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_图文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6e4613ec3a87c24028c4fc.png)
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均较青霉 素差;
二、常用抗菌药物介绍
7、头孢呋辛 成人常规用量:0.75~1.5g ivgtt q8h 手术预防用单次用药量:1.5g; 有报道少数患儿使用本品时出现轻、中度
听力受损;
二、常用抗菌药物介绍
8、头孢克洛 成人常规剂量:0.25~0.5g po q8h 0.1%~0.5%有血清病样反应:关节痛、皮疹、
用维生素K可预防出血;
二、常用抗菌药物介绍
14、头孢吡肟 成人常规剂量:1~2g ivgtt q8~12h; 本品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杆菌,
包括部分氨基糖苷类和耐第三代头孢菌素 的菌株有抗菌作用。 治疗超过14天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二、常用抗菌药物介绍
15、头孢哌酮舒巴坦 (2:1) 成人常规剂量:1.5~3g ivgtt q12h; 营养不良、吸收不良和长期静脉注射高营
养制剂的患者及接受抗凝血药治疗的患者 宜补充维生素K; 舒巴坦≤4g/d;
二、常用抗菌药物介绍
16、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成人常规剂量:0.5~1g ivgtt q6~8~12h; 每日≤4g/d; 本品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及厌
氧菌均具抗菌作用;
二、常用抗菌药物介绍
17、美罗培南 成人常规剂量:0.5g~1g ivgtt q8~12h; 和亚胺培南相比,抗革兰阴性需氧菌活性
同服
二、常用抗菌药物介绍
3、苯唑西林 成人常用量:1g iv q4~6h 最高不超过12g ≥12g/d可致肝功能损害,通常于用药开始
后2~24天出现可逆性的肝功能试验异常。 为耐霉青霉素,但对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
和各种链球菌属的抗菌作用较青霉素为弱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8420155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d.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是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当地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是经过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药物。
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包括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药物、新上市的药物以及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必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对于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还需要经过抗感染或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的专家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在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以上是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一线、二线和三线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B-内酰胺类酶抑制剂、氨基糖苷类等。
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药物治疗是许多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的主要药物。
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奈替米星、妥布霉素、依替米星、大观霉素、异帕米星和酰胺类氯霉素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杀死细菌,缓解感染症状。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17c4cbb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63.png)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所有的药物都需要管理,抗菌药物也不会例外,大家知道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青霉素类一线抗菌药物:青霉素、青霉素V钾、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氨苄青霉素、卞星青霉素、呋布西林、阿莫西林、美洛西林、萘夫西林、阿洛西林二线抗菌药物:哌拉西林三线抗菌药物:美罗培南头孢菌素类一线抗菌药物:头孢氨苄、头孢替安、头孢羟氨苄、头孢西丁、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匹胺、头孢硫脒二线抗菌药物:头孢丙烯、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头孢米诺、头孢他啶、头孢地尼、拉氧头孢、头孢替唑、头孢美唑、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孟多头孢地嗪三线抗菌药物: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南其他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一线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舒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二线抗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派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三线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氨基糖苷类一线抗菌药物:丁胺卡那、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二线抗菌药物:奈替米星、妥布霉素、依替米星、大观霉素、异帕米星、卡那霉素、巴龙霉素酰胺类二线抗菌药物:氯霉素、甲砜霉素糖肽类三线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一线抗菌药物: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类一线抗菌药物:四环素、多西环素二线抗菌药物:米诺环素三线抗菌药物:替加环素磺胺类一线抗菌药物: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喹诺酮类一线抗菌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二线抗菌药物:氟罗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三线抗菌药物:帕珠沙星呋喃类一线抗菌药物:呋喃妥因、呋喃唑酮抗真菌药一线抗菌药物:制霉菌素、克霉唑、联苯苄唑、特比奈酚、酮康唑、氟胞嘧啶二线抗菌药物:氟康唑、咪康唑三线抗菌药物: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硝咪唑类一线抗菌药物:甲硝唑、苯酰甲硝唑、替硝唑二线抗菌药物:奥硝唑抗菌药物的处罚案例2014年3月31日,长春市将开展处方药管理专项整治,零售药店不凭处方销售抗菌药物、激素类药物,除降级和行政处罚外,情节严重的核减抗生素经营范围。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e1604e5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7.png)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分为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
一般为临床最常用、最常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少,低格适宜的抗菌药物。
只要具备临床职业医师资格就可使用。
2.限制使用级。
临床疗效好,但价格较高,不良反应较多,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字才可使用。
3.特殊使用级。
疗效好,价格高昂,用于特殊耐药菌或临床使用时间较短,安全性等临床资料较少,使用要求有严格指征或依据,应有专家或科主任会诊,开具处方需由副高或以上职称医师签名才能使用。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3a84fd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1.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①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②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③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④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2.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参照《湖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制定。
3.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应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
4. 医院应对医生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
医生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5.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6.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生开具处方。
门诊医生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7.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8.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生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5e686b719e8b8f67c1cb9b9.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1 .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
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性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
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
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从严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1 .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选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
行治疗。
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限制或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限制性使用或以上抗菌药物治疗。
2.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需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
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无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格的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的会诊记录。
