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态旅游及其规范化建设

合集下载

生态旅游标准与认证.pptx

生态旅游标准与认证.pptx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1:038.5.202011:038.5.202011:0311:03:108.5.202011:038.5.2020
• 7.认证项目可以交给运营实体来进行,但必须 明确认证项目特指的具体产品内容和所在区域。
• 8.认证项目应当在全面开展之前进行一些基本 的测试以保证所有系统步骤能够有序进行。
第四节 生态旅游认证项目介绍
• 一、国际认证制度—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与ISO14000环境 管

理认证体系
• 二、区域认证制度—欧洲“蓝旗”可持续旅游认证体系
国际层次——绿色环球21简介
(1)源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罗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上形成并得到世界182个国家的批准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中的可 持续发展原则。 (2) “绿色环球21”的标准体系涵盖四大类,即:旅游企业标准; 旅游社区标准;旅游设计和建设标准;生态旅游标准 (3)认证费用:加盟绿色地球21费用75美元;还包括重新注册费、 咨询服务费与认证费、年度评审费 (4)标志:
Scheme)
• 第一节 生态旅游标准与认证介绍
• 一、 认证(certification)的概念 • (一)旅游业中常见的认证 • (二)旅游业认证的发展

文明生态旅游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文明生态旅游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文明生态旅游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落实任创建字[XX]2号文件精神,根据我局工作职能,结合千里堤建管的实际情况,就白洋淀文明生

态旅游区创建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搞好白洋淀千里堤建设规划

千里堤是国家一级堤防,它肩负着保天津、保京九、保华油、保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四保”重任,多年来一直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千里堤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蜿蜒曲折的造型而

享誉华北,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自XXXX年以来,我局争取了XX多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千里堤工程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千里堤的防洪能力,也为白洋淀、千里堤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建文明生态旅

游区工作,从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出发,从两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搞好千里堤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认真抓好在建工程项目,保证工程按期、按质完工。坚持用发

展的观点,指导规划的制定,既考虑当前需要、又着眼长远发展,千方百计积极争取资金多上项目,为文明

生态区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二是在搞好千里堤工程建设的同时狠抓绿化美化工程。多年来,我们按照防洪与美化相结合的原则组织

实施了加固除险系列工程。从XX年开始,沿千里堤内侧开挖了13公里的航道沟,沟与淀内水道相连,便利

了水上交通,增添了白洋淀的灵性;沿戗台栽种了几万棵速生杨柳,开始着手恢复白洋淀昔日“长堤烟柳”

的优美景观。继续实施千里堤绿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千里堤范围内林木管理制度,搞好林木的补栽和管理,

使千里堤真正成为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长廊。

二、全面清理千里堤范围内违章建筑及乱堆乱占问题。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申报、评估、验收、公告、批准和复核管理,推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有关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进步,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指符合《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5362-2010)》(以下简称“规范”)相关规定、并经一定程序认定的旅游区。

第三条示范区创建应坚持保护第一、持续发展、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统筹协调、多方参与的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或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尊重自然为基础,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教育为特征,培育生态旅游产品,规范生态旅游服务,积极塑造生态友好型旅游产业形象。

第四条各级旅游、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将示范区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本地旅游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创建地人民政府应当将示范区建设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政策,在项目建设、资金扶持、线路编排、市场促销等方面重点支持示范区发展。

第五条示范区的申报、评估、验收、公告、批准和复核工作由国家有关评定机构组织实施。

第六条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对示范区相关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与环境保护厅

(局)组织实施示范区的筛选、初评、推荐等工作,指导和监督示范区的建设和运营。

第二章申报

第八条示范区的申报,按照“单位自愿提出申请,省级旅游与环境保主管部门联合组织申报,国家有关评定机构组织实施评估、考核、验收、批准和复核”的程序进行。

第九条申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森林生态旅游(第三产业项目)

森林生态旅游(第三产业项目)

