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谐发展

合集下载

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N A N C H A N GC O LLE C E O F ED U C A l l O N第23卷第2期V01.23N o.22008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陈运庆(南昌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06)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ezA.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内容,和谐稳定是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C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67.(2008)02—0010—04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他强调,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技园,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坚持同学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运用新的治校理念、新的治校方式、新的治校举措,促进学校整体协调发展。

充分保护、引导、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实现、维护、发展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高等教育的价值内核,贯穿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

用和谐公平理念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用和谐公平理念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高校 人事制 度 改革应 遵循和 谐公 平原 则
在学 校深化 改革 、加快 发展 的过 程 中 .保 持公
平、 正义至关重要。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
部提高 构建 社会 主义 和谐社 会能力 专题 研讨 班 上 的
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成果得到肯 定, 更好地推动高校全方位又好又快 的发展。 二、 构建和谐公平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
观, 围绕机制创新 , 以公平 、 和谐 、 发展 的理念来指导 人事制度改革 ,营造机会平等、公平竞争的工作环
【 稿 日期 ]0 9 0 — 6 收 20 — 3 0
要, 在提高人事管理水平、 强化服务意识 、 改进工作 方式方法等方面狠下功夫 ,创造 出~套适合本校特
[ 作者简介] 黄勤(92 ) 男, 17- , 福建莆田人,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 事高 校人事管理工作。
育 事业发 展 , 握 和谐公 平原则 显得 尤为 重要 。 把

பைடு நூலகம்业。促进教职工个体全面发展与组织 的和谐持续发
展 相一 致 、 调 , 别要 不 断深化 高校 收人 分配 制度 协 特
改革 ,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 的关系 , 保证广大教职
员 工共享 改 革发展 成果 。促 进高 校人 事制度 改革 更 趋 于科 学 、 平 、 公 合理 , 有利 于 高 校事 业 进 步 的愿 让
第1 卷 第3 1 期
2 0 年9 09 月
闽西职 业技 术 学院 学报
J u n lo ix c t n la d T c nc l C l g o r a fM n iVo ai a n e h ia ol e o e
Vo . 1 11 No3 . s pt b r 2 0 e e e 0 9 m

基于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人才培养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在社会转型的整体背景下,基于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及时的反思,有利于高校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拔尖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了大规模的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将焦点更多指向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近年来,高校开展了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为此进行了多种尝试,反思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尚未能从教育的本质出发,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仍处于缺失状态。

为了进一步振兴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重新审视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当前时代的推动下,学术界公认的有三种价值取向,分别是社会本位、知识本位、学生本位,这三者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

知识是个人发展的基础,要依靠人来创造,且掌握在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人的手中,才能够真正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由此看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展是统一的,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三种价值取向的融合并不意味着要把三者合并为一元,应建立起以人文精神为基准的,强调个体兴趣和需求的满足,目标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达成,具有较强的个人倾向的稳固的价值取向。

以这种人文精神为价值追求的当代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取向真正扬弃了单纯的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三种价值取向的缺陷,吸取了其合理的内核,成为我们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取向。

因此,构建以人为本同时充分尊重多元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多元价值的和平共存、多元共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时代发展的的主流。

