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

一、时代背景和意义

(一)时代背景

19世纪4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而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世界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为此马克思开始制定自己哲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857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这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日以继夜的进行研究和写作并以《政治经济学》为名出版了其中的第一分册,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

(二)意义

《序言》叙述了马克思早期之所以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发展历程对于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哟重要的文献价值,《序言》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是阐述历史唯物史观原理的主要的文本依据。

二、内容简介

(一)马克思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

1、次序:马克思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次序来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和实质的。在前三项下,马克思研究了资产阶级社会分为三大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所有者和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他们三者统一于一个资产阶级“国家”。而国家与国家之间必然结成关系而进行“对外贸易”,最后形成“世界市场”,这样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和实质。

2、方法:马克思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是先说出结论,而是通过大量事实材料的剖析和研究再得出结论,这就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马克思正是采用了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才使得他的论证有一种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二)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
总的来说,《导言》的贡献是革命性的:既是理论方面的,也是方法论方面的;它厘清了对象和研究对象的 不同规定性,锁定对象转化为研究对象的“事的逻辑”和“事的科学”。由《导言》定格的实质性的工作内容生 产了“劳动二重性规定”,由此也就确立了“生产方式”(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 系”的内部联系。这种内在结构在于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客观逻辑,或者说是它的一个客观基础, 因此,不能把它直接说成主观批判的工作产物或认识形式的工作程式,比如“科学抽象法”。
基本贡献
K ·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是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文献。研究对象规定最终是在这里得到确定和初步完成的。
图1 《资本论》研究对象逻辑总构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简明逻辑是关于历史对象和社会对象的 相互钳制规定的阐述。绘图表示如右:它是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逻辑的结构化的表达。
依据“保卫《资本论》”工作路线和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把《导言》的逻辑概括为:第一节锁定的是历史对 象(规定),第二节锁定的是社会对象(规定);在此基础上,第三节进行唯物主义的范畴生产与批判,第四节 则是大结局——始发和归根。 整个流程展示为:存在论上的生产批判——本质论上的生产批判——概念论上的生 产批判——历史现象学上的生产批判。于是,整个结构即显示出“历史”到“逻辑”的开放性生成向度。一言以 蔽之,历史现象学批判和精神现象批判的叠合最终工作完结了“精神现象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名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名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名言

1. “资本是一只具有掠夺性的狼。”卡尔·马克思

2. “国家之所以存在,就是要维持统治阶级利益的统一。”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3. “资本主义必然是灾难性的,因为它不能克服脱离劳动的性质,而这种性质导致了贫困、失业和社会冲突。”约瑟夫·施蒂格利茨

4. “资本主义将继续破坏环境、剥削工人、扩大贫富差距,直到它自己崩溃。”查尔斯·斯蒂格利茨

5.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部只有两种角色的小说:资本家和雇员。”路易斯·布兰诺

6. “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任务是揭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本质。”安东尼奥·格兰多尔夫

7. “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于,生产社会化了,但却被剥削个别的资本家所占有了。”保罗·斯威齐

8. “资本主义所谓自由竞争的制度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局限性。”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9. “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其行为造成的结果通常是物化和对人的消耗。”Walter Benjamin

10. “资本主义通过全球化已将自己的矛盾转移到其他国家,促进了全球贫富差距的扩大。”大卫·哈维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

(1857年8月)

I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

通)

1生产

(a)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鲁宾逊故事决不像文化史家设想的那样,仅仅是对极度文明的反动和想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是错觉,只是美学上大大小小的鲁宾逊故事的错觉。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的人表现为了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后者在过去历史时代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而在18世纪的预言家看来(斯密和李嘉图还完全以这些预言家为依据),这种个人是一种理想,他的存在是过去的事;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类天性的看法,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这样

