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指南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

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

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摘要:根据WHO的统计,产后大出血是造成孕妇死亡的首要因素,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孕妇死于大出血。

但大部分孕妇都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因此,在此过程中,除采取有效的止血方法外,及时输入血液也是重要环节。

输血旨在提高血液携带氧气的容量,并补充失去的凝血因子。

本研究旨在使产科出血病人的输血处理标准化,减少孕妇的病死率。

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专家经共同讨论,制定了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包括输血的一般原则、血液成分输注、输血过程监测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

1输血的一般原则1.1产妇特殊性孕妇在怀孕期间,血容量会有30%-50%的增长,而血浆的增长(50%)大于红细胞的增长(20%-30%),此时血液会呈现出一种比较稀薄的状态。

孕妇在怀孕期间,纤维蛋白原、等会增加,凝血功能会得到增强,而蛋白S、蛋白C和抗凝血酶III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或者是有所下降,抗凝、纤溶功能会减弱,从而会产生一种生理性血栓前状态,所以孕妇通常可耐受一定程度的出血。

一般情况下,孕妇在发生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血容量不足症状的时候,通常已经失去了体内血量的15%-25%。

产后出血以子宫为多见,因术后严重出血,由于子宫肌缺乏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使其无法正常收缩,且对促宫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导致术后复发。

1.2针对出血原因选择输血方式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异常是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

如果是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或胎盘粘连引起的流血,一般都是属于稀释性凝血病,虽然流血很多,但是一般不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消耗性凝血病。

所以,早期应用血液产品和凝血剂是不可取的。

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引起的产后出血常伴随着消耗性凝血障碍,甚至在早期,因为FIB和血小板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最终发展为DIC。

故宜尽早给予血液制品及凝血材料。

1.3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为防止发生溶血性的输血反应,建议产妇在第一次分娩及第28-32周产检时进行血型及血清抗体状况的检测。

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2022

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2022

4
1.急诊抢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急诊输血分为三类:普通急诊(3 h)、非常紧急(1 h)、异常紧急(15 min),均以输血实验室收到 标本开始计时。各医院可根据自己不同的临床情况制定自己的方案并 定期演练。输血严重危害(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SHOT) 报告了 2021年 179例供血延迟导致9例患者死亡和7例患者伤害事件。 对于危及生命的出血,不应延误输血。异常紧急输血方案适用于需即 刻输血挽救患者生命的情况,通常选用ABO 同型或 O 型 RhD 阳性/ 阴性红细胞成分、ABO同型或 AB 型 RhD 阳性/阴性血浆。需注意异 型输血有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风险。
3.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孕产妇:应进行抗体鉴定明确不 规则血型抗体的性质,并选择输注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成 分。如在紧急情况下,抗体鉴定无法完成或抗体性质不明确 时,可采取交叉配血相合输注。
4.不相合输血方案:孕产妇因大出血危及生命需紧急输血, 且输注红细胞是唯一选择时,为挽救生命,可考虑情况输注 不规则抗体对应抗原阳性红细胞成分。输注过程应密切观察, 知情同意及处理同RhD阴性孕妇的相容性输血方案。
3
因孕产妇血液生理性稀释,以及分娩和手术的出血风险等 因素,国际上孕期贫血的诊断标准为:早孕期 Hb<110 g/L,中、晚孕期 Hb<105 g/L,产后Hb<100 g/L。为维持 胎儿的生长发育,慢性贫血的孕妇应尽量维持相对较高的 Hb水平。对于合并缺铁性贫血者,应在孕前适当补充铁剂、 叶酸,如 Hb<60 g/L 建议输血,Hb 在 60~70 g/L时应根 据孕妇的心脏功能、手术与否做出输血决策[21]。对于 合并地中海贫血者,加强营养,积极避免妊娠并发症,孕 期可适当补铁,但需监测 Hb、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并适 时调整剂量,必要时输血,治疗目标为维持Hb>80 g/L。 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孕期Hb 多低于 60 g/L,需少量多次 输血治疗,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孕期 Hb多为 60 ~80 g/L,可根据临床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输血。

