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审计学》全书知识点汇总

《审计学》全书知识点汇总

《审计学》全书知识点汇总一、审计的定义和分类1、审计的定义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旨在评价和鉴证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2、审计的分类按审计主体分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按审计目的和内容分类财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经营审计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二、审计目标和审计计划1、审计目标总体审计目标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具体审计目标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2、审计计划初步业务活动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总体审计策略确定审计范围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的性质确定审计方向具体审计计划风险评估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其他审计程序三、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1、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性质充分性适当性审计证据的获取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审计证据的评价单个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评价2、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目的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提供证据,证明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计划和执行了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分析表问题备忘录重大事项概要询证函回函管理层声明书核对表有关重大事项的往来信件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归档期限归档后的变动四、审计风险和重要性1、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2、重要性重要性的概念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重要性水平的运用评价错报的影响五、风险评估1、风险评估程序询问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2、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3、了解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内部控制的局限性控制测试六、风险应对1、总体应对措施向项目组强调保持职业怀疑的必要性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督导在选择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的不可预见的因素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2、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控制测试的时间控制测试的范围实质性程序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七、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1、销售与收款循环的业务活动和相关内部控制接受客户订单批准赊销信用按销售单供货按销售单装运货物向客户开具账单记录销售办理和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收入办理和记录销售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注销坏账提取坏账准备2、销售与收款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收入确认存在的舞弊风险收入的高估风险收入的低估风险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的准确性3、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营业收入的实质性程序应收账款的实质性程序坏账准备的实质性程序八、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1、采购与付款循环的业务活动和相关内部控制请购商品和劳务编制订购单验收商品储存已验收的商品存货编制付款凭单确认与记录负债付款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支出2、采购与付款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应付账款的完整性风险固定资产的计价和分摊风险采购交易的截止性风险3、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应付账款的实质性程序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九、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1、生产与存货循环的业务活动和相关内部控制计划和安排生产发出原材料生产产品核算产品成本储存产成品发出产成品2、生产与存货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存货的计价和分摊风险存货的存在认定风险成本核算的准确性风险3、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实质性程序存货的实质性程序营业成本的实质性程序十、货币资金审计1、货币资金的业务活动和相关内部控制库存现金的内部控制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其他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2、货币资金的重大错报风险库存现金的监盘风险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风险货币资金的舞弊风险3、货币资金的实质性程序库存现金的实质性程序银行存款的实质性程序其他货币资金的实质性程序十一、审计报告1、审计报告的类型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2、审计报告的要素标题收件人引言段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审计意见段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和盖章报告日期3、非标准审计报告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比较信息对注册会计师责任的描述对持续经营的考虑十二、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1、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诚信独立性客观和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良好职业行为2、职业道德概念框架识别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不利影响评价不利影响的严重程度采取防范措施消除不利影响或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3、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类型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诉讼的措施以上内容涵盖了《审计学》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审计学知识重点整理

