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A组1.根据拼音写汉字。
领wù( ) páng huáng( ) 袖手旁guān( ) 2.下列词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袖手旁观一帆风顺B.格物致知豪无选择C.推之四海传之万世D.寻求真理学术权威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中国学生自然科学传统教育社会环境第1页共9页B.抽象思维轻视实验一帆风顺没有准备C.做研究作主张出主意显微镜D.经书里说盲目接受栽种竹子袖手旁观5.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________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________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________派军队侵占台湾,________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
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
A.尽管可是只是才B.如果那么不仅而且C.尽管但是不仅而且D.如果那么只有才培养自己的“静能量”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
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
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
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
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第2页共9页茶中滋味。
部编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附答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埋没.(mò) 彷.徨(páng) 缅.怀(miǎn)探chá(察) xuān(宣)告jiǎn(检)讨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若你想看到一朵花的生长过程,最好亲自裁种一棵。
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解析:B.“错”应写为“措”;C.“裁”应写为“栽”;D.“凡”应写为“帆”。
) 3.(2018·天津)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朱自清曾这样赞美春天:“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解析:C.这是选择疑问句,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B.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C.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D.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忍。
(解析:B.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只要……就……”或“只有……才……”;C.搭配不当,应将“提高”改为“展现”;D.有歧义,可改为“李娟性格懦弱的母亲”。
)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B)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A.①④⑤②③B.③②①⑤④C.④⑤③①②D.④③①⑤②6.阅读下面的图片,请结合图一和图二,写出两条信息。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基础题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 丁肇.中(zhào )埋没.(mò )没.(méi)有B. 彷.徨(páng)中庸.(yōng)测量.(liáng)C. 相濡.以沫(rú )儒.家(rǔ )孺.子(rú )D. 华裔.(yì )论.语(lún)议论.(lùn)2.下列划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格.物(推究)有鉴.于此(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齐.家(整治)B. 致.知(获得)领悟.(明白,理解)不知所措.(处理)C. 肇.事(发生,引起)清.谈(清淡的)治.国(治理)D. 推.之于四海(推广,延伸)袖.手旁观(藏在袖子里)修.养(在学问、品行方面学习和锻炼)3.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4.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三自然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 第四自然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 第七自然段以“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 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创同步练习(含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力及答案一.常识堆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领会( ) 徘徊( )( ) 冷眼旁观( )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1.冷眼旁观一往无前 B.格物致知豪无挑选[来历:Z,xx,]C.推之四海传之万世 D.寻求真理学术权威3.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试验的进程仅仅是消积的调查。
B.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这件事让我手足无措。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讲演。
4.下列语句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A.由于咱们不能盲目地承受曩昔以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候“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日,应该从头领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实含义。
C.这可能是由于传统教育的意图并不是寻求新常识,并且是使人习惯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来历:学科网ZXXK] D.试验不是毫无挑选的丈量,它需求详细详尽的方案。
5.解说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应有格物致知精力。
格物致知:(2)最使找徘徊惊惧的.是其时的专一的办法——以静心读书敷衍全部。
[来历:]徘徊:[来历:学_科_网](3)在环境激变的今日。
激变:(4)新的常识不行能由自我讨论或道理的清谈而求得。
清谈:二.强化阅览我觉得真实的格物致知精力,不但在研讨学术中是不行短少的,并且在敷衍今日的国际环境中也是不行少的。
在今日一般的教育里,咱们需求培育试验的精力。
便是说,不论研讨科学,研讨人文学,或许在个人行动上,咱们都要保存一个置疑求真的情绪,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本相。
现在国际和社会的环境改变得很快。
国际上不同文明的沟通也越来越亲近。
咱们不能盲目地承受曩昔以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候“学术权威”的指示。
咱们要自己有判别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日,我们应该从头领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实含义。
这含义有两个方面:榜首,寻求真理的专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第二,探究的进程不是消沉的冷眼旁观,而需求有想象力的有方案的探究。
部编版语文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及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及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老师的一番教育,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B. 故事会上,有几个同学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C.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塑造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情节。
D. 只要坚持不懈地攀登,我们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B.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C. 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D. 屏也有大小之分。
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听了一次次求助者被跌倒老人讹诈的事件,我们是否可以心安理得地选择袖手旁观。
B. 在面临紧急情况时,由于缺少经验,这位记者有点儿不知所措。
