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霞老师的识字教学观

合集下载

注重识字方法渗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注重识字方法渗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68细究NEW WRITING注重识字方法渗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季海红·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三垛小学有道是“万丈高楼平地起”。

语文,从识字写字开始。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后续阅读和写字的基础。

斯霞老师认为识字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学会应用,就是“识了字”。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自主意识弱,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法的得当与多样。

“识写分流、多识少写”是教材识字写字教学的编排策略,广大语文教师要结合学情,注重兴趣引领,指导学生掌握查字典方法,做好家校合作,规范学生识字写字行为,增强学生信心,培养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一、顺应学生趣味,让学生参与主动识字认字、写字,在教学中相对枯燥,小学生缺乏耐性,注意力易分散,影响识字写字学习成效。

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结合教材识字写字编排特点,抓住学生的识字兴趣,变换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识字,主动写字。

如学习“天地人”时,对于简单的汉字,我们可以引入形象、直观的教具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加深对汉字的理解。

而于“地”,出示草地、田地、天地等图片,学生很快就明白“地”的意义。

可以对“地”的写法,对“地”进行拆分,左边为“土”,因为大地是由“土”构成的;右边为“也”,合在一起就是“地”。

再如,学习一些水果、器具等汉字,我们还可以对照事物,让学生依字去找相应的实物,增强识字趣味性。

学习汉字,方法要多样。

如在写“日月水火”时,这些汉字,属于象形文字,我们根据汉字的演变特点,让学生展开联想,帮助记忆。

对于“日”,可以想象成圆圆的太阳;对于“月”,可以想象成弯弯的月亮。

在学习“植”时,该字为形声字,左边为“形”,右边为“声”,观察“植”,左边为木,说明与植物、树木有关;右边为“直”代表发音方法。

试析斯霞老师“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实践特色

试析斯霞老师“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实践特色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2.05文|孔姗姗斯霞老师的语文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而这一特点鲜明地体现在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以下简称“随文识字”)教学中,就是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斯霞老师的“随文识字”教学遵循儿童认知特点,寓识字于语文实践之中,引导儿童亲身体验,帮助儿童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在文本语境中探寻识字规律,在识字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具身认知:体验式识字实践具身认知也称“具体化”。

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是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能够“激活”心理感觉。

体验是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体验学习是“情感”和“认知”在学习活动中的统一。

斯霞老师在教识字时,经常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她能一边上课一边画出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她还常常将实物、模型等各种教学道具请进课堂,成为“特邀嘉宾”……学生往往在斯老师的课堂上“玩”得不亦乐乎,一个个汉字就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的心田。

斯老师的教学方式都鲜明地表现出学生能够通过生理体验,获得愉悦的情绪感受,并融入自身经验,生发新的认知的特点。

例如,斯霞老师在教学《蔬菜》一课时,让学生观察葱、蒜的外形,再把葱、蒜切开,比一比它们的不同,感受葱里面是空的,蒜不空。

接着,让学生闻闻葱和蒜的味道,辨别气味的不同。

在这样的体验式识字实践中,学生不但识字情绪高涨,还能够正确地理解字词的意思,对葱、蒜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在脑海中形成了事物的概念。

再如,她在教《燕子》一课的“衔”“泥”“粘”这三个生字时,她左手从盒子里拿出一块黄胶泥,对学生说:“你们看,这就是‘泥’。

”接着,她把右手的拇指、中指、食指三个指头一撮,并成燕子的嘴去“衔”泥,然后把“衔”来的泥“粘”到左手的小泥块上面。

斯霞老师将名词还原成了实物,动词还原成了动作,把儿童的直观体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生长点。

斯霞与分散识字

斯霞与分散识字

斯霞与分散识字(2012-11-25 13:01:12)转载▼分类:教育与健康标签:杂谈简介:斯霞,1910年生于浙江,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

先后于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江苏南京等地小学、师范学校任教。

1978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曾先后获得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世家等荣誉称号。

并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五、六、七届代表主要贡献:斯霞创立了“分散识字”法1958年,斯霞率先对旧的分散识字方法进行改革。

她认为原来的识字教法效率低下,一二年级有潜力可挖,她大胆进行改革实验:教汉语拼音,增加看图识字、短语、句子,以及课文篇数。

当时,她将原先第一册13篇课文增至31篇,第二册由31篇增至43篇,第三、四册由32篇提高到50篇。

并修改课文的用词,从而增加了每个学期的识字量和识字密度。

这样,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能随时受到课文中规范化语言的熏陶。

刚学过的生字词,就在课文中及时重现,通过学习课文,既巩固了生词,又进一步领会了字词的运用。

这样有利于把课文中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分散识字又称“随课文识字”。

当年斯霞的试验班(1958年开始),在一年级识字1008个,二年级识字1000个,三年级共识3386个。

并且80%以上的字达到“四会”。

二年级期末已经能独立地阅读短篇和中篇小说,能力强的学生还能阅读《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长篇小说,能写几百字的短文。

所谓的“分散识字”就是把生字词放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识字时,使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用紧密结合,从而提高识字数量和质量,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其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我们爱老师》课文中有两句话: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其中“园丁”、“花朵”都是新词。

