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国鼎立分解

合集下载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 (共40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 (共40张ppt)
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和诗人。
赤壁之战后的主要形势
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再轻 易南下,转而经营关中,扫平了 关中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
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 的条件,三方力量达成 了一种暂时的平衡和均 势……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 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 西进占四川、云贵地区。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周朝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西汉:前202年——9年 汉朝 东汉:25年——220年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 《三国演义》
最根本的原因:当时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
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然而事隔八年,兵强马壮
的曹操却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我们可以从曹操在官渡之战 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得到什么启示或教训?
历 1、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自满必

然失败;
使 2、要重视利用自然条件;
人 3、要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操则不以此作为用人标准,而是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 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曾三次发出《求贤 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三国鼎立局面概述

三国鼎立局面概述

三国鼎立局面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第二个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即从封建割据到全国再统一的时期。从民族的角度来说,这又是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属于这个时期的前期,隋唐历史则属于后期。前期的封建割据是为后期的再统一准备条件,使后期历史达到更高的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含有四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魏、蜀、吴三国的鼎立,约在公元196—266 年之间。第二个阶段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战,约在266—420 年之间。第三个阶段和第四个阶段是南北朝的对峙和南北朝的并趋衰弱和周隋的转强,约在420—589 年之间。这一时期,共达三百九十四年之久。

一、曹操稳占中原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是以曹魏的盛衰为发展主线的。建安元年(196)曹操迫汉帝迁都许昌,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实际上架空了皇帝,结束了汉朝的统治,这可以说是揭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同年,曹操以军事编制的形式,推行屯田。在当时北方普遍粮荒、农民大量脱离土地的情况下,这是较有效地保证军粮供应的措举,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民的就业问题,这对曹操军事力量的充实、政治威望的提高,都有重大的意义。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宫渡之战中消灭了袁绍的基本力量。这是历史性的重大战役,开创了他稳占中原的局面,使曹魏在以后三国历史发展中始终占有优势的地位。

袁绍占冀州

建安初年,在关东各地割据称雄的人物中,势力最大者是袁绍。他起兵讨董卓时任勃海太守,乘董卓西迁长安之机,夺得了冀州。当时的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称得上兵强粮足。随后他又取幽州、青州、并州,兼有河北四州之地。这四州,在当时是具战略形势的要地,其北有乌桓、鲜卑,可以为用;南有大河为阻,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在袁绍初占冀州时,其谋士沮授就向他进言:“将军..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袁绍听了,很高兴,说,“此吾心也。”袁绍占据北方的雄心,早在讨董卓时就有了。当时,“绍与曹操共起兵。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袁绍早已看中了河北四州这块地方。曹操虽有本领任天下之智力以与人争衡,但也同样看重河北这块地方。袁绍占有河北,这是他强大的基础。曹操想发展他的功业,也必然以河北为争夺的对象。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情分析方案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情分析方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认知提示:理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智慧。

解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因为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表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因为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己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

四、【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

1、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冋、和都城。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与解读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与解读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与解读

一、目标确定

(一)课标要求与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要求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属于对历史史实识记层次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有能力的同学还需要初步理解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领域的进一步上升,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一课,从微观历史发展角度看三国鼎立奠定了这一历史时期政权频繁并立的基调,从宏观历史发展角度看,三国鼎立上承大一统的秦汉时期,下启西晋的短暂统一,在地位上和作用上则是两大统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衔接和过渡,推动历史螺旋式上升,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本课主要讲述东汉末年割据混乱走向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包括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个子目之间是递进关系。官渡之战子目介绍了战争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此战奠定了北方统一的基础。赤壁之战子目介绍的方式与前一子目相似,它是推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也是课程标准

要求的重点。三国鼎立子目讲述了三国建立的史实和三个国家发展本国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的具体情况,结合大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在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并完成新的统一的过程之中的重要作用,纵向理解其意义。围绕时代特征并结合课程内容,将本课设置为战乱世分立初现、定均势分立既成、放远视分立之思三个版块。

