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柱的方法和技巧
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二: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过柱子经验
过柱经验2008-09-17 20:59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二: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过柱子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 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柱层析使用技巧汇总
柱层析使用技巧汇总柱层析就是通常所说的过柱子,又叫柱色谱,属于色谱法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对于含有多种有机物的混合样品,用重结晶无法提纯时,柱层析法可以说是有机实验中最有效的分离手段。
实验室中常用的是以硅胶和氧化铝做固定相的吸附柱。
硅胶层析法的分离原理是根据物质在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而得到分离,一般情况下极性较大的物质易被硅胶吸附,极性较弱的物质不易被硅胶吸附,整个层析过程即是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过程。
1、硅胶的使用初做柱层析很容易把柱子装得长了或短了,有时还会有大量的硅胶剩余,浪费硅胶,这主要是对硅胶等固定相的使用的量没有掌握。
柱层析用的硅胶一般是100-200目,100毫升硅胶的质量在47克左右,如果装一个直径是2.8 厘米的柱子,可以装18厘米高。
为了避免浪费硅胶和溶剂,最初学习装柱时最好对实验室中各种不同规格的柱子摸摸底。
方法很简单:用量筒量出100毫升干硅胶,直接倒入各种规格的柱子中,敲实,用刻度尺量出硅胶在柱子中的高度,这样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一般在装柱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验所需柱子的高度来调整硅胶的使用量,这样就可以大大地节省硅胶的使用,避免造成没有必要的浪费。
称量硅胶时一般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以上的硅胶。
2、洗脱剂的使用洗脱剂的极性可用薄层层析来确定,一般以待分离样品Rf 值为0.2-0.3为宜。
选择的洗脱剂应该使两相邻物质Rf 值之差最大化。
不要认为在板上爬得高分离的效果就比较好,如果Rf 在0.6,即使相差0.2 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过程,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0.6/0.8 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0.2/0.3)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
有时虽然在薄层板上看到分离的效果很好,但过柱层析时还是很难分开。
这主要的原因就是薄层层析用硅胶比柱层析用硅胶要细得多,所以分离效果好。
解决的办法就是降低洗脱剂的极性,一般柱层析用洗脱剂比薄层层析用的展开剂极性要再降低一倍可以达到比较好的分离效果。
柱层析法-过柱
柱层析技术适用范围:1.样品量要适中(适用于g-公斤级),如果样品量只有几百克至一克,可以考虑使用制备TLC纯化(俗称爬大板),既可以得到良好的分离效果,又可以节省大量的纯化时间。
2.样品要有良好的溶解性,否则会导致化合物在硅胶上极难解析下来,从而导致硅胶柱堵塞。
3.样品在TLC板上产物与杂质点要有一定的分离度,而不是在一个点上,硅胶板的分离效果要高于柱层析,如果硅胶板都显示无法分开的话,尽量不要选择柱层析纯化,而可以考虑使用制备HPLC,SFC或其他分离方法。
操作过程:干法上样为例1.装硅胶:在减压抽滤的状态下,将硅胶加入玻璃柱中,2.抽结实:减压抽气至10min,将硅胶抽实3.上样:将拌好硅胶的样品,加入硅胶上层4.加石英砂:加入缓冲层5.石油醚淋洗:加入低极性溶剂淋洗,开始润柱时,一定要选取低极性的溶剂淋洗,可以充分稀释残留的大极性溶剂,以免色谱带在柱子上出现抢跑现象6.加缓冲球开始过柱装柱:1.选择什么类型的柱子加压柱:速度比较易于控制,但是由于需要在柱子上方加装一个磨口,限制柱子直径至多在10cm左右,约束它的的最大上样量。
适合小于100-200 g产品的纯化。
大尺寸的加压柱难以制作,用起来危险性大。
在公司过柱时,请使用双链球加压减压柱:适用比较广,但是如果控制不好真空度的话,流速会非常快,同时溶剂很大一部分被抽走,适合任何量的过柱, 比加压柱快,需要减小流动相极性过柱(比加压柱小一倍), 不然会导致分离效果差。
常压柱:适用于量大的物料,但流速较慢。
适合大于50-100 g的产品. 常压柱是分离效果最好的,但是时间也最长。
2.选择多大柱子过柱前知道样品的量,伴样硅胶是样品量的1-2倍,柱子中的硅胶是10-30倍这些硅胶在加入柱子后的径高比在1:5-1:10为比较合适的比例。
如果比例太小1:1,1:3,硅胶高度不够,分离度比较差;如果比例太大,1:10,1:20,这样流速会非常慢3.注意事项及技巧过柱前爬板拿标样,并且NMR确认:过柱前,先拿到标样后,再开始过柱,因为在过柱过程中,你得到点往往比爬小板得到点的要多,如果每个点进行确认的话,时间损耗非常大取硅胶时必须带口罩:硅胶吸入肺中,是无法代谢出身体的,会得矽肺病必须时需要碱化硅胶:硅羟基为弱酸性,所以它可以和胺类物质发生反应,从而使化合物难以洗脱下来,需要在过柱前,使用三乙胺或氨甲醇碱化后再开始上样硅胶可以用量筒量取,质量:体积=1:2,节省时间上样:1.上样方式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干法上样:将化合物用低极性溶剂溶解后,加入1-2倍重量的硅胶拌样,而后璇干成砂状,具良好流动性,这种上样的优点是易于操作,谱带比较整齐,但一定注意的是化合物是否有热固稳定性。
过柱子日常经验大全
[转帖]有机化学常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题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3、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
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也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因为是schlenk操作,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schlenk,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很容易是样品分解,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
5、关于操作问题。
5.1 装柱。
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
有机化学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二: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过柱子的方法[指南]
1.称量。
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
干硅胶的视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
2。
搅成匀浆。
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
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
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3。
装柱。
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4。
压实。
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5。
上样。
干法湿法都可以。
海沙是没必要的。
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
