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驱动的公司才聪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访者: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

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终身教授,美国管理科学联合市场营销学会主席,近作《营销革命3.0》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出版。

《中欧商业评论》(CBR):长久以来,人们多以微观的视角解析市场营销的概念,视之为一种中短期的商业策略和行为。你最近提出营销革命3.0的概念,是觉得营销应承担更多其他责任吗?

菲利普·科特勒(以下简称科特勒):营销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很多发展变化。在第一阶段即1.0,营销只是有关销售产品和服务,无关重复购买、客户忠诚等含义;到了2.0阶段,卖方希望有回头客,甚至进一步赢得顾客的心和头脑,这样就不光局限于改进产品;更高的阶段即3.0,营销不光要影响市场,还要通过识别人们关心的问题—从自己的债务到地球的福利—而对整个世界有所影响,所以营销3.0时期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责任,包括保护环境、消除贫困等。每家企业都应认真界定自己处在营销的哪个阶段,当然从1.0飞跃到3.0是不可能的,可以逐步赢得顾客的心和头脑,这本身也是完整的战略。

CBR:有一个比喻说,等待营销3.0时代的到来就像在等待戈多,特别是对于发展中的新兴市场而言约束条件会更多。对此你怎么看?

科特勒:是的,在每个国家,都有商业的机会和约束条件,这影响你可以从事哪种营销。价值驱动的公司是聪明的,能有一套透明的价值观,比如讲诚信、不贿赂、保护环境、调整产品让低收入群体也能负担,等等。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这样能使自己与其他只想着大量生产和销售的公司不同—当然它们也想有好销量,不过它们有人格,是充满关怀的公司,消费者可能觉得,在一个产品差不多的细分市场上,宁可挑选一家用更好的方式帮助世界的公司的产品。长此以往,一家公司就会采取超越理想主义的姿态,关注利益相关者,关注顾客、雇员、经销商、供应商以及所处的社区,这样在长期可以得到偏爱,这是理论。

CBR: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教授也提到过,商业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公共之善,我想这和你的观点都有联系。这是未来的方向,问题是会要多长的时期?你有大致的判断和预测吗?

科特勒:在过去,多数商业思想者认为商业的目标在于最大化利润和股东价值,当然顾客也是想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利润”的表达缺乏指导方针,因为没有区分短期利润和长期利润。据我观察,一家只想使得今天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明天就会消失。我们研究过生存很久的公司,有的甚至活过了500年,这些企业能够历经战争、经济衰退、各种灾祸而屹立不倒,内在力量究竟是什么?第一,它们善于学习,终身都在学习,也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断进步;其次虽然它们资本雄厚,但在财务方面还是相对保守,不会把未来全押在某一注上;还有,它们会立足实践,看重并奖励为其工作也受其影响的人,并把这种影响扩大到更广的领域。

理想营销公式:高科技+高感触

CBR:这些年有些时髦的理念,如长尾理论和蓝海战略等,你觉得它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冲击传统营销?长尾,意味着市场份额不那么重要了;蓝海,意味着暂时没有强大竞争对手了。这一点上想听听你的意见。

科特勒:这两条都是近来很受欢迎的商业思想。我觉得长尾理论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企业—对亚马逊来说是适用的,它可以出售所有出版过的书籍,哪怕一年只有几本的销售规模,但亚马逊并不拥有这些书,这样就得有谁把它们存在书架上,亚马逊取得订单,然后找到货源,再销售给顾客,这就形成了长尾,但多数企业并不是按照这一方式来组织的。长尾是个很好的概念,显示出即便销售规模不大,也还是可行的。蓝海战略是个更大的概念,企业规避血腥的红海搏杀,找到属于自己的和平蓝海,苹果公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代表创新型的公司,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新品问世时,它们会拥有一片蓝海,但这种状况保持的时间越来越短了,今天至少有十多家厂商在推出类似产品,三星、戴尔,都在仿制,蓝海存在得越来越短。不过我仍觉得每家公司都应该尽量寻求自己的蓝海,可以获取超额回报。