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斯图亚特在许多方面同18世纪对立并做为贵族比较多地站在历史上,从而避免了这种局限性。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只有到十八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手段,才是外在的必然性。但是,产生这种孤立的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来看是一般关系)的时代。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再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在这方面无须多说。十八世纪的人们有这种荒诞无稽的看法本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是巴师夏,凯里和蒲鲁东等人又把这种看法郑重其事地引进最新的经济学中来,这一点本来可以完全不提。蒲鲁东等人自然乐于用编造神话的办法,来对一种他不知道历史来源的经济关系做历史哲学的说明,说什么这种观念对亚当及普罗米修斯已经是现成的,后来他就被付诸实行等等。再没有比这类想入非非的陈腔滥调更加乏味的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恩选集》第一卷

桑延海总结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堂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在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它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时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性。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为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2

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是世界历史性的错误,而不止个人的错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5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且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9-10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1

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他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自己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经作为社会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无产阶级是世界的社会的原则)15-16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一、写作的时代背景

(一)写作目的

①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

②为了批判当时国民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一些错误观点,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一定社会性质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式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时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

(二)写作意义

《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唯一的一篇系统论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文章。它对于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导言》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还是指生产关系呢?在生产、分配、交换之间如何认识生产要素与分配之间的关系,仍是当代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二、内容简介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主要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性质来谈个人,而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出发点,但是他们不顾生产的社会性质,而把生产理解为单个人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这种“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其旨趣无非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生产。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而空谈“生产一般”,其目的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谐与永存。但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不是研究一个个特殊生产部门,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从而揭示社会经济学运动的一般规律。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旨在探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如何在社会结构中互相作用,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它是一门研究实践性的学科,其理论和实践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导言是,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批判,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偏见和偏见,这些偏见可能会影响社会发展的过程。因此,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导言是,应该深入研究和识别这些偏见,以避免它们对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次,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覆盖所有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因此,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导言是,应该发展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最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技术和实践局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因此,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导言是,应该探索有效的技

术和实践,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之,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导言是,应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入研究和识别政治经济学中存在的偏见、局限性和技术局限,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正文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正文

一、引言
(二)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人们的两 种责备是更加庸俗的观点(5) 小结: 考察和概述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对四 环节的肤浅认识和错误观点。
返回
二、生产与消费
(一)生产与消费的统一性(1—14) 1、生产与消费的直接统一性:生产直接是 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1—2) 2、生产与消费互为媒介,互相依存(3) 3、生产与消费互相创造对方(4—10) 4、生产与消费统一性的概括(11—14)
三、生产与分配
(二)生产条件的分配属于生产本身,生产条件 的分配决定产品的分配(4—7) 1、生产条件的分配不是先于生产本身,而是属 于生产条件本身(4—5) 2、生产条件的分配属于生产本身,它决定产品 的分配(6) 3、生产条件的分配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它又是 由生产决定的,是生产的产物和结果(7)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郭瑞萍
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
1、生产(1—14)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 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 家庭关系
1、生产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物质生 产关系。(1—6) 二、对庸俗经济学奢谈一切生产的一般条 件的批判(7—14)
返回
四、最后,交换和流通
(一)生产和交换的关系(1—3) 1、流通与交换的区别、联系(1) 2、交换属于生产,生产决定产品交换 (2—3) (二)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辩证关 系概括总结(4)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一、写作背景

1、关注和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总结和整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1843年,马克思开始对经济学进行研究,研读了大量的经济学文献,计划写一部以新世界观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初步定名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使马克思一度中断该书写作;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把主要精力放在革命理论的研究上。1849年8月,马克思作为政治流亡者被迫迁居伦敦后,重新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185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推动他进入直接写作阶段。他认为,危机必然引发新的革命。为了给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通宵达旦地工作,整理他所积累的经济学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导言》是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写作于1857年8月下旬,是马克思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撰写的“总的导言”。这是一篇未完成的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1902年才被发现,1903年由考茨基第一次柏林的《新时代》杂志上。

1859年6月,马克思整理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称该书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为此写了序言,通常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此后,马克思并没有按照原来的思路出版该书的第二、第三分册,而是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进行整理,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有些内容是相关的,甚至是重叠的。所以在《资本论》扉页上通常著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字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巨著的初篇,《资本论》是其续篇,二者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的学说。

第四讲《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第四讲《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生产和分配:生产决定了分配