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6。
过柱和收集。
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
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
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一馏分;1-2g上样量,50g 硅胶(200-300目),20-50ml收一馏分。
7。
检测。
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
8。
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
可除去氢谱1.5ppm左右所谓的“硅胶”峰。
关于柱层析和TLC之我的体会(转载)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
过柱的方法和技巧
关于过柱得实验方法与技巧(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就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常说得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得就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得吸附柱.由于柱分得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得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得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得时间,但就是会减低柱子得塔板数。
所以其她条件相同得时候,常压柱就是效率最高得,但就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得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就是有得。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得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就是由于大量得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得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得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得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得感情,但就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得念头了。
加压柱就是一种比较好得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得快些。
压力得提供可以就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得就行).特别就是在容易分解得样品得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得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得有机化2、关于柱子得尺寸,应该就是粗长得最好合物得分离中就是比较适用得。
ﻫ柱子长了,相应得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得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得减小了分离得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得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得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得柱子要牺牲比较多得硅胶与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得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现在见到得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就是样品量得30~40倍,具体得选择要具体分析。
过柱子经验
过柱经验2008-09-17 20:59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杂质相差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也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因为是schlenk操作,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schlenk,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很容易是样品分解,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关于湿法、干法上样;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很多样品在上柱前是粘乎乎的,一般没关系;可是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而样品本身又是比较好的固体才会发生,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如果不能重结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的;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样品和硅胶的量有一种说法是1:1,我觉得是越少越好,但是要保证在旋干后,不能看到明显的固体颗粒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溶剂的选择;当然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环保的了;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的,太贵了,除非特别需要不要用不然银子哗哗的,流的比淋洗剂还快,不过因为极性很小,有时还是非它不可;乙醚也可以用,但是就是容易睡觉,注意保持清醒别让溶剂流干了,那样柱子也就不爽了;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甲醇,据说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了;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大包装的便宜嘛,我们这里是用10升或25升的塑料桶装的,就要注意这些工业品的纯度是较低的;经常能够从送来的大桶底部看见有色的杂质,其他的杂质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比较严格的柱分时就要对溶剂重蒸;当然过原料时就可以免去这一步了,反正下面还有提纯的方法;另外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缺点是要消耗一定的人工;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不同会导致极性的变化,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来越大了;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的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和你下面要过的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关于操作问题1 装柱;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2 加样;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3 