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练习题及答案
赤壁练习题及答案

赤壁练习题及答案赤壁练习题及答案赤壁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由曹操率领的北方联军与孙权联军的对峙。
这场战役以赤壁之战而闻名于世,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描写之一。
赤壁之战是一场智勇激烈的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斗之一。
它不仅展现了曹操和孙权两位伟大军事家的智谋和勇气,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战争思想的精髓。
因此,对于赤壁之战的了解和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些关于赤壁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赤壁之战和中国古代战争思想。
1. 赤壁之战的发生时间是?答案:公元208年。
2. 赤壁之战的主要对抗双方是?答案:曹操率领的北方联军和孙权联军。
3. 赤壁之战的背景是什么?答案: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孙权掌握南方。
4. 赤壁之战的导火索是什么?答案:曹操派出大军进攻孙权的江南地区。
5. 赤壁之战中,孙权联军采取了什么战略?答案:采取火攻战略,利用风助火,烧毁曹操的船只。
6. 赤壁之战中,曹操采取了什么战略?答案:曹操采取围困孙权联军的战略,但未能取得胜利。
7.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什么?答案:曹操大军被孙权联军击败,曹操败退北方。
8. 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答案:赤壁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经典战役,体现了中国古代战争思想的精髓,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重要题材。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它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思想的智慧,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希望这些练习题及答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赤壁之战,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兴趣。
《赤壁》杜牧赏析习题及答案

《赤壁》杜牧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主旨】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名句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表面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把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江底泥沙之中,经历了六百多年水土侵蚀,竟然没有腐烂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仍然能够辨认出是赤壁战役中留下的遗物,这不能不引起诗人的吊古伤怀之情。
仿佛当年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闪现。
这应该是诗人抒发感概之源。
这样用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赤壁赋练习题答案

赤壁赋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根据《赤壁赋》的内容,苏轼在文中提到了哪位历史人物?A. 曹操B. 刘备C. 孙权D. 诸葛亮2. 下列哪一项不是《赤壁赋》中所描述的赤壁之战的背景?A. 曹操率领大军南下B. 刘备联合孙权抵抗C. 曹操在赤壁大败D. 曹操在赤壁大胜3. 在《赤壁赋》中,苏轼是如何表达对赤壁之战的感慨的?A. 以诗歌形式B. 以散文形式C. 以戏剧形式D. 以小说形式4. 文中提到的“对海而唱”是指什么?A. 面对大海唱歌B. 面对赤壁唱歌C. 面对长江唱歌D. 面对敌人唱歌5. 《赤壁赋》中,苏轼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A. 喜悦B. 悲伤C. 愤怒D. 淡然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之一。
7. 文中“________”一句,表达了苏轼对赤壁之战的深刻感慨。
8. 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________”,用以形容赤壁之战的激烈程度。
9. 文中“________”一句,反映了苏轼对历史兴衰的思考。
10. 《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来比喻英雄人物的消逝。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1. 简述《赤壁赋》中苏轼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和感慨。
12. 苏轼在《赤壁赋》中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抒发个人情感的?四、计算题(每题5分,共10分)13. 如果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那么距今有多少年?14. 假设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赤壁之战的规模是10万人,那么如果按照古代战争的伤亡比例,大约有多少人会伤亡?五、论述题(15分)15. 论述《赤壁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苏轼的文学成就。
六、翻译题(5分)16. 将《赤壁赋》中的一段经典文字翻译成英文,并简要说明其含义。
古诗·赤壁(试题及答案)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文:折断地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地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主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地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地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地咏史,有地咏物;有地描写清新美丽地山水田园,有地刻划奇特壮美地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地特点是什么?答案: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地深刻含义.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地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地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地心境".、前两句诗在全诗中地作用是什么?答:诗地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地慨叹,为下文做铺垫.(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地一支折断了地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地确是赤壁之战地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以二乔地命运形象代表东吴地命运,更能体现诗句地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耐人寻味.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地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地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地成功之处.、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并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地理解..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分).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地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地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地心境".、这首诗有叙有议,哪两句是议论?答: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地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借东风)、本诗开头为什么从“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答:由“折戟”写起,引发后文对历史地咏叹. 为后文地议论做铺垫.、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地目地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答:不同意,因为作者地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英雄地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借此来表达诗人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展地感慨.、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地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地政治见解和独到地史识.、《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地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地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本诗地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地?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地是对国家兴亡地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地.诗地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地沉埋于沙中地"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地年代,想到赤壁之战地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地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杜牧在《赤壁》中借小物抒怀有何用意?答:《赤壁》中除运用以小见大地手法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借物抒怀.诗人借物抒怀,把他深沉地感慨寄寓在一件“小小”地历史遗物中.只描写一只小小地断戟和诗人一个细微地动作,就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地地情绪和心态.拿着那支断戟,引起了读者无限联想.、这是一首与三国地故事有关地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地事);诗中地“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地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地妙处.答: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地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地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地象征.。
2、《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检测第一组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故国:古战场B.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C.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功业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答案】D【解析】D项,应是代指曹操的战船。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惊涛拍岸B.乍暖还寒时候C.一尊还酹江月D.赢得仓皇北顾【答案】C【解析】C项,“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间的一项是()例句:尚能饭.否A.商人重.利轻.别离B.樯橹灰飞烟灭C.鼓.瑟吹笙D.赢得仓皇北.顾【答案】C【解析】例句:尚能饭否的意思是(廉颇)饭量还好吗?其中,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A项,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意思是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
其中,重和轻都是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重视/轻视。
B项,樯橹灰飞烟灭的意思是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其中,灰,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
C项,鼓瑟吹笙的意思是鼓瑟吹笙邀请他。
其中,鼓,名词作动词,击打。
D项,赢得仓皇北顾的意思是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看。
其中,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樯橹..灰飞烟灭。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C.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已经。
【答案】D【解析】D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5.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答案】B【解析】B项,“樯橹”是借代,其他三项是比喻。
6.下列各项中,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用的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A.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

