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语文导学案《日出》1

语文导学案《日出》1

创新学校高效课堂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设计时间:2012.5.8 设计者:审查者:使用者:课题:《日出》节选学习目标1、读课文,识读文本中要求积累的字词2、查阅资料,了解并掌握戏剧文学的常识3、学习并体会戏剧剧本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4、悉心领悟,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同情弱小者,珍惜美好生活。

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笔记预习案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湖北潜江人。

现代著名戏剧家、戏剧教育家,十八岁开始剧本创作。

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王昭君》等。

《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二、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作者曾冒着危险,忍受着屈辱深入到社会下层最污浊的角落观察生活、搜集素材。

在这个过程中,他为旧中国大都市的黑暗糜烂的生活所激愤。

他说:“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地刺进了我的心,逼成我按捺不下的愤怒。

”作者怀着这样的激愤,创作了《日出》。

在《日出》中,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

2、《日出》的主题---特色《日出》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

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

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三、戏剧知识简介1、戏剧,是一种综事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

2、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日出》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日出》教案设计
续写、改写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 能力。
戏剧表演
1.C 鼓励学生自愿组成小组,选择剧本中的片段 进行排练和表演,提高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 。
观后感分享
1.D 在观看完角色扮演或戏剧表演后,组织学生
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和体会,加深对作品的理 解。
学生活动组织
04
小组讨论与合作
分组阅读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阅 读学方法选择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 《日出》的背景、作者及创作风
格等相关知识。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日 出》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思 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 思维。
朗读法
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曹禺戏 剧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 力和语感。
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
网络资源拓展
在线课程
推荐学生观看与《日出 》相关的在线课程,如 名家解读、学术讲座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 路。
网络论坛
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论坛 的讨论,与同龄人交流 阅读心得和感悟,提高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 能力。
数字化图书馆
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资 源,推荐学生阅读与《 日出》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术论文等,深化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
时代背景
作品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人民生活的苦难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了解人物形象的塑 造和戏剧冲突的设置,培养阅读、分析和鉴赏戏剧作品 的能力。
03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剧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提高口头表达和 团队合作能力。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日出》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象的描绘和感受。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2.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1. 描绘日出景象的生动形象和感受。

2.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教学准备:1. 课文《日出》全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空,提问:“你们有没有看过日出?能描述一下日出的景象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日出》,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课文中的日出景象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

四、赏析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日出景象的描绘和感受。

2. 学生谈谈自己对日出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日出》,谁能简要描述一下课文中日出景象的特点?”2.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学习(10分钟)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日出景象有哪些象征意义?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深层含义?”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小组讨论。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和讨论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延伸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延伸拓展任务:“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日出的描写和感受。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生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生版)

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

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

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学习《次北固山下》一、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本诗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3.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口译)二、解读欣赏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歌用“客路”开头,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4.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5.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句直接抒情?哪句属于写景?你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了怎样的景象,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3.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点拨】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这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日出》教案

《日出》教案

《日出》教案日出教案一、教案目标1. 通过观察和描述日出的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感的情感体验。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提高他们对细节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日出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激发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描述和观察日出的过程。

2. 理解日出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投影仪/电视机2.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日出过程3. 茶几和白纸4. 彩色笔和铅笔四、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将一张描绘日出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日出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曾经亲眼目睹日出的经历,了解他们对日出的感受和印象。

探究: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日出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日出的不同阶段,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日出的过程。

2. 学生集体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细节,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日出的现象,帮助他们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教师展示地球自转的模型或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巩固:1. 学生分组,互相分享自己记录的观察结果和描述,讨论并纠正不准确的表达。

2. 学生用彩色笔或铅笔在白纸上描绘自己眼中的日出,注重表达细节和使用适当的色彩。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课堂总结1. 教师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对日出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并强调观察和描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关注身边美丽的事物。

六、作业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日出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200字以上的文章,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出场景,并配以插图。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使用手机或相机记录日出的照片,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记录。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和描绘不同季节和地点的日出现象,拓宽他们的视野和体验。

2024年曹禺《日出》教案

2024年曹禺《日出》教案

曹禺《日出》教案教案《日出》——曹禺戏剧作品分析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曹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日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分析《日出》的主要人物形象,掌握戏剧的结构和情节发展。

3.领悟《日出》所传达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培养学生对戏剧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曹禺生平简介:介绍曹禺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

2.《日出》剧情梗概:概括介绍《日出》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日出》人物分析:深入分析《日出》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陈白露、方达生、李石清等。

