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描写手法
诗歌的描写手法
![诗歌的描写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75599f2bb8f67c1cfbd6b873.png)
诗歌的描写手法1、动静关系概念: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采用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汩汩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练习兰溪棹(zh co)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1)棹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鲤鱼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雨水)、逆流,三天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
2、简析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2、前两句是静景,写月色清爽皎洁,山水的明丽动人;后两句是动景,写出了多日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至,逆流而上,结句尤为传神,富有动态美,使人感到美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表达诗人喜爱之情。
2、衬托与对比衬托——为了突出主体的人物或事物,用客体的人物或事物去作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正衬与反衬)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同时突出两个方面,美者更美,丑者更丑,给人深刻印象。
两种手法的答题衬托:用xxx衬托xxx,突出后者的xxx特点对比:用xxx与xxx对比,突出了作者xxx与xxx的情感。
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问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 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诗中用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身不由己,表达出他们渴望自由但不可得的悲哀。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方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0e227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e.png)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方法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方法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其以简练、含蕴、意境深远的特点而著名,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诗歌中,描写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事物的认识。
本文将介绍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方法,包括形象描写、比喻描写、拟人描写、抒情描写、怀古描写、咏物描写。
一、形象描写形象描写是古诗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描写方法之一。
它通过生动的形象语言,将景物、人物、情感等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在心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画面,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景物的美感。
形象描写是古代诗歌中最具有感染力的描写方式之一。
二、比喻描写比喻描写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来描写一个事物的,可以使比喻变得更加形象、深入人心。
比如在《长恨歌》中,王昭君的美貌被比作“芙蓉出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的美丽动人。
比喻描写有时也会采用对比、夸张等手法,以强调或者突出某种特点,从而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三、拟人描写拟人描写是将生物的特征、行为、情感等移植到非生物的事物中,使其具有人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以达到表现作者情感的目的。
比如《登高》中的“我心似双鹤,常随青云去”,将作者的心比喻为鸟,具有飞翔的意象,使诗歌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感染力。
四、抒情描写抒情描写是表现作者自身情感的一种描写方式,可以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感慨,以及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等不同情感的体验。
比如在《离思》中,辛弃疾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得山间常见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描写方式,极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感受。
五、怀古描写怀古描写是通过对于历史、传统文化的回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怀古描写可以是对于古人、古代文化的赞颂,也可以是对于古代历史的悲痛和怀念。
比如《长恨歌》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作者对于昔日事情的回忆和哀思。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944c4c6c85ec3a87c2c5e2.png)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开展。
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1)侧面描写———衬托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比照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
衬托分映托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托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致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大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鹤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诗歌常见的描写手法
![诗歌常见的描写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0bfb25b8fd0a79563c1e7239.png)
对比对照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 作简要赏析。 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 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 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 者忧,后者乐,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 者忧,后者乐,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 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 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 的阶级矛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的阶级矛盾,具有震撼人有层次性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 由远到近或由下而 上等。 上等。 •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 仰视,远眺,近看, 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 百态,变化万千。 百态,变化万千。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 自由。 自由。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踏莎行(欧阳修)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 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 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 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古诗常见描写手法
![古诗常见描写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495d219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1.png)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1)对比,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2)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3)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4)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高考诗歌鉴赏的描写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的描写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f276a6cb52acfc788ebc948.png)
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
远。”请作具体分析。
课堂 练习
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第三句采用虚写的写法 (步骤一) 。 诗句不直接 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 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 己思念故乡和亲人(步骤二) 。 这样写,把深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 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 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 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 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 暮景中尽露无遗。
2、衬托
概念: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 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 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 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分类:
正衬 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 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 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 ,这是正 衬。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 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 风景画。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 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步骤三) 。
5、白描 概念: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 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 写方法。
例: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 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 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 出牧民的生活。
诗歌的描写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描写手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135322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4.png)
