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也可叫文学学。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人文科学准确地讲应该是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侧重于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研究人类本身以及社会,主要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心理学等学科。

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1、文学理论的

对象: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

任务:研究总结文学规律和原理。

性质:(人文社会)科学。(归属:文艺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

体系:文学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发展论、鉴赏论。

总结: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现象为对象,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体系一般包括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发展论、接受论五大部分。)

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活动。

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作家、作品等的学科。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主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以及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研究者可从不同视角研究这两个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是: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生活活动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本质,包括才能、思想、情感、理想、道德、性格等。对象化即转化成可感的对象,故又称“感性显现”。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做而现实地转化,二是精神性的对应化。)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但“文艺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却可以而切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反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反映指有密切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映”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理论方面,文学是社会意识,必然是社会存在的生活的反映。实践方面,一切文学作品可分为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两方面,二者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

文学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这里的“生产”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意义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资本主义以前,文学艺术只是精神活动,资本主义以来,文学艺术成为商品,为作家和出版商创造利润。)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她以审美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所谓审美,就是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关注和审视,进而表现审视者的情感态度)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

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或曰对话结构。

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三个问题: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当代性。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生活活动的性质:首先,是社会、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即人通过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生活活动,既改造了自然界,又改造和发展了人自身。)其次,具有社会性与实践性。(教材这问题表述太混乱而不见中心。另外,所讲的第一点怎能叫“性质”呢?)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了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对象化)。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学,从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表述不清,应是“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属于审美的意识形态,处于远离经济基础的重要位置。首先,在精神活动与物质实践两大社会结构层次中,文学属于精神活动;其次,在精神活动的内部,与政治、哲学等相比,文学属于审美的精神活动;第三,与自然科学的非意识形态性质比,文学与政治、道德等属于意识形态;但它又不象政治道德那样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而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性,处于远离经济基础的位置,被恩格斯称作“更高的即更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一.文学活动的构成

美国学者艾伯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或曰环节构成:世界(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要素各有自己的作用,而且相互依存。

1.世界世界即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但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反映生活,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但反映在作品中的生活并不等于实际的生活,而高于生活。

2.作者:文学是作者创造的。文学不是对生活世界的复制,而是作者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感,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情感,因而,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不过,文学表现与日常生活的率性表现不同,她更美好。

3.作品: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而是作者的一种创造,一个超越了事物的本来形态,具有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因而有自己的独立价值。

4.读者: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情感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意义进行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原意既有重合,又有不同。

5.总结:文学活动是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有机系统,一个交往对话结构。其中,“世界”是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反映的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通过作品进行对话的现实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是写作的人,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而“读者”,既阅读作品,又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潜在的精神对话,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至于“作品”,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的“灯”,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既是生活世界的反映,又是作者本质力量的显现,还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依凭。可见,在文学活动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显示出文学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第三节一.文学活动的发生的几种学说(文学起源的几种观点)

1、巫术发生说认为人类早年的治病驱魔、祛灾求福的巫术活动启发了文学创作,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为某些文学类型(如戏剧)提供了借鉴,该观点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教材没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