离开句子环境,“花朵”就是一朵朵花,“园丁”就是种花栽树的人。

随文识字优化小学识字教学

随文识字优化小学识字教学

教学方法课程教育研究150 学法教法研究随文识字是斯霞老师提出的,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为识字原则,与传统的集中识字相比具有灵活性、趣味性、高效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随文识字法,在具体的识字过程中活用“画境”“理境”“情境”“语境”,识读结合,识用结合,让学生提高识字能力的同时提升表达能力。

一、活用画境,寓抽象于具体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善于从具体的事物中获取表象进行思维。

在字词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多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

图像与单一的解说相比,更形象也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中“阳光明媚”一词时,可以出示具体图画:画面上太阳公公露出笑脸,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灿然开放,一旁的小姑娘在欢快地跳舞二教师再适时加以解说,学生便很容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明白“阳光明媚”的含义。

再如《丑小鸭》一课中“篱笆”所代表的实物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师可以配上篱笆的画面朗读词语,让篱笆的形象鲜活起来。

可见,图画能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词语,为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活用理境,因形索义佟乐泉说,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

因此,随文识字过程中可以采用字理识字法。

字理即汉字的构字原理。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根据汉字的构字因形索义,据义记形。

战国时代汉字形体结构的“六书”理论已初步建立,经过完善,清代以后“六书”主要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小学阶段接触的主要是前四种,它们教学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1.象形,许慎解说为“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简单来说就是用线条勾画出事物的形状。

象形字大多表示事物的具体形象,但随着汉字形体的演变,象形字的图画性质已经减弱,如太阳由圆形的“日”变成了方形的“日”,月亮也由封闭的“月”变成了开口的“月”。

但我们在教学时依然可以用溯源法出示古文字激发学生兴趣。

应境而教:随文识字教学尝试——2022年版课标视角下

应境而教:随文识字教学尝试——2022年版课标视角下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既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识字离不开语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提示教师可以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教生字。

斯霞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随文识字教学主张,即把生字放在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

将识字和阅读相结合,在具体语境中完成识字,既可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又能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不同课文会形成不同的语境,教师要针对课文所呈现的语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应境而教”。

结合统编第一学段教材中课文的大致类型,以及2022年版课标中关于识字教学的理念,可大致将语境分为生活类语境、知识类语境、故事类语境三类。

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对第一学段随文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生活类语境”随文识字:联系生活经验第一学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他们的基础认知以生活经验为主。

第一学段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内容浅显直观、富有情趣,与生活关联也较多。

这类课文所提供的便是一种生活类语境,即与生活紧密联系,能够唤起生活经验的语言情境。

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这也提示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类语境中识字。

随文识字教学应用好生活类语境,引导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中,并联系生活经验来识字。

应境而教:随文识字教学尝试——2022年版课标视角下张 军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识字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统编第一学段教材的课文提供了生活类语境、知识类语境和故事类语境。

教师需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识字教学的要求,应境而教:针对生活类语境,联系生活经验随文识字;针对知识类语境,借助直观方式随文识字;针对故事类语境,在表演体验中随文识字。

斯霞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启示

斯霞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启示

语言教学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她偏 文批改层面,她提倡好好琢磨儿童
重能力生成忽视思想引领,而是追 的思想感情,老师既要统观全局,
求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自然有效 也要照顾个体,小学生语言表达或
地进行思想教育,在《我们爱老师》 许 不 合 逻 辑 ,病 句 成 堆 ,教师在以
课 堂 实 录 中 ,讲 解 “祖 国 ”一 次 ,斯 霞老师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就是我
学 教 育 2。 19〇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 M
斯霞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启示
内 容 摘 要 :斯霞老师终身贯彻着“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教学主张,积极探索,深入研讨,锐 意 进 取 ,为小学 教 育 的 改 革 发 展 提 供 了 宝 贵 的 理 论 ,作 出 了 巨 大 的 实 践 贡 献 , 本 文 通 过 分 析 斯 霞 老 师 以 语 言 教 学 为 中 心 的 语 文 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来阐述其教育思想的当下价值,以探讨和思考初等教育的发展。
学生视角评析作文,保护学生的童 趣 ,尊 重 学 生 的 表 达 ,挖掘儿童视
们自己的国家”,说出“我们热爱中 角下全新有趣的世界。
华人民共和国”来进行爱国主义教
二.斯霞语文教学策略
育 ,教师要深入领会文本的精神实
(一)创设情境,融入语言教学
质 ,融人真情 实 感 进 行 教 学 ,再将
语文是丰富学生个体生命体
(二)
多 元 统 一 ,树立阅读教学识 字 量 从 100扩 展 到 3 0 0 ,学生的学
新典型
习内容也从造句发展到看图写话,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是学生 她坚持“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说 话 、
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基本 写话又为以后的命题作文做准备,

走出识字教学途径的盲区

走出识字教学途径的盲区

走出识字教学途径的盲区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说:“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更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实在很重要。

”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在识字教学途径的探索上存在着盲区。

一、以写促认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对识字教学都有两种要求,有只认不写的,有的字是要必须学会书写的。

但很多教师把识字表上的字与写字表上的字不加区分、不分主次、没有重点的地放在了同等地位,眉毛胡子一把抓。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春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山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课后只要求“一、二、三、十”会写,然而,有的教师将识字表上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全部纳入写的范畴,要求学生抄写几遍,再组几个词语,完全违背了儿童的识字规律,认为:多写一定会促进学生识字率的提升。

事实上,不仅违背了“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识字原则,而且导致字认不快,又写不好,甚至对某一字不知开始从哪笔写起,加重了学生过重的负担,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育。