输血指南专家共识

输血指南专家共识

输血指南专家共识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输血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医疗场景中。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生命健康,因此其操作指南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专家们基于丰富的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同制定了《输血指南专家共识》。

1. 专家简介本次《输血指南专家共识》的编制团队由多位输血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包括了血液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个专业的学者和临床医生。

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长期致力于输血研究和治疗工作,在国内外皆享有很高的声誉。

2. 编制目的《输血指南专家共识》的编制旨在提供准确、权威、科学的输血操作指南,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输血的操作水平和质量,确保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时能够得到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治疗。

3. 指南内容编制团队在《输血指南专家共识》中汇总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详尽的阐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输血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血液指标等综合评估,明确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2 输血血液品种选择根据不同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输血的血液品种,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浮液、血小板悬浮液等,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3.3 输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详细介绍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包括输血反应的早期判断和处理、过敏反应的处理以及输血后的监测与处理等。

3.4 输血操作技巧提供输血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包括输血设备的准备和校验、静脉通路的建立、输血速度的控制等,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3.5 输血后的护理详细介绍输血后的护理要点,包括对输血反应的监测、常规护理的实施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处理等。

4. 应用与推广《输血指南专家共识》将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输血工作中,为医务人员提供科学准确的操作指南,为患者输血治疗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

此外,编制团队还将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广《输血指南专家共识》,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输血水平。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总结》要点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总结》要点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总结》要点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总结要点血液成分输注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为确保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对专家共识进行总结如下:1. 输血适应证和禁忌症:- 血液成分输注适应证包括贫血、失血、凝血功能障碍等。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输血治疗,禁忌症包括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过敏反应史等。

- 在确定输血适应证时,需进行临床评估和相关检查,以确保输血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2. 输血的目标和指征:- 输血的目标是改善组织氧供和纠正贫血等病理状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通过监测血红蛋白水平、体循环动力学参数等来确定输血的指征。

- 输血指征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专家经验,以个体化治疗为原则。

3. 输血的风险和并发症:- 输血作为一项治疗手段,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输血反应等。

因此,在进行输血治疗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相关检查,并选择适当的输血成分和输血途径,以降低风险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输血的监测和评估:- 在输血过程中,应进行密切监测和评估,包括监测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评估输血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输血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输血治疗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输血前的评估、输血过程的记录、输血后的随访和评价等。

同时,需保障输血的质量和安全,防止交叉感染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结以上要点,可对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的优化提供指导和参考,以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注:本文摘自医学专家的共识意见,内容仅为参考,具体的临床决策需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判断进行。

【共识】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

【共识】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

【共识】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创伤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

本指南希望为广大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失血后的紧急处理及复苏早期的输血治疗提供指导意见,以科学合理用血、规避风险、优化输血治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创伤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

创伤后早期(24 h内)死亡的患者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

外科止血、液体复苏及输血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救治措施,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系统化的专门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输血指南。

笔者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有关各种严重创伤患者输血实践,参考《临床输血进展》、《输血治疗学》,结合2010年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处理指南》(新版)、美国血库协会(AABB)《临床输血规范与实践》(第三版)、美国红十字会《输血实践指南》(第二版)、英国皇家血液中心《临床输血手册》(第四版),以及中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版)和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南。

希望为广大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失血后的紧急处理及复苏早期的输血治疗提供指导意见,以科学合理用血、规避风险、优化输血治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根据“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工作小组推出的推荐意见标准和国际统一证据分级,本指南分为强、弱两级(Grade l和2),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三级(GradeA、B和C)。

定义1.1 大量失血(massive blood loss)指24 h内丢失一个自身血容量;或3 h内丢失50%自身血容量;或成年人出血速度达到150 ml/min;或出血速度达到1.5 ml/(Kg·min)超过20min。

1.2 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指24 h内给成年人输注超过20 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1 h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1.5 ml/(Kg·min)。

