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doc
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
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张文军(浙江省春晖中学,浙江上虞312353)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探讨其成因和变化机理。
其中自然地理过程侧重生物、物理和化学等过程,人文地理过程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过程。
高中教学中,自然地理过程涉及地球的运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理过程涉及人口转型、人口迁移、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化、产业活动、人地协调等。
由于地理过程凸现了“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的地理课程性质,反映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的课程设计思路,因此地理过程在地理课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地理过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各种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现出空间上的特征演变,使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
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即对地理事物感知、记忆和想象的基础上形成对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思考。
在地理学习能力测试中,地理过程类试题频繁出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考验。
常见的地理过程类试题包括过程排序题、过程流程题、过程描述题、过程推断题、过程绘制题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地理选择题、填空题、绘图题以及问答题之中。
解题思维方法的前提是运用地理过程的自身原理和规律,具体有以下思维方法:一、阶段环节法地理过程有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依据其发生的先后阶段和环节进行推理,是解答过程类试题的主要方法。
在整个地理过程中,阶段好比是线段,环节好比是节点,阶段重在趋势性,体现出过程的持续发展,环节重在变化性,体现出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以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例进行理解,第一阶段是地壳不断下陷,环节是形成了地堑;第二阶段是渭河及其支流等不断冲积,环节是形成了平原。
再如分析次生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水漫灌,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地下盐类物质随之抬升而分布在地表;第二阶段是该地由于蒸发旺盛,地表水分蒸发殆尽,留下盐分,导致盐碱化的形成。
初中地理解题思路、方法剖析(二)
初中地理解题思路、方法剖析(二)如果总是抱着“明天就做”的想法,那么今天的时间就浪费在空想上了。
从今天开始行动,才是做成一件事最好的方法。
假期第五天,你的假期计划完成得如何?珍惜时间,去把计划变成现实吧!4.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讲究方法—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学习与复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必要的练习,逐步培养自己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要通过对一些分析性,比较性,概括性,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和读图题,问答题的解答来进行综合分析训练。
做到分类熟悉范例,理清分析思路,掌握解题规律,逐步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对不同类型的地理题要掌握他们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解题方法,从而逐步做到切题解答。
各类地理问题要尽量避免写错字,特别是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方面的错别字,对那些涉及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不能等闲视之,轻易放过,更不能采取畏难回避的态度绕开,而是要特别认真对待,加强练习,只有通过练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摸索出解答这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综合分析的能力。
【这就比较离谱了吧】5.独立思考,加强练习,严格要求—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本训练。
适当加强解题练习是检查学习与复习效果,巩固复习成果,提高复习质量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智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练习不在于多,而于巧。
最好在教师的指导下精选一些启发性,灵活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习题来进行练习,以便从中受到启发,逐步掌握解答各类习题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有的人在做题练习时不肯动脑筋,不下功夫,常常离不开教科书,地图或复习资料,边翻书,边答题或边看图,边答题,甚至照书抄,照别人编写好的“题解”抄,这样做是不会收到良好的复习和练习效果的。
因此,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像考试时一样离开有关的书、图、资料,养成独立思考,独立练习的习惯,并根据习题的分量多少定时完成。
这样独立进行练习,即使解答错了或答不完善也不要紧,只要事后对照有关书图资料进行认真检查,找出解答错误的原因,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适当时候还可以再重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得,才能逐步加深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之六——过程类
⾼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之六——过程类来源:⾼考地理资讯⼀、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解题技法(⼀)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向主要为:1.有限时段内的依时⾏为。
在⼀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2.对未来可能发⽣的地理⾏为进⾏模拟和预测;3.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
(⼆)答题思路解题步骤:第⼀步,确定区域位置;第⼆步,调⽤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地理语⾔叙述其过程。
三、答题模板答题过程中应注意地理事物的以下特性: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如地理事物的发⽣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
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且⼀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