因此,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识字要求,对要求认识的字,教师只要学生见其形读其音,在课文中认识,在其他语言环境中认识就可以了。

”(引自《新课程教学法》)二、以写代读教材在课文后一般设计了“读一读”的内容,也就是只要求学生会读足矣,然而,很多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抄词语,背句式,而忽略了对写字过程的指导。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春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十页,课后有“读一读”“山山水水风风火火”的句式,教师盲目的教学生仿写这样的句式,美其名曰“aabb”句式,而忽略了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这些都只能由家长代劳,而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指导写出的汉字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大不相同,孩子在这样的指导下写字,会越写越累,长此下去会淡化写字的兴趣。

斯霞老师的教学思想

斯霞老师的教学思想

斯霞老师的教学思想斯霞是我国小学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她以“母爱童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对小学教育而言意义非凡,对其教育理念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梳理和系统的分析,既可以丰富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理论,又可以指导一线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文献综述1.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斯霞老师的研究(1)斯霞老师教育思想的研究。

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斯霞老师教育观的研究,斯霞老师最令人敬重的便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爱学生的精神,具体有:《一片爱心,献给孩子》、《育苗人》、《记斯霞老师》、《斯霞和孩子》、《斯霞的爱》、《斯霞谈爱生》、《斯霞对孩子的爱》、《由斯霞和学生一起跳橡皮筋想到的》等诸多论文,以生动具体的事例让我们零距离地感受到了斯霞老师的伟大的爱。

有学者以斯霞的“童心母爱”为依据研究她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斯霞在工作过程中提出的‘接近儿童、观察儿童、关心儿童’的观点是现实的、客观的,同时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

有人评价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精神:“童心母爱是儿童最需要的纯朴自然情感,它是儿童发展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斯霞的童心母爱是教育爱的专业品质,它是小学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专业特质;斯霞的童心母爱,是爱的哲学,是精神性的大爱,是当前中国社会迫切呼唤的教育文化。

”[2]还有人评价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学习的感受,而引导着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启蒙老师,常常和亲爱的母亲一样,永远铭刻在最美好的记忆里,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斯霞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引导幼小心灵天天向上的灵魂工程师。

”[3]②关于斯霞老师教师观的研究,有人对斯霞教师观的发展历程和内涵进行分析,认为“斯霞将教师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教师、人才、国家发展三者关系中形成了对教师作用的认识”[4]。

③关于斯霞老师师德观的研究,杨林国在《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行解读》中说:“斯霞的爱表现为斯霞的尊重、平等、宽容和关怀。

”[5]他认为斯霞的教师爱具有本体性的特征,在斯霞身上,爱就是一种自足的存在,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斯霞的爱更是一种给予性质的爱,这种给予是对教师内在利益的给予,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回报;斯霞的爱是坚定性的爱,不论是在人生中最困顿、最窘迫的时期,还是在人生中最激越、最辉煌的时期,她从未改变自己的爱,此为一种延续和放大的师德大爱。

斯霞老师的教学法

斯霞老师的教学法

斯霞老师的教学法我国优秀的小学特级教师斯霞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是令人仰慕的。

正如诗人臧克家在斯霞的《我的教学生涯》题句中所说:“一个和孩子长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象清泉。

”斯霞在教改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捕捉儿童的思想,并不伤痕迹地纳入教学重点。

下面是她的几个教学小故事:斯霞老师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进行严格的训练。

开始要求说话声音响亮、语言完整、态度大方,进一步要求说得连贯、有条理等。

一次,她教《画鸡蛋》一课,要求学生复述其中的一段课文:“四百年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

他是个著名的画家。

”斯老师不要求学生呆板地重复原文,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语言把原文说得清清楚楚。

有的说:“达芬奇是意大利人,他是四百多年以前的著名画家。

”有的说:“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

”还有的说:“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他是四百多年以前的人。

”“著名画家达芬奇,是四百多年以前的意大利人。

”……学生能控变换顺序,用不同的话来表达同一意思,这说明:思维活动要用语言来表达,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

斯霞教低年级《小公鸡和小鸭子》。

她的目的是学生读后能概括大意、分段,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师生在课堂里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师:你们知道这课主要讲了什么?生:小公鸡捉虫给小鸭子吃。

生:先是小公鸡捉虫给小鸭子吃。

后来小鸭子下河去捉鱼,小公鸡也要去。

小公鸡不会游泳,喊救命,小鸭子把它救起来了。

师:对!大意是这样。

你们能不能说得再简单一些呢?生:小公鸡帮助小鸭子,小鸭子又帮助小公鸡。

师:讲得好。

这就概括些了。

谁还能说得再简单扼要些?生:小公鸡和小鸭子互相帮助。

师:好极了,是互相帮助。

但是从哪里到哪里是小公鸡帮助小鸭子;从哪里到哪里是小鸭子帮助小公鸡?她让学生再读一下课文,段落就清清楚楚分出来了。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斯霞所严守的识字教学原则。

她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原则,善于捕捉儿童的思想,不露痕迹地把思维引向深入。

识字的教学方式的探析

识字的教学方式的探析

识字的教学方式的探析概要: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因此,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在识字教学中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识字教学与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结合课文识字,交给学生识字方法,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识字压力,也才能达到识字教学目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分散识字分散识字是由著名儿童教育家斯霞老师在1958年创立的,分散识字注重字音、字义的联系。

