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州花儿社会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青海花儿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青海花儿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青海花儿的社会调查报告篇一:青海花儿的传承状况调查与分析青海花儿的传承状况调查与分析——以西宁和海东地区为例摘要花儿是流行于西北各省数十多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艺术,而青海花儿则是花儿家族中开得最为艳丽的一支。

青海花儿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它的特殊的歌唱内容和歌唱形式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花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便是它逐渐传承的过程。

花儿的传承是关乎花儿生命能否继续和旺盛的关键。

花儿今后的发展,直接取决于花儿传承问题能否合理妥善的解决。

在花儿的传承问题上,最为直接,也最为关键的要素是花儿的传承人、传承方式,以及传承场域。

对此三要素的调查和分析是花儿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

只有掌握了花儿传承状况,才能为其发展提出更有利的观点和措施,才能增强花儿的生命力。

关键词青海花儿传承人传承方式传承场域第1章绪论花儿简介“花儿”是大西北各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高腔山歌,因歌词中多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

它主要流行于甘、青、宁三省区的广阔地带,主要是汉、回、土、藏、蒙、撒拉、东乡、保安、裕固族等九个民族用汉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民歌。

“花儿”在西北人民的生活上,有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

平日可以唱来怡情,重要的公众场合可以用来传达所需的思想。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既有其独特的内涵,也有与众不同的形式表达。

通俗地讲,花儿就是情歌,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的。

与中国古代的文学样式“词”类似,花儿也是有曲牌名的。

只是,花儿的曲牌名比较整齐划一,都是以“令”冠名的。

令的分类很多,有以民族区分的,如,“撒拉令”、“保安令”等;有以衬词区别的,如,“白牡丹令”,“水红花儿令”“尕马儿令”等;也有以地名区分的,如,“川口令”,“峡门令”“互助令”等。

每一种令,都有其固定的格式,花儿的歌者只需根据自己表达的意思填词便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花儿的修辞手法。

花儿通常是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故有人拿它与诗经作比,可见其文学价值之高。

也因此,花儿歌词中的每一句都是押韵的。

论“洮岷型花儿”的传承保护

论“洮岷型花儿”的传承保护

论“洮岷型花儿”的传承保护作者:李文庆曹夜景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1期【摘要】“花儿”是现在人们对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部分地区的一种区域性山歌的统称。

它一般被分为两种流派,即“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

2006年,“洮岷型花儿”被确认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由于“花儿”传承者、演唱者年龄普遍偏大,目前面临消亡的危险。

本文主要从“洮岷型花儿”的传承保护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洮岷型花儿”;现状;传承保护一、“洮岷型花儿” 简介“花儿”也称为“少年”,其原始名为“阿哥的肉”,是花儿歌手中对自己青睐的人的称呼。

花儿的唱词独特,文学艺术价值较高因此,被称为“西北之魂”。

在甘肃花儿分为以唱词为主的“河州型花儿”和曲调为主的“洮岷型花儿”两大类。

“洮岷花儿”腔调古朴,历史悠久。

关于它的起源问题有学者认为是起源于羌歌,也有学者认为是明朝初年随着江南的移民带进的歌,学者李璘先生认为“洮岷花儿”不仅是汉民族的民歌,而且是原住民的歌。

根据音乐家杨鸣键先生对花儿特征终止式探讨的研究来看,“洮岷花儿”与古羌族的音乐文化有一定的关系。

二、“洮岷型花儿”的现状(一)现代文明使得“花儿”的生存和原生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由于现代网络化的普及,青少年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娱乐方式发生了变化,早年的“对山歌”和“歌传情”都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这样的环境,加快了“花儿”濒临的灭绝的危机。

(二)花儿的传唱者不断老去,而新一代的传承者还没有出现从“花儿”传播的地区大多是山高沟深,生存环境恶劣。

农村剩余的青壮年大都去城市求生存、谋发展,新的传承者并没有像老歌手那样挚爱“花儿”并传唱“花儿”。

另一方面是适龄儿童入校接受教育,与他们的祖辈、父辈从小就在“花儿”耳濡目染的氛围下成长迥然不同。

(三)教育对“花儿”的保护和引导的缺失政府部门对“花儿”会的组织,引导长期处于靠强制和下发文件的方式进行,处于被动的地位。

关于青海花儿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青海花儿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青海花儿的社会调查报告篇一:青海花儿的传承状况调查与分析青海花儿的传承状况调查与分析——以西宁和海东地区为例摘要花儿是流行于西北各省数十多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艺术,而青海花儿则是花儿家族中开得最为艳丽的一支。

青海花儿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它的特殊的歌唱内容和歌唱形式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花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便是它逐渐传承的过程。

花儿的传承是关乎花儿生命能否继续和旺盛的关键。

花儿今后的发展,直接取决于花儿传承问题能否合理妥善的解决。

在花儿的传承问题上,最为直接,也最为关键的要素是花儿的传承人、传承方式,以及传承场域。

对此三要素的调查和分析是花儿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

只有掌握了花儿传承状况,才能为其发展提出更有利的观点和措施,才能增强花儿的生命力。

关键词青海花儿传承人传承方式传承场域第1章绪论花儿简介“花儿”是大西北各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高腔山歌,因歌词中多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

它主要流行于甘、青、宁三省区的广阔地带,主要是汉、回、土、藏、蒙、撒拉、东乡、保安、裕固族等九个民族用汉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民歌。

“花儿”在西北人民的生活上,有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

平日可以唱来怡情,重要的公众场合可以用来传达所需的思想。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既有其独特的内涵,也有与众不同的形式表达。

通俗地讲,花儿就是情歌,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的。

与中国古代的文学样式“词”类似,花儿也是有曲牌名的。

只是,花儿的曲牌名比较整齐划一,都是以“令”冠名的。

令的分类很多,有以民族区分的,如,“撒拉令”、“保安令”等;有以衬词区别的,如,“白牡丹令”,“水红花儿令”“尕马儿令”等;也有以地名区分的,如,“川口令”,“峡门令”“互助令”等。