输血指南专家共识

输血指南专家共识
D、不应该将血浆作为容量扩张剂;
E、小儿使用FFP 有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精品课件
子,纤维蛋白原浓度>150mg/dl,一般不输注冷沉淀, 若条件许可,对出血患者应先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再 输注冷沉淀。
6、冷沉淀 以下情况应考虑输冷沉淀:
A、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小于80~ 100mg/dl;
E、对于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 维持高于80g/L的水平。
精品课件
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 细胞补充量。
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 ×55×体重-Hct 实际测定值×55×体 重)/0.60。
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Hct 实际测定值)×体重×5(Hb单位为 mg/dl)。
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 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对有 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精品课件
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
二、术前准备 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D、活动性出血者,在避免高氧血症的 同时,吸入氧浓度应该足够高,以预防 动脉低氧血症的发生[PaO2<26.7kPa (200mmHg)]。
精品课件
2.血液成分输注的意义
纯度高,针对性强,提高输血疗效并减少体循环 负担
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和病毒的传播
一血多用,充分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
精品课件
3、输红细胞
输入的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 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手术期不需要 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 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 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国内外输血指南解读

国内外输血指南解读

国内外输血指南解读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规范和统一输血操作,保障患者的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输血指南。

本文将对国内外输血指南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国内输血指南主要依据临床实践、最新研究结果以及专家经验制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输血学会于2024年发布的《中国成人红细胞输血指南》。

该指南对输血适应症、血液成分选择、输血前筛选、输血时监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首先,关于输血适应症,指南明确指出:1)红细胞质量不满足机体氧运输需求;2)伴有明显贫血症状和危及生命的急、亚急性出血;3)慢性贫血伴有严重缺氧症状;4)骨髓功能不全或严重脓毒症等。

这些情况都可以考虑进行输血。

其次,指南对血液成分选择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选择红细胞悬液、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悬液、全血等。

指南还明确指出,对于非规则抗体阳性或血型不合的患者,应尽量使用经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剂试验(Coombs试验)检测阴性的血液成分。

另外,指南强调了输血前的筛选工作,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化验结果评估等方面。

特别是对于女性患者,应重点询问是否妊娠,因为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Rh抗原不合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最后,指南还对输血时的监测提供了具体指导。

包括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的生命体征监测、血压监测、尿量监测等。

此外,对于输血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指南也详细列出了诊断和处理方法,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相比之下,国外输血指南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

例如,美国麻省总医院推出的《全球输血与血液储备指南》包含了输血前的评估、血液储备的管理、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此外,美国血液学会和美国危重病患者协会也分别发布了《成人出血管理指南》和《危重病患者输血指南》,对特定患者群体的输血策略进行了专门的阐述。

总的来说,国内外的输血指南在输血适应症、血液成分选择、输血前筛选、输血时监测等方面都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要点整理》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要点整理》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要点整理》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要点整理1.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成分输注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规范血液成分输注的操作方法和临床路径,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本文整理了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的要点。

2. 血液成分输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血液成分输注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失血性休克、贫血、凝血因子缺乏等。

- 血液成分输注的禁忌症包括但不限于:过敏反应、体液过负荷、血液传染病等。

3. 血液成分输注的准备工作- 在输注前,需进行充分的患者评估,包括患者的输血史、输血前的检查和评估等。

- 必须确保输注的血液成分符合质量和安全要求,包括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测试等。

4. 血液成分输注的操作方法- 血液成分输注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包括合理选择输注途径和器材、正确插管和连接、控制输注速度等。

- 在输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5. 血液成分输注的监测与评估- 在输注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监测和评估,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输注的速度和反应,评估输注效果等。

- 如出现输注反应或不良事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记录。

6. 血液成分输注后的管理- 输注后需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情况,如有需要及时处理并记录。

- 对于输注有特殊要求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需特别关注其输注后的管理。

7. 血液成分输注的风险与安全措施- 血液成分输注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输血不合并发症、输血反应等。

