首、牛角爬行状。
至民族大融合走向统一的隋唐盛世,龙头上竖起的牛角则分开枝叉成为鹿角,此后从未改变。
再者,从古至今,龙在人们心目中都是帝位的象征,鹿作为官禄的象征,自然是与龙相辅并置的,可以说二者的结合便是几千年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主要手段,“耕”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读”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智力支持。
(1)浅谈巴尔先生古玉藏品(二)商周(下)(1)
(1)浅谈巴尔先生古玉藏品(二)商周(下)(1)浅谈巴尔先生古玉藏品(二)商周(下)(1)网上资料摘录与你共享,向原作者致敬!浅谈巴尔先生古玉藏品(一)商周(下)(1)在前一集浅谈巴尔藏过的商周礼玉。
现在让咱们开始来看看他当时藏的商周玉佩饰件。
首先谈谈一些动物佩饰件。
新石器时代已有以动物为题的陶塑。
不过“玉”雕动物佩饰种类则有限。
大都仅限于。
如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枭,龟,蚕,蝉。
良渚的玉鸟,鱼,鳖。
石家河的玉虎头。
等。
这些动物不但在商周时期继续以不同的纹饰出现。
同时其他动物玉雕件在商周时期也被一一搬出。
如兔,羊,猴,鸭,鹅,牛,马,象,蜥蜴。
这么多动物。
从那开始。
今年是虎年。
就先看看玉老虎吧!前一提过玉虎在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600-前2000)已出现。
不过只有虎头(图1,国家文物局藏)。
整只玉雕老虎也要到商代才出现(如巴尔生前藏的之一玉虎,图2)。
巴尔藏过的一件商玉虎佩饰件(图1)直筒圆角的双耳,俯卧状,长尾上卷,前后各有一圆孔。
生动可爱! 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107号墓也出了一支(图2)。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注:这种圆管形的角在商代出现一时,有时用于玉龙头上。
下面这件巴尔藏过的商晚期玉虎。
纹饰较特别。
具有一番虎威。
看了令人俱畏!商代玉虎。
除了圆雕件外。
大多以片状出现。
巴尔当时也收了几件。
如图下。
尾有卷或非卷。
孔有单或双。
巴尔当时藏的这两件玉虎较特别。
上面是一支虎头蚕蛹身。
嘴里还咬着一支虫(或蛇?),只看到一挣扎的尾。
下面这一虎奇特的是。
钻了3个孔。
尤其这一眼孔令它显得更生动!商代老虎除了前面看到的虎头蚕蛹身。
还有如下面的虎头鱼尾。
耳也是蘑菇状。
臣字眼。
脚肥壮有力。
朱砂沁明显。
虎头鱼尾。
蘑菇顶。
除了上面一件。
巴尔当时还有一件如下。
鱼尾更明显。
美哉!这里还有一件巴尔先生旧藏的玉老虎。
身,足爪,及卷尾都很明显。
可是头却难看出是虎头,,,难道是虎身怪兽头。
这件巴尔旧藏的动物看来有点抽象。
您能看出是什么吗?仔细看看这件巴尔旧藏商玉玦 (图1)。
文物-博物馆-远古的灵兽--玉鹿
远古的灵兽-------玉鹿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张秀玲鹿是由古至今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瑞兽,有祥瑞之兆,古代玉器中自然少不了鹿这样一个题材。
商周时期独有的薄片状玉鹿是最原始也是最经典的一类,写实与夸张巧妙结合,艺术剪影般的视觉效果,称得上是极为出色的平面立体化艺术。
鹿“食则相呼,行则同旅,居则环角向外以防害”,古代先袒们将鹿这种群居的习性推及人类,以鹿喻宾朋,以“鹿鸣”为宴会宾客之乐。
《诗经·小雅·鹿鸣》中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后来,所谓“鹿鸣宴”也就有了大宴群臣嘉宾的意思。
南朝时《宋书·符瑞志》中也有记载:“天鹿者,纯灵之兽也。
五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备则至。
”还有,“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
”鹿的形象最早出现在玉器中是在商代,历经各朝各代演化,造型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它们或卧或立,或奔跑于山间绿野,或漫步于林间树下,皆秀美生动、典雅可爱,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不同朝代的鹿纹玉器虽然各具时代特色,但商周独有的板片状玉鹿无疑是最原始也是最经典的。
它们的工艺简单古拙,在造型的把握、线条的处理上能把写实与夸张巧妙结合,寓动于静中又有艺术剪影般的视觉效果,称得上是极为出色的平面立体化艺术。
鹿的原始崇拜在贺兰山、武夷山等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岩画中已屡屡出现有鹿的形象,这是史前先民留下的思维符号,是一种原始图腾的图像。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北方及黄河中下游地区,许多史前文化层出土的陶器上都绘有鹿的形象,尤其是青海地区卡约文化出土的彩绘陶器上,动物造型中以鹿纹最为常见。