每一种令,都有其固定的格式,花儿的歌者只需根据自己表达的意思填词便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花儿的修辞手法。

花儿通常是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故有人拿它与诗经作比,可见其文学价值之高。

也因此,花儿歌词中的每一句都是押韵的。

“洮岷花儿”的音乐形态及特点

“洮岷花儿”的音乐形态及特点

“洮岷花儿”的音乐形态及特点洮岷花儿,是中国西部地区甘肃省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态,常在陇上儿女唱响。

它既是一种地域性的音乐形态,也是一种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音乐形态。

洮岷花儿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成为了西部地区独具魅力的音乐形态。

洮岷花儿音乐具有独特的民间特色。

它源自于当地人们的生活、劳动和情感,是一种真正融入了民间生活的音乐形态。

在陇上儿女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会把自己的感情、情感和生活体验融入到洮岷花儿音乐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洮岷花儿音乐的歌词多为方言,歌曲中的饱满的情感和生活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陇上儿女的聪明才智和勇敢乐观。

洮岷花儿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生活体验是它的独特之处,这也是它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洮岷花儿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洮岷花儿音乐的旋律优美、悠扬,节奏多变。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通常会以清亮的嗓音和富有高音力度的嗓音传唱,总是在歌曲中通过情感抒发和情感表达来使得歌曲中的旋律更加的动听。

洮岷花儿音乐一般采用二胡、琵琶、箫、笛、唢呐、鼓、锣等乐器来伴奏,这些古老的乐器在洮岷花儿音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优美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使得洮岷花儿音乐独具特色,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洮岷花儿音乐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陇上儿女在演唱洮岷花儿音乐时,通常采用合唱的方式进行,用舞性的唱腔表达对亲人和家乡的眷恋,用激昂的歌声唱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洮岷花儿音乐中,歌手们会以豪放激昂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使得整个音乐形态更富有情感的张力和感染力。

洮岷花儿音乐中还有一些具有民间舞蹈特色的舞蹈形式作为表演配奏,使得洮岷花儿音乐更加的生动形象,更具有民族特色。

洮岷花儿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态。

它融合了陇上儿女的情感表达和生活体验,以其独特的民俗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承和发扬着当地文化传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洮岷花儿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浅析甘肃“洮岷花儿”的艺术特色

浅析甘肃“洮岷花儿”的艺术特色

浅析甘肃“洮岷花儿”的艺术特色作者:刘浪李国霞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5年第12期[摘要]甘肃“洮岷花儿”是甘肃地区人民所喜爱的、用洮岷地方方言演唱的一种山歌。

它的歌词中多将少年、青年女子比喻成花儿。

因此而得名为花儿。

甘肃“洮岷花儿”所呈现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很广泛,唱词里包含了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们的爱情故事、生活的酸甜苦辣等都在演唱中。

“洮岷花儿”的歌词纯真质朴、委婉含蓄、感情真挚、语言及称词的运用灵活自如。

修辞手法多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洮岷花儿”的旋律粗犷、豪放、嘹亮、悠长,也体现了高原人民豪放、淳朴善良的性格。

“花儿”韵律整齐、曲调丰富、唱法多样。

“花儿”是洮岷人民的精神食粮,是他们的心声,也是他们爱情的媒介,是他们的最美的情诗。

[关键词]“洮岷花儿”;艺术特征;价值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12-0062-04[收稿日期]2015-10-28[作者简介]刘浪((1970-),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李国霞(1989-),女,甘肃天水人,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助教。

(益阳 413000)“洮岷花儿”是地区人民群众的心声,是人们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媒介,是人们手中的武器,是人民生产劳动的有力助手,是传授各种知识的教科书,是他们调剂精神、调和气氛的灵丹妙药。

“洮岷花儿”的旋律粗犷、豪放、嘹亮、悠长,也体现了高原人民豪放、淳朴善良的性格。

“花儿”韵律整齐、曲调丰富、唱法多样。

“花儿”是洮岷人民的精神食粮,是他们的心声,也是他们爱情的媒介,是他们的最美的情诗。

一、“洮岷”花儿艺术特色形成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文化基础洮岷花儿,起源和流行在甘肃一省,主要分布在甘肃洮河流域。

它分为两个歌唱中心,其中包括流行于岷县二郎山一带的南路花儿,康乐莲花山一带的北路花儿。

以其流传地域最广泛,唱词内容最复杂,曲令音乐最丰富,传承在汉、回、保安、东乡、撒拉、裕固、土、藏民族中,传承民族最多,发展繁荣最迅速而著称。

洮岷花儿论文:洮岷花儿的特征及保护传承

洮岷花儿论文:洮岷花儿的特征及保护传承

洮岷花儿论文:洮岷花儿的特征及保护传承【提要】“洮岷花儿”是流行于大西北民间的一种区域性文化品种,它以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路。

近几年,随着专业人士的采风和政府的重视,花儿作为一种民歌形式走上了艺术的舞台。

【关键词】洮岷花儿保护传承一、“洮岷花儿”概况“花儿”是流行于我国大西北民间的一种区域性文化品种,属于山歌形式。

以流传地区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即“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

“河州花儿”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个省境内的35个县。

“洮岷花儿”以甘肃南部为主,分布在岷县、临洮,宕昌、临潭、康乐、渭源、漳县、卓尼等几个县。

其中岷县是“洮岷花儿”的演唱中心,岷县由于地处汉、藏、回等多民族杂居区,其花儿语言以当地汉族土语为主,风格上带有藏族民歌的影子,旋律的结尾又保留着回族花儿的成分,洮岷花儿以其质朴敦厚、意味隽永、明快生动、演唱豪放的特点而成为我国民歌的一枝奇葩。

“洮岷花儿”,顾名思义,携带着它从母体诞生的地域性特征,因传唱流行于洮河沿岸、岷山一带而得名,它以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路。