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展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度假、娱乐的空间外,其实也提供了一个环保教育的“大课 堂”,可以使游客在娱乐的过程中接受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态教育。旅游者通过观赏森林生态系统内奇特的 物种形态、群落结构、自然演化规律等,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程与循环,认识森林所特 有的保护物种、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和改良区域环境等多种功能。森林中的每棵树、每只动物、每条小溪, 都是极具雄辩力的环保“活”教材,旅游者通过森林生态旅游,走向自然,学习和认识自然的价值,达到自觉地 保护森林资源与环境的目的。
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世界森林生态 旅游的发展
我国森林生态 旅游发展
20世纪末,世界各国纷纷兴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浪潮,森林生态旅游作为“回归大自然”的“绿色旅游” 应运而生。由于森林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能够为旅游者解除工作压力,调节心理平衡,获得身心健康, 同时还能够满足求知、求美、探奇、娱乐的需要,使旅游者尽情观察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因此, 其一经出现便风靡全球,每年以10%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旅游的热点。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森 林生态旅游业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收入总数的15%-20%。
02
制定法律、 法规、强化 法制观念
04
统一规划、 有序开发
06
推出生态旅 游产品,加 强游客教育
03

飞越丛林管理制度

飞越丛林管理制度

飞越丛林管理制度

在这个拥挤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时常感到压力山大,渴望脱离这种束缚,寻找一片安宁祥和的乐园。而丛林似乎成了我们向往的神秘之地,逃离了都市的喧嚣,去感受大自然的原始之美。然而,丛林并非没有危险,没有管理制度的丛林冒险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因此,有必要建立严格的丛林管理制度,确保游客的安全和丛林生态的健康。

一、丛林管理的背景和必要性

丛林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神秘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然而,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丛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游客的涌入、采伐和开垦等行为对丛林的破坏日益严重,为了保护丛林生态系统,确保其持续发展,有必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1.保护丛林生态系统

丛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是众多植物和动物的家园,还拥有巨大的生态价值。保护丛林生态系统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确保游客的安全

丛林危险重重,游客在未经训练和装备的情况下随意进入丛林冒险,极易遭遇危险。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确保游客的安全。

3.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种健康、环保的旅游方式,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建立科学的丛林管理制度,可以使生态旅游更加规范化和可持续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丛林管理制度的构建

为了实现丛林管理的目标,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丛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立法机构与管理机构

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和管理机构,明确丛林管理的责任范围和管理权限。制定有关丛林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丛林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设立专门的丛林管理机构,负责制定丛林管理政策、规划和实施丛林管理计划。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建设工程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建设工程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建设工程

一、强化青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聚焦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水资源节约利用、高质量发展、流域智慧管理与决策等重大战略问题,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树立“天下黄河青海清”新目标。突出源头保护与修复,强化干流综合治理,加强流域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提高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既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又要实现一河碧水绿青海。按照“一优两高”部署,坚持以水为脉、以人为本,提升水资源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打造高原宜居城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要落实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新机制。紧紧抓住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的机遇,充分利用四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工作平台,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计量,逐步推进综合生态补偿标准化、实用化,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开辟黄河源头、干流青海段生态保护新途径

一是水源涵养工程。以三江源、祁连山、黄河湾区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祁连山国家公园,提高源头区水源涵养功能。针对生态敏感脆弱区的青海湖、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等生态功能受损的区域,扩大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

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范围,谋划一批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力争纳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范围。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以及生态流量监管。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等流域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湿地保护,全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指引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产业,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存在时代必然性、市场可行性及工作紧迫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广阔前景。

为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各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的协调进步,引导和规范我国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与服务,促进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审定相关标准.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为依据,对一定区域内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规划,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内生态环境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本指引提出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开展旅游的各类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的区域。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基本内容。

一、概念解释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以独特的自然生态、自然景观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为依托,以促进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的理解与学习为重要内容,提高对生态环境与社区发展的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区域。

