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2.4致云雀雪莱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2)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对诗歌的印象。(2)简介诗人雪莱的生平和作品。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课堂讲解:

(1)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实践环节:

(1)让学生分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的小诗创作和课后作业。

3. 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对诗歌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

1. 背诵诗歌《致云雀》。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 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策略

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以《致云雀》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方法。

2.4《致云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4《致云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题部编版语文必修上

《致云雀》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一、教材分析

《致云雀》是英国诗人珀西·比希·雪莱创作于1820

年的诗歌。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21节。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大体可分六七个小段落,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云雀成为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诗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

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

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充满了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雪莱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雪莱

问题:概括七节至结尾诗的内涵?
明确:从第7节到结尾,诗 人又构建出一个“真与美” 的虚拟空间,从形美、音美 升华到精神美,并展开了现 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对比, 诗人借此展开了自己对一些 重大命题,如“快乐、死亡 的冥思”。
问题:概括七节到十一节诗歌意象的特征?
明确:第7节到第11节,雪莱运用 了一连串隐喻和拟人来歌颂云雀, 分别将其比作云间雨滴、诗人、 名门少女、金色萤火虫、玫瑰花, 同时塑造出相应的输入空间,读 者在解读时产生关于上述意象的 联想。而读者基于对“甜蜜”、 “香气”、“光”的体验,足以 感知到云雀的如梦般清灵的美好。
着一个中心思想。 ▪ 注意抓住诗歌的线索,分清层次结构,理
解诗歌意蕴,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 速、语调、停顿、重音)。
整体感知 《致云雀》全诗共21节,每节五行,四短一长。格律严格按照三音步扬抑 格(前四行)加六音步抑扬格进行,韵脚为ABABB格式。另外,这首诗属 于“颂”的一个变体。根据M. H.Abrams的定义,“颂”是主题和形式严 肃的长诗,风格正式,结构精巧,一般用以歌颂一个人、一件艺术品或一 个抽象的概念。诗人运用这样的风格,有助于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主题,强 化诗意。 《致云雀》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因为自由而得的欢乐。 为了表现这种欢乐,诗人对自己的诗行进行了精巧的安排。从形式上来看, 诗人选择了三音步扬抑格加六音步抑扬格的格律,使得诗歌的前四行行进 显得轻快,有利于情绪的逐步推高,最后一行增加音节,令诵读放缓,使 得读者的情绪不至于泛滥。全诗共21节,每一节是一个助推,因此除了最 后一行增加的音节之外,还需要其它手段帮助控制诗中的情感。于是诗人

2.4 《致云雀》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4 《致云雀》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2.4 致云雀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3.学习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表现诗歌主旨的写作方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重点词语、句子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的特点,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云雀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领会文章主旨。

难点:通过鉴赏“云雀“这一形象,感悟整首诗歌所要表达的精神理想。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相信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这句话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这句诗给了处在寒冬的人一个美好的希望,尽管现在是寒气棱冽、寒风萧瑟的冬天,但冬天过去了,春天就会到来,到时大地复苏、春风和煦、春光明媚,充满了阳光与希望。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雪莱的另外一首诗歌《致云雀》。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1820年夏天的一个黄昏,雪莱在郊外散步是听到云雀的叫声有感而作。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这首诗中,雪莱也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云雀》全文;

(2)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把握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了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向往;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2)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歌情感的把握和审美鉴赏。

2. 教学难点:

(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诗歌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

(3)将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子;

(3)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赞美云雀?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

(1)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审美观点;

(3)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致云雀》+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云雀》全文;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3)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 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诗中的意象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 诗人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难点

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准确把握;

3.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诗歌解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5. 情感体验:

(1)学生闭目聆听音乐,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致云雀》;

2.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3. 写一篇关于《致云雀》的读后感。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致云雀》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本文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的内涵以及表达效果。

3.理解本诗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等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云雀的象征意义和本诗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如果我们把第一单元的诗歌进行有教师自我个性的分类,我愿意把《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归为一类,称为时代之诗,是为民族和国家的,表达一片拳拳之心。把《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归为一类,我们称它为人生之诗,为自己和心灵的,在探索人生应该有的姿态,是生命的宣言。如果说《峨日朵雪峰之侧》是伟大生命的宣言,那《致云雀》是怎样的生命宣言呢?

