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合集下载
第五章元代南戏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出 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可见元代南戏还是 颇为兴盛的。到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 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为明清传 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宋元南戏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不受文人士大 夫重视,有剧本流传的仅十九种,不足存目的 十分之一,有残文佚曲流传的为一百三十种左 右。现存的南戏剧本,除《张协状元》、《小 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等少数几种,大 都经过明人不同程度的修改。
剧中的语言,大都本色自然,能够比较深 入地写出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活动。 《糟糠自厌》出中赵五娘两段唱词《孝顺 歌》、《前腔》 以口头语写心间事,刻写入髓,委婉尽致。 总之,经过高明这位著名文士的加入,南 戏从民间俚俗的艺术形式,发展到成熟的 阶段,这在戏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四大南戏——《荆》 《刘》《拜》《杀》
《南词叙录》在《赵贞女蔡二郎》剧目下注言: “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另根据元曲、传统戏剧、民间文艺等各种资料 所提及的情况,可知早期民间流传的蔡、赵故 事的梗概: 蔡伯喈上京赶考,一去不回,不顾父母,遗弃 妻子,最后被暴雷震死,是个不忠不孝的反面 人物; 赵五娘孝顺公婆,艰苦持家,公婆去世,她罗 裙包土,替公婆筑坟,背着琵琶上京寻夫,丈 夫却不相认,是个孝顺贤惠的苦命妇女。
南戏的体制比杂剧自由。它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 惯例,却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 较为自由的选择;它的剧本结构,也不像杂剧那样因 为受音乐限制而形成“四本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 是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场,可长可短,大都比杂 剧来得长;它也不像杂剧那样每本戏规定只能由一个 角色主唱,而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 唱、多人合唱等各种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 合起来。 到了明代,杂剧渐渐衰微,从南戏发展而来的“传奇” 终于取代了它的地位,这一方面同东南地域文化优势 的增长有关,同时,也是由于南戏的自由体制,更便 于展开复杂的剧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第四章 《琵琶记》与四大南戏
《琵琶记》的前身是南宋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蔡二郎:考中状元,入赘相府,不认原妻,天打雷劈 赵贞女:赡养公婆,竭尽孝道,进京寻夫,被夫踩踏 蔡伯喈:辞试不能,辞婚不能,辞官不能,夫妻团聚 赵五娘:赡养公婆,竭尽孝道,进京寻夫,夫妻团聚 谴责书生负心婚变 → 揭示封建社会悲剧
二、《琵琶记》的主题变换及其原因
二、南戏的特点(与杂剧比较)
南戏 唱腔
分平上去入四声
北曲杂剧
入派平上去三声
音乐风格
器乐伴奏 演唱形式 宫调 结构
轻柔婉转
管乐 任何角色都可以唱 没有规定 以“出”为单位 一本戏往往有几十出
高亢劲切
弦乐 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每折一个宫调,互不重复 四折一楔子
三、早期南戏作品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 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 屠》,其中《张协状元》是唯一一部 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
二、双线结构
两条线索:1.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 2.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交叉进行: 1.不同生活场景的对比衔接 蔡伯喈洞房花烛与赵五娘自食糟糠 蔡伯喈中秋赏月与赵五娘剪发买葬 2.环境优裕闲适与人物心态苦闷沉重的鲜明 对比
三、语言运用
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 蔡伯喈一线,辞藻华丽。 富有动作性。
作品选析:琵琶记(糟糠自厌)
一、主要情节描写对塑造赵五娘形象的作用
当时农村习见的婆媳、公媳关系 相互体贴、关怀的亲情 极端艰苦条件下表现出的善良纯朴的美好品质 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真切动人
二、《琵琶记》的主题变换及其原因
二、南戏的特点(与杂剧比较)
南戏 唱腔
分平上去入四声
北曲杂剧
入派平上去三声
音乐风格
器乐伴奏 演唱形式 宫调 结构
轻柔婉转
管乐 任何角色都可以唱 没有规定 以“出”为单位 一本戏往往有几十出
高亢劲切
弦乐 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每折一个宫调,互不重复 四折一楔子
