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重点难句解析第1卷14-24章

合集下载

资本论第一卷摘要

资本论第一卷摘要

资本论摘要

一.商品与货币

1.资本生产过程实质: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本质)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3.没有一个物品只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如果一个物品没有使用价值,那么其包含的劳动

也就毫无用处,不能被看成是劳动,也无法形成价值

4.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5.简单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简单的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6.一般价值形式:意切商品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

一种商品上

7.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当交换商品增多,范围扩大,要求一般等价物

固定在某种商品上,一般价值形式便过滤到货币形式)

8.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9.社会属性:一定区域经济基础下的上层建筑形态所反映的东西(如市场经济)

10.资本最初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但货币不一定是资本

11.能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就是资本

12.如果交易双方非等价交换,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一方剩余价值是另一方不足价值,

流通中价值总量并没有增大

13.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中,是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

智力的总和

1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买卖者,劳动者与货币所有者法律地位平等,

劳动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劳动者除自己劳动力外一无所有,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身体中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

15.劳动力价值: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使劳动力得以延续,提供劳

动者培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提供训练和教育费用

16.劳动力的特殊性:在使用劳动力过程中,不仅可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其自身更

资本论知识点

资本论知识点

绪论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而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前提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相结合的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是资本论研究的对象。

生产关系即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

交换关系是指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

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问题。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

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商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等)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1、抽象力,是指用理性思维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的能力。

2、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3、矛盾分析法(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

第二节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理论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辩证关系: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资料

《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

(1)《资本论》的体系

马克思最初所拟定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比现在的《资本论》体系要大很多。他在1844年开始计划写两本大书:一本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另一本则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但未能实现。后在1851年他又拟定写三本书的计划,一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二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三是论述政治经济学史;也没有实现。此后他既专心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部分的研究,在他的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的“导言”中,把他所拟定写作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为下面各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过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信用)。(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图债。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外国移民。(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5)世界市场和危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资料

后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把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修改如下:“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

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二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后,继续修改稿子,在他的1861―1863年手稿中,又将以前拟定的整个体系改变,以相当于第一卷部分而论,又修改为:“(1)导言;商品,币。(2)货币转化为资本。(3)绝对剩余价值(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绝对剩余价值,(d)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e)同一时间的工作日。剩余价值额和剩余价值率(大小和高低?)。(4)相对剩余价值:(5)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结合。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比例。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隶属和实际上的隶属。资本的生产性。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6)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原始积累。(7)生产过程的结果。(占有规律的表现中的变革可以在第6点或第7点小考察。(8)剩余价值理论。(9)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曲理论。”

资本论重要考点

资本论重要考点

《资本论》选读章节试探题要点

第一卷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互换关系”。

2)那个地址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进程。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生产进程中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包括在生产、分派、互换、消费进程中发生的各类经济关系。

3)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生产进程是商品生产进程,其所生产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都是商品,都需要通过互换来实现。也确实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通过商品互换进程而展开的。因此马克思强调“互换关系”确实是要突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制度)运行的背景是商品互换关系(经济体制)。

4)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生产进程在其进展进程中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此马克思强调“和它相适应”,确实是指要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资本论》的大体方式

1)资本论的大体方式是唯物辩证法。包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进程。

2)科学抽象法是资本论的要紧方式。包括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式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表达方式。

3)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式、区分经济范围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方式、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数学方式等。

第一卷第一章商品

1.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1)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商品价值的质要紧包括价值实体和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7-24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7-24

2021/4/20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10
1. 原始积累的秘密
资本关系一经形成,它就可以通过再生产过程不 断地把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的分离再生产出来。
“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
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
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
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
2021/4/20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12
1. 原始积累的秘密 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下,农村劳动者隶属于封建 剥削者,被束缚于土地,没有人身自由;城市劳动者 受制于封建行会,不能自由发展商品经济,帮工和学 徒与师傅之间也具有封建从属关系。他们都不能充当 资本主义需要的雇佣劳动者。“因此,使生产者转化 为雇佣工人的历史运动,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者从农奴 地位和行会束缚下解放出来”。(Ⅰ822)
17
1. 原始积累的秘密
“工业骑士之所以能够排挤掉佩剑骑士,只是因 为他们利用了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件。他们借以兴起 的手段,同罗马的被释奴隶成为自己保护人的主人所 使用的手段同样卑鄙。”(Ⅰ822)
2021/4/20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18
1. 原始积累的秘密
虽然原始积累过程内容很多,但是构成全部活动 基础的是剥夺劳动者在原有生产方式下的生存条件, 强迫他们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生活。