4.《日出》戏剧结构分析:解析《日出》的戏剧结构,探讨其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

5.《日出》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引导学生从戏剧中领悟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曹禺生平简介,引发学生对《日出》的兴趣。

2.情节梗概:简要介绍《日出》的主要情节,让学生对剧情有整体把握。

3.人物分析:分析《日出》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

4.戏剧结构分析:解析《日出》的戏剧结构,探讨其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

5.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引导学生从戏剧中领悟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日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曹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学生对《日出》剧情的掌握程度,是否能概括出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学生对《日出》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是否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

4.学生对《日出》戏剧结构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分析出其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

5.学生对《日出》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的领悟程度,是否能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资源1.曹禺《日出》剧本。

2.相关评论文章和学术研究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戏剧中的细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范文】日出导学案

【范文】日出导学案

日出导学案课题9.日出学习目标1.掌握“嗫嚅、凄凉、萧条、世故、凄楚、喃喃、愤慨、狞笑、安分守己”等词语。

2.了解并掌握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3.学习并体会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4.学习戏剧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朗读、揣摩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学习重点学习并体会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学习难点学习戏剧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朗读、揣摩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学习过程备注六、布置预习1.学生自主掌握生字词情况(包括读音、字形、解词、连词成句等)。

2.学生搜集关于曹禺的生平事迹。

3.学生搜集了解关于戏剧的相关知识。

4.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5.从这几次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1、了解戏剧艺术知识2、请学生介绍作者与作品3、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故事梗概,互相补充和纠正,从而正确了解课文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嗫嚅、凄凉、萧条、世故、凄楚、喃喃、愤慨、狞笑、安分守己”等词语。

2.了解并掌握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3.学习并体会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4.学习戏剧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朗读、揣摩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预设问题二:从这几次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四、精讲点拨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

读一读剧中李石清的几段台同,说说他的个性特点。

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所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五、当堂达标阅读《雷雨》片断,回答后面的问题。

周朴园:哦,侍萍!是你? a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半晌。

b周朴园:你来干什么? c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导学案模板(学生版)

导学案模板(学生版)

高桥新区中心学校导学案班级组名姓名课题:7、傅雷家书两则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习课后重点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整体感知两封家书中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3、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4、理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教学重点】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一、课前预学1.第一封信中,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2.说说傅雷给儿子写这两封信的缘由和目的分别是什么?3.依据课文话傅雷,请用下列句式写话:读着这些语句:“惟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我感觉傅雷是一个严谨勤奋治学的学者;读着这些语句“”,感觉傅雷是一个的中国人;读着这些语句“九年级上语文学科第二单元第7课第 1 页。

”,我感觉傅雷是一个多么的父亲;读着这些语句“”,我感觉傅雷是一个多么。

二.课中导学1.请你选择自己最欣赏的语句进行赏析,并试着用恰当的朗读语气来表现傅雷形象。

如:“我是过来人……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读得慢一些,加点字读得重一些,读出无比心疼、体贴入微的语气。

)2.领略哲理,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如:“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②“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③“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的感情的创伤,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情怀。

”三、课后研学读了两封信,你觉得傅雷最终希望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理解“坚强”的含义)九年级上语文学科第二单元第7课第 2 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泰山日出》导学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泰山日出》导学案

会宁县郭城驿初级中学语文“积累·运用”式导学案第1课时预习交流感知积累一、课前阅读,拓宽视野1.《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也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请反复朗读体会: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寻梦?撑一支长篙,正如我轻轻的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轻轻的招手,满载一船星辉,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那河畔的金柳但我不能放歌,是夕阳中的新娘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波光里的艳影,夏虫也为我沉默,在我的心头荡漾。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软泥上的青荇,悄悄的我走了,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正如我悄悄的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挥一挥衣袖,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选自《再别康桥》,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2.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

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

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音乐导学案模板(学生版)

音乐导学案模板(学生版)

音乐导学案模板(学生版)
导学目标
1. 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 掌握一种或多种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

3. 通过听、唱、演奏和创作音乐,发展音乐表达能力。

导学步骤
1. 导入:在本节课中,我们将研究音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以
及乐器演奏技巧。

2. 概念讲解:介绍音乐的定义、音高、音长、音域等基本概念。

让学生理解音乐是由不同的音符组成的。

3. 听音欣赏: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聆听并体验音乐的
魅力。

4. 音高训练:通过唱歌或演奏乐器,练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
并尝试组成简单的音阶。