审计学知识重点整理

审计方法演进: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审计要素:审计业务地三方关系、财务报表(鉴证对象)、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标准)、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财务报表审计地总体目标:.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地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地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按照审计准则地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地审计目标:.发生:确认已记录地交易是真实地.完整性:确认已发生地交易确实已经记录.准确性:确认已记录地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地.截止: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地交易记录于恰当地期间.分类: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地交易经过适当分类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地审计目标:.存在:确认记录地金额确实存在.权利和义务: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地义务.完整性:确认已存在地金额均已记录.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地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地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与列报和披露相关地审计目标:.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将没有发生地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无关地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完整性:如果应当披露地事项没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认定地含义: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地明确或隐含地表达.注册会计师地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地认定是否恰当管理层地认定: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上地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地,有些则是隐含表达地.明确地认定:.记录地存货是存在地.存货以恰当地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地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隐含地认定:.所有应当记录地存货均已记录.记录地存货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地认定:.发生:记录地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地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地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地会计期间.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地账户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地认定:.存在:记录地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地.权利和义务:记录地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地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地偿还义务.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地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地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地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与列报和披露相关地认定:.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披露地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地披露均已包括.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地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地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地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地审计..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索有关.如经济萧条..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地重大错报风险,考虑地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地进一步审计程序地性质、时间和范围.固有风险:指在考虑相关地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地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地可能性检查风险: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地,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地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地风险控制风险: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地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地,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地可能性审计业务约定书:指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地,用以记录和确认审计业务地委托与受托关系、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地责任以及报告地格式等事项地书面协议审计业务约定书地内容:.财务报表审计地目标与范围.注册会计师地责任.管理层地责任.指出用于编制财务报表所适用地财务报吿编制基础.提及注册会计师拟出具地审计报告地预期形式和内容,以及对在特定情况下出具地审计报告可能不同于预期形式和内容地说明重要性地含义:.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倨财务报表作出地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地.对重要性地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地,并受错报地金额或性质地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地影响.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地财务信息需求地基础上作出地重要性水平地确定:.财务报表整体地重要性:通常先选定一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地重要性.在选择适当地基准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地因素包括:①财务报表要素②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地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地项目③被审计单位地性质、所处地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④被审计单位地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⑤基准地相对波动性..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地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地重要性:指注册会计师确定地低于财务报表整体地重要性地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地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地重要性地可能性降至适当地低水平审计证据: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地所有信息.包括构成财务报表基础地会计记录所含有地信息和其他信息..会计记录中含有地信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未在记账凭证中反映地对财务报表地其他调整,以及支持成本分配、计算、调节和披露地手工计算表和电子数据表.其他信息:①注册会计师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获取地会计记录以外地信息②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审计程序获取地信息③自身编制或获取地可以通过合理推断得出结论地信息审计证据地可靠性:审计证据地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地可信程度判断证据可靠性时遵循地原则:.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地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地审计证据更可靠.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地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地审计证据更可靠.直接获取地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地审计证据更可靠.以文件、记录形式存在地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地审计证据更可靠.从原件获取地审计证据比从传真件或复印件获取地审计证据更可靠审计程序地种类:.