三、早期南戏作品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 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 屠》,其中《张协状元》是唯一一部 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
二、双线结构
两条线索:1.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 2.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交叉进行: 1.不同生活场景的对比衔接 蔡伯喈洞房花烛与赵五娘自食糟糠 蔡伯喈中秋赏月与赵五娘剪发买葬 2.环境优裕闲适与人物心态苦闷沉重的鲜明 对比
三、语言运用
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 蔡伯喈一线,辞藻华丽。 富有动作性。
作品选析:琵琶记(糟糠自厌)
一、主要情节描写对塑造赵五娘形象的作用
当时农村习见的婆媳、公媳关系 相互体贴、关怀的亲情 极端艰苦条件下表现出的善良纯朴的美好品质 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真切动人
第五章 南戏
• • • • •
一、《荆钗记》
•
表现爱情主题,剧中主要人物王十朋及钱玉莲,不为富贵 所引诱,历尽磨难而不变心,表现了忠于爱情、反抗邪恶的品 格。他们的悲欢离合是不能以封建的节义来概括的。全剧情真 意切,颇为感人,受到后人称赞。
• 二、《白兔记》
• 本故事描写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发迹的故事,在剧中,刘 知远是一个被批判的负心人;李三娘的凄苦命运颇为动人。 • 《六十种曲》本《白兔记》语言通俗质朴,有鲜明的民间 文学特色。中间保存着民间风俗习惯(报社、祭赛、保穰), 可见和民间文学的密切关系。
• 2、道德与人生欲求的矛盾。十年寒窗、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 是封建文人的理想之路。高明既要让蔡完成这一完美的文人官 宦之路,又要让他具备完美的人格。
2、赵五娘:
• 她代表了一种人物类群。在旧时代乃至现时代的 社会中下阶层一些妇女往往是家庭的真正支撑者,他 们坚忍不拔,忘我牺牲,奉养老人,抚育子女,使丈 夫能够在外界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需 要忍受巨大的苦难。赵五娘是其中的典型:被丈夫遗 弃却必须奉养公婆,家境贫寒而又遭遇灾年,竭力尽 孝,仍被婆婆猜疑。这种描写确实集中反映了旧时代 妇女身受的非人的磨难。
• • • •
2、人物
• 王瑞兰:是尚书王镇之女。她具有一般贵族小姐 的“香闺弱质”和思想教养,但她遭逢战乱之后,思 想性格发生了变化:从娇羞软弱逐渐变得大胆刚强; 从囿于封建礼教转为勇敢抗争。 “权说是夫妻”
06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五章--明代戏曲-《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PPT课件
这些著作包括魏良辅曲律何良俊曲论李开先词谑王世贞曲藻徐渭南词叙录潘之恒亘史和鸾啸小品吕天成曲品沈德符顾曲杂言徐复祚曲论王骥德曲律凌濛初谭曲杂札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沈自晋广辑词隐先生增定南九宫词谱等等
第五章 明 代 戏 曲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明代杂剧的历史进程 ▪ 第二节 明代传奇的历史进程 ▪ 第三节 吴江派与“汤沈之争”
19 .
第三节 吴江派与 “汤沈之争”
▪ 吴江派的盟主为沈璟。沈璟 (1553—1610),字伯英,晚字 聃和,号宁庵、词隐生,江苏吴江 人。万历元年中举,万历二年中进 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可谓少年 得志。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行 人司正、光禄寺丞。万历十七年 (1589)因事归田,寄情词曲, 著有《红蕖记》《十孝记》《义侠 记》《埋剑记》等十七种传奇,合 称“属玉堂传奇十七种”,并撰有 《唱曲当知》《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等戏曲理论著作。
7.
▪ 明代后期杂剧代表作家作品有陈与郊《昭君出塞》和《文姬入塞》、王 衡《郁轮袍》和《真傀儡》、叶宪祖《易水寒》、吕天成《齐东绝倒》、 沈自征《霸亭秋》、徐复祚《一文钱》、孟称舜《桃花人面》和《英雄 成败》等。
▪ 对明代杂剧作品的整理和研究也于明代后期提上日程,沈泰所编《盛明 杂剧》祁彪佳的《远山堂剧品》。另有一些剧作家批评南杂剧不合杂剧 规范,转而重温北杂剧轨辙,整理了大量北杂剧作品,如臧晋叔《元曲 选》、赵琦美《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陈与郊《古名家杂剧》、息机 子《元人杂剧选》、黄正位《阳春奏》、无名氏《元明杂剧》、孟称舜 《古今名剧合选》等。
第五章 明 代 戏 曲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明代杂剧的历史进程 ▪ 第二节 明代传奇的历史进程 ▪ 第三节 吴江派与“汤沈之争”
19 .
第三节 吴江派与 “汤沈之争”
▪ 吴江派的盟主为沈璟。沈璟 (1553—1610),字伯英,晚字 聃和,号宁庵、词隐生,江苏吴江 人。万历元年中举,万历二年中进 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可谓少年 得志。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行 人司正、光禄寺丞。万历十七年 (1589)因事归田,寄情词曲, 著有《红蕖记》《十孝记》《义侠 记》《埋剑记》等十七种传奇,合 称“属玉堂传奇十七种”,并撰有 《唱曲当知》《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等戏曲理论著作。
7.