淋洗剂的选择;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左右的比较好;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即使相差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4 样品的收集;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wuwu;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5 最后的处理;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过柱经验关于操作问题;装柱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加样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淋洗剂的选择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左右的比较好;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即使相差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样品的收集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wuwu;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最后的处理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另外,再过柱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气泡,一是和使用的溶剂有关,如果是易挥发的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在室温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在室温高的时候,可以选择沸点较高,挥发相对小的溶剂;还有,使用混合溶剂时,使用的两种溶剂的沸点应该相差不大,如: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而乙醚却要选择30-60的石油醚;二是:不论是用带砂板的还是塞棉花的,在装柱之前,都要将空气用加压的方法将空气排干,这样就可避免柱中有空气过柱子需要耐心,不要着急;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一、装柱装柱子添硅胶时,常用的有两种方法:即湿法装柱和干法装柱,二者各有优劣;不论干法还是湿法,硅胶称为固定相更为广义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硅胶固定相的高度一般为15cm左右长度没有绝对之说,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制备的大柱可以长达一米,太短了可能分离效果不好,太长了也会由于扩散或拖尾导致分离效果不好;湿法装柱是先把硅胶用适当的溶剂拌匀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压土方法可以用养鱼的氧气泵加压或是用氮气,当然不加压也可以用淋洗剂"走柱子",本法最大的优点是一般柱子装的比较结实,没有气泡; 我一般都用湿法装柱干法装柱则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胶,然后再轻轻敲打柱子两侧湿法也要敲的,效果好点,至硅胶界面不再下降为止,然后再填入硅胶至合适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这样就会使得柱子装的很结实一般柱子不敢用油泵抽,怕把柱子抽裂了;接着是用淋洗剂"走柱子",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通常上面加压,下面再用油泵抽,这样可以加快速度;干法装柱较方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走柱子"时,由于溶剂和硅胶之间的吸附放热可以用手摸柱子明显感觉到梯度洗脱时,湿法装柱也会出现该情况,比较不好处理,可以缓慢改变溶剂,且置于通风处,容易产生气泡,这一点在使用低沸点的淋洗剂时如乙醚用乙醚最最明显,二氯甲烷更为明显;虽然产生的气泡在加压的情况下不易察觉,但是,一旦撤去压力,如在上样、加溶剂等操作的时候,气泡就会释放出来,严重时,整个柱子变花,样品不可能平整地通过,当然也就谈不上分离了;解决的办法是:第一、硅胶一定要压结实;第二、一定要用较多的溶剂"走柱子",一定要到柱子的下端不再发烫,恢复到室温后再撤去压力;也有介绍在硅胶的最上层填上一小层石英砂我一般垫张滤纸,撒上石英砂,再放些棉花,防止添加溶剂的时候,使得样品层不再整齐;但我的感觉是如果小心上样,添加溶剂,则没有这个必要;二、上样上样也有干法和湿法之分:干法也称硅胶制沙就是把待分离的样品用少量溶剂溶解后,在加入少量硅胶,拌匀后再旋去溶剂;如此得到的粉末再小心加到柱子的顶层;干法上样较麻烦,但可以保证样品层很平整;我一般喜欢用这种方法,除非不能用湿法上样就是用少量溶剂最好就是展开剂,如果展开剂的溶解度不好,则可以用一极性较大的溶剂,但必须少量将样品溶解后,再用胶头滴管转移得到的溶液,沿着层析柱内壁均匀加入;然后用少量溶剂洗涤后,再加入;湿法较方便,但不溶剂让其完全被硅胶均匀吸附,不容易跑的很平整柱层析关键在于柱子是否装好这是最大影响因素和淋洗剂是否选择恰当;而淋洗剂的选择则是通过TLC确定;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TLC作用还是很大的的作用除了跟踪反应进程,检测试剂和原料纯度外,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为柱层析选择适当的淋洗剂;上样完毕后,接着即用淋洗剂淋洗;淋洗剂一般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由于层析柱和薄板的不同,即使两者使用的硅胶都相同,但是在把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用在柱层析时,也显得极性偏大,所以要稀释一倍,但又不能稀释太多,否则成了靠扩散作用来分离,效果也不会好;这一点很实用,不过有些特殊情况也不一定,如果要保险可以先做根小柱子跑一下,这样最安全,就是花点时间三、收集主要依靠TLC据说国外有石英柱,直接用荧光灯照能看出来,不过太贵了,在国内不一定适用,需要切记的是:第一、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因此在寻找展开剂时,多尝试几种比例不同,成分不同的展开剂;展开剂的极性太小,点分不开,极性太大,也分不开.一般以目标产物的Rf值在左右为最佳;第二、点不能点得太浓在最后时应该点的浓点,这样看看有无收尽产品,否则容易重叠,不易判断,因为如果两个点相近的话,一浓就变成一个点了;第三、板上点的展开的清晰程度和溶剂的极性和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关,只有两者比较合适才能有一个交好的分离效果;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这是首选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不行可以尝试两两混合,三者混合,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最好是换溶剂;在利用TLC跟踪反应时,在点板的时候往往是反应体系的混和溶液点一个点A,每种难挥发的原料各点一个点B,C, D等等,然后所有的原料和反应体系的混合溶剂再共同点一个混合点X,这些点在板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A X B C D这样的好处是展开后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个点的位置,把A这个点展开后的各个层份的点与B,C,等原料比较,从而判断原料消失没有,点混合点X的目的在于,方便观察,因为有时候,板展开后,各点的位置有些变形,或者由于边缘效应等等,使得判断不易;我喜欢用小板,跑的快,很快见到结果,为了避免小板的边缘,用机器板较好利用TLC判断物质的纯度时,如果不能完全确定,可以再结合其他检测手段,如NMR,因为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但有趣的是,由于H-NMR可鉴别的纯度也就在95%左右,有时候H NMR现示较纯的东西,一点板就会发现有几个点;所以,两者要结合使用;如果有标准品或是以前做过的,对个对照最方便;。