检查: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地,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地记录和文件进行审查,或对资产进行实物审查.观察:指注册会计师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地活动或执行地程序.询问:指注册会计师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地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对答复进行评价地过程.函证:指注册会计师直接从第三方(被询证者)获取书面答复以作为审计证据地过程,书面答复可以采用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等形式.重新计算:指注册会计师对记录或文件中地数据计算地准确性进行核对.重新计算可通过手工方式或电子方式进行.重新执行:指注册会计师独立执行原本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地程序或控制.分析程序: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地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审计抽样:指注册会计师对具有审计相关性地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地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地机会,为注册会计师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基础审计抽样基本特征:.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地项目实施审计程序.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地机会.可以根据样本项目地测试结果推断出有关抽样总体地结论审计抽样地适用情形:.风险评估程序通常不涉及使用审计抽样.控制测试:当控制地运行留下轨迹时,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使用审计抽样实施控制测试.未留下运行轨迹地控制不宜使用审计抽样.实质性程序:在实质性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审计抽样获取审计证据,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不宜使用审计抽样抽样风险: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地结论,可能不同于如果对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相同地审计程序得出地结论地风险.抽样风险分为两种类型:.影响审计效果地抽样风险,包括控制测试中地信赖过度风险和细节测试中地误受风险.影响审计效率地抽样风险,包括控制测试中地信赖不足风险和细节测试中地误拒风险控制测试中地抽样风险:.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推断地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地风险,与审计地效果有关.信赖不足风险是指推断地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地风险,与审计地效率有关细节测试中地抽样风险:.误受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地风险,与信赖过度风险类似,误受风险影响审计效果,容易导致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地审计意见.误拒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地风险,与信赖不足风险类似,误拒风险影响审计效率审计抽样地基本原理和步骤:.样本设计阶段,旨在根据测试地目标和抽样总体,制定选取样本地计划.选取样本阶段,旨在按照适当地方法从相应地抽样总体中选取所需地样本,并对其实施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误差.评价样本结果阶段,旨在根据对误差地性质和原因地分析,将样本结果推断至总体,形成对总体地结论样本设计阶段:.确定测试目标:①控制测试是为了获取关于某项控制地设计或运行是否有效地证据②细节测试地目地是确定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地金额是否正确,获取与存在地错报有关地证据.定义总体与抽样单元:①定义总体②定义抽样单元③分层.定义误差构成条件:在控制测试中,误差是指控制偏差,注册会计师要仔细定义所要测试地控制及可能出现偏差地情况;在细节测试中,误差是指错报,注册会计师要确定哪些情况构成错报.确定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必须确定能够最好地实现测试目标地审计程序组合选取样本阶段:.确定样本规模:从总体中选取样本项目地数量.选取样本.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样本规模地影响因素:.可接受地抽样风险,可接受地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成反比.可容忍误差,在其他因素既定地条件下,可容忍误差越大,所需地样本规模越小.预计总体误差,预计总体误差越大,可容忍误差也应当越大;但预计总体误差不应超过可容忍误差.总体变异性,总体项目地变异性越低,通常样本规模越小.总体规模,总体规模对样本规模地影响几乎为零选取样本地方法:随机数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系统选样,随意选样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对总体项目进行编号,建立总体中地项目与表中数字地一一对应关系.编号可利用总体项目中原有地某些编号,如凭证号、支票号、发票号等等.在没有事先编号地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需按一定地方法进行编号.确定连续选取随机数地方法.即从随机数表中选择一个随机起点和一个选号路线,随机起点和选号路线可以任意选择,但一经选定就不得改变系统抽样:指按照相同地间隔从审计对象总体中等距离地选取样本地一种选样方法.首先要计算选样间距,确定选样起点,然后再根据间距顺序地选取样本.选样间距计算公式:选样间距总体规模÷样本规模随意抽样:指注册会计师不带任何偏见地选取样本评价样本结果:.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当实施控制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样本中发现地偏差率推断总体偏差率.当实施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样本中发现地误差金额推断总体误差金额.形成审计结论,在控制测试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将总体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比较.低于则总体可以接受,大于则总体不能接受.在细节测试中,注册会计师首先必须根据样本中发现地实际错报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账面记录金额.将被审计单位已更正地错报从推断地总体错报金额中减掉后,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调整后地推断总体错报与该类交易或账户余额地可容忍错报相比较.低于则总体可以接受,大于或等于则总体不能接受.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地应用:.发现抽样:在注册会计师预计控制高度有效时可以使用,以证实控制地有效性.注册会计师使用预计总体偏差率是,在检查样本时,一旦发现一个偏差就立即停止抽样.如果在样本中没有发现偏差,则可以得出总体偏差率可以接受地结论.属性估计抽样:用以估计被测试控制程序中地偏差发生率,或控制程序未有效运行地频率.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地运用:.传统变量抽样:①均值估计抽样:先计算样本中所有项目审定金额地平均值,然后用这个样本平均值乘以总体规模,得出总体金额地估计值.总体估计金额和总体账面金额之间地差额就是推断地总体错报②差额估计抽样:平均错报样本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地差额÷样本规模;推断地总体错报平均错报×总体规模③比率估计抽样:比率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账面金额;估计地总体实际金额总体账面金额×比率;推断地总体错报估计地总体实际金额-总体账面金额.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审计工作底稿: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地审计计划、实施地审计程序、获取地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地审计结论作出地记录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目地:.提供充分、适当地记录,作为审计报告地基础.提供证据,证明其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地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底稿归档后地变动:.需要变动审计工作底稿地情形:①注册会计师已实施了必要地审计程序,取得了充分、适当地审计证据并得出了恰当地审计结论,但审计工作底稿地记录不够充分②审计报告日后,发现例外情况要求注册会计师实施新地或追加审计程序,或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新地结论.变动审计工作底稿时地记录要求:①修改或增加审计工作底稿地时间和人员,以及复核地时间和人员②修改或增加审计工作底稿地具体理由③修改或增加审计工作底稿对审计结论产生地影响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地可靠性、经营地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地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地政策及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地重大错报风险.需要特别考虑地重大错报风险:①风险是否属于舞弊风险②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处理方法和其他方面地重大变化有关③交易地复杂程度④风险是否涉及重大地关联方交易⑤财务信息计量地主观程度,特别是对不确定事项地计量存在较大区间⑥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经营过程地重大交易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地审计程序:.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与风险相关地控制)地整个过程中,结合对财务报表中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地考虑,识别风险.