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伴》看沈从文散文创作现代意识
散文 老伴 沈从文 内容
![散文 老伴 沈从文 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c5be23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b.png)
散文:老伴沈从文一、师友之缘1.1 相遇相传沈从文与老伴的故事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那时的沈从文正在北京大学文学系任教,而老伴(化名)是一位一心追求文学梦想的女学生。
他们是在一次文学研讨班上相遇的,老伴出色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深深吸引了沈从文。
1.2 知己相交沈从文与老伴开始了频繁的交流。
他们在文学领域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彼此的讨论和互助让他们更加认可对方的才华和品味。
两人常常逐夜畅谈,对文学的热情确立了他们深厚的友谊。
二、两个人的世界2.1 将心比心在各自的生活中,沈从文和老伴都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但他们从不因此而放弃,相反,他们彼此成为了对方坚定的后盾。
无论是文学上的创作困惑,还是生活中的种种压力,老伴总是用她温暖的言语和深思熟虑的建议来支持和鼓励沈从文。
2.2 互补的合作除了在思想上的默契,沈从文和老伴在文学创作上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合作精神。
他们共同商讨文学作品的构思和情节,彼此的建议和修正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沈从文常常说,老伴是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她的灵感和洞察力让他的作品更加锐利和感人。
三、不离不弃3.1 婚姻的承诺在相互扶持和协作的过程中,沈从文和老伴的关系逐渐生发出了爱的火花。
在年迈之际,他们决定走进婚姻的殿堂,宣告他们将彼此紧紧地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3.2 共同追求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们对文学理想的追求。
老伴成为了沈从文最忠实的读者和品评者,而沈从文也一直将老伴的意见视为宝贵的财富。
夫妻二人共同探讨文学的边界,努力写出更加真实和感人的作品。
四、生活的足迹4.1 红楼梦之旅夫妻二人一直梦想着能够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亲身感受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与风情。
他们曾一同赴南京,游览了鸡鸣寺、明孝陵等名胜古迹。
而在上海,他们品尝了鹿鸣春的正宗小笼包,感叹其精湛的手艺。
4.2 故乡探访沈从文一生多次回到自己的故乡湖南韶山,老伴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
他们沿着熟悉的山路漫步,欣赏着江南乡村的美景,仿佛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走向现实的沈从文_沈从文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种变化
![走向现实的沈从文_沈从文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种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a8532d084254b35eefd3489.png)
小说故事而为一 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 [9]的尝试 且本来是写给家中报平安的家
书 故 写得十分轻松愉快而有趣 而 后一次且在我少年时代第一次离家停留处沅陵住下三四个
月 人事接触多一些 并较深明白家乡的变化和不少问题 因就我熟悉热爱的故乡种种见闻 写了一组
散文 题名为 湘西
[10]在这个小册子中 作者要研究的是为何 湘西到今日 生产 建设 教
以是以 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 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 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
生活上的 常 与 变 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16]可以看出 自命超然 相信自己超乎政
治是非之上的沈从文 因为 政治 的扰动 现在身不由己地对 政治 发言了 如嫌不够 再看看他
在 小砦 引子中表达的政治义愤吧 这地方商业和人民体力与道德 都似乎在崩溃 向不可救药的
中 每当写到那位保安队长的时候 一种嘲讽的口吻也时常会流露出来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这一问题
就拿同样写爱情悲剧的 贵生 和 边城 作一比较吧 贵生 中 作者从一开始就将贵生写成一个
典型的湘西乡村青年 年富力强 爱劳动 爱热闹 更爱自由 为此宁可为财主五爷看守两处种桐子的
山坡 也不愿住进围子当长工 行动受拘束 贵生周围的人际关系也是那么融洽 淳朴 贵生和老长
们依怎样的 认识 艺术地组装起来 看看 长河 题记中沈从文对自己创作缘起 动机 意图的交代
吧 作者明确宣布在这里他将放弃 边城 中那种对 优美 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的关注 写作的原因是 中日战争发生后 一九三七年的冬天 我又有机会回到湘西 并且在沅水中部
一个县城住了约四个月 住处恰当水陆要冲 耳目见闻复多 湘西在战争发展中的种种变迁 以及地方
浅析沈从文散文《老伴》对生命形式的探索
![浅析沈从文散文《老伴》对生命形式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43bf336915f804d2a16c11d.png)
浅析沈从文散文《老伴》对生命形式的探索1934年,沈从文因为母亲病重匆匆返乡探视。
这次返乡经历的种种,对沈从文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湘行散记》就是这次返乡的记录。
《老伴》是这组散记中的一篇。
回到分别十余年的湘西,一切似乎还十分熟悉,特别是那宋人画卷般的沅江山水花木,但一切又在一种无形情景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那个充满浪漫、野性、质朴的“湘西”,在社会的变故中日趋远逝;那繁荣、热闹的码头、城镇,在战乱和官吏的盘剥下日益萧条,连屠夫也那么瘦小;那种同自然契合,将眼泪与笑糅进生命里,平凡而庄严地活着的人越来越少,多的则是失去生存信仰、虚浮猥琐的心灵,只对三五稍稍知名或善于卖弄招摇的作家的轶事发生浓厚兴趣;那种在艰难与美丽的交织中挣扎、期待、幻想的人越来越少,多的则是在权力与金钱的挤压下堕落、腐化、市侩的人生;楚人的那份古典热情即或有些许残留,也多用于械斗、仇杀、游戏,而不知用于新的生存竞争;而残留的那份诚实,也多表现为“愚”与“惰”,表现为安于现状,缺少随时代发展所应有的变通性,其结果不免衰亡消失。
这一切,使得沈从文产生深刻的乡土悲悯与忧虑,萌发对湘西不可言说的温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也使得他更深切地关注湘西的命运,更积极地探索各种生命形式。