二、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一般为: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为学生的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推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推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在 职 工 待 遇 上 , 要 强 调 以 教 学 投 入 为主 , 既 向一 线 教 师倾 斜 , 同 时 党 政 管 理 和 后 勤 服 务 部 门 也不 可 偏废 。 论 你 在 学 校 是 无 何 种 身 份 ,司职 何 处 ,都 无 轻 重 贵 贱 之 分 。你 的 工 作 、学 习 都 是 在 为 学 校 的发 展 作 出 贡献 , 要 受 到尊 重 , 应 在 薪 酬 都 并 方 面 得 到 合 理 体 现 。 二 是 要 正 确 处 理 好 教 书 和育 人 的 关 系 , 理 论 教 学 和 实 践 教 学 的关 系 。 合 国科 教 文组 织 发 表 的权 威 联 性 报 告 《 会 生存 》 指 出 : 应该 把 培 养 人 的 自我 生 存 能 力 , 学 中 “ 促 进 人 的个 性 的全 面 和谐 发 展 . 为 当代 教 育 的基 本 宗 旨 。 作 ” 所 以 , 们 在 培养 大学 生 具 有 适 应 社 会 要 求 所 必需 的各 种 基 我 本 素 质 的 同时 ,还应 根 据 其 自身 潜 能 、兴趣 、爱 好 、特 长等 因素 培 养 出具 有 鲜 活 个 性 的 多样 化 人 才 , 校 园 内每 一 位 学 使
性 建 设 ,在 党 员的 先 进 性 建 设 中努 力构 建 和 谐 校 园 。
[ 键 词 ] 和谐 社会 关
和谐校 园 以人为本
教 书 育 人
[ 图 分类 号] G6 9 2 [ 献 标 识 码 ]A 中 4. 0 文 [ 章 编 号 ] 1 0 - 5 4 (0 6 O— 0 4— 0 文 05 83 20) 3 01 2 [ 者 简 介 ] 李 廷 吉 , 吉 林粮 食 高 等 专科 学校 党 委 副 书记 、 副研 究 员 ( 作 吉林 长春 1 0 6 ) 3 0 2 共 促 发 展 的 良好 氛 围 。 造 平 等 友 爱 、 洽 和 谐 的 人 际 环 境 , 营 融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来源:发布日期:2001-4-25 浏览次数:449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最根本的社会职能,但现代大学除了增减高级专门人才这项最根本的社会职能以外,还有两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即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

因此,办现代大学,不仅要有一个教育理念,还要有一个办学理念。

在目前新形势下,对于一个现代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

”一、“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以,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哲学观。

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为指导,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增减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

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

它有以下几层意思: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需要教育的主体;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但教育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是通过增减社会所要求的“人”来实现的,因此,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增减成为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2.确立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品德”,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首要位置,主要包括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其实质是一种人文精神,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基本关系,核心是健全的人格;二是“学识”,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根本,主要指学问和见识,学问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见识则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和对未来的预见;三是“才能”,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它并不仅是一般的专门能力,其核心是一种综合智能,主要包括自学能力(运用中文、外文和上网获取知识的能力)、选择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博采众长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形象、继承与创新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文字、口头和上网表达能力);四是“体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基础的地位,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体魄”,二是“健康的心理”。

学院领导来调研的发言稿

学院领导来调研的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学院领导调研座谈会,我谨代表全体师生,向莅临本次座谈会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首先,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本次调研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我院作为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深厚底蕴的高等学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院教育教学工作,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学校领导决定开展此次调研活动。

在此,我代表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中青年教师、优化教师结构等措施,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关键。

我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将继续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

我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们将继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四、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我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我们将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我院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总结大会讲话稿-精选范文

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总结大会讲话稿-精选范文

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总结大会讲话稿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总结大会讲话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学院各项筹建工作同志们:为扎实推进**科技学院各项筹建工作,从今年4月开始,我校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

这次大讨论活动对于更新办学理念,凝聚发展共识,高质量筹建**科技学院,全面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次活动共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目前各主要任务已基本完成。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总结大会,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全面总结大讨论活动的成果经验,夯实学校科学发展的办学思想基础,认真研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学校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申办应用型本科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就这次活动组织开展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总结,并对学校今后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总结4月11日,学校党委印发了《关于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会的通知》,4月12日,学校召开了大讨论动员大会,并印发了《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对大讨论做出了整体部署。

第二阶段,各单位先后组织了不同层次的集体学习讨论。

在这期间,我们开展了“教学质量月”活动。

5月27日,党办与校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我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第三阶段工作的通知》,明确大讨论活动第三阶段主要有三项任务,即各部门组织召开教职工大会,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整改措施和进度表;提交工作建议及论文。

在整个大讨论活动中,各单位集中讨论26次,各单位都能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贴近学校工作实际,所提问题切中积弊,所提建议客观中肯。