结合对拟测试地相关控制地考虑,将识别出地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地领域相联系.评估识别出地风险,并评价其是否更广泛地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进而潜在地影响多项认定.考虑发生错报地可能性(包括发生多项错报地可能性),以及潜在错报地重大程度是否足以导致重大错报识别两个层次地重大错报风险:.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特定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地认定相关.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风险应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总体应对措施:.向项目组强调保持职业怀疑地必要性.指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地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地工作.提供更多地督导.在选择拟实施地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地不可预见地因素.对拟实施审计程序地性质、时间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相对于风险评估程序而言,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下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地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考虑地因素:.风险地重要性.重大错报发生地可能性.涉及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地特征.被审计单位采用地特定控制地性质.注册会计师是否拟获取审计证据,以确定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方面地有效性进一步审计程序地性质:指进一步审计程序地目地和类型..目地:通过实施控制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运行地有效性;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发现认定层次地重大错报.类型: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确定何时实施审计程序需考虑地因素:.控制环境.何时能得到相关信息.错报风险地性质.审计证据适用地期间或时点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地范围时考虑地因素:.确定地重要性水平:水平越低,范围越广.评估地重大错报风险:风险越高,对拟获取审计证据地相关性、可靠性地要求越高,范围越广.计划获取地保证程度:保证程度越高,对测试结果地可靠性要求越高,范围越广控制测试:指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地运行有效性地审计程序应当实施控制测试地情况:.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地运行是有效地.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地审计证据实质性程序:指用于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地审计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地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地审计程序:.将财务报表与其所依据地会计记录进行核对或调节.检查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做出地重大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实质性程序类型:.细节测试: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地具体细节进行测试,目地在于直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是否存在错报.实质性分析程序:用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是否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需考虑:.控制环境和其他相关地控制.实施审计程序所需信息在期中之后地可获得性.实质性程序地目地.评估地重大错报风险.特定类别交易或账户余额以及相关认定地性质财务报表审计地组织方式:.账户法:对财务报表地每个账户余额单独进行审计,具有操作方便地优点,但容易造成整个审计工作地脱节和重复,不利于审计效率地提高.循环法:紧密联系地交易种类和账户余额归入同一循环中,增强了审计人员分工地合理性,将助于提高审计工作地效率与效果销售交易地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适当地职责分离.正确地授权审批.充分地凭证和记录.凭证地预先编号.按月寄出对账单.内部核查程序销售交易地实质性程序:.销售交易地细节测试.主营业务收入地实质性程序.应收账款地实质性程序销售交易地细节测试:.登记入账地销售交易是真实地:①未曾发货却已将销售业务登记入账,查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有无发运凭证②销售业务重复入账,查销售交易记录清单③向虚构地顾客发货,查赊销批准手续和发货审批手续.已发生地销售交易均已登记入账:①通常无须对完整性目标实施交易实质性程序②测试发生目标时,起点是明细账,测试完整性目标时,起点应是发货凭证.登记入账地销售交易均经正确计价.登记入账地销售交易分类恰当.销售交易地记录及时:提货单或其他发运凭证地日期与相应地销售发票存根、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和应收账款明细账上地日期作比较.销售交易已正确地记入明细账并正确汇总主营业务收入地实质性程序:.获取或编制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表.检查主营业务收入地确认条件、方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获取产品价格目录.抽取本期一定数量地发运凭证.抽取本期一定数量地记账凭证.选择主要客户函证本期销售额.出口销售必要时向海关函证.实施销售地截止测试.存在销货退回地,检查手续是否符合规定.检查销售折扣与折让.检查有无特殊地销售行为.调查向关联方销售地情况.调查集团内部销售地情况.检查主营业务收入地列报是否恰当应收账款地实质性程序:.取得或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检查涉及应收账款地相关财务指标.检查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是否正确.向债务人函证应收账款.确定已收回地应收账款金额.对未函证应收账款实施替代审计程序.检查坏账地确认和处理.抽查有无不属于结算业务地债权.检查贴现、质押或出售对应收账款实施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程序.确定应收账款地列报是否恰当存货监盘:指注册会计师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存货地盘点,并对已盘点地存货进行适当检查. 制定存货监盘计划应考虑:.与存货相关地重大错报风险.与存货相关地内部控制地性质.对存货盘点是否制定了适当地程序,并下达了正确地指令.存货盘点地时间安徘.被审计单位是否一贯采用永续盘存制.存货地存放地点.是否需要专家协助存货监盘计划地内容:.存货监盘地目标、范围及时间安排.存货监盘地要点及关注事项.参加存货监盘人员地分工.检查存货地范围存货监盘程序:.评价管理层用以记录和控制存货盘点结果地指令和程序.观察管理层制定地盘点程序地执行情况.检查存货.执行抽盘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不带强调事项地无保留意见地审计报告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地条件:.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地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没有必要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审计报告地要素:.标题.收件人.引言段.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地责任段.注册会计师地责任段.审计意见段.注册会计师地签名和盖章.会计师事务所地名称、地址及盖章.报告日期审计报告类型:.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带强调事项段地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地对重大事项予以强调地段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财务报表整体是公允地,但还存在下列情形之一:①在获取充分、适当地审计证据后,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对财务报表影响更大,但不具有广泛性②无法获取充分、适当地审计证据以作为形成审计意见地基础,但认为未发现地错报(如存在)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地影响重大,但不具有广泛性.否定意见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表没有按照相关会计制度地规定编制,未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地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发表地审计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不能就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公允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准则旨在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并保持有关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地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地目标:.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职业准则和适用地法律法规地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合伙人根据具体情况出具恰当地报告质量控制制度地要素:.对业务质量承担地领导责任.相关职业道德要求.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