北路派是以临潭县的莲花山为中心的“莲花山令”,又叫“啊花山”,也叫“两怜儿令”,其曲调结构严谨,节奏规整,旋律平稳,表情达意细腻而深沉,长用于叙事。

南路派是以岷县的二郎山为中心的“啊欧令”,又叫“扎刀令”,它是“洮岷花儿”的先声,南路派的“啊欧令”面积最大,其曲调结构简练朴实,节奏自由舒展,以上、下两个乐句行成一段,属六声商调式,旋律的发展与当地方言语调非常相似,按字行腔,演唱时多用假嗓子,男女同腔同调,起腔突发,高亢粗犷,悠扬婉转,火辣辣、热腾腾,如山风野火,撩人情怀,似有隔山呼喊折托音,有山山呼应,谷谷回响的艺术效果。

二、“洮岷花儿”的特征“洮岷花儿”的两种曲调唱词通用,一般三、四句为一首,每句七字四顿,而较大的叙事花儿则是以无数首三、四句组成的小花儿连缀而成的。

花儿的题材非常丰富,从农家的日常生活到祈雨消灾,从火辣辣的男欢女爱到辛酸悲苦,其内容涉及时事政治、劳动生产、历史传说、生活知识等许多方面,但其最主要、最精华的部分则是“爱情花儿”,有时也叫“野花儿”。

“洮岷花儿”的音乐形态及特点

“洮岷花儿”的音乐形态及特点

“洮岷花儿”的音乐形态及特点【摘要】洮岷花儿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源自四川达州地区,具有独特的音乐形态和特点。

其音乐形态主要包括曲调简洁、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等特点。

洮岷花儿的特点在于歌词深含哲理,表达了人们对生活、情感的感悟。

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注重保留传统特色,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保持了时代性。

演唱方式多样,有独唱、合唱等形式,展现了不同层次的音乐魅力。

在乐器运用方面,洮岷花儿常使用竹笛、二胡等乐器,增添了音乐的韵味。

洮岷花儿的音乐形态和特点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未来将继续传承发展,为传统音乐的繁荣做出贡献。

【关键词】洮岷花儿,音乐形态,特点,传承,发展,演唱方式,乐器运用,传统音乐,川西民歌,保护传统文化1. 引言1.1 介绍洮岷花儿的背景洮岷花儿是流行于四川洮河流域和岷江流域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

它起源于当地民间,源远流长,广受当地人民喜爱。

洮岷花儿音乐形态深受地方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元素。

洮岷花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和曲调结构,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

传统的洮岷花儿曲调优美动听,歌词富有诗意,常常表现出对家乡、亲情、爱情等主题的歌颂和描绘。

洮岷花儿的演唱方式独特多样,常常是多声部合唱或者独唱,配以传统的舞蹈动作,给人以视听的双重享受。

乐器运用方面,洮岷花儿常常伴有竹笛、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的演奏,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和韵味。

洮岷花儿作为当地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独特的音乐形态和特点,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1.2 引出音乐形态及特点的重要性洮岷花儿的音乐形态及特点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表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研究洮岷花儿的音乐形态及特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洮岷花儿的音乐形态及特点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和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艺术启发和创作灵感,丰富我们的艺术生活和审美体验。

甘肃“花儿”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研究

甘肃“花儿”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研究

对年轻一代 的熏 陶。 ( 二)甘肃 “ 花儿 ”国内外研 究现 状。
中国花 儿 的学 术研 究,早从 1 9 2 5 年3 月1 5日北 京大 学 《 歌谣 周 刊 》发表袁 复礼教授 的介绍 文章开始 ,沈兼士教授 、朱 自清教 授就
个开放的机体中进行传播交流,才能使文化不断得 到丰 富和 发展 。 二 .甘肃的 “ 花儿”文化 每 个地 方都 有 其独 特 的艺术 ,在我 国 的大西 北有 着属 于 自己
的 区域 文 化— — “ 花 儿” 。“ 花 儿 ”既 是 一 种 文 化 又 是 一 种 艺 术 , 它
把花儿定位 在国学 门类 。1 9 4 2 年甘肃 榆 中人张 亚雄 利用在兰 州担任
《 甘 肃 国 民 日报 》编 辑 之 便 , 公 开 征 集 流 传 于 甘 青 宁 的 “ 花儿 ” , 并
和下 西洋 、徽 商、晋商 、犹 太 民族 的经 商活动都极大地 促进 了当时 文化 的传播 ;随着 历史 的变 迁,人 口迁徙 也成 了文化 交流的重要方 式 ,如靖康之 乱引起 的北方人 口的第三 次南迁高潮 ,南迁 的北人给
南 方 带 去 了很 多新 的 风 俗 习 惯 ; 另 外 一 个最 重 要 的传 播 方 式 和 途 径 就 是 教 育 ,而 这 里 所 说 的 教 育 也 不 仅 仅 局 限 于 学 校 教 育 , 包 括 各 种 形 式 的 学 习 , 互 派 留学 生 ,孔 子 学 院 等 。 纵 观 历 史 ,文 化 传 播 经


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
机会 和新 的生活 梦想 。因此真 正热爱 “ 花 儿”并能 为此 付 出努力 的 传 唱把 式也就不 多见 了 。 目前 甘肃最 具代表 性 的是洮 岷 “ 花儿” 。岷县 “ 花儿 ”传承 的

“歌”与“诗”的祭献——甘肃“岷州花儿”及其文化生存的开题报告

“歌”与“诗”的祭献——甘肃“岷州花儿”及其文化生存的开题报告

“歌”与“诗”的祭献——甘肃“岷州花儿”及其文化生存的开题报告摘要:岷州花儿是甘肃武都一带传统的民歌艺术形式,被誉为“黄花漂流的代表作”。

其歌词以生活为主题,深刻反映出民间对生命、爱情和社会现实等方面的思考和感受。

本文以岷州花儿为切入点,探究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生存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岷州花儿,歌词,文化生存,发展一、背景甘肃武都是一个多数民族聚集地,其中以汉、回、藏等民族为主。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这些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中有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如甘肃“岷州花儿”等,是岷山地区最为流行、影响最广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岷州花儿是甘肃岷山地区的一种现场表演艺术,其特点是速度较快、节奏明显,情感表达强烈、直接,呈现出极强的视听效果。

