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伴》看沈从文散文创作现代意识

合集下载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13章 沈从文【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13章 沈从文【圣才出品】

第13章沈从文

本章重点: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其他知识点:

1.沈从文创作生涯及文学贡献的总体评说。

2.沈从文散文的成就。

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1.沈从文的生平

湘西凤凰县:川、湘、鄂、黔四省交界

苗、汉、土家

特殊的气质: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熟读社会

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

休芸芸

《大公报》“文艺副刊”

2.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

(1)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2)“乡下人”的眼光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像,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3)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

深切领悟了宗法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接受“五四”启蒙思想,了解西方文明,动用丰富的乡村生活积存,来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

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取的是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3.沈从文的创作

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

早期的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

30年代后:

集子:《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

中国现代文学—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沈从文

沈从文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这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 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从少年 起,他就熟读社会这本大书,生命的智慧多半直接从生活中得来。少年当 兵时,见惯了各种迫害和杀戮,过早面对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 使他以后将“残酷”、“愚昧”写入作品时,消除了任何炫耀猎奇的可能, 反形成了一种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行的品格。他自小谙熟川、湘、鄂、 黔四省交界的那块土地,谙熟那延绵千里的沅水流域及这一带人民的爱恶 哀乐的鲜明生活样式,和吊脚楼淳朴的乡俗民风,因此形成对民间的、世 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沈从文这种少有的经历,如少年流浪, 自学而达到能在大学任教席,占有一份无可替代的乡土生活,使他的文学 之路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 界”。而这一文学世界是用“湘西人”,也就是他所谓的“乡下人”这个 主体来叙述、观照的。 沈从文不是从党派政治的角度来写农村的凋敝和都市的罪恶,也不是 从现代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表现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下,他处于左翼文学 和海派文学之外,取的是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 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由 此,沈从文的作品丰富了3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样、多元的特征。当然的, 也在无形之中将自己边缘化于主流文学之外了。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均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即之前所提到的《虎 雏》、《月下小景》、《边城》等作品。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 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 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 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如他所说: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

沈从文

沈从文的作品
沈从文自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鸭 子》以来,先后发表了《蜜柑》、《入 伍后》、《阿丽思漫游中国记》、《旅 店及其他》、《龙朱》、《虎雏》、 《都市一妇人》、《阿黑小史》、《月 下小景》、《边城》、《八骏图》、 《绅士的太太》、《长河》等四十多部 小说集和《记胡也频》、《记丁玲》、 《从文自传》、《废邮存底》(与萧乾合 著)、《湘西》、《湘行散记》等长篇传 记和散文集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多 产作家和京派代表人物。
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个部队的马夫,姓贺名龙,一菜刀切下了一个兵士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 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个马夫。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 使用什么写成的!——沈从文《湘行散记》
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皆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 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 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 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上看来,竟好像今古相 同,不分彼此。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与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沈从文 《箱子岩》
后来,兄弟俩决定用唱情歌的方式,让翠翠选择。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歌声再 没有传来了。随后却传来了大佬被水淹死的噩耗。二佬虽仍爱着翠翠,但因为 哥哥的死,赌气出走。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船夫抑郁而死。翠翠终于明 白了许多事情,于是,她守着渡船,等待二佬回来……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

1、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讲,是写于1928年的(D)、

A、《隔膜》

B、《潘先生在难中》

C、《火灾》D、《倪焕之》

2、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与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B)、

A、周作人

B、胡适C、陈独秀D、鲁迅

3、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她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B)等。

A、《漂泊杂记》

B、《屐痕处处》

C、《西湖漫拾》

D、《湖上散记》

4、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其作者是(A)。

A、胡适B、欧阳予倩C、田汉 D、丁西林

5、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时期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C)。

A、《获虎之夜》B、《梵峨嶙与蔷薇》C、《名优之死》D、《咖啡店之一夜》

6、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讲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作的(C)。