其基本原理主要是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它的一般程序往往是先教学汉语拼音,采取看图识字的基本的方式,先教学一些基本字,即独体字,打好识字的基础。

然后再采取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式识字。

所以,也有人称分散识字是随课文识字或者随课文分散识字。

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它的优势和局限性。

它的优点非常地明显:第一、因为分散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之中,所以在识字的同时可以通过阅读,发展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的语言。

第二、因为分散识字教学中识字、写字、用字是同步的,所以孩子识字的巩固率比较高。

当然,分散识字也有局限性,因为分散识字只能因文定字,所以比较难照顾汉字的繁易以及它的构字规律。

第三、就是到了一定的时期,分散所识的生字需要对汉字内在规律进行整理,所以这种方式最终它还是要和,集中识字走到一块去。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课文分散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在讲述生动有趣课文的过程中进行识字教学,有利于克服集中识字比较乏味的弊端。

教学中可以穿插适当的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可以增加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牢固掌握汉字的形、音、义。

分散识字的最大优势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可凭借上下文,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因此有利于学生对词义的准确理解。

尤其对多义词、虚词、含义较深的词,如虚词“其实”“如果”,意义较抽象的词“英明”“祖国”,引申意的词,如“花朵”引申儿童,“园丁”引申教师,如果脱离了课文进行教学,很难说明它们的意义,学生也难以理解。

【汉字教学】斯霞:对小学随文识字的几点看法

【汉字教学】斯霞:对小学随文识字的几点看法

【汉字教学】斯霞:对小学随文识字的几点看法斯霞(1910-2004),浙江诸暨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

毕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在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贡献突出。

著有《我的教学生涯》《迅速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读写能力的经验》《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与教育》等,著作辑为《斯霞文集》。

对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看法文 | 斯霞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

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学科学习的质量。

研究识字教学,探求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的识字教学方法和途径,实在很有必要。

我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长期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现谈谈我对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看法。

一、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由来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

我主张将两者合起来称“随课文分散识字”,因为这样更清楚明确些。

20世纪80年代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就是这样提的。

作为一种识字教学的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

1958年秋季开学前夕,江苏省教育厅经江苏省委同意,确定在我校进行学制改革试验,即要求用5年时间完成小学6年的教学任务,学制缩短1年,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的思想品德要和平时一样抓。

学校把任务交给了我。

经过5年的努力,到1963年7月,我带的这个学制改革试点班,圆满地完成了试验任务。

1960年4月,教育部在辽宁黑山召开集中识字现场会,我随江苏省的代表队观摩了黑山的集中识字。

会议肯定了集中识字的教改成果——两年内识字2000多个。

其时,我带的试点班儿童识字量平均1888个,最多的识了2746字,而且读写能力也比较强:有好几个孩子看了120多本课外书,一般的也看了40~50本。

他们除了阅读《新少年报》《小朋友》《儿童时代》等报刊外,还看了《我的一家》《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渡江侦察记》《红旗谱》等内容比较深的书籍。

多数儿童的写话能写到400~500字,最好的写到1360字。

论斯霞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论斯霞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论斯霞的儿童观与教育观作者:王佳艺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05期【摘要】斯霞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的个体,儿童有儿童的天地。

教育应该着眼于儿童的长远发展。

作为教师要做到在教学中接近儿童、观察儿童、关心儿童。

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以儿童的具体经验为教育的生长点和出发点。

【关键词】斯霞;儿童观;教育观斯霞是一位在教育一线活跃近70年的小学教师。

她曾先后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小、嘉兴县集贤小学、南京东区实验小学、南京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任职。

斯霞老师在她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创新、提出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并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体系。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主要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1]斯霞在工作过程中提出“接近儿童、观察儿童、关心儿童”的观点。

[2]她关于儿童的观点是现实的,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斯霞的儿童观(一)儿童有儿童的天地“儿童有儿童的天地;儿童有儿童的想法,这是一点也不假的。

”[3]儿童在课堂上学习了新的词语总喜欢多读多用,他们往往用自己独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写作文时会说“法国阿姨是女的”、“向日葵有的比老师还高,有的比学生还高”等等,这些句子在成人看来都是病句,需要修改或删除。

斯霞老师却认为这恰恰是儿童的特点之所在,孩子说阿姨是女的表明他有了男女观念,可能是因为怕别人不明白阿姨是女的才会这样写。

小孩子把向日葵与老师和同学分别作比较,说明孩子已经有了长度观念。

这些表达都出自儿童天真、幼稚的脑海,成人了解儿童的时候需要转换视角,不能单凭成人的原则和标准来看待儿童。

(二)儿童是有潜能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生来具有一种“内在潜力”,儿童既不是一味地接受成人教育的容器,也不是任人塑造的蜡和泥,他们是能动的、有潜能的、活生生的人。

呵护童心:斯霞习作启蒙教学艺术的启示

呵护童心:斯霞习作启蒙教学艺术的启示

教学设计|文|鲍国潮斯霞老师一生恪守“童心与母爱”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是活泼的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

尊重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前提,教儿童学习语文,必须贯穿实践的观点,听说读写都只有让儿童去亲身实践,才能达到应有的水准。