▪ 明代后期杂剧代表作家作品有陈与郊《昭君出塞》和《文姬入塞》、王 衡《郁轮袍》和《真傀儡》、叶宪祖《易水寒》、吕天成《齐东绝倒》、 沈自征《霸亭秋》、徐复祚《一文钱》、孟称舜《桃花人面》和《英雄 成败》等。
▪ 对明代杂剧作品的整理和研究也于明代后期提上日程,沈泰所编《盛明 杂剧》祁彪佳的《远山堂剧品》。另有一些剧作家批评南杂剧不合杂剧 规范,转而重温北杂剧轨辙,整理了大量北杂剧作品,如臧晋叔《元曲 选》、赵琦美《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陈与郊《古名家杂剧》、息机 子《元人杂剧选》、黄正位《阳春奏》、无名氏《元明杂剧》、孟称舜 《古今名剧合选》等。
南戏与琵琶记
第二十一出《糟糠自厌》中赵五娘唱的[孝顺歌]
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 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 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 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在 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 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么, 米在他方没寻处。奴便是糠么,怎的 把糠救的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 的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
• 《琵琶记》第一出《报告戏情》 [沁园春]
•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云:“斜阳古柳 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 明徐渭《南词叙录》介绍《赵贞女蔡二郎》说: “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 元杂剧《铁拐李》 “你学那守三真赵贞女,罗裙 包土将坟茔建” • 京戏《小上坟》中 “贤惠的五娘遭马踹,到后 来五雷轰顶是那蔡伯喈”
1、艺术结构上,整个剧情沿着两条线索发展: • 一条是蔡伯喈上京求取功名 • 一条是赵五娘在灾荒中艰难挣扎 两条线索交错映照,画面鲜明,对比强烈
①蔡伯喈陷入功名富贵的罗网难以摆脱 ②描写赵五娘越来越陷入生活的困境 ①蔡洞房花烛夜,②赵领粮被劫要跳井 ①蔡荷花池旁饮酒消夏,②赵背着公婆吃糠 ①中秋赏月,②麻裙包土
南戏在体制上的特点:
一、结构形式:剧本开头 “副末开场”。场次 结构称为“出” 。下场诗,上场引子,定场 白。 二、音乐形式:是用“宋人词调”和“里巷歌谣” 相结合的曲调演唱,比较轻柔婉转;伴奏以管 乐、鼓板为主。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 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上场各种角色皆可 演唱,演唱形式多样,独唱,合唱、接唱、对 唱。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 不同声腔如弋阳腔、馀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等。 三、角色体制:生、旦;净、末、丑、外、贴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二节 高明和《琵琶记》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生年不详,卒年有至正十九年(1359)和 明初两说。 至正五年(1345)进士,曾任处州录事、福 建行省都事、庆元路推官等官。 至正十六年(1356)归隐宁波的栎社。 生性高傲,学问渊博,工诗善书,尤长于曲。 传世作品《琵琶记》《柔克斋集》
南戏在体制上的特点:
一、结构形式:剧本开头 “副末开场”。场次 结构称为“出” 。下场诗,上场引子,定场 白。 二、音乐形式:是用“宋人词调”和“里巷歌谣” 相结合的曲调演唱,比较轻柔婉转;伴奏以管 乐、鼓板为主。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 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上场各种角色皆可 演唱,演唱形式多样,独唱,合唱、接唱、对 唱。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 不同声腔如弋阳腔、馀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等。 三、角色体制:生、旦;净、末、丑、外、贴
2、语言上,曲词富有文采, 宾白接近口语,注意表现人 物的性格特征。 •*牛相、牛女、蔡伯喈语言比 较典雅 •*蔡公、蔡婆、张广才、赵 五娘语言比较朴实 主要人物的语言更多地带有 感情色彩 根据人物不同身份描绘,富 有浓厚的家庭生活气息。 陈眉公批评琵琶记二卷
3、在人物心理描写上, 体现了塑造艺术形象的高 超才能,历来为人所称道。 “蔡宅祝寿” 其乐融融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 起来的。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 (旧名永嘉),称“温州杂剧”、 “永嘉戏曲”,亦称南词。
南戏
• 后期散曲缺少前期作家那种 横溢于作品中的牢骚和不平 ,在艺术上刻意求工,用词 典雅华美,且追求格律严整 ,创作风格从前期以豪放为 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代表 作家是张可久、乔吉,比较 重要的作家还有张养浩、睢 景臣和刘时中。
ຫໍສະໝຸດ Baidu
• 《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 全
3.《琵琶记》的主题
• 作者原意:全忠全孝蔡伯喈 有贞有烈赵五娘
副末开场:[水调歌头]“少甚佳人才子, 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 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 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作眼儿看。休论 插科打诨,也不寻数调,只看子孝共妻 贤。”
四大南戏
• 元末明初《荆钗记》、《白兔记》、《拜 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作品的并称 ,简称“荆刘拜杀”。说见王骥德《曲律 》。
散曲
• 一、散曲的兴起和特点
•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 单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 特征。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 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领组成,最 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 【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奈 朝廷黄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闱。一 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饥荒岁, 双亲俱丧,此际实堪悲。堪悲赵女支持,剪下香 云送舅姑。把麻裙包土,筑成坟墓;琵琶写怨, 径往京畿。孝矣伯喈,贤哉牛氏,书馆相逢最惨 凄。重庐墓,一夫二妇,旌表门闾。
