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想与创新意识
哲学视域下的创新意识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2哲学视域下的创新意识镇 静【摘 要】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随着世界对创新、创造力的越发重视,应首先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作为精神意识层面上的内容,从哲学视域下理解要从发展的观点、否定的观点以及创新意识与非理性因素等几个方面。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甚至是人类思维本身,创新意识凸显出人类继续发展的需求和愿望。
与其哲学要点相对应,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从培养否定意识、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培养积极的非理性认识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 哲学创新是根据实践需要对现实的物质世界进行再创造的实践行为。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首先设立这样一种积极地解决问题意识,在面对问题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以一种突破常规的视角,提出解决方案的创新思维,并进一步推动创造力的发挥。
一、创新意识的哲学要点创新意识中体现着个体对于创造活动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在于强调不因循守旧,种种独树一帜、标新立异。
在哲学中,对创新意识的解释应从发展的观点、否定的观点,以及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等方面研究。
(一)创新意识与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创新意识是为实现新的需求在实践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寻找新的方法解决当下条件中的问题与困难。
创新意识有助于推动更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更符合时代前进方向,并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矛盾。
事物的矛盾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本身都是不断发展着的。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从古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学派,到近代的新儒家、新道家、新中国哲学等不同潮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方法论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探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一、思想内容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传承于前贤,深受众多学派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和礼仪,对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有着重要影响。
在这一基础上,近代的新儒家学派提出了“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新理念,将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哲学指导。
道家思想追求自然、简朴、无为而治,主张返璞归真。
近代的新道家学派进一步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概念,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哲学支撑。
墨家思想重视兼爱、非攻和公平正义,主张废除兵器、和谐相处。
随着社会变迁,墨家思想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依然影响着当代社会,为社会公平、人权保障提供了思想基础。
法家思想注重法治和规范意识,倡导“法为贵”。
近代的新中国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人民民主、法治社会等新理念,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哲学借鉴。
二、思想方法论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还包括了丰富的方法论。
儒家强调“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治学来提升自身修养。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主张在实践中验证道理。
法家倡导法治,重视以法约束行为。
这些思想方法论在传承的同时也不断创新。
近代以来,儒家思想注重实践,提倡靠实践改造人性,实现道德与行为的统一。
现代的哲学学科则更加注重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吸收西方哲学的理论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国哲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思想传承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古代哲学思想以经典著作和传统文化形式传承。
儒家经典《论语》、道家经典《道德经》等被奉为学习的圣人之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技创新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技创新的启示科技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
而科技创新,则是实现科技进步的核心驱动力。
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的结果。
而在这一依赖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的过程中,哲学思想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办严密且深刻的哲学理论体系,对科技创新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一、科技创新必须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科技创新,既是科学探索和技术发展的过程,又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核心。
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必须与社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技创新是为人民服务的。
科技改变着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而只有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和效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启示意味着,所有科技创新都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健康与福祉。
如今,在新冠疫情暴发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在医疗和防疫中凸现了其重要作用,无数科技人员和科技企业积极投入到对疫情的阻击战中,创新技术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的进程。
二、科技创新需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科技创新,是大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交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技创新既是生产力的发展,也是社会力量的协调。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社会和国家利益应占据主导地位,而个人利益则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科技创新涉及到广泛利益关系,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创新过程中,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往往会与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产生冲突。
因此,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实现全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三、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客观真理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
而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的复杂性,经常会让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出现主观臆断和误导,这样必然会影响科技创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示我们,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客观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的应用,承认真理是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个人主观臆断而失去相应的真理性。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x
在这个演讲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唯物辩证法和创新意识之间的关系,探索如 何通过唯物辩证法来培养和发展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的概述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的相互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 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 统一联系