A、《最后的微笑》B、《短裤党》C、《少年漂泊者》D、《丽莎的哀怨》

7、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作者是(D)。

A、老舍

B、赵树理

C、巴金

D、李劼人

8、“七月派”中最优秀的小讲家是(C)。

A、胡风B、阿垅C、路翎D、穆旦

9、新诗史上第一部歌颂苏联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集是(B)。

A、《女神》B、《新梦》C、《前茅》D、《恢复》

10、解放区仅有的一部直截了当反映农村合作社题材的作品,也是当时第一部将反对革命队伍内部“左”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与主观主义作为主要情节贯穿线的作品,是欧阳山的(A)。

沈从文创作的人性之“常”

沈从文创作的人性之“常”

沈从文创作的人性之“常”

作者:张英娜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1期

摘要:独具特质的西南联大大学文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的创作群体与多元的文学图景。而沈从文在联大的出现,则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沈从文宣称其创作宗旨为表现人性之“常”,并称自己的创作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笔下处于“常”态的边城文化形态的形成与其在西南联大的任教有着莫大的联系,西南联大的大学文化氛围在其取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成就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西南联大;大学文化;“常”;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26-01

一、沈从文在西南联大

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在杨振生的引荐下任西南联大的教授。从1939年9月开始,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文学院中文系和师院国文系授课,直到西南联大结束。沈从文讲授的多为现代课程,如“现代中国文学”,“国文读本”等,而现代文写作是沈从文讲授最多,也是最具特色的课。

沈从文讲课从不从本本出发,也不唯理论是从,而是从自身出发讲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而教写作课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深厚的知识,没有丰富的创作经验是不行的。沈从文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本就是现代文学的创造者之一,他对现代作家、作品及事件都相当熟悉。沈从文没有闻一多讲课时的语气力量,也没有朱自清授课的条理明晰,但他能写文学作品,有更多的创作经验,亦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

西南联大作为一所与抗战共始终的大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条件。而沈从文作为联大教授中的一员,他的创作风格与联大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左翼文坛注目于社会政治之“变”不同,沈从文潜心于表现“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并称自己创造的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他的小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长河中,在乡村和城市的题材空间中,通过对人性世界和病态世界的对比,严肃地探讨了人生,讴歌了健全的人性形式,从而构建了一个从人性道德角度去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

现当代文学 沈从文

现当代文学 沈从文

②水一样美的湘西世界
写故乡边地原始的自然风光,奇异的乡风 民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湘西人民真实的 生活,醇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以文学形式探讨健全的“生命形式”,创 造了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 世界” 。
水 一 样 清 的 沈 从 文
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
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湘西世界”的三种生命形式
1)原始的生命形态 《龙朱》、《神巫之爱》、《媚金.豹子.与 那羊》借异域神话传说故事,表达青年男女 真挚、热烈、活泼的生命活力,讴歌了原始 浪漫的生命形态,表现原始的人性美。
2)现实湘西人的生存
《萧萧》、《柏子》、《丈夫》等作品描 写沅水流域的水手、妓女、妇女等下层人物 的现实生存,沈从文是从文化的角度,从人 生形式,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来探讨人性的悲 剧,这些人物虽然德行品性纯洁高尚,但与 此相伴的却是理性的愚昧,因而他们无法掌 握自己的人生命运,也导致其人性悲剧。
4、文人生涯
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湘西,随后到西 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任北京 大学教授,兼编《大公报》、《益世 报》副刊。 建国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专门从 事文物研究,成绩卓著,出版《中国 丝绸图案》、《龙凤艺术》、《中国 古代服饰研究》等著作。
5.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姻缘
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 沈从文在1928年被中国公 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 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 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 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 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 张兆和。

