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四年级数学上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第1篇《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教学反思。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预学-谈话导入,引出课题课的开始我拿去年期末考试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的成绩来做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做最公平。
学生在没有平均数的概念下,会说求两个小组的共分数,我故意找的两个小组人数不是一样多,所以这个时候学生就想到了求出平均成绩,因此引发出课题--平均数。
后面我又以即将到来的世界卫生日作为背景,学校环保小队为了打扫卫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为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与数学相关,并且蕴含了德育的思想,教学反思《《平均数》教学反思》。
但是这一环节,可能进入主题太快,让学生还没有概念,就突然进入了课题,或者让学生复习二年级的平均分知识后再进行教学。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我在课件中自学提示中出示环保小组收集废旧塑料瓶,让学生找出平均数,学生会移动多的塑料瓶补给收集少的学生这种方法和二年级所学的平均分的方法来做,因为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时我就引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讲多的移给少的人?他们就得出结论:因为这样他们收集塑料瓶就能一样多。
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
后自学提示中这些平均数是实际数量吗,让学生区分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但是学生仍然还不知道平均数处于一组数字的什么水平之中,这时我就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实际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平均数并不是最高值,也不是最低值,它处于中间的一个水平。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课后反思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节课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认识新的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收集分析,做出结论。
一、提高生活化的资料,感受数学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因此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以超市统计的销售矿泉水的数据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类推,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提供施展个性才华的空间,体验成功的数学
通过学习统计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了解整理数据,收集数据,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处理数据,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1《平均数》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
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相对于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更为关键。
《平均数》这一堂课,我磨课过好几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推敲、摸索,都有数次的提高,但是由于自身的水平较低,再加上对学生把握不够,而且,平均数是个抽象的概念,怎么使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去理解、接受,这是需要不断思索的。
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
整节课我以阅读贯穿,以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入。
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想评选优胜组,是第一组还是第二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第一组,有的认为第二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
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哪组获胜必须先求出“每组平均读了几本”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读了几本”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小学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测试(含答案解析)
小学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测试(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8,其中两个数是26和16,第三个数是()。
A. 25B. 14C. 122.天才幼儿圆里的小朋友的体重最重的是32.3千克,最轻的是23.6千克,这些小朋友的平均体重可能是()。
A. 34.5千克B. 29.8千克C. 21.4千克3.某地去年最后四个月的降水量如图,这个地方在这四个月里每月平均降水量()毫米.A. 147B. 98C. 96D. 864.小明调查了一些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什么,把他收集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内()如果用红条表示男生,黄条表示女生,下面哪幅图是小明调查的结果?A. B.C. D.5.期中考试,王芳的语文、数学两科平均分是92分,加上英语三科平均分是91分,王芳英语考了()分.A. 89B. 98C. 926.笑笑语、数、外三科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是92分,已知数学得95分,外语得93分,那么她的语文成绩()平均分.A. 低于B. 等于C. 高于7.135、140、145的平均数是()A. 135B. 140C. 1458.四(3)班同学的平均体重35千克,五(3)班同学的平均体重42千克。
小利在四(3)班,小军在五(3)班,小利比小军()。
A. 重B. 轻C. 有可能重,有可能轻,也有可能一样重9.四年级二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
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有()个。
①第一小组中可能有同学体重是35千克。
②第一小组中不可能有同学的体重是50千克。
③第一小组的同学体重不可能都超过35千克。
A. 1B. 2C. 310.在今年的“慈善日”捐款活动中,淘气和笑笑平均每人捐款45元,奇思捐款36元,他们三人平均每人捐款()元。
A. 45B. 42C. 3611.小明期末考试数学、语文、英语的平均分是96分,数学得了100分,语文得了89分,英语的分数是()分。
A. 93B. 95C. 9912.实验小学三年级4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18棵,第2天植树20棵,第3天植树22棵。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篇1在教学平均数的问题时,我结合学生刚刚考完的单元成绩,让学生计算了男生和女生的总成绩,由于男生16人,女生8人,男生的总成绩高。
我说还是男生得到的分多,考试考得好。
女同学很不服气地说,不公平,男生人多。
那怎么才能公平呢,还能比出胜负呢,这时学生说计算平均分合理,从实践中学生理解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又以比比哪个小组成绩好的理由进行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分练习。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认真计算着自己小组的平均分,唯恐算错,影响成绩。
平均分高的小组,其他小组的成员对他们的成绩进行验证,通过计算平均分,学生无意中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在比较平均分,分析平均分与个个数据的关系,来鼓励成绩较差的同学,要努力学习,不给小组拖后腿。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增加了团队的合作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篇2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创设了具体情境让学生感悟平均数的产生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分析、比较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在这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上课伊始,创设四个同学摆的珠子数量不等,颜色也不相同,引发学生思考:“在总数不变的基础下,你们能使四人的珠子同样多吗?”,旨在让学生过一把“移多补少”瘾,感悟“移多补少”的思想,经历从“不相等”到“同样多”的过程,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秋)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修改历程之所以选这节课,是怕选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跟时间凑不巧,索性选了四年级上册的内容,直接避免了验收时别人讲过的情况,并且这节课内容简单。