3.医院感染管理科或检验科、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
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的职责。
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
仅限于 1 天用量;如需继续使用,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5篇)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066d8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4.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合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____号)和《重庆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____年版)》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本院目录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二、本院目录是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最低要求。
各科室可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将“非限制使用级”品种提升为“限制使用级”,或将“限制使用级”品种提升为“特殊使用级”以加强管理,但不得下调抗菌药物管理级别。
三、各科室应加强医师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分级管理,建立培训、考核和权限授予机制,有效控制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
(一)我院按以下原则授予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各级医师均具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资格。
主治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医师具有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资格。
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医师具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资格;无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的科室由科室主任开具处方或医嘱。
(二)医务科要定期组织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合格者方可获得相应的处方和调配权限。
(三)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住院病人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四)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征,并应当于____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a76306ef90f76c660371a45.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一、分类原则第一条按照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第一类药物(非限制使用药物)、第二类药物(限制使用药物)与第三类药物(特殊使用药物)三类。
(一)第一类药物(非限制使用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第二类药物(限制使用药物):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三)第三类药物(特殊使用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二、分级使用第二条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文件精神,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进行抗菌药物治疗。
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第一类(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第二类(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第二类(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第三类(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第三条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第一类(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第二类(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第三类(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
第四条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一级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第五条对住院病人,除按权限分级使用管理外,使用、更改、停用抗菌药物的,要在病历上详细分析记录,并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751073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4.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抗菌药物的开发、使用和研究方面,必须建立健全的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分为三级,即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的抗菌药物是抗药性较弱的抗菌药物,其安全性较高,耐受性较好;二级的抗菌药物是抗药性较强的抗菌药物,其安全性较低,耐受性较差;三级的抗菌药物是抗药性较强的抗菌药物,其安全性较低,耐受性较差。
一级抗菌药物的使用,一般不需要进行专业的抗菌药物管理,只需要按照一般的规定加以管理。
但是在使用二级和三级抗菌药物时,因其安全性较低,耐受性较差,必须进行严格的抗菌药物管理,包括七个方面:一是集中采购和供应;二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用药准则;三是实施药品使用管理;四是实施耐药菌监测;五是实施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六是控制抗菌药物市场;七是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同时,促进抗菌药物新药开发的政策也有助于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近年来,政府在抗菌药物新药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放了各种税收优惠,加强了对抗菌药物新药开发的支持,以增加抗药性较弱的抗菌药物的数量,从而改善抗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更好的支持。
从以上可以看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是一种健全的制度,有助于保障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促进抗菌药物的安全使用。
未
来,我国将持续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建设,健全抗菌药物管理体系,为抗菌药物使用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是一种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有助于保障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实施这一制度有助于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升级,为抗菌药物提供更好的保护,促进抗菌药物安全有效使用,为抗菌药物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贡献。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85e5ae6700abb68a982fb72.png)
1.抗菌药物分级原则1.1 非限制使用药物(一线药物):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合理、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
1.2 限制使用药物(二线药物):疗效好,但毒副反应相对较大或价格比较昂贵的药物,应控制使用。
1.3 特殊使用的药物(三线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倍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有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应从严控制使用。
2.各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2.1 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2.2 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一线药物有效时仍应使用一线药物。
2.2.1 感染病情严重者如:①败血症、感染性休克;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经心肺复苏存活之病人;④脏器穿孔者;⑤感染性心内膜炎;⑥严重的蜂窝组织炎;⑦重度烧伤及其它重症感染者。
2.2.2 免疫状态低下病人发生感染时,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癌化学疗法;③WBC<1×109/L或中性粒细胞<0.5×109/L;④艾滋病。
3.各级抗菌药物使用权限3.1 各级临床医师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均可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
3.2 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名。
3.3 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椐,由科主任同意并签名;特殊使用药物一般不可用于门诊病人。
3.4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1天用量。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8d20fa5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9.png)
有效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
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可以限制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从而减少细菌对抗菌药 物的耐药性产生,保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控制耐药菌的传播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可以加强对耐药菌的监测和控制,有效防止耐药菌的传播 和流行,保护患者的健康。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提升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对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 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将结果与医疗 机构评级、医务人员绩效挂钩。
要点三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医疗机构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监测和评估,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
THANK YOU.