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地理语⾔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
如地理事物的发⽣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
4.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写下来,切忌⼀个过程⼀句话就概括完毕。
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不能把简单题写成⼩作⽂。
四、过程类试题分类1.⾃然地理部分(1)⼤⽓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辐射、⼤⽓逆辐射等⼤⽓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和对地⾯的保温作⽤等。
(2)热⼒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冷热不均引起的⼤⽓垂直运动、同⼀⽔平⾯上⽓压⾼低的变化、空⽓的⽔平运动、等压⾯的弯曲变化及热⼒环流的典型案例(如⼭⾕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地理试题的分析与答题思路
专题九:地理试题的分析与答题思路【基础要点归纳】一、高考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选择题的解题步骤⑴认真审题,特别要看清题目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答错的关键字跟,如“东”、“西”、“南”、“北”、“大”、“小”、“高”、“低”、“上”、“下”等。
⑵先易后难,先把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题目选出来。
地理选择题虽属不定选项,但只一个正确答案的占多数。
正确答案越多,题目越少。
⑶要注意选项中出现的绝对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选项是错误的。
此外,若题干中出现了“最”、“首”、“第一”等绝对性字眼,则往往只有1个正确答案⑷对难度较大的选择题,要使选择正确无误,可采用“排除法”(筛选法)。
也就是说,不要急于先找出正确答案,应将选择题当作改错题来做,把错误的答案一个一个找出来,排除出去,筛选下来的就是正确答案了,此即所谓“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当然,运用这种方法是否成功,主要还是决定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鉴别、评价能力。
如果对知识学得不深不透,思维过程未能由浅入深,知识不能向纵深发展,也就难以运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⑸要留意选项文字叙述较多面分为二层意思时,往往(并非绝对)前段文字叙述正确而后段文字叙述错误。
因此,审题要细心,不能“只看前不顾后”,才不致受迷惑。
⑹一些内容复杂而空间概念较强的选择题,只从字面上去冥思苦想往往容易弄错,如能画简图帮助判断,就易选出正确的答案。
2.不同类型选择题简要说明解法特点单项选择题通常用文字或数字的形式来考查考生的记忆、理解、应用、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和评价等多种能力。
这种题型要求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即符合题意的答案),要选出这个答案。
①要看清楚并理解题干的含义,明确题干的要求。
②对选项要认真、仔细地逐一分析、判断和比较,选择出一个符合题干要求的正确答案。
①指导语明确,正确答案仅1个。
②题干一般只涉及一个明确的问题,叙述简明、清晰、准确,并包括解题所必须的共同要素。
初中地理地理命题思维与解题方法
初中地理地理命题思维与解题方法地理是一门探讨地球上自然和人文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初中地理作为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题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初中地理命题思维与解题方法的一些要点和技巧。
一、关注实际问题初中地理的命题往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通过关注身边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来培养地理思维。
例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可以通过分析城市规划、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地理因素来寻找解决方案。
因此,学生需要在学习地理的同时,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问题,并学会从地理角度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注重地理实践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地图解读和模拟实验等活动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利用地图、图表和实验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解决的方法。
三、多角度思考问题初中地理的命题常常涉及多个因素和多个视角,学生需要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
例如,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时,学生可以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等诸多因素,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因此,学生需要培养多元思维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地理命题中的复杂问题。
四、运用地理方法初中地理的命题往往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地理方法,如图解分析、比较研究和推理判断等。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例如,在解决一个地理现象的原因时,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情况,找出共同点和差异,以推断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
因此,学生需要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注重方法的运用和实践训练,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五、培养综合素质初中地理的命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解题方法,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观察力、思维逻辑和创新能力等。
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提出新颖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如重庆市年日照时数仅1200多小时)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气候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洋流等);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气候的海洋性越强、气温年较差越小(最热月气温在2或8月);气候的大陆性越强、年较差越大(最热月气温在1或7月,且秋温大于春温)。