在沈从文笔下,有两种主要的生命形式:一种是充满野性活力和古典热情的生命,它主要存活在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一种是蒙昧、惰性、宿命的生命,它存在于沈从文眼中的湘西;还有一种是被“文明”和权力金钱污染了的虚伪、鄙俗、堕落的生命,它集中在都市“衣冠社会”,也传染到湘西;最后一种,是沈从文创造的理想的生命:它既有古典的热诚和生命活力,又具现代理性精神和知识,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是一种在自由选择中不断放大自己、发展自己的主体性生命。
在对生命形式的探索中,《老伴》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生命的形式——蒙昧、宿命的生命形式,而且它积极地引导我们去思考生命应有的形式。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2835c314791711cd79170a.png)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1、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讲,是写于1928年的(D)、A、《隔膜》B、《潘先生在难中》C、《火灾》D、《倪焕之》2、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与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B)、A、周作人B、胡适C、陈独秀D、鲁迅3、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她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B)等。
A、《漂泊杂记》B、《屐痕处处》C、《西湖漫拾》D、《湖上散记》4、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其作者是(A)。
A、胡适B、欧阳予倩C、田汉 D、丁西林5、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时期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C)。
A、《获虎之夜》B、《梵峨嶙与蔷薇》C、《名优之死》D、《咖啡店之一夜》6、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讲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作的(C)。
A、《最后的微笑》B、《短裤党》C、《少年漂泊者》D、《丽莎的哀怨》7、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作者是(D)。
A、老舍B、赵树理C、巴金D、李劼人8、“七月派”中最优秀的小讲家是(C)。
A、胡风B、阿垅C、路翎D、穆旦9、新诗史上第一部歌颂苏联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集是(B)。
A、《女神》B、《新梦》C、《前茅》D、《恢复》10、解放区仅有的一部直截了当反映农村合作社题材的作品,也是当时第一部将反对革命队伍内部“左”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与主观主义作为主要情节贯穿线的作品,是欧阳山的(A)。
A、《高干大》B、《小二黑结婚》C、《暴风骤雨》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11、晚清四大谴责小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与《孽海花》的作者是李伯元与(ACD)。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b85d1f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1.png)
沈从文散文赏析笔记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我对沈从文散文的赏析笔记:1.自然与人生的融合沈从文的散文中,自然与人生融为一体,相互呼应。
他以自然为背景,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同时将自然的美妙与人生的感悟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湘行散记》中,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然风光。
同时,他也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独特的艺术风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场景。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在描写自然时,他善于抓住自然中最细微的变化和最动人的瞬间,展现出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描写人生时,他善于通过平凡的细节展现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沈从文的散文中充满了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他通过对故乡人民的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同时,他也通过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死亡的探讨,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坦然。
在他的作品中,人性和生命是永恒的主题,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思考,展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4.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沈从文的散文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他通过对故乡湖南的描写和对苗族文化的描述,展现了湖南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和文化底蕴。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沈从文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沈从文作品老伴
![沈从文作品老伴](https://img.taocdn.com/s3/m/1d4a593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43.png)
沈从文作品:老伴我平日想到泸溪县时,回忆中就浸透了摇船人催撸歌声,且被印象中一点儿小雨,仿佛把心也弄湿了。
这地方在我生活史中占了一个位置,提起来真使我又痛苦又快乐。
泸溪县城界于辰州与浦市两地中间,上距浦市六十里,下达辰州也恰好六十里。
四面是山,对河的高山逼近河边,壁立拔峰,河水在山峡中流去。
县城位置在洞河与沅水汇流处,小河泊船贴近城边,大河泊船去城约三分之一里。
(洞河通称小河,远水通称大河。
)洞河来源远在苗乡,河口长年停泊了五十只左右小小黑色洞河船。