她的教学实践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因此,袁微子先生曾评价其教学风格“于质朴中见真功夫”,所谓“质朴”,即尊重儿童的生命,呵护童心,以发展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所谓“真功夫”,即尊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令儿童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有效发展,这一评价十分精准而贴切。

斯老师十分重视儿童习作教学,她认为作文是学生识字、读书后的实际运用,是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具体体现。

所以,在斯老师的习作启蒙教学中,鲜明地体现出了呵护童心的特色。

一、习作能力起步基于童年的语文素养积累斯霞老师认为,习作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单纯通过习作训练达成的,而是在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中逐步培养的,斯霞老师曾说:“听说读写就是把识的字付诸实用。

可以这样说,谁学用结合得好,结合得早,就在发展儿童语言、发展儿童智力上占了优势。

在低年级,以语言训练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对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看法》,《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2期)“写话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整个语文教学,即识字、写字、说话、阅读等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同时进行。

”(《培养低年级儿童的说话与写话能力》,《江苏教育》1960年第6期)可见,习作能力的发展须植根于儿童整体语文素养的积累。

(一)在识字中积累习作的库存语言文字的积累形成了写作能力的“库存”,其容量越大,学习得越扎实,言语材料的搭配选择空间就越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就有了可能性。

斯老师主张“随课文分散识字”,注重在语境中识字,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体验与实践,学生的识字能力扎实。

在此基础上,斯老师十分重视汉字的运用,为习作储备力量。

从教学案例中解读斯霞识字教学思想

从教学案例中解读斯霞识字教学思想

四 、 意 随 机渗 透 思 想 教 育 注 斯 老 师 在 识 字 教 学 中还 不 失 时
机 地 渗 透 思 想 教 育 . 讲 “ 勤 的 园 在 辛
丁 ” . 从 唤 起 儿 童 已有 的 表 象 人 时 她
手 . 他 们 通 过 回忆 课前 到 玄 武 湖 去 使
参 观 时 见 到 的 叔 叔 阿 姨 辛 勤 劳 动 的
语 文/ 教海撷英
从 教 学案 例 中解 读 斯 霞 识 字教 学 思 想
江 苏 南 京 市栖 霞 区靖 安 中心 小 学 吴 兴林 字 词 教 学 一 直 是 低 年 级 语 文 教
学 的 重 点 、 点 。 说 到 字词 教 学 就不 难
学 生 齐 说 :花朵 。 ” “
从 以上 教学 片段 中可 以看 出 . 斯
发 言 的基 础 上 . 又 作 了总 结 性 的概 她
助 理 解新 的字 词 是 把 抽 象 的 字 词 二 具 体 了 、 象 了 。三 是激 发 了 学 生 的 形
兴 趣

注 意 音 、 、 紧密 结 合 形 义
这 是 斯 霞 识 字 教学 的一 大 特 点 她 教 学 生 字 时 从 不 把 音 、 、 分 割 形 义 开来 .而 是 作 为 一 个有 机 的整 体 . 一 气 呵 成 。斯 霞 老 师 在教 “ ” . 出 朵 时 先 示 写 好 的拼 音 “ u ” 请 学 生 把 拼 音 do . 读 一 读 。学 生 通过 拼音 正 音 后 . 当 她 堂板书 , 书写 “ ” 并 提 问 : 谁 说说 朵 字 “
三 、 意联 系学 生 生 活 实 际 注
斯 霞 老 师 在 讲 “ 飘 悠 悠 ” 什 飘 是 么 意思 时 . 就利 用 春 天 南 京 扬 花 到 处 飞扬 的景 象 。虽 是 一个 词 . 它 却 表 但

斯霞老师教学语言艺术赏析

斯霞老师教学语言艺术赏析

斯霞老师教学语言艺术赏析作者:吴迪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2年第05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 教学语言是语文课堂上最基本、最直接、最丰富的教学手段。

走进斯霞老师的课堂,我们常常被她简约而明晰、具体而生动的教学语言深深吸引。

在她的语言中,抽象的事物变得丰富具体了,深奥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了,枯燥的事物变得趣味盎然了。

她的教学语言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

一、抽象事物具体化皮亚杰认知理论指出,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掌握概念往往要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与具体的动作相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儿童这一认知特点,用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把抽象事物具体化。

1.“图”化斯老师善于将抽象的事物变成“图化”的语言形式,她的教学语言具有画面感。

比如,“攀登”的“攀”字,字形复杂,意思抽象。

斯老师教学这个字时,说:“想象自己在树林中攀爬枝叶茂密的大树的样子,这样就可以记得‘攀’字的上半部分,有一个分开的‘林’字。

” “想要爬上大树,就必须要有一只大手牢牢抓住树干,因此‘攀’字的下面就是‘大手’两个字了。

”斯老师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把“攀”字的每个部件形象化,让笔画复杂的“攀”字变成了生动的画面。

学生听了,不仅能记住“攀”的字形,而且对字义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汉字文化也有了鲜明的感受,还逐渐养成形象化理解、记忆汉字的能力和习惯,进一步发展了形象思维。

像这样巧妙的例子,斯老师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如“排”:排队要用手看齐,所以是提手旁。

这边有三个小朋友排成一条线,那边也有三个小朋友排成一条线,看他们排得多整齐!2.“动”化教学身体的“身”字,斯老师把身子一侧,左脚向前一踢并绷直,然后对学生说:“你们看,这就好比是‘身’的字形,‘身’字上面一小撇,好像是一个人的头,中间部分是身子,身子里面有心、肺、肠、胃等器官,下面部分好像是两只脚,一只脚站着,一只脚向前踢出去。