《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rén xū)举酒属客(shǔ)窈窕(yǎo tiāo) 旌旗蔽空(jīnɡ)B.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ɡ)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C.渺渺(miáo) 倚歌而和(hè)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解析】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
【答案】 B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横槊(长矛)匏樽(葫芦)B.肴核(菜肴) 相与枕藉(枕着垫着)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C.倚歌(循、依) 扣舷(船的两边)下江陵(攻占)D.盈虚(满) 嫠妇(寡妇)危坐(端正)【解析】肴核:菜肴和果品。
【答案】 B3.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击空明兮溯流光③倚歌而和之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A.①凌驾②逆流而上③靠着④细丝B.①越过②顺水而下③靠着④一条C.①越过②逆流而上③循④细丝D.①凌驾②逆流而上③循④一条【解析】“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
【答案】 C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②始适还家门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举匏樽以相属C.①扣舷而歌之②倚歌而和之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解析】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
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
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
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
【答案】 B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解析】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
《赤壁》杜牧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赤壁》杜牧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背景】《赤壁》这首诗是诗人杜牧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杜牧生活在唐末,他最大的政治野心是恢复唐朝的繁荣。
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的奢侈和无知,并讨厌镇和吐蕃贵族的入侵。
他认为,唐朝必须消除这两大祸害,加强团结,夺回失地,国家能够解决,人民才能受苦。
降低。
但他从未被统治者重用过,也没有表现出他的野心,所以他总是感叹抑郁症。
故事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这是一场在三国历史形势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役。
结果,孙和刘连军击败了曹军,34岁的孙武军指挥官周瑜是这场战斗中的头号人物。
诗人观看了古战场的遗物,表达了他对赤壁之战的独特见解。
【主旨】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名句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表面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赤壁练习题及答案

赤壁练习题及答案[赏析]这一首七绝,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
沉埋在泥沙中的断戟还没有烂掉,经过一番磨洗确认它出自于前朝。
遥想当年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战机,恐怕春色幽深的铜雀台上早就锁上了东吴“二乔”了吧。
此诗是一首咏史诗,诗篇的重心在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不是靠的安邦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练习]1.《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a href=“http:///fanwen/shuoshuodaquan/”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说恼芾恚乙攀硕宰约荷环晔薄⒒巢挪挥龅目局榈氖涫?/p>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赋练习姓名:班级:分数:一、基础知识注音窈窕冯虚桂棹酾酒属客......嫠妇愀然横槊江渚蜉蝣......无尽藏枕藉壬戌扁舟....解释加点字泣孤舟之嫠妇正襟危坐山川相缪...乌雀南飞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不绝如缕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倚歌而和之...举酒属客酾酒临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哀吾生之须臾固一世之雄也相与枕藉乎舟中....知不可乎骤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横槊赋诗...词类活用羽化而登仙舞幽壑之潜蛟歌窈窕之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顺流而东也下江陵不知东方之既白...正襟危坐歌窈窕之章..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⑴.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哀吾生之须臾苟非吾之所有⑵.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⑶.其而不知其所止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其破荆州⑷.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耳得之而为声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重要句式1.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3.客有吹洞箫者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5.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7.渺渺兮予怀、凌万顷之茫然9.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10.而又何羡乎11.固一世之雄也1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1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二、选择题。
赤壁之战练习题及答案