全校共提出工作建议27份,提出问题共九类78条,提交论文51篇。

大讨论印发学习资料汇编1期35册。

我们认为,这次大讨论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全员参与,上下互动。

全校教职工以所在单位为讨论组,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讨论活动。

在讨论中,许多同志作了有准备、有思考、有深度的发言,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学校领导也按照活动安排认真参加各组讨论。

以人为本是高校发展的总目标

以人为本是高校发展的总目标
就 不可能培 育创 新型人 才 。
三、 用全面发展 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用现代人 的精神培育现代人 。马克
思关 于“ 的全 面发 展 ” 人 的基 本 点就 是 “ 以每 个人 的 全 面 自由的发展 为基 本 原 则 ” 。
人的全面 自由发展 , 当然包含所有一切人的发展 , 包含人 的整体素质即物质生产能 力、 精神 生产能力、 自身的生产能 力的全面提 高, 人 以及审美能 力、 创造能力、 生命 感受能力、 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全面提 高。这就要 求现代大学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 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当然, 以人 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总 目 , 标 是一个过程。高校领 导只有 紧密抓住 以人为本 , 才能与和谐 、 可持 续发展构成统一整体 , 确保 高校发展的质量、 效益增长及其连续性 , 进而全面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的归宿和 目 。 标 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点就是“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
生一切 。” 而把教育与人的 自由、 进 幸福、 尊严 紧密相联 , 使教 育真正成为人 的教 育 ( 而不是把人训练成机器) 。为此 , 高等教 育要 实现从单纯的识传递转为生命 的呼 唤, 让大学生体验生命 , 体验美好和崇高, 体验创新的愉悦 , 体验“ 知识即力量” 的价
标作 出贡献 。
二、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 育的 目 标。 当今人才竞争 日 在 益成为国际竞争的
核心因素的时候 , 高等教育直接担 负着创新型人 才培育的重任 , 因而必然成 为建设 创新型国家的主阵地 、 主力军和生力军。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学术 自由不可分割 , 创
新教育与创新人 才的培育不可分割。学术 自由、 求新、 开拓既是学者创造性之根基 和天性 , 也是大学的生存之道、 进步与发展动力。没有学者的创新 , 没有教育创新 ,

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一、介绍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200字)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关注个体的需求和发展,将个人发展与组织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这一理念认为,员工是组织最宝贵的资产,只有关注员工的发展,才能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和成功。

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仅关注员工的技能培训,更注重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自我认知和领导潜力。

二、确立人才培养战略(300字)确立人才培养战略是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第一步。

组织应该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

人才培养战略应该注重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包括新进员工、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领导人。

此外,也应该关注员工的跨部门发展和职业转型。

三、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400字)个性化培养计划是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

组织应该根据员工的需求和潜力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这些计划应该包括技能培训、领导力发展、团队合作和职业咨询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制定评估机制,以评估员工在培训过程中的进展和成效。

四、营造学习型组织文化(400字)营造学习型组织文化是支撑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

学习型组织文化是一种鼓励员工学习和创新的文化,不断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学习资源、鼓励知识分享和建立导师制度等方式来营造学习型组织文化。

五、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方式(400字)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是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需要提供多种培养方式,以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

这些方式可以包括定期培训课程、专业认证、岗位轮岗、项目经验等。

此外,也可以鼓励员工参与社交活动和行业研讨会,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人际关系。

六、建立反馈和评估机制(300字)建立反馈和评估机制是保障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组织应该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鼓励员工提供对培训活动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同时,也应该定期评估员工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以调整培养计划和提供更好的支持。

高校人事处工作理念

高校人事处工作理念

高校人事处工作理念一、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高校人事处应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先。

在招聘、培训、考核等各个环节中,始终关注员工和学生的需求,致力于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以促进高校整体发展。

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

高校人事处应坚持公开公平的原则,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

在招聘、晋升、评优等方面,实行公开透明的选拔机制,确保每位员工都有公平的竞争机会。

三、制度创新,管理科学。

高校人事处应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四、德才兼备,注重实绩。

高校人事处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应注重人才的品德和才能,坚持以实绩为导向。

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员工的品德、才能和业绩进行全面评估,做到人尽其才。

五、激励员工,促进发展。

高校人事处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晋升机制等,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

