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4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得无产阶级迅速壮大。然而,无产阶段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总之,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P3、P7、P8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科学社会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了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这三位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评,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表述了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热切愿望。

正是因为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使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

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0、P31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四、简述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34-P39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性。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第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五、如何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P40-41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

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六、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P68-69

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具有直接性,主动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七、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94-9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八、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2-11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因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