生态旅游区分类:根据资源类型,结合旅游活动,将生态旅游区分为七种类型:一是山地型.是指以山地环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科考、登山、探险、攀岩、观光、漂流、滑雪等活动。二是森林型.是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大面积竹林(竹海)等区域。这类区域适于开展科考、野营、度假、温泉、疗养、科普、徒步等活动。三是草原型。是指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草甸类型。这类区域适于开

生态旅游区规划

生态旅游区规划

2021/3/9
10
• 生态旅游区的特点 • 怀特的八大特征: • 巴特勒的九大特点: • Honey的七大观点: • 郭来喜的六个特征: • 陈传康的四个特征: • 卢云亭四个特点: • 马勇的六个特征: • 唐怀的四个特性:
2021/3/9
11
第二节 各类生态旅游区规划的 内容
2.1 生态旅游区规划的定义 2.2 生态旅游区规划的基本内容 2.3 各类生态旅游区规划的内容
• 各类生态旅游区规划内容
• 三、地质公园旅游规划
• 地质公园是自然公园的一种,已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 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及一定规模和分布范 围的地质遗址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 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 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 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息、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 化娱乐的场所。
生态旅游区规划
➢一、生态旅游区的类型及特点
➢二、各类生态旅游区规划的内容
➢三、生态旅游区规划的一般方法与技术
2021/3/9
1
第一节 生态旅游区的类型及特 点
1.1 生态旅游区发展历程 1.2 生态旅游区类型 1.3 生态旅游区的特点
2021/3/9
2
源自文库
生态旅游区建设最初从欠发达国家开始
肯尼亚、哥斯达黎加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 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 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 、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 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一、什么是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 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 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
二.生态旅游的特征
1、 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 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 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 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 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 大类:


2.尽快促进生态旅游立法进入可操作层次 在美国,对开展生态旅游的各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及其授权涉及 到国家公园总体和个体管理的各个层面,而且立法的详细程度已 经到了操作层面;日本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陆续颁布了《国家 公园法》、《自然公园法》及其它一些新法等,这些发达国家已 经形成了一整套保证和监督生态旅游的法律体系,可以真正做到 “有法可依”。而我国开展生态旅游近二十年来,还没有直接相 关的法律,现在所沿用的基本上是宪法、野生动植物及其他自然 资源保护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针对性不强,生态旅游管理和 经营中碰到的许多问题做不到有法可依。如我国对旅游景区没有 立法规定特许权的出让原则,对资金来源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目前各生态旅游景区可执行的规范大多是地方性法规,缺乏权威 性和相应的法律效力。所以参照发达国家的立法,对生态旅游重 点景区个体进行具有可操作性的、详细的立法迫在眉睫。

生态旅游 标准

生态旅游 标准

生态旅游标准

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保护和保持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的一种旅游形式。为了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标准和准则。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态旅游标准:

1. 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必须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标准要求旅游活动不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不破坏生物栖息地,不传播外来物种等。

2.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需要与当地社区合作,保护和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知识。标准强调要给当地居民提供经济和社会发展机会,并确保他们从旅游活动中受益。

3. 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应积极推动使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技术。标准要求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和水资源,采用环保设施和交通工具等。

4. 教育和文化交流:生态旅游应提供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机会,让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标准要求提供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如解说员、导游等,帮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背景。

5. 管理和监测:生态旅游需要有效的管理和监测机制,确保旅游活动符合相关标准和准则。标准要求建立监测系统,收集和评估旅游对环境和社区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生态旅游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确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手段,可以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高旅游产业的质量和形象,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和经济机会。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

评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提高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认定工作的可操作性,推进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工作,依据国家标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以下简称“规范”)和国家有关法规,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依照《规范》中表 B.1(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评分细则表,以下简称“评分表”)评分时,要遵循分类指导、客观公平、便于比较、操作性强等原则,确保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认定工作科学规范。