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和联系,反对孤立和片面的看待问题。
结论
唯物辩证法和创新意识相辅相成,通过引导人们思考和行动,为社会进步和 个人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培养和发展创新意识的方法
敢于挑战
勇于挑战传统观念,解构 现有的思维模式。
敢于提出问题和批判,推 动创新的思维方式。
多元思维
扩展思维领域,接触不同 领域的知识和观点。
培养跨学科思维,寻找不 同领域的联系和互补。
学习与实践
通过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
将创新意识应用于实践中, 不断实验和尝试新的想法。
2 前瞻性
能够预测未来趋势和变化,并主动寻找新的机会和创新方向。
3 冒险精神
愿意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勇于冒险和承担风险。
唯物辩证法对创新意识的影响
• 唯物辩证法提供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的角度。 • 唯物辩证法鼓励人们跳出传统框架,勇于挑战和创新。 • 唯物辩证法推动人们思维的开放性,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2 矛盾斗争
认识到事物内部的矛盾并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3 量变质变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渐进的量变逐渐达到质变,进一步推动事物的演化。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强调不断更新观念、开拓思维的重要性,这与培养创新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创新意识的定义和特征
2014届《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重要提示:
错误观点:1.质变是发展
质变与发展的关系: 区别: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有两种 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 倒退的质变。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联系: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事物的发展 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辩证 法的 革命 批判 精神 原理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 己;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 的实质是“扬弃”。 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① 关注变化发展的实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 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 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和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 注重研究新情况,解 决新问题。
移动 笔记本 平板 掌上
个性
关 类别 系 适用 范围 和 对象
主次矛盾(办事情) 相对“许多矛盾”而言,一 般只有一个主要矛盾,可以 有一个或几个次要矛盾。主、 次矛盾指“矛盾体”,可称 为“一个”或“一种”,内 部又含主、次方面。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 进程。办事情:抓重点、 抓中心、抓关键
矛盾的主次方面(看问题) 相对“同一矛盾”而言,主 次方面都只有一方。主、次 方面指“矛盾侧面”,只能 叫“一方”或“方面”。
◆小注: ①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 造也不能消灭,但可以解 决,解决矛盾只是把矛盾 的激化状态转化成缓和状 态,并不是消灭矛盾。 ②事事有矛盾但并不是任 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小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一 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小注: ①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 ②离开重点谈两点,是均衡论。 ③都是错误的。
创新意识哲学依据和方法论要求
创新意识(1)内涵: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是批判和发展。
(2)哲学依据:①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而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必须从变化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辩证法: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创新就是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要随着事物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③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方法论(怎么创新):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②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的实际,敢于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③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思想和行为。
创新意识(1)内涵: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是批判和发展。
(2)哲学依据:①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而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必须从变化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辩证法: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创新就是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要随着事物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③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方法论(怎么创新):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主要介绍了哲学和文化的相关内容,包括: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及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
同时,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系、发展、矛盾和创新等方面。
通过学习辩证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还介绍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包括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基本特征和优秀传统等方面。
同时,还介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5.文化传承与创新: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文化传承的方式、影响和意义,以及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和途径。
通过学习文化传承与创新,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培养创新意识和文化交流能力。
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是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强调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7.哲学与文化综合探究:这部分内容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探究,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总之,《哲学与文化》是高中政治必修4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哲学与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和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谈谈怎样复习《生活与哲学》——以“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为例
的崇高事业作 出 自己的努 力 , 争取 对人 类作 出新 的 九 级 超 额 累进 税 率 改 为 七 级 , 消 1% 和 4 % 两 档 取 5 O 更大的贡献。 体 现 了意识观 一 在 尊 重客观 规 律 的 税 率 , ” 最低档税 率由 5 降为 3 。 % %
基础上 。 充分 发 挥 主 观 能 动性 。
识” 作为 切入 点 , 三个 方 面谈 谈 复 习《 活与 哲 点 论 和 重 点 论 相 统 一 的认 识 方 法 。 从 生 同学们的复习必须过好 第一 关 : 持点 、 、 坚 线 面 学》 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
构建 知识 导 图, “ 取 和解读 信 息 、 为 获 调动 构 建 “ 想 方 法 与创 新 意 识 ” 元知 识导 图 的统一 , 思 单 和运用知识 、 描述 和阐释事物 、 论证和探 索问题 ” 打 以第三单元 “ 思想方法与创新 意识 ” 为例 , 其核
} 根本要求: 坚持辩证否定观, 树立创新意识 l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 反对形而上学
【. ....一 .. . ... ... . . ....