弄船者有短小精悍的花帕苗,头包格子花帕,腰围短短裙子。
有白面秀气的所里人,说话时温文尔雅,一张口又善于唱歌,洞河既水急山高,河身转折极多,上行船到此已不适宜于借风使帆。
凡入洞河的船只,到了此地,便把风帆约成一束,作上个特别记号,寄存于城中店铺里去,等待载货下行时,再来取用。
由辰州开行的沅水商船,六十里为一大站,停靠泸溪为必然的事。
浦市下行船若预定当天赶不到辰州,也多在此过夜。
然而上下两个大码头把生意全已抢去,每天虽有若干船只到此停泊,小城中商业却清淡异常。
沿大河一方面,一个稍稍像样的青石码头也没有。
船只停靠都得在泥滩与泥堤下,落了小雨,上岸下船不知要滑倒多少人!十七年前的七月里,我带了“投笔从戎”的味儿,在一个“龙头大哥”兼“保安司令”的带领下,随同八百乡亲,乘了从高村抓封得到的三十来只大小船舶,浮江而下,来到了这个地方。
靠岸停泊时正当傍晚,紫绛山头为落日镀上一层金色,乳色薄雾在河面流动。
船只拢岸时摇船人照例促橹长歌,那歌声揉合了庄严与瑰丽,在当前景象中,真是一曲不可形容的音乐。
第二天,大队船只全向下游开拔去了,抛下了三只小船不曾移动。
两只小船装的是旧棉军服,另一只小船,却装了十三名补充兵,全船中人年龄最大的一个十九岁,极小的一个十三岁。
十三个人在船上实在太挤了!船既不开动,天气又正热,挤在船上也会中暑发痧。
因此许多人白日里尽光身泡在长河清流中,到了夜里,便爬上泥堤去睡觉。
老伴的读后感
![老伴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014dcf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a.png)
老伴的读后感《老伴》读后感。
《老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讲述了一对老夫妻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爱情的伟大,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的老伴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民,他对妻子一直充满关爱和呵护。
妻子则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人,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为他做饭、洗衣、照顾家庭。
他们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的爱情却是那样的坚定和深厚。
在小说中,他们相濡以沫,共同面对着生活的艰辛,他们的爱情也因此变得更加坚定和珍贵。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老伴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彼此的依恋。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相濡以沫,什么是白头偕老。
他们的爱情并不华丽,但却是那样的真挚和深刻。
他们在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他们的爱情却始终如一,没有丝毫的动摇。
通过阅读《老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爱情的伟大。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家庭的重视和对爱情的理解都不够,他们往往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视了家庭的温暖和爱情的珍贵。
而《老伴》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和爱情的伟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亲人,用心去呵护他们,用爱去温暖他们,让家庭充满温馨,让爱情永远鲜活。
通过阅读《老伴》,我也深刻地理解到了生活的真谛。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对待,用爱去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在小说中,老伴夫妻用他们的真挚爱情和坚定信念,面对着生活的一切困难,最终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总的来说,阅读《老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爱情的伟大,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会珍惜身边的亲人,用心去呵护他们,用爱去温暖他们,让家庭充满温馨,让爱情永远鲜活。
我也会用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一切困难,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湘行散记》老伴摘抄赏析
![《湘行散记》老伴摘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92deb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4.png)
《湘行散记》老伴摘抄赏析摘要:一、引言:介绍《湘行散记》及老伴摘抄的意义二、老伴摘抄的内容概述:分类整理,体现主题三、老伴摘抄的赏析:深入分析,突出价值四、老伴摘抄对读者的启示:结合实际,强调实用性五、结语:总结全文,强调老伴摘抄的影响力正文:【引言】《湘行散记》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散文集,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这部作品中,老伴的摘抄赏析更是让人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
所谓老伴,即相伴一生、相互扶持的伴侣。
在这里,老伴摘抄不仅是对文字的热爱,更是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理解。
【老伴摘抄的内容概述】在《湘行散记》中,老伴摘抄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人生百态。
既有关于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如“世态炎凉”;既有对生活的感悟,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也有对历史的思考,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些摘抄内容广泛,主题鲜明,体现了老伴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
【老伴摘抄的赏析】老伴摘抄的赏析,是对文字的再创作。
如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摘抄中,老伴通过对桂林山水的描绘,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
同时,通过对山水之间的互动,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样的赏析不仅让人感受到文字的美,还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桂林山水之间。
