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2.4致云雀雪莱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4《致云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4《致云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首先,学生在知识方面,可能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分类、意象、象征手法等。然而,对于这首特定的诗歌,他们可能较为陌生。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其次,在能力方面,学生可能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针对诗歌的深度分析和欣赏能力可能有所欠缺。此外,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清晰、准确地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结合雀》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可以选取一位自己喜欢的诗人,深入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其诗歌的主题和风格,并尝试撰写一篇关于该诗人的研究报告。此外,学生还可以参加诗歌朗诵会、文学社团等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可以思考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诗歌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将诗歌融入自己的生活,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诗歌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强调《致云雀》重点和难点。

1.2.4致云雀2024-2025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必修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1.2.4致云雀2024-2025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必修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致云雀》诗歌的基本内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① 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② 《致云雀》创作背景: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自由的向往
③ 雪莱生平和创作特点:关注社会正义、自然和人类情感
2. 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
① 诗歌结构:分为四节,每节八行
② 主要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象征等,如“你是天空的回声”
③ 修辞手法的运用:展现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致云雀》诗歌相关的拓展资源(如其他雪莱的诗作、诗歌鉴赏指南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通过学习《致云雀》,学生可以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学生可以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深入体会雪莱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此外,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致云雀》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包括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对诗歌的印象。

(2)简介诗人雪莱的生平和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实践环节:(1)让学生分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的小诗创作和课后作业。

3. 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对诗歌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致云雀》。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 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以《致云雀》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方法。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参考资料:关于雪莱的生平和作品的资料。

3. 多媒体资源:相关诗歌的音频、视频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

2. 第二课时:实践环节、教学评价。

新教材高中语文1.2.4致云雀雪莱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1.2.4致云雀雪莱教学设计(2)部编版必修上册

1.2.4 致云雀《致云雀》排在本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

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在这首诗中,这一首诗并没有一个故事情节,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故事。

诗人把云雀的歌声比喻为各种各样美丽非凡的事物:天空的星星、光芒里的诗人、城堡里的公主、闪亮的萤火虫等,借此表达自己对云雀的歌声的热爱。

热爱显然是不够的,接下来的部分诗人开始好奇地询问云雀如何才能有如此纯粹的喜乐,如何才能忘记生命中的苦痛,如何避开爱的餍足,如何看待生死的意义等等。

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及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2.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感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中用隐喻手法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雪莱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

1.感受诗歌意蕴。

2.分析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部分现代诗歌,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课前诵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致云雀》一、作者生平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出身于一个有点地位和权势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苏塞克斯郡的绅士,国会的辉格党议员;他的祖父是位从男爵,积聚了万贯家财。

雪莱是长子,因此他长大以后,可望成为既富有又有爵位的人。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公学时,他就显示出是个优秀的古典派学者,但他并不感到愉快,因为他生来具有叛逆的、不落俗套的性格。

他以“疯子雪莱”和“无神论者雪莱”而闻名。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2)能够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能够熟读并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和美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复杂意象的理解和分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审美追求。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致云雀》。

2. 写一篇关于《致云雀》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雪莱的其他诗歌,如《西风颂》、《Prometheus Unbound》等,对比《致云雀》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2)让学生分析不同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探讨诗人的自然观。

2. 相关影视作品(1)推荐学生观看与诗歌相关的影视作品,如《致云雀》的朗诵视频、电影《雪莱传》等。

(2)让学生结合影视作品,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

《致云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美云雀,以云雀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意义,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逐步理解和感悟其中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1.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浪漫主义诗歌,对这种诗歌的特点有一定了解,但对于如何深入分析和鉴赏浪漫主义诗歌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2. 教材分析:《致云雀》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 2 课,是一首经典的浪漫主义诗歌,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加深对浪漫主义诗歌的理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积累更多的文学素材,为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歌的语言,把握其节奏和韵律,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诗歌的意境和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价值观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象征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教学难点:分析和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3. 合作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内容为云雀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云雀有什么特点?你对云雀有什么感受?(二)作者简介教师介绍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和风格,为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做好铺垫。