南戏的兴起和《琵琶记》
(五)南戏与杂剧比较
1、南戏篇幅较长,没有固定的出数,一般都有几十出。 就结构而言,南戏定例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不唱曲, 念词二阕,以表明作者主旨及戏文大意,接着生、旦分别 登场。结构多为双线并进,生、旦各领一线。至最后一出, 照例为全剧人物一同登场欢聚,生旦团圆。 杂剧则四折一楔子,戏剧冲突紧凑集中。 2、南戏各种角色都可以唱,且有对唱、合唱等。南戏一 出中不限于用同一宫调,可以换韵;曲调包括东南沿海一 带的民歌及一些宋代流行的词调,即徐渭所讲的“宋人词 而益以里巷歌谣”。 杂剧只能一人主场,或旦本,或末本。一折一宫调,不能 换韵。
极其复杂的主题思想
《琵琶记》取材于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 郎》,但从主题到人物都有重大改造,将蔡伯喈 弃亲背妇的负心故事,改变为蔡伯喈全忠全孝、 大团圆结局的故事,宣传“忠孝节烈”的封建伦 理道德观念。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效 果存在一定的矛盾,蔡伯喈饿死父母,停妻再娶; 身在朝廷,心在江湖,非忠非孝。但作者在用现 实主义手法描写这个悲剧故事的时候,客观上揭 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伤害,统治阶级的专横不 法、官场的贪污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了 劳动人民善良、坚忍、互助友爱的美德,有一定 的进步意义。
九、元末“四大南戏”
(一)“四大南戏” 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 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 刘、拜、杀”。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一节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宋元时流行于南方的一种戏剧样式,它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以南曲为唱腔。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的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其剧本的“出”数、宫调没有规定,歌唱角色灵活,歌唱形式多种多样。高明《琵琶记》堪为南戏的最高代表,标志着南戏的规范化,是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南戏的特点:
1.绝大多数戏曲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的题材。
2.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用韵较为宽松。(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
3.音乐风格轻柔婉转,适合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北曲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以弦乐为主。)
4.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帮腔合唱等多种歌唱形式,有利于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刻画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
5.在结构上以“出”为单位,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需要一天甚至多日。
《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戏文,全本用南方流行
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开场时先以说唱诸宫调引入,中间又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这些属初期南戏特征。其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是南戏和传奇剧本惯用的双线结构的雏形。剧中人物塑造,颇有可取之处。
杂剧作家如萧德祥等开始关注和涉足南戏的创作。沈和甫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式,使北曲的刚劲与南曲的柔媚能兼容并济,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贯云石、杨梓等人参与了南戏唱腔的改进工作,高明、施惠等知名文人作家也参与了南戏的创作与改编。
南戏《琵琶记》
3人物刻画 1)层层渲染 2)心理描绘 《琵琶记》在人物心理描写上,体现了塑造艺术形象 的高超才能,历来为人所称道。 如《糟糠自厌》中对糠的诉说。赵五娘以糠和米比作 自己和丈夫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不幸和无奈。
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遭 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狼狈, 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 欲吞不去。 ——[孝顺歌]
一边是蔡伯喈相府洞房花烛,一边是赵五娘郡 里请粮被夺; 一边是蔡伯喈闲庭深院、抚琴吟诗,一边是赵 五娘自餍槽糠、公婆猝亡; 一边是蔡伯喈中秋赏月、绮席酒阑,一边是赵 五娘剪发买葬、血指筑坟。
2语言特色 语言上, 《琵琶记》曲词富有文采,宾白接 近口语,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剧中牛相、牛女及蔡伯喈的语言比较典雅华丽, 蔡公、蔡婆、张广才及赵五娘的语言比较朴实 本色,主要人物的语言更多地带有感情色彩。
《琵琶记》叙写的是蔡伯喈的痛苦的心灵历程。 在伦理社会的特定条件下,一个饱受儒学熏陶的 孝子,按照社会理想范式而作出的行动,却落到 了自己愿望的反面。蔡伯喈如同汪洋大海之中的 一叶扁舟,无从把握自己的命运。 《琵琶记》本是要宣扬封建道德,但由于民间传 说本身具有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加上作者具 有客观认真的生活态度,和‚论传奇,乐人易, 动人难‛的艺术见解,因而就能冲破抽象的封建 伦理说教来反映生活的真实。
第七章宋元南戏概况与《琵琶记》
元末高明在此基础上作<<琵琶记>>确 有为蔡邕洗冤,甚至“翻案”的目的.
