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增政策为什么没有引起美国大的通货膨胀
货币扩张到底为何没推升通胀
机构:货币扩张到底为何没推升通胀?2016年08月12日18:52来源:凤凰财经综合3人参与1评论来源:CITICS宏观作者:张文朗谢超要点●时光的长河中, 总有不少人刻舟求剑。
根据货币数量论,物价会随着货币扩张而上涨,但令人困惑的是,主要经济体的货币增长很快,但通胀却毫无起色。
流行的观点把这个现象归因于货币流通速度大幅下降(货币沉淀)。
货币数量论产生于金融不发达的100多年前,机械地搬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当今的经济现象会不会是刻舟求剑?到底该如何解释货币与通胀的背离?对市场有什么含义?●流行观点对货币数量论有一定的误解,交易方程式MV=PQ里的M代表实际有效购买力(V 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物价,Q是实际GDP),而不是大家通常所讲的货币供应。
货币供应作为银行体系的负债,仅仅代表了潜在的购买力,货币再多,如果没有形成购买力,也未必能推升物价。
信贷是比货币更合适、更能准确衡量购买力的指标,因为信贷具有利息成本,如果不是因为有真实的交易需求,大家不会去借贷。
从实证的角度来看,货币与信贷的差别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自1970年代开始,主要经济体已经从“货币时代”迈向“信用时代”。
因此,交易方程式中的M最好用信贷,而不是货币供应来衡量。
●商业银行主动负债上升是主要经济体由“货币时代”向“信贷时代”转变的主要原因,中国信贷[2.66%]与货币增速之差也日渐扩大,但背后的故事与美国不尽相同。
金融自由化加速之后,商业银行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息差收窄,为此商业银行需要扩张资产负债表以对冲盈利下滑的压力。
银行间拆借市场进一步强化,主动负债规模亦增大,比如美国银行主动发行金融债的规模亦从1980年出现爆发式增长。
中国信贷与货币增速背离,部分反映的是外汇储备下降和基础货币投放的减少。
同时,银行对非银金融部门的债权的扩张也是信贷与广义货币背离的主要原因。
●用信贷取代交易方程式中的货币供应仍不能解释为何中国通胀仍然温和,这是因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只考虑了实体交易,忽视现代社会中金融资产交易对信贷总量的分流。
经济学热点讨论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经济学热点讨论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量化宽松的概念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是指中央银行在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时,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
量化指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即减少银行的资金压力。
在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一般通过购买市场的短期证券对利率进行微调;量化宽松调控目标即锁定为长期的低利率,各国中央银行持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
二、美联储几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回顾2023年11月25日,美联储正式启动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宣布购买1000亿美元的房地美、房利美、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等政府支持企业所发行的债券以及5000亿美元由房地美、房利美、吉利美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的目的仅仅在于“稳定”市场,而不是“刺激”经济。
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以达到提振市场信心、平复金融市场恐慌情绪的目的。
从实际效果来看,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美国金融体系有所企稳,目标初步达到。
在此基础上,美国接连推出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与第一轮有所不同的是,后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益体现了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意图,同时规模不断扩大。
从这二轮开始,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原来的稳定金融体系变为通过压低长期利率刺激实体经济。
2023年10月30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在2023年10月末停止资产购买计划,这意味着实施6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行将结束。
三、为什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没有使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
量化宽松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
量化宽松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广受关注。
量化宽松政策以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和降低利率。
然而,其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仍然备受争议。
本文将探讨量化宽松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就此展开分析。
第一部分:量化宽松政策的概述量化宽松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扩大货币供应,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和降低利率的目的。
在经济低迷或紧缩期间,这种政策被广泛采用,以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市场活力。
第二部分:量化宽松政策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1. 货币供应量增加: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来增加货币供应量。
这将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增加,因为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长可能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加剧。
2. 刺激经济活动: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之一是刺激经济活动,加速货币流通。
当经济活动加速时,企业的需求增加,价格也可能上涨。
这种供需关系会推动通货膨胀的出现。
3. 信心的提升:量化宽松政策有助于提升经济参与者的信心,信心回升可能导致消费者倾向于增加消费,企业倾向于增加生产。
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物价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第三部分:量化宽松政策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影响因素1. 经济体的状态:不同经济体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后,通货膨胀的影响可能不同。
如果一个经济体处于产能利用率过高的状态,即供求失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可能进一步推高物价和通货膨胀。
而对于经济活动低迷、需求疲软的经济体来说,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并不会立即导致通货膨胀出现。
2. 货币政策执行的适度性:执行量化宽松政策的程度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如果货币政策过于激进,过度的货币供应会导致物价上涨加剧,进而推高通货膨胀。