一、整体感知

自由朗诵诗歌,概括云雀的特点。

以一、二节为例。

致云雀(江枫译)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诗人笔下的云雀善于飞翔、歌唱,是欢乐、美丽、光明、自由的象征。

二、对比阅读

读查良铮、郭沫若、江枫三位不同译者的《致云雀》,感受诗歌意象、情感、韵味等的不同。以一、二节为例。

致云雀(查良铮译)

祝你长生,欢快的精灵!

谁说你是只飞禽?

你从天庭,或它的近处,

倾泻你整个的心,

无须琢磨,便发出丰盛的乐音。你从大地一跃而起,

往上飞翔又飞翔,

有如一团火云,在蓝天

平展着你的翅膀,

高中语文 1.2.4 致云雀 雪莱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1.2.4 致云雀 雪莱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1.2.4 致云雀

《致云雀》排在本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在这首诗中,这一首诗并没有一个故事情节,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故事。诗人把云雀的歌声比喻为各种各样美丽非凡的事物:天空的星星、光芒里的诗人、城堡里的公主、闪亮的萤火虫等,借此表达自己对云雀的歌声的热爱。热爱显然是不够的,接下来的部分诗人开始好奇地询问云雀如何才能有如此纯粹的喜乐,如何才能忘记生命中的苦痛,如何避开爱的餍足,如何看待生死的意义等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及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2.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感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中用隐喻手法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雪莱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

1.感受诗歌意蕴。

2.分析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部分现代诗歌,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课前诵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致云雀》

一、作者生平

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出身于一个有点地位和权势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苏塞克斯郡的绅士,国会的辉格党议员;他的祖父是位从男爵,积聚了万贯家财。雪莱是长子,因此

他长大以后,可望成为既富有又有爵位的人。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公学时,他就显示出是个优秀的古典派学者,但他并不感到愉快,因为他生来具有叛逆的、不落俗套的性格。他以“疯子雪莱”和“无神论者雪莱”而闻名。

《致云雀》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美云雀,以云雀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意义,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逐步理解和感悟其中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1.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浪漫主义诗歌,对这种诗歌的特点有一定了解,但对于如何深入分析和鉴赏浪漫主义诗歌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2. 教材分析:《致云雀》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 2 课,是一首经典的浪漫主义诗歌,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加深对浪漫主义诗歌的理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积累更多的文学素材,为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

1.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歌的语言,把握其节奏和韵律,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诗歌的意境和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价值观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象征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教学难点:分析和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部编必修上册《致云雀》教学设计

部编必修上册《致云雀》教学设计

部编必修上册《致云雀》教学设计部编新版必修上册《致云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诗歌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分析诗歌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理解浪漫主义诗作想像瑰丽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内在线索,体会诗歌铿锵激昂、节奏鲜明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人情感,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理想和幸福快乐的自由自在的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云雀意象的含义;诵读、传情达意。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出自哪里?意思是什么?

出自浪漫主义诗人XXX的《西风颂》。表面上说,冬天来了,那春天马上就会到来,实质上指熬过了痛苦与艰难,就将迎来美好的春天,光明的前途。这句话告诉了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积极向上,永不放弃。

今天,我们共同领略诗人另一名篇《致云雀》。

2.作者简介:XXX(1792—1822),19世纪英国有名浪漫主义墨客,才华横溢,诗艺精湛,与XXX、XXX 并称于世。在狂热的革命思潮中长大的XXX深受自由与激进派思想的影响,

1

信奉革命方式推翻腐败的政府,坚信只有不断进行社会改革,才干真正根除罪恶的社会根源,所以他把本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暴政的憎恶都深深地融汇于诗作当中。墨客终身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1822年7月8日,墨客出海飞行遭受暴风雨,溺水而亡。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