《资本论》第一卷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

价值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一、资本主义生产劳动

1.简单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劳动概念

指:在直接生产物资资料的同时生产价值的劳动。

2.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

(1)从劳动过程看,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扩大了。

因为总体工人和结合劳动产品的出现,使生产劳动从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扩展到了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

(2)从价值增殖过程看,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因为对资本家来说,只生产物质资料和价值而没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不叫生产劳动。

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指:在直接和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辩证关系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基础,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2.两者的技术基础不同。

3.两者的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关系不同。

4.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互为前提,又有根本区别。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

1.一定程度的(自然)劳动生产率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

2.剩余价值的产生不是靠自然条件,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3.劳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首先要受自然条件优劣的影响。

(1)自然条件的分类:

人本身的自然(人种)

自然条件{ 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

人周围的自然{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1.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

2.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3.美德,女性特有的美德,反而害了她们自己,她们温柔恭顺的无性,竟成为使她们受奴役和苦难的手段。

4.商品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换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

5.资本是没有办法才从事物质生产这种倒霉的事情,它也不愿意去从事物质生产,它总希望有更快、更轻松的赚钱手段……

6.人类的辩证法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才真正成熟。

7.价值是不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是使用价值的内容,而使用价值其只能算是外部体现,或是只充当销售手段。

8.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9.随着货币流通作用的强化,它的价值等价物的地位就逐渐削弱和下降。最终成了一种符号。慢慢的、经常性的、最后它终于完成了同金银等贵金属的挂钩与关联…终于它的财富储存功能也就逐渐消失殆尽。

10.资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他的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1.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12.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13. 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14.这个铸币经过检验,重量成色完全合格,但告诉我,你钱袋里有吗?

资本论重点句子解释

资本论重点句子解释

《资本论》重点句子解释

序言

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第1版序言)

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因此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第1卷第1章

2.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第1章第1节)

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两件上衣比一件上衣多。两件上衣可以两个人穿,一件上衣只能一个人穿,依此类推。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第1章第2节)

《资本论》复习要点(划线)

《资本论》复习要点(划线)

考试题型: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简答)

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三、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论述题)

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

资本论经典语录及解读

资本论经典语录及解读

1.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这句话表达了马克思对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剥削和压迫现象的批判。他指出,资本的积累是通过剥夺劳动者的权利和资源,以及殖民扩张等手段实现的。

2. "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 这句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3.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胆大起来。" 这句话描述了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和冒险精神。随着利润的增加,资本家会不断扩大生产和剥削,甚至敢于违反法律。

4. "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这句话强调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充满了剥削和压迫。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来获取财富,这个过程充满了不公平和道德沦丧。

5.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这句话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深入人民群众,才能引导人们走向革命和解放。

6.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这句话鼓励人们在学习和实践过

程中要有毅力和决心。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7. "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和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资本家对利润的渴求。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会不断扩张生产和剥削,这与自然界对真空的恐惧相似。

8. "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这句话揭示了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他们冒险和违法行为。在利润的驱使下,资本家会忽视道德和法律,甚至敢于破坏社会秩序。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第七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究竟是指什么呢?既然它不是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因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变换,那末它就只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制的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私有制在最初看来所表现出的无数色层,只不过反映了这两极间的各种中间状态。

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诚然,这种生产方式在奴隶制度、农奴制度以及其他从属关系中也是存在的。但是,只有在劳动者是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业者是自己运用自如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的地方,它才得到充分发展,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的形式。

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对自然的社会统治和社会调节,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要使它永远存在下去,那就象贝魁尔公正地指出的那样,等于“下令实行普遍的中庸”。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从这时起,社会内部感到受它束缚的力量和激情就活动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它的消灭,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这种剥夺包含一系列的

《资本论》选读重点问答题

《资本论》选读重点问答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思考题

导言思考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2.《资本论》的方法。

3.《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4.学习《资本论》的意义。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作为《资本论》研究起点的商品?(分析资本主义为什么从商品开始?)