分配:既包括生产条件的分配,又包括产品的分配。 马克思反对把分配仅看作是独立于生产的产品的分配。 原文(P149)照最浅薄的理解,分配表现为产品的分配, 因此它彷佛离开生产很远,对生产是独立的。但是,在分配 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 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於一定的生产关系) -这是上述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 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 配的结果。
批判对象:庸俗经济学家凯里


凯里被称为“美国学派的创始人”、“美国第一 个经济学家”,其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鼓吹阶级利益 的调和。 《巴师夏和凯里》写于1857年7月。这一未完成 的手稿是马克思针对巴师夏1851年出版的《经济 的和谐》一书而写的。在这本书中,马克思用巴 师夏和凯里的观点作为实例,说明庸俗经济学家 “在古典经济学家朴素地描绘生产关系的对抗的 地方,证明生产关系是和谐的” 。

斯密、李嘉图、卢梭和洛克的人性论被成 做原子主义:把人看作象原子一样孤立的 个体。研究人不能从人本身和孤立的个人 出发,相反只能从社会出发。
P138: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 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 从属於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 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 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 种形式的公社中。只有到十八世纪,在” 市民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对 个人说来,才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手段, 才是外在的必然性。 结论: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 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 才能独立的动物。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加注版)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注:标题《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在马克思写在手稿笔记本“M”封面上的目录中是没有的。这个标题严格地说只包括《导言》的前两节,即《生产》一节(在笔记本“M”的封面上,这一节有一个更确切的标题《生产一般》)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一节。马克思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这一节前面标明的罗马数字“Ⅰ”,在《导言》往后的正文中再也没有相应的罗马数字与之相连接。——1。)

1.生产

(a)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注:把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当作出发点的观点,见亚·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附《英国和美国》的作者[爱·吉·韦克菲尔德]的注释,1835-1939年伦敦版)一书的序论和大·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1821年伦敦第3版第1章第3节。——1。),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这是鲁滨逊一类的故事,这类故事决不像文化史家想象的那样,仅仅表示对过度文明的反动和要回到被误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注:社会契约(Contrat social) 是卢梭关于人从自然状态过渡到市民状态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按照这个理论,人们最初生活在某种自然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人人都是平等的。私有财产的形成和不平等的占有关系的发展决定了人们从自然状态向市民状态的过渡,并导致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国家的形成。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进一步发展破坏了这种社会契约,导致某种新的自然状态的形成。能够消除这一自然状态的,据说是以某种新的社会契约为基础的理性国家。让·雅·卢梭在1755年阿姆斯特丹版的《论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原因》和1762 年阿姆斯特丹版的《社会契约论》这两部著作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1。),也不是以这种自然主义为基础的。这是假象,只是大大小小的鲁滨逊一类故事所造成的美学上的假象。其实,这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作了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出自乔·威·弗·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黑格尔全集》1833年柏林版第8卷第182节附录)。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这一术语的使用有两重含义。广义地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狭义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因此,应按照上下文作不同的理解。根据这里的上下文并参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序言(见本卷第31-35页)中有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论述,此处应为后一种含义。——1、32。)的预感。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的人表现为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而在过去的历史时代,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第1页◎的附属物。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而在18世纪的预言家看来(斯密和李嘉图还完全以这些预言家为依据),这种个人是曾在过去存在过的理想;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性的观念,这种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这样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斯图亚特在许多方面同18世纪对立并作为贵族比较多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简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简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简介

(l857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

写作与发表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1857一1858年所写的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是他为自己计划中的政治经济学巨著写的一篇《总导言》的草稿。这篇《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及修改和发表,1902年从马克思的遗稿中发现,1903年首次发表在柏林的《新时代》杂志上。

中心思想

《导言》是马克思多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它比其他著作更详细、全面和集中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同时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及其为资本主义辩护的阶级实质。

基本内容

《导言》全篇分为四节,集中探讨了两个大问题。

(一)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析(一、二节)

(l)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导言》在第一节开头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第18页)之后,以批判资产阶级在物质生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点为线索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首先,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孤立的个人生产作为出发点的错误观点.确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一定的让会关系下的生产。