五、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1、纬度或太阳辐射:低纬区大于高纬区2、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3、下垫面:海小于陆、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六、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七、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占用破坏河道)。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1)流域广,支流多;(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3)中下游多为平原,(荆江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地理过程类问题解题思路
地理过程类问题解题思路
解答地理过程类问题,主要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确认考察知识点:首先,需要明确问题涉及的地理知识点,例如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等。
确定区域位置:如果问题涉及特定地理区域,需要明确这个区域的位置。
调用相关原理:根据问题的知识点,调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或模型。
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叙述过程:最后,需要按照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详细叙述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
例如,如果问题是关于河流形成的过程,可以从河流的源头开始,描述水分如何汇集形成小溪,小溪如何汇集形成河流,河流如何通过侵蚀和搬运作用改变地形,最后形成河谷等。
总的来说,解答地理过程类问题需要对地理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和模型,逻辑清晰地叙述地理过程。
初中地理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四)
初中地理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四)三、综合训练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前面已进行各章节内容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这里为同学们提供三套综合训练自测题,其中,A套为初中一年级世界地理的内容,B套为初中二年级中国地理的内容,C套为整个初中地理的内容,可分别安排在初一学年结束、初二学年结束和整个初中地理学完以后进行训练、自测,以检查自己学习与复习的效果。
每套题训练的时间为90—100分钟,满分都为100分。
为便于同学们自我评估训练的成绩,在三套题后附有各套综合训练题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供查阅使用。
综合训练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合符题意的答案,请将合符题意的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地球仪上的0°经线是:A.可称为经线圈的圆B.指示南北方向的本初子午线C.指示东西方向的最大经线圈D.可把地球等分成两个半球的经线圈2.下列有关地图的正确叙述是:A.有了等高线地形图就能绘制出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B.地图上标注的山峰高度一般都是相对高度C.地图上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确定方向的D.一千万分之一比一百万分之一的地图比例尺大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地球上三分是海洋,七分是陆地B.据测量,太平洋在扩张,大西洋在收缩C.大洋洲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个洲D.苏伊士运河是亚、非两大洲的分界线4.一年中,南半球月平均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A.六月B.七月C.十二月D.一月5.下列能源中,属可更新资源,但不属于新能源的是:A.沼气B.核能C.水能D.太阳能6.现在人们还未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是:A.浅层地下水B.冰川水C.淡水湖泊水D.河流水7.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A.英语B.西班牙语C.汉语D.阿拉伯语8.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有:A.20多个B.50多个C.10多个D.140多个9.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A.中国B.美国C.西欧D.亚洲10.世界上火山最多,有“火山国”之称的是:A.日本B.马来西亚C.智利D.印度尼西亚11.南亚是:A.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B.世界上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区C.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D.以平原地形为主的地区12.下列国家中,不属于“阿拉伯国家”的是:A.伊朗B.伊拉克C.约旦D.科威特13.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是:A.巴格达B.阿尔及尔C.开罗D.耶路撒冷14.下列地理事物与所在国家的连线,正确的是:A.乞力马扎罗山一—埃塞俄比亚B.维多利亚湖——扎伊尔C.刚果河口——刚果D.好望角——南非15.某国是工农业都比较发达的国家,是世界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在一个著名的盆地内。
地理解题的解题思路
地理解题的解题思路一、引言解题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解题可以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本教案将以地理解题的解题思路为主题,探讨地理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认识地理解题地理解题是指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和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方法解答与地理有关的问题。
地理解题既体现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解题的基本方法1.认真审题解题的第一步是认真审题,要理解题目所要求的答案以及解题的思路和要点。
在审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找出与答案有直接关系的信息。
2.寻找线索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要寻找线索,即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找出和解题有关的线索或关键词。
有时需要根据题目中给出的背景描述和条件限制,确定解题的范围和方向。
3.分析解题要点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所给的解题要点,确定解题的重点和难点。
有时需要结合题目中的条件和要求,进行信息的提取、归纳和分析,找出解题的关键。
4.查找相关知识在解题过程中,如果遇到不熟悉或不清楚的地理概念、原理或现象,可以查找相关的地理知识。
这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操作性。
5.运用地理方法根据解题要求和条件限制,运用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进行解题。
可以通过地图分析、统计比较、图表解读、空间模拟等方法,进一步分析和解答问题。