相对而言,如果货币政策执行适度,市场反应也将相对平稳。
3. 其他因素的干扰:通货膨胀发展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量化宽松政策仅仅是其中之一。
其他因素例如全球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市场状态和供应链状况都可能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美国QE(量化宽松)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关系
美国QE(量化宽松)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关系美国越是QE,中国的通胀压力就越大,毫无疑问,美国的QE,也就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中国的通货膨胀的关系非常密切,基本上是正相关的联系,否定这一点的人,是完全不懂货币和金融的,或者说是没弄清货币和金融的运作机制。
世界上存在输入性通胀是毫无争议的,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是在全球范围流通的,而国际贸易领域大部分的商品的结算是通过美元结算的,美联储实施QE 后,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美元增多了,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结算的美元多了,自然会推高商品的价格,尤其是石油等用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因为美元是世界流通货币,而石油等大宗商品又是世界流通的商品,流通的货币多了,遇到这些世界流通的商品,自然容易产生通胀,这也是输入性通胀产生的根本原因。
美国QE,推高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这些基础性大宗商品的价格提高,又会形成价格传导作用,自然也就会间接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胀。
要想知道中国的通胀和美国QE的关系,就必须要了解中国的货币发生机制。
中国的货币发行是通过储备一定的外汇资产,主要是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的基础上,等值发行一定人民币基础货币,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上,一边是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资产,一边是人民币负债。
这是中国货币发行的主要机制。
美国实施QE,通过印刷美元,稀释了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中的美元资产,相应的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人民币的稀释压力就越来越大,否则就容易导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失去平衡,压力会越来越大,甚至崩溃,而稀释人民币负债的方法就是也印钞票,这就会增加中国内部的通胀压力。
另外一方面,美国实施QE,美联储释放出大量美元,这些热钱有很大一部分会流入中国套利,而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中存在结汇制度,这自然就会导致因美元结汇成人民币,导致人民币的投放增多,而投放的这些人民币又是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衍生能力最强,这样一来,又会导致中国内部的通胀压力。
当然,中国为了减缓美国QE给中国带来的通胀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货币的发行机制,不强迫外汇结汇,而是给予了一定的时间,并允许民间持有一部分外汇,但民间持有的这部分外汇因为资本账户的管制,没有开放,缺乏投资途径,所以起到的作用不会很大,大部分外汇还是会结汇成人民币,也就是说人民币的货币发行机制总体没有太多改变,中国因美国QE带来的通胀压力也没太大的改变。
量化宽松为何没有导致物价大量上涨
量化宽松为何没有导致物价大量上涨
九里松
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陷入自1929年至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为提振经济,各国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尤其是以量化宽松这个货币政策措施最为突出。
量化宽松(quantitativeeasing,简称QE)是在21世纪才出现的全新词汇,量化指的是货币数量,宽松指的是增加货币数量[通过中央银行购买债卷],使货币供应量增加。
然而吊诡的是,量化宽松政策实施至今已经六年,货币供应量海量增加,居然没有引起物价上升!,或流动性(liquidity)更为宽松。
何以如此?按常理超发货币必然引起通货膨胀,物价大涨。
现在物价不涨反跌,还出现了通缩。
遍查资料未见其详。
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量化宽松的不够。
当量化宽松足够时,一定会使吸引资金的黑洞复活,到时物价一定会飙涨,金价、油价比大涨!我拭目以待。
2016年4月3日。
为什么美国没有通胀压力
为什么美国没有通胀压力?胡振虎中国财经报 03-17 08:47:53 目前通货膨胀现象已经出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少数新兴市场国家已经遭遇恶性通货膨胀。
然而,两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美国,却没有通货膨胀压力。
我们有必要从国际经济秩序、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等方面寻找根源。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
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执行结果是,美联储实际购买1.25万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债券、30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1750亿美元机构证券,累计1.7万亿美元左右。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推出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有消息称,鉴于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明显,美联储有可能中止已实施一半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定会增加美国的流动性,但实际上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只部分增加了美国国内的流动性,大部分流动性在开放经济背景下通过现行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转移到他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
从下述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国内货币供给数量如此之高,却没有像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那样出现通货膨胀。
2009年,美国M2全年为8529亿美元,2010年为8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365%,GDP同比增长2.9%,CPI同比增长1.5%,M2增长率-GDP增长率-CPI增长率为-1.035%,说明美国没有出现国内流动性泛滥以及通货膨胀。
从近30年的历史数据看,美国物价涨幅有6年控制在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目标区间,多数控制在4%以内,也曾出现过1990年6.1%和2004年4.1%两个高位值。
从近期数据看,2010年美国全年CPI同比增长1.5%。
根据美国劳工部数据,2011年1月美国CPI同比增长1.6%,环比增长0.4%,其中,食品和能源商品价格指数涨幅占总涨幅的2/3以上。
食品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8%,其中超市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升2.1%,这两个数字都是自2009年以来的最高值。
为何美国使用了四年的量化宽松,但是通货膨胀率还可以维持那么低?