有研究学者在古代原始崇拜图腾形象与岩画上古人留下的思维符号联系研究中发现,鹿是以“母性”形象出现的,古人崇拜信仰鹿是人类的母性祖先。
青海湟源大华中庄出土的一件卡约文化时期的铜权杖首上就有母子鹿的形象,子鹿在母鹿腹下吃奶,母鹿耸肩、弓腿、竖耳呈警觉状。
考古研究人员认为,在图腾崇拜盛行的时代,人们把图腾形象视为本族群的血缘亲属或祖先。
商周高古玉鹿(13件极品馆藏)
商周高古玉鹿(13件极品馆藏)在古人心目中,鹿是一种瑞兽,有祥瑞之兆。
《宋书·符瑞志》载:“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
”认为鹿为纯善禄兽,“鹿”与“禄”谐音,寓意加官进禄、权力显赫。
因此,古代玉器中鹿纹图案较多,造型亦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或卧或立,或奔跑于山间绿野,或漫步于林间树下,皆生动秀美、雅致可爱。
玉器中的鹿纹最早出现在商代,以后各代屡有发展变化,各具时代特征。
其造型丰富多彩,寓意吉祥,是深受国人喜爱的装饰纹样,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商·鹿安阳殷墟出土商代晚期玉鹿长3.5厘米,宽2.7厘米,厚0.57厘米。
青白色,鹿作回首状,口微张,双耳后展;四腿前屈作卧状,前足有斜向孔,无尾。
商代玉鹿造型简单,以片状居多,圆雕较少。
最大的长8厘米左右,一般在3~4厘米,常呈短腿直立回首状。
琢玉工匠刻意突出鹿角、耳以及眼睛,其他部位则一带而过,仅具其形。
鹿角有几种,一种没有角,一种为枝杈形角,另有一种是双角对分,或对称或不对称。
眼睛可分为小圆眼、臣字眼、菱形眼、橄榄形眼等,而且大都是由阴线刻划而成。
躯体上多无纹饰,有的只有几条阴刻线作为分界线,把躯体和四肢分开。
穿孔多在颈部、臀部,可供佩戴,兼具写实夸张之美。
山东滕县前掌大商代墓葬出土玉鹿高5.4厘米,宽4.3厘米,厚0.5厘米。
两面平雕,纹饰相同。
两角枝杈突出,作回首状,翘首圆眼,上下颌、鼻、嘴分明;颈间有涡纹,圆臀小尾,后腿略弯。
颈间有一穿孔。
▌西周【早】·鹿周代玉鹿也多为片状,光素无纹,仅有几条简洁的轮廓线,一般比商代的略大。
有回首、前视、伏卧、站立等各种造型,气宇昂然,姿态优美,刀法爽健,磨制细腻。
鹿大耳、大眼,角的枝杈像小树一样直立头顶,有对称和不对称两种,其中不对称的长角相对较多。
足粗蹄大,大多是半蹄状,整个躯体显得较肥壮。
但其身体与长角相比,常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穿孔也多在颈部、臀部。
现择其各地出土的玉鹿加以介绍说明。
虢国墓地出土玉鹿比较研究
虢国墓地出土玉鹿比较研究张菁华【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发掘的虢国贵族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通过对其中几件堪称佳作的玉鹿作品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当时制作玉器的精湛技艺,对两周史、玉器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2)001【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虢国墓地;出土玉鹿;比较;研究【作者】张菁华【作者单位】虢国博物馆,河南三门峡4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6.8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发掘了一处两周之际的虢国贵族墓地。
墓葬中除了发现有宏伟瑰丽的青铜器以外,还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玉器。
这些玉器有的是距今六千年前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有的是商代流传下来的刻铭之器,如小臣系玉环、小臣玉戈等。
出土西周早、中期器物的数量所占比例较前者为多,西周晚期及春秋早期的更不待言。
虢国墓地出土的这批玉器资料提供了难得而数量众多的标准器群,对两周史、玉器史等诸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些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种模仿动物造型的玉器。
其中几件玉鹿堪称佳作。
①M2001、M2012的资料均已发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
M2009的资料尚未完全发表,本文所讨论的玉鹿除M2001藏于河南博物院外,其余均藏于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从以往考古发掘中来看,仿生玉器的制作主要分为圆雕和片雕两种。
此次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鹿均属于片雕。
M2001出土的一件玉鹿(M2001:546)是青色玉质,全部受沁,呈棕褐色与浅土黄色。