四、地理解题的技巧1.注重实际在解题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情境的分析和解决,尽量结合实际生活和地理实践,增强解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多角度思考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和思维模式,拓宽思路和解题空间,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3.注重综合地理解题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地理知识和技巧,要注重整体思考和综合运用,构建系统的解题思维和问题解决模式。
4.注意归纳总结在解题过程中,要不断归纳总结,记录解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形成自己的解题经验和解题规律,为以后的解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初中地理学科思维训练(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学科思维训练第一篇范文地理学科思维训练是初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本文将从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地理思维的培养方法和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包括地点、空间、环境、人地关系等。
这些概念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掌握这些核心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思维的培养方法地理思维的培养方法包括观察、分析、综合、评价等。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综合各种信息和观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判断。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学科思维训练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够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地理学科思维训练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初中地理学科思维训练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技巧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规划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习方法1.观察法:学生应该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关注地理环境的变化和特点。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积累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现象的敏感度。
2.分析法: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他们可以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地理知识的本质。
3.综合法:学生应该具备综合各种信息和观点的能力。
他们可以将地图、数据、文字等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地理学科渗透的四种解题思想
地理学科渗透的四种解题思想一、分类讨论的思想由于试题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需要分情况进行假设,然后在假设成立下进行推理和运算(讨论过程),经过反思回归题意条件,排除与条件或事实相悖的假设,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这种验证条件的方法,与数学上的反证法相似。
解题关键是将条件分类完整,一一验证逐一排除。
【例1】有一位来自R城的游客在北京一宾馆住宿,此时R城的日期和区时与北京都不同(见右图)。
据图推测R城的位置在()A东半球东时区B东半球西时区C西半球西时区D西半球东时区解析:如图所示钟表所反映的时间不能表达到底是一天中的上午或下午。
因此,解题存在判断的过程,其依据是题目中的文字信息“R城的日期和区时与北京都不同”。
可分如下情况进行讨论:①R城6点,北京时间为7点;②R城18点,北京时间为19点;③R城6点,北京时间为19点;④R城18点,北京时间为7点。
然后根据条件进行一一验证:①②两种假设一看便知表示同一日期,与条件不符排除。
第③种情况如简图,据地方时和经度分布,可知R城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第④种情况两侧正好处于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两侧,日期与区时都不同,符合题意。
则R城钟表表示的是18点。
经过计算可知R城的经度为75°W,故R城在西半球、西时区。
答案为C。
二、条件转化的思想条件转化思想体现试题信息获取和解读过程。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太阳光照图的变式图,由于这些变式图远离我们的课堂,学生会感到陌生和新颖。
对此,我们要运用所学,充分转化条件,变未知为已知,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变陌生图为熟悉图,以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例2】下图所示范围全是昼半球。
读图回答问题。
1、图示时刻的北京时间为()A3时20分B10时20分C13时20分D22时40分2、D地的昼长比C地()A长12小时B短12小时C长24小时D短24小时3、D地位于B地的()A西北方向B东北方向C长24小时D短24小时解析:首先根据赤道形态(向南凸出),判断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如果向北凸出表示北半球昼短夜长)。
初中地理解题的思路与方法(二)
初中地理解题的思路与方法(二)导读:本文是关于初中地理解题的思路与方法(二),希望能帮助到您!二、解答各类地理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如果说,学习是识记、理解、巩固、掌握和储存知识的过程,那末,练习就是学会、掌握如何合理地提取和运用这些知识,并及时转化为智能的过程。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上的练习有读书读图、口头问答、填读地图、议论讨论、课堂作业、定时课堂练习等等;课外的练习包括各种地理观察、调查、观测、考察、操作、作业等等活动,各种性质的考试,是带有评价性质的特殊形式的练习。
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不仅能使我们顺利地、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能帮助我们迅速地形成地理智能。
安排练习时,既要注意把握练习的数量,又要注意提高练习的质量,还要注意改进练习的方法。
一般说来,首先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使练习成为自觉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行动;二是要复习好有关的知识。
使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要逐步加深练习的内容,改进练习的方法,增大练习的难度,不断提高练习的水平;四是练习以后,要及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改正练习中的错误和缺点。
初中地理习题与试题多种多样,各类题目在训练和发展智能方面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常见的题型有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读图填图题、简答题、综合题等。
每一种题型都有它自身的特点,了解和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明确解答各种题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熟悉它们的典型例题,对正确解题有很大的帮助。