思霞老师的观点

思霞老师的观点

思霞老师的观点她提出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分散识字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在我国是独创!这种教学法大面积的提高了小学识字教学的质量。

据说,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个汉字,并且能够通读174篇课文。

有人说,她把识字,阅读和写话结合了起来。

其实,这样的概括并不正确。

斯霞老师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斯霞老师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

但,她曾经被评为小学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

这样看来,她在南京的历史上还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

有这样称号的老师,就不是简单的老师了。

有这样称号的老师,就有相应的伟大的贡献。

因此说,斯霞老师是最美奋斗者,一点都不过分。

可惜,很多南京人,甚至很多南京的中小学老师不认识斯霞老师,更不用说学习她的教育思想了。

斯霞老师之所以伟大,之所以地位崇高,之所以最美,不是因为她长得美丽漂亮,也不是因为获得了很多表彰,获得了很多荣誉,甚至有代表委员之类的官方称谓。

全球教育城邦认为,她提出的教学法不仅是小学的,也是初中的还是高中的。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实词的理解也是按照这样的教学方法进行的。

因此,我们从高中教育的角度来看斯霞老师的教育思想贯穿,实际是直到高中的。

可以说,斯老师最伟大的地方,就是跨越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面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

她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实际是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思想。

假如500年过去,人们能够记得斯老师的,不是她的各种称号,而是她提出的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中国语文教学法。

事实上,中国的教育思想中,最朴素的还应该是斯老师提出的这种思想。

或者说斯霞老师的这一教育思想,是朴素的中国教育思想之一。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朴素到什么程度?已经朴素的扎根在中小学教师的心中了。

试问,有哪一种教学法,能够这样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中小学语文老师的心中呢?当下南京的一些所谓的特级教师,也提出了某某某教学法。

斯霞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启示

斯霞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启示

斯霞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启示作者:王洁韦冬余霍玲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5期内容摘要:斯霞老师终身贯彻着“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教学主张,积极探索,深入研讨,锐意进取,为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作出了巨大的实践贡献,本文通过分析斯霞老师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来阐述其教育思想的当下价值,以探讨和思考初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教学斯霞教学思想吴天石先生总结斯霞的教育经验是“以语言教育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斯霞老师扎根基础教育,创造语文教育方法,拓展语文教育外延,她的教学思想对当下语文教学实践仍然具备价值和意义。

一.斯霞语文教学观念(一)分散识字,构建识字教学新范式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斯霞在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和教学模式探索中,提出了“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即以课文为教学对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习生字词,寓识字教学于阅读学习之中。

识字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低年级学生感知能力并不完善,缺乏对细节的关注,如“末”“未”、“己”“已”辨别不清,无法准确理解抽象词语,如“祖国”“世纪”“辛勤”等,斯霞老师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特征考虑,认为识字要“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符合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汉字本身的规律”,把字词学习分散到课文之中,将汉字特点与学生认知能力结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

斯霞老师还坚持识字教学与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通过字、词、句联系,音、形、义配合,由简趋繁,由浅入深,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此外,汉语拼音教学上,斯霞提倡将字母、声调和拼音同时教授,便于记忆和巩固,汉字字形教学上,教会学生从分析字形角度掌握笔画、笔顺和偏旁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汉字奥秘,智力提升和语言发展齐头并进。

(二)多元统一,树立阅读教学新典型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语感强化和情感熏陶的关键步骤,斯霞以语言教学为基点,提出了关于阅读教学的主张:首先着眼于词句篇章的学习,加强朗读训练。

核心素养视域下“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启示

核心素养视域下“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2.05文|蒋丽莉作为“新中国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矛盾的第一人”,斯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以下简称“随文识字”)早已成为识字教学的一大流派,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熠熠生辉。

阅读《斯霞文集》,再次研读斯老师的识字教学理念,发现早在多年前,斯老师就重视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与当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她在识字教学中,时刻凸显“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紧密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不断追求“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处处蕴含“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一、时刻凸显“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斯霞老师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创设了多样的语言情境,安排了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儿童“寓学于用”,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主动积累语言,让儿童“学以致用”,在自主运用生字新词的学习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

1.“寓学于用”“随文识字”让学生在用中学字、学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运用。

例如,有一次斯老师讲到“笑嘻嘻”这个词时,脸上就露出笑嘻嘻的样子。

在按照课文的意思理解“笑嘻嘻”后,斯老师接着说:“你们学习得很认真,问题回答得很好,你们看老师的脸上怎么样?”学生纷纷说:“老师的脸上笑嘻嘻的。

”由于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个个也都笑嘻嘻的。

斯老师又问:“除了‘笑嘻嘻’,还有什么词儿表示笑呢?”学生说:“笑眯眯。

”斯老师说:“对,‘笑眯眯’和‘笑嘻嘻’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说笑的样子。

”还有学生答“笑哈哈”“笑呵呵”。

斯老师又问:“‘笑哈哈’和‘笑呵呵’有什么不同?”这时举手的学生更多了。

他们说:“‘笑哈哈’是哈哈地笑,嘴巴张得大大的。

‘笑呵呵’是呵呵地笑,嘴巴张得不太大。

”“那么‘笑哈哈’‘笑呵呵’与‘笑嘻嘻’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答:“一个有声音,一个没有声音。