过柱子的技巧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过柱的方法和技巧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杂质相差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3、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也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因为是schlenk操作,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schlenk,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很容易是样品分解,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4、关于湿法、干法上样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很多样品在上柱前是粘乎乎的,一般没关系;可是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而样品本身又是比较好的固体才会发生,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如果不能重结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的;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样品和硅胶的量有一种说法是1:1,我觉得是越少越好,但是要保证在旋干后,不能看到明显的固体颗粒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溶剂的选择;当然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环保的了;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的,太贵了,除非特别需要不要用不然银子哗哗的,流的比淋洗剂还快,不过因为极性很小,有时还是非它不可;乙醚也可以用,但是就是容易睡觉,注意保持清醒别让溶剂流干了,那样柱子也就不爽了;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甲醇,据说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了;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大包装的便宜嘛,我们这里是用10升或25升的塑料桶装的,就要注意这些工业品的纯度是较低的;经常能够从送来的大桶底部看见有色的杂质,其他的杂质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比较严格的柱分时就要对溶剂重蒸;当然过原料时就可以免去这一步了,反正下面还有提纯的方法;另外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缺点是要消耗一定的人工;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不同会导致极性的变化,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来越大了;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的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和你下面要过的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5、关于操作问题;装柱;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加样;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淋洗剂的选择;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左右的比较好;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即使相差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样品的收集;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wuwu;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最后的处理;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另外,再过柱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气泡,一是和使用的溶剂有关,如果是易挥发的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在室温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在室温高的时候,可以选择沸点较高,挥发相对小的溶剂;还有,使用混合溶剂时,使用的两种溶剂的沸点应该相差不大,如: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而乙醚却要选择30-60的石油醚;二是:不论是用带砂板的还是塞棉花的,在装柱之前,都要将空气用加压的方法将空气排干,这样就可避免柱中有空气过柱子需要耐心,不要着急;求助:萃取时严重乳化,求解决方法我正在做一个产品,产物需用稀盐酸溶液提取有机溶剂中的产物,产物与HCL成盐后溶解在水相中,但在此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严重的乳化现象,极难分液,共提取三次,不定在哪次产生乳化,求助:如何避免乳化乳化后如何处理谢谢;常用方法:1,长时间静置2,加入少量电解质如氯化钠破乳或增大水相比重使两相分离3,若因溶液呈碱性,可加入少量酸,反之加碱4,过滤5,加入乙醇或磺化蓖麻油等破乳剂有关氰化钠、氰化钾我就要用大量的氰化钠、氰化钾了,好害怕;有人能给我点建议吗如何防护容器如何处理硫酸亚铁可以用,但是生成的铁离子络合物遇见酸还是会有HCN生成,建议用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或H2O2氧化安全第一任何情况下不要在酸性条件下使用做好劳动防护措施,手有伤口一定小心如反应对水没有要求,可以用92%的NaCN,含一定的水,呈湿粉状后处理还是次氯酸钠好用一些1.解毒剂:亚硝酸异戊酯,口服或注射分享5% Pd/C 催化剂的制备将10%的硝酸和活性碳粉末混合均匀,并在蒸汽浴上煮2~3 h,过滤,用水洗净硝酸后,于100~110 ℃烘干;称取11.5 g处理过的活性碳,悬浮在 mL水中,水浴加热至80 ℃,加入溶有0.9 g氯化钯的 mL浓盐酸与 mL水的混合液,然后再加入37%甲醛溶液 mL;搅拌下滴加30%的NaOH水溶液,直至反应液呈碱性,继续搅拌5 min;过滤,滤饼用水洗涤10次,然后将滤饼置于空气中晾干,即得5% Pd/C催化剂,再移至装有KOH的干燥器中贮存;求助胺类化合物的分离我在做一个仲胺与取代叔胺反应生成叔胺的反应;后处理非常麻烦,TLC的条件是CHCl3:Me oH=10:1, 我用CHCl3:MeOH=100:5, 100:3, 100:1均含%Et3N过了三次柱了,还是没得到纯的产品;反应混合物里面有四个点,产物是第三个点,和第二个点距离非常近;有没有哪位仁兄有处理胺类化合物柱色谱分离的技巧可否指点一二提前致谢我现在猜测产物叔胺可能也溶解于水,所以我用Chcl3提取的效率一直不太高;首先,体系用二氯甲烷和甲醇会好一些,最好含有1%7N氨甲醇溶液,毒性小,容易旋干;第二,提取时,水相要点板监控;最好也用二氯甲烷;如果不行加一点thf.第三,用反相硅胶过试试;原创NBS溴化反应谁做过,求助NBS溴化反应谁做过,求助反应过程需氮气保护,我的三口瓶一口通氮气,中间口接回流冷凝管,另一口磨口塞塞住,但该塞密封性不好,结果没有半个小时,加入的4毫升四氯化碳就不见了看来下次要用气球作氮气保护另外,不断吹出的氮气也会带走溶剂还没做后处理,不知产率有多少1你的引发剂是什么用AIBN时,其裂解温度为67度,选用CCl4没错.用过氧二苯甲酰时,其裂解温度为95度,选苯则较好.2反应不用氮保护亦可以的.3要注意过程点板监控,原料和产物极性相差较小.实在不想打字,就说这几点.楼上的不要乱说哈.