C. 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
D. 丁肇中虽然入了美国籍,但他作为华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很让我们扬眉吐气。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读书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 在书店里,总有人看上如走马观花,对书籍袖手旁观。
C. 无论做学问还是做实验,格物致知的精神均不可或缺。
D.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一是“趣味”。
B. 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C.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D. 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6.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 丁肇(zhào)中埋没(mò)没(méi)有B. 彷徨(pánɡ)(huánɡ)中庸(yōnɡ)测量(liánɡ)C. 相濡(rú)以沫儒(rǔ)家孺(rú)子D. 华裔(yì)论(lún)语议论(lùn)二、书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综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肇.(zhào)事朱熹.(xī)论.语(lùn)B.儒.家(rú)测量.(liáng)向.导(dǎo)C.彷.徨(páng )适当.(dāng)不知所措.(cuò)D.缅.怀(miǎn)埋没.(m ò)瞭.望(liá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晓得授与缅怀格物致智B.悲愤埋没屠杀袖手旁观C.舆论恐怖嘹望探查物体D.誉写公署清谈化学试验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⑴王阳明在院子里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________外界误认为________自己。
⑵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________或哲理的清谈就可得到。
⑶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________,而是积极的________。
A.观察探讨检讨观察探索B.探测检讨探讨探察探索C.观察检讨探讨探察探测D.探察探讨检讨观察探测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中国学生自然科学传统教育社会环境B.抽象思维轻视实验西方教育没有准备C.做研究做主张出主意显微镜D.经书里说盲目接受栽种竹子实验精神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抗击非冠疫情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每一位公民都不能袖手旁观....,置身事外。
B.当大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而不知所措....的时候,中国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成不变....的,长满荆棘、充满挑战的人生才会更加意义非凡。
D.从来都没有“推之于四海.....”的真理,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
.....,.传之于万世6.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提升训练)(原卷版)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选择题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丁肇.中(zhào)埋没.(mò( 没.有(méi)B.彷.徨(páng)中庸.(yōng)测量.(liáng)C.相濡.以沫(rú)儒.家(rǔ)孺.子(rú)D.华裔.(yì)论.语(lún)议论.(lùn(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4.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实地探察不言而喻缅怀B.情系中华毫无选择修身C.不知所措一番风顺模式D.格物致知实验精神盲目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朱熹.(xǐ) 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B.儒.家(rú) 诚.意(chéng) 袖.手旁观(xìu)C.遵.照(zh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cuò)D.华裔.(yì) 接触.(chù) 埋.没(mái)7.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________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________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________派军队侵占台湾,________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原卷版)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基础与巩固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rǔ)清谈(tán)实践(jiàn)格物致知(zhì)B.埋没(mò)检讨(tǎo)彷徨(fáng)一帆风顺(fān)C.探讨(tàn)哲理(zhé)遵照(zūn)袖手旁观(xiǜ)D.领悟(wù)测量(cè)恐慌(huāng)不知所措(cuò)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授予实验特地显微镜B.测量支配细至一帆风顺C.检讨遵照缅怀齐家治国D.突破关键栽种袖手旁观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
“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A.①②④⑤③B.②①④③⑤C.⑤④③①②D.②⑤④③①6.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自然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识精神》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彷徨接触中庸埋没.....答案:páng|huáng|chù|yōng|mò解析:注意“彷徨”韵母为后鼻音,“触”声母为翘舌音,“没”是多音字。
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2、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丁肇(zhào )中埋没(mó)没(méi)有...B、彷徨(páng)(huáng)中庸(yōng)测量(liáng)....C、相濡(rú)以沫儒(rǔ)家孺(r ú)子....D、华裔(yì)论(lún)语议论(lùn)...答案:C解析:本题中主要对形似字如“濡”“儒”“孺”和多音字如“没”“论”的字音进行判断,根据字形的不同结合词义来判断读音。
C项中“儒”读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点评:汉字中形拟字和多音字比较多,平时学习要注意分辨,加强记忆。
3、下列成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劳民伤财叹为观止恻隐之心不假思索B、事必恭亲人才倍出修身齐家改弦更章C、绿草如荫源远流长格物致知各行其是D、优柔寡断袖手旁观无理漫骂蜂涌而至答案:B和D解析:B“恭”为“躬”,“倍”为“辈”;D“漫”为“谩”,“涌”为“拥”。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指出解释正确的一项(4.A.平天下:扫平天下。
B.一帆风顺:船挂满船,顺水行驶。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C.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D.治国:治理国家。
答案:C解析:C错,“彷徨”是通常是形容犹豫不决。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含答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实践(jiàn) 朱熹(xǐ) 一帆风顺(fān)B.埋没(mò) 论语(lùn) 盲目接受(mánɡ)C.遵照(zūn) 瞭望(liáo) 彷徨恐慌(huánɡ)D.鉴定(jiàn) 授予(yǔ) 不知所措(cuò)2.下列词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袖手旁观一帆风顺B.格物致知豪无选择C.推之四海传之万世D.寻求真理学术权威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要牢记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使命。
B.为发展数字经济,使得市政府决定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共同举办博览会。
C.地铁四号线的正式开通运营,决定了长沙地铁网是否迈入“米"字形时代。
D.“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美化和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与校园环境。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到融融春光之中。
