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案

合集下载

《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教学题目:《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引言】《望海潮》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名篇”。

这篇文章描写了家乡的繁华景象和海上商运,自然景色和社会经济情况相互交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福建泉州市的繁荣景象。

本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传达出了情感和思想,且充满了生命力,能够引发思考与共鸣。

本文以高二选择性必修下《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课为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结构、主旨、核心词汇和句式,并理解其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解释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通过创设情境、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和交际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展现福建泉州市的地理、人文和经济方面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爱家乡、了解与本地相关的文化元素。

【教学内容】一、教学重点:文章结构、主题、词汇及句式。

二、教学难点: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1. 提问:谁是文学巨匠,创作了《望海潮》这篇经典文章?2. 分组交流:请学生围绕海浪、船只、市井、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词汇展开自由讨论。

二、课堂教学1. 呈现难点:如何更好地表达文化内涵。

2. 分析主题:通过文本分析,总结出文本的主题。

3. 理解词汇:通过查找和理解精选词汇,理解其内涵和用法。

4. 解读语言:通过学习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5. 分析句式:探究产生中心句子的因素,分析句子在表现中的作用。

三、课后拓展1. 分角色讨论:学生担任角色,谈论人物在文本中的性格特点。

2. 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古诗词、史书资料等,更好地了解福州泉州市的地理和文化。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中积累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对《望海潮》文本的文化内涵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课堂交流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协作和沟通技能。

望海潮教案三篇

望海潮教案三篇

望海潮教案望海潮教案三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海潮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海潮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蝶恋花【导入语】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

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

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1、体会炼字技巧。

2、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

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

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1、柳永介绍。

【据中国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2、题目解说。

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

(注意韵脚)②读对句读。

(注意节奏)③读出情感。

(注意抑扬)3、教师范读。

(或听配乐朗诵)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2024年《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2024年《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2024年《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望海潮》教材第三章《宋词欣赏》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望海潮》词牌的起源、词的创作背景、词的格律特点、词的意境分析以及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望海潮》的词牌特点,掌握其格律要求。

2. 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掌握《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牌的格律特点及意境分析。

2.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壮美,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

2. 新课导入:介绍《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格律和意境。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望海潮》为例,详细讲解其格律、修辞手法及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并进行仿写。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各自的见解。

7.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其他以海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望海潮》2. 板书内容:(1)词牌特点:七言绝句、平仄韵律(2)创作背景:宋代、海洋文化(3)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4)意境分析:壮美、激昂、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完成一首仿写作品。

(2)阅读其他以海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分析。

2. 答案:(1)示例:海浪翻滚激荡,雄浑壮美;烽火连天映照,英勇豪迈。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牌格律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章节和内容;2. 教学目标的具体条目;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6.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欣赏》中的《望海潮》。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3. 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4. 课堂实践:仿写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2. 掌握《望海潮》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审美特点;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2. 教学重点:掌握《望海潮》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审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壮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2. 背景介绍:讲解作者苏轼及《望海潮》的创作背景;3. 诗歌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解读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分析其韵律、意象、情感;6. 课堂实践:学生仿写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教师巡回指导;7. 随堂练习:分析一首现代诗歌,探讨其与《望海潮》的共通之处;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内容:背景介绍、诗歌朗读、诗歌解析、例题讲解、课堂实践、随堂练习;3. 重点:意象、情感、主题、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海为主题,仿写一首诗歌;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欣赏的方法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2. 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3. 板书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1. 意象美:《望海潮》中的意象生动丰富,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作为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作品,《望海潮》用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独特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深入了解该诗歌的内涵与意义呢?下面笔者将从诗歌的主题,语言技巧,以及哲学思考三个方面来讲述。

一、主题《望海潮》的主题是人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于幸福和追求的探讨。

在诗歌中,作者通过对海潮的描述和比喻,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在探究主题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理解其中的比喻和借景手法,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同时,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和现实,与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追求和理想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并且不能轻易放弃。

二、语言技巧《望海潮》以独特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感悟和哲学思考。

在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通过对海潮的描绘和赞美,折射出了生命的无穷追求和对于真理的探索。

此外,诗歌中还涉及到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致的语言,把自然界的美和丰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和领会这些手法和技巧,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哲学思考《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生命的理解和思考,通过这样的诗歌作品,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些哲学思考的气息。

在诗歌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对一些人生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思考,把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到更深层次。

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深刻思考自己的生命和价值,鼓励他们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和寻找生命的真谛。