第三条评分资料以最新数据为依据,连续数据需提供3年以上监测数据。评分资料来源主要为示范区提供的技术报告和书面证明,需监测的定量化数据以示范区所属部门的上一级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第四条根据《规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可分为山地型、森林型、草原型、湿地型、海洋型、沙漠戈壁型和人文生态型等七种类型,评分时应充分考虑各类示范区生态系统特点,按本实施细则第五至十三条处理评价项目无项情况。

第五条山地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以山地环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本类生态旅游区评分时,评分表“生态环境质量”类目中“天然湖泊”、“水库”、“暗河”、“泉水”、“森林”、“溶洞”、“岩洞”,传统文化保护类目中“建筑”、“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类目中“太阳能”、“风能”、“沼气”、“生物能”等评价项目无项时,由该指标满分值乘以所在类目中有项指标的平均得分率后确定。其它评价项目无项不得分。其中得分率等于某指标实际得分除以其满分值(下同)。

生态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也逐渐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组

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旅游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等。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生态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一个旅游景区或者旅游区域进行全面、客观、科学评价

的工具。通过综合评价可以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旅游景区或者旅游区域的环境、景观、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的情况,为旅游行业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参考。对于生态旅游而言,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以下重要性:

1、促进旅游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对旅游景区或者旅游区域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明确景区或者旅游区域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需求,有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政策,推进旅游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2、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旅

游景区或者旅游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情况,有利于制定科学的旅游开发和管理策略,保障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提升旅游景区或者旅游区域的品质和形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客观、

准确地评价旅游景区或者旅游区域的景观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发现和纠正问题,提升旅游景区或者旅游区域的品质和形象,提高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生态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根据生态旅游的特点和需求,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各方面的因素,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常见的生态旅游综合评价指标包括: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大及其常委会

•【公布日期】2023.08.21

•【字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23第2号•【施行日期】2023.10.01

•【效力等级】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

正文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2023第2号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已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23年2月24日审议通过,经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23年7月28日审查批准,现予公告,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

海西州人大常委会

2023年8月21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

(2023年2月24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23年7月28日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第三章规划建设与发展布局

第四章合作交流与融合发展

第五章安全管理与服务保障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自治州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全面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青海省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州行政区域内促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建设与发展布局、合作交流与融合发展、安全管理与服务保障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生态旅游服务业标准化

生态旅游服务业标准化

生态旅游服务业标准化

生态旅游服务标准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服务内容标准化:生态旅游服务的内容应当包括自然资源保护、文化传承、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多个方面,并且应当明确每个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服务标准和要求。

2. 服务流程标准化:生态旅游服务的流程应当规范化,包括游客报名、咨询服务、行程规划、导游安排、交通安排、住宿安排、餐饮服务、活动安排等多个环节,并且应当明确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3. 服务质量标准化:生态旅游服务的质量应当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包括游客满意度、安全保障等,并且应当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4. 服务管理标准化:生态旅游服务的管理应当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包括员工培训、设备维护、环境卫生等方面,以确保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此外,生态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还包括以下方面:

1. 标准化建设与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相结合。在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时,应遵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标准,确保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2. 标准化建设与生态旅游的宣传和推广相结合。在宣传和推广生态旅游项目时,应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便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服务。

3. 标准化建设与生态旅游的服务和管理相结合。在服务和管理生态旅游项目时,应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 标准化建设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监管相结合。在认证和监管生态旅游项目时,应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提高其可持续性和可靠性。