高8.5厘米,长4.5厘米,厚0.4厘米(图1)。
华丽挺拔的枝状角略有残损,推测鹿角的制作过程可能是先以管具去料,再以线具、片具等工具制作完成。
鹿首前望,耳部微内凹弧,有水平琢磨的痕迹。
从口鼻部“中间宽深、两端尖浅”的特征来看,系用砣具制作而成。
中国古代瑞鹿图案的艺术赏析
中国古代瑞鹿图案的艺术赏析作者:孙恺祺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07期摘要:从远古到近现代的各个不同时期,中国传统鹿纹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由最初的图腾转化为吉祥符号,在吉祥图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鹿纹在洪福延绵、长寿宁康、进禄加官、祥和瑞兆等方面都附有深刻的吉祥文化意义。
本文通过在雅昌网中的“天禄永昌—故宫博物院藏瑞鹿文化特展”的展览中展品的欣赏与分析。
简述鹿图案的祥瑞意义。
关键词:瑞鹿;图案;明清时期一、瑞鹿图案的意义与出现鹿纹原指鹿身上的花纹,古代人民认为鹿是一种神物,是人升仙时的乘骑。
人们将其多用于瓷器装饰纹样。
玉器中最早出现鹿纹是在商代,以后各代屡有发展变化,各具时代特征,其造型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应用广泛,既是深受国人喜爱的装饰纹样,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鹿在中国文化里,一般代表的是财富(和禄同音)和自由,鹿、禄——《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张晏注:“鹿喻帝位。
”即鹿作“禄”解。
如“指鹿为马”是强权的强词,“鹿死谁手”、“平原逐鹿”,都寓意于政,治,之,争。
也有代表健康(道家寿星们都是骑鹿的,天禄永昌—故宫博物院藏瑞鹿文化特展中:《水晶雕鹿鹤同春寿星》、《张宏裕款竹根雕骑鹿寿星》、《白玉带鹿仙人》、《碧玉寿星骑鹿晋寿山子》都有表现)、美丽(俪皮就是鹿皮)、权利(所谓逐鹿)等等引申义,在古代还被视为神物,认为鹿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那些长寿神就是骑着梅花鹿。
在商代鹿骨已用作占卜,内蒙古的商代岩画中也是以鹿最多,殷虚还发现鹿角刻辞。
东周时期,楚墓中流行使用本,雕,镇,墓,鸟,兽,神,怪,它们的头上都安装真实的鹿角,形成楚文化的特点,认为鹿角有神,异之力,对死者在冥,界生活起到某种保护作用。
总之在中国古代鹿是一个常用的图腾,鹿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支,历代艺术作品中都有鹿,佛座上的卧鹿浮雕,可见,中国很早在商代就已经开始赋予了鹿各种美好的寓意。
商周时期的动物玉雕
商周时期的动物玉雕商周时期的动物玉雕(2012-04-26 11:41:24)分类:玉石一、宗教与艺术相融合在商代,鸟图腾的意义非凡,有深刻的宗教含义:“简狄因食玄鸟之卵,而成孕生契,契即为商族的共同祖先”。
传说中商族因玄鸟而生,所以鸟形纹是商代玉雕的主要纹饰之一。
由此可见,玉雕的题材中有宗教与艺术相融合的深刻文化背景。
鹿,在商代被视为一种神物,是祥瑞的象征。
所以说“道备则白鹿见”。
而《诗经·小雅》有:“磬无不宜,受天百禄。
”自汉、唐起,因“鹿”与“禄”谐音,所以鹿的造型常使用在玉雕的众多吉祥纹样中。
二、写实与抽象的统一在商代玉雕中,飞禽走兽来源于生活,造型准确。
造型手段有三种:正面、侧面和圆雕造型。
根据不同的视觉审美要求,因形施艺。
如图2中的玉蟾蜍,取正面造型,体现其匍匐爬行的艺术效果;图3中的玉虎,侧视可表现兽中之王的神情动态;图中绿松石凤鸟,是一件圆雕器物,完整表现其体形结构与形象特征。
绿松石凤鸟与此写实的方法相对应,商代玉雕还有抽象雕刻法来表现器物的造型:动物的形象简明,不求细部刻画,夸张代表性部位的形象美。
如玉龙的大头、玉虎的翘尾、玉凤的高冠长尾。
这些被夸张的部位,被夸大和突出得甚至不合比例,但动物的形体特征却表现得十分生动。
如图5中的玉蝉,简单的八道线条(远早于“汉八刀”),就简洁抽象地表现出蝉的造型。
三、动与静的统一动与静的习性特征完美统一,这是商周时期玉器造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这一时期玉器中经常出现的动物题材如:大象扬鼻、玉牛耕地、玉虎张口卷尾、瑞兔抿耳、鱼类弓身等,千姿百态的动物形象被能工巧匠们凝固在一块块玉石中,美不胜收。
西周玉牛商晚期玉虎玉兔四、天、地、人、神造型的统一商周玉雕的另一个特点是天、地、人、神合一的精神内涵。
在动物形玉雕中,商人借玉雕抒发对动物繁衍的企盼,展现动物的自然性、动物与人的和谐;表现动物性与人格性的统一,人与动物和大自然之间的生命依存关系。
举例说来,玉人是西周初期虢国墓葬中龙神人共于一体典型合雕相生玉器,极为珍罕。
谈古论今话玉鹿
谈古论今话玉鹿【摘要】从中国古代玉文化中鹿的造型中了解从古至今鹿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商周时期玉鹿雕刻工艺鹿,体态清秀,性情温顺,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哺乳类动物。