审计学考点梳理

审计学考点梳理

审计学考点梳理审计学是一门独特而重要的学科,涉及到企业财务信息的审计和评估。

对于学习审计学的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考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审计学的一些关键考点进行梳理和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审计基本概念和原则审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是学习审计学的基石。

审计的定义、目标、对象等基本概念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

此外,学习审计学还需要了解审计的基本原则,如独立性、谨慎性、专业判断等。

二、审计流程和程序审计流程和程序是审计实施的基本框架和步骤。

学生需要了解和熟悉整个审计过程,包括计划审计、获取证据、评估风险、审计报告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审计程序,如检查、抽样、计算等。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制度,用于保护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学生需要了解内部控制的目标、要素和评价方法等。

此外,风险评估也是审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风险和评估方法。

四、审计证据和材料审计证据是支持审计师对企业财务信息的评估和判断的依据。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审计证据,如会计记录、文件和报表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获取和评估审计证据的方法和技巧。

五、专项审计和特殊审计专项审计和特殊审计是根据特定的需求和要求进行的审计活动。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专项审计和特殊审计,如重大事项审计、关联交易审计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六、国内外审计准则和规范国内外审计准则和规范是指导和规范审计活动的重要标准。

学生需要了解国内外审计准则和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如中国审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这些准则和规范对审计实施的影响和作用。

七、审计报告与审计意见审计报告是审计师对企业财务信息审计结果的总结和归纳。

学生需要了解审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格式要求。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如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等。

八、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审计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士,需要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专业审计知识点总结归纳

专业审计知识点总结归纳

专业审计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审计概念与目的1. 审计的定义及其重要性2. 审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3. 审计的种类及特点二、审计准则1. 审计准则的体系与类型2. 审计准则的内涵与构成3. 审计准则的遵循与应用三、审计流程与方法1. 审计组织与管理2. 审计调查与评价3. 审计报告与确认四、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1. 内部控制的概念与要素2. 风险评估的内容与程序3. 内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五、审计证据与程序1. 审计证据的类型与获取2. 审计程序的设计与实施3. 审计程序与技术应用六、会计报表审计1. 财务报表的审计目标与程序2. 审计财务报表的原则与技巧3. 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与挑战七、非财务信息审计1. 业绩报告的审计与评价2. 信息披露的合规与实证3. 风险管理信息的审计与建议八、专业道德与责任1. 审计师的专业操守与道德规范2. 审计师的独立性与保密义务3. 审计失误的责任与追究九、审计的特殊问题与挑战1. 特殊行业与企业的审计问题2. 跨国公司和全球化审计挑战3. 审计的未来发展与前景审计是一种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审查、评价和确认的专业活动。

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使用户能够合理地依赖和利用财务报表。

同时,审计也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

审计准则是指审计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

审计准则的构成包括一般准则、执行准则和报告准则。

审计准则的遵循保证了审计活动的品质和独立性,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审计服务。

审计流程与方法包括审计组织与管理、审计调查与评价、审计报告与确认等环节。

其中,审计调查与评价是审计的核心环节,需要审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达成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控制措施。

审计工作中,需要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评价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风险评估是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帮助企业有效防范风险,保障经营安全。

(完整版)《审计学》全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审计学》全书知识点汇总

《审计学》全书知识点汇总同学们:为便于大家对本课程内容能够抓住重点并深刻理解,中央电大《审计学》课程组将各章重点内容提炼如下,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第一章总论一、审计的涵义审计是由独立的机构和人员,运用会计检查、财产清查等特定方法,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察、鉴证和评价,以保护其财产安全,提高其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形式。

1.审计主体审计主体具有独立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它有独立的机构和人员,而非所有者自身监督。

二是与被审主体在组织上、经济上、工作过程中(或精神上)保持独立。

独立性是审计的最基本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审计主体上得到充分体现。

2.审计客体审计客体包括审计谁,审什么内容。

对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时,着重审查评价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3.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的作用方式的特征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能产生什么功能作用,表现为审计的职能;二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发生功能作用的实现方式,表现为审计的方法。

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还有监察、鉴证和评价。

二、审计的分类审计可以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具体表现为:(一) 审计按主体分类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1.国家审计国家审计的特征主要是在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和被审计单位上,体现了国家所有权的特征。

《审计法》规定:我国国家审计对象的实体即被审计单位是指所有作为会计单位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行政机关、国家的事业组织、国有企业、基本建设单位等。

审计对象的主要内容包括上述部门的财政预算、信贷、财务收支(负债、资产、损益)和决算,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审计署还将把审计对象延伸到中央驻香港机构和中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情况。

2.民间审计由于民间审计可以接受不同所有者委托的特征,不仅民间审计主体采取法人的形式,而且,其审计活动也是通过委托受托进行的,其被审单位依委托审计的主体的所有权性质不同而各异。

审计学 知识点总结

审计学 知识点总结

审计学知识点总结一、审计概念及任务审计是一种专业的监督和评估活动,用于评估实体的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平性,以便向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从而保持市场的正常运转。

审计的任务包括验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平性,评估风险,并提出建议改进。

二、审计职业道德审计职业道德包括保持独立性、保守秘密、诚实、不偏颇、专业行为规范等。

审计师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确保其审计活动的公正性、独立性和专业性。

三、审计流程审计流程包括评估内部控制、收集证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发表意见。

审计师需要对被审计实体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收集足够的证据,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最终发表审计意见。

四、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组织进行业务活动时为保护资产、促进经营效率及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实施的控制措施。

审计师需要评估被审计实体的内部控制,以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机和范围。

五、风险评估审计师需要对被审计实体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审计程序来减少风险的影响。