为何美国使用了四年的量化宽松,但是通货膨胀率还可以维持那么低?先说结论:因为当时的钱并没有流入实际经济活动,以及当时存在严重的通缩可能性,美联储的主要目标是防止资产价格暴跌带来的恶性通缩。
而与2020年后的这次的大通胀有很大的不同。
一、钱没有流入实际经济活动先说个假设,假设一家中央银行印制了1 万亿美元的现金,挖了一个大洞,然后把它埋了。
这1 万亿新增美元会导致通货膨胀吗?不,因为它从未落入可能在现实世界中用它换取商品和服务的人手中。
货币增加导致的通胀的逻辑是直接的供求关系:当货币过多而商品稀缺时,商品价格会随着需求(每个人都有大量现金或信贷)增加与有限的供应(有限的石油、黄金、粮食、等)持续走高,导致通货膨胀。
在正常情况下,美联储通过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也就是我们日常所关心的美联储加息和降息)来应对经济衰退。
这是银行相互收取隔夜贷款的利率。
但到2008 年底,美联储已经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零,所以美联储面临着zero lower bound(可能翻译成零利率下限比较合适?)的困境,这意味着美联储常用的扭转经济危机的货币机制已被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为了防止经济滑入萧条,美联储转向了一种新工具,即量化宽松。
因为控制利率是常规货币政策,所以量化宽松被称为非常规货币政策(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简单描述它的工作机制就是:1.美联储直接从银行购买了大量资产。
例如,抵押贷款担保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和美国国债。
2.将创造的新资金存入其在美联储的储备账户。
这为当时的银行提供了超过最低准备金的更多资金。
Money base增加,银行获得了更多资金,进而帮助支撑银行不稳定的财务状况并鼓励它们提供更多贷款。
2008 年至2014 年间,美联储以这种方式将资产负债表扩大了4.5 万亿美元(所以日后美联储曾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缩表)。
但是,这些放出去的钱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中。
量化宽松或给美国带来通胀风险
量化宽松或给美国带来通胀风险美联储在9月的公开市场会议声明中宣布,如果不出意外,将于10月份停止目前的资产购买计划,也就是大家常说的QE。
从08年11月美联储首次推出QE政策,到今年10月的退出,整整经历了6年时间。
本文简短回顾QE的推出背景,政策背后的经济学逻辑,以及效果如何。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由于在次级房贷市场上的巨额损失,被迫宣布破产。
雷曼的破产立刻在世界金融市场引发了一场金融海啸:当天纽约道琼斯工业指数狂泻500多点,创下美国911恐怖袭击之后的最大单日跌幅。
美国的短期资金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多个金融市场都出现恐慌式挤兑,不仅造成金融行业融资困难,连通用汽车等实体企业也无法筹集到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流动资金。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美国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都出现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恶化。
一场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危机象癌细胞扩散一样,正迅速从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蔓延。
如果危机不被及时制止,大萧条式的经济灾难将在美国再次上演。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美联储除了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外,还迅速推出了一系列的紧急贷款和量化宽松政策。
这些政策的创新性和政策力度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足以反映这场危机的严重性。
由于多数公众不了解这些新型货币政策的细节和逻辑,不少人把美联储的紧急贷款和量化宽松政策简单等同于通过滥发货币来转嫁危机。
介绍量化宽松这种非传统政策工具前,必须先了解下美联储平时如何通过调节利率稳定经济。
尽管美联储备受大家关注,很多人对美联储的利率政策究竟如何影响美国和全球经济并不清楚。
比如有人认为美联储控制着美国所有存款和贷款利率。
但实际上美联储平时只控制一种特殊的短期利率(联邦基金利率)。
其他利率,比如银行付给储户的存款利率,汽车贷款,住房贷款利率等,都是由市场自行决定。
当然美联储每次调节联邦基金利率时,其他利率也会随之变化。
但这种利率间的传导关系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美联储。
比如银行对储户的存款利率以及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利率,都是银行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自己决定。
在当前通胀形势下,浅谈美国量化宽松对货币供应原理的背离
浅谈美国量化宽松对货币供应原理的背离国际工商管理系工商管理0801班陈08201104浅谈美国量化宽松对货币供应原理的背离一、量化宽松含义所谓量化宽松政策,其实就是通过印钞票来增加流动性,希冀由此达到刺激就业、加快复苏步伐的目的。
量化宽松是一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其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证券等,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
“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
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
这些都有助降低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降低银行同业隔夜利率,银行从而坐拥大量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以舒缓市场的资金压力。
二、量化宽松与全球经济通胀形势量化宽松使得银根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使货币倾向贬值。
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贬值的风险,政府通常在经历通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
而持续的量化宽松则会增加通胀的风险。
美联储在第一轮量化宽松中,将其资产负债表由8800亿美元扩大至2 .3万亿美元,此举稳定住了金融市场,拯救了银行业,但是对就业、消费的帮助却不大。
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自美联储第二阶段量化宽松政策公布后,随着美元大幅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飙升。
使得一些国家的物价水平已经走高。
根据中国统计局11月11日公布的数据,10月,在中国果蔬上市的旺季,中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却由于食品价格的攀高而飙升至 4.4%,几乎超出此前多家机构给出的4%的市场预测。
诸多专家和机构认为,中国CPI在11月高涨,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外创造的史无前例的宽松的货币环境。
韩国通胀率达到了20个月来的最高水平,不仅粮食价格出现了较快上涨,蔬菜、水果、肉类价格也升幅甚大。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近年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普遍采用的经济手段。
然而,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通货膨胀也开始逐渐加剧。
本文将探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展示它们之间的联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等金融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消费支出的政策。
这种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降低长期利率和增加流动性来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然而,这种政策的实施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量子理论,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相对于商品和服务供应量,价格水平就会上升。