在我国,鹿很早就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这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实。
从商代开始,人们就将玉石琢刻成各种鹿的造型,这是因为先民们就将鹿视为一种瑞兽,认为鹿有祥瑞之兆。
《符瑞志》载:“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
”因此古人常常将玉石雕刻成鹿的造型。
古代的玉鹿造型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它们或卧,或立,或奔跑于山间绿野,或漫步于林间树下,皆秀美生动、典雅可爱。
尤其是唐宋以后,古人借鹿与禄之谐音,以象征福禄常在,官运亨通,应用更加广泛。
随着朝代的更替,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以及琢玉工艺的进步、提高,玉器上鹿的形象日渐丰满完美,画面内涵也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吉祥之意趣。
对历代鹿纹图案进行探讨和研究,既可以使我们了解鹿纹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可以为包括古玉在内的鉴定、断代提供一个依据。
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最早的玉鹿出现在商代,这一时期的玉鹿造型比较简单,多数以片状体出现,琢玉工匠只是刻意突出鹿角、耳以及眼睛,其它部位则一带而过,仅具其形。
如鹿角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没有角,一种为三歧形角,另有一种是双角对分,或对称或不对称。
眼睛可分为小圆眼、臣字眼、菱形眼、橄榄形眼等,而且大都是由阴线刻画而成。
躯体上多无纹饰,有的只有几条阴刻线作为分界线,把躯体和四肢分开。
穿孔多在颈部、臀部,可供佩戴。
1991年山东滕县前掌大商代墓葬出土的玉鹿,高5.4厘米,宽4.3厘米,厚0.5厘米。
两面平雕,纹饰相同,两角枝杈突出,作回首状,翘首圆眼,上下颌、鼻、嘴分明,颈间有涡纹,圆臀小尾,后腿略弯,颈间有一穿孔,兼具写实、夸张之美。
西周时期,玉鹿也多为片状,光素无纹,仅有几条简洁的轮廓线,但玉鹿的造型一般比商代的略大。
有回首、前视、伏卧、站立等各种形态,气宇昂然,姿态优美,体现出当时玉工对于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精湛的琢玉技巧。
玉鹿赏析,古人心中的祥瑞
玉鹿赏析,古人心中的祥瑞在古人心目中,鹿是一种瑞兽,有祥瑞之兆。
玉器中的鹿纹最早出现在商代,以后各代屡有发展变化,各具时代特征。
其造型丰富多彩,是一代代玉匠的灵感创作,寓意吉祥,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鹿形玉佩商代晚期鹿头形玉饰商代晚期鹿形玉佩西周早期鹿形玉佩西周早期人物抚鹿纹玉佩唐代玉鹿宋代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秋山饰炉顶金代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鹤鹿纹玉帽顶元代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鹿纹玉饰明代锁形玉佩清代晚期鹿形玉佩西周鹿形玉佩西周鹿形玉饰西周鹿形玉佩西周晚期鹿形玉佩西周松鹤龟鹿纹玉佩宋代卧鹿形玉嵌饰宋代玉卧鹿宋代玉抚鹿玉童子宋代衔芝玉鹿宋代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卧鹿宋代现藏于北京颐和园玉带钩南宋现藏于广汉市文物管理所四川省广汉市和兴乡联合村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鹿纹玉帽顶辽金时期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虎鹿纹玉饰辽金时期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双鹿形玉佩金代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绥滨县奥里米城北墓葬出土双鹿纹玉带环金元时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双鹿纹玉饰金元时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鹿纹玉帽顶金元时期现藏于武汉博物馆鹿纹玉佩金元时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鹿形玉饰元代现藏于成都博物馆四川省成都市利民巷元代窖藏出土双鹿玉山子明代现藏于灵璧县文物管理所安徽省灵璧县高楼公社窖藏出土嵌玉鎏金银饰明代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明氏家族墓出土双鹿纹玉带板明代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双鹿纹玉带板明代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人物鹿纹玉炉顶明代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鹤鹿纹玉笔架明代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寿星鹿鹤纹玉摆件明代现藏于天津博物馆鹿纹带銙明代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鹿纹带銙明代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侵删)。
