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3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专练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专练
宫室建筑
1.古代的房子一般是朝南的。在室的南端上一般要开一个窗户,这个窗户古代称作“向”。( × )
解析 朝北开的窗户叫“向”。
2.古代的建筑格局是前堂后室的结构。由于整栋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 √ )
3.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就是挡在堂前的大屏风。( × )
解析 “萧墙”是指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
4.“堂”是帝王诸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一般人家的堂往往只作为祭祀祖先之所。( × )
解析 一般人家的堂往往只作为观书消闲之所。祭祀祖先是在祠堂。
5.中国古代宫廷分为三朝:举行重大仪式和政治活动的燕朝,处理日常政务的治朝和生活起居的外朝。整个宫廷是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布局结构。( × )
解析 举行重大仪式和政治活动的是外朝,处理日常政务的是治朝,生活起居的是燕朝。
6.阙,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因为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 √ )
7.陛,是宫殿。古代臣子向天子进言,不敢直呼天子,就告诉在陛下的侍者,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 )
解析 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或诸侯等的尊称。
8.夏代就有“明堂”之称。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这里举行。( × )
解析 明堂,传说始于黄帝,是为祭祀昊天上帝而特地设立的。夏朝叫“世室”,商朝叫“重屋”。周代才有“明堂”之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判断题
一、官职沿革
( 一 ) 官职制度
判断以下有关内容的讲解能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良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领袖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向来沿用到清朝。(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
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推行,向来持续到清末。( √)
[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议,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履行。中书省
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 ( 管官吏的任免与查核等 ) 、户部(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 、礼部 ( 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 、兵部 ( 管军事 ) 、刑部 ( 管司法刑狱 ) 、工部 ( 管工程创造、屯田水利等 ) ,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 ·全国卷Ⅱ )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查核、起落、调换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 5.(2016 ·全国卷Ⅲ )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
[ 拓展 ] “礼部”,在明朝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
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招待外宾事务;精膳清
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 ·全国卷Ⅰ )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采纳和兵籍、军器、军令等事宜。( √)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48道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 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 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 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 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二)皇室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 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 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
• [拓展] “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 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 [拓展] 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 长官。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 33.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 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
• 34.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 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
官职制度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
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01.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答案:
1.对
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
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
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
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学生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练中促记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拓展] 《礼记·礼运》记载:“天下为公,选贤为能。”传说尧年老,咨询部落酋长的意见,推举舜为继承人。舜经受了考验,摄位行政。这种制度,被后世的儒家称为禅让。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拓展] 古代的一种爵位制度,始于周代,又称“五等爵”。《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文化常识判断题带答案
文化常识判断(一)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八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B、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如欧阳修的谥号叫“文忠公”。
C、古代表谦称的词语如“寡人、孤、不谷、仆、小人”等,其中“不谷”是古代诸侯的谦称。
D、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左传》。《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
错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判断题]
对
错(正确答案)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判断题]
对
错(正确答案)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判断题]
对
错(正确答案)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判断题]
对
错(正确答案)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判断题]
对
错(正确答案)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
错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
错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
错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判断题]
对
错(正确答案)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判断题]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
官职沿革
1.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朝历代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 )
解析 左、右拾遗是唐代官职。
2.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 )
3.“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东汉时的“三公”,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户部。( × )
解析 宋代的“三司”指盐铁、度支、户部。
4.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官名,以节制兵马。( √ )
5.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屈原就曾任楚怀王左徒。( √ )
6.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 )
7.御史,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 × )
解析 自秦朝开始,御史成为负责监察朝廷官吏、诸侯的官职,此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被朝廷派遣分赴各地巡视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调动官职、审理大案等。( × )
解析 巡按没有调动官职的权力。巡按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9.主持进士考试的人被称为“知贡举”,就是“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清代会试的知贡举多从一、二品大臣中选派,满汉官员各一名,担负考场事务和阅卷取士之责。( × )
解析 清代知贡举不担负阅卷取士之责。
10.廉访使,宋、元时期的官职名。宋代全称为廉访使者,元代全称为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 )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判断题 课件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
乡试、会试、殿试。(对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 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
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对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
“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对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 《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
(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 干涉了)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 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 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 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
(一)学校与科举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 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文化常识分类练判断题(附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练判断题
(附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一、人物称谓
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
文化常识100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3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附答案及解释
3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
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文学常识判断题
• (七)礼仪与风俗
• 61.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总角:八岁到十四岁的少年。() • 62.及笄之年:古代把十五岁的女子称为及笄,所以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 岁。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 • 63.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 ) • 64.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 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录。( ) • 65.“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 的召见、宠幸( ) • 66.赐姓:古代天子给有功之臣赐予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 ) • 67.冠族是指当地最有钱、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 • 68.象笏:用大象的脚趾甲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可以做备忘 记事。( ) • 69.古人成年取字,名和字使用有别,名供晚辈呼唤,字供长辈或平辈呼唤。 ( ) • 70.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 表示尊重。( )
• 55.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 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 56.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 不喝酒,不吃肉。( ) • 57.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 • 58.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 ( ) • 5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 的儿子继承( ) 60.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天文地理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90.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拓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了古代纪年法。
91.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拓展]既望,有时专指阴历十六日。苏轼《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晦朔,庄子《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说生命极短的朝菌不知道阴历三十到初一的时间变化。
92.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93.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94.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95.东曦,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96.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97.“江河”专指长江、黄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98.山东,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99.关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关内,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关外,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100.“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粤”,也叫“百越”。(√)
101.“九州”“海内”都是我国古代的旧称。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102.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103.“中原”即中州、中土,是区别于边疆地区的说法。狭义指今河南及其附近地区;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拓展]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特指当时沦陷于金人的淮河以北地区。
104.(2016·全国卷Ⅰ)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105.“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即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一带。(√)
106.“阳关”,一般指西汉所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的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拓展]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即指此。俗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中的“阳关”也指此。
107.“姑苏”是江苏苏州的别称,因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唐代诗人张继有《枫桥夜
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其中的姑苏城即苏州。(√) 108.“长安”是我国古都之一,汉高帝五年置县,七年定都。汉城在今西安西北,周围二十五公里。唐末迁都洛阳后,在长安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109.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三秦,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110.(2016·全国卷Ⅲ)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111.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的“广陵”指的是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