1、选择题的特点与解法技巧选择题是近年来在地理练习和考试中,广泛而大量使用的一种客观性题型。
选择题最大的特点是答案简短、唯一,评分标准严格、客观。
它适合于训练和测试回忆性和再认性的知识,特别是那些同类的、并列的、相关的、综合的、专题性的地理内容;利于训练和考查观察、判断、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能力;可以涉及较广泛的知识面。
选择题一般由一个主要的语句(题干)和若干备选答案(选项)构成。
加强地理过程分析,形成答题思路
加强地理过程分析,形成答题思路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陆地表层系统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时间演变、结构演变和数量演变。
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可以发现,对地理过程分析的考查方向主要为:①认识有限时段内的变化规律。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作为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
一、常规地理过程分析这类试题题干往往设置简单,明确地要求我们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某一地理原理的形成过程,侧重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试题难度不大,通常涉及我们所学过的地理基本原理推导和基本地理过程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只要我们加强对基本原理的思考、掌握基本地理过程的形成过程,就可以应对该类试题。
如“试从海陆热力性质的角度,分析地中海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
该试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气候的成因与分布等知识,核心知识是热力环流的成因。
我们应该遵循着热力环流原理去分析该题,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中海冬季气温较周围陆地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会加强西风的势力;夏季相反,地中海会增强副热带高压的势力。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组织语言来进行整个地理过程的描述:冬季,地中海的气温较周围陆地上的气温高,形成一个局部低压,对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有增强作用,使地中海地区温暖多雨;夏季,地中海的气温比周围陆地上的气温低,气压高,对(亚速尔)高压有加强作用,使沿岸地区晴热少雨。
可见,对于该类常规的地理分析过程的考查,我们要注重回归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点,回想课堂中的分析过程,使之再次在脑海中呈现,据此就可以形成答题思路,再组织答题语言文字即可。
二、依据某一原理的地理过程分析在一些试题设置中,试题往往明确要求我们运用某一原理不定期地进行整个地理过程的分析,其限定的原理就是我们进行分析的依据,也就限定了我们的答题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张文军(浙江省春晖中学,浙江上虞312353)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探讨其成因和变化机理。
其中自然地理过程侧重生物、物理和化学等过程,人文地理过程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过程。
高中教学中,自然地理过程涉及地球的运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理过程涉及人口转型、人口迁移、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化、产业活动、人地协调等。
由于地理过程凸现了“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 的地理课程性质,反映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的课程设计思路,因此地理过程在地理课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地理过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各种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现出空间上的特征演变,使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
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即对地理事物感知、记忆和想象的基础上形成对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思考。
在地理学习能力测试中,地理过程类试题频繁出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考验。
常见的地理过程类试题包括过程排序题、过程流程题、过程描述题、过程推断题、过程绘制题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地理选择题、填空题、绘图题以及问答题之中。
解题思维方法的前提是运用地理过程的自身原理和规律,具体有以下思维方法:一、阶段环节法地理过程有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依据其发生的先后阶段和环节进行推理,是解答过程类试题的主要方法。
在整个地理过程中,阶段好比是线段,环节好比是节点,阶段重在趋势性,体现出过程的持续发展,环节重在变化性,体现出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以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例进行理解,第一阶段是地壳不断下陷,环节是形成了地堑;第二阶段是渭河及其支流等不断冲积,环节是形成了平原。
再如分析次生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水漫灌,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地下盐类物质随之抬升而分布在地表;第二阶段是该地由于蒸发旺盛,地表水分蒸发殆尽,留下盐分,导致盐碱化的形成。
阶段环节法可以正向推理,也可逆向推理。
比如理解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它是碎石和泥沙在在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形成的扇状堆积物,因此可逆向推断为什么会沉积在该处,再推断为什么会有大量泥沙碎石。
从而整理出其形成过程:先是山区河流流速快,经常携带大量泥沙碎石;然后是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变缓,流速减小,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最后这些物质堆积成扇状,形成了冲积扇。
二、要素分析法某一地理过程的形成,必然有一些重要因素在起作用,抓住了这些要素的发展和变化特征,也就把握了整体的地理形成过程。
以三角洲为例,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流入海洋时,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因此,三角洲的形成取决于河流泥沙堆积,即与泥沙来源和泥沙沉积条件两个要素密切关联。
2008 年全国高考文综卷考查G 河(刚果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学生只要抓住了泥沙和沉积两个要素,再辅之以一些要点的组织即可。
解题思维角度一是泥沙的来源少,因为“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思维角度二是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处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