西周玉器鉴赏之馆藏西周玉鹿欣赏及与商代玉鹿的区别
西周玉器鉴赏之馆藏西周玉鹿欣赏及与商代玉鹿的区别在欣赏西周玉鹿之前,我们先来探索一下西周玉鹿的源头,看几件商代玉鹿。
先看看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鹿,妇好墓出土的玉鹿并不多。
12上图为妇好墓出土的两件商代玉鹿,也是片雕,但与西周玉鹿差别比较大。
再来看一件山东滕州前掌大出土的商代玉鹿。
上图为山东滕州前掌大出土的商代玉鹿。
这件玉鹿与妇好墓出土的玉鹿明显不同,更加写实一些,玉鹿作回首状,曲颈线条优美,圆眼,鹿角分两叉,叉上又分多枝叉。
肢体粗壮,前肢触地,后肢跃起。
西周玉器鹿形象众多,明显传承这这件玉鹿的风格,但表现方式又有不同。
下面进入正题,欣赏几组西周的玉鹿,看看西周玉鹿和商代玉鹿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一是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西周玉鹿上图为山西曲沃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西周玉鹿,站立,鹿角长且粗壮,分两杈向左右平展,卷成两个大圆孔,鹿头昂首观望,前胸挺出,后背拱起,短尾,体态丰润,蹄趾明显,体肌及后肢前曲,表现了鹿在起跑瞬间时的神态。
二是陕西宝鸡茹家庄弓鱼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玉鹿123456上图为陕西宝鸡茹家庄弓鱼国墓地出土西周玉鹿,数量较多,形态各异,十分优美三是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玉鹿。
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玉鹿与晋侯墓地、弓鱼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玉鹿不同之处,在于奔跑的姿态有所不同,其中有一只玉鹿四蹄腾空,还有一只玉鹿刻画的是前蹄收起后蹄蹲地的瞬间,动感十足。
1234上图为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玉鹿四是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西周玉鹿。
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四只西周玉鹿眼、角、首、形态都不相同。
上图为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西周玉鹿,这两只玉鹿是没有伤残的,均为回首站立状,右侧玉鹿的角上有穿孔上图为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西周玉鹿,回首,前脚支撑后脚跃起,有穿孔可系佩,后腿断裂修复上图为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西周玉鹿,直视前方,作势欲跑,角部有残五是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西周玉鹿。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西周玉鹿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西周玉鹿又不相同,眼睛刻画不一样,鹿角的切割后也没有修饰,保存着明显的切割痕迹,形态也有所不同。
鹿纹
从目前考古资料看,史前玉器中动 物纹较为少见,仅在红山文化和良 渚文化中发现了一些形制简单的动 物形象,如龟、鱼等。直至商代晚 期,玉器上的动物造型才逐渐丰富 起来,张口露齿的虎,缩头缩尾的 龟,温静可爱的鹿,虽然形象拙朴, 但线条简洁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琢 玉技术已经能够在坚硬的玉器上雕 琢出复杂的动物形象。
1974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出土两只玉鹿,一昂首前视,一回首顾盼,皆纹饰简洁, 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同时有很多周代的玉鹿表面光洁度非常强,像水银一样,被称 为“水银光”。
• 战国玉鹿