虽然内容简单,但是确实统计图的起始课,不想直接呈现给学生认识,就想着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一些其他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仔细看了教材之后,选择《柠檬汁大拍卖》这一绘本,想通过阅读绘本,鼓励学生多读数学方面的课外书籍,给学生一些阅读上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后来知道不能用绘本进行教学,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在试课都没试的情况下全部颠覆。
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之前,我认真的读了四年级上册的《教师用书》在教学教学建议()中我看到了“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数据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
学生对数据的读取可分为三个层次:①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用能够得到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图表中有明显的答案;②数据之间的读取,包括找到图表中数据间的关系(比较好、最好、最高、最小等)和对数据的进行操作(加、减、乘、除)等;③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测、预测、推理,并回答具体的问题。
”这一段内容,加上前段时间听李媛老师的折线统计图,在李媛的课中加入了很多与现代生活、交通等一系列我认为比较前沿的信息。
我又在考虑从第③个层次入手,用任务去驱动。
自身原因接触面比较窄,也没有想到合适的情景。
就以学生的兴趣点消消乐为情境进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设计,其实一直都不喜欢这个情境,一直寻找着其他的情境,在两次试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感兴趣,就定了这个,当时在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一定是让学生必需提取信息,会解决问题等,我也可以把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和感知优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就打消了改动情境的想法。
做教学设计之前,我看了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都是生成条形统计图的,并且有一部分设计还让学生现场统计,比如统计出生月份,喜欢的卡通形象等,我觉得每个班的人数不一样,这种方法不太适合,只采用别人生成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2016四年级数学上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
2016四年级数学上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的要求,本单元教材删除了实验版教材本单元中关于众数的认识;另外,将原来的第一学段认识平均数的内容编排在本单元第1课时学习。
整体上看,既降低了学生对统计量学习的难度,也有助于学生连贯、深入地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突出对平均数这个重要统计量的学习。
统计表和统计图是人们用来描述和表达数据信息常用的重要手段。
本套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在注意用统计图、统计表呈现问题情境时,把读图、读表、交流了解到的数学信息,贯穿到统计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如,第91页,读统计图,了解光明小学阅览室每天读书的人数,发现统计图的特征:一格表示5个人,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这样进行的数学活动,把过去“讲统计图”和“教作图”变为学生自主读书,观察和感悟,使学生既掌握了统计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突出的特点是:1、强调对平均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课程标准》4至6年级学段“概率与统计”领域的目标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平平均数也叫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描述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的大小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本单元首先通过两个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和体重的素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2、把读统计表、统计图贯穿于统计学习全过程。
现在信息社会中,统计图、统计表已成为人们用来描述、表达信息的一种普遍的工具和手段,读懂统计表、统计图也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2、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课后反思引言在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第八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这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本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对这个单元的学习经验和我的个人反思。
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并且学习了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平均数的计算对于了解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非常有帮助。
在这个单元中,我通过多个例子的练习,逐渐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首先将一组数据的数值相加,然后将相加的结果除以数据的个数。
这个过程可以用以下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平均数 = (数据1 + 数据2 + 数据3 + ... + 数据n) / n例如,假设我们有一组数据:4,7,10,12,15。
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通过以下的计算得到:平均数 = (4 + 7 + 10 + 12 + 15) / 5 = 48 / 5 = 9.6通过这个计算,我们可以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9.6。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与分析除了学习如何计算平均数,我们还学习了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是一种以长条的高度来表示各种数据的数量或频率的图表。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一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并从图中获取有关数据的信息。
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如下:1.首先,根据数据的值确定每个长条的高度。
2.为每个数据值绘制一个长条,长条的高度表示数据的值。
3.使用坐标轴标记和刻度线,使得长条有组织地排列在图表上。
通过绘制条形统计图,我们可以直观地比较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并且可以更容易地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
个人反思通过学习这个单元,我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发现平均数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
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建议冀教版(最新整理)
《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3、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建议:◆求平均身高1、教师介绍两支球队比赛的事情,出示两个球队队员身高、体重统计表,给学生充分的读表、交流表中信息的时间。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估计的时间,然后交流估计的方法和结果,说一说是怎样估计的。
3、提出用计算器计算两支球队队员平均身高的要求,让学生自主计算。
交流时,重点说一说计算的思路和方法.如果学生用丫丫的方法计算,教师要给予表扬.答案:红星队平均身高:158厘米;银河队平均身高:157厘米。
4、教师依次提出“议一议"的4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身高”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求平均体重1、提出用计算器计算两支球队平均体重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答案:红星队平均体重:50千克;银河队平均体重:49千克。
2、提出兔博士的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队员的体重与本队平均体重的关系。
◆拓展应用1、让学生观察每个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发现红星队的平均身高比银河队高1厘米,平均体重也重1千克.然后再提出“说一说”的问题,使学生了解,一般情况下,身高高,体重也重。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计算出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然后全班比较,看一看结果怎么样。
◆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讨论一下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分别用哪个数作除数,再自己完成。