”再如“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学生只要从水循环的几个组成要素——补给、蒸发、地表径流进行正确回答,均可给分。
参考答案是“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又如“四川盆地多夜雨,根据大气对流和山谷风原理分析其形成原理。
”学生要抓住降水形成的两大要素“水汽”和“凝结”,并联系到“夜雨”进行思维构建。
水汽多,是由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盆地,空气扩散弱,水汽充足。
夜雨多,说明白天雨少,答题角度可从三方面把握,一是白天水汽多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空气上升对流运动弱,凝结少,导致降水减少;二是晚上水汽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近地面气温较高,空气对流强,凝结多,形成夜雨;三是盆地夜晚盛行山风,冷气流顺着山坡流向盆地底部,加剧了暖空气抬升,加速对流作用,夜雨更多。
三、地理绘图法地理过程类试题涉及较多的地理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趋势,其运动和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趋势性和规律性,而试题所提供的图文信息,可能只是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瞬时状态或片段特征,学生把它们割立开来观察,导致对其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不清,产生解题思维障碍。
运用地理绘图法,可将这些零碎的地理过程连接在一起,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地理整体过程。
【例 1】下表是我国沿海某城市在一次台风中不同时间的风向和风力等级变化表。
完成第 1 题。
时间风向风力等级7 日 6:00 西北风 6 级7 日 12:00 北偏西风7 级7 日 18:00 北风8 级7 日 24:00 北偏东风7 级8 日 6:00 东北风 6 级1.在该天气过程中,台风中心的移动风向是()A.由西南移向东北 B .由东北移向西南 C .由西北移向东南 D .由东南移向西北【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移动台风影响下某地风向、风力的理解,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
由表格可知,7 日 6 时该城市吹 6 级西北风,则该城市位于台风中心的正西侧,18 时吹 8 级正北风,城市位于台风中心的西北侧,且离台风中心偏近,8 日 6 时吹 6 级东北2风,城市位于台风中心的正北侧,将上述各个位置画在同一幅台风图(图1)中,城市沿西南向东北方向的趋势移动(图 1 中虚线箭头所示),但是我们知道城市是不会移动的,而台风中心却在不断移动,因此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台风中心应由东北向西南移动(图 1 中粗实线箭头所示)。
【答案】 B 。
【例 2】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图 2),完成 1~ 2 题。
1.以下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8 日 6 时●7 日 24 时●7 日 18 时●7 日 12 时●7 日 6 时图 1图2A. 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地B. 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C. 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D. 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2. 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A. 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B. 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C.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D. 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解析】第 1 题中,高速公路穿过城区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同时对市区交通等产生严重影响。
第 2 题涉及人文地理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随着时间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可能将城市外围的交通线路包围进来。
学生只需把乙城(图2-1)建成区图 2-1图2-2不断扩展的趋势绘制出来,形成图2-2,即可发现与甲城模式非常相似。
【答案】 1. C;2. B。
四、假设推断法“假设” 是科学研究和分析的一种常用思维方法。
它是根据现象或问题提出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猜测,提出各种假设,再通过推理、实验或过程模拟逐一进行剖析验证,去伪存真,从而得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地理过程类试题的解答,可先进行某种假设,然后推断其发生的可能性,若不是,则排除假设,进行新的假设,一直到正确为止。
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假设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假设也可能推断出同一正确的结果。
【例 3】材料: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科罗拉多河从大峡谷谷底流过。
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1)依据材料,分析大峡谷形成的地质过程并说明理由。
【解析】学生可提出各种假设进行推断。
首先假设由板块张裂造成,如东非大裂谷,但该处并非板块张裂处,被否决;又假设由冰川侵蚀而成,如挪威的峡湾,但该处不属于地质时期大陆冰川的影响范围,也没有现代冰川作用,且深居内陆,也被否决;再假设是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峡谷,如长江三峡、雅鲁藏布江等,貌似有些道理,然后根据材料中重要的文字信息“生物化石”推知该处岩石为沉积岩,“科罗拉多河流经”推知该处有流水侵蚀作用,进而推断这个假设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大峡谷形成过程首先是地壳下陷,形成深厚的沉积岩层,然后地壳抬升后,受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理由:由于峡谷岩壁的含有化石,说明其岩层为沉积岩,沉积岩形成时,地势较低,后来地壳上升运动,岩层抬升。
河流位于峡谷底部,说明受流水的强烈切割(侵蚀)。
【例 4】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
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读图3,地点 1的岩层是连续分布的,请分析地点 2 岩层的形成过程。
图 3 【解析】地点 2 处缺失岩层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假设,一是假设它一开始存在,那么缺失的原因只能是后来被侵蚀掉了;二是假设它一开始就不存在,说明最初的时候它缺乏沉积环境。
在此思维指导下,可组织成完整的解答要点。
【参考答案】地点 2 处岩层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假设。
一是假设它一开始就是没有的,即在地点 1 形成乙岩层的时候,地点 2 可能因为地势高,难以接受沉积,之后两地地壳一起下沉,接受了新的沉积,形成丙岩层和丁岩层。
二是假设它一开始是有的,但后来没有了,即地点 2 在接受甲沉积后,也接受了乙沉积,之后地壳抬升,该地成为侵蚀区,乙岩层被侵蚀,之后该地又继续下沉,接受新的沉积,形成了丙、丁岩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