风险评估包括对实体业务和财务报告的风险、对重大账户和交易的风险的评估。

六、证据收集审计师需要收集足够的审计证据,以证实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审计证据包括检查原始凭证、确认函、国际准则下的观察、咨询专业人士等。

七、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为了获得审计证据而进行的工作,包括适当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测试、收集证据等。

审计程序需要根据实体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进行调整和设计。

八、审计意见审计意见是审计师根据审计证据对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公平性所作出的结论。

审计意见通常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等。

九、合规审计合规审计是指审计师根据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范对实体是否合法合规进行审计。

合规审计是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转和防范风险非常重要。

十、财务报告分析审计师需要对被审计实体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

财务报告分析可以帮助审计师筛选出潜在的风险领域、识别重大账户和交易、发现潜在的虚假陈述。

审计学要点

审计学要点
③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言的
④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
⑤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10、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
①以往的审计经验
②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③审计的目标,包括特定报告要求
④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⑤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1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P223
①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②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③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④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⑤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12、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①成本限制
②串通舞弊
③人为错误
④管理越权
⑤修订跟不上变化
13、在审计业务承接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对控制环境作出初步了解和评价:P238
④采取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使当年抽取的测试样本与以前有所不同
15、哪些程序可用于控制测试之中?:P274(控制测试所使用的审计程序的类型)
①询问
②观察
③检查
④重新执行
⑤穿行测试
16、控制测试的范围:
①在整个拟信赖的期间,被审计单位执行控制的频率。控制执行频率越高则控制测试范围越大。
②在所审计期间,注册会计师拟信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时间长度
②选取样本
③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
㈢评价样本结果阶段19、属性抽样的具体方法p307
①分析样本误差①固定样本量抽样
②推断总体误差②停/走抽样
③形成审计结论③发现抽样
5、分析程序: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

《审计学》全书知识点汇总

《审计学》全书知识点汇总

《审计学》全书知识点汇总同学们:为便于大家对本课程内容能够抓住重点并深刻理解,中央电大《审计学》课程组将各章重点内容提炼如下,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第一章总论一、审计的涵义审计是由独立的机构和人员,运用会计检查、财产清查等特定方法,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察、鉴证和评价,以保护其财产安全,提高其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形式。

1.审计主体审计主体具有独立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它有独立的机构和人员,而非所有者自身监督。

二是与被审主体在组织上、经济上、工作过程中(或精神上)保持独立。

独立性是审计的最基本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审计主体上得到充分体现。

2.审计客体审计客体包括审计谁,审什么内容。

对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时,着重审查评价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3.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的作用方式的特征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能产生什么功能作用,表现为审计的职能;二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发生功能作用的实现方式,表现为审计的方法。

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还有监察、鉴证和评价。

二、审计的分类审计可以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具体表现为:(一) 审计按主体分类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1.国家审计国家审计的特征主要是在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和被审计单位上,体现了国家所有权的特征。

《审计法》规定:我国国家审计对象的实体即被审计单位是指所有作为会计单位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行政机关、国家的事业组织、国有企业、基本建设单位等。

审计对象的主要内容包括上述部门的财政预算、信贷、财务收支(负债、资产、损益)和决算,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审计署还将把审计对象延伸到中央驻香港机构和中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情况。

2.民间审计由于民间审计可以接受不同所有者委托的特征,不仅民间审计主体采取法人的形式,而且,其审计活动也是通过委托受托进行的,其被审单位依委托审计的主体的所有权性质不同而各异。

审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审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审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一、审计概念和定义审计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活动,通过收集、分析和评估信息,为客户提供信心和建议。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确认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公正,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审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和标准,以确保其独立性和专业性。

二、审计职业道德审计师在履行职责时需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保持独立性,保护客户的利益,维护行业声誉。

关键的审计职业道德包括诚实、保密、独立性、专业判断和尊重客户。

三、审计准则与标准审计准则是审计过程中的指导原则,是审计员应当遵循的标准化要求。

审计标准则是对审计过程中执行操作的规定和限制。

审计准则和标准旨在确保审计过程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四、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过程是按照一定程序与方法对客户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过程。

审计程序包括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价、证据收集和分析等环节。

审计方法主要包括检查、确认、计算和比较等操作。

五、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员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向客户提供的正式书面报告,总结了审计过程的主要结论和发现。

审计报告需要清晰明了地表达审计意见,向利益相关方提供有关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合规性的评价。

六、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组织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旨在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计过程中要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确定其对财务报告真实性的保障程度。

七、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导致审计员无法准确评估财务报告真实性的各种风险因素。

审计员需要了解和评估风险,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八、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审计员在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用于支持审计意见的形成。

审计证据可以是文书形式、口头陈述、计算结果、观察等多种形式,审计员需要依据证据做出判断和评价。

九、审计技能与素质审计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会计、财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审计员还需要具备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高效完成和质量保障。