战国时期的玉鹿可以分为立式、跪式两种,其中立式较多,造型简练逼真。与西周的玉鹿 相比,有以下特点: 1、以单角者多见,出现了分杈大独角,枝杈后弯到臀部,角枝比西周粗壮。 2、足部结构明显,特别是蹄尖近似牛蹄。 3、眼形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眼梢向上挑的圆眼,是采用斜挖压磨的技法雕刻的,这种方 法使眼珠凸出,很有神采,为战国时期独有的典型特点。
• 元代玉鹿
元代玉鹿与宋代纤细秀丽的风格迥然不同,比较讲 究作品的气韵和粗放性,不追求细部的刻画,颇具 元人健壮豪迈之气魄。最突出的技法是重刀雕刻, 刻痕较深,把鹿的头、颈、躯干、四肢隔离开来。 一般一件器物上重刀很多,刀纹很深,这是元代不 同于其它朝代的特殊技法,目的是使主体富有立体 感。鹿角为长角单面勾云纹。元代鹿纹的另一特点 是用短小的阳刻线来代替轮廓线,除主纹饰外,辅 助纹饰也有重刀,而且出现了新的雕刻技法——深 层雕。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炉顶,即器盖,雕刻技 法采用透空雕、深层雕,纹饰有描写山林中的动物, 及山村、树木、花草等,雕刻风格粗犷,是宋元以 来的新品种。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收藏的元代玉鹤鹿 纹炉顶,长2.7厘米,宽1.6厘米,高3.1厘米,玉 色青白,采用多层镂雕技法。柞树下镂雕一对回首 对视的鹿、鹤,鹿身圆润,四条腿采用重刀镂雕, 纤细有力,鹤身用短直阴刻线表示羽毛。平底,底 部有4个穿孔。
造型古朴而形象逼真的商周动物形玉佩
造型古朴而形象逼真的商周动物形玉佩敬启者:现在每天公众号文章的点击阅读量在3000~5000之间,在这里由衷感恩诸位对我的关注与支持。
我想冲击一下单日公众号文章点击阅读量突破10000。
如果成功,我就开一场微信直播,给诸位免费鉴定古玉,前提必须要是关注“积祥轩”微信公众号的粉丝。
直播鉴定古玉,需发关注“积祥轩”公众号截图+需要鉴定古玉图片。
不管有多少粉丝需要鉴定,我保证每人最少一件,绝不落下一人未关注积祥轩公众号而谎称粉丝加好友求鉴定古玉者,一经发现直接拉黑《古玉史话》—卢兆荫著个人学习笔记节选造型古朴而形象逼真的商周动物形玉佩动物形玉雕亦称象生玉器或肖生玉器,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十分盛行,是当时玉器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
雕琢技法多数为片状浮雕,少数为圆雕。
动物形玉雕种类繁多,形态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现实动物、神话动物和怪异动物三大类。
现实动物现实动物玉雕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又可分为兽类、禽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水生动物和昆虫等类。
兽类玉雕有虎、象、熊、鹿、猴、马、牛、狗、猪、羊头、兔以及蝙蝠等。
玉虎有浮雕的,也有圆雕的;有作卧伏状的,也有呈行走或奔跑姿态的,形态多样。
圆雕的玉虎由圆柱体玉料雕琢而成,虎身有长有短,短者比例适中,长者的身躯给以合理的夸张,因为并不使人感到失真,反而更显得勇猛、威武。
一对圆雕的玉象,大小、神态基本相同,纹饰也完全一样。
象作站立状,身躯肥胖,四肢短粗,大耳下垂,长鼻上扬,鼻内卷成圆孔,把幼象娇憨活泼的稚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述玉虎和玉象都出自妇好墓。
殷商时期的玉鹿出土不多,殷墟出土的玉鹿作卧伏状,头上无角,似为幼鹿。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代晚期墓中出土一件玉鹿作站立状,双角分出许多枝杈。
这种双角多枝杈的玉鹿不见于殷墟,但在西周时期的墓葬却较为多见。
西周的这类玉鹿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多样,有呈卧伏状,也有作站立状或奔跑状的。
雕琢的温室一般较为简洁,但能充分表现鹿的性格特征,因而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成为西周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形玉雕。
历代玉鹿的鉴定
历代⽟⿅的鉴定⿅,⼈们⼼⽬中有着很好的形象,究其原因,⼀⽅⾯是⿅性情温顺,不伤⼈;另⼀⽅⾯是“⿅”与“禄”字谐⾳,⽽⽐喻做官近禄。
因此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常有⿅的形象出现。
本⽂对历代⽟⿅(包括单体⽟⿅、⿅纹⽟器)的鉴定特征进⾏综合论述。
以⽟作⿅,迄今所见最早为商代晚期。
造型模式化是此期⽟⿅的重要特点。
这⼀时期的⽟⿅造型简单,以⽚状体居多,圆雕器极少。
常呈短腿直⽴回⾸状。
刻意突出⿅⾓、⽿及眼睛,其它部位则不着重表现,仅具其形。
⿅⾓主要有以下⼏种:⼀种没有⾓,⼀种为三歧形⾓,另有⼀种是双⾓对分,或对称或不对称。
眼睛主要圆形、重环形等,⽽且⼤都是由阴线刻画⽽成。
躯体⼤多⽆纹饰,有纹者均为双钩阴刻技法雕琢的卷云纹。
穿孔多位于颈部、臀部,可供佩戴。
西周⽟⿅与商代区别不⼤,也多为⽚状,皆光素⽆纹,仅有⼏条简洁的轮廓线,把躯体和四肢分开。