”说到这里,全体学生都笑出声来了。

从这个小例子中,我们看到斯老师在教学“笑嘻嘻”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该词与教学现场的情境相融合,斯老师在运用中将词语场景化,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笑,用声音和感觉器官的具体感受来联系、比较,建立语言文字和具体事物的联系。

斯霞老师“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模式研究

斯霞老师“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模式研究

斯霞老师“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模式研究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

在语文教学整体视野的观照下,随课文分散识字形成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主张,即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把识字和阅读结合在一起,识字在语境中进行,既利于在分散中巩固,又利于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在近50年的实践检验中,随课文分散识字一直以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识字教学乃至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等充分借鉴和运用的一种流派。

一、创新之处随课文分散识字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小学语文以语体文为主,采用边识字边阅读、寓识字于阅读之中的方法。

但斯老师成功突破了“三五观点”(当时低年级每课书只学三五个生字),克服了“少慢差费”。

随课文分散识字“以语言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让识字伴随着快乐的体验、交织着语言的熏染、刺激着心智的发展,至今仍散发着芳香醇郁的创新气息。

1.让识字伴随着快乐的体验。

随课文分散识字让识字不再枯燥、单调,而是一个充满快乐、充满求知欲的探索的过程。

这种“寓识字于读书活动”之中的教学举措,精妙之处就在于让儿童动态、立体地识字而不是静态、孤立地识字。

预习阶段:儿童凭借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初解字义,体验着自学的快乐。

初读阶段:儿童随文认读生字,生字因纳人课文的语言环境而立起来、活起来,儿童也体验着进步的快乐。

精读阶段:儿童结合课文关键词句的品折感悟,咬文嚼字,深入理解字义,将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将理解字义与认识事物相结合,体验着发现的快乐。

熟读整理阶段:儿童结合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用结合”里体验着创造的快乐。

可以说,在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快乐的体验,而这对于培植和呵护儿童识字、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而言,该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啊!2.让识字交织着语言的熏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霞老师的识字教学观(转载)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知识的学习质量。

研究识字教学,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更科学、更艺术、更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实在很有必要。

当然,这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广大教师、科研人员长期的努力,逐步接近这一目标。

我一直认为,教学领域的发展同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一样,是永无止境的,通过研讨,可以提高我的认识,更好地指导识字教学的实践,推动识字教学的不断发展。

为了论述的方便,先谈一下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概念。

随课文分散识字最突出的特征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

现在有的老师对什么是集中识字,什么是分散识字,认识上有些模糊。

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提出来先教就以为是集中识字,而提到分散识字,就以为要学生识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在课文中出现,随课文教学。

这是一种误解。

分散识字之前,同样要教汉语拼音,要教看图拼音识字,要学若干短语、句子,但以后的大量识字任务是分散在一篇篇课文中,通过教学课文使学生掌握汉字的。

就像现在三年级以上的语文教材,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没有单独的识字教材。

至于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是集中先教,还是部分先教,还是边学课文边教……那是分散识字中的具体技巧处理问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字词的出现、讲解和巩固》(原载《江苏教育》1960年第4期,《斯霞教育文集》第20页)归纳了4种字词的出现方式: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字词;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现;结合讲读提出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提出生字。

这就是说,随课文分散识字注重研究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地位,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是否便于学,是否学有兴趣,并且教学生字时要分析笔画、笔顺、字形、结构,进行听说读写的各种训练等等。

随课文分散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可以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下面谈几个观点。

一、识字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识字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只有6—7岁。

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即使是那些“神童”,也同样是通过与他们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而获得知识,产生兴趣的。

我们教6—7岁儿童识字,切不可忽略这一普遍的规律性的特点。

识字教学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为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方便。

比如,识字教学的内容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教学难点要分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易于记忆。

如汉语拼音,是一个个毫无意义可言的表音符号。

死记硬背固然也能让儿童掌握,但耗时多精神压力大,不可取。

教材的编者为此在不断地加以改进,为汉语拼音字母设计出了越来越便于教学的图像。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内容再加上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用较短的教学时间(如两周多一点)使儿童学会声、韵、调及拼音方法,会临写。

以后在汉字教学中不断运用,反复重现,学生就能熟练掌握乃至终身受用。

但如果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善于运用汉语拼音,初期即使记得滚瓜烂熟后来也会回生、遗忘。

识字教材同样如此,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字形要由简单到复杂,要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儿童就乐意学。

汉字中几十、上百的独体字,字形简单,又有独立的意义,便于用图形表达字义,有不少独体字还是以后学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看图识字便应运而生,经久不衰。

低年级的课文,句子宜短,篇幅宜小,要有点故事性、趣味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再配上插图,图文并茂,就能吸引儿童。

教材内容符合儿童认识规律,只是提供了学习的条件。

教材要靠教师去贯彻实施。

如果教学中不遵循儿童认识规律,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儿童学习积极性。

如机械地读、抄、写,儿童从精神到肉体都会感到疲倦、厌烦,影响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因此,越是在低年级,越是在学龄初期,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组织儿童学习,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要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印在儿童的脑海里;还要引导儿童的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远胜过单纯的听、记、背。

因为这样做,强化了汉字音形义的联系,符合儿童爱动、好奇,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等心理特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识字教学要教给儿童识字方法,提高智力,增强能力识字教学是儿童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的奠基工程,是为使我们的学生将来都能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而进行的关键工作。