赤壁之战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词语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沃野殷富枭雄结盟....B.敬贤讨虏强弩轻骑....C.贵胄遁逃鲁缟疲敝....D.更.衣鼎.足稿.草累.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受制于.人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亮见权于.柴桑C.豫州军虽败于.长坂D.小人役于.物3.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C.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D.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4.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寄寓于表 B.受制于人C.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D.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五万兵难卒合 B.将军禽操C.烟炎张天D.今卿廓开大计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讨虏聪明..仁惠操军不利,引次.江北B.鼎足之形成..矣权起更衣..C.当横行..天下致殷勤..之意D.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江表..英豪咸归附之8.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1 - )A.《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
编此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定名为《资治通鉴》。
B.《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C.赤壁之战是魏、蜀、吴三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
对阵双方分别是曹操军和吴蜀联军。
战争的结局是吴蜀联军用火攻之计击溃曹操军队。
D.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战例。
它说明正确地分析形势和正确的指挥是胜利的关键。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
杜牧赤壁练习题及答案

杜牧赤壁练习题及答案1、诗中有起兴作用,借它物以引出自己所咏事物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2、诗中用假设句,表明机遇可以改变命运,甚至改变历史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六《夜雨寄北》李商隐1、诗中融情与景,将凄凉的环境、孤独的情怀与浓浓的相思寄于雨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诗中勾勒了一幅期望与失望交替、愁绪于秋池共掌的虚实相生的画面,从中反映诗人思亲之情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3、诗中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的境界,使时间和空间交会融合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当我们思念昔日好友,想想日后相见情景时,可以引用《夜雨寄北》中的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本诗中与“眼前景反作日后怀想,此意更深”的句子是:却话巴山夜雨时7、与清代姚培谦在在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评论“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羁旅的愁苦和思恋的真情的句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游山西村》陆游1、诗中表现农家丰收喜悦和主人热情好客的醇厚品行的诗句是: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诗中运用比喻点明人生道路坎坷、曲折,但前景又无限美好的诗句是: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或不如意,在遇到“水复疑无路”的境遇时,只要我们不灰心丧气,脚踏实地,加倍努力,自然会迎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境。
4、诗中既写了春社欢快的气氛,又表现了民风的淳朴的诗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揭示出人生中迷茫与希望共存与转化的道理:一村。
6、刻画出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时夜叩门。
7、描摹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表达诗人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赤壁》[赏析]这一首七绝,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
沉埋在泥沙中的断戟还没有烂掉,经过一番磨洗确认它出自于前朝。
《赤壁》练习题(有答案)

1.杜牧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诗人借古物兴感慨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对《赤壁》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B.诗中的“前朝”指的是三国时期。
C.诗中“二乔”的命运折射出了东吴的命运。
D.本诗歌颂了“周郎”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答案:D 诗人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并未歌颂周瑜。
】2.对《赤壁》这首诗鉴赏有误的一项()A.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答案:A 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
】3.杜牧《赤壁》分析不当的一项()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
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
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故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答案:B 还没有完全锈蚀净尽】4.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怀古咏史之作。
赤壁赋同步练习(内附答案)

《赤壁赋》同步练习内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壬戌(rén xū)举酒属客(zhǔ)冯虚御风(píng)山川相缪(liáo)B. 举匏樽(páo zūn)旌旗蔽空(jīng)杯盘狼藉(jí)相与枕藉(jiè)C. 麋鹿(mí)锦瑟(sè)渺渺兮予怀(miǎo)美人之贻(yí)D. 肴核(yáo hé)逝者如斯(shì)苟非吾之所有(gǒu)渔樵于江渚之上(qiáo)2. 下列句子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形容景色或人心中不安。
B.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美女,指所怀念的人。
C.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郁:茂盛的样子。
乎:用法同“于”。
D.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酒属客(劝人喝酒)B. 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C.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砍柴)D.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变动、变化的意思)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B. 虽一毫而莫取(一点点)C.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听到和看到)D.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如果)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攻占)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C.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尽藏的藏)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名词用作动词,到、往某地)B.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赤壁练习题及答案

