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描写手法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9年第41期
1.正面描写
(1)空间视角。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答题时常用到的术语有“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俯仰结合”等。
(2)动静关系。诗歌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采用互相映衬的手法来开拓意境,表达情感。它包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便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3)多种感觉相结合。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高明的诗人不仅善于观察,而且还善于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来表达对外界的感受。
(4)渲染。即对环境、景物或人的作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的某种本质和特征。很多时候,渲染和烘托同时出现,但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一般用于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5)联想想象。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说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是说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
(6)虚实结合。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7)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如实地勾勒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可用于写景如《天净沙·秋思》,写人如《卖炭翁》,叙事如《寻隐者不遇》。
诗歌表现手法归纳大全
诗歌表现手法归纳大全
1. 感官表现手法
- 视觉描写:用生动的形象描绘物品的色彩、形状、大小等,如“山明水秀”。
- 听觉描写:用声音或语言描绘场景,如“潺潺流水”。
- 嗅觉描写:用气味描绘场景,如“花香四溢”。
- 味觉描写:用口味描绘场景或情感,如“苦涩的回忆”。
2. 比喻手法
- 直接比喻:把两种事物直接相比,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 暗喻:通过暗示来比喻,如“夜幕降临,城市穿上一件黑色的外套”。
- 拟人手法:把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化,如“寒风呼啸”。
- 夸张手法:夸张描写,如“我心灵手巧,一把菜刀劈开五座山”。
3. 象征手法
- 物与义的象征:把物品或事物转化为某种意义,如“红色代表
革命”。
- 概念与义的象征:把抽象概念转化为某种意义,如“世界上最
遥远的距离是没有相遇”。
- 动作与义的象征:把动作或行为转化为某种意义,如“一件衣
服掉在地上,它将永远不再属于那个人”。
4. 排比手法
- 连续使用同一结构的词语或短语,来加强语气,如“你给我一
滴水,我给你一片海。”
5. 赋予生命或意识手法
- 把物品、自然景象、抽象概念等赋予生命或人类的思维感情,如“春天在等待,它用万物换取时间”。
- 通过赋予色彩,来凸显情感或个性,如“他的笑容是阳光般温
暖的黄色”。
以上是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诗人常常会将不同的表现手法融
合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化。
诗歌的描写手法
诗歌的描写手法
1、动静关系概念: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采用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汩汩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鸟鸣涧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
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练习兰溪棹(zh co)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1)棹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鲤鱼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雨水)、逆流,三天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
2、简析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2、前两句是静景,写月色清爽皎洁,山水的明丽动人;后两句是动景,写出了多日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至,逆流而上,结句尤为传神,富有动态美,使人感到美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表达诗人喜爱之情。
2、衬托与对比衬托——为了突出主体的人物或事物,用客体的人物或事物去作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正衬与反衬)
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同时突出两个方面,美者更美,丑者更丑,给人深刻印象。
两种手法的答题衬托:用xxx衬托xxx,突出后者的xxx特点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
Ⅰ.描写方式: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8226;侧面描写
1.渲染烘托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声”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还有用事物状态(或说情态)来渲染的情况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前两句写作者此番归来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诗歌的描写手法
2、工笔
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描写。 相对于白描,工笔也可以称为细描。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 独明。”抓住典型细节,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 迷离的氛围。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如《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 芝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这就是比兴的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驼褐:驼毛做的外衣。 阑干:纵横貌。)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8、动静结合
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 衬,构成一种情趣。动静结合,既可以以动衬静, 也可以以静写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 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挂”字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 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 了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
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
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
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
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
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
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
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 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④恶草:杂草。
[翻译] 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园,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
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描写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描写,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古代诗歌中,有六种常见的描写手法,它们分别是形象描写、象征描写、比喻描写、拟人描写、排比描写和夸张描写。下面将逐一分析这些描写手法。
第一种,形象描写。形象描写是诗歌中最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描写方式,通过对事物的外在形态、色彩、质感、声音、气味等方面的描写,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事物的真实面貌。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对雨的形态、时间、气质等方面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春雨的清新和神韵。
第二种,象征描写。象征描写是通过对某个形象的象征意义的描写,传递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这首诗通过对高楼、远山、大海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豁达胸怀。
第三种,比喻描写。比喻描写是通过将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做比较,
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将草比作人生的经历,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四种,拟人描写。拟人描写是将人类的行为和感觉赋予给物象,从而使读者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刻、更感人。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池鱼跃不同,此时皆化为。苍茫云海间,寒日背山来。”将鸥鸟的飞翔赋予给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受。
古代诗词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词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词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分正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诗词的写作手法
诗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兴、比喻、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烘托、衬托、渲染、铺垫、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远近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用典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与它相对应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间接抒情)
2、工笔(细节描写):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3、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4、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5、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6、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由此联想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某种精神、品质或者思想感情(它有一个由具体——抽象的过程)