B.近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剧情跌宕起伏,反腐尺度之大前所未有,可谓气势磅礴,石破天惊。
C.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D.心脏设备设计公司的专家3D打印出一种用于心脏手术的工具,这种工具能在术后帮助医生将组织自动缝合在一起,并能做到天衣无缝。
5. 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 _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_派军队侵占台湾, _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
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丁肇.中( )遵.照()儒.家( )不知所措.( )( ) 缅.怀( )彷徨..观错误!埋错误!2.【辨清字形】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énɡ()意zhènɡ()心xiū()身qí()家错误!错误!3.【识记词义】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1)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4)________:端正心思.(5)________: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6)________: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7)一拿起图纸,郭大柱就眼花缭乱,被那些纵横交错的线弄得__________。
(8)他看见自己的父亲,脸色刷地灰白,一时__________,也不知说什么好。
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下列各项最能体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的一项是( )A.达摩面壁十年参禅悟道。
B.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格”院子里的竹子,硬想了七天。
C.爱迪生试验了上千种材料,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电灯丝的材料。
D.以上三项都是。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6.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该有这种精神?7.课文第七、八段论述的都是有关“实验"的内容,删去一段可以吗?为什么?8.学完课文后,相信你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认识。
联想一下,我们是否也具有“格物致知”精神呢?是否也有通过“格物”来“致知”的生活事例呢?或者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格物致知”的名人名言或历史故事?试着谈一谈.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别举例说明。
考点聚焦课时作业[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词语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埋没.(méi):使显不出来.B.应.付(yìng):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C.清.(qīng)谈:不切实际地谈论。
(word完整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积累1、作者作品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
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3、文学常识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但《大学》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4、主旨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点:作者旨在倡导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5、写作手法(1)、道理论证——讲道理(对“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的论述)首先得出: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然后总结实验的三个特点:①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②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需要具体细致地计划;③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目标的选定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最后,连用两个“为什么”的句子作结,引人深思、发人深省.(2)事实论证-—摆事实:①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反面)②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正面)③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
(反面)④作者在美国大学学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试题(含答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荣幸(xìng) 授予(yú) 缅怀不知所措B.测量(liàng) 恐慌(huāng) 瞭望开拓进取C.彷徨(fǎng) 埋没(mò) 检讨秀手旁观D.领悟(wù) 激变(jī) 探察格物致知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观,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读和辨析。
B.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C.曲折是人生的清醒剂,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教益,是你一帆风顺时难以得到的。
D.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3.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________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________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________派军队侵占台湾,________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
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
尽管可是只是才B.如果那么不仅而且C.尽管但是不仅而且D.如果那么只有才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C.“四书"是指《大学》《春秋》《论语》《孟子》这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D.“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们体会意义。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网站”。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基础训练)(解析版)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缅怀.(miàn)实践.(jiàn)格物致.知(zhì)B.检讨.(tǎo)彷.徨(fáng)一帆.风顺(fān)C.遵.盟(zūn)哲.理(zhé)袖.手旁观(xiǜ)D.恐慌.(huāng)测.量(cè)不知所措.(cuò)【答案】D【解析】【详解】A.“缅”读miǎn;B.“彷”读páng;C“袖”读xiù;故选D。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授予实验特地显微镜B.测量支配细至一帆风顺C.检讨遵照缅怀齐家治国D.突破关键栽种袖手旁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B项的“至”改为“致”。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两面对一面。
可改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项递进关系错位。
应将“不但”与“而且”后的内容对调。
D项缺少宾语中心语。
应在“中国文化”后加上“的一部分”。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
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
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训练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训练题(含答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华裔(yì) 彷徨(pánɡ) 根深蒂固(dì) 袖手旁观(xiù)B.探测(cè) 儒家(rǔ) 格物致知(ɡé) 不言而喻(yù)C.领悟(wù) 接触(zhù) 实验精神(yàn) 一帆风顺(fān)D.朱熹(xī) 埋没(méi) 孜孜不倦(zī) 不知所措(cuò)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B.通过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简朴、崇尚道德的礼仪之邦。