来曲唑的性质Monograph Number:5469Title:LetrozoleCAS Registry Number:CAS Name:4,4-1H-1,2,4-Triazol-1-ylmethylenebisbenzonitrileAdditionalNames:1-bis4-cyanophenylmethyl-1,2,4-triazole;4-1-4-cyanophenyl-1-1,2,4-triazo l-1-ylmethylbenzonitrileManufacturers' Codes:CGS-20267Trademarks:Femara NovartisMolecular Formula:C17H11N5Molecular Weight:.Percent Composition:C %, H %, N %Literature References:Nonsteroidal aromatase inhibitor; structurally related to fadrozole, .Prepn:R. M. Bowman et al., EP 236940; eidem, US 4978672 1987, 1990 both to Ciba-Geigy.Pharmacology:A. S. Bhatnagar et al.,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37, 1021 1990.Clinical suppression of estrogen biosynthesis:L. M. Demers et al., ibid. 44, 687 1993.EIA and HPLC determn in biological fluids:C. U. Pfister et al., J. Pharm. Sci. 83, 520 1994.Clinical evaluation in breast cancer:A. Lipton et al., Cancer 75, 2132 1995.Properties:mp 181-183Melting point:mp 181-183°Therap-Cat:Antineoplastic.求助格氏试剂的实验室制法~所有溶剂、试剂、仪器均经过干燥/烘干处理;无水乙醚或者THF,加 eq镁屑,惰性气体保护,温热有些非常活泼的用室温甚至冰冷条件下滴加约1/10的卤代烃,引发格氏反应镁屑上冒小泡泡,如果引发不易,可以加热至微弱回流或者加少量的碘;引发后缓慢滴加剩余的卤代烃,过快会猝灭格氏反应或者引起偶联;加完所有的卤代烷后微弱回流1小时,绝大多数的镁屑会反应完全,体系为灰色近透明液体;降温后有可能析出格氏试剂沉淀,如果漏气也会出现沉淀物;残余的镁屑,如果很少,可以不经处理,直接进行下步反应;如果镁的投料当量较大有时用~ eq,可以将格氏试剂静置后吸取上清液或者压滤至新的反应瓶中;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制法没本质的差别;一种金属有机化合物,通式RMgXR代表烃基,X代表卤素;1901年由格利雅首次使用卤代烃R X与镁在醚类溶液中反应制得;又称格利雅试剂;格氏试剂广泛用于有机合成中,从RMgX可以制得RH、R-COOH、R-CHO、R-CH2OH、R-OH、和RnMn为金属的化合价,M为其他金属;在合适的情况下,RMgX还能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发生共轭的加成反应; 格氏试剂的制法是将卤代烃常用氯代烷或溴代烷乙醚溶液缓缓加入被乙醚浸泡着的镁屑中,加料速度应能维持乙醚微沸,直至镁屑消失,即得格氏试剂;反应是放热的,如果反应起动迟钝,可加一小粒碘来启动,一旦反应开始,乙醚发生沸腾后,乙醚的蒸气足以排除系统内空气的氧化作用,但不允许有水;格氏试剂易与空气或水反应,故制得后应就近在容器中反应;氯乙烯和结合在烯碳上的氯不能在乙醚中与镁反应,如用四氢呋喃代替乙醚,可制得氯化乙烯基镁试剂;这种试剂有人称为诺曼试剂;为了更好地启动镁与卤代烃的反应,可用少量1,2-二溴乙烷代替碘,特别是乙醚中如有少量水时,二溴乙烷与镁很快反应,生成溴化镁和乙烯,溴化镁有去水干燥作用,新鲜的镁与给定的卤代烃就可反应生成需要的格氏试剂;各位照上面的做法和你门所说的那种更简单更容易制取呢警钟长鸣回收四氢呋喃发生爆炸,17人受伤昨日上午8时15分左右,位于上虞市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的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上虞分公司503车间Ⅰ工段搪玻璃反应釜在回收氢呋喃过程中,发生一起爆炸事故,事态于8时45分得到控制;此次事故共有17人因灼伤被送往医院治疗,其中15人转入绍兴第二医院接受治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金如,副市长俞永谷获悉后,立即带领卫生等有关部门领导前往绍兴第二医院探望受伤人员,并责令有关部门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事故发生后,上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上虞市政府有关领导带领公安、消防、安监、环保、质监、卫生和园区管委会等相关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启动应急预案,开展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上虞市卫生局、化工园区管委会全力协助事发单位积极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治工作;事故得到控制后,经环保部门检测,大气已符合环境质量标准,急救用水已启动应急系统,全部废水正纳入企业污水处理站处理并送市污水处理厂处理;与此同时,上虞市已责令事发单位立即停止事发车间生产活动,妥善处理好应急废水收集等相关工作,并保护好事故现场,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张金如要求:一、组织力量全力救治受伤人员、确保受伤人员得到有效救治;二、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及时做好稳定工作,严防次生事故发生;三、抓紧查明事故原因,查清责任,同时要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危险化学品从业企业的安全整治力度,要组织力量对事故隐患进行一次再排查、再整改,加快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我们公司也生产过四氢呋喃,对这产品性质有所了解,反生火灾的最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 1在生产中引入了氧化引发剂,蒸馏时发生氧化聚合,这种情况可能性最大又最难确诊.2静电效应,有一定可能,但因四氢呋喃有一定的导电性,生产设备又是钢质,可能性相对较少.3加热过快,导致冷凝也有可能但应是引起冲料.如是原因一,没有真正的行家,最后将不了了之;求助关于柱层析的几个问题各位GG,JJ 们你们好,我是新成员;我现在在韩国学习;本科的时候我学得是生物,没想到过来之后转学了化学,很多东西不会,很郁闷;我学的是,天然产物的分离提取;来了半年,只上了三根柱子;无意中进了咱们论坛,学到了关于柱层析的很多知识;先对GG,J J们表示感谢;最近我又开始了新一轮样品的分离,可是柱子重上了三遍效果都不好;我做的是Hexane Fra ction的分离,用的是hex-EA分离系统,我用湿法装柱,湿法上样;第一天晚上,装好了柱子,上了样,结果第二天一看,柱子上半部分花了,很郁闷,只能用甲醇洗下样品重装;我的样品是油状的,猜测可能是油隔绝了柱子和外界接触晚上溶剂挥发,因为不通气导致柱子变花第二次装柱前,我先看了咱们论坛里所以关于柱层析的贴子,觉得也可能是装得柱子不紧;所以,这次我用了个小的气泵加压,装的感觉挺不错的;结果上样后,油状的样品导致洗脱剂与柱子隔绝,打开下边的阀门后洗脱剂根本不流;只好用小气泵将样品推进柱子……样品进入柱子后,随着洗脱剂流动,柱子整个变花了;这几天一直很沮丧;今天鼓起勇气重新又做了一遍,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不好意思,说了一下我的情况,耽误了大家很时间;我总结了一下,有几个问题想问大家;问得有点白痴,让大家笑话了;我的问题是:1、在选好洗脱的溶剂体系后,是如何确定洗脱比例的是不是TLC先大体3:1低极性:高极性整体走样品,看看大体有多少斑点,然后再进一步用TLC测试,选用斑点RF约0;3的比例也就是说,每次走溶剂之前是要做过很多TLC测试的吗2、常压装柱子的时候可以加压吗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比如使柱子不均匀等3、跑柱子的时候我用紫外灯照,发现色带不是很整齐,是柱子装的不好,还是大家做的时候也这样我还在跑着柱子呢,先想起来这几个;希望大家指导,谢谢了1. 根据柱层析洗脱的要求,最好是先从低极性溶剂,如石油醚或正己烷开始,逐步加大洗脱剂极性,进行梯度洗脱,这样的效果比单一洗脱剂要好;2. 