岷州花儿的词句部分依托于此区域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事件、戏曲剧本、民间诗词等等,这些都能够表达出生活、爱情、人性、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受。

岷州花儿的形式和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当地的文化特点,同时也为传播这些文化特点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文化生存的现状岷州花儿的文化生存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度越来越低,岷州花儿被认为是“老掉牙”的文化形式,已经失去了时代的联系。

另一方面,现代娱乐产业的发展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人们更愿意接触华丽、现代、新鲜的文艺产品,而岷州花儿的表现形式过于简单,可能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

然而,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岷州花儿的文化生存仍然有着一些积极的表现:一方面,一些文艺团队为了挖掘地方文化和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在其创作和表演中融合了现代的文艺元素和表现手法,让岷州花儿在当代社会中产生了新的契机和新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岷州花儿在当地民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传承和发展空间,一些老年人和年轻人仍然会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传统的艺术表演和传承,为其文化传承和生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甘肃洮岷花儿的艺术特点与传承

甘肃洮岷花儿的艺术特点与传承

甘肃洮岷花儿的艺术特点与传承甘肃洮岷花儿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内容摘要】【关键词】【引言】花儿是流行与青海、宁夏、甘肃等地的一种原生态民歌,是山歌体裁的一种。

它是以青海、宁夏、甘肃为中心地区,播及到陕西东部、四川北部、新疆东北部、西藏东北部的部分地区。

它流传于很多个少数民族,主要流传的有汉、回、藏、土、萨拉、东乡、保安、裕固族八个民族,花儿不仅在我国境内流传,它还沿着丝绸之路流传到蒙古族、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的部分地区。

花儿又称“少年”,它是花儿歌手中队自己青睐的人的称呼。

比如,在男歌手口中所说的“花儿”是指年轻的女子,而女歌手口中所说的“花儿”是对青睐的男子的称呼。

花儿的唱词独特、文学艺术价值较高,因此,花儿也被称为“西北之魂”。

在甘肃花儿以唱词和曲调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

【正文】经历史记载,甘肃古时属于雍州,地处黄河上游、东接陕西、南邻巴蜀(今四川)、青海、西倚新疆、北邻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他想一块宝石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上,是中华民族古发祥地之一。

在甘肃居住着汉、回、藏、土、满、东乡、裕固、蒙古、哈萨克、保安、萨拉、维吾尔等十几个民族。

它也是西北民歌“花儿”的发祥地之一,广泛流传着高亢嘹亮优美自由的“花儿”民歌——洮岷花儿。

洮岷花儿因地名而得名,传唱于洮水和岷山之间。

洮指古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岷指古岷州(今岷县)。

洮岷花儿以临潭、岷县为中心,流行于康乐、临潭、临洮、渭源、岷县、卓尼等七八个县。

流传地域虽小,但演唱习俗别致、唱词独特。

甘肃洮岷花儿的起源洮岷花儿历史悠久、腔调古朴、关于它的渊源问题,诸家说法不一,期中以吐蕃的踏歌、汉族的劳动号子、古羌族的“祭山会”就是今天的“花儿会”最常见。

自唐宋以来,洮岷地区就是吐蕃族聚族居住的地带,吐蕃文化对这一地区影响盛大,所以这里“汉染藏俗、藏习汉风”,民歌的发展就比较缓慢。

宋熙宁五年①(1072)十二月:“(神宗)问王安石曰:‘见王中正否?’安石曰:‘见之。

浅议洮岷型“花儿”的特征及流变

浅议洮岷型“花儿”的特征及流变

第24卷第3期(2019)Vol.24No.3(2019)收稿日期:2019-01-15基金项目:2018年甘肃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方言学视阈下的‘洮岷型花儿’研究”(YB08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何卫(1970—),男,甘肃临洮人,教授。

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中国传统音乐。

浅议洮岷型“花儿”的特征及流变何卫(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花儿是西北地区民间音乐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山歌体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产生到当下,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在文化的长河里,对西北各民族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西北音乐之魂。

近些年,花儿受各种环境的影响,文化流变的速度逐步加快。

笔者以洮岷型花儿为例,对花儿的文化形态及社会功能做了浅显的梳理归纳,也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花儿的艺术特征及它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所发挥的民族团结及民族融合所产生的纽带作用,目的是探索有效保护和传承及创新模式,使民族瑰宝的花儿在当下社会中产生更有效的社会文化价值作用。

关键词:洮岷型;花儿;文化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9)03-106-03“花儿”是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山歌体民歌,分布广泛,传唱民族众多。

从史料中可知,花儿已有上千年的传唱历史,花儿的名称受地域及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名称较多。

著名音乐学家、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君仁教授依据“花儿”的历史渊源、曲调唱词、文化流变等特征,对花儿的名称作了科学合理的梳理,在花儿的名称中填加一个“型”字,顿感有争议的名称命名问题清晰和条例化了,也使不同流派的“花儿”梳理出了自己的文化脉络。