5. 乐器演奏:介绍一种或多种乐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
的乐器进行研究和演奏。

6. 音乐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小曲子或简短的乐曲,并与同学分享。

7. 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资源准备
1. 音乐播放设备。

2. 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口琴等。

3. 音乐制作软件(可选)。

参考评价
1. 听课表现:认真聆听、积极参与。

2. 乐器演奏:准确掌握演奏技巧,发挥个人特色。

3. 音乐创作:创意独特、形式完整。

4. 互动合作:团队协作、分享交流。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一种或多种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并能够通过听、唱、演奏和创作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同时,他们也将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日出》导学案(第一课时)

《日出》导学案(第一课时)

《日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 •学习本文使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手法学习过程: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见练习册)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标示文章的自然段。

3、再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精辟()炽热()晨曦()窒息()天穹()衣襟()俯瞰()无羁()矗立()迸射()酣睡()黛色()萧瑟:绯红:拂拂:历历可数:无羁:簇拥:自主学习有感情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1、文中相关日出的图画有几幅?根据观察角度试概括1、作者为什么要引用海涅,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写?2、文章细述两次未见日出的经历,对后文描写日出起了什么作用?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实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准确的一组是()A.魅力(m百)炽热(zh i)泛滥(1 c n)绯红(f ei)B.迸裂(b E g)瞬息(sh u n )曙光(sh u)弥漫(n i)C.俯瞰(k cn)苍穹(qi eng)晨曦(x i)瑰丽(gu i)D.簇拥(z u)万仞(r E n)苍莽(m mg)刹那(sh c)2.下列词语的书面无误的一组是()A.酣睡诞生丰彩恍然大悟B. 惋惜睛朗雄浑历历可数C.无羁窒息箫瑟无与伦比D. 隙缝奇幻敏锐一望无际3. 选择用词准确的一组()(1)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___(2)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 ________________ 的光照扩展开了。

(3 )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___________ 一道细细的抛物线,……___________ 的思索。

(4)我忘掉了为这个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A. 鉴赏朦胧耸起庄严 B. 欣赏朦胧矗起庄严C. 欣赏朦胧耸起严肃D. 鉴赏朦胧矗起严肃4.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

小学语文日出教案

小学语文日出教案

小学语文日出教案年级:小学四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来源:《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日出》,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的一些描述性的语言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空,询问学生早上是否看到了日出。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看到日出的感受和体验。

二、学习课文(20分钟)1. 让学生自读课文《日出》,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课文中描述的日出景象,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2.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朗读练习(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回顾(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二、深入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深入理解课文。

三、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日出的短文。

2. 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在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和朗读表达方面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学生写的关于日出的短文,评价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进步。

以上教案根据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通过学习课文《日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最新 《日出》导学案

最新 《日出》导学案

《日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础知识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课文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戏剧冲突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依据问题,自主探究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戏剧的艺术知识①什么是戏剧②戏剧的种类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按照演出场合,可分为③戏剧剧本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④戏剧的特点2.积累文学常识①曹禺,原名__________,话剧《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之—,是继《》之后的又—杰出的多幕剧。

②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主要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③.查阅资料,《日出》剧情介绍3.熟读课文,掌握下列字词。

①给下列字注音。

嗫嚅..()()狞.()笑半晌.() 存蓄.()踌躇..()()庶.()务抽噎.()颤.()动咳嗽.()尔虞.()我诈.()②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尔虞我诈:呆若木鸡:凄楚:安分守己:嗫嚅:喃喃:踌躇:狞笑:抽噎:愤慨:萧条:世故:4、快速阅读课文①课文中出现的三个主要人物是谁?各是什么身份?②黄省三来找李石清干什么?③李石清给黄指出了几条路?④潘月亭上场后,黄省三有何反映?⑤黄省三的反抗成功了吗?5、剧本主要是通过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课文写了哪几次大的冲突,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课文写的冲突第一部分:开端第二部分:发展第三部分:高潮第四部分:结局提升自我,体验收获的快乐。

1.本文作者___________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 家,本名___________其代表作除《日出》外,还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戏剧艺术的文学因素和基础是舞台演出的脚本,也就是戏剧文学剧本()②戏剧必须要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戏剧情节和结构可以不紧凑、不完整、不集中()③戏剧要求人物的动作和语言高度个性化()④按表演形式,戏剧分为话剧、历史剧、喜剧、连续剧()《日出》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把握剧中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的性格特点。