1.1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对自由的追求和热爱。

2. 分析并欣赏《致云雀》的诗歌形式、意象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

1. 诗人雪莱的生平简介

2. 《致云雀》诗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3. 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分析

4.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5. 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2.1 教学重点

1. 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对自由的追求。

2. 《致云雀》诗歌的形式、意象和语言特点。

2.2 教学难点

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对自由的追求。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诗歌分析和讨论。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和朗诵来体验诗歌的美。

3.2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人雪莱的生平图片和诗歌文本。

2. 视频资料:播放与诗歌相关的音乐和朗诵视频。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诗歌评论和分析文章。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

4.1 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对自由的追求。

2.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致云雀》的形式、意象和语言特点。

3. 诗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诗歌实践:让学生通过写作和朗诵来体验诗歌的美。

4.2 教学步骤

1. 第一步:导入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对自由的追求。

2. 第二步:让学生自读《致云雀》,感受诗歌的形式和节奏。

2.4《致云雀》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2.4《致云雀》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2.4《致云雀》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本文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内涵以及表达效果。

3.理解本诗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等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云雀的象征意义和本诗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今天学的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

二、走进作者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1822年7月8日在海上遭遇风暴去世,不满30周岁。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句子: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此外,雪莱还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致云雀》。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力量以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雪莱作品中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三、多样朗读,感知文本

1、自由大声朗读文本,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同桌听。

2、毛遂自荐朗读,其他同学做好评价。(提示:语调、语速、情感)选择最喜

欢的章节读

3.教师示范朗诵(或背诵),学生小声跟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示范朗诵过程中的节奏、抑扬、语调等,尤其是注意情感。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

《致云雀》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致云雀》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歌。诗人通过对云雀的歌声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建构运用能力。

2.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较为复杂的文学作品。但是,对于诗歌这类文学体裁,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形式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

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通过学习《致云雀》,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美的诗歌语言,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对诗歌主题的思考,提升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广度。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致云雀》作为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诗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审美对象。学生可以通过对诗歌的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通过学习《致云雀》,学生可以了解到英国诗歌文化的特点,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同时,学生也可以从中汲取诗歌的养分,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形式和意义;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学案

1.【答案】A【解析】B项,晨曦。C项,排遣。D项,绝伦。

2.【答案】B【解析】A项,“酣”读“hān”:C项,“婉”读“wǎn”。D项,“遣”读“qiǎn”。

3.【答案】D【解析】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贬义词。这里误以为褒义词,应改为“无微不至”。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有气势,不合语境。楚楚动人:形容女子姿容美好,令人动心。不能用来形容文章,使用对象错误。名噪一时:名声传扬一个时期。

4.【答案】B【解析】后面说“不也正下着一场滋润的春雨”,所以前面的雨应该是蒙蒙的春雨,只有B项说的是蒙蒙春雨。故答案选B。

5.下列对《致云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的不朽之作,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描绘云雀的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B.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是理想的载体。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如诗人、如少女、如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D.《致云雀》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新明快,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给人向上的力量。

6.下列对《致云雀》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第一节是全诗的总括,作者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以其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云雀欢乐歌声的神圣,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B.诗歌第二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的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习性。第三、四节则在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到云雀的歌声中。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致云雀》雪莱 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致云雀》雪莱 教学设计

《致云雀》教学设计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的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在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精品,几乎融入了雪莱全部的个性气质,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这首诗借助云雀翱翔天际的情景,体现了雪莱美好公正的社会理想,表现了雪莱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教学目标】

1.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本文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的内涵以及表达效果。

3.理解本诗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等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云雀的象征意义和本诗的结构特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今天学的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1822年7月8日在海上遭遇风暴去世,不满30周岁。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句子: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

奇的瑰宝。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此外,雪莱还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致云雀》。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力量以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雪莱作品中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1.1 诗歌背景