三国鼎立东汉末年的分裂局面

三国鼎立东汉末年的分裂局面

三国鼎立东汉末年的分裂局面三国鼎立:东汉末年的分裂局面

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分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权分裂成了三个主要的诸侯国,分别是曹魏、蜀汉和东吴。这三个国家之间的鼎立局面持续了数十年,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各国的崛起与衰落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东汉末年的分裂局面。

一、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经济矛盾日益加剧,政治腐败和军阀割据的情况层出不穷。这使得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和割裂的状态。同时,外族的入侵也给这个时期的局势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政权的衰弱和内外交困使得东汉王朝开始分裂,进而出现了曹魏、蜀汉和东吴的崛起。

二、曹魏的崛起与衰落

曹操是东汉末年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凭借着强大的军队和政治手腕,成功建立起曹魏政权。曹操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东吴联军。然而,曹操的统治并不长久,他的继任者曹丕和曹叡并没有延续曹操的政治能力,导致曹魏逐渐衰落。最终,曹魏被其他两国依次灭亡,结束了对中国北方的统治。

三、蜀汉的崛起与衰落

刘备是东汉末年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董卓之乱后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并在汜水关之战中击败了曹操,进而建立起了蜀汉政权。刘备重

视文化和教育,致力于治理国家。然而,刘备的继任者刘禅并不具备

刘备的政治手腕,导致蜀汉的衰落。最终,蜀汉在定军山之战中败给

曹魏,结束了对中国西南的统治。

四、东吴的崛起与衰落

孙权是东汉末年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赤壁之战后建立了东吴政权。孙权善于政治和外交,他与刘备和曹操保持着平衡,成功地巩固并扩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三国鼎立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三国鼎立

公务员公共基础⽂化历史知识:三国⿍⽴

三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知识呢?店铺⼩编为⼤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化历史知识:三国⿍⽴,⼀起来看看吧!

公务员公共基础⽂化历史知识:三国⿍⽴

⼀、中国古代史-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之三国⿍⽴介绍

220年,曹操的⼉⼦曹丕⾃⽴为帝,定都洛阳,建⽴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蜀国。222年,孙权建⽴吴国,定都建业,三国⿍⽴局⾯形成。

官渡之战、⾚壁之战、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战役”,其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古代史-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之三国⿍⽴相关练习题

三国⿍⽴存在的时间是

A.220~280年

B.222~280年

C.222~265年

D.221~280年

【解析】B

公务员公共基础⽂化历史知识:两晋

⼀、中国古代史-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之两晋介绍

1.西晋

三国后期,随着北⽅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魏国⼒量逐渐强⼤,⽽吴、蜀⽇趋衰落。263年,魏灭蜀。265年,魏权⾂司马炎发动宫廷政变夺取魏政权,建⽴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发兵灭吴,重新统⼀南北。

(1)⼋王之乱

西晋中后期司马⽒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爆发混战,前后历时16年,引发了西晋亡国以及近300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五胡⼗六国时期。

(2)⼗六国时期

⼗六国即五胡⼗六国,⾃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起⾄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在⼊主中原的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许多国家,北魏史学家崔浩取其中⼗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个时期为“五胡⼗六国”。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

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

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被称为三分天下之时。

这个历史进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第三世纪,最初的三国为魏、蜀、吴。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变革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本文将探讨三国鼎

立的历史进程。

一、东汉末年的分裂

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分裂。东汉末年,宦官

专权和皇权削弱,地方豪强割据,社会动荡不安。这种情况导致了政

治和社会的分裂,给了后来鼎立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二、董卓和群雄割据

东汉末年,董卓成为了一个扰乱朝廷的重要角色。董卓是一位权臣,掌握着相当大的军事力量。他通过掌握皇帝与宦官之间的关系,获得

了巨大的权力。他篡夺了皇位,并且以暴力手段改变政权。此后,董

卓遭到了其他诸侯的反对,进一步加剧了分裂局势。

三、刘备、曹操和孙权的崛起

在董卓离世后,形势更加紧张。三国势力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刘备、

曹操和孙权的崛起。刘备是个性格仁厚而有魅力的人物,他自称汉室

宗亲。曹操是久经沙场的杰出军事统帅,他出色地管理着自己的势力。孙权则是东吴的创立者,他在取得势力后,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四、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