2.什么是商品?怎样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马克思是怎样分析商品使用价值的?

3.马克思是怎样从交换价值这一现象出发揭示出其中隐藏的价值的秘密的?

4.商品的价值实体是什么?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5.什么是劳动生产力?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同商品使用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存在什么关系?

6.什么是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两因素的关系怎样?

7.为什么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8.为什么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

9.什么是价值形式?价值表现两极的规定性是什么?

10.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辩证关系怎样?

11.商品价值是如何通过价值形式得到表现的?

12.等价形式有哪些特点?分析等价形式有什么重大意义?

13.商品内在矛盾是如何通过价值形式而表现为两个商品的外部对立的?

14.为什么商品的相对价值量不能完全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

15.商品形式如何掩盖了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秘密和根源是什么?)

16.什么是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在商品上的表现怎样掩盖了生产者的社会关系?

17.试从价值形式的发展来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8.怎样理解价值这个范畴?

19.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怎样形成的?

【精品】资本论重点句子解析

【精品】资本论重点句子解析

【精品】资本论重点句子解析《资本论》是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矛盾。以下是我根据《资本论》中的重点句子进行的解析: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两个在其本质上不同的过程——交织在一

起,并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展现出来。” 这句话表达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通过劳动过程创造价

值,而资本家则通过价值增殖过程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2.“赏罚之刑火,滚烫的电子雷悲天哭地地落到律己的皮带种子浸入娄蛹。”

这句话描述了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的惩罚和压迫。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激励和惩罚来控制工人,使他们为资本家创造利润。

3.“工人阶级就其社会地位来说,是以卖劳动力为特点的劳动者阶级。” 这

句话强调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相对立,他们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

4.“资本主义在其腐朽和腐败的时期,使得资本家变得愚蠢和堕落。” 这句

话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败和腐朽。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家由于追逐利润而漠视道德和伦理,导致他们逐渐变得堕落和愚蠢。

5.“价值形态迅速变化,这个过程完全是由于私有制度的无情逼迫。” 这句

话探讨了价值形态的变化和私有制度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度迫使商品不断地进行交换和流通,导致价值形态的迅速变化。

6.“剩余价值存在的形式迥然不同,就给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不同阶层以以现

实中所见的阶级差别。” 这句话说明了剩余价值存在的形式对社会阶级差

异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这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阶级差异和不平等。

《资本论》第七篇(21~24)

《资本论》第七篇(21~24)

2资本集中 (1)、含义——许多小资本合并成一个大资本。 (2)、资本集中的特点:它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度, 也不受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 (3)、集中的杠杆:竞争和信用。“集中补充了积累 的作用,使工业资本家能够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 不论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积累的结果,还是集中的结 果;不论集中是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在 这种场合,某些资本成为对其他资本的占压倒优势 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资本的个体内聚力,然后把 各个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来,——还是通过 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 或正在形成的资本溶合起来,经济作用总是一样的。 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更广泛地组织许多人的 总体劳动,对于更广泛地发展这种劳动的物质动力, 也就是说,对于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 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用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来 说,到处都成为起点。”
3、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如果工人阶级提供的并由资本家阶级所积累的无 酬劳动量增长得十分迅速,以致只有大大追加有酬劳动 才能转化为资本,那末,工资就会提高,而在其他一切 情况不变时,无酬劳动就会相应地减少。但是,一旦这 种减少达到一定点,滋养资本的剩余劳动不再有正常数 量的供应时,反作用就会发生:收入中资本化的部分减 少,积累削弱,工资的上升运动受到反击。可见,劳动 价格的提高被限制在这样的界限内,这个界限不仅使资 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不受侵犯,而且还保证资本主义制度 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可见,被神秘化为一种自然规律 的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实际上不过表示:资本主义积累 的本性,绝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 的任何提高有可能严重地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 它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5《资本论》第一、二版跋.doc

5《资本论》第一、二版跋.doc

《资本论》第一版序言

【作者】:马克思

【主题】:序言

【来源】:《资本论》

【内容】:

我把这部著作的第一卷交给读者。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版。初版和续版相隔很久,是由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我的工作。

