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总结
种群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同一物种个体在特定地点的总体。种群的特征可以通过种群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和动态等多个方面来描述。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总结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1.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是指某一种群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个体数量。种群数量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特性、环境条件、生态位、竞争关系等。种群数量的估算通常使用生物统计学方法,比如抽样调查、标记重捕法等。
2.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与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生境面积等因素密切相关,密度过高会导致资源竞争和适应性进化,密度过低则可能导致孤立效应和基因流的减少。
3. 种群分布
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和分布规律。常见的种群分布模式有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种群分布模式与环境因素、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等密切相关,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4. 种群结构
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大小结构等特征。种群结构对种群的生态过程和动态演变有重要影响,也是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
5. 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增长、减少、扩散、漂移、灭绝等现象。种群动态与繁殖力、死亡率、移居率、环境压力等密切相关,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
以上是种群的一些重要特征知识点的总结,种群是生物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种群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生物种群的理解和应用
种群
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
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即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使用范围:某些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种群。
取样方法:
2.标志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
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
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则:
N:M=n:m
可得
适用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出生率和死亡率(通常以a‰表示)
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新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
a.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b.出生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大
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年龄的三个阶段:
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有生殖能力)
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 线虫法:利用一定长度的线虫绕圈方法,测算圈内的植物个体数。适用于密度较高的植物群落。
2. 方块法:将固定大小的方块网格覆盖在研究区域上,统计方格内的植物个体数。适用于密度较低的植物群落。
3. 种子法:通过放置一定数量的种子在样方内,观察其发芽和存活情况来推断植物种群密度。适用于有明显育苗阻碍的植物。
4. 直接计数法:逐个核算所有植株的个体数。适用于个体数目较少的植物。
5. 标志植株法:在研究区域内选择一些标志植株,然后调查标志植株周围的植株个体数。适用于植物簇集分布特点明显的区域。
6. 无人机调查法:利用无人机航拍研究区域,借助遥感技术和影像分析软件,提取植物群落信息,包括种群密度。适用于大规模区域的植物群落研究。
以上方法中,选择适合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特点的方法,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样方大小和数量,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种群的特征3
一、种群密度 1、概念 ________或________ 单位面积 单位体积中某种群的__________ 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90×90 100×100 110×110 120×120 130×130 140×140 11 13 13 13 13 ……
③计数每个样方那该植物 的个数。若计数结果由 多到少依次为N1、N2、 N3、N4、N5,,则将N3 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的 错误并加以改正。
②标志重捕法 在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多采用标志 重捕法(捉放法)。就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 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志, 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 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 据重捕样本中标志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 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 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 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课本P63 1、2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 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 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 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 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400m长,如果要等距抽 取4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 为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 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2
解析:标记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为初次捕获并标记 个体数/个体总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再次捕获的个体数。 由题意可知,50/N=13/42,N≈161(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 更难捕捉,计算结果会比实际结果偏大,所以灰仓鼠个体总数 应该少于161只。
2.下列关于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
B.乙和丙 D.丙
解析:甲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 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乙种群中各 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 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属于稳定型;丙种群中幼年 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 密度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
1.某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
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 )
A.1个群落
B.1个物种
C.2个种群
D.8个种群
答案:D
解析:种群是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 合。此处的一定的空间范围指的是连在一起的自然区域,不 能有间隔。由题干中信息可知,某水产研究所的8个池塘就是 8个自然区域,每个区域内有一种鱼,故8个池塘里的鱼是8个种 群。鲫鱼和地中海鳎鱼不属于同一物种,因此8个池塘中共有 2个物种。
解析: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 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调查其种群密度。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
×
2.五点取样法适合用来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
3.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
√
考向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 。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昆虫卵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
4.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所示),对于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如图2所示)。
5.用样方法计数时要准确: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下图中,甲为方形样方,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应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值出现较大误差。
3.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 设种群数量为A只,第一次捕获B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 只,其中有 只被标记,根据公式 ,得 。由此分析可知: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其中一种生物个体数量的统计指标,是生
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分布、数量和变化
情况。下面将介绍常见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计数法:
计数法是最常见、最直接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之一、它通过对目标区
域内个体数量进行直接观测和记录,从而获得种群密度。计数法可以分为
直接计数和间接计数两种形式。
直接计数:通过直接观察和数数,记录目标个体的数量。对于较小且
分布比较集中的生物种群,直接计数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间接计数:通过对目标区域内的其中一生物特征进行调查,然后通过
数学模型或统计学方法推断种群密度。其中一种间接计数的方法是线索数
量法,即通过寻找目标个体的痕迹(如足迹、洞穴、粪便等)进行数量估算。
2.标记重捕法:
3.样线法:
样线法适用于较大范围的调查,特别是对于分布较为分散的生物种群。该方法需要在地面上设立一条或多条等距离的样线,并沿着样线进行采样。然后,在每条样线上确定一定宽度的采样带,并进行样方覆盖后的个体计数。通过对样方的数量和被调查区域的面积进行计算,可以得到种群密度。
4.网格抽样法:
网格抽样法是利用空间网格作为样本点进行调查的方法。研究区域被
分成一定大小的小方块,然后在每个小方块中进行个体数目的计数。最后,通过对所有小方块内个体数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整个研究区域的种群
密度。
5.标准面积法:
标准面积法是根据已知面积的标准地进行个体计数,然后推广到整个
调查区域的方法。在已知面积的标准地上进行个体的严格计数,记录个体
数量。然后根据标准地的面积与整个调查区域的面积之比,计算出整个调
种群特征、数量变化
③衰退型: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2、意义: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五)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2、应用:控制虫害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
增 长 速 率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 空间和资源有限、受其他生物的制约 (现实条件)
2、曲线分析
(1)K值:环境容纳量,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环境破坏时K值下降、 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
(2)种群增长率
种 群 增 长 率 时间
1、类型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加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种群密度降低