我国开展生态旅游规范化建设初探

我国开展生态旅游规范化建设初探
刘建立 陈世清 唐志蕴
( 南 农业 大 学森 林 经理 研 究 室 华 广 州 504 ) 162

要 : 生态旅游 在我 国起 步不久 , 生态旅游 资源的界定 、 从 调查 、 评价 、 规划 、 发 、 理直 至生态旅 游环境 保育 开 管
等全过程都很不规范 ,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 问题 。结合 20 02年在加拿大魁北 克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峰会精 神 以及 国 际生态旅游规范化进展 , 为我国生态旅游规范化建设 可 以从 寻求法 律法 规和政 策支持 、 态旅 游认证 体 系建设 认 生 和行业标准制定 、 对利益相关 者的教育 和培训等方 面人 手。
关 键 词 : 生 态 旅 游 ; 范 化 ;认 证 规
中图分类号 :372 F 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 4 820 }4— 1 1 5 1 1 7 8 (060 0 0 —0 0
The I iilEx l rn fEc t u im t n a d z to n tuci n i i a n ta p o i g o o o rs S a d r i a i n Co s r to n Ch n
h l u bc C n d 0 2a dtepors o ctuim s n a i t no trainl ee, ep p r u p ssta e e i Q e 6 , a aai 2 0 n rges f oor a dr z i ni ent a lvlt a e p oe ht h dn n h e s t d ao n o h s t

生态旅游论文

生态旅游论文

⽣态旅游论⽂

⽣态旅游:以有特⾊的⽣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与⾃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然⽣态环境和独特的⼈⽂⽣态系统,采取⽣态友好⽅式,开展的⽣态体验、⽣态教育、⽣态认知并获得⼼⾝愉悦的旅游⽅式。

⽣态旅游论⽂1

⼀、慢⽣活是符合⽣态学规律的⼀种⽣活⽅式

从南京副市长陈刚的倡议中不难发现慢⽣活的理念在长江三⾓洲已经基本形成共识,长江三⾓洲已然成为中国式慢⽣活的起源地与引领地。在长江三⾓洲经济急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倡慢⽣活的理念实质是对⽣态学规律的⼀种正确认识。基于“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相互作⽤协调发展的规律,长江三⾓洲地区主动降速发展是传统发展模式在⼈⼝、资源、环境等⽅⾯遭遇瓶颈之后做出的战略抉择。这种选择最终将导致长江三⾓洲⽣态系统的发育和进化。

⼆、慢旅游是⽣态旅游的延续

⽣态旅游是慢旅游发展的基础,绿⾊的⽣态、清新的空⽓、清澈的溪⽔、宁静的乡野⽓息是慢旅游的王牌。[3]同时,慢旅游是⼀种深度旅游,是⼀个⽂化的浸⼊过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主张扎进⼀个陌⽣地⽅沉淀⾃我,融⼊当地的⽣活,充分了解当地⽂化;

(2)主张在旅游地居住⼀段时间,像居家⽣活⼀样,亲⾃到市场买菜、做饭,在城市或乡村随意游逛,⽽没有特定的⽬的地;

(3)不以留念为⽬的,⽽是为了体验另⼀种⽣活;