了解19世纪英国文学背景,特别是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创作风格。

探讨《致云雀》的创作背景,包括雪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

1.2 作者简介

介绍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和影响。强调雪莱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地位和作品的价值。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主题分析

2.1 诗歌结构

分析《致云雀》的诗歌形式,包括诗节、韵律、押韵等。

探讨诗歌的结构特点,如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

2.2 诗歌主题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形象。

探讨诗歌主题,如对自由、美和理想的追求等。

第三章:诗歌语言与修辞手法

3.1 诗歌语言

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如形象性、音乐性和表现力等。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词汇和句式选择,以及其表达效果。

3.2 修辞手法

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探讨修辞手法对诗歌意义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第四章:诗歌意象与情感分析

4.1 诗歌意象

分析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如云雀、天空、花朵等。

探讨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

4.2 情感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

探讨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第五章:诗歌鉴赏与创作启示

5.1 诗歌鉴赏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欣赏,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5.2 创作启示

探讨诗歌创作的启示,包括题材选择、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等。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其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4 致云雀

《致云雀》排在本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在这首诗中,这一首诗并没有一个故事情节,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故事。诗人把云雀的歌声比喻为各种各样美丽非凡的事物:天空的星星、光芒里的诗人、城堡里的公主、闪亮的萤火虫等,借此表达自己对云雀的歌声的热爱。热爱显然是不够的,接下来的部分诗人开始好奇地询问云雀如何才能有如此纯粹的喜乐,如何才能忘记生命中的苦痛,如何避开爱的餍足,如何看待生死的意义等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及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2.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感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中用隐喻手法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雪莱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

1.感受诗歌意蕴。

2.分析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部分现代诗歌,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课前诵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致云雀》

一、作者生平

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出身于一个有点地位和权势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苏塞克斯郡的绅士,国会的辉格党议员;他的祖父是位从男爵,积聚了万贯家财。雪莱是长子,因此他长大以后,可望成为既富有又有爵位的人。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公学时,他就显示出是个优秀的古典派学者,但他并不感到愉快,因为他生来具有叛逆的、不落俗套的性格。他以“疯子雪莱”和“无神论者雪莱”而闻名。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雪莱赞颂各种革命思想,更看中了《政治正义论》的作者威廉•葛德文的观点,葛德文已与《妇女的权利》一书的作者玛丽•伍尔斯特奈克拉夫特结了婚。雪莱和哈丽艾特的结合完全破裂以后,他就和葛德文的十五岁女儿玛丽私奔了。同年11月,有人发现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她和雪莱的两个孩子的归宿问题成了一宗诉讼案件。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

离开英国。之后,他和玛丽•葛德文正式结婚,他们想在泰晤士河畔的马洛镇定居下来。1816年他在那儿写下了《阿拉斯特》(或《孤独的精神》),这是表现他真正天才的第一首长诗;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最成熟、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这个时期,雪莱还写下了一些最优美的抒情诗——《云》,《致云雀》,《自由颂》、《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1818)《西风颂》以及其他。这些诗篇的音乐性和感情之强烈说明雪莱正进入一个新的具有崇高的品格和丰富想象力的阶段。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令人惊奇的是雪莱的心脏在烈火中完好无损。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安葬在罗马的新教公墓济慈的旁边,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雪莱的墓碑上镌刻着援引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三行诗句:“他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的丰富而神奇。”

二、创作背景

《致云雀》,写于1820年。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捣毁机器和罢工事件接连不断。1819年8月,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动当局竟出动军队野蛮镇压,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雪莱满怀悲愤,写下了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人民正酝酿着反对封建复辟势力的革命斗争。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1819年1月终于响起了武装起义的枪声。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海涅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为西班牙革命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在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雪莱的《西风颂》发表不久,这两个国家也先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面对着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为之鼓舞,为之振奋。

在这首诗中,这一首诗并没有一个故事情节,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故事。诗人把云雀的歌声比喻为各种各样美丽非凡的事物:天空的星星、光芒里的诗人、城堡里的公主、闪亮的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