高中语文1.2.4致云雀雪莱教学设计(1)部编版必修

高中语文1.2.4致云雀雪莱教学设计(1)部编版必修

1。

2.4 致云雀雪莱《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诗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

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

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

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

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

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

"《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1。

了解雪莱的艺术构思、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让学生得到思维发展与提升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题,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1。

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2.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3.评价诗人雪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

《致云雀》+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云雀》全文;(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热爱;(3)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 诗中的意象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3. 诗人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2. 诗歌情感的准确把握;3.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意;(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音乐,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致云雀》;2.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3. 写一篇关于《致云雀》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创作和读后感,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在合作探讨环节,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讨论的深入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致云雀》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如何朗读和背诵诗文,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对比分析,将《致云雀》与其他相关诗作进行对照,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雪莱的浪漫主义情怀,了解诗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致云雀》的主题思想;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3. 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含义;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理解;3. 朗读和背诵诗文的技巧。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基本内容;(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诗文,深入思考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讲解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2)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5.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2)鼓励学生背诵诗文,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文《致云雀》;2. 写一篇关于《致云雀》的读后感,不少于800字;3. 结合诗文,分析雪莱的浪漫主义情怀及其现实意义。

六、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1)整理好诗文《致云雀》的相关资料,如作者雪莱的生平、创作背景等;(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视频等;(3)准备课后作业的批改反馈意见。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内容:通过阅读《致云雀》,让学生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结构。

2. 品味语言: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语言特色,品味诗人对云雀的赞美之情。

3. 领悟情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让学生领悟诗人对云雀的喜爱和向往自由的情感。

4. 培养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5. 提高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结构。

2. 品味诗文的语言特色,领悟诗人对云雀的喜爱和向往自由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

2. 学生对诗文形式美的关注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朗读、默读: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语言魅力。

2. 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4. 分析:运用意象分析、修辞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结构。

3.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对云雀的赞美之情。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让学生选取其他赞美自然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作品鉴赏:组织学生欣赏云雀的歌曲、画作等,感受云雀在艺术中的形象。

3.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云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象征意义,探讨云雀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致云雀》+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云雀》。

(2)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

(3)了解英国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致云雀》。

(2)学会从意象、情感、手法等角度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雪莱的诗歌才华,欣赏《致云雀》的艺术魅力。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3)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

3. 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雪莱诗歌思想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经历,了解诗人的思想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致云雀》,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手法等角度分析诗歌。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其他雪莱的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致云雀》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生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诗的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致云雀》。

2. 写一篇关于《致云雀》的鉴赏文章,可以从意象、情感、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收集其他雪莱的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致云雀》的理解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了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 学生对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是否有所提高?4. 学生是否能将《致云雀》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生活?5. 有哪些教学方法可以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致云雀》的情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4致云雀教案(3)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4致云雀教案(3)部编版必修上册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理解有待提高。他们对于诗歌中抽象、深奥的意象和哲理较难把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帮助他们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此外,学生在文化理解方面,对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背景、价值观念和艺术追求了解有限,这将对他们的课程学习产生影响。
在行为习惯方面,高中一年级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但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足的问题。这可能导致以下影响: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教学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接触诗歌内容,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诗歌的基本鉴赏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出本课主题。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围绕《致云雀》一诗,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首先,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感受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其次,强化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品味、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再次,锻炼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内涵,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最后,加强文化理解,通过了解雪莱及其时代背景,使学生认识到诗歌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教材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课文,观看视频,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人对云雀的赞美之情,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雪莱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了解《致云雀》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词语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云雀”、“天空”、“自由”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4. 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5. 诗歌主题: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词语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分享自己的理解。

4. 句子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讨论其表达效果。

5.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诗歌的表现。

2. 学生对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打印或投影《致云雀》原文。

2. 相关资料:雪莱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或音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句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3. 利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雪莱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解释《致云雀》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指导:教授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词语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云雀”、“天空”、“自由”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4. 句子解析: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讨论其表达效果和艺术价值。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对自由的追求和热爱。