2、意义: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四)年龄组成 1、类型 ①增长型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②稳定型: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若标志物过于醒目,容易被天敌发现,所测数值 偏大
若标志物影响了该动物的生命活动,更易被人们捕获,所测 数值 偏小
新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练: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含解析).docx
新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微专题强化练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一、选择题
1、种群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答案:A
解析: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受食物、空间、天敌等的影响,会发生变化,A错误;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如同一区域的大象和蚂蚁,B正确;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C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D 正确。
2、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说明:“+”表示促进或增加,“一”表示抑制或减少
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
⑤,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C.“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⑥
D.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②会下降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①②③④⑤⑥分别指的是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迁入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A错误;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性别比例(⑥),进而影响种群数量,B错误;“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年龄组成(⑤),而性别比例基本不变,C错误;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下降,D正确。
3、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种群的特征
讨论2、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 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 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讨论3、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 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 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 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 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思考与讨论:
1、图中A 、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 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 越来越小?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为什么? 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 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 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组成为 衰退型的种群呢? 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年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
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第 1次
第2次
计算方法: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动物的总数为N,第一次 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 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 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 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
调查一般的植物种群、昆虫卵的密 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 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教案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教案
教案标题: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
教学目标:
1. 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
2. 掌握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
3. 学会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并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投影仪、计算器、白板和笔;
2. 学生准备:学习材料、笔和纸。
教学过程:
引入(5分钟):
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不同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 什么是种群?
- 种群有哪些特征?
讲解(15分钟):
1. 教师简要讲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包括个体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
2. 重点介绍种群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数/调查面积。
3.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种群密度,并解释计算结果的意义。
实践(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生物种群进行调查。
2.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调查表格,记录种群个体数和调查面积。
3. 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种群密度,并填写在调查表格中。
4. 学生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种群密度与种群特征的关系。
总结(1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种群密度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和分析,展示他们对种群密度调查的理解。
拓展活动:
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生物种群进行调查,并比较不同种群的密度和特征。
2. 学生可以利用调查结果,讨论种群密度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评估方法:
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和对种群密度计算的准确性。
2. 教师评估学生在总结环节的表达和对种群特征的理解程度。
种群的特征
HONGDIANNANDIAN
D典型例题 S随堂练习
IANXINGLITI
UITANG LIANXI
S实验设计
HIYANSHEJI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甲中幼年个体最多,老年个体最少,可预测种群出生率 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逐渐增加,因而是增长型;乙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相同, 预测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接近,种群密度基本不变,因而是稳定型;丙中幼年 个体最少,老年个体最多,预测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逐渐降低, 因而是衰退型。 答案:A
-9-
学习目标导航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ZHISHI
HONGDIANNANDIAN
D典型例题 S随堂练习
IANXINGLITI
UITANG LIANXI
S实验设计
HIYANSHEJI
一
二
三
一、种群与物种的区别
1 .概念不同: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 .范围不同:一般来说,种群是较小范围内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而物 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组成的。
S实验设计
HIYANSHEJI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解析:根据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计算各样方内的种群数量平均值,即 (3+5+4)/3=4,即边长为 5 m 的正方形内有 4 株山毛榉,其种群密度为 4/(5× 5)=0.16 株/m2。由此可见,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因为山毛榉植株是高 大乔木,单株占地面积较大,而样方选取的又太少、太小,因此,在所取的样方 中山毛榉的数量不足以反映种群密度。对此应扩大样方面积的取值范围。 答案:(1)0.16 株/m2 (2)不可靠 所选取的样方面积太小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采用样方法,取样方法有两种:一是 等距取样法;二是五点取样法。样方的面积为:草本植物 1 m2,乔木 100 m2。
高中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是种群密度
2、影响种群密度决定因素是(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3、
①死亡率 ②出生率 ③性别比例 ④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将来发展趋势)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4、调查培养液酵母菌种群密度方法:抽样检测(振荡的作用: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
5、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取样器取样(统计丰富度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增长率不变
Nt=N0入t (N0表示起始数量 入:数量是一年前的倍数 t:时间)
(2)“S”型增长: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
7、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8、种间关系:竞争 捕食 寄生 互利共生
9、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垂直结构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水平结构:镶嵌式分布
种群的特征
(2)标记重捕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 部份个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 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 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②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 数 ③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 再重捕34只,其中有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 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数为39X34/15=88只 ④使用范围:动物
②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 群体动物。
蜂群中几百只雄蜂,一只蜂王和几十万只 工蜂都是雌蜂。
③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3)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
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 出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 率。 (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 市人口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 小。