柱子在装填和过柱时,加压很有必要,有利于柱子装实;3.跑柱时用紫外灯效果一般很差,你需要将洗脱液分别点TLC确定;另外, 根据你的柱子变花的情况,我怀疑你的样品在洗脱剂中的溶解性比较差;加压过柱时,补加洗脱液前应该缓慢排除柱内气体,如果排气过急很可能导致柱子变花;增大极性时如果前后极性相差较大也可能导致柱子变花柱子温度升高导致;建议柱子装好后先常压流一段时间,这样色带会相对整齐一些;柱子装好以后洗脱剂难以流下的话,可以用毛细管将吸附了样品的硅胶层轻轻搅拌,但不要破坏与柱子的层面,然后再加一层石英砂或粗硅胶,洗脱剂难以流下可能是上样时溶液的浓度太高或者油状物没有溶解完全直接吸附在硅胶上导致;建议柱子装好以后不要放置过夜,夏天温度高溶剂容易蒸发使柱子内出现大量气泡,如果要过夜应保存在18摄氏度左右的温室里;欢迎新成员加入楼主的问题,在论坛很多帖子里都有讨论;建议你以“柱层析”为关键词搜索本论坛;1、洗脱剂的选择,一般是以第一个点在TLC上Rf值~为基础,稀释一倍进行第一个样品点的洗脱,并在洗脱下第一个点后更换下一个点的洗脱极性~稀释一倍;2、变花是由于柱子中气泡的存在,放置过夜和过快更换洗脱极性都会产生气泡;装柱子时一定要搅拌使得硅胶中的气体尽量拍干净;二氯甲烷、乙醚等低沸点溶剂很容易“走花”,所以最好用高沸点的同类溶剂代替;更换极性时,我一般从50:1到20:1是逐渐更换的,就是先到40:1,30:1在到20:1;这样更换,放热就不明显;3、柱子在柱头堵了造成流速极慢,应该用洗脱剂溶解样品后上样,而不能单独将油上样;如果洗脱剂不溶,可以用低极性的二氯甲烷或者甲苯溶解;如果还不行,就得考虑用拌样方式上样;关于为什么最好溶解上样而不是直接将油上样,也有讨论;4、色带走不齐,很大程度是由于装柱子不紧造成的,也可能是上样是破坏了硅胶表层的平面性造成的;5、柱层析是典型的实验科学,走得多了,自然明白;以上种种,在论坛的很多帖子中都有详细的讨论;乙酸酐的纯化问题最近要用乙酸酐和格式试剂做酰化反应,乙酸酐中的杂质乙酸会干扰反应,所以需要纯化;查了一下,发现有加五氧化二磷回流后重蒸的,也有用Mg除乙酸80度的,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效果比较好,又容易操作一楼的问题是除去醋酐中微量的醋酸,所以采取分馏的方法或甲苯共蒸的方法都不可取,加五氧化二磷回流后重蒸是正解,我们平常都是这样做的产物过滤太难,有何高招我在甲醇钠溶液中环合得到的嘧啶产物,蒸掉甲醇后,加水溶解,盐酸中和后得到的固体产物很难过滤抽滤和离心都很困难,是不是因为含盐量太高由什么办法能使产物容易过滤可能是体系中的有机杂质太多了,一调酸有机物全出来了;建议你在调酸之前,用有机溶剂将碱性体系中的杂质提取出来一点,这样调酸的化出来的产物纯度高,应该会容易抽滤的还有一点在调酸后如果析出的是油状物的话,适当增加搅拌时间,这样油状物可能会变成固体,这样就很容易抽滤了这种情况在生产中非常常见,除了以上二位朋友提的意见外,通常用的方法有1、PH值调节完成后升温回流一定时间再冷却,使结晶粒变粗,对绝大部分热稳定性较好的物质都有良好的效果;2、改变溶剂体系;3、超声波释晶,效果显着但得不到良好的晶型;4、采取慢速自然过滤;回复楼上的1问题:杂质是指你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不是你想要的东西溶解在碱性的体系中,一调酸就会析出来,影响你的产品的纯度和抽滤;虚心求教降温方法。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与技巧
无意中找到这个感觉很不错。
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能源化工]过柱子的方法
1.称量。
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
干硅胶的视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
2。
搅成匀浆。
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
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
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3。
装柱。
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4。
压实。
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5。
上样。
干法湿法都可以。
海沙是没必要的。
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
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6。
过柱和收集。
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
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
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一馏分;1-2g上样量,50g硅胶(200-300目),20-50ml收一馏分。
7。
检测。
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
8。
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
可除去氢谱1.5ppm左右所谓的“硅胶”峰。
关于柱层析和TLC之我的体会(转载)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
实验室常规操作经验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
实验室常规操作经验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实验室常规操作经验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 0.5 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 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 3040 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 rf 在 0.20.4杂质相差 0.1 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 200 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 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 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 3cm 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过柱子经验
过柱子经验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过柱经验2008-09-17 20:59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过柱需要注意事项
过柱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分离技术,也称为色谱法。
在过柱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柱子的选择: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柱子,保证分离效果。
2. 填料的选择:根据待分离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填料,以提高分离效果。
3. 流动相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流动相,以保证待分离物质在柱子上的保留时间合适,提高分离效果。
4. 流速的控制:控制合适的流速,以保证待分离物质在柱子上的分离效果。
5. 样品的处理:对待分离的样品进行适当处理,去除杂质,提高分离效果。
6. 柱子的清洗:在过柱后,对柱子进行彻底清洗,以去除残留的杂质和污染物,保证下一次过柱的分离效果。
7. 操作规范:遵循正确的操作规范,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柱子损坏或分离效果不佳。
8. 安全注意事项:注意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溶剂等。