日出-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日出-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日出-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了解器乐音乐的基本演奏技巧,了解音乐特点,体会器乐音乐的情感和形象表现方法;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精神,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领悟乐曲中的情感和文化,增加乐曲的感染力。

二、教学重点1.对乐曲《日出》的形式、节拍、节奏、旋律和动态等方面的分析;2.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器乐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2.大合奏的团队配合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1. 乐曲欣赏教师播放乐曲《日出》,要求学生就下列五个方面进行听歌笔记:•基本节奏与节拍;•旋律特点;•所使用的乐器和乐器的分工;•音乐的形象和情感表现;•音乐的结构。

2. 乐曲分析根据学生记录的听歌笔记,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乐曲特点,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乐曲形式:本曲采用的是奏鸣曲形式,即快板、慢板、快板的结构;(2)乐曲节奏和节拍:本曲使用的是2/4 节拍,强烈的节奏感和两拍子呈现出显著的轻快感;(3)旋律特点:乐曲采用了大量的半音、变化属调和表情变化,营造出日出的景象;(4)乐器分工:本曲采用鼓、锣、小鼓、唢呐、二胡、笛子、竹笛、巴乌、木琴等众多乐器,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呈现出鲜明的声音效果和重叠的和声;(5)音乐的形象和情感表现:本曲将日出的富有神秘、光明和希望的景象描绘得很好,音乐的末尾,以悠扬磅礴的旋律展现了初升的太阳,寓意人类充满希望。

3. 乐曲演奏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乐曲演奏。

教师应该重点指导如何掌握以下乐器演奏技巧:•鼓:打拍子、快速滚动;•锣:敲音、滑奏、打磨;•小鼓:急促击打、轻柔点击;•唢呐:气息、吹奏、音准;•二胡:手法、弓法、音准;•笛子:吹奏、音准、塞音;•竹笛:吹奏、音准、塞音;•巴乌:涮奏、音准;•木琴:敲击、音准。

4. 总结通过乐曲的分析和演奏,学生应该对于此乐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对音乐的感悟、对团队协作的认识,以及对艺术美的追求。

海上日出导学案

海上日出导学案

海上日出导学案一、前言海上日出是一种美丽而壮观的自然景观,在许多地方都可以观赏到。

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本导学案将带领读者了解海上日出的原理、形成过程以及其背后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海上日出的原理和形成过程1. 地球自转地球以西到东自转,每24小时完成一次自转。

这意味着当地球某一地区处于太阳正上方时,另一些地区则在太阳的阴影之中。

2.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每365.25天完成一次公转。

这意味着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会发生改变。

3. 地球倾斜地球的地轴倾斜是导致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地轴倾斜的结果是当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时,太阳的直射点会发生变化。

4. 日出的形成过程当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处于太阳正上方,太阳的光线会从地平线上升起,这就是日出的开始。

在日出的过程中,太阳的光线会逐渐照射到地球表面上,最终达到全亮的状态。

三、探究海上日出的科学知识1. 透视效应当我们在海边观看日出时,太阳的光线经过大片的水面传播,会引起透视效应。

透视效应是指近景看上去较大,远景看上去较小的现象。

这就是为什么海上日出看上去更加壮观和宏伟的原因之一。

2. 大气折射大气折射是光线经过大气中的层层介质传播时会发生的现象。

大气折射使得太阳的光线在穿过大气层之后改变了传播方向。

因此,在海上观赏日出时,太阳的位置看上去会略微偏离地平线。

3. 光的散射光的散射是指光线与物质发生作用后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蓝色光线比其他颜色的光线更容易发生散射。

因此,在日出时,由于太阳光线透过大气层以及海洋中的微粒时会发生散射,使得太阳的光线看上去呈现出金红色或橙黄色。

四、海上日出的观赏与保护1. 观赏海上日出时,请选择适当的观看位置。

既要保证观赏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又要注意安全。

2. 尊重自然环境,不要随意破坏海洋生态。

遵守旅游区的规定和指示,保持良好的出游礼仪。

3. 注意保护眼睛。

在观赏日出时,太阳的辐射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建议佩戴太阳眼镜或其他防晒措施。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导学案导学案:《太阳》【导学目标】1.了解太阳是地球的星体,是光源和热源。

2.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对太阳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导学内容】一、导入新知1.请学生观察房间的光亮来源,并回答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光源?2.学生听到了什么声音?3.从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二、呈现新知1.通过图片展示太阳,向学生介绍太阳是什么。