2. 分析并欣赏《致云雀》的诗歌形式、意象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诗人雪莱的生平简介2. 《致云雀》诗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3. 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分析4.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5. 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对自由的追求。

2. 《致云雀》诗歌的形式、意象和语言特点。

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对自由的追求。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诗歌分析和讨论。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和朗诵来体验诗歌的美。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人雪莱的生平图片和诗歌文本。

2. 视频资料:播放与诗歌相关的音乐和朗诵视频。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诗歌评论和分析文章。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对自由的追求。

2.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致云雀》的形式、意象和语言特点。

3. 诗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诗歌实践:让学生通过写作和朗诵来体验诗歌的美。

4.2 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对自由的追求。

2. 第二步:让学生自读《致云雀》,感受诗歌的形式和节奏。

3. 第三步:分析诗歌的形式、意象和语言特点,解读象征意义。

4. 第四步: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5. 第五步:让学生进行诗歌写作和朗诵实践。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人雪莱的生平和对自由的追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致云雀》诗歌的形式、意象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 诗歌意象的把握;3.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特点;(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分享成果;(3)全班交流,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3)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的美感。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其他描写鸟类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2)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鼓励学生创作一首以“致云雀”为主题的诗歌。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致云雀》;2. 写一篇关于《致云雀》的读后感;3. 收集其他描写鸟类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教案编辑专员,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述教学目标理解《致云雀》的文学背景与作者雪莱的生平等。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云雀的赞美和向往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情感态度;(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和难理解句子的解释;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 教学设施准备: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2)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自主解读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理解句子;(3)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自己的感悟;(3)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云雀的赞美和向往之情;(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3)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6.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19世纪英国文学背景,特别是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创作风格。

探讨《致云雀》的创作背景,包括雪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

1.2 作者简介介绍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和影响。

强调雪莱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地位和作品的价值。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主题分析2.1 诗歌结构分析《致云雀》的诗歌形式,包括诗节、韵律、押韵等。

探讨诗歌的结构特点,如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

2.2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形象。

探讨诗歌主题,如对自由、美和理想的追求等。

第三章:诗歌语言与修辞手法3.1 诗歌语言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如形象性、音乐性和表现力等。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词汇和句式选择,以及其表达效果。

3.2 修辞手法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探讨修辞手法对诗歌意义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第四章:诗歌意象与情感分析4.1 诗歌意象分析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如云雀、天空、花朵等。

探讨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

4.2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

探讨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第五章:诗歌鉴赏与创作启示5.1 诗歌鉴赏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欣赏,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5.2 创作启示探讨诗歌创作的启示,包括题材选择、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等。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其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诗歌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加深学生对《致云雀》诗歌内容的理解。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诗中的云雀象征着什么?诗人为何赞美云雀?6.2 诗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分析,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问答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细节,深化对诗歌形式和手法的理解。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致云雀》雪莱 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致云雀》雪莱 教学设计

《致云雀》教学设计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的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

在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精品,几乎融入了雪莱全部的个性气质,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这首诗借助云雀翱翔天际的情景,体现了雪莱美好公正的社会理想,表现了雪莱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教学目标】1.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本文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内涵以及表达效果。

3.理解本诗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等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云雀的象征意义和本诗的结构特点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今天学的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

1822年7月8日在海上遭遇风暴去世,不满30周岁。

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句子: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此外,雪莱还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致云雀》。

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力量以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

雪莱作品中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三、多样朗读,感知文本1、自由大声朗读文本,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同桌听。

2、毛遂自荐朗读,其他同学做好评价。

(提示:语调、语速、情感)选择最喜欢的章节读3.教师示范朗诵(或背诵),学生小声跟读。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致云雀》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致云雀》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领会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云雀的赞美和对理想的追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和理想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致云雀》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诗歌中的意象、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致云雀》课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雪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简介《致云雀》的创作背景和诗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意象、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析诗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手法。