【 解析 】. 环 顾全球 , 1“ 和平 、 发展 、 舍作 的时代
潮流没有 变, 但世界 和平与发展 面临诸 多挑 战。 体 ”
|l
嘲 璺
囊 h ,
的 庄 严 承 诺 。 体 现 了 价 值 观 一 发 挥 正 确 价 值 观 的 人 所得 税 法 的 决 定 。根 据 决 导向作用。5 我们将 坚持 不懈为人 类和平与发展 点 将 从 现 行 的 20 0元 提 高到 350元 ; 时 , 行 .“
结 合材料 , 分析“ 个税法修改 ” 的哲学 依据 。
4
(完整版)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法。
唯物 辩证 法的 发展
观
发展的实质 (什么是发展 )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 普遍性(自然、社会、认识) 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 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原理
发展的前进性
与曲折性
方法
论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迂回的。 看到前途光明,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 使其成长壮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 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是什么
? 哲学的
基本问 题
为什么 ?(依
据)
哲学两 是什么
大基本 ?
派别
唯物主 义
唯心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 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一切哲学都不能 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
知识点
补
充
哲学源于 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 考。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的任务 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与世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
论 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
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这是
政治教案: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培养
政治教育是完全重要的,由于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教育被看作是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青少年。
这仅仅只是政治教育的一部分。
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全体基层民众提供知识,塑造人的思想,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根基。
政治教育在培养创新意识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哲学思想,可与创新教育完美结合。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哲学理论,旨在解释事物发展的根源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基本属性是物质性,存在的实质是由物质决定的。
唯物辩证法注重实践的观念,认为实践的科学方法是理论的源头,真理的产生源于实践。
唯物辩证法的发生一般分为四个过程:偶然性(事物变革的可能性)、相对稳定性(事物基本属性)、量变(发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进化(推动事物前进)。
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在于楼宇变化的规模和模式,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规律。
创新教育和唯物辩证法众所周知,创新是指从独特的角度出发,从已知的角度看问题,为了尝试获得一定目标的一种方式。
与唯物辩证法联系在一起,创新教育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决策和运营模式,而且推动学生有活力、感性地思考和创造。
创新教育将唯物辩证法和创新思维相结合,教学思维方式也会改变。
我们可以通过考虑实际问题和研究数据,把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更多元化和富有启发性。
创新教育重视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通过不断的质变而实现量变。
同时,创新教育可嵌在现有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具有较好唯物辩证法基础的学生,在学习创新思维教育时,可轻松推敲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学生可以将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思考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以及如何达到目标。
这样,学生将会有效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培养唯物辩证法注重实践活动,教育中与唯物辩证法相关联的创新思维也强调应用实践。
唯物辩证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践义重,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当下问题、特定情形下的处理方式。
哲学课思辨与创新
哲学课思辨与创新哲学是一门探索人生意义和智慧的学科,通过对存在、知识、价值和道德等基本问题的探讨,引导人们进行思辨和创新。
思辨和创新是哲学课程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它们相辅相成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术成长。
本文将从思辨和创新的角度,探讨哲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思辨的力量思辨是哲学课程的核心之一,它鼓励学生质疑和反思,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哲学的讨论和辩论,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复杂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评估。
思辨的过程不仅仅是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它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出对多样性的包容和尊重。
哲学课程促使学生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思想,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同时,哲学的思辨过程也会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他们需要通过对话和辩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的精神创新是哲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鼓励学生思考新的问题,并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哲学不仅仅是研究传统的问题和思想,还致力于探索前沿的领域和思维方式。
在哲学课上,学生将接触到诸如人工智能、生命伦理等新兴领域,并被鼓励思考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问题。
创新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他们探索新的领域和思维方法。
这种创新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了准备。
三、思辨与创新的关系思辨和创新在哲学课程中相互促进和补充。
思辨是创新的基础,它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提出问题,还要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并通过逻辑分析和评估得出结论。
创新则在思辨的基础上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新的发现,它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并提出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思辨和创新的结合使得哲学课程成为一门培养学生学术思维和创造力的学科。
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
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时代的关键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成为了更加重要的话题。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文明的深刻洞察。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关于创新的思考,并试图解答创新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创新的本质。
创新,从根本上讲,是对现状的挑战与改变。
它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颠覆和突破。
在哲学上,创新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与再造,是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挑战。
创新是一种对传统思维和固有观念的质疑,是一种对问题的重新定义和解决方式的探索。
这种革命性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变。
在哲学上,创新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是对现实的重新诠释与重构,是对未来的展望与创造。
在当今社会,创新无处不在。
科技创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文化创新塑造着人类的艺术与精神世界,制度创新改变着社会的关系与秩序。
创新也成为了一种竞争的方式,各行各业都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和发展。
我们也要意识到,创新并非一味地求新求异,而是要与传统有机结合,注重创新的理念和方法。
正如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所指出的一样,创新的本质在于对待现实的开放、勇于批判和超越传统。
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
要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创新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需要对世界的深入观察和理解,需要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舒适圈,需要冒险和勇气,更需要对人类生活和文明的深刻理解。
这种能力需要培养自由、开放的心态,需要探索未知领域和边缘地带,需要与他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更需要对问题的重新定义和寻求解决的路径。