在教学《望海潮》时,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创造,让他们通过诗歌感悟、探究人生,激发他们的文学情感和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从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文学作品,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注入无穷的正能量总的来说,《望海潮》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考和文学艺术的优秀诗歌作品。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望海潮》。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诗词的朗读与解析,重点词汇的讲解,诗词意境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海潮》,并背诵全文。

2.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

3. 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词,理解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词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望海潮》。

2. 朗读诗词(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3)分组比赛朗读,评出最佳朗读者。

3. 解析诗词(1)了解作者和诗词背景。

(2)讲解诗中的重点词汇。

(3)分析诗词的意境。

4. 例题讲解讲解诗词中的难点句子,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词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感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感悟诗词的意境。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海潮》2. 作者:苏轼3. 诗词背景:浙江之潮4. 重点词汇:潮、观、豪情、壮志5. 意境:壮阔、激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望海潮》。

(2)翻译诗词中的难点句子。

2. 答案:(1)背诵内容见课本。

(2)翻译答案见课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感悟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词。

(2)以“壮阔”为题,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象的作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的朗读与背诵2. 重点词汇的讲解3. 诗词意境的体会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情感感悟与课堂小结6. 作业设计与答案一、诗词的朗读与背诵(1)教师在示范朗读时,应注重语音、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的处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朗读榜样。

《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

《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

《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三单元“宋词”,具体内容为柳永的《望海潮》。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词的背景、情感、艺术特色,并深入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望海潮》的背景知识,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对词人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海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柳永生平,介绍《望海潮》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望海潮》,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4. 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分析词的结构。

5. 情感体会:讨论词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宋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一首宋词,进行课堂实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望海潮》柳永2. 板书内容:(1)词的背景(2)意象与修辞手法(3)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望海潮》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结合词人的情感,写一篇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作品,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解读2. 词人情感的理解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一、词中意象的解读1. 海潮:象征国家命运的起伏,表现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 明月:象征团圆和思念,表达词人对家乡的眷恋。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探寻,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白板展示法、直观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盛景自古让人魂牵梦绕,尤其是素有美誉的杭州和扬州。

有很多描写杭州的诗词: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有很多描写扬州的诗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苏轼《江城子》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柳永笔下的杭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白板展示,师生共同探讨)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表现手法、所呈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语句,并分析比较。

三、合作探究(一)这两首词意境特点、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二)为何一百年前的富庶会变成一百年后的萧条?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导致北宋灭亡是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纸醉金迷。

四、拓展延伸《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明确:(一)历史的真实:繁华和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国家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向前发展的。

(二)文学的审美表达:讴歌盛世和反映灾难都是文学家的责任。

五、巩固提升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七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七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七篇九年级《望海潮》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利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利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板书)二.词的基本知识: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

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

他创制了很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

很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升。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他的词作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

柳永《望海潮》教案(优秀4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优秀4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优秀4篇)柳永望海潮教案篇一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1、关于“词”: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单调——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三叠——三片长调——(91字以上)四叠——四片二、创设情景,导入解题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

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

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

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

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8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8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篇1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词作以铺叙见长。

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

过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答的欢愉场景。

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是平铺直叙,很见裁减功力。

这是一篇投赠之作。

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

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平、献宠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

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一,用哀景写悲情。

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

其二,以无情衬有情。

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

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

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

“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柳永《望海潮》。

详细内容为诗中描绘钱塘江大潮壮丽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出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海潮》的诗歌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感受柳永词风的独特魅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教学重点:掌握《望海潮》的诗歌内容,品味柳永词风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朗诵:让学生集体朗诵《望海潮》,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逐句解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描绘景象。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体会柳永词风的特点。

4. 例题讲解:(1)诗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一句中的“形胜”和“都会”分别指什么?(2)诗中“烟柳画桥,风翻翠幕”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分析诗中的其他描绘景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内容:(1)诗歌背景(2)诗歌内容概括(3)柳永词风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并背诵《望海潮》。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说明。

2. 答案:(1)略。

(2)比喻、夸张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导入、诗词朗诵、诗歌解析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望海潮》的内容和柳永词风特点。

但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中的时代感慨。

2. 拓展延伸:(1)了解柳永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其他作品。

(2)对比其他诗人的描绘钱塘江大潮的作品,分析各自的特点。

(完整版)望海潮优秀教案

(完整版)望海潮优秀教案

望海潮一.导入: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

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

八月钱塘,西湖秀色。

钱塘大潮是浊浪排空的黄钟大吕。

西湖美景,则是小桥流水的丝竹管弦。

美的笔调,美的画面,美的景致,美的神韵,美的音律。

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整体感知1.诵读北宋都市的繁华出现了许多描写都市风情的诗词,以柳永的《望海潮》为最。