沈从文介绍

沈从文介绍

3、此外, 还有对历史发展与现代文明对 湘西社会的冲击及其带来的忧虑(《菜园》 《七个野人和一个迎春节》《新与旧》 《长河》等)。
《边城》:支撑”湘西世界”的柱 石
1、创作动机
汪曾祺 说:“‘边城’ 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 地的小城。这同时是 一个时间概念,文化 概念。‘边城’是大 城市的对立面。”
中国最美的小城——凤凰
1917年入伍。
1922年来到北京, 以特有的“乡下人” 的眼光去审视社会生 活。
1926年出版第一部 小说集《鸭子》。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三十年代创作最丰盛 的时期,也是他的成 熟期
30年代后期成为 “京派”代表作家。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 形式独特。代表作有 《八骏图》、《边 城》,长篇有《长河》 等。
沈从文的创作所反映 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 阔,从地主资本家到 生活在最底层的船夫、 水手、渔民、猎户、 木工、石匠,从官僚、 政客、军阀、武夫到 娼妓、巫师、刽子手、 工农商当兵,三教九 流,悉入笔底。
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湘 西地区人情风俗的精致 的描绘,他自己也说: “最亲切熟悉的,或许 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 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 支流居分乡村人事。这 地方的人民爱恶哀乐、 生活式样,都各具鲜明 特征。我的生命在这环 境中长成,因之和这一 切分不开。”
其次,沈从文的文学语言较为奇特,有真意,去伪 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

沈从文散文研究

沈从文散文研究

沈从文散文研究

沈从文散文研究

―――试论沈从文散文的人性美(邱劲松)

[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独具魅力。他的作品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建构人性庙宇, 展示自然、健康的人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在生命”的美学理念, 创作上以热烈的笔调肯定和赞扬了“湘西”世界的生命活力和激情, 揭示了原生状态下生命内涵的美,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 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研究沈从文的作品和他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沈从文散文生命人性

作家的创作总是与一定时代的民族地域生活密切关联, 因为从很大程度上

说,“作品的一些主要特色都反映着时代与民族的主要特色”。对出生于湘西凤凰苗乡的沈从文来说, 他所熟悉的故乡湘西及其周边地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域生活便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母体。

一、异样的成长道路

沈从文的家乡在湘黔交界苗汉土家族杂居的边境山城―――湖南凤凰县(原镇) 。1902年他出生于一个带有苗族血统的家庭,祖父曾为满清王朝的提督,父亲也做过军官。沈从文小学毕业后,家庭变故,不得不停学寻找生活出路,到湘西土著部队当兵,辗转于沅水流域乡村,同化在下层人民生死忧乐的生活之中。20 岁为逃避家乡给自己规定的生活,抱着求知欲望到北京,处境十分艰难。社会剥夺了他进校读书的权利,把他变成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乡下人”。人的社会存在和实践活

第六小组-----走近沈从文

第六小组-----走近沈从文

1949年后的时代背景对沈从文的影响
沈从文的个人心灵史上,1949年是极 为苦痛的一章。当年3月,他两度自杀。 先是长子沈龙朱看到他将手伸到电线 插头上,慌乱中沈龙朱拔掉电源将父亲蹬 开;再是将 自己反锁在房内,用刀片割开 手腕动脉及颈上血管,并喝了些煤油。及 至有人破窗而入,已是鲜血四溅。获救后, 沈从文一度‚住在一个精神病院疗养‛。 ‚北平城是和平解放的……我却在自己作成 的思想战争中病倒下来了。‛两年后沈从 文公开检讨说。
2.内容简介
《湘行散记》包括的散 记有: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 友、桃源与沅州、鸭窠 围的夜、一九三四年一 月十八、一个多情水手 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 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 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 人、老伴、虎雏再遇记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三十年代的重点小说家
个人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 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 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 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 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 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 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 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 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 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 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 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 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 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 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

一、关于沈从文的生平

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原名沈岳焕。祖父曾任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父亲年轻时就入伍从军,辛亥革命时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从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最深。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1917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驻留,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1928年

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第四讲:京派及其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第四讲:京派及其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凌叔华(19001990)

原名凌瑞棠, 祖籍广东番禺, 出生于官宦世 家和书香门第 ; 主要有小说集 《花之寺》、 《女人》等。
百度文库陈西滢与凌叔华


林徽因主要 有诗歌与散 文; 何其芳、李 广田、卞之 琳主要为诗 作与散文。

林徽因与梁思成
二、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

沈从文(19021988)


沈从文故乡——湘西凤凰古城
沈从文故乡——湘西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风光欣赏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zNzQzNDA=.html http://www.56.com/u67/v_NDc5OTQ4MTY.html http://www.56.com/u67/v_NDc5OTQ4MTY.html