(4)⽽作为全国旅游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洲地区⽆疑是开展慢旅游活动最为理想的场所,因为该地区拥有超前的旅游发展理念并具有建设慢⾏系统,开展慢旅游及社区旅游的良好条件,⽽依托这些优势条件开展慢旅游活动将掀开⽣态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们对生态旅游更加关注。1981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生态保育专家H.Ceballos Lascaráin首次使用西班牙语Turisimo ecologico来说明生态旅游形式;于1983年第一次创造使用“Ecotourism”一词以游说保护北犹加敦的湿地作为美洲红鹤繁殖地。1987年H.Ceballos Lascaráin在题为《生态旅游之未来》中指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研究、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及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从而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的正式创立。
与传统自然旅游不同,生态旅游是旅游者通过亲近自然、学习自然、与自然交流以达到与自然融于一体的悦志悦神意境的审美过程。因此,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否则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国外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时间最好不要短于1周。
2.空间要素
由于生态旅游是对自然旅游的“生态反思”,因此生态旅游对象非常明确,但对距离远近和大众旅游一样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大众旅游追求舒适性,因此大众旅游的最近距离不仅取决于离常住地的最近旅游目的地,还取决于交通便利程度。
1990年,伊丽莎白·布(Elizabeth Boo)认为: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就是说,它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自然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受到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1991)提出,生态旅游是到自然区域对环境保育和当地居民福祉维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the Australia Ecotourism Society,1992)则以为,生态旅游是通过对自然区域的体验,促进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育的生态可持续旅游。Miller(1993年)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根植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形式的概念已经在全球通行,使用“生态旅游”一词时,通常有很多同义词,如“平等旅游(Equality tourism)”、“风情旅游(Ethnic tourism)”、“文化旅游(Cultural tourism)”、“社会-生态旅游(Socio-ecological tourism)”、“拍照-远征旅游(Photo-safari tourism)”、“驾车旅游(Drive tourism)”、“冲浪旅游(Surfing tourism)”。加拿大环境咨询委员会(the Canadian Environmental Advisory Council,1993)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做出贡献的、同时尊重当地生态完整性的、富有启迪意义的自然旅游体验。
1.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生态旅游最基本、最核心的标准。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生态旅游与传统自然旅游的最本质的区别。将自然旅游导向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可持续性应用于指导自然之旅就要求旅游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尊重和保育旅游目的地的生命、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维护旅游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并与旅游地社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关系,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推动生态旅游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协同发展。
2.原生的自然区域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事实上最初的生态旅游定义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生态学概念及其外延的日益拓展,生态旅游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一对象扩展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并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3.社区参与
传统旅游的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当地水资源和食物的消耗、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景观和生态环境、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等)则主要由当地居民承担,使旅游业与当地社区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不利于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甚至造成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生态旅游是一种对“当地居民福祉改善负有责任的旅游”,强调当地社区的居民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应当公平地获得分配旅游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机会,只有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当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实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时间要素
旅游本身是一个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时间要素是众多旅游概念的重要组成要素。一般认为旅游是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超过1年又不短于24h的活动。
被正式接受的由世界旅游组织给旅游所下的定义: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前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这里的“通常环境”(Usual environment)主要是排除在通常居住地区内的旅行、在住所与工作场所之间频繁或长期的旅行、定期的社区旅游。同时世界旅游组织也认为逗留时间至少超过24h。而联合国“官方旅行机构国际联合会”则明确指出。到一个国家访问,停留超过24h的短期旅客,其访问目的属于下列两项之一:一是悠逸(包括娱乐、度假、保健、研究、宗教或体育运动);二是业务、家庭、出使、开会,谓之旅游。
保育是生态旅游的特征功能,也是区别于大众旅游的最大特点。原生的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是生态旅游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保育旅游对象的健康与完整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条件。
3.环境教育功能
除强制力的约束外,人们心底只保育他们所尊重或赖以生存的东西。生态旅游要求人们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与人文的体验,理解、欣赏当地的环境与文化,从内心尊重当地的文化、所有生命及其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环境,促进当地的环境与文化协同发展。
四、生态旅游的三大功能
1.旅游功能
生态旅游是对传统自然旅游的生态修正,目的是实现自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种修正并没有改变其仍属旅游的本质,也就是说生态旅游仍具有经济属性和旅游功能,仍为旅游者提供必要的精神、文化、知识、身体健康等需求。开展生态旅游就是要实现经济收益与资源永续利用的均衡。
2.保育功能