识字教学决不是低层次的简单劳作——仅仅教儿童孤立地识字。

识字教学应“刺激儿童心智的发展”,教儿童学会自觉地去识字。

1大家知道,汉字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

汉字本身不能表音,故教好汉语拼音,使儿童有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的能力,是识字能力中基本的一条。

汉字是方块字,有其结构规律、书写规则。

无论哪种识字方法,都要使儿童具有分析字形的能力,正确书写的能力。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使用时不能同音替代,而汉字中同音不同形、义的字特别多,掌握了411个音节,可以读出成千上万的汉字,但成千上万的字各有不同的形和义。

汉字还有一字多义的特点,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字义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查字典的能力是学生自觉识字的关键,有了这种能力,字的音形义某一方面不清楚,都可分别通过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难字查字法等获得解决。

这些识字的方法和应有的能力,是通过教学活动逐步教给儿童,从而形成他们识字的能力。

如果只靠教师一遍遍反复讲解、交代,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能形成学生识字能力的。

2这既是思想上要充分认识的问题,又是在方法上要具体渗透的问题。

有时,只看到眼前短期的效益,忽略了长远的发展的需要;有时,犯了顾此失彼的毛病,抓了识字,忘了和听说读写的联系;教给了方法,忽略了经常性的训练,结果方法不熟练,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也成了空话。

我遇到过一个孩子,入学前已认识了五六百个汉字,但后来在写话、作文中并未见得比原先未识字的学生强。

因为家长在教这个孩子识字时未和发展其认识事物的能力一致起来,识字和听说读写也没有相互配合好。

这个例子说明认识的字不一定都能正确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才算真正认识。

我的体会是,在识字教学的步骤、环节上,尽可以有主有次、有重有轻,但思想上却不可存“单打一”的想法。

在教给识字方法的同时,要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时,切不可忘记还负有培养识字能力的任务。

我一直认为,真正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会运用,才是识了字。

识字教学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衡量识字教学质量也要从听说读写几方面考察。

在识字教学中,学用结合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

识了字就要用。

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

这个“巧”,就是智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字和听说读写应是一体,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分割开来。

听说读写就是把识的字付诸应用。

可以这样说:谁学用结合得好,结合得早,谁就在发展智力上占了优势。

在低年级,以语言训练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需要,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示范、引导,如把要告诉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并按要求去做;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识路牌、看商店名称;记班级日志,记种植情况、作物生长情况;给家里的器具贴上自己写的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条子……这些措施可让学生和字词反复见面,体会到识了字用处大,进而提高识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自觉性。

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机会,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要及时树立一个个通过努力学生达得到的目标,要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熟练掌握知识是学用结合的必要条件,而学用结合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抓新旧知识的联系,抓字词句的联系,组织多样化的有意义的字词句练习,是熟练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

这些,都要安排得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精神振奋,这样才有助于智力发展。

三、识字教学要着眼于减轻学生负担,促使身心健康发展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难题。

小学教学的研究、改革同样不能避开这个难题。

迟至今日,一年级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呼声仍不断于耳。

一上小学,孩子回家就要读呀,背呀,写呀,忙个不停。

课业负担重了,影响到身心健康,影响到个性发展。

孩子从小觉得读书苦,总不是好现象吧!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获得好成绩,岂不更理想?因此我以为研究识字教学既要提高质量,又要着眼于减轻负担,要把这两者统一起来。

1958年我接受学制改革任务时,领导交代很明确:儿童的思想品德要和平时一样抓,学制缩短一年,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

我们学校甚至规定抄写生字不超过五遍。

我牢牢记住这些要求,通过认真备课,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各种方法使儿童爱学、易学。

课堂上的“文章”做好了,学多、学快、学好才有了保证,有了基础,避免了加班加点、加重儿童负担的做法。

去年12月,58届学生从各地赶回南京,回忆小学生活时说:当年我们学得很轻松,很愉快,小学阶段是最快乐的时候,可现在我们的孩子学习负担比我们当年重得多,不知为什么。

这真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我主张识字数量不要太多。

一些暂时难认、难理解的字词不必硬灌给儿童,以后他们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就不难掌握。

这有利于减轻负担,也有利于智力发展,还有利于常规训练。

皮亚杰说:过早地教给学生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东西有真正的理解。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四、识字教学要把握要求,明确目标我把这一点放在最后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识字任务并不是某个阶段能全部完成的。

从广义说,和文字打交道,一辈子都在识字,都需要不断识字。

譬如,一个早已认识的字,在某个语言环境中怎么理解它的义?得翻翻字典,问问人。

我这个姓(斯),学生早就认识了,可是看到“斯文扫地”这个词语时,他不一定懂得意思,就得学习。

当然,基础教育阶段的识字教学,大纲中已有明确要求,教材中分年级分册作了具体安排。

但大纲、教材是靠人去贯彻的。

要是我们对大纲、教材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具体实践中就会发生许多偏差。

如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小学各年级都有识字任务,只是多寡不一。

可是有人把汉语拼音仅仅看作是低年级的识字工具,中高年级就舍弃不用,以至小学毕业时学生遗忘了,再搞突击“复习”“补课”,应付考试。

过去教学大纲中有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的话,有的就理解为只要抓识字,不重视阅读、写话等训练,语言训练更是丢在一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