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答案:总人数46人,植树棵数138棵。
(1)138÷6=23(棵)(2)138÷46=3(棵)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答案:84岁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016四年级数学上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
2016四年级数学上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的要求,本单元教材删除了实验版教材本单元中关于众数的认识;另外,将原来的第一学段认识平均数的内容编排在本单元第1课时学习。
整体上看,既降低了学生对统计量学习的难度,也有助于学生连贯、深入地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突出对平均数这个重要统计量的学习。
统计表和统计图是人们用来描述和表达数据信息常用的重要手段。
本套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在注意用统计图、统计表呈现问题情境时,把读图、读表、交流了解到的数学信息,贯穿到统计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如,第91页,读统计图,了解光明小学阅览室每天读书的人数,发现统计图的特征:一格表示5个人,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这样进行的数学活动,把过去“讲统计图”和“教作图”变为学生自主读书,观察和感悟,使学生既掌握了统计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突出的特点是:1、强调对平均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课程标准》4至6年级学段“概率与统计”领域的目标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平平均数也叫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描述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的大小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本单元首先通过两个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和体重的素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2、把读统计表、统计图贯穿于统计学习全过程。
现在信息社会中,统计图、统计表已成为人们用来描述、表达信息的一种普遍的工具和手段,读懂统计表、统计图也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2、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一、教材分析:《条形统计图》是人教版新课改中四年级上册的内容。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
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让学生完成两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然后介绍这就是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通过提问:“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更宽的角度认识新的统计图和统计量,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建立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怎样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材处理: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际情况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在此过程中,本课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具体地说,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层的内涵。
四年级数学上册 条形统计图 教学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到,信息技术涌入各行各业,给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能量。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求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深入推进“双减”工作,2022版新课标也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教知识,教方法转化到教思维。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们教育工作者也要思考如何通过一节数学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信息素养,故本次集体备课我们团队选择了人教版四上《条形统计图》一课,意在培养学生数据意识,感受到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学会用数据作出简单预测和决断。
我们的教学反思主要从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两大板块进行阐述:一、助力“核心素养”落地,信息技术赋能“高效课堂”对于统计课型,要想实现以上目标,我想必须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
故本次我们的集体备课中,设计了多处合理且有效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设计。
(一)通过视频处理,把握课堂节奏本课《条形统计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完整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为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性,需在课堂上现场收集学生的投票情况。
但经过几次试教,发现前期收集数据环节耗费大量时间,导致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且收集数据在学生二年级、三年级已经完整经历过,综合考虑到以上情况,我们团队成员进行了研讨,做出改变:将前期学生投票视频放在课前拍摄,课堂上倍速播放。
既保证了让学生完整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又节约了课堂时间,把课堂重心放到后续“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中。
此外,在小结部分,引入了网络视频资源“中国GDP近二十年变化情况动态条形统计图”,学生骄傲、自豪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将课堂氛围推向最高潮。
(二)依托信息技术,紧扣学生生成本课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只呈现了“以一当一”的情况,如果一堂课只教授例1,我们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教学内容略显单薄,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以一当二、以一当多”的便利性。
在前几次磨课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学生从“以一当一”过渡到“以一当二”的困难和难以接受,细细琢磨才发现:“以一当一”就是学生之前所熟悉的“一一对应”,“以一当二”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我们看来简单的一步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是思维的飞跃。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学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且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同时,学生能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视频、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实例等。
学生准备:学习用具、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和一个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有哪些特点?条形统计图表达了哪些信息?如何从这些数据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引出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2.探索新知(15分钟)(1)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说明平均数是如何计算的。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条形统计图的概念与制作方法:教师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通过实例说明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3.巩固练习(15分钟)(1)基础练习:给出一些数据和实例,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并制作条形统计图。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
(2)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并尝试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制作方法等。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8篇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8篇《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篇1】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