【老伴摘抄对读者的启示】老伴摘抄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实用性。
读者在阅读老伴摘抄的过程中,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如在“世态炎凉”的摘抄中,老伴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让读者意识到社会的变迁,以及在这种变迁中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
同时,老伴摘抄也教导读者如何看待人生起伏,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
【结语】总之,《湘行散记》中的老伴摘抄,是对文字、生活、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它们既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实用性,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通过阅读老伴摘抄,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力量,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
沈从文创作研究
![沈从文创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ae0774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b.png)
沈从文创作研究沈从文创作研究沈从文(1902年-1988年),湖南津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是新月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之父”。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文学才情,塑造了一系列经典作品,不仅在当时崛起时为文学界带来了新的风貌,同时也对后世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早期写作、新月派鼎盛期以及晚年回归传统三个阶段。
早期的沈从文以古文为主,通过写作古文来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试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联系起来。
他的早期作品通篇充满了浓郁的文人气息,语言华丽而雄浑,深受许多文艺青年的追捧。
新月派是一支充满激情和创新的文学运动,它以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文化为主要特点,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新月派作家追求写作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痛斥封建礼教和封建意识形态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沈从文是新月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强烈的个人主义情感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沈从文的晚年是他创作生涯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学观和写作风格,在回归传统的同时也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传达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思熟虑。
他的晚年作品如《边城》、《围城》等,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沈从文的创作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的文学作品,还涉及到他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对现代文学批评的深刻洞察。
他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其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堪称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典范。
他的文学批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后世的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沈从文的创作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对他的作品进行逐一剖析,从中发掘他的独特创作思路和文学风格。
其次,我们可以对他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最后,我们可以探讨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以及他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湘行散记老伴优秀读后感
![湘行散记老伴优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206cb4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1.png)
湘行散记老伴优秀读后感湘行散记老伴优秀读后感关于湘行散记读后感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湘行散记老伴优秀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一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
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辗转川黔湘边境。
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
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
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
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
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
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
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作为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女的妇人。
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
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作为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作为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