创新不仅是一种发明和创造,更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和诠释。
哲学创新的知识点总结
哲学创新的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创新的概念哲学创新是指在哲学领域内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重构,以及对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哲学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重新思考和提出新的见解。
哲学创新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扩展和深化,更是对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的颠覆和改变。
哲学创新的本质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质疑和重新建构,以及对新思想的开拓和推广。
二、哲学创新的发展历程哲学创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哲学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认为世界是由意识所构成的,启发了后人对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的全新思考。
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逻辑思维”的概念,对后人的思维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哲学领域,经院哲学家们通过对传统基督教思想的质疑和批判,提出了“宗教与理性”的辩证关系,开辟了宗教哲学的新思路。
十九世纪的启蒙运动则是哲学思想的一次革新,启发了哲学家们对权力和自由的新认识。
当代哲学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康德主义哲学等新兴思潮层出不穷,推动着哲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三、哲学创新的内涵哲学创新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批判和重构。
传统哲学观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陈旧和僵化,需要通过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来重新审视和改造。
哲学创新还包括对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新思想的出现是对既有知识的补充和丰富,也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颠覆。
哲学创新的内涵还包括对哲学思想的突破和创造。
哲学创新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更是对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的颠覆和改变。
四、哲学创新的意义哲学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哲学创新有助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通过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批判和重构,可以使人们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促进世界的变革和进步。
其次,哲学创新有助于对人类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的改变。
通过对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开拓人们的认知视野,促使人们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最后,哲学创新有助于推动哲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2010高考总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三讲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010高考总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三讲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考点详解第七部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3)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联系是多样性的:直接、间接、内外、本质与现象、必然和偶然等(5)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切记主观随意性和表面性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既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注意搞好局部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把握其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6)把握联系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八部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发展的观点与方法(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永恒发展过程中(2)发展的实质(含义)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灭亡(3)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果断地促成质变和飞跃第九部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十部分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二、考纲主干和重点精讲(1))(2(3)三、典例剖析例1(07高考江苏卷10)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这在哲学上体现了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C.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例2(07高考宁夏卷23)农历丁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开展的观点。
A2.联系的含义 A就是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B〔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局部、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提示】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B⑴整体与局部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开展的全过程;局部是事物的局部和开展的各个阶段。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局部,具有局部所不具备的功能;局部在事物的存在和开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局部服从和效劳于整体。
⑵整体与局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离开了局部,整体就不复存在;局部是整体中的局部,离开了整体,局部就不成其为局部。
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局部,局部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局部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015届《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_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 之和的理想效果。 依据 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
②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依据
矛盾分析方法
含义 矛 盾 基本属性 普遍性 坚持一分为二、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承认矛盾;一分为二 坚持共性和个性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矛 盾 分 析 方 法
特征
辩证关系
特殊性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
世界观
方法论
▲矛盾
重难点、易混点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无条件的,而统一是有条 件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 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5
26
(1)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 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 和要素的关系。
【提示】 “一定意义上”强调二者具有共同点,但 又有区别。
1、辩证 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 的否定观 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和实践 的创新与发展。
2、革命 批判精神 和创新意 识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的实际,敢于突 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 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 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 念,开拓新境界。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 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 和文化的发展。
7课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世界的状况。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就是分清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主要内容】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四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第二框共设两个目题:第一目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第二目强调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八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领域证明了发展的普遍性。
第二目结合实例说明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认识过程。
法等知识联系起来考查。
时间
试题 32