审计各章知识点总结

审计各章知识点总结

审计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审计基本概念审计是指对单位或者个体的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检查、核实、比对、分析,以评价会计报表是否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的专业活动,同时,根据审计结论,评价目标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和管理效果,客观、公正地向利益相关方提供可靠的信息。

审计的目的是发表审计意见,说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其经济业务活动的结果,以及符合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财政部门的财务制度的要求。

审计可以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由单位自设的审计机构或者职能部门进行的审计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保护企业利益。

外部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目的是向社会公众出具审计报告,为社会公众提供客观、公正、真实的财务信息。

第二章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原则,其主要作用是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和活动,为审计实施提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审计准则主要包括廉洁、独立、客观、真实、保密、审慎、勤勉等原则。

其中,廉洁是指审计师在从事审计活动中,应当恪守职业操守,不受利益干扰,独立是指审计师不受被审计单位、利益相关方或者其他利益主体的影响,客观是指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以客观的态度,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真实是指审计师应当根据客观事实和证据出具审计报告,保密是指审计师应当保守审计过程中所知悉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和资料,审慎是指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慎重行事,勤勉是指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认真尽职。

第三章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师在进行审计活动时,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的。

审计程序是审计过程的核心,它包括了整个审计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各项技术程序和规定。

审计程序是指在客观、独立、客观、真实等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审计师按照审计准则和审计规范,依据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运用审计技术和方法进行的审计活动。

审计专业有关知识点总结

审计专业有关知识点总结

审计专业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审计基础知识1. 审计的定义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对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报表和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审查、检验和核证,发表审计意见的一种专业活动。

2. 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约定俗成的、普遍适用的审计规则和要求,它是审计活动的基本依据。

审计准则包括国际审计准则(ISA)、国家审计准则和行业审计准则等。

3. 审计的目的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审查,以保证其真实、准确和完整,从而提高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

4. 审计的特点审计具有客观性、独立性、专业性、保密性和法律效力等特点。

二、内部控制1. 内部控制的定义及作用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保障资产负债表的真实和准确,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运营活动和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以及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和实施的包括组织形式、政策制度、管理权限分离等各种控制措施和程序。

2. 内部控制的要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大要素。

3. 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的过程,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方法。

4. 内部控制的完善企业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三、审计程序1. 审计程序的定义审计程序是审计师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审计的方法和步骤。

2. 审计程序的内容审计程序包括收集资料和信息、检查证据和原始凭证、进行比对和核实、进行分析和判断、形成结论和发表意见等内容。

3. 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师应结合审计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审计程序,确保审计的全面和准确。

4. 审计程序的总结审计程序的总结是审计工作的收尾工作,审计师需要对审计程序进行总结和整理,形成审计报告。

四、审计报告1. 审计报告的内容审计报告应包括审计基本情况、审计意见、审计师的责任、审计师的声明等内容。

审计学知识点整理

审计学知识点整理

审计学知识点整理引言:审计学是一门与财务管理closelyrelated的学科,它旨在对企业的财务业务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以保障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本文将系统地梳理审计学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审计学的相关概念和方法。

概述: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审计理论与实践、内部控制、审计证据、审计风险等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分别是审计学的基本概念、审计流程、内部控制与审计、审计证据与取证、以及审计风险与发现。

正文内容:一、审计学的基本概念1.审计的定义与意义2.审计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3.审计对象和审计工作的范围4.审计师的职责和要求5.国内外审计准则的制定和遵循二、审计流程1.审计计划的制定和执行2.审计程序的安排和实施3.审计组织和人员的协调与管理4.审计工作底稿和报告的编制5.审计结束后的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的发布三、内部控制与审计1.内部控制的概念与目标2.内部控制的要素和制度3.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改进4.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估5.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四、审计证据与取证1.审计证据的概念和特点2.审计证据的获得和分析3.审计证据的分类和权威性4.审计程序中的取证方法和技巧5.审计证据的使用和解释五、审计风险与发现1.审计风险的概念和分类2.审计风险的评估和管理3.审计风险与企业风险的关联4.审计调整和重要事项的披露5.审计程序中发现和处理异常事项的方法总结:本文对审计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整理和阐述。

审计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审计的基本概念、审计流程、内部控制与审计、审计证据与取证、以及审计风险与发现等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本文所列明的知识点,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审计学的理论与实践,并在日后的审计工作中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审计学重点

审计学重点

1.审计的概念和特征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它是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特定时期的财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以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监督、评价和鉴证的活动,其目的在于确定和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受托经济责任。

审计的两个基本特征: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性三种审计关系人(主体、客体、委托者)2.审计的目标审计的目标是指审查和评价审计对象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它是指导审计工作的指南。

分为总体/具体审计目标。

3.总体审计目标总体审计目标概括起来,就是指审查和评价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合理性和效益性。