-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需采取多种安全措施,如正确标识血液成分、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提供紧急处理措施等。

8. 血液成分输注的质量控制与绩效评估- 对于血液成分输注的质量控制,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标准,包括质量控制点、质量检查和评估等。

- 需要定期评估血液成分输注的绩效,包括治疗效果、不良事件等,以便及时改进和优化临床路径。

自体输血临床路径管理专家共识

自体输血临床路径管理专家共识

自体输血临床路径管理专家共识1 预存式自体输血临床路径1.1 预存式自体输血(pre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PABD)的标准流程1.1.1 适用对象进行PABD的择期手术患者。

1.1.2 确定PABD的适应证、禁忌证的依据①胡丽华主编《临床输血学检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专业规划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第3版;②贺志安主编《输血医学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版。

1.1.3 时间确定标准的门诊或住院时间≤0.5d。

1.1.4 PABD采血方案的确定①单纯式采血方案:适用于计划3d内手术,只需进行1次PABD患者;②蛙跳式或转换式采血方案:适用于计划手术时间在14d或14d以上,需要进行2次或2次以上PABD患者;③单次采血量的确定:采血量控制在自身循环血量的10%以内,对于体重低于50kg的患者,按每少1.0kg少采8ml计算,儿童每次最大采血量为8ml/kg。

1.1.5 进入PABD的标准①出血量估计:估计术中出血量较大、需要输血的择期手术患者。

②知情同意情况:患者知情同意。

③具备PABD的适应证:a.一般情况好的择期手术患者;b.Hb>110g/L或Hct>0.33;c.患者知情同意。

④无PABD的禁忌证:a.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狭窄、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及严重高血压;b.服用抑制代偿性心血管反应药物;c.菌血症;d.既往有严重献血反应;e.凝血功能异常;f.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g.有疾病发作史而未被完全控制的患者采血可能诱发疾病发作;h.严重高脂血症,精神心理障碍等疾病不能接受多次采血者。

1.1.6 PABD采血前准备①称重;②血Rt检查;③ECG检查;④肝肾功能检查;⑤叶酸片10mg tid;⑥维生素C片0.1tid。

临床输血指南(卫生部)

临床输血指南(卫生部)

临床输血指南一、输注红细胞: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

1、浓缩红细胞适用:①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②各种慢性贫血;③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④小儿、老年人输血。

2、红细胞悬液400ml或200ml全血离心后除去血浆,加入适量红细胞添加剂后制成。

3、洗涤红细胞400ml或200ml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加150ml生理盐水悬浮。

白细胞去除率>80%,血浆去除率>90%,RBC回收率>70%规格:由400ml或200ml全血制备。

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①对血奖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④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

4、冰冻红细胞去除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保存,保存期10年,解冻后洗涤去甘油,加入100ml无菌生理盐水或红细胞添加剂或原血浆。

白细胞去除率>98%;血浆去除>99%;RBC回收>80%;残余甘油量<1%。

洗除了枸橼酸盐或磷酸盐、K+、NH3等。

解冻后4±2℃24小时作用:增强运氧能力适用:①同WRC;②稀有血型患者输血;③新生儿溶血病换血;④自身输血二、输注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

作用:止血。

适用:①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②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

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指征:血小板计数>50×109/L 一般不需输注血小板10-50×109/L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血小板计数<5×109/L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三、输注血浆:1、新鲜液体血浆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总结》要点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总结》要点

《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总结》要点血液成分输注是临床上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为了规范和提高血液成分输注的质量和安全性,特别是在临床路径中的应用,专家们对血液成分输注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形成了一些共识和指导原则。

以下是《血液成分输注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总结》的要点:一、适应症:血液成分输注是针对患者贫血、出血等情况而进行的治疗手段。

合理的输血适应症包括急性失血、贫血、低血容量、溶血性疾病、出血倾向等。

在确定输血的适应症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

二、血液成分选择:血液成分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在选择血液成分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输血指征进行合理选择。