古人曾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那么这首词究竟美在哪里呢?听老师泛读,初步体会情感,注意字音和断句。

教师配乐朗诵2.学生齐读3.老师点拨(注意韵脚,赞颂的情感,情感饱满,重读的有气势,抒情的要舒缓)4.自由诵读5.找学生诵读三.走进文本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城市?2.欧阳修曾经也写过杭州的美,展示课件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

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写了那几个方面的美?(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3.欧阳修用粗笔勾勒出杭州的盛美概况,对照课文,柳永在上半阕是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赏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找学生发挥想象,扩写一下: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

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改动一下:杨柳画桥“烟”写出了柳树迷离朦胧的意境江上柳如烟燕飞残月天“烟柳”柳树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远远望去,仿佛一层淡色的烟云。

珠帘翠幕。

或者是水汽“风”风吹帘动,摇摆轻曳,动静结合。

古诗中也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4.街巷桥边,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挡风的竹帘内,在绿色的帷幕中,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掩映着万千人家。

给你什么感觉?(有气势,场面宏大)这三句诗中,以烟柳翠幕为主体来欣赏,那个万千人家就是背景。

画面轻灵如水又气势博大。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8篇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汉语》第二册第七单元《诗词鉴赏》中的《望海潮》。

具体内容包括:1. 诗歌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诗歌的篇章结构:分析《望海潮》的词牌、韵律和结构。

3. 诗歌的主题思想:领悟诗中描绘的壮阔海景和抒发的豪放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领悟,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

2.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海的壮美,引入本课。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牌《望海潮》。

3. 诗词鉴赏:(1)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分析诗词的结构,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3)解析诗中的意象,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

4. 例题讲解:以诗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为例,讲解地理知识在诗词鉴赏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中的其他意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望海潮》2. 板书内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意象:潮、风、帆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的词牌特点。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意境。

2. 答案:(1)词牌特点:双调,七言绝句,平仄韵脚交替。

(2)意境描述:诗中描绘了壮阔的海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和意境。

但在讲解诗中意象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望海潮》教案精选两篇《望海潮》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五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口语训练(一)导语: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

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

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

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

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

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

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

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

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

”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

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

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3篇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3篇

1、《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

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

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尝试欣赏【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

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

“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

(形胜、繁华)【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背景】这是一首投赠词。

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宋词欣赏”中的《望海潮》,该词为宋代著名词人柳永所作。

教学内容包括词的背景、词牌、词的全文及其注释、翻译,着重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海潮》全文,了解词的背景和词牌知识。

2. 掌握词中的关键词语、意象,能准确把握词人的情感。

3. 领悟柳永《望海潮》的艺术特色,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重点:词的背景、词牌、词意的理解,以及词中情感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杭州西湖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词的背景和词牌:简要介绍柳永及其创作背景,讲解《望海潮》词牌的特点。

3. 诵读全文: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4. 逐句解析: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意象,理解词意。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情感,讨论词人如何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艺术特色分析:讲解词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艺术特色。

7.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内容:背景知识词牌特点词意解析情感体验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望海潮》全文,并背诵。

分析词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话描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柳永其他作品,了解其词风。

举办诗词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把握2. 艺术特色的分析3. 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一、词中意象的把握《望海潮》中的意象丰富,如何准确把握这些意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意象是诗人通过具体物象表达抽象情感的手法。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望海潮》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题、词的结构等。

学生能够理解《望海潮》这首词的内容,包括词中描绘的杭州的自然风光、城市景观、人民生活等。

学生能够掌握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并能够分析其表达效果。

学生能够背诵《望海潮》这首词,并能够默写其中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词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词这种文学体裁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望海潮》这首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让学生背诵、默写《望海潮》这首词,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书写能力。

通过让学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风格,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望海潮》这首词所描绘的杭州的美丽风光和繁荣景象,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体会《望海潮》这首词所表达的作者对杭州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让学生了解《望海潮》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望海潮》这首词的内容,包括词中描绘的杭州的自然风光、城市景观、人民生活等。

掌握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并能够分析其表达效果。

背诵《望海潮》这首词,并能够默写其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望海潮》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对杭州的赞美之情。