结合本课程所学,梳理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
![结合本课程所学,梳理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dab7f5c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3.png)
结合本课程所学,梳理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
篇一: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在清朝末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散文创作也逐渐摆脱了传统诗词的束缚,逐渐走向现代性。
20 世纪 20 年代,是现代散文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散文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老舍等。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和人民的生活,表现出对旧文化和旧制度的不满,倡导新文化和新思想。
30 年代至 40 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第二个高峰期,散文创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也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深度。
这一时期的散文家有巴金、老舍、茅盾、沈从文等。
50 年代至 70 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第三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主要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散文家包括艾青、田间、丁玲、王蒙等。
进入 80 年代,中国现代散文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期,散文家的创作风格和题材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这一时期的散文家有朱自清、冰心、余秋雨等。
90 年代以后,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风格和题材更加开放和自由,散文家的创作也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思想深度。
这一时期的散文家有贾平凹、莫言、余光中等。
总体来说,中国现代散文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变革,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个人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篇二: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学也开始了新的探索。
20 世纪 20 年代,散文创作开始受到关注。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更加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思想,倡导文学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著名的散文家包括鲁迅、茅盾、老舍等人。
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30 年代到 40 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更加注重艺术性和个性化,表现出作者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自然、人性的探索。
乡情散记老伴读后感
![乡情散记老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e05fa2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4.png)
乡情散记老伴读后感本文是沈从文回忆当年行伍中的三个同伴而写的一篇散文,其中透露出来的人事沧桑令人感慨。
沈从文的散文一如他的小说,绘出的是一幅幅清新隽永的湘西风情画。
本文开头几段便给我们描绘出了极富地域色彩的泸溪风光:那夹在壁立山峰间的河水,那小小黑色洞河船,那短小精悍的花帕苗,那头包格子花帕,腰围短短裙子白面秀气的所里人,还有那行船泊船的风俗,那摇船人的促橹长歌,共同构织了一幅绮丽神秘,令人神往的图景。
全文始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孤独惆怅的情绪,也许这是由于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同情所致。
沈从文曾长期和湘西下层人民接触,为他们身上那种坚韧鲜活、率真自然的生命力所感动,同时又为他们曲折悲惨的命运而悲哀。
湘西又是苗民的聚居区,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流血冲突一直不断,本文中记叙的那场民变,就是这种冲突的一个反映。
这次民变,使得军队里大批军官死亡,而平民死去约七千,“半年内小城中随处还可发现白骨”,耳闻目睹了生命如此悲惨地殒灭,作为一个有着浓厚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沈从文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引起作者忧伤情绪的还有另外一层因素,那就是他从当年伙伴的命运中发现了人类命运的无常和时间轮回的残酷。
他的极要好的朋友之一沈万林,曾是那样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突然某一日便被土匪砍死在路边。
人的生命是如此卑微而不可把握吗?还有那个叫开明的小伙子,曾经爱得那么大胆、那么真挚,也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无情流逝,十七年后,当作者故地重游时,发现当年的老伴已被时间与鸦片烟毁去了形貌与活力。
而他的女儿却正是青春年少,很像当年她的母亲,也许新的一轮人生悲喜剧又将在她身上重演。
在这时,作者感觉仿佛“被‘时间’意识猛烈的掴了一巴掌”,他的思索已从人物命运的表层深入到了哲理的深层:在历史面前,人是一种宿命,“过去的,有谁人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能制止不许它再来”?沈从文的悲哀是隐藏在景物描写与人事追忆中的,他的叙述从容委婉,客观自然,好像是一个旁观者在讲他人的故事,写到老伴沈万林死亡的时候也只一句带过,不事渲染,不动声色,然而全文低沉的氛围却早已把他内心的忧伤透露无遗。
雨湿橹歌沅水情:沈从文散文《老伴》意蕴简析
![雨湿橹歌沅水情:沈从文散文《老伴》意蕴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c055a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2.png)
雨湿橹歌沅水情:沈从文散文《老伴》意蕴简析
姜金元