这取决于公司的思维方式,不光有创新的文化,还有营销的文化,仅仅创新是不够的,正如菲利浦公司,总会产生新产品,但往往太贵或太难理解;另一方面,倘若一家公司只是有营

销的文化,它能在现阶段做得很好,未来却不尽然。所以,可以归结到德鲁克的一句话:“每家公司必须擅长两种功能:创新和营销,其他的一切都是成本。”而我觉得,只有其中一样是不够的。我还想补充一点,创新者和营销者是不一样的,创新者必须“掌握可能”(masters of the possible),而营销者则要“掌握价值”(masters of the valuable)。所以,当创新团队寻找到一个崭新的、可能的创新机会时,未必意味着它适合推向市场,这时需要和密切合作,判断什么样的产品可以成功地推向市场。如果能将研发和营销密切结合,二者真正同心协力,公司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CBR:传统媒体正在受到来自各路新媒体的挑战,从网络聊天室到社交网站和微博,这些新兴媒体重新定义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它们给营销带来怎样的变化?

科特勒:在《营销革命 3.0》里,我们考虑了新媒体给营销界和传媒界带来的巨大冲击,新媒体在取代旧媒体,企业应该怎么做呢?我记得有家公司,把50%的广告投放预算从旧媒体转移到了新媒体,结果这是个大错误,因为它并未深入研究新媒体能做什么,而只是贸然改变了预算。另外有家公司只是转移了10%的广告预算,但雇佣了一个新媒体的好玩家,这个年轻人把公司信息放上了facebook,在twitter上联系顾客,开了博客等等,他知道哪些方式能起作用,对那些有用的方式,公司再去追加5%。这样做是对的,测试哪些做法是真正有用的,逐渐改变、调整。我相信,企业最终会花费50%的广告预算在新媒体上,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人们渐渐地不再投放旧媒体,也是因为旧媒体的效率在降低。未来会有一种整合的沟通方式,实现新旧媒体的平衡,推行一种“整合营销沟通”(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媒体组合是为了支持产品组合与服务组合,在不同的点上触动顾客,带给他们高感触(high touch)。

CBR: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sbitt)提到过高科技和高感触(high tech & high touch),你是指的这一点吗?

科特勒:对,最早是他提的,这两者到现在也是营销的理想公式。一家高科技的公司如果没有和顾客成功的互动,或者一家高感触的公司错过了高科技,都可能不成功。我仍然觉得,未来的公司不光是向顾客传达讯息,还要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参与进来,通过和顾客紧密的联系和接触,带给他们真切的印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在facebook上发起的活动,很多人都会兴奋地参加并且得到满足,这对今天的营销是关键的。

CBR:这或许也和你提到的营销3.0的人文主义有关?

科特勒:是的,很多公司会用垂直的方式考虑顾客,比如只想到这个人穿某种衬衫,那位女士用某种香波……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从水平方向考察顾客,他们会关心很多问题,比如食品涨价了、污染严重了……出色的公司会更加全盘地想问题,关心顾客所关心的,不像有些公司的哲学只在于“卖货赚钱”,好公司已经把这种关心内化为自己的DNA,与顾客心意相通,做到这一点,会赢得顾客的感情与爱。有本书叫“Firms of Endearment”,里面提到被人们钟爱的公司有八个特点,倘若这些公司消失了人们会伤心,亚马逊、谷歌、苹果,都是这样,人们对它们产生了依恋。公司应该学着得到顾客的钟爱,这怎么就不能发展成一场罗曼史呢?顾客总是有偏好的,在一个行业里你会倾向于购买某些品牌的产品,比如在电子产品里,我以前最喜欢索尼,现在是三星,它们都是好公司,区别只是一个比另一个在让我参与其中、知道我想什么的方面做得更努力。人们往往会说:我更喜欢X公司,那么还不够强烈,更强烈的表达是:我真爱X公司。

变成“Glocal”公司

CBR:由中国和印度作为领头羊的亚洲市场被众多品牌视为开拓全球市场的一步要棋。入市之后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你如何看待这样的落差,对于准备进入亚洲市场的品牌有何营销方面的建议?

科特勒:首先,想走国际化道路的公司必须考虑发展中的新兴市场,有人们认可的“金砖国家”,我自己再加上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这些地方成长迅速,值得投资,但如何投资呢?应把自己变成一家“Glocal”(global和local的综合)公司—既是全球的,又是当地的,知道如何在每一个进入的国家,将自己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地化。正因此,需要有一个好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