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表现手法一般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2e157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c1.png)
诗歌中常用得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特征及分类1、记叙记叙人物得经历或事情得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得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得值得纪念得往事.与记叙有关得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用生动形象得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得具体描绘与刻画。
常见得描写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就是视觉角度;“声”就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与静态;“味”就是触觉角度。
立足点得变化,有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得变化,有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1)正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得直接得描写就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得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得就是侧面描写。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得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得娇美形态。
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就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得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2)动静结合.诗歌中得景物描写,有动态得描写,也有静态得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如王维得《山居秋暝》中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得画面:皎洁得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得松树上,落下斑驳得月影,清澈得泉水在青白得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得响声。
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得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诗歌中常见得修辞手法诗歌中常见得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054a2c8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8.png)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一.抒情手法1. 描写自然景物: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美丽壮观的风景,来引发读者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共鸣。
2. 表达个人感受:以第一人称角度展示作者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体验,让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和思考。
二.比喻与象征1. 比喻手法:将两种不同或相似但本质上无关联的事物进行类比,并借用其中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
常见例子有“花儿像笑脸”、“月亮如银盘”等。
2. 象征手法:运用具有普遍意义和符号性代表作用的形象,在诗歌中隐含着更加深刻复杂多样化层面上所要传递出去信息。
三.修辞技巧1. 对偶与排比: 通过在语言组织方面使用反差明显并呈现平衡效果, 来强调某些概念或增强文学艺术效果.2.拟人: 将非生命存在赋予动态行为及其他仅限于活跃主体才可具备的特征, 以增强作品表现力.3.夸张: 对事物进行过分放大或缩小处理,使之更加生动有趣,并引起读者共鸣。
4. 比较与对照:通过将两个不同对象进行比较和对照来突出某种感觉、形象或意义。
四.节奏与音乐性1. 韵脚手法:使用相似的尾韵字母在诗句中重复出现,营造一定的声音美感。
如押韵方式可以是平仄交替(例如ABAB)等。
2. 篇章结构安排:合理运用断句标点符号及段落划分,在语言层面上体现出旋律变化和情绪跌宕。
五.写景描写技巧1.色彩描写: 运用丰富多样而准确地描述颜色概念, 增强视觉效果并带给人们直接真实印象.2.光影描绘: 刻画自然界各类灯火明暗状态所产生环境氛围及其他相关信息.附件:- 《中国文学名家选集》电子版.pdf注释:- 抒情手法指作者倾泻内心真挚情感时所采用的手法。
- 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或联系进行类比来表达某种意义,象征则指代一种具有普遍共识和符号化特点的形象、动作等。
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15种
![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15种](https://img.taocdn.com/s3/m/1861710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a.png)
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15种0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0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0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0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0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f6b787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0.png)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描写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描写,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代诗歌中,有六种常见的描写手法,它们分别是形象描写、象征描写、比喻描写、拟人描写、排比描写和夸张描写。
下面将逐一分析这些描写手法。
第一种,形象描写。
形象描写是诗歌中最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描写方式,通过对事物的外在形态、色彩、质感、声音、气味等方面的描写,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事物的真实面貌。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通过对雨的形态、时间、气质等方面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春雨的清新和神韵。
第二种,象征描写。
象征描写是通过对某个形象的象征意义的描写,传递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通过对高楼、远山、大海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豁达胸怀。
第三种,比喻描写。
比喻描写是通过将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做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通过将草比作人生的经历,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四种,拟人描写。
拟人描写是将人类的行为和感觉赋予给物象,从而使读者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刻、更感人。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池鱼跃不同,此时皆化为。
苍茫云海间,寒日背山来。
”将鸥鸟的飞翔赋予给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受。
第五种,排比描写。
排比描写是将同类事物列举出来,使其彼此呼应,从而加强描写的效果。
例如元代诗人郑思肖的《寒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通过列举西岭秋雪和东吴万里船这两个富有意象的事物,使诗中的情感更加饱满、深厚。
第六种,夸张描写。
夸张描写是通过夸大、夸张事物的某个方面,以博取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9dfe1e66294dd88d0d26b1c.png)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1、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 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
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
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
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
④恶草:杂草。
[翻译] 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园,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
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
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诗词的写作手法
![诗词的写作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8da1b20bed5b9f3f90f1ce5.png)
诗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兴、比喻、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烘托、衬托、渲染、铺垫、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远近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用典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与它相对应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间接抒情)
2、工笔(细节描写):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3、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4、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
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
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5、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6、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由此联想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某种精神、品质或者思想感情(它有一个由具体——抽象的过程)
7、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从中寄寓(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抱负或志趣。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8、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9、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评论现实。
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d84cf2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65.png)
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诗人的感情。
3.托物言志:借助对事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志向和感情。
4.用典抒情:引用典故或历史事件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5.情景交融:将情感与景物描写相结合,达到情感与景物的相互呼应。
6.对面落笔:通过对另一方的描写,间接表达诗人的感情。
7.借古讽今:通过对古代事件的描绘,讽喻现实,表达诗人的思想观点。
8.抑扬:通过压抑和张扬的手法,形成对比,突出诗人的情感。
9.起兴:借助其他事物的描绘,引出诗歌的主题。