有回⾸、前视、伏卧、站⽴等各种造型,⽓宇昂然,姿态优美,⼑锋爽健,磨⼯细腻。
⿅⼤⽿、⾂字形⼤眼,⾓的分叉像⼩树⼀样直⽴头顶,有对称、不对称两种,其中不对称的长⾓相对较多。
⾜粗蹄⼤,⼤多是半蹄状,整个躯体显得较肥壮。
但其⾝体与树形长⾓相⽐,常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穿孔也多在颈部、臀部。
东周、秦汉⽟器中⿅题材者极少,未见单体形⽟⿅,仅有少量带钩、⽟璜边缘镂雕⿅形以作辅助装饰。
到了唐代,⽟器的现实主义风格发展到了⼀个新阶段,⾯向⾃然,取材⽣活,开创了⽟雕艺术世俗化、玩赏化、多样化、写实化的崭新风貌。
⿅题材⽟器⼜开始增多。
从造型上看,唐代⽟⿅的头颈较长,⽐例协调,形态优美,以匍匐状居主流,奔⿅造型较少。
另外出现了⼀种肿⾻⿅的造型。
圆雕⽟⿅开始较多出现。
⿅⾓形乃分杈独⾓,其态与龙⾓相似,为长脚的勾云状;肿⾻⿅的⾓则呈花朵形。
⿅的脸部讲究写实,额、⿐、腮部结构分明。
纹饰、线条运⽤粗细结合的办法,粗线条表⽰轮廓线,⽤细密的短线表⽰体⽑。
宋代⽟⿅基本上沿袭了唐代风格,但形象朴拙有余,矫健不⾜。
有⽴体圆雕,也有⽚状挂饰,特别是带饰板上的镂雕⿅纹在宋代较为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周玉鹿造型风格初探
作者:滕逍霄
来源:《卷宗》2020年第03期
摘要:本文将商周墓葬中出土的写实型玉鹿集中起来,根据发掘报告中的文字描述,拓片、线图、照片等材料,对其进行特征归纳。
依照造型风格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代表商周时期玉鹿兴起,鼎盛及逐渐衰落的过程。
尤其注重对鹿角的考察,认为昭穆时期分两主枝、多小枝的树杈形高耸大角最具代表性,也是玉鹿发展过程中的高潮。
同时结合现有的考古材料,初步探讨商周时期玉鹿的功用、使用等级、地域分布等问题。
关键词:商周时期;玉鹿;鹿角;造型;风格
1 绪论
玉器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古代文明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玉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古人用玉的记载。
在以往对出土的动物型玉器所做的研究工作中,对想象动物型玉器关注较多,如夔龙、神兽、怪兽、凤鸟等,将写实性动物型玉器单独分离出来的研究较少,对玉鹿这一形象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鹿,是古代艺术题材中常见的吉祥物,被视为仁兽,有祥瑞之兆。
从现有的考古材料看,在玉石材料上雕琢鹿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仅发现一例,为石家河文化的滑石鹿头形饰。
但其材料选用滑石,不能归为玉鹿的范畴。
因此,据现有的考古资料,鹿纹,以玉器作
为载体,在整个先秦时期发展历程中,最早出现于晚商时期,盛行于西周,此后逐渐衰退,零星出土于春战时期。
2 时代与造型
根据墓葬中出土玉鹿风格的变化,本文将其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
2.1 商末到西周初年武成康王时期
这一时期是玉鹿的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数量少,造型简单。
鹿身或光素无纹,或仅用几条简洁阴线雕出细部,对蹄足更是做极为简单的处理。
这一阶段,不注重刻画鹿的神情仪态,多大头短颈状,鹿耳较大。
眼睛有圆目、条状目和“臣”字目三种,以“臣”字目为多。
同时不注重表现鹿的动态美,整体造型以伏卧回首状居多,站立者极少,不见奔跑状。
鹿角也缺乏表现,无角或小角者居多。
有的玉鹿是借玉料的基本形状雕出轮廓,各部位比例失调,缺乏生气。
根据雕刻方式可分为两种:
1)立体圆雕,仅1件,为鹿首形饰,出土于山西省灵石旌介村商墓M2。
2)扁平体浮雕,是这一时期玉鹿的主要形式。
根据有无鹿角分为两种。
第一种,无鹿角,共3件,分别出土于妇好墓、殷墟、石鼓山西周墓M1。
形似幼鹿,均为俯卧回首状,双耳后展,短尾或无尾,均钻有孔穿。
第二种,有鹿角,共2件,分别出土于鹿邑太清宫M1和滕州前掌大遗址M3,均呈站立状,有钻孔,双面雕刻。
2.2 昭穆到厉王之前,经共、懿、孝、夷王
这一阶段是玉鹿的成熟发展时期,写实与夸张的塑造手法并用。
这一阶段仍以扁平体浮雕片状为多,圆雕较少。
造型刻画上注意形体比例关系的协调,对细部进行了写实刻划。
造型多样,有的竖耳张望,有的回首凝视,有的侧目寻觅,有的伏卧回首。
鹿身多光素,有的在腿和腹的交接处用勾撤刀区分出前后腿,显得腿部粗壮有力,蹄部多琢磨细致。
鹿的嘴尖瘦,颈部细长,鹿耳似牛角形或叶形,较上一阶段小,更为写实。
眼型有“臣”字目、橄榄形目及圆目。
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流行分枝大角鹿的玉雕体裁,以夸张的手法刻画鹿角,鹿角高耸繁茂,充满活力。
角基甚短,角柄宽大,角干粗壮,且分枝繁茂,有的主枝甚至分八小枝,眉枝往往也较为粗大。
除了用夸张的手法刻画角之外,其他细部较第一阶段也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如大眼,胸部突出,臀部肥厚丰满,后腿的外关节处常有一突出的尖角。