9. 记录与总结:及时记录过柱过程中的数据和现象,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不断提高过柱效果。
10. 维护与保养:定期对柱子进行维护和保养,延长其使用寿命。
总之,过柱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操作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过柱得实验方法与技巧(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就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常说得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得就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得吸附柱。
由于柱分得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得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得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得时间,但就是会减低柱子得塔板数、所以其她条件相同得时候,常压柱就是效率最高得,但就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得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就是有得。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得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就是由于大量得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得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得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得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得感情,但就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得念头了。
加压柱就是一种比较好得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得快些。
压力得提供可以就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得就行)。
特别就是在容易分解得样品得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得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得有机化合物得分离中就是比较适用得。
ﻫ2、关于柱子得尺寸,应该就是粗长得最好柱子长了,相应得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得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得减小了分离得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得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得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得柱子要牺牲比较多得硅胶与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得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得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就是样品量得30~40倍,具体得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与杂质分得比较开(就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
2~0。
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得样品,用2cm×20cm得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得直径,比如用3cm得,也可以减小淋洗剂得极性等等。
3、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得产品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与一次,因为溶剂与硅胶饱与时放出得热量有可能就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得就是敏感得东东,小心不为过。
也就是因为分离得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得,遵循schlenk操作、至于就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
因为就是schlenk操作,所以点板就是个问题,如果样品就是显色得,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瞧柱子上得色带就行了。
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得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
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schlenk,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得全收集到。
无水无氧柱中用得比较多得就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
因为硅胶中有大量得羟基裸露在外,很容易就是样品分解,特别就是金属有机化合物与含磷化合物。
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与酸性得,选择余地比较大,但就是比硅胶要贵些。
听说有个方法,就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
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4、关于湿法、干法上样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很多样品在上柱前就是粘乎乎得,一般没关系。
可就是有得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就是比较大量得样品才会出现,就是因为硅胶对样品得吸附饱与,而样品本身又就是比较好得固体才会发生,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得产品后再柱分,如果不能重结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得。
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得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就是一个很长得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样品与硅胶得量有一种说法就是1:1,我觉得就是越少越好,但就是要保证在旋干后,不能瞧到明显得固体颗粒(那说明有得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
溶剂得选择。
当然就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环保得了、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
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得,太贵了,除非特别需要不要用不然银子哗哗得,流得比淋洗剂还快,不过因为极性很小,有时还就是非它不可。
乙醚也可以用,但就是就就是容易睡觉,注意保持清醒别让溶剂流干了,那样柱子也就不爽了。