【期刊名称】《写作:高级版》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1934年,沈从文接到家乡来信,母亲病重,于是,匆匆返乡探视。
这次返乡经历的种种,对沈从文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湘行散记》就是这次返乡的结果,《老伴》是这组散记中的一篇。
回到分别十余年的湘西,一切似乎还十分熟悉,特别是那宋人画卷般的沅江山水花木。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姜金元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7
【相关文献】
1.波澜不惊风会雨政策行情未可期——2013年下半年玉米行情走势简析 [J], 朱勇生
2.初探古代散文意蕴(之二)——简析古文十篇 [J], 李伯英
3.简析《郑伯克段于鄢》(外九篇)——初探古代散文意蕴 [J], 李伯英
4.在诗雨密织的情境中感受浓浓的乡国愁——论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所具有的影视审美意蕴 [J], 彭裕丹
5.浅析沈从文散文《老伴》对生命形式的探索 [J], 彭兴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氓》拓展阅读——沈从文《老伴》(节选)
![《氓》拓展阅读——沈从文《老伴》(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62d1a8e2f90f76c661371a10.png)
那个年纪顶轻的,名字就叫“开明”,一个赵姓成衣人的独生子,为人伶俐勇敢,稀有少见。
家中虽盼望他能承继先人之业,人却梦想作个上尉副官,头戴金边帽子,斜斜佩上条红色值星带,站在副官处台阶上骂差弁,以为十分神气。
因此同家中吵闹了一次,负气出了门。
这小孩子年纪虽小,心可不小!同我们到县城街胩转了三次,就看中了一个绒绒铺的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子,问我借钱向那女孩子买了三次白棉线草鞋带子。
他虽买了不少带子,那时节其实连一双多余的草鞋都没有,把带子买得同我们回转船上时,他且说:“将来若作了副官,当天赌咒,一定要回来讨那女孩子做媳妇。
”那女孩子名叫“XX”,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我们各人对于这女孩子印象似乎都极好,不过当时却只有他一个人特别勇敢天真,好意思把那一点糊涂希望说出口来。
…………我于是和那个伙伴并其他二十多个年轻人,一同挤在一只小船中,还了家乡。
小船上行到沪溪县停泊时,虽已黑夜,两人还进城去拍打那人家的店门,从那个女孩手中买了一次白带子。
……我方知道他下行时居然又到那绒线铺买了一次带子。
整整过去了十七年后,我的小船又在落日黄昏中,到了这个地方停靠下来。
冬天水落了些,河水去堤岸己显得很远,裸露出一大片干枯泥滩。
长堤上有枯苇刷刷作响,阴背地方还可看到些白色残雪。
石头城恰当日落一方,雉堞与城搂皆为夕阳落处的黄天衬出明明朗朗的轮廓。
每一个山头仍然镀上了金,满河是橹歌浮动,(就是那使我灵魂轻举永远赞美不尽的歌声!)我站在船头,思索到一件旧事,追忆及几个旧人。
黄昏来临,开始占领了整个空间。
远近船只全只剩下一些模糊轮廓,长堤上有一堆一堆人影子移动。
邻近船上炒菜落锅声音与小孩哭声杂然并陈。
忽然间,城门边响了一声卖糖人的小锣,铛……一双发光乌黑的眼珠,一条直直的鼻子,一张小口,从那一槌小锣声中重现出来。
我忘了这份长长岁月在人事上所发生的变化,恰同小说书本上角色一样,怀了不可形容的童心,上了堤岸进了城。
沈从文老伴 赏析
![沈从文老伴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eaee29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b.png)
沈从文的《老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展现了一段充满痛苦、快乐、遗憾和希望的乡村生活。
首先,文章中描述的两位老伴的生活,如同蒙昧、宿命的
生命形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命运虽然被岁
月和环境所限制,但又在无声无息中孕育着生命的坚韧和韧性。
他们的回忆既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
痛苦的是那些无
法忘怀的往事,快乐的是那些与岁月相伴的美好瞬间。
这种
对比和冲突,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文章中的语言朴素而深刻,充满了乡土气息。
沈从
文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纯朴和真挚。
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尊重,也让人们更加珍
视自己的生活和环境。
最后,文章中的社会历史背景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深入的
了解和思考。
沈从文通过描写老伴们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贫困、落后和不公。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
对未来的希望。
总的来说,《老伴》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的作品。
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痛苦和快乐,也让人们更
加深入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它也揭示了社会
的贫困和不公,让人们更加珍视自己的生活和环境。
观《老伴》有感200字
![观《老伴》有感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bac6d0858fb770bf68a550a.png)
观《老伴》有感200字
《老伴》——两位将去世的父母——期待孩子回家过年。
社会多的是忙忙碌碌的工人,他们——不顾时间回家,他们——以工作为主,他们——是父母的期待。
生时不注意交流,难道将老才后悔吗?
两将老的人——为了看孩子最后一眼——从东北起程观看孩子。
但孩子的情况不尽人如意,他们就作为和事佬,帮助每一位孩子解决问题,最终每件事都尽人如意。
但在两老回家时,老母倒了——离开了人世。
《老伴》让我们懂得生时一定要经常和父母聊聊,帮他们做做力所能及的事,虽恩情不能还清,要尽自己的一番心意。
和父母唠叨唠叨。
2020年浙江省湖州市高禹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0年浙江省湖州市高禹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b2a21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2.png)
2020年浙江省湖州市高禹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
《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整体月活用户超过了8000万。
外卖不仅占领了写字楼、办公楼和格子间,接下来还要占领火车和春运。
在“铁路12306”APP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
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