马克思说明,“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十八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第18页)按照这种虚构,从事生产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第21页)他们所进行的生产也只是物的生产、或财富的生产,而不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生产。对此,马克思在强调生产社会性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有,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第18页)在任何时代,人们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进行生产。全部人类的生产发展史,都是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同自然进行斗争的历史。在最早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个人离开集体无法生存口那时,进行生产的个人“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第21页)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由于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呈现高度社会化,生产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就象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第21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英对照全文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英对照全文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英对照全文导言:

Inroduction:

现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学所探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换和价值增殖的方式,实现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其发展远比表面经济现象的产生和消退要深刻。

Modern political economy explores capitalist society, which is a specific social and economic form. The essence of capitalist society is that it realizes capital accumulation through market exchange and value increase on the basis of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operating laws of capitalist economy are far more profound than the production and recession of surface economic phenomena.

本书旨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进行深入批判,以揭示其中的内在矛盾和剥削机制。资本主义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被资

本主义包围的劳动者既是资本的创造者,又是被剥削压迫的阶级。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必然导致着阶级斗争的激化。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也把物 质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是,他们 不顾生产的社会性质,而把生产理解为 单个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 产。这种“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 其目的无非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说 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生产。
斯密把分工和交换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满足每 个人的私利。在他看来,人们的社会经济活 动就是孤立的个人追求私利的活动的结果。 李嘉图受到所谓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 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功利主义),认为自由竞 争保证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为生 产力无止境的发展开创了巨大的可能性。因 此,斯密和李嘉图都主张个人经济应当完全 自由。
《导言》的写作目的
: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 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经济学和庸俗经济 学的一些错误观点。
《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唯一的一篇系统论述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文稿。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基本内容简介
(一) 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和研究对象
1.出发点:物质生产 2.对 象: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Baidu Nhomakorabea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危机期间,马克思居住在伦敦,恩格斯在曼彻 斯特,他们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通信联系, 马克思在1857年12月8日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 “我现在发狂似的通宵达旦总结我的经济学研 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 清楚。”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当时把主要时 间和精力都用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以 期能够从理论上阐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的意图:
不是写一篇复杂的方法论论文,而是在 读者面前为他自己说清楚,他在漫长的、 头绪众多的批判旅程上将遵循什么样的 方向。
这些笔记把要求和目的混合在一起,在 短时间内写成(差不多一个星期)。由 于其中包含了马克思在认识论问题上最 广泛和最详细的声明,《导言》成了理 解他的思想的最重要的参考材料,成为 解释整个《大纲》的钥匙.
临。1857年,终于爆发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 经济危机引发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 源是什么?资产阶级社会将会向哪里去?无产阶级 解放的出路在哪里?马克思认为,这一切答案都深 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深植于经济生活的现实中。 《导言》就是力求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及 其规律,同时通过批判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 错误观点,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主要内容:《导言》共分为四节。
来自百度文库一节,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批判了资 产阶级在物质生产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 点。
第二节,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作 了辩证分析。
第三节,阐述了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科学方法。 第四节,探讨了生产关系、交往关系、国家和意识 形态等。着重探讨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 关系。
第一节、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 第一节开篇就宣布了目的,直接点明研究领 域并指向历史的标准(1-3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一、写作背景

1、关注和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总结和整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1843年,马克思开始对经济学进行研究,研读了大量的经济学文献,计划写一部以新世界观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初步定名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使马克思一度中断该书写作;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把主要精力放在革命理论的研究上。1849年8月,马克思作为政治流亡者被迫迁居伦敦后,重新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185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推动他进入直接写作阶段。他认为,危机必然引发新的革命。为了给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通宵达旦地工作,整理他所积累的经济学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导言》是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写作于1857年8月下旬,是马克思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撰写的“总的导言”。这是一篇未完成的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1902年才被发现,1903年由考茨基第一次柏林的《新时代》杂志上。