题型
分值 2分
涉及考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
规律的客观性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真理的条件性、认识的主体差异性 立足实践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选择题
选择题
2012 年
34
2分
36(3) 主观题 13分 34 2013 年 35 选择题 4分 选择题 4分
2014 年 37(2) 主观题 16分
(2)材料二 回望历史,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推进 依法治国的轨迹清晰可见: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提出坚持党 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阐释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阶段。道路漫漫而曲折,每一个值 得铭记的时刻都是通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艰辛求索。 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推进依法治国的轨 迹所蕴含的哲学道理。(12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 不断深化对依法治国的认识。(2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2分)中国共产党探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艰辛而曲折。 (2分)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2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其 的认识和理解。(2分) ④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分)中国共产党推进依法治国的轨迹说明了这一点。(2分) (说明:答对上述任何三点即可得12分)
7、运动的有关知识
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区别,联系)
认识论主观题考查角度 1、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认识、真理 2、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反作用
4、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5、真理的有关知识 真理的含义、基本属性、具体条件的、追求过程 6、认识的过程 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客观唯心主义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含义、唯一特性、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分 物质 探究世界 的本质
实一 事切 求从 是实 ①际 ②出 ③发
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与物质:
运动 规律
与静止:区别、联系 含义 特点: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
尊重规律,不违背规律
认识过程:
唯物论主观题考查角度 1、唯物论
物质、意识、规律、运动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物质的含义、唯一特性、世界的物质性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特点、
5、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 普遍性、客观性、利用规律 6、规律的有关知识 规律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其他的哲学
辩证 唯物论
哲学
(含义、 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 辩证法
社会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人生价值观
年 份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选择题 16 分 12 分 12 分
主观题 13 分 16 分 16 分
辩证法
意识:起源、生理基础、本质 意识的作用:
(指导人们)
把握思维 的奥妙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控制
实践: 含义,特点①②③ 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②③④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分类 谬误 真理 特点 含义 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基本属性:客观性 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
哲学分为科学 与非科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
与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是指导(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何者为本原 唯物主义:①②③ 唯心主义: ①②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 问题
是什么: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为什么
(谁决定谁, 谁先谁后)
有无同一性
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
表现
作用:社会变革的先导 产生条件:①②③
批判、指引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一: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二:辩 证 法 ——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特征:三个统一 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注:一般在选择题中以文言诗词和漫画的形式考查对哲学观点的判断。 或在某一个选项中出现。
(2011广东卷32)“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 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A.自然从来不飞跃静止 主观唯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总分 29 分 28 分 28 分
年
份
唯物论
选择题
主观题
认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群众观;系统优化;
2012 年
规律的客观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社会存在论与重点论; 辩证法
2013 年
真理的条件性、认识的主体差异性;
立足实践;
认识论
价值观的作用、 群众观 历史唯物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
矛盾的作用(推动事物发展);
2014 年
矛盾特殊性;
辩证法
人生价值的实现; 历史唯物主义
实事求是 唯物论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哲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认识世界 把握规律
考点突破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
决定 反作用 (能动作用)
意识
(2012广东卷32)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 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 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这集中反映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 ④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认识利用规律
唯物论
探 索 世 界 与 追 求 真 理
认识论 :求索 真理的 历程
意识:起源、生理基础、本质 意识的作用:
(指导人们)
把握思维 的奥妙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控制
实践: 含义,特点①②③ 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②③④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分类 谬误 真理 特点 含义 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基本属性:客观性 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
认识过程:
原理——方法论
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3、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4、尊重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认识论 1、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原理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 4、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考点分析
高考趋向
1.偶考点:哲学的基本 1.命题内容:哲学的概念;运动和静 问题与基本派别。 止;物质运动的规律;物质决定意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的本质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意识的作用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哲学的起源(产生): 实践、思考
本义:爱智慧
生 活 智 慧 与 时 代 精 神 哲学的含义 与世界观:
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A
含义、唯一特性、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分 物质 探究世界 的本质
实一 事切 求从 是实 ①际 ②出 ③发
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与物质:
运动 规律
与静止:区别、联系 含义 特点: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
尊重规律,不违背规律
认识利用规律
唯物论
探 索 世 界 与 追 求 真 理
认识论 :求索 真理的 历程
2.常考点:意识的本
质及其能动作用、实 践的概念与特点、真 理。 3.高频考点:物质与 意识的辩证关系、客 观规律与意识能动作 用、实践与认识的关
识;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 认识过程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大。 2.考查形式:本专题命题形式较为 灵活,题目设置结合社会现实材料 创设情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更加突出。哲学基本知识、唯物论 以选择题居多,非选择题常与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