1930年起,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成熟丰收 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中、长篇小说《边 城》、《阿黑小史》、《长河》; 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 集》、《八骏图》、《新与旧》; 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 西》; 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 云集》等;






都市讽刺小说 根据沈从文的文化品格,他的小说创作可分为 湘西系列小说与都市讽刺两类: 都市讽刺小说主要以《八骏图》、《绅士的太 太》、《都市一妇人》等为代表。 《绅士的太太》一文开头写道:

沈从文

沈从文

艺术特色:
《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 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 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 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 向往。 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 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 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 比依恋之情。听着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 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则让人感受到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甜美爱情的神往。 二、诗画般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 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 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 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 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 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张充和 张兆和
张允和
张元和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 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作家叶圣陶说的是张家四姐妹, 她们的祖父是和李鸿章齐名的 晚清名臣张树生,在中国近代 史,她们四姐妹的名声仅次于 宋家三姐妹。苏州一个名叫张 武龄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 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 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 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 人皆知。大姐张元和嫁给了昆 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嫁 给了文字学家周有光;三姐张 兆和嫁给了作家沈从文;四妹 张充和嫁给了汉学家傅汉思。

沈从文老伴 赏析

沈从文老伴 赏析

沈从文的《老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展现了一段充满痛苦、快乐、遗憾和希望的乡村生活。

首先,文章中描述的两位老伴的生活,如同蒙昧、宿命的

生命形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命运虽然被岁

月和环境所限制,但又在无声无息中孕育着生命的坚韧和韧性。他们的回忆既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痛苦的是那些无

法忘怀的往事,快乐的是那些与岁月相伴的美好瞬间。这种

对比和冲突,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文章中的语言朴素而深刻,充满了乡土气息。沈从

文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纯朴和真挚。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尊重,也让人们更加珍

视自己的生活和环境。

最后,文章中的社会历史背景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深入的

了解和思考。沈从文通过描写老伴们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贫困、落后和不公。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

对未来的希望。

总的来说,《老伴》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的作品。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痛苦和快乐,也让人们更

加深入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它也揭示了社会

的贫困和不公,让人们更加珍视自己的生活和环境。

沈从文散文的“小说化”特征探析——以《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为例

沈从文散文的“小说化”特征探析——以《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为例

沈从文散文的“小说化”特征探析

———以《从文自传》《湘行散记》为例

梁林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沈从文是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他将小说的写作笔法应用于散文创作之中,使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与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在他的散文中完美融合,形成了其散文鲜明的艺术风格———“散文小说化”。这一特征表现于他的散文作品之中,便是立意表达的隐藏性、人物形象塑造的丰富性、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虚构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小说化;《从文自传》;《湘行散记》

[中图分类号]I24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5823(2020)07 0029 03 [收稿日期]2020-02-22

沈从文的散文数量丰富,艺术个性鲜明,于平淡通俗的言语中将写景、抒情、叙事完美融合,堪称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典范之作。而其中最为杰出的,是他以自身经历为题材创作而成的自传型散文《从文自传》和1934年返乡探母时以沿途见闻为题材写成的《湘行散记》。这两部散文集均为沈从文先生艺术生涯鼎盛期的佳品,于美景良辰之中寄寓深情、融哲理沉思于人事之内,而这种写法,也成就了他散文创作鲜明的艺术风格,即“散文小说化”。

目前关于“散文小说化”的认识,主要是指散文创作中对于小说表现手法的借鉴,如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等。[1]这一特征具体见于沈从文的散文之中,便是立意表达的隐藏性、人物形象塑造的丰富性、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虚构及想象手法的运用。