不同的血液成分有不同的作用和适应症,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输血安全: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操作,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在进行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输血适应症、检查输血史、进行输血前实验室检查等。

同时,在输血时应加强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并发症。

四、输血指征:确定输血的指征是进行血液成分输注的前提条件。

输血指征应该明确、准确,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决定。

常见的输血指征包括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0g/L、血容量不足、持续出血等。

五、适当的输血量:确定适当的输血量是进行血液成分输注的关键。

输血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输血指征进行合理计算和确定,避免输血过多或过少。

同时,应注意控制输血速度,避免输血过快导致输血相关反应。

六、输血后观察:输血后应对患者进行及时且持续的观察和监测。

观察输血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和处理。

同时,应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七、安全措施:在进行血液成分输注时,应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如识别患者、匹配血型、进行输血前实验室检查、使用输血过滤器等。

2024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妇科良恶性疾病都可能导致患者贫血,对千大量出血和严重贫血患者输血是挽救生命的治疗措施,但输血存在固有风险。

研究表明,贫血、出血以及异体输血均是手术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的核心内容为:优化术前红细胞量;减少围手术期失血益;增加个体对贫血的耐受性,把握急性输血指征。

因此,PBM是整体解决围手术期患者贫血、出血和异体输血的优化方案[2]。

PBM的全球定义是以患者为中心,采用系统化、循证医学的方法,通过管理和保护患者自己的血液以改善其结局,同时提高患者安全和主动参与意识[3]。

2022年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WS/T796—2022)发布并千2022年6月1日开始实施,然而针对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研究相对较少,在中国更缺乏相关指南和共识。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指南建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在2019版基础上进行修订,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提供规范化和可行的妇科围手术期患者PBM的实施方案。

一、术前患者血液管理(一)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1采集病史:主要针对患者的血液状况采集相关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贫血,是急性还是慢性贫血,患者输血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史、血液疾病及血液疾病家族史、有无肾脏疾病、有无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

2实验室检查:O血常规:血红蛋白(hemogl o bi n,Hb)、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 ean corpuscul a r hemogl o bin c oncentration,MCH C)可初步判断贫血类型;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比例可判断骨髓红系增生情况。

@肝肾功能、出凝血功能筛查[4]。

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

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

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创伤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

创伤后早期(24 h内)死亡的患者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

外科止血、液体复苏及输血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救治措施,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系统化的专门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输血指南。

笔者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有关各种严重创伤患者输血实践,参考《临床输血进展》、《输血治疗学》,结合2010年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处理指南》(新版)、美国血库协会(AABB)《临床输血规范与实践》(第三版)、美国红十字会《输血实践指南》(第二版)、英国皇家血液中心《临床输血手册》(第四版),以及中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版)和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南。

希望为广大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失血后的紧急处理及复苏早期的输血治疗提供指导意见,以科学合理用血、规避风险、优化输血治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根据“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ing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工作小组推出的推荐意见标准和国际统一证据分级,本指南分为强、弱两级(Grade l和2),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三级(GradeA、B 和C)。

1.定义1.1 大量失血(massive blood loss)指24 h内丢失一个自身血容量;或3 h内丢失50%自身血容量;或成年人出血速度达到150 ml/min;或出血速度达到1.5 ml·Kg-1·min-1超过20min。

1.2 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指24 h内给成年人输注超过20 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 1 h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1.5 ml·Kg-1·min-1。

输血指南新版

输血指南新版

输血指南引言:输血是一项常见但关键的医疗技术,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然而,输血也存在风险和限制。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一份详尽的输血指南是必要的。

本文将提供有关输血的全面指南,包括适应症、供血标准、输血前的准备、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的注意事项。

一、适应症:1. 失血性休克:当患者因为巨大出血导致血容量不足时,输血是恢复有效循环的关键。

2. 严重贫血:贫血患者可通过输血获得储备的红细胞,以提高氧气运输能力。

3. 凝血功能障碍:某些疾病或手术后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输血可以提供凝血因子以改善凝血功能。