(2)谈谈对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6. 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赞美自然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2)讨论:如何看待现实与理想的关系?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手法和艺术特色。

8.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4 致云雀《致云雀》排在本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

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在这首诗中,这一首诗并没有一个故事情节,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故事。

诗人把云雀的歌声比喻为各种各样美丽非凡的事物:天空的星星、光芒里的诗人、城堡里的公主、闪亮的萤火虫等,借此表达自己对云雀的歌声的热爱。

热爱显然是不够的,接下来的部分诗人开始好奇地询问云雀如何才能有如此纯粹的喜乐,如何才能忘记生命中的苦痛,如何避开爱的餍足,如何看待生死的意义等等。

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及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2.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感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中用隐喻手法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雪莱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

1.感受诗歌意蕴。

2.分析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部分现代诗歌,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课前诵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致云雀》一、作者生平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出身于一个有点地位和权势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苏塞克斯郡的绅士,国会的辉格党议员;他的祖父是位从男爵,积聚了万贯家财。

雪莱是长子,因此他长大以后,可望成为既富有又有爵位的人。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公学时,他就显示出是个优秀的古典派学者,但他并不感到愉快,因为他生来具有叛逆的、不落俗套的性格。

他以“疯子雪莱”和“无神论者雪莱”而闻名。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

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

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

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

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

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

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雪莱赞颂各种革命思想,更看中了《政治正义论》的作者威廉•葛德文的观点,葛德文已与《妇女的权利》一书的作者玛丽•伍尔斯特奈克拉夫特结了婚。

雪莱和哈丽艾特的结合完全破裂以后,他就和葛德文的十五岁女儿玛丽私奔了。

同年11月,有人发现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

她和雪莱的两个孩子的归宿问题成了一宗诉讼案件。

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

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离开英国。

之后,他和玛丽•葛德文正式结婚,他们想在泰晤士河畔的马洛镇定居下来。

1816年他在那儿写下了《阿拉斯特》(或《孤独的精神》),这是表现他真正天才的第一首长诗;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最成熟、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这个时期,雪莱还写下了一些最优美的抒情诗——《云》,《致云雀》,《自由颂》、《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1818)《西风颂》以及其他。

这些诗篇的音乐性和感情之强烈说明雪莱正进入一个新的具有崇高的品格和丰富想象力的阶段。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

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令人惊奇的是雪莱的心脏在烈火中完好无损。

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安葬在罗马的新教公墓济慈的旁边,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雪莱的墓碑上镌刻着援引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三行诗句:“他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的丰富而神奇。

”二、创作背景《致云雀》,写于1820年。

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捣毁机器和罢工事件接连不断。

1819年8月,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动当局竟出动军队野蛮镇压,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

雪莱满怀悲愤,写下了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

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人民正酝酿着反对封建复辟势力的革命斗争。

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

1819年1月终于响起了武装起义的枪声。

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海涅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为西班牙革命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在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雪莱的《西风颂》发表不久,这两个国家也先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

面对着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为之鼓舞,为之振奋。

在这首诗中,这一首诗并没有一个故事情节,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故事。

诗人把云雀的歌声比喻为各种各样美丽非凡的事物:天空的星星、光芒里的诗人、城堡里的公主、闪亮的萤火虫等,借此表达自己对云雀的歌声的热爱。

热爱显然是不够的,接下来的部分诗人开始好奇地询问云雀如何才能有如此纯粹的喜乐,如何才能忘记生命中的苦痛,如何避开爱的餍足,如何看待生死的意义等等。

三、整体感知。

《致云雀》全诗共21节,每节五行,四短一长。

格律严格按照三音步扬抑格(前四行)加六音步抑扬格进行,韵脚为ABABB格式。

另外,这首诗属于“颂”的一个变体。

根据M.H.Abrams的定义,“颂”是主题和形式严肃的长诗,风格正式,结构精巧,一般用以歌颂一个人、一件艺术品或一个抽象的概念。

诗人运用这样的风格,有助于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主题,强化诗意。

《致云雀》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因为自由而得的欢乐。

为了表现这种欢乐,诗人对自己的诗行进行了精巧的安排。

从形式上来看,诗人选择了三音步扬抑格加六音步抑扬格的格律,使得诗歌的前四行行进显得轻快,有利于情绪的逐步推高,最后一行增加音节,令诵读放缓,使得读者的情绪不至于泛滥。