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
如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求平均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
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
”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
我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
2变式练习。
3游戏练习。
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
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
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与此同时,我也参与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输来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篇2】本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最新整理四年级数学教案《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docx
最新整理四年级数学教案《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条形统计图》这一单元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期第七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设计了学生熟悉而又现实的学习活动,统计的内容也与学生生活等联系十分密切。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时,例1让学生把给出的北京市 8月的天气情况清楚地表示出来。
先呈现学生的表示方式:统计表、画圆圈的象形图,再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图,通过条形图与象形图的对比,感受条形图的特点。
通过条形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体会各自不同的特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图的优势。
练习时,统计本班学生的生日,因为人数较多,学生明显感觉到: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
因此,想到例2类型,体验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必要性。
于是学生改纵轴数据,完成95页做一做内容。
捎带着就把例2类型学习了。
而把例2作为一道巩固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完成两个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以1当2的),亲身体验以一当二的优势。
最后得出:一格代表几,可以根据数据的大小进行选择。
本节课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使学生在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提高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在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挑战和收获。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的反思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注意到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条形统计图中的应用。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在选择实例时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也注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教学效果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学生的练习和小组讨论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但在实际应用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实践。
四、改进措施的反思针对以上反思,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加强实际应用的练习:通过更多的实际应用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和价值。
2.增加互动和参与度:进一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度,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问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3.个性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反馈,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认为《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97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据统计观念,能灵活的选择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在分析数据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共性寓于个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磁性白板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师:孩子们,喜欢体育运动吗?最拿手的是什么?前几天他们就进行了一场男女一分钟投篮大比拼,你们希望谁赢?各有各的想法,咱们用事实说话,请看当时记录的数据师:第一轮比赛谁赢啦?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师:看,第二轮,谁赢了?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发现比较总数更好一些。
师:男生赢一局,女生赢一局,比赛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第三轮,在一名女队员无法参加比赛的情况下,谁赢了?理由教师请几名同学发言,说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师小结:大家所说的平均数是求什么?就是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
这个方法大家同意吗?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接下来咱们从女生平均每人投进的个数开始研究。
二、分层探究,认识平均数1、移多补少师:不计算,你能一眼看出女生平均每人投了多少个吗?把你的想法操作给大家看一下学生上台操作。
师:这样移完了之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像刚才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移完后,女生平均每人投进了5个,2、求和均分男生平均每人投进了多少呢?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全班交流汇报。
师:其实,不管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均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怎么样?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四年级数学上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北师大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XX年版)》内容的要求,本单元教材删除了实验版教材本单元中关于众数的认识;另外,将原来的第一学段认识平均数的内容编排在本单元第1课时学习。
整体上看,既降低了学生对统计量学习的难度,也有助于学生连贯、深入地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突出对平均数这个重要统计量的学习。
统计表和统计图是人们用来描述和表达数据信息常用的重要手段。
本套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在注意用统计图、统计表呈现问题情境时,把读图、读表、交流了解到的数学信息,贯穿到统计知识学习的全过程。
如,第91页,读统计图,了解光明小学阅览室每天读书的人数,发现统计图的特征:一格表示5个人,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这样进行的数学活动,把过去“讲统计图”和“教作图”变为学生自主读书,观察和感悟,使学生既掌握了统计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对平均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课程标准》4至6年级学段“概率与统计”领域的目标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平平均数也叫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描述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的大小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本单元首先通过两个篮球队队员的身高和体重的素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2、把读统计表、统计图贯穿于统计学习全过程。