根据雕刻方式可分为两种:
1)立体圆雕,共2件,均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乙室。
与第一个阶段不同的是,这两件圆雕均雕出鹿的全身。
形似幼鹿,作站立状,鹿身健美,情态活泼,充满稚气。
2)扁平体浮雕,共11件,是这一时期玉鹿的主要形式。
根据有无鹿角和鹿角的形态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无鹿角,仅1件,出土于茹家庄一号墓甲室。
第二种,为分两主枝的树杈形角,共6件,分别出土于茹家庄一号墓甲室、茹家庄一号墓乙室、张家坡墓地的M215。
鹿角形态多样,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刻画。
有的呈向上挺拔状;有的呈卷曲盘旋状;有的对称分两主枝,每一主枝分不同数目的小枝;有的末枝向内卷曲;有的末枝向上蟠曲;有的末枝向外延伸;有的眉枝粗壮;有的眉枝细而弯曲。
第三种,为并列式分枝鹿角,共3件,分别出土于茹家庄一号墓甲室和张家坡西周井叔墓。
均回首状,鹿角较分两主枝的树杈形角略小。
角柄宽大,角基粗壮。
2.3 厉王到惠王被灭,经宣、幽王
这一阶段是玉鹿的逐渐衰落期。
这一阶段玉鹿均为扁平体浮雕,不见圆雕,数量也大大减少。
此阶段延续了上一阶段的部分特点,如流行分两主枝的树杈形角,对后肢及蹄足刻画细腻等。
与第二阶段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对鹿角的刻画上,鹿角虽仍盛行分两枝的树杈形角,但较之前明显变小,形式单一。
同时又回归早期大眼的特征。
根据有无鹿角和鹿角的形态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无鹿角,共2件,均出土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
第二种,为分两主枝的树杈形角,共4件,分别出土于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和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9。
这一形式的鹿角是上一阶段的延续,但呈现短小,造型单调的趋势。
第三种,为单枝的树杈形角,仅1件,出土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虢季墓,是这一阶段新产生的玉鹿造型。
作奔跑状,翘首,橄榄形目,叶形大耳,短尾粗腿。
角单枝,左侧三小枝,右侧两小枝,交叉分布。
3 结语
鹿形玉器在商周时期经历了一个从出现到盛行,而后逐渐减少、直至春战时期消亡的过程。
造型上也经历了从简洁到精致再到简洁的变化。
玉鹿从第一阶段保留商代的遗风,到昭穆时期开始逐渐自成体系,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风貌。
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玉鹿在昭穆时期发展至高潮,以弓鱼国墓地为代表的大批造型精美,鹿角变化多端的玉鹿盛行,尤其是分两主枝的树杈形高耸鹿角,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商周时期鹿形玉器整体以扁平体浮雕为主要形式,一般都是在厚度为0.3至0.5厘米左右的片状玉材上雕琢出来的。
圆雕数量少,且体形较小,但造型仍十分写实,比浮雕更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这一时期玉鹿善用单阴线勾出五官细部,躯体上多无纹饰,有的只有几条阴刻线作为分界线,把躯体和四肢分开。
这一特点和商代玉器繁复纹样截然不同,与沣西、周原等地区出土的同期玉器也有很大差异。
商周时期玉鹿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及河南地区,以陕西出土的玉鹿数量多,造型丰富。
多与其他动物形象玉饰一同出土,如玉龙、玉牛、玉虎、玉鸟等。
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表1),商周时期使用玉鹿的墓主拥有较高的地位,其等级可考者一为国君或其妻妾,一为诸侯或其妻妾,一为贵族。
玉鹿在商周时期既有艺术方面的特征,充分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吉祥之意趣,使得玉器有了人格化的内涵;又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是高等级阶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关于玉鹿的功用,应作为配饰、挂飾、嵌饰或供玩赏的艺术品。
出土玉鹿大多有孔穿,有些玉鹿或有好几个孔穿,有的利用卷曲的鹿角和穿透的圆目为一孔穿,既作装饰,又可穿挂。
有的则在鹿身其他部位如前后肢、臀部、颈部、腹部钻有圆孔。
这些孔穿可供佩戴,作衣或器物上的坠饰,有的其上有较大的圆孔,可用以插嵌,无孔穿者可能为供玩赏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