7、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从中寄寓(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抱负或志趣。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8、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9、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评论现实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2、观察角度:高低、远近、俯仰、 定点观景、移步换景等
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高低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俯仰 ——杜甫《登高》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近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结合 ——杜牧 《山行 》
3、描写角度:视觉(绘声绘色)、 听觉(摹声)、嗅觉、触觉等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 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依据(阐运用) 3、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 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析效果) 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 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江雪》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 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 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 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 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 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 用。
Leabharlann Baidu
8、渲染
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
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简说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
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诗歌常用手法
诗歌常用手法
诗歌常用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赋、比、兴: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2. 夸张、象征、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等:这些都是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诗人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在感受自然景物的美妙之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4.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古抒怀等: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5. 起兴、顶真、反复等:这些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总之,诗歌的表现手法非常多样,不同的诗人和不同的诗歌需要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 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 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 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 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歌鉴赏专辑
读懂诗歌的描写手法
诗 歌 的 描 写 手 法
1、侧 面描写
1、描 写的角 度
动静、正侧、远近、高低 、视听(声色)、虚实、 点面
2、正 面描写
2、描 写的 用意 3、描 写的详 略
渲染与烘托、象征、联 想想象、曲笔
工笔与白描
1、渲染与烘托
(1)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 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 约客 南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Leabharlann Baidu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赏析】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 夜的深和夜的静。
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诗人的感情。
3.托物言志:借助对事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志向和感情。
4.用典抒情:引用典故或历史事件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5.情景交融:将情感与景物描写相结合,达到情感与景物的相互呼应。
6.对面落笔:通过对另一方的描写,间接表达诗人的感情。
7.借古讽今:通过对古代事件的描绘,讽喻现实,表达诗人的思想观点。
8.抑扬:通过压抑和张扬的手法,形成对比,突出诗人的情感。
9.起兴:借助其他事物的描绘,引出诗歌的主题。
10.比兴:通过对比和类比的手法,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1.触景生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引发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12.衬托: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13.烘托:通过渲染气氛和背景,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14.虚实结合:将虚幻和现实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15.点面结合:将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形成全面而深入的描写。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
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
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常见的描写手法
诗歌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庞杂的概念,为便于大家区分、识记、判断,我把它分为五大版块: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除描写手法和抒情方式外的其它表现手法、结构艺术。以下是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描写手法。
一、细节描写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大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有精到的细节描写,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是文学写作的出发点,或者说是文学写作的触发点。,因细节描写具有见微知著的效果,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它总是分不开的,长篇大论的小说是如此,短小精悍的古典诗词亦如此。活生生的细节如小小水珠折射出的太阳光芒,给古典诗词以飞动凝练、摇曳多姿的神韵。
【例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2】:“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析】此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嗟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
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例3】:[例1]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分析]我们看其中的第一章: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小伙子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的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一细节,极富表现力,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由此可见,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能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例4】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分析]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我们看下阕,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跑去,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但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倚门”,在于以门为掩护,似露不露,“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才好回首一看;看,又不敢正眼看,还要装作赏花闻香,而眼中余光却早落在那人身上。“倚”、“回”、“嗅”三个动作,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不仅如画般折射出主人公的动作、神情、姿态,而且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通过细节,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十分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看看高考怎么考:
【例5】2008年山东高考诗歌鉴赏第二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分析]词的下片,侧重写人。一个女子独自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她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凝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
愁容的脸上。其中“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运用细节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从中我们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例6】2004年全国卷甲卷16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分析]诗中写游子长年客居洛阳,见到秋风之中一片凄凉萧条的景色,不可避免地勾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悠长思念。思念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自然就想提笔写家信,可是在铺纸研墨之际,一时却又涌起千头万绪,无从说起。但是捎信的“行人”出发在即,时间匆匆,于是千言万语无法细加考虑。及至捎信人就要上路,却又疑惑和担心刚才因为匆忙,是否漏写了什么,这种疑惑和担心越来越强烈,促使游子出现“又开封”的举动。
此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这样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