将“三不孝”改塑成“三不从”
三不孝:身为人子,父母在,(生不能养), 一不孝也;(死不能葬),二不孝也;(葬不 能祭),三不孝也。
三不从:本不愿参加科考(辞试),父不从, (父曰:“小孝不如大孝,孝始于事亲,忠于 事君,终于显亲扬名)一不从也;(辞官)欲 归,皇帝不从(忠孝不能两全),二不从也; 不愿重婚再娶(辞婚),牛丞相不从,三不从 也。
南宋诗人陆游诗云:“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 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 似已流露出对蔡 二郎形象的不满.
地方戏《小寡妇上坟》(《京剧汇编》第2集)其中有如下 唱词:正走之间泪满腮,想起了古人蔡伯喈,他上京城去赶 考,赶考一去不回来,一双爹娘冻饿死,五娘抱土垒坟台, 坟台垒起三尺土,从空降下琵琶来,身背琵琶描容相,一心 上京找夫郎,找到京城不相认,哭坏了贤惠女裙釵,贤惠五 娘遭马踹,到后来五雷亟顶蔡伯喈。
在演唱上,南戏每个上场的角色都可以唱, 还出现了对唱,合唱,幕后唱等形式,不同 于杂剧一人主唱,劳逸不均的场面。
在曲牌的运用上,南戏在一支套曲里,既 可以用南曲也可以用北曲,甚至出现南北 合套,不同于元杂剧只准选用北曲曲牌。
在表演程序上,南戏是先唱后白,杂剧是 先白后唱.
在角色的分类上,南戏分工更细,有生, 旦,净,末,丑五大行当,而元杂剧则是 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永乐大典》收南戏33种, 被八国联军劫焚。1920年叶 恭绰在英国伦敦一小古玩店 购回三剧,1931年古今小品 书籍印行会刊行。钱南扬有 校注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唯一完整的南宋戏文《张协状元》
南宋温州九山书会才人所作
人物:张协 王贫女 宰相王德用
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 中间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 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
《宦门子弟错立身》
作者不详,题古杭才人新编。
人物:金朝河南府同知之子完颜寿马、女 艺人王金榜
《小孙屠》
也称《遭盆吊没兴小孙屠》,作者署名古 杭才人编。 人物:开封孙必达、必达之妻、婢女、必 贵(人称小孙屠) “南北合套”
二、《荆钗记》
•《荆钗记》,一般认为是元末柯丹邱所作。清·张大复《寒山堂新 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卷首“总目”注《荆钗记》是“吴门学究敬 仙书会柯丹邱著”。
叙穷秀才王十朋和大财主孙汝权,分 别以荆钗和金钗为聘礼,向钱玉莲求 婚。玉莲留下了王十朋的荆钗。成婚 后,十朋赴京考中状元,因拒绝万俟 相招其为婿的好意,被改调至烟瘴之 地潮阳任职。而他邀请母亲带领玉莲 前往任所的家书,却被孙汝权套改为 “休书”,继母因此逼迫玉莲改嫁。 玉莲不从,投江自尽,幸被赴任福建 做安抚的钱载和救起。十朋得知玉莲 死讯,誓终身不娶。后来两人又以荆 钗为缘,得以团聚。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 《琵琶记》“副末开场”交代: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 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 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 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 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 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做眼 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 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骅骝方 独步,万马敢争先?