历朝历代的“大V”里面,“吃货”一点不罕见。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伊尹在《本味》中,列举了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
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官位等主次有序落座。
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120道菜,还分为主食、点心、果品等。
吃个饭还这么累,白领们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繁琐的美食套路。
外卖,把“怎么吃”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
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味相当丰富,不输堂食。
其实,有自信的店,才会用外卖宴客。
外卖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
中国女性多年未变的标准,就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做饭这件事,成了家庭主妇们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也不管主妇们是不是真爱弹奏“锅碗瓢盆交响乐”。
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吗?再说,从职场来看,女士的压力丝毫不比男性小。
晚上加完班回家,与其花一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卖,半小时内送上门,省事省力省时。
外卖还拯救了苦哈哈的单身汉。
早在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数量就相当于俄罗斯、英国人口的总和,超过了2亿,占总人口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老伴》看沈从文散文创作的现代意识摘要沈从文的散文《老伴》讲述了一个湘西人十数年生活一成不变的故事,从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作家前后思想态度的变化:由前期作品中对湘西人民近于原始生活态度的欣赏到后期对湘西人未来生存方式的拷问与思索。
作家“人的重造”、“民族的重造”观点的提出体现了他鲜明的现代精神,也折射出沈从文对儒家文化由疏远而切近的过程。
关键词:《老伴》人性生存方式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沈从文的散文《老伴》选录于其散文集《湘行散记》。
1934年,沈从文因为母亲病重匆匆返乡探视,此时恰逢新婚燕尔,临行前向妻子张兆和允诺,每日以书信形式报告沿途见闻。
这次返乡经历的种种,对沈从文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湘行散记》就是这次返乡的记录。
作家这次返乡以水路为主,沿沅水溯流而上,描绘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秀美的风光以及湘西人民独特的世态人情。
《老伴》的故事发生在泸溪县城,界于辰州与浦市两地中间,四面环山,位于洞河与沅水交汇处,多有来往船只停留于此。
十七年前,“我”作为十三名“补充兵”中的一员途径此地,稍作停留,预备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
在城中游玩的过程中,“我”的好友“傩右”看中了一个绒线铺的女子“翠翠”(即《边城》中翠翠的原型),并且“当天赌咒,一定要回来讨那女孩子做媳妇”。
若干年过去了,“我”与这名伙伴早已音讯全无。
“我”再次来到“翠翠”的家乡时,忆起往事,准备旧地重游。
当“我”走进绒线铺,眼前的景象令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十七年前那小女孩就成天站在铺柜里一堵棉纱边,两手反复交换动作挽她的棉线,目前我所见到的,还是那么一个样子。
我认识那眼睛,鼻子,和薄薄小嘴。
我毫不含糊,敢肯定现在的这一个就是当年的那一个。
”接下来,更让“我”惊讶的事发生了:在黄晕晕的灯光下,女孩的父亲从里屋走了出来,俨然就是“我”失散多年的老伴“傩右”,虽然岁月的痕迹已经在他的脸上打上了浓重的烙印,但他却终于实现了年少轻狂时的愿望。
而他的女儿小翠,取代了他当年所追求妻子的位置,在绒线铺忙碌着。
时光流逝,物是人非,面对没能认出自己的旧时伙伴,作者没有选择相认,而是默然离去。
“我”像被时间意识猛烈地掴了一巴掌,在泥堤上乱走,望着天上的星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星光从空间到地球据说就得三千年,阅历多些,它那么镇静有它的道理。
我能那么镇静吗?”作家终于发现这样的生命是在毫无意义地重演过去,十几年过去了,湘西以及湘西人的生命形态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尽管数量不及小说,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却丝毫不逊色于他的小说。
这篇《老伴》是沈从文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而散文这种体裁又是传达作家思想的最佳载体,它折射出作家对社会、人生以及诸多方面形而上的思考和认知。
对于沈从文而言,他的世界观复杂而且充满矛盾,但有一条线贯穿始终,那便是作家对于人性的执著追求。
如果把沈从文不同文体的创作视为一座“磨盘”的话,那么人性则是其轴心,作者笔下那些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都在围绕着“人性”这一轴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
因此,对“人性”的把握可以作为解读沈从文作品的一把金钥匙。
在理论上,沈从文一直主张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
”因此,在沈从文最富盛名的湘西题材创作中,美好而淳朴的人性是作家着力渲染的重点。
作者笔下的湘西无疑是个世外桃源,那里青山绿水,风光如画,人民淳朴而又勇敢,他们不分贫富,不讲地位,均以诚相待,以善相亲,而对人性中的负面元素,如虚伪、做作、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一无所知。
对于这一点,沈从文在很多作品里都有论述:“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
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在作家看来,湘西人是野蛮中见雄强,低贱中见诚实,天真中见热情。
他们的日常行为,乃至一切都是合乎自然的,是一群与自然完全契合的人。
他们总是很从容地在那里尽情性命之理,尽情享受造化赋予生命本来的种种,宣泄生命的美丽与强健,同时也体现出生命的庄严与价值。
湘西人之所以呈现出如此面貌,和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不无关系。
湘西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多崇山峻岭,苗、汉、土家多民族杂居,交通以水路为主。
地域上的闭塞,使它较少受到现代文明的熏染,其教育文化的保守与落后,使湘西人对于自然有一种宿命的依附与信赖。
同时,贫穷恶劣的生存环境,除了塑成湘西人野蛮雄强的民族性格和勤劳务实的进取精神外,也使湘西文化呈现出一种守成被动的特征,其突出表现便是人生存方式的顺天安命。