因此,当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时,通货膨胀的风险就会显现出来。
实际上,过去几年不少国家都经历了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
例如,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后,国内物价水平明显上升,尤其是房价和股市等资产价格大幅攀升。
同样,日本和欧洲各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这一现象揭示了量化宽松政策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直接联系。
然而,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量化宽松政策虽然会增加货币供应量,但由于需求不足和生产需求的不强劲,商品和服务供应量并未显著增加。
因此,即使存在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通货膨胀的风险也较低。
相反,这些学者认为,量化宽松政策能够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并促进经济稳定。
不论是哪种观点,我们都不能忽视量化宽松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潜在影响。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风险,中央银行需要确保量化宽松政策的适度和时机。
一方面,过度的宽松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进而影响经济稳定。
另一方面,政策不足可能无法刺激经济增长和消费支出。
因此,中央银行需要密切监测经济数据,及时调整政策,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
此外,政府也应该采取措施来平衡量化宽松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例如,加强监管措施,防止金融市场过度波动,以及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
浅析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
2 o 0 8 2 0 0 9 2 O 1 O 2 0 1 1
张来恢复流动性的恶性循 环 ,进而 降低次贷危 机对实体 经济带
来 的负 面 影 响 。 第一次量化 宽松结 束后 ,美 国的经 济数 据开 始令 人失 望 , 为了促进经济复苏 ,2 0 1 0年 1 1 月美联储宣布将实施第二次 “ 量 化宽松 ”计划 ,将 通过 发行货 币购 买财 政部发 行 的长期 债券 ,
下:
表一 2 0 0 8 —_ _ 2 0 1 1年 美 国 部 分 经 济指 标
年份
按C P I 衡量的 经常项 目 余额 失业率 ( %) G D P 增长率 ( %) 通货膨胀率 ( %) ( 亿美元 )
3 .8 — 0 .4 1 .6 3 .2 —6 7 7 1 —3 7 6 6 —4 7 0 9 —4 7 3 4 5 . 8 9 .3 9 .6 8 6 一O .4 —3 .5 3 O 1 .7
数据来 源 :世界银行统计数据 第一 ,量化宽松的货 币政策增加 了市场 中基础货 币的供 应 , 其直接影响是引起通 货膨胀 。由于货 币政策存 在一定 的时滞效 应 ,由表一数据可 以看出 2 0 0 8年实施 的 Q E 1引起 的通货膨胀在
每个月购买额为 7 5 0亿 ,直到 2 0 1 1 年第 二季度 。Q E 2的 目的是 经历 2 0 0 9年通货 紧缩后开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就 目前来看美 通过大量 购买 美 国 国债 ,压 低 长期利 率 ,借此 提振 美 国经济 , 国的通货膨胀率仍 处在可控 范围 内。但 随着美 国国内通货膨胀 特别是避免通货紧缩 ,并 降低 高达 9 .6 %的失业率 。 因为第一 率的上涨 ,必然引起美元 在 国际货 币市场上 的贬值。一般情 况 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 后美 国的核心通 胀率几乎 为零 ,且有 通货 下 ,一 国货币贬值在 经历 一定 时滞 后会 带来 本 国出 口额 增长 、 紧 缩 的压 力 ,所 以美 国 实 施 第 二 次 量 化 宽 松 政 策 可 以 忽 略 恶 性 进 口额下降的局面。对于美 国来 说实施量 化宽松 的货币政策 预 通 货 膨胀 出现 的压 力 。 期应会改善经常项 目赤字 的局面 ,但 由表 中数据 可看 出美 国经 2 0 1 2年 9月 ,美联储宣布将执 行每月购 买 4 0 0亿美元 抵押 常项 目赤字仅在金融危 机后 出现 短暂降低 ,之后 又出现反 弹趋 贷款支持证券行为 ,但 未说 明总购买规模 和执行期 限。同时美 势 ,可知美 国的国际收 支状 况并 未 出现预 期 的大 幅改善 局 面。 联储将继续执行卖 出短期 国债 、买入 长期 国债 的 “ 扭转 操作 ” , 受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 国外市场需 求降低 的双重影 响 ,美 国想 并继续把到期 的机构 债券和 机构抵押 贷款支持证 券 的本 金进行 要改善 国际收支状况仅通过美元贬值政策是无法完成 的。但 Q E 再投资 。美国开始第 三轮量 化宽松表 面上是 为了规避 欧债危机 引起的美元贬值对美 国并非 毫无用处 。近 年来 美 国债 务 占 G D P 拖 累美 国经济复苏而采取 的积极货 币政策 ,但 数据表明 Q E 2对 的比重不断上升 ,美国已从二 战后最大 的债权 国变成 了债 务国 , 美 国经 济 复 苏 的促 进作 用 不 如 Q E 1明 显 ,事 实 上 Q E 3是 美 国在 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 币之一 ,美元 贬值必然 引起 以美元 计算 的 美 国国债价值 的降低。美 国正是通过连续几次的 Q E政策降低其 为其 降低 国际信用 以达到债务违约 目的作铺 垫。 2 0 1 2年 1 2月美联储 宣布开始第四次量化 宽松货 币政策 ,用 国际货币信用从而达到直接削减政府债务负担 的 目的。 第二 ,美 国实 施 Q E政 策将 利率 维持 在 0 .2 5 % 的极 低水 每月采购 4 5 0亿美元 国债替代 “ 扭曲操作 ” ,美联储每 月资产采 购额将达 到 8 5 0亿美 元。Q F A又被 称作加 强版 的 Q E 3 ,美 国继 平 ,旨在通过低 利率促 进信贷扩 张、投 资增加 ,从而推 动经济 续实施 Q F A 是 因为美 国多项 减税 和刺 激 经济 增长 的政 策将 在 增长 ,缓解金融危 机引起 的失业率居 高不下 的局面。 由表 中数 2 0 1 2年底集 中到 期 ,即美 国将 面 临严峻 的 “ 财政悬 崖” 问题 。 据可看出四次量化宽松政策对美 国经济复苏的贡献作用并不大 , 为避免增税减支带 来通货 紧缩从而 阻碍美 国经济 的复 苏 ,美 国 仅使得失业率下降了一个百 分点 ,但仍无 法缓解美 国经济增 速 政府毅然决定 继续实施 Q F A 从而将短期 面临 的通货 紧缩的风险 减缓 的局面 。其主要原 因在于 :一是 宽松的货币 政策并没 有催 用中长期 的通货膨胀 的可能性抵 消 ,并 进一 步支持美 国经济复 生企业大量从事 生产 、雇佣劳动 力 ,金融企业不 愿意贷款 给 中 小企业 ,资金 主要在 金融机构 之间流转 ,严重 影响到 宽松货币 苏和劳工市场 的发展。 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促进 作用 :二是在通 胀压力加 剧 、原材料 和 二、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能源价格不断上涨 的背景下 ,美 国制造业 更加艰 难 ,银行更愿 ( 一 )量化 宽松政策对美 国经济的现 实影响 起初美 国实 施量化宽松政 策是为 了促进 本国经济从金融 危 意把手头的资金投 资于 国债 而非借贷 给企业 ,使得相 关市场再 机 的阴影中走出 ,美 国借低通 胀率 的背 景优势不 断推进宽松 货 度失去流动性 ;三是 随着 美元供给 量的增加 ,引起 美元利率 的
中国多发钱就涨价 美国滥发货币为何不通胀
中国多发钱就涨价美国滥发货币为何不通胀美联储11月3日公布新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提出在明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
按照美联储的说法,出台新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旨在刺激美国经济。
但美元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美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驱使大量“热钱”流向其他国家,催生新的资产泡沫,并可能引发新的动荡。