赤壁练习题及答案【题目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请简要描述赤壁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答案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
赤壁之战的起因是由于曹操与刘备之间的力量对比及各自的战略考虑。
曹操统一北方后,向南方扩张势力,威胁到刘备的地盘。
刘备联合孙权,希望对抗曹操的进攻。
赤壁之战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刘备,刘备撤退到荆州,而曹操占领了江陵。
第二阶段是刘备与孙权在赤壁联合,决定共同对付曹操。
周瑜、诸葛亮等人发挥智谋,利用火攻战术,火烧曹军的船只,使曹操遭到重大损失。
第三阶段是刘备、孙权联军成功击退曹操,曹操败退北归。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刘备和孙权联军成功击退了曹操的进攻,曹操遭到重大损失。
这场战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标志着曹操南征未果,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题目二】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战术对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请简要介绍火攻战术的运用及其效果。
【答案二】火攻战术是赤壁之战中刘备与孙权联军采用的一项重要战术,对于战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火攻战术是通过利用火势破坏敌军水军舰队,达到使敌军混乱、士气低落的目的。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和诸葛亮等人研究了敌军的布阵情况,发现曹军重视水军的利用。
于是,他们决定采用火攻战术。
他们在船上携带火油和火把等物品,等到战场上时,利用风助火势,纵火点燃曹军的船只。
火攻战术的运用使得曹军船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火势蔓延,曹军水军几乎被焚烧殆尽,曹操只能败北。
这一战术不仅造成了曹军的重大损失,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曹操的军心士气,削弱了他的威胁。
火攻战术的运用与赤壁之战的结果密切相关,它在战局上起到了扭转的作用。
由于火攻战术的精妙运用,曹操的南下征战失败,刘备与孙权联军获得了重要的胜利,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题目三】赤壁之战中的周瑜、诸葛亮等人展现了出色的智谋和领导能力,请分别介绍周瑜和诸葛亮在这场战役中的贡献。
赤壁练习题及答案

赤壁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汉朝D. 明朝正确答案:C2. 赤壁之战的主要参战方是?A. 曹操与刘备B. 孙权与刘备C. 曹操与孙权D. 刘备与孙权正确答案:C3.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数量大约是多少?A. 十万B. 二十万C. 三十万D. 五十万正确答案:B4. 赤壁之战中,联军使用了哪种战术?A. 火攻B. 水攻C. 地攻D. 空攻正确答案:A5.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A. 曹操胜利B. 联军胜利C. 双方平手D. 没有结果正确答案:B二、填空题6.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在公元________年。
答案:2087.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因________而遭受重创。
答案:火攻8.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势力范围被限制在了________地区。
答案:北方9. 赤壁之战中,联军的指挥官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周瑜诸葛亮10.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
三、简答题11. 简述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答案: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不仅阻止了曹操的统一中国的企图,而且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此战之后,三国鼎立的格局逐渐形成,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赤壁之战中,联军为何能够以少胜多?答案:赤壁之战中,联军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联军指挥官周瑜和诸葛亮的智谋,他们巧妙地利用了火攻战术;二是曹操军队远征疲惫,且不熟悉水战;三是曹操军队在船上连成一体,一旦火起,难以迅速疏散,导致损失惨重。
四、论述题13. 论述赤壁之战对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影响。
答案:赤壁之战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曹操统一中国的梦想,使曹操的势力范围被限制在北方,无法进一步南下。
其次,赤壁之战后,孙权的江东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刘备也趁机夺取了荆州,为后来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26课《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同步练习 (含答案)

第26课《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同步练习(含答案)《赤壁》《渔家傲》诗歌鉴赏专项练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属于的题材,诗中东风写的是历史事件是2.请完整填写唐朝诗人杜牧的《赤壁》—,o3.理解性默写填空杜牧《赤壁》(1)诗中起铺垫作用,将历史遗迹带到现实之中的诗句是“—,W_______ O(2)杜牧在《赤壁》中强调天时重于人谋的句子是:—,—o4.杜牧《赤壁》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曲折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5.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B.第一、二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从而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QC.后两句作者发议论,抒感慨,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以两名女子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
D.诗的构思极为精巧,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小中见大,颇有情致;后两句发议论,抒发感慨,深刻警策。
6.诗评,即对诗歌的评论。
以下几则诗评,评论《赤壁》的一项是()A.意致缠绵,语调谐婉。
8.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QC.亡国之音,自不堪听,又当此景。
D.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
7.请讲述诗的前两句所讲的故事。
8.请你从炼字的角度,对诗歌中“自将磨洗认前朝”赏析。
9.请结合原诗具体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借“东风”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10.诗歌的抒情议论往往贵含蓄而忌直露,请结合诗结尾两句具体分析。
11.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赤壁》中“折”字写出了前朝战争的残酷,“认”字表现出他对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
赤壁赋练习题赤壁赋训练题有答案