前书的内容已经概述在这一卷的第一章中。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联贯和完整,叙述方式也改进了。在情况许可的范围内,前书只是略略提到的许多论点,这里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相反地,前书已经详细阐述的论点,这里只略略提到。关于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历史的部分,现在自然完全删去了。但是前书的读者可以在本书第一章的注释中,找到有关这两种理论的历史的新材料。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并且,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而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象是斤斤于一些琐事。这的确是琐事,但这是显微镜下的解剖所要做的那种琐事。

因此,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当然,我指的是那些想学到一些新东西、因而愿意自己思考的读者。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目录

第一卷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第二章交换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资本的总公式

第五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第六章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七章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

生产

第八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九章剩余价值率

第十章工作日

第十一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二章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三章协作

第十四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五章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研究

第十六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

第十七章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

量的比例的变化

第十八章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

第六篇工资

第十九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

工资

第二十章计时工资

第二十一章计件工资

第二十二章国民工资率的差异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

导言

第二十三章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四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二十五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八篇原始积累

第二十六章原始积累的秘密

第二十七章对农村居民的剥夺

第二十八章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

夺者的血腥立法。关于工资

的法律

第二十九章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

产生

第三十章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第三十一章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第三十二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

第三十三章现代殖民理论

致读者

德文第二版跋摘录

序言

对现在的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一篇商品与货币

柏修斯用云彩遮住身体来追捕妖怪。我们却钻入云中遮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卷第14章

16.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第11章)

1)生产工人的内涵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生产力角度看,凡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工人都是生产工人;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凡是创造价值的工人都是生产工人。

2)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工人的内涵从直接劳动过程扩展到间接劳动过程,生产关系的演变又使生产工人的内涵从创造价值的工人缩小到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

17. 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第14章)

1)与自然条件相联系的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是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但决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

2)要使建立在自然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剩余劳动转化为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还必须要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佣劳动者才会在资本家的强制下使他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资本家进行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第1卷第17章

18. 货币即物化劳动同活劳动的直接交换,也会或者消灭那个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才自由展开的价值规律,或者消灭那种正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第17章)

1)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如果把劳动看作是商品,其结果就是要么违反价值规律,要么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本身。

2)因为如果说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即工人用自己的活劳动和资本家手上的货币即物化的劳动直接交换,那就必然会出现两种可能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者相等,即工人12小时劳动创造新价值6先令,资本家也以货币工资形式付给工人6先先令,这种情况符合价值规律,但却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

第二种情况是:活劳动大于物化劳动,即工人12小时劳动创造6先令价值,资本家以货币工资形式付给工人的只有3先令,这种情况使资本家可以获得剩余价值,但却违反了价值规律。

3)马克思正确地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说明了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它本身的价值,从而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论证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1卷第22章

19. 不论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好象同最初的商品生产规律如何矛盾,但这种占有方式的产生决不是由于这些规律遭到违反,相反地,是由于这些规律得到应用。(第22章第1节)

1)从表面上看,剩余价值规律和价值规律似乎是矛盾的。因为:第一、在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下,工资使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第二、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因此不可能有剩余价值的产生。

2)从实际上看,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并没有违反价值规律。因为:第一、资本家购买包括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资料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第二、资本家销售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也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

3)剩余规律是对价值规律的应用。因为:第一、价值是在生产中创造的,同样,剩余价值也只能在生产中通过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才能被创造;第二、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家只有按价值规律要求等价购买劳动力取得其特殊使用价值后才能迫使工人进行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第三、剩余价值是包含在商品价值中的,资本家只有按价值规律等价出售商品后,才能实现并占有剩余价值。

第1卷第23章

20. 资本可变部分比不变部分的相对减少,或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只是近似地表示出资本的物质组成部分构成上的变化。(第23章第2节)

1)资本价值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

2)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由于单个劳动者在相同时间内需要的生产资料数量增加,从而会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进而引起不变资本价值的增加和可变资本价值的相对减少。

3)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由于生产资料价值的下降,因此资本价值构成的提高会低于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21. 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的,不是工人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动,而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是过剩人口时而被吸收、时而又被游离的程度。(第23章第3节)

1)工资的变动从表面上看是由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引起的。

2)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工资的变动取决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变动。即相对过剩人口增加,导致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引起工资水平下降,反之,工资水平会提高。

第1卷第24章

22. 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第24章第7节)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内在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最终导致否定自身;

2)小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否定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3)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建立在资本主义所造就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分工基础上;

4)社会主义公有制承认劳动力和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