例如,流传在古河州区域内外的,有河州花儿特征的花儿形态称为“河州型花儿”;流传在洮岷地区,有洮岷花儿特征的称作“洮岷型花儿”。

其他花儿种类都是以这两类花儿型为基础,和地方民间音乐融合而产生出的具有花儿特征的各类型花儿。

追根溯源:析千年洮岷“花儿”之意蕴

追根溯源:析千年洮岷“花儿”之意蕴

追根溯源:析千年洮岷“花儿”之意蕴
樊艳丽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4()3
【摘要】洮岷花儿是流传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沟通联络感情的方式方法有所改变,使用“民歌”来传递感情、记录生活的方式渐渐远去,西北“民歌”中典型的“洮岷花儿”也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本文通过对“洮岷花儿”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活跃度的调查以及对一些书籍的查阅,主要从“洮岷花儿”的实际调查总结、其命名来源及意义变迁来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脉络;以期让更多人对洮岷花儿有所了解,使洮岷花儿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樊艳丽
【作者单位】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河州花儿”与“洮岷花儿”的歌词比较研究
2.“洮岷花儿”的美学价值首当文学而非音乐--“洮岷花儿”之歌词探讨
3.“洮岷花儿”的现状与西北“花儿”的传承——甘肃省岷县二郎山“花儿会”田野调查
4.追根溯源:析千年洮岷“花儿”之韵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花儿研究

甘肃花儿研究
于单 一 ,因此 主要 以 口口传播 为 主的 花儿 传播 有 着 时 间和 空 间 的限 制 。这也 是 “ 花 儿 ” 面临着 生存 危机 的主 要原 因 。
中在 5 0 岁 以上的老年群体 。他们 主要是农 村劳作 的百 姓 ,这些 人对农 村生 活和田间劳作非 常熟悉 ,并且具有一定 的识读 和创 作能力 。这些 创
就了网络社会 独有 的强大 的交互 性。Q Q、 微 博 、微信 、网络论 坛 、虚 拟社区等等交流工具 ,可以让 人成为信 息发布者 和评 论者 。通过互 联网
不断增加花儿的影响力 ,更能让 花儿走 出中国 , 走 向世 界。 花儿 的传播 者 与一般 传 者不 同 ,他 们 更是 花 儿 内容 的创 造 者与 花儿 的首 要传 播对 象 。由于 花儿传 播 的有 效 对象 是 对 花儿 有 深 厚兴 趣 的群体 ,因此 花儿 本身 的传 播者 就 身兼 二 职 。花 儿 的传 播 从传 播 者驶 出 ,经过 传播媒 介到 受 传者 ,受 传者 再 进 一 步给 予 反 馈 ,传播 者 主动或 被动 性地 接受 了这 种反 馈 ,继 而进 行 新 一轮 的传 播 。整个 的传 播过 程不 断给予 花 儿新 的 内容 ,有 利于 花儿 的更 新和 发展 。
内容 的使用者 。也可 以说 ,受众是花儿曲 目的消费者 ,即是传播过程 的 终点站又是传播过程 的另一个开始 。没有花儿的受众 ,整个 花儿 的传播
解决 花儿传播 媒介 的问题 ,主要是利用互联 网这一平 台。互联 网的 发展使得信息便捷传播 ,也就构成了便捷 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也造
文化与探索
西部皮革
2 0 1 6年 1 1 月
甘 肃 花 儿 研 究
杨菁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洮岷“花儿”研究述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洮岷“花儿”研究述论


“ 花儿” 的起 源、 能观研究 功
宁夏 、 海三 省区 。 “ 青 花儿 ” 般 可 分 为 河 州 型 “ 一 花 儿” 和洮岷型 “ 花儿 ” 大类 , 主要 划 分 依 据 是 流 两 其
洮 岷 的“ 儿 ” 名 又 称 “ 年 ” 花 之 少 。对 于 这 种 名 称 的由来 , 文实认 为 , 李 这种 民歌原来 流行 于青年 男 女之 间 , 内容 是 表 达 男 女 之 间 的恋 情 和往 来 的 。 其
20 0 9年 7 月
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u a o hni o l nvri ( oi c neE io ) o rl f ax N r ie t Sc Si c d i n S ma U sy l a e tn
J l ,2 0 uy 0 9
V 13 No 4 o .6 .
收稿 日期 :0 81 ・ 20 —01 5
基金项 目: 合作 民族师专校长科研 基金项 目( 8— 9 0 0)
作者简 介: 王晓云(9 6 )男 , 17 一 , 甘肃卓尼人 , 合作 民族师专汉语系讲师 , 文学硕士。

6 — 2
为 一体 的 。[ ] 7
得 音调 秀丽 婉转 ; 衬腔 在两个 乐句 中间出现 , 使整个 曲调更加 平衡 对称 ; 衬腔 在 两个乐段 中间出现 , 曲 使 调起 到 了 承 上 启 下 的作 用 。彭 宝 辉 认 为 , 岷 “ 洮 花 儿 ”独 特 的衬腔 艺术是 由多 个兄弟 民族 的交 流 与融 合形 成 的 。[5 1] 李恩 春认 为 , 岷 “ 儿 ” 洮 花 的流 行 区域 、 民族 、 歌
关 键 词 :洮 岷“ 花儿 ” ;民俗 ; 律 ;花 儿 会 格 中 图分 类 号 :2 6 2 I7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15 5 ( 09 0 -0 20 10 -9 7 2 0 )40 6 - 6

学习西北花儿心得

学习西北花儿心得

学习西北花儿心得“青稞出穗穗搭架,新时代的女娃娃,不信佛爷不算卦,劳动回来学文化。

”1990年,年仅18岁的董明巧,在甘肃省花儿歌手大奖赛中,凭借这一首“扎刀令”,技压群芳,崭露头角。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董明巧,已是远近闻名,被誉为花儿歌后。

花儿是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是汉族、古羌族和中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当地长者介绍,洮岷花儿自成体系,是西北花儿的“先声”。

其中尤以二郎山为主的南路派花儿“啊呕令”最为古老,其曲调悠扬,豪放隽永,朴素粗放,深受“花儿迷”的青睐。

董明巧出生在甘肃岷县,这里是洮岷花儿的源头,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她从小田间劳作唱花儿,并逐步学会即兴编歌。