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高校人事处应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价值,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通过加强学术评价和学术诚信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提高高校的整体学术水平。

七、勤政廉政,高效务实。

高校人事处应秉持勤政廉政的原则,树立高效务实的形象。

在工作中勤奋尽责、廉洁自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八、依法治校,民主参与。

高校人事处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依法治校。

同时,积极推动民主参与,关注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和协商,共同推动高校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作者: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11期建设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提出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指的是高等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不断引领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的一种状态。

在当前,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上下工夫。

主持人:李文君投稿邮箱: liwenjun163@坚持以人为本,引领高校又好又快发展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社会的发展,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对于我们办学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优秀人才;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建设和谐校园。

“以育人为本”,源于“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而非制器”。

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也是大学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这是自大学诞生以来永恒的主题。

尽管长期以来就如何培养人才有着不同的理念和众多的流派,但为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塑造精英却是大学长期追求的目标。

把“育人为本”落实到教育工作实际中,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机会和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要从这一目标出发,不断探索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整合学校资源,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人才为本”,还要突出体现在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充分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以人为本”中实施素质教育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德明教育质量是决定教育事业能否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的决定性因素,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

在教育质量观上,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

浅谈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

浅谈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

浅谈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摘要】在高校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至关重要。

通过树立尊重和关爱师生的理念、营造和谐包容的校园氛围、重视员工发展并激发其潜力、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以及推动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可以构建起一种积极向上的高校文化。

全体成员需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高校文化的构建。

人本理念将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升高校整体实力。

通过深入贯彻人本理念,高校将更加关注个体需求,激励优秀人才的涌现,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必将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繁荣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高校文化、以人为本、尊重、关爱、师生、和谐、包容、员工发展、沟通机制、管理体制、共同努力、发展动力、实力提升。

1. 引言1.1 高校文化的重要性高校文化是一所高等学府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承载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高校文化的建设不仅关乎学校的声誉和形象,更直接影响到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发展方向。

一个具有浓厚高校文化的学府往往能够凝聚全校师生的向心力和向心力,形成一种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

通过高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意识的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构建一种符合高等教育特点和需求的高校文化是每所高校都应该重视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只有深刻理解和认识到高校文化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做到真正以人为本,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高校文化。

1.2 人本理念在高校文化中的意义人本理念能够提升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通过尊重和关爱每个个体,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关怀,激发其工作潜力和创造力,使其更加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

人本理念能够促进师生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和合作。

倡导尊重和关爱的理念能够建立起一种和谐包容的校园氛围,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减少冲突和矛盾,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人本理念还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凝心聚力以人为本做好学校工作正式

凝心聚力以人为本做好学校工作正式

凝心聚力以人为本做好学校工作正式一、引言凝心聚力以人为本做好学校工作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步骤。

学校教育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工作,而是涉及到学生身心健康、学与教质量、教师培训、校园管理等方面。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凝聚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力量,以人为本,打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既是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项迫切需要的任务。

二、凝心聚力凝心聚力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它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参与其中。

教育工作的凝聚力不仅是建立在一个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上,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团结、协作、互相支持。

一个团结协作的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是打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为了实现凝心聚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支柱。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建设学校团队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持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警惕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凝聚全校师生团结协作的力量,共同努力,为打造和谐校园而努力。

3.探索多元化课程体系:多元化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大挑战。

如何在满足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工作者需思考的问题。

可以推行多样化教育项目,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多元化、开放化,从而促进全校师生团结协作的力量,为打造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校园而奋斗。