如《老伴》中我的老友“傩右”,年少时伶俐勇敢,聪明活泼,家境富裕却不愿承继先人之业,理想是做一名上尉副官,并为此负气离家参军。
可十几年的岁月流逝之后,“我”却发现时间如同鸦片已经完全毁了老友,“这人虽做不成副官,另一糊涂希望可被他达到了……他们那份安于现状的神气,使我觉得若用我身分惊动了他,就真是我的罪过。
”随后一大段内心独白式的话语让读者感受到作家内心的波澜:“我心中似乎极其骚动,我想我的骚动是不合理的。
我的脚正踏到十七年前所躺卧的河堤上,一颗心跳跃着,勉强按捺也不能约束自己。
可是,过去的,有谁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能制止不许它再来?时间使我的心在各种变动的人事上感受了点分量不同的压力,我得沉默,得忍受。
再过十七年,安知道我不再到这小城中来?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
黑暗河面起了快乐的橹歌。
河中心一只商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中我俨然彻悟了什么。
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
在历史面前,谁人能够不感惆怅?”在沈从文笔下,大多数湘西人就是像“傩右”这样:他们以不变应万变,认同命运,并在命运规定的形式下生活,把命运的一切肆虐认作是生命的基本形态。
湘西人在自然当中生老病死,演绎着古朴动人的爱情故事和平凡琐屑的世俗人生,他们在对自然与命运的顺应中,宁静平和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体味各自的幸福和哀乐。
但是,对湘西人的这种生活态度和方式,作为湘西人民情绪表述者的沈从文又作何评价?在无奈、惆怅背后很显然流露出的是批评和否定。
一直以来,介于沈从文创作主题之鲜明,研究者们喜欢将其定位于“风土”作家,将其视之为逃避社会现实,一味沉迷于田园牧歌世界不能自拔的世外高人,而忽视了作者作为精英知识分子身上所自觉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沈从文曾以疑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创作的真实意图:“我关心的——是几个在过去生命中发生影响的人,还是另外更多数未来的生存方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沈从文表现出的对“现时”湘西人生存状态的失望,体现出的便是现代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批判性。
“批判性体现着现代性思想活动超越性和激进的特征,它蕴含着知识精英变革现实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愿望。
现代性思想总是伴随着强烈的危机感和变革意识,始终对现实不满,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化。
”换言之,这种批判性正体现了沈从文作为知识分子的现代意识,也较好地驳斥了相关论者认为沈从文作品缺乏现代意识的观点。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沈从文可谓一个特殊的存在体。
20年代初,受文学革命的影响,许多有志之士怀着满腔热血和希望去大都市寻求现代文明以求新生。
沈从文也不例外,他离开闭塞的家乡,前往北京接受现代意识的洗礼,然而,冷酷的现实却令他陷入困窘之中。
只有高小学历的他在偌大的北京城求学无门、求生无路,成为一名生活在都市的边缘人。
身在异地,分外思乡,他那强烈的乡土文化心理积淀同现实中冷漠、病态的都市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冲突,使他虽然身在都市,灵魂却早已漂泊于乡野大地。
在这种几近于落魄的境遇中,沈从文拿起了手中的笔,开始了他的“从文”生涯,并以”乡下人”自居,登上了现代文坛。
他在创作初期的作品中,满怀深情地书写着家乡——湘西的风情风物,歌颂家乡人民淳朴本真的天性,试图在创作的“白日梦”中精神还乡,去建构他本人心目当中理想的“乌托邦”。
到了30年代,随着作家本人生活阅历的增加,身为大学教授、文化名人的沈从文,又开始以现代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家乡的人和事。
这次返乡之行,面对旧时熟悉的家乡山水、田园风光,作家除了一如既往地歌颂风土民情之外,也逐渐认识并揭示乡村世界的不合时宜。
在对湘西农村歌颂的同时,也隐约透露出作家对他所熟悉的这片热土的疏离感。
离家多年之后的返乡,他似乎成为了一个外人,可以观察,可以思考,但在情感和行动上却只能止于接受,不能也无法再对这个环境施加自己的影响,尽管心中仍有热爱,却已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旁观者。
“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
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
”这番感慨足以证明沈从文此刻的“观察者”身份,当他以现代文明人的姿态对自己曾经熟悉的环境不再感到舒适和满足时,那么合乎逻辑的下一步,便是思考家乡的未来。
必须做出某些改良和补救,让他所热爱的人民能够生活得更好些。
一篇《老伴》让读者感受到了沈从文对湘西人民的复杂情愫:一方面试图希望保持湘西人身上诸多美好的天性,另一方面又希望湘西人能够早日自立自强,改变听天由命的生存现状。
虽然作家对家乡人民身上具备的朴素人性美、人情美极为欣赏,在诸多作品中不吝赞美之辞,甚至一度将之视为反抗现代都市文明的有力武器,但作家经过思考,最终领悟到了“穷则思变”的真理,他站在人类生存权利的高度,认识到湘西人还是应当打破现状,奋发图强,有所作为。
正是从这个层面来看,他的作品最终指向是对民族未来生存方式的终极关怀,从而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
沈从文以《老伴》为代表的散文创作态度是积极的,用心亦是良苦的,他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
他不无忧虑地审视自己家乡的落后与浅陋,有感于湘西乃至整个国家变化中的堕落现状,因此力图倡导民族品德的重建。
他写作的目的,并非为了“恋旧”,而是希望能够积极干预当时的时政,把“过去”和“时下”对照,期望为国家创造和争取到一个好的“未来”。
他在对故乡人事的具体描摹中,以一种燃烧的感情,去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以及对当前一切的怀疑。
基于此,沈从文的文学世界呈现出一种逐渐向儒家含蓄委婉、温文尔雅、淡远蕴藉的美学精神靠拢的倾向,也反映出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这种儒家文化心理积淀之下,沈从文提出了“人的重造”与“民族精神的重造”工程,在30年代的中国文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深刻地显现出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战中,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的心理走向。
在民族现代化的建构中,文化对人的制约以及人对文化的认知与建造,是怎样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民族的现代化历程中,而那一代知识分子又是怎样以他们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天才创造表现了这种形态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