“我的花儿就是唱给自己和兄弟姐妹们听的。

在农村,唱花儿不过是在地里活干累了,给自己和村人解解乏气。

”董明巧介绍,要唱好花儿,除嗓音条件外,关键是要善于观察生活,花儿讲究即兴编歌,歌词的好坏就取决于对生活的感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花儿找到了继续生存的土壤,已流散到甘、青、宁、新四省区五十多个县市,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虽然流行歌曲对包括花儿在内的一大批民俗歌曲冲击很大,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花儿文化委员会已于7月27日在甘肃临夏州成立。

洮岷花儿发源地岷县亦备受宠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列为“联合国民歌考察基地”。

每年,岷县、康乐、和政都要举行莲花山、松鸣岩、二郎山等大型花儿会,吸引各地的歌手和游客前往,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

在今年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庆典上,还举办了花儿竞赛,上百名花儿歌手上台一展歌喉。

时代赋予花儿新内容,使其成为民众文化活动和商业交流的重要载体。

花儿“走出”农村广阔的生长沃土,“走进”现代都市,流行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促进了这种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洮岷花儿论文

洮岷花儿论文

浅谈洮岷花儿【摘要】文章分析了“洮岷花儿”的由来、音乐结构及曲调的发展、洮岷花儿的“花儿会”,揭示了人们对“洮岷花儿”审美情趣的变化。

【关键词】洮岷;花儿;音乐;民间采风“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大地上的一种民歌。

主要分布在甘、青、宁和新疆等四省区的少数民族中。

“花儿”世代相传,文化积淀深厚,是一种以爱情为主题的山歌,也是一种口头传唱艺术。

“花儿”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成为我国西北民歌一个重要品种。

根据其发源地和艺术形式的差异,“花儿”可分为“临夏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两大流派。

两派又根据其结构、格调、唱法的不同分为诸多分支。

一、“洮岷花儿”的由来“洮岷花儿“分为“莲花山花儿”和“岷县二郎山花儿”。

“洮岷花儿”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洮州和岷县,相当于今天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和政县;定西地区的临洮、渭源县;武都地区的岷县(岷州)、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洮州)、舟曲县等这一带地区,“洮岷花儿”是“莲花山花儿”和“岷县花儿”的总称。

“洮岷花儿”是西北花儿的两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儿),歌唱者主要是汉、藏、回族,现在的歌词趋向于汉族化,于“临夏花儿”相比,“洮岷花儿”的“令”种类较少,流传的区域也比较有限,主要流行临潭、临洮县等一带。

历史上可能要早于“临夏花儿“,是西北“花儿”的先声。

洮岷花儿还包含“临夏花儿”(主要流传于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

)歌唱者藏、汉、东乡等民族的歌手,具有“汉语藏风回调”的特点。

由于这里的汉、藏、回在明清时期是移民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戍边的军队长期驻防和居家的地方,因而语言成分比较复杂,这里山高水远,交通不便利,使得这种语言才能保留下来。

与藏、汉、回族长期交往共存中,方言难免会有一些变化,所以这里的方言是很有特点的,值得“挖掘”的宝藏很多。

而音乐的语言也慢慢的都趋向了少数民族的风俗,这是“洮岷花儿”在历史中发展的过程。

二、“洮岷花儿”音乐结构及曲调的发展在“洮岷花儿”的音调、唱词、演唱风格上,又把洮泯花儿分为“南路花儿”和“北路花儿”。

“岷州花儿”的发展与特点

“岷州花儿”的发展与特点

“岷州花儿”的发展与特点作者:王力维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4期摘要:花儿是流行于大西北部分地区的一种原生态民歌。

目前,对“花儿”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河州花儿”,另一类是“洮岷花儿”。

“洮岷花儿”又分为南、北两路。

南路以岷县的二郎山为代表,常被称为“岷州花儿”主要曲调有“啊呕令”,北路以甘肃民乐的莲花山为代表,主要调令有“莲花山令”。

本文的研究聚焦于“岷州花儿”,通过参考资料和实地调查,以音乐本体为基点,运用音乐形态对它的“幽深绵长”的演唱风格、音乐属性、音乐形成等展开了解。

接着,论文对“岷州花儿”特别是“二郎山花儿会”的文化空间生成的历史现状、意义以及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进行整体性研究。

关键词:啊呕令;演唱风格;文化空间;花儿盛会1 “岷州花儿”的音乐特点、演唱风格1.1 西北花儿花儿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民族的结晶,更是语言融合的杰作。

花儿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在西北地区广为流行,它历史悠久传唱民族众多,流传地域辽阔,既富有民族情趣,又充满浪漫的音乐情调。

花儿作为本土文化,现在正在形成一个很大的“文化圈”产生着强大的文化联络作用。

花儿形成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地方,民族之间的战争、变迁,民众间的融合等情况十分频繁和复杂。

1.2 岷州花儿“岷州花儿”的花儿语言是以洮河流域广大地区的方言为基础,多为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只有当地的人才了解其真是内涵的语言,唱花儿并不能提起想好词,而是看见什么,听到对方唱什么时,才能随机应变,现场创作,而且每句都要相互对称,相互关联,相互押韵,对歌时如果对方上句有几个词,以作为结尾韵,答对者必须以同样的词数,以同样的押韵对出。

岷州花儿的演唱基本都用假声演唱,较为原始的、原生态音乐的演唱风格,旋律高亢嘹亮,婉转动人,只有大山的境界才能表达出那种远古的野味。

花儿的调式基本以五声调式为主,上、下乐句基本相似重复出现的形式为曲式结构,演唱时还有那悠长的拖腔和频繁的颤音、滑音等特色,给人的感觉是大山与高原才会有的。

论洮岷花儿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论洮岷花儿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论洮岷花儿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一种山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它以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歌的独有特色传达着西北高原汉、回、藏、土、东乡、保安、撒拉、裕固等八个民族人民的心声。

自从1940年张亚雄的《花儿集》出版以来,人们便习惯于以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来冠称花儿的分类。

河州花儿又称河湟花儿,在青海叫青海花儿,或者叫青海少年,在宁夏叫宁夏花儿,在新疆亦叫河州花儿,或叫天山花儿;洮岷花儿以洮河和岷山而得名,又叫莲花山花儿和二郎山花儿。