目的
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规范医疗行为,控制细菌耐药理的意义与重要性
意义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水平 ,降低细菌耐药率,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医疗费用。
重要性
分级管理可以有效地规范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确保患者获得安全 、有效的治疗,同时也有利于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
医院应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限制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耐药性原则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量
为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导致菌种耐药性增加,应严格限制抗菌药物使用量。
加强耐药菌监测与预警
医疗机构应建立耐药菌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耐药菌发展趋势,为抗菌药物的 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03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实施策略
02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安全性原则
确保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应严格把控药品安全性,对药品不良反应、禁忌证等进行 严格筛查,减少患者用药风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3篇)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71406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2.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是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管理措施。
本文将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其意义和实施方法。
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意义1. 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根据不同疾病的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2.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限制将高效、广谱的抗菌药物作为首选药物,从而减少抗菌药物对细菌的选择压力,降低耐药性的发生风险。
3. 促进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鼓励药企投入更多研发资源,开发新型抗菌药物,以满足医疗机构在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时的需求。
4. 降低医疗费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可以推广使用价格较低的一线抗菌药物,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
5. 保护公共卫生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排放,降低环境中抗菌药物的浓度,减少对环境中细菌多样性的破坏,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持。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1. 制定抗菌药物分类标准:根据药物的抗菌谱、临床应用价值和临床安全性,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别,如一线药物、二线药物和三线药物。
2. 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委员会:医疗机构应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更新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评估和审查。
3.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和地方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地区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
4.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滥用和不当使用的行为。
5. 开展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使用工作:医疗机构应积极推广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使用的工作,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评估、抗菌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药水平。
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1. 一线药物的推广使用:一线药物是安全有效的药物,应作为首选药物使用。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96f605a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1.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更好地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保护公众健康,各国纷纷出台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概念、意义、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概念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是指将抗菌药物按照其临床应用价值和药物耐药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达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公众健康,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防止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意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意义在于:1. 保护公众健康。
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会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从而影响公众健康。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保护公众健康。
2. 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可以根据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和药物耐药性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 促进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创新。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可以促进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风险。
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实施情况目前,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
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将抗菌药物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线药物、备用药物和后备药物。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也将抗菌药物分为三个等级:高度关键、关键和其他。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在积极推进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
四、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 抗菌药物分级标准不统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抗菌药物的分级标准不一致,导致管理措施的不同,影响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到位。
一些医疗机构和医生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仍然存在。
3.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监管不足。
一些地区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监管不足,导致一些不合格的抗菌药物流入市场,影响公众健康。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762bca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3.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的依据。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二)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定,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
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流使用,具体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征、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有用药依据,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征,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医疗组长或科主任签名方可使用。
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一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若培养及药敏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应尽可能改为第一线药物。
(1)感染病情严重者如:①败血症、脓毒血症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肿瘤化学疗法;③接受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④血wbc<1x109/l或中性粒细胞<0.5x109/l;⑤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者;⑥艾滋病;⑦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⑧老年患者。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e67491fe53a580217fcfe1c.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一、分级原则(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指导原则的规定制定。
二、处方授权管理(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二)医师经本院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处方权。
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三、使用管理(一)医务人员应当严格使用指证、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二)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三)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解读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7a9bc99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2.png)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解读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是指根据药物的抗菌谱、治疗指导、治疗选择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的等级,以指导医生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的药物选择和使用。
该制度的目的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
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被分为三级: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
特殊级抗菌药物是指对治疗特殊感染有重要意义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管理和监控。
这类药物通常是多重耐药的,使用不当会引发严重的耐药问题。
医生在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前需要填写抗菌药物使用申请,有条件才能使用。
这个级别的药物包括重要的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立克次体类等。
限制级抗菌药物是指对常见感染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的抗菌药物,需要控制使用,以避免滥用。
这类药物相对特殊级药物来说,耐药性较低,但仍需谨慎使用。
限制级抗菌药物需要临床医师开具处方,但使用仍需医疗机构审批。
这个级别的药物包括头孢子菌素、哌拉西林、四环素类等。
非限制级抗菌药物是对常见疾病感染的治疗作用较差或者没有明确的临床证据支持的抗菌药物。
这类药物的抗菌谱较窄,耐药性相对较低。
非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不需要特殊审批,临床医师开具处方即可。
这个级别的药物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甲硝唑等。
1.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通过将抗菌药物划分为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使医生在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时有一个明确的指引,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2.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控和管理:特殊级抗菌药物需要填写使用申请,限制级抗菌药物需要医疗机构审批,这些措施增加了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控和管理力度,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使用的情况。