《琵琶记》故事创新 • 蔡伯喈“背亲弃妇” →“有情有义”; • 蔡伯喈“不忠不孝” →“全忠全孝”; • 结局:“马踹赵五娘”“雷震蔡伯喈”的悲剧
• 徐渭作的《南词叙录》则说始于南宋光宗朝 (1190-1194)。
• 刘埙《水云村稿》所述,南宋咸淳(12651275)年间,所谓“永嘉戏曲”在江西南丰一 带也已经很流行。
★最早的南戏剧目是《赵贞女蔡二郎》、《王 魁》。
★《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 身》 合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南戏与杂剧的区别
★南戏与杂剧在题材上的异同:
• 明显区别,总的来说,南戏的民间色彩更 浓,而文人化的气息较淡。
• 相同之处 :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 社会黑暗的公案剧,在杂剧和南戏中都是 重要的题材 。
• 南戏与杂剧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
一是在南戏中几乎没有借历史故事表现 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历史意识而抒 情性很强的作品 。
第七章 元代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一节 南戏的兴起和发展 一、南戏的发展
南戏及《琵琶记》
找根源提建议?温州是南宋除杭州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宋高宗在南渡之初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温州甚至把太庙也迁来温州?北方士绅平民纷纷来到温州?诸色艺人也纷至Hale Waihona Puke Baidu来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 南方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 的戏文,两种戏曲体裁相互辉映。
• 明•魏良辅《曲律》:《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 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 音韵精绝。
(三)《琵琶记》故事的演变
• 历史上的蔡邕:文人,博学多才 • 《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忘恩负义 《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
1.《赵贞女蔡二郎》 陆游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说: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南词叙录》在此剧目下注言: “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三)早期南戏作品
• 《赵贞女蔡二郎》、《王魁》、 • 《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
《王焕》、《张协状元》。 • 除《张协状元》外,均无传本。 • 大都出自书会才人之手,一些文人甚至把
南戏视作亡国之音。
• 南戏从现存曲目看,主要表现爱情婚姻和家 庭纠纷的题材。
•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 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统称为《永 乐大典戏文三种》。
2.《琵琶记》创作意图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 南方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 的戏文,两种戏曲体裁相互辉映。
• 明•魏良辅《曲律》:《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 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 音韵精绝。
(三)《琵琶记》故事的演变
• 历史上的蔡邕:文人,博学多才 • 《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忘恩负义 《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
1.《赵贞女蔡二郎》 陆游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说: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南词叙录》在此剧目下注言: “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三)早期南戏作品
• 《赵贞女蔡二郎》、《王魁》、 • 《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
《王焕》、《张协状元》。 • 除《张协状元》外,均无传本。 • 大都出自书会才人之手,一些文人甚至把
南戏视作亡国之音。
• 南戏从现存曲目看,主要表现爱情婚姻和家 庭纠纷的题材。
•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 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统称为《永 乐大典戏文三种》。
2.《琵琶记》创作意图
第七章_南戏与《琵琶记》
小结
• 宋南戏《赵贞女》从伦理的角度探讨了蔡 家悲剧的原因;《琵琶记》则突破伦理的 范围,进而对朝廷的权威、对世俗追求的 功名利禄,提出了批评和思考。 • 剧尾虽是满门旌表,但赵五娘说:“饿死 的瘦容难做肥”;伯喈愤然说:“何能免 丧亲?又何须名显贵?可惜二亲饥寒死, 博换得孩儿名利归。”这旌表是用父母的 生命、妻子的苦难换来的虚名。
情与理的冲突 儒学自身的道德伦理困惑 • 一方面凸显了封建忠孝观念对人性的 压抑和戕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封建 道德自身的矛盾,即忠孝之间不能两 全的对立冲突。这是剧本思想内容的 新颖深刻之处。 • 高明剧本的价值在于:用艺术语言以 赵贞女故事为载体,将儒学自身矛盾 问题作了全面铺开。
情与理矛盾在人物形象上的表现
蔡伯喈形象的典型意义
• ——封建礼教下的知识分子典型特征 • 儒家文化熏陶下生存的知识分子,注定了他 们思想的丰富性与性格的软弱性:多思而少 行,优柔而欠断。因为他们始终处于两难矛 盾中,于无所适从中显出性格的软弱来。蔡 伯喈身上正集中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类 典型特征。他在感情和理智,理智与现实, 现实与礼教的矛盾中煎熬着、挣扎着;其中 甚至包涵着崇高与卑微,理性与欲望之间的 激烈冲突。
南戏《拜月亭记》与关作的关系
• 南戏本剧出自关剧《闺怨佳人拜月 亭》,关剧四折一楔子,南戏40(或 43)出,比关剧较为繁复曲折,故事 旖旎,刻画人物性格更细腻,展现的 社会生活更壮阔,但精彩处仍不离关 作。 • 两剧最大的变化在结尾——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讲授:刘红娟
第一节 南戏概述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二、南戏的体制 三、早期南戏作品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1、什么叫南戏?