新华社发作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直接干预货币市场的分支机构,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近期宣布将在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这意味着市场上将在半年时间里新增等量的流通货币。
这是外号“直升机”、宣称必要时会通过“撒钱”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启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不啻于给国际货币市场砸下了一个颗重磅炸弹,令世界舆论哗然。
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所达成的“避免货币战”的协议墨迹未干,G20首尔峰会召开之前,美国带头食言,使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其经济政策的诚信也瞬间化为乌有。
德国、巴西和南非等国纷纷加入对美国声讨的行列中,中国外交部和财政部分管对美事务的副部长也双双进行了立场强硬的公开表态,要求美国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货币政策。
只见它滥发货币,不见它物价上涨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的政策毋庸置疑都是首先服务于本国的利益。
政府所垄断的两项特权:一是施行暴力,二就是发行货币,而这两项权力也最容易被以各种“正当理由”滥用。
通常而言,政府滥发货币都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借口,但它首先伤害的是本国民众的利益,因为它直接导致普通百姓购买力下降,手中财富缩水。
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专门设计了独立的央行制度来防止政府滥发货币,美国严肃的经济学家也都对政府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持高度的警惕。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流行的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大力鞭挞,将政府滥用货币政策作为罪恶之源。
但本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频繁增发货币,导致整个世界的流动性过剩,但为何没有在国内招致普通民众的反对呢?在美国这样一个选票高于一切的政治环境中,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
浅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
浅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摘要:美国在财政政策和传统货币政策空间有限、国会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和政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复苏,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
短期来看对刺激美国经济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该政策会加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助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货币竞相贬值和更广泛的贸易保护主义。
长期来看该政策增加的流动性大量外流,对美国经济刺激作用有限,并影响美元的地位。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影响的逐渐深化,美国在采取第一轮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失效后,还可能采取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稳定和刺激经济。
对此,本文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产生背景入手,分析美国采取该项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关键字:货币政策;量化宽松;影响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量化宽松是一种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证券(通常为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以改变市场主体对利率和汇率的预期,恢复市场信心,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
与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货币政策操纵工具。
“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
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
这些都有助降低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降低银行同业隔夜利率,银行从而坐拥大量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以减缓市场的资金压力。
二、概述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1)对市场的影响(一)背景分析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的金融市场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并出现了信贷紧缩现象,美国想注资金融业以消除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美联储连续7次下调联邦市场利率,至2008年底,利率已降至0%-0.25%的低位。
但结果却并收受到明显效果,金融市场风险溢价仍居高不下,信贷市场紧缩严重,美国为了救市转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购买美国资产以及债券,由此不得不印发大量美钞以购买相应的资产。
关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大宗商品价格的思考
关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大宗商品价格的思考内容摘要:本文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起的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分析需求、科技进步,美元币值等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最后得出了大宗商品价格在中长期不一定会上涨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政策大宗商品价格需求因素科技因素美元因素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决定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至今仍然还没有看到改变这一政策的迹象,2009年11月4日美联储宣布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
一些专家们由此推断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将大幅上涨,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本文认为应该从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多种因素来分析这一问题。
需求因素的分析大宗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除了有作为主要计价单位和结算货币的美元的币值之外,还有市场需求、供应能力、生产成本和替代品的价格。
在实体经济没有好转之前,市场需求不会大幅度增长,即使供应商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涨价,市场也可能不会接受,涨价策略也可能会失败。
摩根大通经济学家龚方雄指出,“仅仅依靠汇率判断商品走势很危险,最终还是要看需求,如果需求不能支持上涨,仅靠美元走弱,将没有支撑”。
美国能源情报署在2009~-9月的最新报告中下调了2010年的全球原油需求,预计2010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量为8458万桶,较之前的估计减少了30万桶。
同时,报告预计2010年全球原油日产量将达8465万桶,较之前估计上调了15万桶。
因此2010年全球原油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国际能源署(IEA)在2009年11月发布年度《能源展望报告》,指出未来10年全球石油消费的成长可能极微小,从车辆到建筑法规,各种新节能标准将严格抑制需求。