4. 免疫缺陷:输血可以提供免疫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功能。

二、供血标准:1. 血型和配型:供血前需要进行ABO血型和Rh配型,以确保患者接受与其血型相适应的血液。

2. 传染病筛查:供血者需要接受严格的传染病筛查,包括艾滋病、丙型肝炎和梅毒等。

3. 体格检查:供血者需要进行全面体格检查,以排除任何有潜在健康问题的人。

三、输血前的准备:1.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的患病情况、过敏史以及输血史等重要信息。

2. 检查血液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等,以评估输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3. 保证适当的静脉通路:准备好适当的静脉通路以确保输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输血过程:1. 输血速度控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输血的速度需要逐渐提高,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监测患者状况:在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包括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等。

3. 注意输血反应: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和感染等,需要及时处理和报告。

五、输血后的注意事项:1. 观察期:输血后,需要将患者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没有发生输血反应或其他不良事件。

2.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给予抗感染药物或其他药物治疗。

3. 传染病筛查:输血后,需要对患者进行传染病筛查,以确保没有获得新的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 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80~100g/L;
E、对于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 维持高于80g/L的水平。
.
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 细胞补充量。
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 ×55×体重-Hct 实际测定值×55×体 重)/0.60。.2.血液成分输注的意义
纯度高,针对性强,提高输血疗效并减少体循环 负担
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和病毒的传播
一血多用,充分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
.
3、输红细胞
输入的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 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手术期不需要输 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 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 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III~IV
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 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 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 性低血压、对液体复苏反应迟纯的心动过速或充 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考虑输注红细胞;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 之间,应根据是 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 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E、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 出血的影响比. 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
2014围术期输血指南
.
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 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 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 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 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 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 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 判断的依据。
.
一、术前评估
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 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华法令、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
详细用药史; 6、一般体格检查; 7、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
红细胞,并密切监测溶血反应。
.
4、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 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 (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 而不一定输注血小 板);
.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 疗
1、 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术失血 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 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 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Hct),必 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 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Hi ;
(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实验室诊断
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Hct 实际测定值)×体重×5(Hb单位为
.
(4)注意事项 A、不能依赖输红细胞替代容量治疗; B、少白细胞用于产生白细胞抗体患者; C、洗涤红细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和对血浆蛋白有过
敏反应的患者;
D、对于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建议输注去白细胞的红 细胞;
E、高原地区酌情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放宽输血指征。 F、急性大失血无同型血源时,可适量输入0型血浓缩
B、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 纤维蛋白原浓度;
C、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 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VIII缺乏症患者;
.
7、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 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 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A、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需要输血或换血 者;
查、肝功能、. 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
二、术前准备
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 书》;
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
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 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 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 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 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
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
.
6、冷沉淀
输 入冷沉淀的目的是补充纤维蛋白原和(或)Ⅷ因 子,纤维蛋白原浓度>150mg/dl,一般不输注冷沉淀, 若条件许可,对出血患者应先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再 输注冷沉淀。
以下情况应考虑输冷沉淀:
A、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小于80~ 100mg/dl;
四、自身输血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输注异体血的输血反应、 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 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5、输血浆
用于围术期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研究表 明北美洲、欧洲的白种人维持30% 凝血因子 浓度或不稳定凝血因子仅需维持5%~20%, 就可以达到正常凝血状况。
(1)血浆制品:新鲜冰冻血浆(FFP)、冰 冻血浆、新鲜血浆。
(2)使用FFP 的指征:
A、PT 或APTT>正常1.5 倍或INR>2.0,创面 弥漫性渗血;
B、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要输血者。
.
8、相关因素的治疗
(1)避免围手术期低体温,当体温<34℃ 将影响血小板功能和延长凝血酶激活;
(2)及时诊断并有效治疗严重酸中毒和严 重贫血,当pH<7.10 也明显影响凝血功能。 Hct明显下降也影响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