南戏是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主要在中国南
方流行,以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它最 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称“温 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后 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称为南曲戏文,简 称之为南曲、南戏文、南戏、戏文。
三、《琵琶记》的主题
高明本着“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创作意图,在 剧作开头写道“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 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的创作意图非常明确。把弃亲背妇的蔡伯喈变成了时刻 怀念父母和不忘发妻的人物,把他的“三不孝”罪责用 “三不从”开脱,把负心归咎于客观环境所致,并最后 以一夫多妻大团圆终场。其主观上是要观众“只看子孝 共妻贤”,在舞台上树立“孝子贤妇”的样板。
2、南戏形成的时间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 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 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赵闳夫,宋光宗赵惇的同宗堂兄弟)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 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 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 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讲授要点
一、作者生平 二、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Fra Baidu bibliotek
三、《琵琶记》的主题
四、主客观的背离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六、《琵琶记》的影响
琵琶记刻本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书影1
琵琶记刻本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书影2
一、作者生平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曾求学于理学家黄溍。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做过多任 地方官。约在至正十六年(1356)之后,隐于宁波栎社,以 词曲自娱,并创作了《琵琶记》。此外,据徐渭《南词叙 录》,他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今佚。诗文集《柔 克斋集》共20卷,亦散佚,今存五十馀篇。
二、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情节:
蔡二郎应举中状元,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 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力支撑门户,赡养公婆, 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 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 致使天神震怒,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3、音乐体制:曲牌联套
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每套大抵 三、五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 多用南曲,风格比较轻柔婉转;也杂用北曲, 称“南北合套;
在乐器的伴奏上,南曲是以鼓板、萧为主的, 北曲主要是以弦索为主;
4、行当体制:生、旦、净、末、丑、外、贴 5、演唱体制:上场各种角色皆可演唱,演唱 形式多样,独唱,合唱、轮唱、对唱、复唱、 分唱、接唱;
主题的转化:
负心婚变→不忘糟糠之妻、“全忠全孝”
主题变换的社会基础
宋代的科举,使书生攀上高枝,抛弃糟糠,这与市民的报 恩观念与希望这些社会的精英应该持有的道德观念反差 太大,因而自然就成为谴责的目标。 元代的科举不正常,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 降,就成了同情的对象。所以元代戏曲里的书生形象, 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相反,正面歌颂书生的作品渐 渐多了起来。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永乐大典》收南戏33种, 被八国联军劫焚。1920年叶 恭绰在英国伦敦一小古玩店 购回三剧,1931年古今小品 书籍印行会刊行。钱南扬有 校注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唯一完整的南宋戏文《张协状元》
南宋温州九山书会才人所作
三、早期南戏作品
创作概况:
主要是民间创作,刊刻付印的机会不多,加 上统治者的禁毁,正统文人的歧视,宋元之 际的战乱,保存下来的剧本很少。
从现存的剧目来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 纷的题材,占最大部分,而表现金戈铁马的 英雄题材则极少见。
钱南扬《戏文概论》:宋元南戏存目238种, 其中,有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4种。 宋代的作品,六种:《赵贞女蔡二郎》、 《王魁》、《王焕》、《陈巡检梅岭失妻》、 《乐昌分镜》、《张协状元》,《张协状元》 有剧本流传。 大部分作品是南宋以后元末以前的作品。
人物:张协 王贫女 宰相王德用
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 中间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 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
《宦门子弟错立身》
作者不详,题古杭才人新编。
人物:金朝河南府同知之子完颜寿马、女 艺人王金榜
《小孙屠》
也称《遭盆吊没兴小孙屠》,作者署名古 杭才人编。 人物:开封孙必达、必达之妻、婢女、必 贵(人称小孙屠) “南北合套”
二、南戏在体制上的特点:
1、剧本体制:曲文、宾白、介;
2、结构体制:场次结构称为“出”,以脚色的上 场到下场为一段落,取“出而复入”之意。出数 不限,一部作品十几出或者几十出(如《张协状 元》53出,《小孙屠》21出,《琵琶记》43出); 第一出 “副末开场”、“家门大意”。上场时 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小结:
元灭南宋后,北杂剧南下,与南戏相汇于杭州 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杂剧以其新鲜的内容和 精练的形式,获得了南方观众的青睐,南戏便 一度衰落了。 到了元代后期,南戏形式上的优势日益体现, 人们的兴趣从杂剧转移到南戏,知名文人也参 与南戏的创作与改编,产生了《琵琶记》、 《拜月亭》等作品,标志着元代南戏继杂剧之 后走向兴盛时期。
3、南戏的发源地与流行区域
发源地:温州地区
流行区域:东南沿海地区
杭州:例如:“至戊辰、己巳间,《王焕》戏文盛 行于都下,始自太学有黄可道者为之。”——元• 刘一清《钱塘遗事》 福建:据钱南扬先生的考证,传入泉州是在南宋中 叶以前,南宋末传入大都。 不过在整个元代,南戏主要的流行地区仍然是以杭 州为中心的江南与东南沿海地区。
讲授:刘红娟
第一节 南戏概述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二、南戏的体制 三、早期南戏作品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1、什么叫南戏?