三、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

对高职院校“以人为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以人为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基础和开创 多元路径 。
业教育的使命和任 务为视角 ,结合知识经 济的发展趋势
和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新 形 势 ,这 些 高 职 教 育 人 才 培养 新 模 式 的不 足 不 容 忽 视 。
再次 , 新模式 突出培养生产 和服务一线 的劳动者 , 这
不 利 于 提 升 高 职 教 育 的 地 位 与 声 誉 。众 所 周 知 , 中 国 , 在 家 长 普 遍 希 望 子 女 接 受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而 不 是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现今 中 国 只有 4 %的 青 年 愿 意 当技 术 工人 。 些 教育 和 就 业 选 择 偏 见 不 仅 反 映 了残 留 于 当 代 中 国社 会 的 “ 劳 心 者 治 人 , 力 者 治 于 人 ” “ 而 优 则 仕 ” 封 建 社 会 价 劳 、学 等
式 呈 现 出多 元 发 展 趋 势 。从 高 职 人 才 培 养 过 程 来 看 , 目前
业提供合 格的一线劳 动者 。当今 中国企业 的生 产方式 以 流水 线批量 生产为 主 , 企业偏 重于人 才的操作 技能 。被 简 化为培养 掌握操 作技 能劳 动者 的高 职教育 , 是远远 无
杜 方敏 张 晓 燕
( 广东 农 工 商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东 广州 50 0 ) 广 15 7

要 : 文在 深 入 分 析 当前 国 内高 职 院 校 人 才 培 养模 式不 足 的基础 上 , 明 推 行 “ 人 为 本 ” 式 的重 要 性 ; 而 从 本 阐 以 模 继
培 养 目标 、 业设 置 、 程 体 系、 学 模 式 和 人 才 培 养 评 价 等 多 方 面 系统 论 述 了高 职 院校 “ 人 为 本 ”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内 专 课 教 以 人 涵; 最后 , 结合 高职 院 校 的办 学现 状 提 出实 施 “ 以人 为 本 ” 式 的一 系列对 策 。 模

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型,学生管理工作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

本文将从管理理念、人才培养、学生工作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就是指在管理工作中,把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关注和满足人的需求。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校管理者在制定管理政策时,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生理和行为特征,以此来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二、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人才是国家和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深入贯彻了人才培养工作中。

高校管理者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高校管理者也注重学生的专业发展,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高校学生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素质和自身成长为目标的各项工作。

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下,教育工作者们在学生工作中,都将以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他们将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四、以人为本思想的价值以人为本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激发了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在于培养了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关注点从教学管理本身转移到学生身上,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思维的高校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总之,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是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手段,更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是一切事业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我国以科教兴国为战略目标,加大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才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到高校,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学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全面自由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高校校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就失去其根本意义。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

[1]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达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顾明远先生教育思想体系中一以贯之的一条重要思想。

“人”在顾先生的教育思想中一直处于核心位置,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价值所系。

[2]在“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线索下,顾先生还把人的个性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认为教育应当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磨灭人的个性,把人变成统一规格的工具。

他还用是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来作为区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重要标准之一。

他说:“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是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而素质教育则是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 [3]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首先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标签: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的核心目标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高等院校的教育是教育的高级阶段,一般来说,某一个人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就要投身于社会实践,因此,高等院校的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多年以来,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年青的教育工作者,继续对高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来作进一步的学习与探讨,这对我们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依据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就有许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了诸多的关于人的性格、身心发展的主张。

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过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还有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提出过人的性格的全面协调发展,并且要求每个人在农业和手工业上尽可能地调整工种,从事尽可能的全面的技术活动,以期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来获得全面的发展等等。

这些思想虽然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局限性,但在很多方面却闪耀出人类思想智慧的光芒。

而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对社会发展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了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考察人的发展就应从人的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

首先要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即劳动力来考察人的发展。

它应该是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因人的体力和智力是构成劳动能力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要素,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必须使这两者统一、平衡、和谐地发展,并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来保证其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

其次要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察人的发展,应该对其道德品质及美的情趣有所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谐发展摘要大学生是中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时代创新精神、较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和造就适合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同时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全面发展”,树立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坚持“协调发展”,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高校,人才培养1引言《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科学的轨道健康运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发展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一种科学提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肩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的历史重任。

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提升人才培养理念,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

2我国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缺陷2.1 在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方面还没有完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更准确的说是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各项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

教育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也决定了高校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的所有活动的指向。

而事实上,某些高校在认识上存在模糊,以至于许多教育行为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表现出粗浅化、功利化、商业化、市场化等不良倾向。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为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并最终落实到这个目标上来。