一、立意表达的隐藏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_沈从文_张爱玲_钱钟书

中国现代文学史_沈从文_张爱玲_钱钟书
张爱玲绘《茉莉香片》插图
钱钟书
一、生平简介
钱钟书( 1910 - 1998 ): 字默存,号槐聚,江苏 无锡人。小说家、学者。 1933 年于清华大学外国 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 光华大学任教。 1935 年 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 留学。
钱钟书
钱钟书
1938 年秋归国,先后任
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
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 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 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 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
沈从文
(二)小说主要特点
《长 河》
1、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者: 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的悲剧性 思索。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展现的是两 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 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在《柏子》、《萧萧》、 《丈夫》、《贵生》、《会 明》、《灯》等作品中以独特 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 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 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
边城的白塔和黄昏
沈从文
黄永玉为《边城》 所作木刻
李健吾评价《边城》 ‚细致,然而绝不琐碎; 真实,然而绝不教训; 风韵,然而绝不弄姿; 美丽,然而绝不做作。 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 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 珠玉。在现代大都市病 了的男女,我保险这是 一付可口的良药。‛
沈从文
沈 从 文 笔 下 的 边 城
钱钟书
迫于长辈的催促,买一纸 假博士证书回国。在回国 的法国邮船上,被浪荡的 鲍小姐玩弄,在敷衍追求 者苏文纨的过程中,真心 爱上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 芙,但由于苏的离间而爱 情未果。

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01

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01

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

一、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曾去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老伴》看沈从文散文创作的现代意识

摘要沈从文的散文《老伴》讲述了一个湘西人十数年生活一成不变的故事,从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作家前后思想态度的变化:由前期作品中对湘西人民近于原始生活态度的欣赏到后期对湘西人未来生存方式的拷问与思索。作家“人的重造”、“民族的重造”观点的提出体现了他鲜明的现代精神,也折射出沈从文对儒家文化由疏远而切近的过程。

关键词:《老伴》人性生存方式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沈从文的散文《老伴》选录于其散文集《湘行散记》。1934年,沈从文因为母亲病重匆匆返乡探视,此时恰逢新婚燕尔,临行前向妻子张兆和允诺,每日以书信形式报告沿途见闻。这次返乡经历的种种,对沈从文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湘行散记》就是这次返乡的记录。作家这次返乡以水路为主,沿沅水溯流而上,描绘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秀美的风光以及湘西人民独特的世态人情。

《老伴》的故事发生在泸溪县城,界于辰州与浦市两地中间,四面环山,位于洞河与沅水交汇处,多有来往船只停留于此。十七年前,“我”作为十三名“补充兵”中的一员途径此地,稍作停留,预备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在城中游玩的过程中,“我”的好友“傩右”看中了一个绒线铺的女子“翠翠”(即《边城》中翠翠的原型),

并且“当天赌咒,一定要回来讨那女孩子做媳妇”。若干年过去了,“我”与这名伙伴早已音讯全无。“我”再次来到“翠翠”的家乡时,忆起往事,准备旧地重游。当“我”走进绒线铺,眼前的景象令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十七年前那小女孩就成天站在铺柜里一堵棉纱边,两手反复交换动作挽她的棉线,目前我所见到的,还是那么一个样子。我认识那眼睛,鼻子,和薄薄小嘴。我毫不含糊,敢肯定现在的这一个就是当年的那一个。”接下来,更让“我”惊讶的事发生了:在黄晕晕的灯光下,女孩的父亲从里屋走了出来,俨然就是“我”失散多年的老伴“傩右”,虽然岁月的痕迹已经在他的脸上打上了浓重的烙印,但他却终于实现了年少轻狂时的愿望。而他的女儿小翠,取代了他当年所追求妻子的位置,在绒线铺忙碌着。时光流逝,物是人非,面对没能认出自己的旧时伙伴,作者没有选择相认,而是默然离去。“我”像被时间意识猛烈地掴了一巴掌,在泥堤上乱走,望着天上的星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星光从空间到地球据说就得三千年,阅历多些,它那么镇静有它的道理。我能那么镇静吗?”作家终于发现这样的生命是在毫无意义地重演过去,十几年过去了,湘西以及湘西人的生命形态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尽管数量不及小说,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却丝毫不逊色于他的小说。这篇《老伴》是沈从文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而散文这种体裁又是传达作家思想的最佳载体,它折射出作家对社会、人生以及诸多方面形而上的思考和认知。对于沈