南戏是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主要在中国南
方流行,以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它最 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称“温 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后 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称为南曲戏文,简 称之为南曲、南戏文、南戏、戏文。
三、《琵琶记》的主题
高明本着“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创作意图,在 剧作开头写道“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 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的创作意图非常明确。把弃亲背妇的蔡伯喈变成了时刻 怀念父母和不忘发妻的人物,把他的“三不孝”罪责用 “三不从”开脱,把负心归咎于客观环境所致,并最后 以一夫多妻大团圆终场。其主观上是要观众“只看子孝 共妻贤”,在舞台上树立“孝子贤妇”的样板。
2、南戏形成的时间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 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 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赵闳夫,宋光宗赵惇的同宗堂兄弟)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 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 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 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讲授要点
一、作者生平 二、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Fra Baidu bibliotek
三、《琵琶记》的主题
四、主客观的背离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六、《琵琶记》的影响
琵琶记刻本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书影1
琵琶记刻本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书影2
一、作者生平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曾求学于理学家黄溍。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做过多任 地方官。约在至正十六年(1356)之后,隐于宁波栎社,以 词曲自娱,并创作了《琵琶记》。此外,据徐渭《南词叙 录》,他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今佚。诗文集《柔 克斋集》共20卷,亦散佚,今存五十馀篇。
二、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情节:
蔡二郎应举中状元,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 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力支撑门户,赡养公婆, 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 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 致使天神震怒,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3、音乐体制:曲牌联套
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每套大抵 三、五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 多用南曲,风格比较轻柔婉转;也杂用北曲, 称“南北合套;
在乐器的伴奏上,南曲是以鼓板、萧为主的, 北曲主要是以弦索为主;
4、行当体制:生、旦、净、末、丑、外、贴 5、演唱体制:上场各种角色皆可演唱,演唱 形式多样,独唱,合唱、轮唱、对唱、复唱、 分唱、接唱;
主题的转化:
负心婚变→不忘糟糠之妻、“全忠全孝”
主题变换的社会基础
宋代的科举,使书生攀上高枝,抛弃糟糠,这与市民的报 恩观念与希望这些社会的精英应该持有的道德观念反差 太大,因而自然就成为谴责的目标。 元代的科举不正常,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 降,就成了同情的对象。所以元代戏曲里的书生形象, 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相反,正面歌颂书生的作品渐 渐多了起来。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永乐大典》收南戏33种, 被八国联军劫焚。1920年叶 恭绰在英国伦敦一小古玩店 购回三剧,1931年古今小品 书籍印行会刊行。钱南扬有 校注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唯一完整的南宋戏文《张协状元》
南宋温州九山书会才人所作
三、早期南戏作品
创作概况:
主要是民间创作,刊刻付印的机会不多,加 上统治者的禁毁,正统文人的歧视,宋元之 际的战乱,保存下来的剧本很少。
从现存的剧目来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 纷的题材,占最大部分,而表现金戈铁马的 英雄题材则极少见。
钱南扬《戏文概论》:宋元南戏存目238种, 其中,有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4种。 宋代的作品,六种:《赵贞女蔡二郎》、 《王魁》、《王焕》、《陈巡检梅岭失妻》、 《乐昌分镜》、《张协状元》,《张协状元》 有剧本流传。 大部分作品是南宋以后元末以前的作品。
人物:张协 王贫女 宰相王德用
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 中间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 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
《宦门子弟错立身》
作者不详,题古杭才人新编。
人物:金朝河南府同知之子完颜寿马、女 艺人王金榜
《小孙屠》
也称《遭盆吊没兴小孙屠》,作者署名古 杭才人编。 人物:开封孙必达、必达之妻、婢女、必 贵(人称小孙屠) “南北合套”
二、南戏在体制上的特点:
1、剧本体制:曲文、宾白、介;
2、结构体制:场次结构称为“出”,以脚色的上 场到下场为一段落,取“出而复入”之意。出数 不限,一部作品十几出或者几十出(如《张协状 元》53出,《小孙屠》21出,《琵琶记》43出); 第一出 “副末开场”、“家门大意”。上场时 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小结:
元灭南宋后,北杂剧南下,与南戏相汇于杭州 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杂剧以其新鲜的内容和 精练的形式,获得了南方观众的青睐,南戏便 一度衰落了。 到了元代后期,南戏形式上的优势日益体现, 人们的兴趣从杂剧转移到南戏,知名文人也参 与南戏的创作与改编,产生了《琵琶记》、 《拜月亭》等作品,标志着元代南戏继杂剧之 后走向兴盛时期。
3、南戏的发源地与流行区域
发源地:温州地区
流行区域:东南沿海地区
杭州:例如:“至戊辰、己巳间,《王焕》戏文盛 行于都下,始自太学有黄可道者为之。”——元• 刘一清《钱塘遗事》 福建:据钱南扬先生的考证,传入泉州是在南宋中 叶以前,南宋末传入大都。 不过在整个元代,南戏主要的流行地区仍然是以杭 州为中心的江南与东南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