美国国家旅游资源审查委员会(1973年)认为,旅游是除工作外因任何目的离家旅行至少80km(单程)的活动,而不管是否过夜。1998年美国旅游行业协会认为,旅游是除工作外因任何目的离家旅行超过160km的活动,不论其逗留时间长短。在加拿大一般采用单程80km。
生态旅游者则不会在意交通条件的便利程度,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就是以牺牲旅游者舒适性而达到环境保育效果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方式(艾伯特.H.古德,2003)。因此,生态旅游的距离主要取决于目的地离常住地的远近,而对交通便利条件没有舒适性要求。与大众旅游概念不同的是,生态旅游对旅游对象非常强调,西方国家认为生态旅游的对象应该是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东方国家还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杨桂华等,2000)。实际上,2002年联合国出版物也明确指出,生态旅游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部分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和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三部分,这就与东方国家的生态旅游概念非常接近。
第八章生态旅游及其规范化建设
第一节生态旅游概述
一、生态旅游的源起
生态旅游是西方学者在对传统自然旅游进行“生态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旨在促进自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福祉。
20世纪60年代,随着传统大众旅游人数的大量增加,对许多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美国部分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冲击,人们开始对传统自然旅游产生质疑,反思自然生态系统保育与游想利用的关系。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Hetzer)在Links杂志中批评观光活动在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冲击,首次建议通过“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来缓减大众旅游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卢云亭等,2001)。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自H.Ceballos Lascaráin提出生态旅游概念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从概括性及模糊性的定义到具体的、规范性的定义,描述性的因素以及价值基础因素在定义中通常被综合在一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主题,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实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研究和实践,众多的研究人员和国际组织纷纷加入到生态旅游研究行列,并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诠释,但至今仍无一个公认的定义。
我国学者也对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如郭来喜在《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中提到,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休闲、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旅游者参与性强,品味高雅,形式多样,既能使旅游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又能增强热爱自然,珍惜民族文化、保护环境的意识,弘扬文明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卢云亭等人(2001年)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是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
4.原则要素
传统旅游概念很少或不强调原则要素。传统的大众旅游是以收益最大化为原则的,一是旅游技资者、开发商的利润最大化;二是游客感受的最大化。很少甚至不考虑当地居民、环境、文化、经济、社会等的收益,没有将环境成本考虑进去。而生态旅游对这一要素非常重视,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的一种负责任、低冲击的旅游(卢云亭等,2001),不仅要求核算环境成本,而且要求对旅游从资源勘查到旅游活动结束进行全过程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审计。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认为,生态旅游应以保育环境和维系当地人福祉为准则,为了进一步强调生态旅游对当地人的责任,2003年将定义中的“维系”换成了“改善”。实际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本身就包含着负责任、低冲击、讲求环境伦理等意思在内。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机构或学者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大多立足于2个要点:(a)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观;(b)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伤害(杨桂华等,2000)。然而,从生态旅游的起源、国际以及国内给生态旅游所下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是对传统大众自然旅游的一种“生态修正”,可以说生态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因此,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应包括以下4个要素特点。
随着生态旅游实践的进一步开展,生态旅游地环境教育功能将得到更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的扩大,包括开发者、决策者、管理者等;二是教育手段的提高;三是教育意义更大,全民环境素质的提高将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职能。
五、生态旅游的特点
1.保护性
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自然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冲击而提出的,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实质是要求旅游者及其旅游利益相关各方都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育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例如,在卢旺达原始森林中观赏野生动物时,传统旅游允许旅游者进入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并随意地嬉戏野生动物,而生态旅游采用对旅游资源(野生动物)影响最小的手段,如利用望远镜对野生动物进行远距离观察等。
3.动机(目的)要素
生态旅游是对传统自然旅游的生态修正,因此其动机也有别于传统自然旅游的动机。传统自然旅游动机是欣赏自然、享受自然,而生态旅游动机将此修正为接近自然、学习自然和保护自然(杨桂华等,2000)。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认为生态旅游的动机就在于体验自然,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促进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育。
在上述4个要素方面,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存在者很大差别(见表8-1)。
三、生态旅游的三大标准
自生态旅游概念,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后,不少学者对如何判断一项旅游是否是生态旅游进行了探索。杨桂华等人(2000)在《生态旅游》中提出判断“生态旅游的三大标准”:其一,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其二,生态旅游的对象应该受到保护;其三,必须有社区参与。DavidA.Fennell在其所著的《生态旅游》一书中认为判断生态旅游的标准有四个: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二是以自然为基础;三是学习;四是可持续性。综上所述,判断一项旅游是否是生态旅游至少应符合以下三大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