2.2 在人才培养工作绩效的评价方面,存在就业率至上的错误倾向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绩效的评价包括数量、质量和效益三个最基本的方面,其中质量是核心。

对人才质量的评价必然涉及到什么是正确的人才质量观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只能是一个,那就是看是否实施全面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但是,教育的社会性、阶级性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功能不是抽象的,教育的价值功能不仅体现在促进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上,而且还体现在促进社会发展上,二者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因为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人类理性的理想社会。

因此,评价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绩效,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才质量观为核心标准,按照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功利价值与目的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从数量、质量、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3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脱离,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而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

科学教用科学发展观审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培育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当今世界面临着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霸权问题、战争问题、贪污腐败问题、色情暴力问题、恐怖主义活动问题等,无不与人文精神的衰落有关。

在现代物质文明如此丰富多彩和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伦理道德沦丧和精神文明的堕落却向着另一个极端发展。

这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不协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

科学与人文是共生的,是互动的,是互通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

二者的“和而不同”,不仅有利于高素质高级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21世纪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道德、学识、才能、体质。

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中,道德是方向,学识是根本,才能是核心,体质是基础。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做到在人才培养上道德、学识、才能、体质四者协调一致,不可偏废,努力把大学生造就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健康身心综合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

3多方并举,全面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谐发展3.1倡导“以学生为本”,正确确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才成人为本,也就是说在处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明确学生在学校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地成长与成才。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在高校中以学生为本,就应该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抓住共鸣点,找准切人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用科学理论构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大学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理想信念。

3.2贯彻“全面发展”,正确树立高校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利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的全而发展为目标”。

要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基础,以人格和诚信为核心,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双翼,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校教育、网络教育和社会实践为平台,以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具有时代特色、体现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的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的满足;二是素质的提高;三是潜力的发挥,即人力资源的开发。

高等学校只有保证青年大学生这三个层次均得到全面的发展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没者和接班人。

3.3坚持“协调发展”,适应高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必须协凋。

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营造和谐社会氛的关键。

和谐必须以协调为前提,才能促进各种利益群体的均衡发展。

高等学校要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改革开放的大进程,科技进步的大环境来思考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工作。

在工作中要确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测的现代化观念,注重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凋统一,注重人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统一,注重效率、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担负起知识经济时代的重任。

协凋发展是未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

一事物离开与其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

普遍联系,实质上就是要求事物的发展必须协调和兼顾。

顾此失彼,造成内部的失衡,只能导致畸形发展,最终将影响事物的发展。

3.4响应“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根本目标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换言之,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时的需要,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的发展。

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是高等学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期的新任务,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生存的需要。

从根本上说,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将来,着手于现在,为学生未来奠定基础。

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应特别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在知识经济为主旋律的新时代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纳入生产函数之内,成为生产函数的内部因素而不是外部因素,知识、科技能够自行增值。

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真正获得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应用技能,获得所必需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注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终身教育观念,掌握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具有积极参与变革和适应变革需要的潜力。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大显著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捷,知识的“创造、物化、更新”周期变短。

因此,2l世纪的工作岗位将较少体力劳动更多脑力劳动,较少机械化更多电子化,较少的例行公事更多的随机应变,较少的稳定性更多的易变性,这些都要求人们为了生存的发展而思考。

所以,高等学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掌握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的方法,使其初步具有积极参与变革和适应变革需要的潜力。

参考文献[1] 冯开甫.科学发展关与高校人才培养[A].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66-69[2] 蒋德勤.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A].思想教育研究.2007,(9):32-34[3] 唐云红.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A].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7):158-160[4] 温建萍,王立龙."和谐"教育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A].江苏大学学报.2006,(7):55-58[5] 吴秀芳.论马斯洛心理学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A].龙岩学院学报.2007,(6):121-123[6] 周憬.构建和谐高校培养合格人才[A].西部论坛.2005,(12):7-10[7] 张卫东.用科学发展关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审视和思考[A].石油教育.2005,(4):18-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