10.比兴:通过对比和类比的手法,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1.触景生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引发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12.衬托: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13.烘托:通过渲染气氛和背景,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14.虚实结合:将虚幻和现实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15.点面结合:将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形成全面而深入的描写。
戴俊:诗歌表达技巧——描写手法
![戴俊:诗歌表达技巧——描写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e67e32a0912a21614792912.png)
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
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 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是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辨虚实
1、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夜 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 言,惟有泪千行” 。
七.动和静
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 动态、静态的描写,包括 动静结合, 以静写动(化动为静), 以动写静(化静为动)、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后 者往往和衬托相关。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 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 ,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 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 山中的宁静。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 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写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反衬出了春涧的幽静。
(七)动静结合
(1)动静结合:它不同于以动衬静,以动衬静
属于衬托中的反衬,动静结合则是诗人协调动静两 种事物状态关系的手段。动静兼写,相互映衬,从 而构成一种和谐而有生机的情趣。如: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此诗一、二两句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景物,三、四两句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全诗动 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04d1a9635727a5e9856a61fc.png)
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常见的描写手法诗歌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庞杂的概念,为便于大家区分、识记、判断,我把它分为五大版块: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除描写手法和抒情方式外的其它表现手法、结构艺术。
以下是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描写手法。
一、细节描写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
大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有精到的细节描写,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是文学写作的出发点,或者说是文学写作的触发点。
,因细节描写具有见微知著的效果,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它总是分不开的,长篇大论的小说是如此,短小精悍的古典诗词亦如此。
活生生的细节如小小水珠折射出的太阳光芒,给古典诗词以飞动凝练、摇曳多姿的神韵。
【例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2】:“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析】此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
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
”《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
”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嗟叹有情”(纪昀)。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以消磨时光。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例3】:[例1]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分析]我们看其中的第一章: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小伙子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的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一细节,极富表现力,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由此可见,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能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例4】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分析]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
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我们看下阕,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跑去,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但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倚门”,在于以门为掩护,似露不露,“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才好回首一看;看,又不敢正眼看,还要装作赏花闻香,而眼中余光却早落在那人身上。
“倚”、“回”、“嗅”三个动作,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不仅如画般折射出主人公的动作、神情、姿态,而且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
通过细节,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十分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看看高考怎么考:【例5】2008年山东高考诗歌鉴赏第二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分析]词的下片,侧重写人。
一个女子独自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
她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凝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
其中“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运用细节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从中我们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
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味【例6】2004年全国卷甲卷16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分析]诗中写游子长年客居洛阳,见到秋风之中一片凄凉萧条的景色,不可避免地勾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悠长思念。
思念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自然就想提笔写家信,可是在铺纸研墨之际,一时却又涌起千头万绪,无从说起。
但是捎信的“行人”出发在即,时间匆匆,于是千言万语无法细加考虑。
及至捎信人就要上路,却又疑惑和担心刚才因为匆忙,是否漏写了什么,这种疑惑和担心越来越强烈,促使游子出现“又开封”的举动。
此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这样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
【例7】2000年全国高考题。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诗赏析中的C项为判断正误:“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的闲适恬淡的心情”。
[分析]从画面上看,前面两个镜头较为阔大,是远景、全景;后一个镜头较为细小,是近景、特写。
在这一特写镜头中,通过对“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只见主人失望,而仍然不无期待地频频敲着桌上的棋子,灯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而客人则迟迟不至。
一“敲”一“落”,表现时间之久,怀念之深,企盼之殷。
全诗写出了约客未到的一种怅惘的心情,“闲敲棋子”这一看似闲适的动作恰恰反映出诗人当时内心的焦燥。
而非题中所说“闲适恬淡的心情”。
而这种情感的体验是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而体会出来的。
二、白描手法(与工笔相对)1、概念: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诗歌中的白描多为人物白描和景物白描。
人物白描又以描写外貌和描写动作为主。
于直白平淡中寄寓含蓄深情,这正是白描的魅力所在。
2、“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A、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此处纯用白描,直陈三儿形象,此三子呼之欲出,情状非常生动。
农家以劳作为根本,故常人如以此为标准,小儿实是"无赖",但辛弃疾又坦言"最喜"小儿"无赖",迥异常人。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B、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
)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
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
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C、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所用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白描,有别于细描。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总之,白描手法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鲁迅先生曾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三、动静结合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对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下联是“鸟鸣山更幽”。
风息声静,然而花儿还在悄然落下;鸟鸣有声,深山却更显幽静。
王安石深谙前辈诗句中动静结合手法的意趣。
动静结合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
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动静手法大致有下列具体情形:1、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诗歌中既有对动态的描绘,又有对静态的刻画,这两者结合,往往是作者笔下的景物显得丰富多彩,而且对比辉映,相得益彰。
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考查了《雨后池上》一诗: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诗中要求考生从动与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诗歌前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静迷人的静态;后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