在本论文中,笔者拟从洮岷花儿的形成、类型、格式、风格等方面着手研究,并进而探求其社会文化功能。

一洮岷花儿是西北花儿的先声,[1]主要流传在甘肃境内的临潭(古洮州)、卓尼、舟曲、迭部、岷县(古岷州)、宕昌、武都、文县、康县、康乐、临洮、渭源等地区。

民间按照地理、方言、民俗、音乐及演唱形式,又将其分南、北两路花儿。

南路以岷县的二郎山为中心,主要是岷县、宕昌、武都等地区;北路是莲花山周围的康乐、临洮、临潭、卓尼、渭源等县。

南路派花儿研究者称其为“啊欧怜儿”,因为歌手总是以一声高亢悠长的“啊欧怜儿”起唱。

又有研究者冠以“扎刀令”之名,言其曲调起音突兀上扬,高亢粗犷,好似尖刀刺人发出的尖叫声。

[2]其实这是对此派花儿的蔑称,因为在当地人的心中,根本就没有文化人所说的“令”的概念,他们只是用“怜儿”指代自己所爱的人,就像现在有时候用“尕心疼”、“娃的阿姨”、“远路想”、“投心病”、“小冤家”、“尕妹妹我的人”等替代“怜儿”一样,在这里“怜儿”与《子夜歌》中的“怜”意相同,都含有“我的爱”的意思。

[3]南路派花儿曲调悠扬绵长,慷慨激越,火辣辣、热腾腾,如山风野火,撩人情怀,具有比较原始的性征,表现了花儿的原始风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北路派花儿“莲花怜儿”(又叫“啊花儿”、“两怜儿”),是由南路花儿发展演变而来的,由于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和当地的民俗民情的交融互化,它听起来比南路花儿悦耳动听,演唱时,由“唱把式”领唱,众歌手搭和音,旋律优美,气氛热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年级:专业:层次:姓名:2012年月日洮州花儿社会调查报告目录一、调研目的 (3)二、调研方法 (3)三、调研时间 (3)三、调研内容及过程 (4)四、调研结论 (4)(一)洮州“花儿”的西北文化底蕴 (4)(二)“花儿”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 (4)(三)洮州“花儿”传承情况 (5)(四)洮州“花儿”生存的客观机遇:旅游业发展 (6)四调研建议 (6)一、调研目的洮州花儿历史悠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当地社会的风土民情。

“花儿会”是花儿的主要表现平台,传唱了当地的文化、历史,代表了洮州特色民俗。

洮州花儿具有很高的文学、音乐、历史以及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一种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洮州花儿,这种古老的民俗艺术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其内涵和传承都逐渐出现社会断层。

本文主要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洮州当地的花儿的传承现状、现有的保护措等的情况,最后希望可以提出一些对保护和传承洮州花儿的措施,为论文的写作品提供基本资料。

此外,基于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这项调研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发展洮州花儿民俗文化旅游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调研方法文献分析法。

对本课题的研究,须以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了解激励理论、我国汽车企业的员工激励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把握最新和前沿研究成果,广泛吸收有益于本课题研究的思路、观点和方法。

本课题利用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和大量书籍、杂志、网络,以及国内有关的报告、相关案例等,从相关课题研究实践中吸收与发展这些研究成果,提出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体系。

实地调研方法。

深入洮州当地,研究洮州当地的花儿的传承现状、现有的保护措等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调查中,还采用个别访谈法,力求了解真实情况,为本课题的研究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三、调研时间笔者利用暑假时间,于7月19日到7月21日,也就是农历的六月初一到六月初三,到洮州进行实地调研。

选择这个时间是因为这是莲花山“花儿会”的时间,可以切实的感受洮州花儿的演唱和传承情况。

而且莲花山“花儿会”,人流攒集,更加容易收集信息。

莲花山“花儿会”是每年一度的地方重要节会之一,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举行盛大庙会。

初一、初二为朝山进香、祈福禳灾之日;初三、初四则在山下大唱花儿;初五,花儿会移到景古乡的王家沟门;初六移至临洮县境内的紫松山。

三、调研内容及过程而每年都有当地的优秀独唱歌手演唱最新创作的“花儿”曲目,他们被统称为“花儿”把式。

在当地,“花儿”把式被公认为“花儿”艺术的真正传承者。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入农舍田间,与12名“花儿”把式及其传人进行了交流,通过访谈、调研、提问、录音等多样的形式详细了解了当地洮州“花儿”民间传承的真实情况。

四、调研结论(一)洮州“花儿”的西北文化底蕴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康乐县南端的莲花山花儿会(俗称“六月六神会”或“六月六唱山”)。

每年的参加者均在万人以上,最盛时达数万之众,演唱者主要是汉、回、藏三族的农民。

洮岷花儿中的《两叶儿令》、《折麻秆令》、《莲花山令》和《阿欧令》,都是西北地区方圆百里的传唱名曲。

洮岷一带的花儿会,几乎都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庙宇附近举行,这与花儿会大都起源于民间的迎神赛会等农业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花儿”这一古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口传心授和荒原对歌中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也丰富了洮州地方普通大众的精神生活,在历史的年轮中逐渐形成了其深厚的独有的民间土壤,也孕育了一代代出色的民间歌手,也表达了一代代农家青年男女对理想爱情渴望的心声和演绎了一代代青年农民对婚恋自由的追求。

与同为地方文艺形式的秦腔相比,“花儿”更能呈现西北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花儿”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洮州“花儿”是西北“花儿”中极具艺术生命里的“一枝独秀”。

洮州“花儿”演唱粗犷高亢,具有原始美的显著特色,曲调自由舒缓,长于叙事,除了具有音乐价值和即兴演唱价值外,歌词的文学价值也极高。

经过和一些花儿歌手的访谈,发现:花儿的内容十分丰富,洮州“花儿”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族人物、奇风异俗、社会宗教、草木虫鸟等包罗万象。