壁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役。最终,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导致曹操势

力在中原地区的衰落。这场战役对三国鼎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后

来的格局更加稳定。

五、三国鼎立

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刘备、曹操和孙权确立了各自的势

力范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建立了蜀国,曹操建立了魏国,孙权建立了吴国。三国之间互相对峙,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统一整个中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材解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材解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材解读

一、地位与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主题内容共分四单元二十课,按历史发展的线索由远及近依次展开。《三国鼎立》是第16课,即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讲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共分五课,《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单元的起点和开端。第三单元讲的是秦汉时期的内容,从单元之间的关系来说本课又是第三单元的延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例,感受那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了解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的治国方略及其取得成就,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祸,珍惜当代社会国泰民安来之不易,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二、知识要点

1.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偷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展开战略决战,孙刘联军在吴国将军周瑜的指挥下,火烧曹军战船,乘势攻杀,曹军大败。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战局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南京称帝,国号吴。

三、内容分析

本课由引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等部分组成。

引言以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为线索,以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为切入点,由此导入三国的话题,引导学生以急切的心情了解魏、蜀、吴三国是怎么回事,都经历了哪些战争?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8篇)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8篇)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8篇)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精选8篇)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篇1《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

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

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是指东汉末年的乱世,三国魏、蜀、吴并存的局势。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不仅充满了英勇和草莽豪杰的传奇故事,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介绍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

一、东汉末年的政治背景

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地方豪强割据等问题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黄巾起义、桃园结义等民众自发组织的反抗活动也加剧了朝政的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汉政权的衰落不可避免。

二、三国的形成

1. 曹魏的崛起

东汉末年,曹操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机智,逐渐崭露头角。他先后击败了董卓、

吕布等其他势力,最终成为当时北方最有权势的人物。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位自立,建立了魏国,形成了以曹魏为中心的政权。

2. 蜀汉的兴起

刘备是东汉末年颇有声望的豪杰,他在战乱中组织了一支起义力量,并在激烈

的战争中逐渐壮大。最终,他占领了西南地区的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

3. 东吴的崛起

孙权是东汉末年南方人士中的佼佼者,他继承了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基业,

建立了以江东为中心的政权。在刘备死后,孙权趁机占领了荆州,并开始对北方进行进攻,逐渐壮大了吴国势力。

三、三国鼎立的局面

1. 互相对峙的局势

三国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鼎立的局面,各国势力相当,但并没有能力将其他两国彻底打败。魏国控制了北方的中原地区,蜀国占据了西南的蜀地,吴国则位于江东。三国之间频繁发生冲突,互相进攻、扩张。

2. 三国的政治、军事等发展

在这一时期,三国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曹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修建长城、开展土地整顿等,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政权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推行平均地权、提倡文化教育等。东吴政权则致力于加强海军力量,发展海上贸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 背景: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形同虚设,各地出 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的势力逐 渐壮大起来。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 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 曹操为壮大势力而采取的措施:
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经济上: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发展概况
曹魏重视农耕
屯田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 直重视屯田,发展农 业生产,大力兴修水 利,注意兴修水利, 保护农桑。
翻 车
发展概况
蜀国的治理与开发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发展概况
孙吴开发江南

230年, 孙权派卫温 率船队到达 夷洲,这是 大陆与台湾 联系的最早 记录。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图示小结
东 汉 末 年
军 阀 混 战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魏 西 晋
刘备
赤壁之战 ( 208年)
联合抗曹