2.请学生阅读课文《太阳》。

三、讲解与讨论1.在地球上,我们看不到太阳,但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大家谈谈自己在夏天的感受。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太阳在地球上有什么作用?3.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太阳的作用,例如:给我们提供光亮、热量;使植物生长等等。

四、操练与小结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太阳的作用。

2.学生带着问题: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怎样?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给出自己的答案。

3.大家再次回忆夏天的经历,体会太阳的温暖和美好。

五、提升与拓展1.请学生读一读课文《太阳》中的诗句:“太阳辛勤地爬起山峰,撒下一片金光浩淼。

”你觉得这句诗怎么样?为什么?2.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写一写自己对太阳的感受。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了解了太阳是地球的星体,是光源和热源,并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体会太阳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学生对太阳有了更深的了解,培养了对太阳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通过课文的赏析,学生不仅了解了太阳,还培养了欣赏诗歌的能力。

整个导学设计以问题和讨论为主,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延伸探究】1. 请学生观察太阳的形状。

提问:太阳是什么形状的?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太阳的颜色。

3. 请学生思考太阳的大小是否会变化?为什么?【拓展活动】1. 观察日出和日落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太阳的升起和落下。

2. 设计一个实验,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放在阳光下,观察它们受到的热量是否不同。

3. 请学生选择一个季节进行观察,记录太阳每天的位置和时间,了解太阳的运动轨迹。

2泰山日出-学生版

2泰山日出-学生版

头寨中学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班级姓名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

徐志摩的这篇散文
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二)介绍作者
徐志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
诗哲等。

浙江海宁人。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
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咅9》、《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
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
摩文集》出版。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找出本文你觉的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
(四)•合作探究
一、找出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
写的最生动之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三、问: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有什么关键词能提
示我们?。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导学案(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导学案第【1】篇〗教学要求: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3、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三、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

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

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3、再看课文中的彩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A、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B、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C、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D、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 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日出刘白羽导学案

日出刘白羽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课题:第1课日出刘白羽课型:新授主备教师:曹春娣审核: 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生平,并在阅读中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了解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4、领悟本文的象征意义和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5、主动参与,激情发言,展现自我。

【学习重点、难点】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

日出的象征意义。

【学法引导:】质疑讨论法、点拨引导法【课时安排】:两课时【导学案的使用点拨】1、依据导学案通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勾画生字词,标注序号。

2、完成自主测评,作者牢固记忆。

3、将预习中的困惑标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独立完成。

【预习案】【教材助读】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中共党员。

北京人。

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

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原上》。

翌年春赴延安。

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

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文化领导工作的同时,发表了《日出》、《长江三日》等大量散文通讯。

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

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

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预习案一、自主预习整体感知(学习建议这是学习的第一环节,它给你的学习提供了方向)1、认识作者,牢记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省三:
李石清:
潘月亭:
⑵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几次大的矛盾冲突?
(四)讨论
问题:黄省三、李石清和潘月亭分别有什么性格特征?并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要求:讨论时小组长要分工明确,必须人人参与。看哪一组学习效果最好。)
1.潘月亭的性格特点:
2.读一读剧中李石清的几段台词,说说他有什么个性特点?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
二备
一.关于作者:
曹禺先生被称作中国的莎士比亚,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这样久演不衰。从诞生于30年代的《雷雨》起,曹禺的一系列剧作,一个又一个地轰动了京津和上海,曹禺先生的《日出》曾多次被搬上舞台,搬上荧幕。那么,曹禺先生的作品为什么有如此的生命力,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撩开它神秘的面纱。
课题
9.«日出»导学案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2课时
备课时间
2014-3-31
执笔
林长华
审核
黄芬
上课时间
2014-4-3
学习
目标
1.合作学习,通过揣摩矛盾冲突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深刻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重点
通过揣摩矛盾冲突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通过揣摩矛盾冲突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二、活动流程
(一)了解戏剧艺术知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种类: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第二,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二)理清《日出》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三)自学检测
出示检测题:
⑴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各是什么身份?
3.从这几次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五)拓展思考
刚才我们聆听了黄省三发自内心的呼喊,他对李潘二人的怒骂和控诉,实际上也是在拼命地抗争呀,可是在当时那样的强权社会里,他的抗争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呀,这值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呢?
(出示思考题)
1.黄省三被解雇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2.黄省三被解雇后还能活下去吗?
3.黄省三的悲剧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造成的吗?
4.黄省三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
2.预、戏剧剧本的内容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
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4、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第一,高度集中的社会生活。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