有人认为,经济总量增长的情况下,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一定会上升。
近几年国际大宗商品需求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但现实状况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能源利用率比较低,如果调整能源和资源来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就可以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减少对大宗商品的需求。
关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一些思考
关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一些思考摘要: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修复银行体系,美联储通过各种方武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但在这些救市计划中,对全球震撼最大的还是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收购至多3000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并将另购入至多7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个决定。
这一决定表明,美联储实施了非常时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本文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原因、所分的阶段、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对由此导致中国经济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和冲击作出了简要的概括。
关键词: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诞生于2001年3月。
当时日本经济持续低迷。
银行信贷急剧萎缩,面对长期严重的通货紧缩,日本银行实施了首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以谋求金融市场的稳定。
简而言之。
量化宽松指的是当短期利率接近零或等于零时。
中央银行向经济体系注入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正可以满足超过维持零利率的需要,并以此刺激经济。
一、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次贷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经济体创新出大量“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
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严峻的经济危机。
从目前来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遏制了经济金融“自由落体式”的下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出现好转迹象。
截止目前,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致可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应对萧条,利率降零”阶段。
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先后通过10次大规模降息,使利率由5.25%降低至0%~0.25%的目标区。
即达到短期名义利率的零下线。
贴现率也先后12次降低至0.5%。
第二阶段:“救援危机,补充流动”阶段。
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后,美联储作为危机救援的主力军,通过与多个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改革贴现窗口、收购某些公司不良资产等措施,防止了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内外市场出现流动性短缺的现象。
与此同时,美联储对商业银行和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补充流动性的大规模救援。
从货币供应量变化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美联储投放的美元中没有形成美国国内流动性的部分,绝大多数已经溢出美国金融体系,对刺激美国经济无效,但却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冲击从货币供应量变化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按照美联储的说法,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为了提振经济刺激就业,但过去近两年时间美国经济运行的数据说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远远没有达到美联储的预期效果。
反倒是在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国际市场与美元相关的贵金属和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美元双边汇率和有效汇率快速下行。
此外,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超额发行的美元不断从美国的实体经济溢出,造成国际市场美元流动性泛滥,进一步增加了全球经济未来走势的不稳定与不确定。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美国最近实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同样不能解决美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反而有可能引起全球经济的更大混乱。
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前后货币存量的比较分析2008年12月16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政策制定会议上作出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下调到0~0.25%,这是有记录以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最低水平,也标志着未来美联储在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利率工具已经完全失去操作空间,美国从此走上了单纯依靠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货币供应的道路。
2009年3月18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货币政策决策会议结束后宣布,将在今后6个月内购进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同时进一步购入7500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1000亿美元“两房”债券。
这是美联储第一次公开宣布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亦即美国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量化宽松的规模,三项收购计划总计高达11500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非常接近2001年年末的美国狭义货币(M1)的存量11822亿美元,也相当于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年末美国狭义货币存量13745亿美元的83.67%。
到2010年第三季度为止,美国的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告一段落。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内容摘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种非传统货币政策。
在次贷危机后,美国选择了这种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