从文而言,他的世界观复杂而且充满矛盾,但有一条线贯穿始终,那便是作家对于人性的执著追求。如果把沈从文不同文体的创作视为一座“磨盘”的话,那么人性则是其轴心,作者笔下那些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都在围绕着“人性”这一轴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因此,对“人性”的把握可以作为解读沈从文作品的一把金钥匙。在理论上,沈从文一直主张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因此,在沈从文最富盛名的湘西题材创作中,美好而淳朴的人性是作家着力渲染的重点。作者笔下的湘西无疑是个世外桃源,那里青山绿水,风光如画,人民淳朴而又勇敢,他们不分贫富,不讲地位,均以诚相待,以善相亲,而对人性中的负面元素,如虚伪、做作、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一无所知。对于这一点,沈从文在很多作品里都有论述:“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在作家看来,湘西人是野蛮中见雄强,低贱中见诚实,天真中见热情。他们的日常行为,乃至一切都是合乎自然的,是一群与自然完全契合的人。他们总是很从容地在那里尽情性命之理,尽情享受造化赋予生命本来的种种,宣泄生命的美丽与强健,同时也体现出生命的庄严与价值。

湘西人之所以呈现出如此面貌,和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不无关系。湘西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多崇山峻岭,苗、汉、土家多民族杂居,交通以水路为主。地域上的闭塞,使它较少受到现

代文明的熏染,其教育文化的保守与落后,使湘西人对于自然有一种宿命的依附与信赖。同时,贫穷恶劣的生存环境,除了塑成湘西人野蛮雄强的民族性格和勤劳务实的进取精神外,也使湘西文化呈现出一种守成被动的特征,其突出表现便是人生存方式的顺天安命。如《老伴》中我的老友“傩右”,年少时伶俐勇敢,聪明活泼,家境富裕却不愿承继先人之业,理想是做一名上尉副官,并为此负气离家参军。可十几年的岁月流逝之后,“我”却发现时间如同鸦片已经完全毁了老友,“这人虽做不成副官,另一糊涂希望可被他达到了……他们那份安于现状的神气,使我觉得若用我身分惊动了他,就真是我的罪过。”随后一大段内心独白式的话语让读者感受到作家内心的波澜:

“我心中似乎极其骚动,我想我的骚动是不合理的。我的脚正踏到十七年前所躺卧的河堤上,一颗心跳跃着,勉强按捺也不能约束自己。可是,过去的,有谁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能制止不许它再来?时间使我的心在各种变动的人事上感受了点分量不同的

压力,我得沉默,得忍受。再过十七年,安知道我不再到这小城中来?

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黑暗河面起了快乐的橹歌。河中心一只商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中我俨然彻悟了什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面前,谁人能够不感惆怅?”

在沈从文笔下,大多数湘西人就是像“傩右”这样:他们以不变

应万变,认同命运,并在命运规定的形式下生活,把命运的一切肆虐认作是生命的基本形态。湘西人在自然当中生老病死,演绎着古朴动人的爱情故事和平凡琐屑的世俗人生,他们在对自然与命运的顺应中,宁静平和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体味各自的幸福和哀乐。但是,对湘西人的这种生活态度和方式,作为湘西人民情绪表述者的沈从文又作何评价?在无奈、惆怅背后很显然流露出的是批评和否定。一直以来,介于沈从文创作主题之鲜明,研究者们喜欢将其定位于“风土”作家,将其视之为逃避社会现实,一味沉迷于田园牧歌世界不能自拔的世外高人,而忽视了作者作为精英知识分子身上所自觉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沈从文曾以疑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创作的真实意图:“我关心的——是几个在过去生命中发生影响的人,还是另外更多数未来的生存方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沈从文表现出的对“现时”湘西人生存状态的失望,体现出的便是现代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批判性。“批判性体现着现代性思想活动超越性和激进的特征,它蕴含着知识精英变革现实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愿望。现代性思想总是伴随着强烈的危机感和变革意识,始终对现实不满,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化。”换言之,这种批判性正体现了沈从文作为知识分子的现代意识,也较好地驳斥了相关论者认为沈从文作品缺乏现代意识的观点。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沈从文可谓一个特殊的存在体。20年代初,受文学革命的影响,许多有志之士怀着满腔热血和希望去大都市寻求现代文明以求新生。沈从文也不例外,他离开闭塞的家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