孙权
Baidu Nhomakorabea
二、赤壁之战
背景: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 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 国。
2)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 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 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三国鼎立》 课件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三国鼎立》 课件
翻车
翻车
2.(2)阅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孙吴发展的基本史实。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三国的经济发展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 与台湾的联系。
2.(3)阅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讲诸葛亮是怎样治理蜀国的?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4.(定西)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
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 公元2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5.(遵义中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
称帝,吴国建立
政权名称
魏 蜀 吴
建国年代
220年 221年 229年
创建者
(pī)
曹丕
都城(今名)
洛阳
刘备 孙权
成都
建业(南京)
三国的经济发展 2.(1)阅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曹魏的农业发展成就。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注意兴修水利, 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课件

( C ) 13. 《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பைடு நூலகம்借箭”“连环
计”等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一场战役
有关,这场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它是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 D ) 14.|历史解释|《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残忍、阴险,狡 诈和惯用权术,与刘备的为人正直、重德尚义的形象 都被典型化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历史类小 说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C. 正确评价了历史人物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提示: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考虑)
(1)借汉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注重招揽人才(政治)
(2)奖励农耕,实行屯田(经济) (3)官渡之战战胜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军事)
2.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
曹操失败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难题14解析】“曹操的残忍、阴险,狡诈和惯用权术,与刘 备的为人正直、重德尚义的形象都被典型化了”说明脸谱固化 了大众的历史认知,D项正确。小说《三国演义》有艺术加工 的成分,不能真实再现历史、正确评断历史人物,排除A、C 两项;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即会歪曲历史人物的 价值,排除B项。
( C ) 5. 关于曹操兵败赤壁,史学家裴松之评价说:“赤壁之

高考三国历史知识点:魏、蜀、吴三国鼎立

高考三国历史知识点:魏、蜀、吴三国鼎立

高考三国历史知识点:魏、蜀、吴三国鼎立

高考三国历史知识点:魏、蜀、吴三国鼎立

1. 曹操统一北方

董卓之乱:董卓原是临洮(今甘肃岷县)的豪强,曾参加镇压羌人和黄巾大起义。后任并州(治今山西太原)牧,驻河东(今夏县)。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死,何皇后之兄何进任大将军,立皇子刘辩为皇帝,史称少帝。何进被宦官杀死,袁绍率兵全部诛杀大小宦官两千余人。董卓乘机率军入雒阳,废少帝,另立九岁小儿陈留王刘协为帝,即献帝,董卓独揽朝政,袁绍被迫逃出雒阳。次年,关东各州郡牧守、军事集团推举袁绍为盟主,联兵进攻雒阳,讨伐董卓。董卓以武力不敌,就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并裹挟雒阳附近的居民同行。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雒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董卓到长安后,为部将吕布杀死,部属分裂为数支,互相火并,长安城内外的居民死亡逃散,关中一带路无行人。就在此时,汉献帝亦乘机东逃。

董卓西逃后,关东的联盟也随之瓦解。各割据势力开始互相攻杀吞并。几年之后,逐渐形成若干个较强大的割据势力,其中最主要的有占据冀、青、并三州的袁绍,占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占据幽州的公孙瓒,先后占据过徐州的刘备、吕布,占据淮南的袁术,占据荆州的刘表;此外,还有占据益州的刘焉,占据江东的孙策,占据凉州的韩遂、马腾,占据辽东的公孙度等。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曾任东汉太尉。曹操二十岁时,任雒阳北部尉,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收编青州黄巾三十余万人,叫做“青州兵”,加强了他的军事力量。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又把在逃难中的汉献帝迎到许(今河南许昌),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有利地位。

初中历史_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

我的设计原则是: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恰当应用多媒体,服务教学目标

(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

(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课前老师播放了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同学们知道我们播放的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
课本P83。

1、蜀汉的正式国号是“汉”,
实 诸葛亮应自称“汉丞相”。

2、诸葛亮领兵攻打曹魏时曹操
析 已死,不可能率军迎战;“魏”是曹 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因此,曹操
不可能打“魏”的旗号。
三、地区经济的发展
阅读P82—83,完成表格的填写:
地区
内容
作用