4.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 比例。一般分 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 能力)和老年(丧 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是衡量一定区域内植物数量的一种方法。以下是几种用于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 点式抽样法:在研究区域内划分等距的样方网格或样点,在每个样方或样点内记录种植物的数量或覆盖度。通过统计不同样方或样点内的植物数量得出种群密度。
2. 带式抽样法:用一定宽度和长度的带子沿着研究区域划过,并记录穿过带子的植物数量或覆盖度。通过统计多个带子的结果得出种群密度。
3. 统计采样法:比较适用于小范围的调查。在研究区域内进行系统随机采样,在每个采样点记录植物数量或覆盖度。通过对所有采样点的结果统计平均值得出种群密度。
4. 区域采样法:适用于大范围的调查。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多个小区域,然后在每个小区域内进行点式或带式采样,记录植物数量或覆盖度。通过对所有小区域的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种群密度。
5. 线性样条法:在研究区域沿随机划定的线性样条进行调查,记录每个样条上的植物数量或覆盖度。通过对多条样条进行统计求平均得出种群密度。
以上是常用的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的特点。
种群的特征(2)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长
复习提问:
同种生物 全部
从分子水平看:体现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 和 ; 从个体水平看: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机 体,机体的稳态是通过 调节、 调节和 调节来维 持的; 从群体水平看:自然界中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行为与其他个体间有没有关系呢?进化论中学习过,种群 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什么是种群 ?
(4)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 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
中具有重要意义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能直接 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 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
思考?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哪些?
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 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表达方式:通常以a%表示
3.举例说明:例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 生1862个孩子,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1.862% 4.意义: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动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
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
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
用线连起来。
一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集
二
训
考
点
(4)性别比例:种群中 雌雄个体 数目的比例。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2.种群的空间特征
考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_位__置__状__态__或__布__局__。
课 后
限
点
— 均匀分布 :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考
点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
三
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科学探究)
返 首
页
考
点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一考点一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二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集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课
考
1.种群的数量特征
后
限
点
(1)种群密度:种群在 单位面积 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时
集
二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二
训
②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
考
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2)关键点 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
点 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
一 右”的原则。
课
考
(3)关键点 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6.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
一 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 )
课
考
后
提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 限
点
时
二
×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
集 训
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集 训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
考
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
点
_所__有___样__方__内__种__群__密__度__的__平__均___值___。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2)标志重捕法
一
①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考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
→重捕、计数→密
限 时
二 1∶1,则出生率越高。
集
(√ ) 训
考
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
点 的。
三
(√ ) 返 首 页
考
点
4.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一
( ×)
考
提示: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
课 后
限
点 出生率,进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时
集
二
5.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 ) 训
时
二
(2)类型——
随机分布
:如田野中杂草的空间分布
集 训
— 集群分布 :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点
(1)样方法
一
①适用范围:植物、 活动范围小 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考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 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
课 后
限
点 并取平均值。
时
二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
限 时
集
二 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 3~5 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课
考
后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分析
限
点
时
1.(2019·河南省高三模拟)如图表示某种卵胎生蜥蜴孕期在不同 集
二
训
温度条件下产生幼仔的性别比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集
二
训
提示:不一定。种群数量不只是受年龄组成的影响,还受迁入
考
率和迁出率、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课
考
后
限
点
2.请用箭头及简洁的文字建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 时
集
二 型。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提示:
一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集
二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考
3.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粒黄玉米种子代表一定 课 后
考 点 一 考 点
二第1讲
考 点 三
课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后 限
时
集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训
返 首 页
考
1.种群的特征(Ⅰ)
点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一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课
考
后
1.种群属于生命系统,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生 限
点
时
命观念)
二
集 训
2.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科学思维)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一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集
二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一
考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课 后
点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
限 时
集
二 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课 后
限
点 度估算。
时
集
二
③密度估算公式:
训
考
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 种群数量= 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
。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1.每毫升河水中有 9 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 )
一
考
提示:每毫升河水中有 9 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课 后
点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点
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
50
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
限 时
集
二 尝试用简要文字和箭头写出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 训
考 操作的模拟步骤。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考
提示:取出 50 粒黄玉米种子→剩余黄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 课 后
点
50
粒白玉米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
训
考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 新产生或死亡 的个体
点 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返
三
首
页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 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数
考
点 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一
(3)年龄组成
考
①概念:种群中 各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课 后
限
点
②类型(如图)
时
集
二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训
考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 4 个关键点
一
(1)关键点 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课
考
①大小适中:乔木 100 m2、灌木 16 m2、草本 1 m2;样方数量不
后 限
点 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时 集
后 限
点
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
时 集
二
训
间。
考
(4)关键点 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
点
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课
考
1.有人认为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减 后
限
点 少,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