二氯甲烷也有用得,但就是要知道,它与硅胶得吸附就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得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得时候会好一些。
甲醇,据说能溶解部分得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得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
其她得溶剂用得相对较少,要依个人得不同需要选择了。
由于某些原因,用到得淋洗剂多就是大包装得(便宜嘛),我们这里就是用10升或25升得塑料桶装得,就要注意这些工业品得纯度就是较低得。
经常能够从送来得大桶底部瞧见有色得杂质,其她得杂质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比较严格得柱分时就要对溶剂重蒸、当然过原料时就可以免去这一步了,反正下面还有提纯得方法。
另外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缺点就是要消耗一定得人工。
这里要注意得就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得就是减压旋蒸,石油醚与乙酸乙酯得比例由于挥发度得不同会导致极性得变化,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来越大了。
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得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与您下面要过得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
5、关于操作问题。
5.1装柱。
柱子下面得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得,可以采用四氟节门得。
干法与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
装完得柱子应该要适度得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得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
书中写得都就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得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
当然如果您装得柱子总就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
但就是柱子更忌讳得就是开裂,甭管竖得还就是横得,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5.2 加样。
用少量得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得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得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就是白色得了。
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得溶剂与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
5。
3淋洗剂得选择、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rf0、2~0、3左右得比较好。
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得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0.6,即使相差0、2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就是一个多次爬板得状态,可以通过公式5。
4 样品得收集。
得比较:0、6/0。
8一次得分离度,肯定不如(0、2/0.3)得三次方或四次方大。
ﻫ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得原理就是一个吸附与解吸得平衡。
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得吸附比较强得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得点先出,而前面得点后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
另外,收集得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就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wuwu。
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
5.5最后得处理。
柱分后得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得溶剂,其中得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得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得杂质就是溶在溶剂里得,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另外,再过柱得时候,有时会出现气泡,一就是与使用得溶剂有关,如果就是易挥发得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在室温稍高得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在室温高得时候,可以选择沸点较高,挥发相对小得溶剂。
还有,使用混合溶剂时,使用得两种溶剂得沸点应该相差不大,如:乙酸乙酯与石油醚(60~90),而乙醚却要选择30—60得石油醚。
二就是:不论就是用带砂板得还就是塞棉花得,在装柱之前,都要将空气用加压得方法将空气排干,这样就可避免柱中有空气!过柱子需要耐心,不要着急。
求助:萃取时严重乳化,求解决方法我正在做一个产品,产物需用稀盐酸溶液提取有机溶剂中得产物,产物与HCL成盐后溶解在水相中,但在此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严重得乳化现象,极难分液,共提取三次,不定在哪次产生乳化,求助:如何避免乳化?乳化后如何处理?谢谢。
常用方法:1,长时间静置2,加入少量电解质(如氯化钠)破乳或增大水相比重使两相分离3,若因溶液呈碱性,可加入少量酸,反之加碱ﻫ4,过滤5,加入乙醇或磺化蓖麻油等破乳剂有关氰化钠、氰化钾我就要用大量得氰化钠、氰化钾了,好害怕。
有人能给我点建议不?如何防护?容器如何处理?硫酸亚铁可以用,但就是生成得铁离子络合物遇见酸还就是会有HCN生成,建议用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或H2O2氧化!安全第一!任何情况下不要在酸性条件下使用做好劳动防护措施,手有伤口一定小心如反应对水没有要求,可以用92%得NaCN,含一定得水,呈湿粉状后处理还就是次氯酸钠好用一些1.解毒剂:亚硝酸异戊酯,口服或注射[分享]5%Pd/C 催化剂得制备将10%得硝酸与活性碳粉末混合均匀,并在蒸汽浴上煮2~3 h,过滤,用水洗净硝酸后,于100~110℃烘干、称取11.5 g处理过得活性碳,悬浮在136.0 mL水中,水浴加热至80 ℃,加入溶有0.9g氯化钯得2、3mL浓盐酸与5。
7mL水得混合液,然后再加入37%甲醛溶液0、9 mL。
搅拌下滴加30%得NaOH水溶液,直至反应液呈碱性,继续搅拌5 min。
过滤,滤饼用水洗涤10次,然后将滤饼置于空气中晾干,即得5%Pd/C催化剂,再移至装有KOH得干燥器中贮存。
[求助] 胺类化合物得分离我在做一个仲胺与取代叔胺反应生成叔胺得反应。
后处理非常麻烦,TLC得条件就是CHCl3: MeoH=10:1, 我用CHCl3:MeOH=100:5, 100:3,100:1(均含0.2%Et3N)过了三次柱了,还就是没得到纯得产品。
反应混合物里面有四个点,产物就是第三个点,与第二个点距离非常近。
有没有哪位仁兄有处理胺类化合物柱色谱分离得技巧?可否指点一二?提前致谢!我现在猜测产物叔胺可能也溶解于水,所以我用Chcl3提取得效率一直不太高。
首先,体系用二氯甲烷与甲醇会好一些,最好含有1%7N氨甲醇溶液,毒性小,容易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