洮州花儿被当地群众称为“草文章”,分为“本子花儿”和“散花儿”。

所谓“本子花儿”,指成本成套的演唱,有历史人物故事和民间传说,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白蛇传》、《梁山泊与祝英台》等;“散花儿”则多为歌者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短歌,唱词的字数、行段都很自由,一般都押韵。

有的一韵到底,称为“单套”;凡一首中押两个或三个韵脚的称为“双套”。

洮泯花儿按照演唱形式,分为“开头歌”、“问答歌”、“对唱歌”、“联唱歌”、“生活歌”、“短歌”和“长篇叙事歌”。

它的思想精神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祈求神灵的佑护与恩赐,祭祖祭天;二是排遣郁抑,以求生活安定,获得心灵深处的平衡。

总之,它是民族生活和民族灵魂“活”的体现,是世代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最本真的自我情感表达。

它生动的反映了西北人民的原始信仰和祭祀仪式,洮州“花儿“作为一种伟大的艺术生命,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文化历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

(三)洮州“花儿”传承情况民间艺人的时代传承,是“花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核心。

目前洮州“花儿”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危机就是传承和发扬问题,因此一定要在抢救保护民歌、“花儿”把式的同时,培养发掘新兴的高水平演唱者,使“花儿”艺术能够永葆生命力。

1、洮州“花儿”以传唱为主花儿”是一种生活化的艺术产物,和生活环境和社会基础息息相关。

洮州花儿的主要特点是创作的即兴性、韵律的固定性、语言的乡土性,因此通常也被称为“野花”。

很多优秀的“花儿把式”,都是在多年的劳作或者放牧期间,在跟随他人学唱的过程中不断熟悉以及掌握花儿的曲调和唱法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进行即兴的编词或者传唱。

2、洮州“花儿”传承的中坚力量调查据调查,现阶段洮州地区传承“花儿”的主要力量主要是一些花儿的爱好者,他们的年龄一般是在40岁到75岁之间,而且他们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甚至很多人不识字。

这些人主要出生和成长在20实际30年之70年代之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面临这经历了困难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经受的教育比较少,长期从事生产劳动,经过自己的锻炼才成为民间的“花儿”歌手。

而那些出生在八九十年代的青年人,一般都在学校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文化水平比较高,喜欢追求新事物。

而且校园文化以及流行歌曲等新兴的文化活动,在这一时期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于“花儿”的了解和兴趣逐渐降低。

3、“花儿”艺术陷入传承窘境的原因:第一,作为区域的民间艺术,洮州“花儿”口头传唱者的即兴创作未能有意识地记录整理,导致大量宝贵的艺术资源逐渐遗失;第二,当地的“花儿”热爱者和专业演唱传承者急剧减少,为“花儿”的广泛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第三,“花儿”民俗文化研究和文艺美学研究收效甚微,并未能从理论上给予其有意义的指导,致使“花儿”艺术始终无法走出发展的“瓶颈”。

(四)洮州“花儿”生存的客观机遇:旅游业发展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总是相互联系的。

甘南藏族自治州一直以来始终以民族文化繁荣、自然风光优美著称,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临潭县莲花山群众举办传统的“花儿会”,赴会者达数万人之多。

以临潭县冶力关旅游景区为例,一方面,可将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原生态的“花儿”艺术演唱相结合,开辟更多元、更广阔的旅游市场;另一方面,可借助“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契机,将“花儿”艺术更一步发扬光大。

四调研建议针对洮州“花儿”资源的赋存状况,结合此次社会实践的实地调研报告。

现就“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以下六点建议意见:一,保护“花儿”传承者,扶持并培养优秀的新一代“花儿”演唱者。

“花儿”把式和传承者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应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补贴,让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将这项艺术传承下去。

再者就是对重点的花儿示范乡、村、重点花儿庙会、湫神祭祀传承人进行政策上的保护。

此外,也应该注重对年轻传承人的着力培养。

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与“花儿”把式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可对有潜力者进行培训和指导。

也可考虑让“花儿”逐步进入校园,借以提升民间艺术的社会地位。

二,在坚持保留“花儿”艺术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寻求艺术上的突破创新。

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传承的根本出路。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一方面搜集整理旧词曲,完善“花儿”艺术的乐理系统;另一方面,不断利用“花儿”音乐素材进行再创作,使“花儿”能够反映当前社会的发展面貌和人民生活,力求展现全新的艺术魅力。

三,通过各种形式促进不同性质“花儿”组织的形成。

一是建立专业的洮州“花儿”演唱团队和高素质的研究机构,二是鼓励当地自发形成一些艺术交流和学习性社团,引入群众自觉介入的热情,使之逐渐成为当地百姓文化致富的特色技能,这也是培养“花儿”艺术和地方民俗传承者、爱好者的有效方式。

四,合理利用洮州“花儿”的文化资源,以举办大型花儿会、花儿研讨会、花儿艺术交流等活动,以提高社会保护意识,特别是当地年轻一代对“花儿”会和洮州“花儿”的认同感和保护民俗文化的责任感,使其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

五,建立明确科学的“花儿”保护机制和激励机制,采取政府协调、协会参与、群众参加的全方位多层次运作方式,实实在在地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

对做出显著成绩的专家学者,予以一定奖励,承认他们的劳动成果。

以比赛或交流的形式举办“花儿”演唱活动,对优秀的演唱者和词曲作者进行奖励,提高他们的唱作热情和积极性,为保护、传承、弘扬花儿文化,发挥出更大的积极的作用。

六,将洮州“花儿”艺术引入市场,促进其与当地旅游业充分结合。

“花儿”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民俗文化的载体,是流传地区广大群众的一部百科全书。

发展花儿民俗文化旅游,是旅游业与各种类型的民间花儿会活动结合的一个最佳选择。

总而言之,花儿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二者若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就会在互动中得到发展,加快全面开拓“花儿”民俗文化旅游业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