赤壁赋练习题赤壁赋训练题有答案筑基达标1.指出下列文句的修辞手法。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提示:本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把握,难度不大。
答案:(1)互文见义(2)对偶(3)比喻2.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一字和仲,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他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提示:文学常识靠记忆。
答案: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3 .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项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a.①②⑦⑧ /③④⑥ /⑤ b.②⑦⑧ /①③⑤⑥ /④ c .①③④⑥ /②⑦⑧ /⑤ d.②④⑥ /①③⑦⑧ /⑤ 提示:①③④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②⑦⑧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⑤助词,舒缓语气,不译。
答案:c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七月既望()(2)击空明兮泝流光()(3)渺渺兮予怀()(4)斗牛之间()(5)倚歌而和()(6)山川相缪()(7)酾酒临江()(8)正襟危坐()提示:本题帮助积累实词的意义。
答案:(1)阴历每月十五日(2)逆流而上(3)悠远的样子(4)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5)同声相应,唱和(6)缭,盘绕(7)斟酒(8)身体斜着坐5.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正襟危坐。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提示:(1)“西”“东”是“向西”“向东”之意,名词作动词;(2)“侣”“友”是“以⋯⋯为友”,意动用法;(3)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的意思;(4)“舞”,使⋯⋯舞,使动用法;(5)“东”,向东流,名作动。
赤壁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关于《赤壁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有名的文赋。
B. 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达观看法。
C. 文中主要描绘了作者泛舟江上的自由快乐之感。
D. 文中反映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
2. 下列关于《赤壁》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B. 诗中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 诗中用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D. 诗中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
3. 下列关于《赤壁赋》的写作背景,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虽免一死,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B. 苏轼在政治失意,思想苦闷的情况下,寄情诗酒,放浪山水,曾两次泛游赤壁。
C. 《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
D.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有名的文赋,与《赤壁》并无关联。
4. 下列关于《赤壁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作者感情由乐到悲,再由悲到乐的变化为线索。
B. 第一段为第一个层次,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产生的自由快乐之感。
C. 第二段、第三段为第二个层次,写作者因客人所吹洞箫的呜咽之声而引出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
D. 第四段、第五段为第三个层次,是对前一种态度的否定,引入庄子齐物的思想。
5. 下列关于《赤壁赋》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在文中设了主客问答,反映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
B. 客人的观点,表现了内心对人生无常的悲观态度。
C. 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达观看法。
D. 文中反映了作者对受残酷打击的愤懑、痛苦。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 《赤壁赋》中,作者在江上泛舟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_______之章。
《赤壁》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赤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习题】一、选择题:1、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B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
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
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解析】B 还没有完全锈蚀净尽。
2、下列对《赤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A 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3、下列对《赤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怀古咏史之作。
B.诗的前两句交代了感兴的缘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直接写出了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
《赤壁》试卷及答案