分析《望海潮》这首词的写作技巧,如铺叙、点染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了解《望海潮》这首词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1. ◦ ◦ ◦ ◦2. ◦ ◦ ◦ ◦3. ◦ ◦ ◦ 1. ◦ ◦ ◦ 2. ◦ ◦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词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词这种文学体裁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讲解《望海潮》这首词的内容、意境、情感、写作技巧等,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这首词。

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望海潮》这首词的内容、意境、情感、写作技巧等,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与《望海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大致了解作者。

2、学习诗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听与朗读,感受词的音律美;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柳永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教学重点:体会《望海潮》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

教学难点:以画入词,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视频赏析法、朗读法、讲授法教学资源:教材、视频资料、PPT资料教学环节:一、导入:1、以《喻世明言》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悼柳七》大致介绍柳永的生平。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三变”名字来历说法之一:我少年读书,无所不窥,本求一举成名,与朝家出力;因屡次不第,牢骚失意,变为词人。

以文采自见,使保留后世足矣;何期被荐,顶冠束带,变为官人;然浮沉下僚,终非所好;今奉旨放落,行且逍遥自在,变为仙人。

柳永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

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

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

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

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

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

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2、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

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

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

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南宋词人)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

3、(结合2016年高考朝阳模拟题,附:完颜亮《百字令》即《念奴娇·天丁震怒》天丁震怒①,掀翻银海,散乱珠箔②。

六出奇花飞滚滚③,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虎④颠狂,素麟⑤猖獗,掣断珍珠索⑥。

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⑦。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⑧,缟带沾旗脚⑨。

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⑩。

貔虎⑪豪雄,偏裨英勇⑫,共与谈兵略⑬。

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1]白话译文:雪啊,仿佛天兵天将挟着巨怒,将那银子铺成的大海掀翻,将那珍珠缀成的帘子拆散打乱。

六角形的雪花滚滚飞舞,把那山中的丘壑起伏填成一片平坦。

这雪又像癫狂不已的白虎,以及猖獗横行的白麒麟,一齐扯断了珍珠绳索。

还宛如鏖战的玉龙,打得鳞甲满天飘散。

谁曾想起那雄关山岭上,将士在寒风中伫立,雪白的衣带紧粘着战旗的一角。

戈矛泛着炫目的颜色,剑戟摇曳着凛冽的寒光,军帐中腾腾杀气萦绕。

兵士们如貔虎野兽般雄壮,将佐们个个英勇,都在一起论略谈韬。

此情此景下,应当一醉方休,用醉眼看那一片宽旷的碧空高高。

)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望海潮》词牌格律与代表词作。

定格: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中仄,平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注:中——可平可仄;斜体字——韵字望海潮·洛阳怀古秦观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白话译文梅花稀疏,色彩轻淡,冰雪正在消融,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

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平沙。

总记得曾误追了人家香车,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缭乱交加。

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

西园夜里宴饮,乐工们吹奏起胡笳。

缤纷高挂的华灯遮掩了月色,飞驰的车盖碰损了繁花。

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霜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吁嗟。

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

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

见此情景,我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

格律对照平平平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平仄仄平平。

长记误随车。

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平平仄仄平平。

西园夜饮鸣笳。

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平仄仄平平。

烟暝酒旗斜。

仄仄平中仄,平仄平平。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中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三、赏析《望海潮》整体感知:1、欣赏:视频重庆卫视《品读经典,光亮人生》之《品读《望海潮》北宋.柳永》2、结合词牌断句:同步展示践离朗诵《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学生课堂:展示预习:1)、柳永身平及其作品简介。

2)、《望海潮》如何理解。

4、教师小结:上阙: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

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

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

“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下阙: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

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

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

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

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4、点染的表现手法运用: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用毛笔蘸墨或颜色直接点一下,是比较浓的一点;再通过墨彩慢慢的淡一点淡一点,不断的渲染,就是染。

求得整体的和谐。

比如画一朵荷花,在荷花瓣尖点一下,然后往下墨彩慢慢慢慢淡下来,到了花蕊出,染成一片氤氲之气。

借用到文学中来,点是抽象的评点,染是具体的描述。

一句话,一个词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染是为了突出点的旨意。

可以先点后染,也可先染后点。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

“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互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

光有“点”,无法感动别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就上句的意境染。

“念去去”,“去去”点出离别之情,远而又远,是怎样的远呢?“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染;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羁旅异乡之情的伤悲。

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归思”是点,“秋雨夜、闻雁来”是染;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岑参的《碛(qì,沙漠)万里绝人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