本文对该政策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运用计量模型对该政策的效果进行分析。
经过分析发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于增加流动性、防止通货紧缩有一定作用,但长期效果不明显。
而在刺激经济复苏方面,效果微弱。
因此,本文认为,美联储应谨慎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才能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影响2007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这场危机从美国的金融市场蔓延到实体经济。
美国政府连续推出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本国经济复苏。
本文将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这种创新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文献综述黄少明(2011)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于刺激市场是有效的,但美国经济陷入结构性危机,因此政策对经济增长是没帮助的。
李石凯等(2011)通过分析美国银行业资产和信贷规模等数据,发现美国金融环境严重恶化,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能有效解决该国的就业问题。
刘胜会(2009)通过分析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认为该政策有一定的作用,能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信贷收缩。
穆争社(2010)认为,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情况看,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中央银行积极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总体上取得重要成效。
张学勇等(2011)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在金融危机中货币政策的运用,充分肯定美国创新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认为该政策可以缓解市场流动性短缺问题。
大部分国内的文献都是通过引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美国货币供应量变化等数据去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以逻辑的推理判断来估计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来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将采用实证方法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进行检验,进一步考察该政策的特点和效果。
实证分析(一)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本文将运用向量自回归(V AR)模型来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
论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其效应
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下,美国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判断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同,还需要继续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但是,在美国财政当局和货币当局可能实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空间已经不大了。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提出了8254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重建计划,采用了美国政府已经多年没有采用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但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给美国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据美国财政部的统计资料,2021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为12940亿美元,估计占202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8.9%。远超过3%的稳健水平。由于美国政府存在高额的财政赤字,不得不向公众借钱。美国政府的联邦债务包括从政府内部借入的债务和向公众借入的债务,美国政府向公众借入的债务在2009年12月31日为78110亿美元,到2021年11月12日已经达到91380亿美元,肯定超过202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欧洲多个国家已经发生了政府债务危机,美国政府也难以继续举债支出。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成为了主要的选择了。
从重要经济指标看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
从重要经济指标看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摘要: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初衷是试图通过基础货币的扩张刺激经济复苏、降低失业水平和抑制通货紧缩,但是美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却与美联储预期的目标相去甚远,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既没有刺激经济的复苏,也没有抑制失业率的上升,就连通货紧缩的局面也没有因为基础货币的扩张得到改善,可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显著失灵。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业率;通货紧缩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是零利率政策,其二是扭曲操作货币政策,其三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总体上讲是通过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基础货币投放。
由于2008年12月之后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到0-0.25%,已经没有继续下调的空间,而扭曲操作货币政策实施的时间也不长,所以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货币政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1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基础货币的扩张,最终目标是刺激经济复苏、降低失业水平和抑制通货紧缩,我们可以通过回顾FOMC在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会议纪要中得出这一结论。
2008年11月25日,FOMC正式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会议纪要指出:FOMC将通过购买GSE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和由GSE所担保的MBS,以增加购买房屋可以获得的信用,进而支持房地产市场,让金融市场的形势得以好转。
2009年3月FOMC的会议纪要指出:基于2009年1月开始出现的失业率上升、股市和房产价值的下滑及紧缩的信贷状况,有必要对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拓展以利于经济复苏和物价稳定。
2010年11月4日,FOMC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指出:此轮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压低长期利率,借此提振美国经济,特别是避免通货紧缩,并降低高达9.6%的失业率。