《赤壁》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意为“折断”?A. 折B. 沉C. 销D. 未2. 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磨洗”指的是什么?A. 洗涤B. 磨练C. 磨灭D. 洗涤并磨亮3. “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周郎”是指谁?A. 周瑜B. 周仓C. 周宣D. 周勃4.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是指什么?A. 一种鸟类B. 曹操的宫殿C. 一把锁D. 一座桥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5. 解释“折戟”在诗句中的含义。
6. 解释“沉沙”在诗句中的含义。
7. 解释“磨洗”在诗句中的含义。
8. 解释“东风”在诗句中的含义。
9. 解释“铜雀”在诗句中的含义。
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0. 将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翻译成现代汉语。
11. 将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翻译成现代汉语。
12. 将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翻译成现代汉语。
13. 将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4. 折戟沉沙______未销,自将磨洗认______朝。
15. 东风不与______便,铜雀春深锁______乔。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16. 概括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所表达的历史意义。
六、描写手法(5分)17. 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七、句子赏析(5分)18. 赏析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和感受。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每题5分,共15分)19. 分析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所蕴含的人物形象。
20. 分析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所表达的情感。
21. 分析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中所体现的环境特点。
九、主旨剖析(10分)22. 结合全诗内容,剖析《赤壁》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中意为“折断”?A. 折B. 沉C. 销D. 未答案:A2. 诗句“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磨洗”指的是什么?A. 洗涤B. 磨练C. 磨灭D. 洗涤并磨亮答案:D3. “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周郎”是指谁?A. 周瑜B. 周仓C. 周宣D. 周勃答案:A4. “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是指什么?A. 一种鸟类B. 曹操的宫殿C. 一把锁D. 一座桥梁答案:B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5. 解释“折戟”在诗句中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练习题及答案[赏析]这一首七绝,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
沉埋在泥沙中的断戟还没有烂掉,经过一番磨洗确认它出自于前朝。
遥想当年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战机,恐怕春色幽深的铜雀台上早就锁上了东吴“二乔”了吧。
此诗是一首咏史诗,诗篇的重心在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不是靠的安邦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练习]1.《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a href=“http:///fanwen/shuoshuodaquan/”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说恼芾恚乙攀硕宰约荷环晔薄⒒巢挪挥龅目局榈氖涫?/p>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赋练习姓名:班级:分数:一、基础知识注音窈窕冯虚桂棹酾酒属客......嫠妇愀然横槊江渚蜉蝣......无尽藏枕藉壬戌扁舟....解释加点字泣孤舟之嫠妇正襟危坐山川相缪...乌雀南飞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不绝如缕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倚歌而和之...举酒属客酾酒临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哀吾生之须臾固一世之雄也相与枕藉乎舟中....知不可乎骤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横槊赋诗...词类活用羽化而登仙舞幽壑之潜蛟歌窈窕之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顺流而东也下江陵不知东方之既白...正襟危坐歌窈窕之章..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⑴.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哀吾生之须臾苟非吾之所有⑵.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⑶.其而不知其所止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其破荆州⑷.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耳得之而为声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重要句式1.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3.客有吹洞箫者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5.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7.渺渺兮予怀、凌万顷之茫然9.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10.而又何羡乎11.固一世之雄也1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1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窈窕桂棹冯虚御风B.嫠妇愀然舳舻山川相缪C.酾酒横槊江渚正襟危坐D.匏樽枕藉蜉蝣一叶扁舟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冯虚御风...B.渺渺兮予怀正襟危坐....C.击空明兮溯流光扣舷而歌之...D.倚歌而和之而卒莫消长也..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C.如日中天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B.纵一苇之所如起如厕C.而卒莫消长卒起不意D.举匏樽以相属两狼之并驱如故,耽耽相向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纵一苇之所如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③而又有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A.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虽然B.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即使C.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即使D.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虽然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徘徊于斗牛之间B.白露横江....C.凌万顷之茫然D.挟飞仙以遨游....8.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A.苏子愀然B.凌万顷之茫然C.何为其然也D.其声呜呜然....9.选出短语结构与众不同的一项A.白露横江B.水光接天C.旌旗蔽空D.冯虚御风10.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A.驾一叶之扁舟B.倚歌而和之C.自其变者而观之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11.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12.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而又何羡乎?D.渺渺兮予怀14.语言形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15.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⑤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④⑥/③②⑤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⑥/②④⑤16.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是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1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
既:已经。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1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C.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D.本文通过叙事,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19.最能体现苏东坡旷达心怀的两句是A.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C.天地之间,物各有主D.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E.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20.对文章理解有误的几项是A.作者在江风秋月中与客对饮,显出一种乐观的情怀。
B.作者对客人箫声悲凉而感到不解,因而发问。
C.客人箫声婉转,主要是内心怀慕前贤。
D.客人转悲为喜,最后主客畅饮而酣睡舟中。
E.本文是散文,因而重在写景抒情,而不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三、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缭绕。
2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侣鱼虾而友麋鹿D.哀吾生之须臾...23.下列词语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B.下江陵顺流而东..C.酾酒临江渔樵于江渚之上..D.驾一叶之扁舟渺沧海之一粟..24.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2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26.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而今安在哉④客有吹洞箫者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①⑥/②⑤/③/④/⑦B.①/②③/⑤⑥/④⑦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①⑥/②⑤/③④/⑦2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之战》课后练习积累与运用1.为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刘琮枭雄会稽芟夷轻骑强弩鲁缟更衣累官番阳邂逅蹈藉2.对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此帝王之资也B.今肃可迎操耳C.邂逅不如意D.共治曹操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五万兵难卒合B.进住鄂县之樊口C.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D.五万兵难卒合4.翻译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