现在信息社会中,统计图、统计表已成为人们用来描述、表达信息的一种普遍的工具和手段,读懂统计表、统计图也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教学目标、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2、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3、能探索分析解决求平均数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求平均数问题,并尝试解释方法的合理性。
4、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经历整理描述读书人数和用计算器估算读书字数的过程,获得估算的活动经验。
4、在用平均数和统计图分析、描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统计表、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注重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2、教学时注意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3、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6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课题课时认识平均数计算平均数读图求平均数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读书调查机动总计68.1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5、86页认识平均数教学提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平均数,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就是一样多,设置了移动笔筒里的铅笔数量来理解“移多补少,达到同样多”这一数学活动。
活动二,教材通过“比较哪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的成绩好”来学习平均数;活动三,通过“计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来学习如何利用统计表计算平均数。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理解“总数量”、“总份数”与“平均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会计算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数”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学习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笔筒5个、铅笔15支、多媒体教学。
学生准备:铅笔若干支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操作中体验“同样多”,引出平均数(出示笔筒图)师: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预设)生1:把5个笔筒中的铅笔集中在一起是15支,3×5=15,所以平均每个笔筒放3支,就同样多了。
教师按上述方法完成操作。
生2:要想让每个笔筒里的铅笔的枝数同样多,可以尝试着把笔筒里多的笔放到少笔筒里,匀乎一下,最后发现,每个笔筒里放3枝时同样多。
师: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样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数量就同样多了,这个数量3,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平均数。
(板书:认识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移多补少”活动体验“同样多”,在操作中将这些枯燥的数学语言,用活动来体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也加深了对枯燥数学概念“平均数”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认识平均数。
师:四(一)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投篮结果如下:(出示)师:你能读出哪组的成绩好?你是怎样知道的?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出现比总数情况,这样不公平,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方法。
师生总结得出: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来比较最公平。
(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预设)生1:生2:第一组:(8+7+6+7)÷4第二组:(9+8+5+3+5)÷5=28÷4=30÷5=7(个)=6(个)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并根据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说明哪个组的成绩好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知道平均数是怎样计算得来的吗?师生总结得出: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2、求平均数。
师: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如下表),你能计算出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吗?(出示)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预设)(1+3+2+3+2+6+4)÷7=21÷7=3(个)师:“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了解求出的3个“不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在讨论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避免了空洞的说和教。
(三)巩固新知、教材86页“练一练”第1、2题。
2、教材86页“问题讨论”。
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会利用平均数知识进行事件的预测。
2、在“问题讨论”中借助实际问题,来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是反应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虚拟数。
(四)达标反馈、实验小学三年级4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棵,第三天植树22棵。
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2、小明和小刚练习50米蛙泳,每次的成绩如下。
(1)他们两人的平均成绩各是多少?并填在表格里。
(2)假如要选他们两个当中的一个去参加比赛,你认为应该选谁?为什么?3、四年级同学捡拾垃圾,平均每个小组捡拾垃圾多少千克啊?4、哪一组的投篮成绩好一些呢?第一小组第二小组35答案:、(18+20+22)÷4=15(棵)2、(1)小明的平均成绩:(110+102+112+100)÷4=106(秒);小刚的平均成绩:(104+110+107)÷3=107(秒)。
(2)选择小明参赛,因为练习50米蛙泳平均每次用的时间少,速度快。
3、(10+17+9+20)÷4=14(千克)4、第一小组:(3+9+5+7)÷4=6第二小组:(5+6+7)÷3=6(个)第二小组成绩较好。
(五)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困惑?你知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吗?设计意图:课堂小结采取师生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还反思了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遇到的困惑与困难,起到了归纳总结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聪聪所在班级同学的身高是145厘米,亮亮所在班级同学的身高是144厘米,聪聪一定比亮亮高吗?2、你能计算下面5名同学的平均体重吗?3、第二小组平均每人做多多少道题?4、你能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蛋多少只吗?5、红红刚发的期末成绩单,被同桌亮亮弄污了,你能帮红红算出她的数学成绩吗?答案:、不一定。
平均数所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不代表任何一个个体。
2、(23+32+28+30+27)÷5=28(千克)3、(10+12+14)÷3=12(道)4、(20+23+26+28+30+29)÷6=26(个)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课标(XX年版)》强调“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本课教学中,一上课就引导学生移动铅笔游戏活动,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然后通过设计的四个层次来进行教学,既有对平均数的理解,又有对平均数的应用;既有对平均数深化的认识,又有拓展练习。
这样,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教学资料包教学精彩片段平均数的求法教学片断一、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分小棒的游戏:、小组长把准备的12根小棒按要求摆在桌面上:第一排摆2根,第二排摆3根,第三排摆7根。
2、小组观察:每排摆的小棒根数一样多吗?3、讨论操作:请你们商量一下,怎样移动小棒,使每排的根数一样多?二、汇报交流求平均数的几种方法、说明:现在每排都有4根小棒,这个4就是原来2、3、7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2、设疑:老师很想知道,这个平均数4,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选几个小组汇报演示分小棒的方法,师板书写相应的式子。
移多补少。
从第三排小棒中拿出2根放在第一排,再拿出1根放在第二排,也就是"移多补少",使每排小棒的根数一样多。
汇总均分。
先把3排小棒合?起来,求出总根数,然后再平均分成三份,平均每排摆4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