3.防止抗菌耐药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抗菌耐药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抗菌菌株的产生和传播,遏制抗菌耐药问题的恶化。
4.提高抗菌药物研发和创新的重要性:由于抗菌耐药问题的存在,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已经失去了对多种细菌的治疗作用,这加大了新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创新的迫切性。
抗菌药物管理分级
![抗菌药物管理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f39bad0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d.png)
抗菌药物管理分级
抗菌药物管理分级是指根据其临床疗效、药物安全性和药物使用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的级别,以指导和规范其合理使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分类系统,但以下是常见的一个分级例子:
1. 一线用药(First-line agents):这些药物通常是对多种常见感染效果良好,且耐药性较低的首选治疗药物。
它们在治疗特定类型的感染时被广泛使用,例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对细菌感染的常见治疗。
2. 二线用药(Second-line agents):这些药物通常在一线治疗失败或不适用时使用。
它们可能具有更广谱的活性或针对特定类型的耐药菌株有效。
例如,对于抗生素耐药的肺结核,氨基糖苷类药物常被用作二线治疗选择。
3. 限制用药(Restricted agents):这些药物通常是最后的治疗选择,仅供特殊情况下使用,如严重耐药性感染或需要特殊审批的情况。
这些药物可能具有更严重的副作用或在临床上有限的数据支持。
4. 保留用药(Reserved agents):这些药物是当其他抗菌药物失效时的最后手段,被保留在特定疾病情景或极端情况下使用。
它们通常是对多种耐药性细菌有效,但可能具有严重的副作用或受到药物抗性发展的风险。
抗菌药分级管理
![抗菌药分级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b3f35475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0.png)
抗菌药分级管理1. 简介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然而,由于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各国纷纷实施抗菌药分级管理。
2. 抗菌药分级管理的目的抗菌药分级管理旨在合理使用和监管抗菌药物,以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其具体目标包括: - 保证患者获得适当、有效的治疗; - 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防止滥用和误用导致细菌耐药性; -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3. 抗菌药分级管理原则抗菌药分级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 基于科学证据: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流行病学调查等科学证据确定抗菌药物的分级; - 风险与效益平衡:综合考虑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和耐药性风险,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方案; - 多学科参与:抗菌药分级管理需要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包括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家、药剂师等,以确保决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 定期评估更新:根据新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定期评估和更新抗菌药分级标准。
4. 抗菌药分级管理的实施步骤抗菌药分级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4.1 制定标准制定抗菌药分级管理的标准是首要任务。
标准应基于科学证据,并考虑国内外相关指南和规范。
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 - 抗菌药物分类及其用途; - 不同等级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给予不同等级抗菌药物时应注意的事项; - 监测和报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要求。
4.2 建立监管机构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抗菌药分级管理工作,该机构应由多学科专家组成,包括医生、微生物学家、药剂师等。
监管机构的职责包括: - 制定和修订抗菌药分级标准; - 监督和指导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遵守规定; - 收集、分析和报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耐药性数据; - 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和宣传活动。
4.3 教育培训为临床医生、患者和公众提供相关教育培训,增强他们对抗菌药分级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陈竺二○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就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与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就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就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就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七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就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本机构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
二级以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以下简称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与具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医务、药学等部门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其她医疗机构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或者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条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机构或者专(兼)职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二)审议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三)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与改进措施;(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第十一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与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负责对本机构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配备抗菌药物等相关专业的临床药师。
临床药师负责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二级以上医院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的临床微生物室。
临床微生物室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提供病原学诊断与细菌耐药技术支持,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加强涉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学科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与考核制度,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等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与药物评价的管理。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
未经备案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医疗机构不得采购。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
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与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
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确因临床工作需要,抗菌药物品种与品规数量超过规定的,应当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详细说明原因与理由;说明不充分或者理由不成立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得接受其抗菌药物品种与品规数量的备案。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品种结构,并于每次调整后15个工作日内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最短不得少于1年。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与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选用基本药物(包括各省区市增补品种)中的抗菌药物品种。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她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
临床上不得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第二十二条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与使用理由,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与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
如果超过5例次,应当讨论就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医疗机构应当每半年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遴选与定期评估制度。
医疗机构遴选与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率高、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使用等情况的,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
清退意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更换意见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第二十四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在乡、民族乡、镇、村的医疗机构独立从事一般执业活动的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乡村医生,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师与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与规范化管理的培训。
医师经本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处方权。
其她医疗机构依法享有处方权的医师、乡村医生与从事处方调剂工作的药师,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培训、考核。
经考核合格的,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第二十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与规范化管理培训与考核内容应当包括:(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处方集》与《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与规范性文件;(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制度;(三)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与注意事项;(四)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与控制方法;(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第二十七条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第二十八条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村卫生室、诊所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应当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未出具前,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当地与本机构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经验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出具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调整。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下列相应措施:(一)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二)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三)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四)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就是否恢复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