C.在数字化阅读流行的时代,纸质阅读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水平,具有数字化阅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D.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原因,自贡市灯会创新性开启“云观灯”,实现了就地过年、足不出户看灯会的新体验。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视频短片《后浪》的演讲者,用一句“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的评语,激发了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热情。
B.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革命旧址群、红安烈士陵园等……一件件实物、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都记录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
宋代朱熹抽取__ 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那么“五经”是指、、、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_______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________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_______寻求新知识,_______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实验的过程消极的观察,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4.解释下列词语。
(1)格物致知:
(2)袖手旁观:
(3)一帆风顺:
(4)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C.一抬脚就成功。
()D.事情在于人做。
()
6、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
(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
7.“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A.合格的事物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D.追求最高理想
8.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9.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中国学生自然科学传统教育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轻视实验一帆风顺没有准备
C.做研究作主张出主意显微镜D.经书里说盲目接受栽种竹子袖手旁观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11、“刺网的捕获率极高,所有比网孔稍大的东西都无法脱逃。
”这句话是从下面文教中抽出的,将它放回原文,恰当的位置是()
刺网就是用刺来卡住鱼类的网,使用遍及全世界。
[甲]这种网长2公里,厚度有4.5公里,有的被固定在海底,有的被安置在特定的海流中漂浮。
[乙]1996年,加利福尼亚在对刺网捕捞的研究中发现,每捕到22条旗鱼,就会有一条鲸或海豚成为误获物死掉。
[丙]由于廉价,使用广泛,刺网误获的鲸类比例高。
[丁]专家们认为,只要有刺网的地方,就会有无辜死亡物。
A、[甲] B、[乙] C、[丙] D、[丁]
12、给下列多重复句划分层次并标明分句之间的关系。
①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②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③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13、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个10字)
新华书店北京6月8日电 8日晨6时23分,机身上绘着奔跑的火炬手黄色图案和雅典奥运会蓝色会徽的“宙斯”号专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将雅典奥运会圣火火种送到北京。
这是奥运会圣火首次飞抵中国首都北京。
6时40分,“官斯”号专机舱门打开,雅典奥运会“奥运大使”斯皮罗斯•
兰布利迪斯手提载有雅典奥运会火种的“马灯”走下飞机。
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刘敬民、组委会副主席蒋效愚、秘书长顾耀铭等在停机坪迎接圣火,数百名专程前来迎接圣火的北京各界人士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隆重而简短的欢迎仪式后,雅典奥运圣火火种被送往慕田峪长城举行展示活动。
9日,北京将举行大规模的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届时将有148名火炬手参与。
这是雅典奥运会圣火全球传递活动中的第五站。
6月4日正式启动的这项活动,经过了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日本的东京和韩国的汉城后飞抵北京。
14、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15、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然后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6、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并把你的看法写成片段作文。
17.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18.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哪些不良的影响?
阅读3—4,13节,回答问题
19.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0.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1.“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22.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3.打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惟一”
24、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
阅读6—13节,回答问题
25.给这几段划分层次
⑥⑦⑧⑨⑩(11) (12) (13)
26.第8节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7.第9节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
28.⑩段起什么作用?它和前几段有什么关系?
29.第12节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30.(11) (12)两段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31.今天看来,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2.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33.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34.文中第11节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大都往往常常
35.划分第13节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这段话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每层说了什么意思?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6.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7、“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应该如何落实?
38、“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的加点“新的”和“真正”应该如何理解?试结合原文回答。
39.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40.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4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4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阅读3—5段,回答问题
43.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44.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45.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46.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