2012年9月14日,FOMC 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指出: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的是压低长期利率,对抵押贷款市场形成支撑,改善金融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增政策为什么没有引起美国大的通货膨胀转载修改2010-11-26 18:46:45 阅读14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作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直接干预货币市场的分支机构——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这意味着市场上将在半年时间里新增等量的流通货币。
宣称必要时会通过“撒钱”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启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给国际货币市场砸下了一个颗重磅炸弹,令世界舆论哗然。
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所达成的“避免货币战”的协议墨迹未干,G20首尔峰会召开之前,美国带头食言,使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其经济政策的诚信也瞬间化为乌有。
德国、巴西和南非等国纷纷加入对美国声讨的行列中,中国外交部和财政部分管对美事务的副部长也双双进行了立场强硬的公开表态,要求美国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货币政策。
只见它滥发货币,不见它物价上涨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的政策毋庸置疑都是首先服务于本国的利益。
政府所垄断的两项特权:一是施行暴力,二就是发行货币,而这两项权力也最容易被以各种“正当理由”滥用。
通常而言,政府滥发货币都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借口,但它首先伤害的是本国民众的利益,因为它直接导致普通百姓购买力下降,手中财富缩水。
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专门设计了独立的央行制度来防止政府滥发货币,美国严肃的经济学家也都对政府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持高度的警惕。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流行的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大力鞭挞,将政府滥用货币政策作为罪恶之源。
但本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频繁增发货币,导致整个世界的流动性过剩,但为何没有在国内招致普通民众的反对呢?在美国这样一个选票高于一切的政治环境中,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
市场上货币过量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物价上涨。
但是,多年来,在美国的日用商品市场上,普通老百姓很少能感受到物价的上涨,政府的货币政策也并不会影响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
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美元非常经花,去超市进行一趟大规模的日用品采购,花不了多少钱。
美元诞生100多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仍然在市场上流通,美国物价的稳定可见一斑。
美国物价能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使得美国的普通民众对货币政策并不敏感。
相反,美国政府增发的货币以各种社会福利的形式
返还到民众手中,这进一步提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
比如奥巴马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花的增发的美元。
不仅如此,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因此,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担了美联储增发货币所带来的成本,而增发美元所带来的铸币税却只有美国独自享受。
在中国,却是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况。
今年以来,虽然政府极力控制国内的物价,但是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普遍上涨,民众抱怨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整货币政策的压力剧增。
很多学者将美国滥发货币导致世界大宗商品物价上涨作为解释本国通货膨胀的重要理由,中国也不例外,很多学者强调美国因素所导致输入型通胀是中国物价上涨的根本动力。
但这种观点完全不能解释,美国的货币政策何以没有在其国内造成通胀反而在中国造成了通胀。
中国的现实通胀如何呢?改革开放30年来,“分”作为人民币最基本的货币单位,已经退出了流通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物价上涨速度之快的现实。
此时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和美国都采取了增发货币的政策来强行推动经济的增长,为何前者导致了立竿见影的通胀压力,并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压力,而后者却能安然无恙、履险如夷?中国不能再为美国“打工” 中美两国构成如此差异的根源在于,两者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十分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关系形态。
中国不断以解决就业为驱动,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推动对美国的廉价出口,这全面压低了美国的商品价格,特别是日用品价格,同时中国又将挣得的大量美元兑换成各种形式的证券资产,在美国储备了起来。
这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抑制了美国物价上涨的空间。
而美国政府通过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不至于影响国内物价波动,另一方面非常轻松地“勾销了”中国的外汇储备。
这正是美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始终三心二意,并不真心施压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美国的消费者是廉价人民币的最大受益者,它大大化解了普通美国民众对政府滥发货币的不满情绪。
一旦人民币真正大幅升值,出现中国大量“购买”美元的情景,美国将更加无法忍受。
在中国,大量的廉价出口消耗了国内的资源,推高了国内的物价。
当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又有利于促进出口,不利于支持进口,这使得中国难以通过大量进口来平抑国内的物价。
因此,政府一增发货币,立刻就反应在国内价格市场上。
更加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增发的货币大部分都投向了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直接返还给普通百姓,以形成收入增长。
但是,很多投资项目收益并不明显,高铁就是其中一例。
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这使民众形成了“收入增长缓慢、物价上涨
剧烈”的普遍认知。
中美之间的这种经济关系形态必须加以改变。
只要中国经济不摆脱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元储备的依赖,美国政府就会有恃无恐,会不断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挣取中国的财富。
在美国看来,它只要保持在高端产业的竞争力,继续维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完全可以通过发行美元来获取财富,它既不会也不可能真心实意地恢复传统制造业。
对中国而言,要想实现产业升级、摆脱为美国打工的局面,第一步就是破除“出口保就业”的这一理念,打破对出口下降的“恐慌症”,不再将出口当作解决就业的万能之药。
其中尤为迫切的是,政府需要真正将政策工具的着力点用于进行国内结构调整,实现国民财富从政府向民众的逐渐转移,增加民众收入、提高民众福利。
通过国内的结构性改革同样能够释放大量的就业空间,以此带来的是比廉价出口更加高质量、高效率的就业岗位,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