屯田:军屯、民屯

吴wenku.baidu.com
曹魏重视农耕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结果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作用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中军事 上居于优势的曹 操为何会失败?
是天意吗?
提示:
提示:
•• 曹曹军军来来自自北北方方,,不不习习惯惯水水战战。。 •• 曹曹操操骄骄傲傲自自满满。。 •• 孙孙刘刘联联军军战战术术正正确确。。 •• 当当时时统统一一全全国国的的条条件件不不成成熟熟。。((根根本本))
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 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
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 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 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 一个英雄。” 依你之见
呢?
课后习题解答p83
• 因为,当时正值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乱 时期,曹操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中,能够 审时度势统一北方,充分展现了其雄才 大略,是那个时候的英雄,顺应了历史 发展潮流。反之,如果在清平社会,曹 操的许多作为和他的个性就未必能够实 现,政治上也很难有大作为。许邵说曹 操是“乱世之英雄”,曹操觉得他还是 讲到了点子上,所以十分高兴。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2、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A的建立者是
曹丕
B的都城在
成都
C的国号是

识 图 题:
A BC


使 通过本堂课学

习习你你有有哪哪些些启
智 慧
启示示??
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 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 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 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 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 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 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 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
1、孙权、刘备势力的壮大
(与此同时,江东孙权继承 父兄基业,举用贤才,基 础稳固。寄居荆州的刘备 得诸葛亮辅佐,正伺机发 展。)
看图说话
三 顾 茅 庐
2、赤 壁 之 战
208年,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 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 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 北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首达台湾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船只
吴-青瓷羊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 地区的联系。
三、地区经济的发展
阅读P82—83,完成表格的填写:
地区 魏
内容 屯田:军屯、民屯
作用
解决军粮, 农民安居
蜀 屯田、都江堰、“木牛流
雄厚经济基础、开
马”、盐铁官营、七擒七纵 发西南、民族融合
乌巢
曹操
三四 万人
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200年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作用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思考: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
统一北方?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重用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3)战术得当 (4)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二、赤壁之战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曹操兵败——无力南下
赤 壁
三股政治 孙权——江东势力发展 势力旗鼓

相当,三

刘备——占据荆州大部
分天下初 露端倪
220年,曹操 死,儿子曹 丕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9年,孙 权称帝,国 号吴,定都 建业。
曹操
1、“壮心”指什么? ——统一全国
2、他最早的功绩是什么? ——统一北方
3、他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1、曹曹操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xié)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 (2)唯才是举
军事上: 官渡之战
(曹操以少胜多, 基本统一北方)
2、
官 渡 之 战
200年
延津
袁 十绍万人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魏 220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pī)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南京)
课本P83。
史 实
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 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 丞相”,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
辨 “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
析 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
第15 课
三国鼎立
看图说史:地图反映东汉末年局势如何?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一、曹操统一北方
曹操 字孟德,
我国古代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 和诗人。
曹操 字孟德,我国古代杰出
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写有《蒿里行》 《观沧海》等诗篇,他用诗抒发了自已革新政治、统一全国的抱负。
魏国修建许多
屯田
水利工程,北
方的生产明显
恢复和发展起
来, “家家丰
足,仓库盈
翻车
溢” 。
三、地区经济的发展
阅读P82—83,完成表格的填写:
地区 魏
内容 屯田:军屯、民屯
作用
解决军粮, 农民安居
蜀 屯田、都江堰、“木牛流
雄厚经济基础、开
马”、盐铁官营、七擒七纵 发西南、民族融合
孟获
吴 开发经营江南、屯田、
孟获
吴 开发经营江南、屯田、
促进江南
首达台湾
经济发展
小结:
曹操
东汉 末年 军阀 混战
孙权
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200年)
赤壁之战 ( 208年) 联合抗曹

220年 曹丕 洛阳

222年 孙权 建业

刘备
221年 刘备 成都
练一练
怎样评价曹操?
*想一想* 为什么称曹操是 “清平之奸贼, 乱世之英雄”?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 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 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 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 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