全诗共21节,每一节是一个助推,因此除了最后一行增加的音节之外,还需要其它手段帮助控制诗中的情感。

于是诗人选择了变体的“颂”。

正如一个词语有其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一样,一个好的作家应该知道何时使用词语的何种意义。

“颂”作为一种体裁,其意义范围中包含庄严与崇高,因此也显得稳重,深沉。

四、诗歌内容分析。

在《致云雀》一诗的前六节中,诗人描述了自然界中的众多意象,而云雀在其中扮演“图形”的角色。

问题:第一节中云雀如何出现的?明确:第一节,云雀来自于天堂或附近,倾泻而出的声音穿透天际而来。

云雀的声音作为一种听觉“图形”开始从天堂的背景中渐渐浮现出来,云雀的歌唱声虽然无形无边界,却因为具有丰盛的乐音、激情和神秘色彩而极具吸引力,符合“图形”的特征,然而此时,其图形地位尚不明显。

问题:第二节中云雀有何特点?明确:第二节,云雀从大地一跃而起,向上高飞,像一团火云一样,在蓝天不停地边飞行边歌唱。

读者的解读过程呈现空间画面感,大地和深蓝色的天空作为背景,云雀这个体型略似麻雀的小鸟,快速从背景中向上移动。

云雀本身背部是花褐色和浅黄色,颜色并不鲜明,诗人将其描述成火云,那红色的、热烈的色彩与深蓝色天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其“图形”的焦点位置。

读者眼中的云雀已然不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所创造出的虚拟的艺术形象。

云雀娇小的体积、运动的状态、背景上方的位置、鲜艳的色彩,完全符合认知格式塔中对“图形”的描述。

至此,读者的注意力已被云雀的“形”牢牢抓住。

问题:第三——六节中云雀形象有何有何变化?明确:第三节,背景缩小为夕阳西下时所放出的“金色电闪的光明”和同样“明亮的云间”,云雀的“图形”地位仅仅依靠“浮游而又飞行”(floatandrun)的运动轨迹来凸显,在这个画面中,“背景”以绚丽的色彩愈发引人注目,而云雀的前景化地位有所下降。

第四节,背景转化为“淡紫色的黄昏”,云雀的“翱翔”逐渐与之“融合”,随着云雀越飞越高,渐渐消失在背景之中。

此时,读者循着诗人描绘的路线,视野中已经渐渐观察不到云雀。

第五节,“背景”再一次转变为“清澈的晨曦”,在清澈星辰银色光辉下,云雀的“明光”缩小到若隐若现,只能依稀辨别。

第六节,云雀的物理形态已经完全退出画面,只留下歌声作为“图形”与整个大地与天空构成的“背景”鸣唱,产生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问题:概括前六节中云雀形象的意义?明确:纵观全诗的前六节,“图形”与“背景”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云雀最初的“图形”地位通过声音实现,继而转变为炫目的视觉符号,又逐渐隐遁于同样炫目的背景之中,最后呼应第一节,只留下声音这个听觉意象。

这一变化轨迹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云雀的歌唱声,而它的外形在以一个向上的飞行抓住读者注意力之后渐渐消逝。

这说明诗人真正要歌颂的并不是云雀这个具象的意象,不是云雀的“形美”,而是它的歌声以及歌声所代表的“不具形的快乐”。

而云雀火云般的外形可以激发联觉,使读者产生从视觉到听觉的感应,从优美的图形联想和感受动听的乐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