1859年6月,马克思整理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称该书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为此写了序言,通常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此后,马克思并没有按照原来的思路出版该书的第二、第三分册,而是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进行整理,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有些内容是相关的,甚至是重叠的。所以在《资本论》扉页上通常著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字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巨著的初篇,《资本论》是其续篇,二者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的学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卢国维

一、写作的时代背景

(一)写作目的

①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

②为了批判当时国民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一些错误观点,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一定社会性质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式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时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

(二)写作意义

《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唯一的一篇系统论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文章。它对于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导言》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还是指生产关系呢?在生产、分配、交换之间如何认识生产要素与分配之间的关系,仍是当代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二、内容简介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主要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性质来谈个人,而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出发点,但是他们不顾生产的社会性质,而把生产理解为单个人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这种“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其旨趣无非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生产。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而空谈“生产一般”,其目的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谐与永存。但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不是研究一个个特殊生产部门,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从而揭示社会经济学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本题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即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

“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的一般规定是存在的。政治经济学如果停留在这些抽象要素,那就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政治经济学可以研究作为合理抽象的生产一般,但这不是主要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本题是“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

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这一节的中心是考察了社会生产内部结构,分析了社会生产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个体的研究了生产的现实运动及其规律。

引论:社会生产是一个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组成的有机统一体。生产制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决定个人分配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了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而满足个人的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社会生产就是这样一个在总体性中活动着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资产阶级经济学“正规的三段论法”是“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分析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和消费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式辩证的,把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割裂和等同都是错误的。

①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直接也是消费:一方面表现为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的消费。消费也直接的表现为生产:一方面在消费生活中的消费品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恢复体力,即通过消费生产出体力。另一方面在消费生产资料的同时生产出新产品。

②生产和消费互相依存、互为中介、互为手段。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消费也是生产的终结,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需要和内在对象,消费为产品创造主体,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所以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③生产和消费互相生产,互相创造对方。“两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每一方是把自己当做对方创造出来。”消费生产着、创造着生产,生产生产出消费。

(二)生产和分配

批判了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决定论,阐述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

①批判了“三位一体”分配理论,阐明了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的原理

“三位一体”说的实际观点是,土地带来地租,劳动带来工资,资本带来利息和利润。换言之,资本就是利息和利润的源泉,资本决定了一切分配形式。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不是利息和利润的源泉的观点。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不变资本不会为资本带来任何利润和利息,作为生产要素的可变资本才会带来剩余价值,从而转化为利息和利润。资本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息和利润,并用其中一部分当做追加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因而利息和利润又是“资本再生产方式”。所以笼统的说资本带来利润和利息是片面的,它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其次,劳动是否带来工资。劳动与工资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在奴隶社会,劳动不是雇佣劳动也就没有工资。劳动只有成为了雇佣劳动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力的价值才以工资的形式参与产品分配,实际上雇佣工人在剩余时间所创造的劳动力创造的劳动力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因而一方面说任何劳动都会带来工资不符合历史事实。另一方面说工资是劳动的报酬也是不十分准确的。

再次,说土地带来地租即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资本主义的实际。地租本质上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同利息和利润一样,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表现在生产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

②批判了分配先于生产的理论,阐述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

庸俗经济学认为“分配表现为产品的分配”。这是最肤浅的理解。分配包括两种分配,即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分配的结果。在这里要具体分析的是生产要素,如生产工具的分配,社会成员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的起始阶段首要要按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行非配,即什么素质的成员安排在什么样的生产部门干什么,什么样的生产资料为社会成员的哪些人所占有等等。以这种生产条件和前提的分配就形成了生产要素的结合形式。所以说它决定了生产的结构。人们只有在这种生产结构中才能生产出课分配的产品,可见生产要素的分配不是先于生产的分配,而是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这种生产要素的分配在本身内部不断的改变,也不断的改变着产品的分配。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等社会的几种情况,这些情况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分配先于生产。但实质上并不是分配先于生产,而是上产先于分配,生产决定分配,一定分配方式决定于一定的生产的方式。

(三)最后,交换和流通

这一节的中心是论述交换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

从交换的内容来看,主要有四种。但是实际上他们都是由生产决定的,因为如果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资料可以供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