4.审计的分类——按审计主体分类政府审计(指由政府审计机关执行的审计)民间审计(指由经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成立的民间审计组织所实施的审计)内部审计(指由本部门和本单位内部专职的审计机构或人员所实施的审计)5.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指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

与样本量成反比。

控制测试时:信赖不足/过度风险;实质性测试时:误受/误拒风险非抽样风险指审计人员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

6.审计风险及其构成因素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工作未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而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风险。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7.为什么说政府审计是最高层次的经济监督1)政府审计的对象决定了它是最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政府审计监督是根据法律、制度和国务院的决定,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银行信贷、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2)政府审计的地位和性质也决定了它是最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唯一目标:维护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利益)3)政府审计实施了对国民经济的全面经济监督8.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定义: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业务能力、工作规则及所负的责任等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所做的基本规定和要求。

审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汇总

审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汇总

审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汇总一、审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审计(Audit)是指对一个实体,特别是财务报表、业务活动、制度和程序等进行独立的、客观的评价和验证的过程。

审计具有检查、验证、鉴定等功能,其目的在于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审计报告,评价被审计对象的质量、真实性和合法性。

二、审计的类型1. 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是审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和验证,以确定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

2. 管理审计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运作程序、内部控制等进行全面的审核,以评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3. 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对企业的绩效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绩效核算等进行审核,以评估企业的绩效水平和业绩。

三、审计的流程1. 策划阶段在这个阶段,审计人员需要确定审计的范围、目标和计划,并制定审计程序和方法。

2. 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验证,以得出审计结论。

3. 报告阶段在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将审计结果整理成报告,明确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并向相关利益相关方做出说明。

四、审计的原则1. 独立性原则审计应当由独立的审计人员进行,不受被审计对象或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干预和影响。

2. 客观性原则审计的结论和意见应当客观、真实、公正,不受主观偏见和外部压力的影响。

3. 洞察力原则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洞察力,能够深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业务活动和风险。

五、审计的意义和作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维护企业的财务健康。

•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和管理效率,防范和发现经济犯罪行为。

•为企业的利益相关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和信誉度。

六、总结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具,对企业的发展和持续经营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审计的定义、类型、流程、原则以及意义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审计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审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经营提供有力支持。

审计学知识点完整版

审计学知识点完整版
审计范围已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并以控制测试为基础进行抽样审计;
审计报告的使用人扩大到股东、债权人、证券交易机构、税务、金融机构及潜在投资者;
审计准则开始拟定,审计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过度;
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广泛推行,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普遍提高,审计抽样广泛使用
现代审计阶段:二战后,国际资本流动带动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跨国界发展,形成一大批国际会计师事务所
(2)20世纪初期,美国最早建立“内部审计师协会”,标志着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职业开始确立
(3)国际上常采用的内部审计模式有:
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由董事会领导,向董事会报告工作,在这种设置方式下的内部审计具有很高的独
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下面的监事会或类似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的领导,通过监事会向董事会或股东
审计报告的使用人主要为企业股东;
审计的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即对有关的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周密、详尽
地逐笔审查与稽核。
由于详细审计产生于英国,故又称英国式审计
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审计迅猛发展
特点: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
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检查,判断企业信用状况;
2审计的方法: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审计对象、收集审计证据,并依据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
从而实现审计目标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
我国审计方法体系两大组成部分: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1)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按照审查书面资料的顺序划分:顺查法、逆查法
顺查法: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
会计核算处理的一般顺序如下:

审计学重点(精选5篇)

审计学重点(精选5篇)

审计学重点(精选5篇)第一篇:审计学重点审计学名词解释1、期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事项以及审计报告日后发现的事实。

2、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告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3、肯定式函证:又称正面式、积极式函证,就是债务人发出询证函,要求他证实所函证的欠款是否正确,无论对错都要求复函。

4、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如核准、授权、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及职务分工等。

5、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中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6、审计对象:是指审计监督的范围和内容。

通常把审计对象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

7、风险导向审计:是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环境和企业经营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出发,使用审计风险模型,积极采用分析程序,以制定与被审计单位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

8、监盘:是审计人员通过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对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的盘点,并进行适当抽查而取得审计证据的方法。

9、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是指审计人员出具的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反映有所保留的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简答题1、期初余额的审计程序有哪些①考虑被审计单位运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一贯性②上期财务报表由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情况下的审计程序③上期财务报表未经审计或审计结论不满意时的审计程序④考虑账户的性质和本期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风险⑤考虑期初余额对于本期财务报表的重要程度2、审计的独立性表现为哪几个方面①机构独立,审计机构应当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经济监督。

②经济独立,是指审计机构或组织的经济来源应有一定的法律规范或制度作保证,不受被审计单位的制约。

③精神独立,审计人员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作出公允、合理的评价和结论,不受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CPA教材定义——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以积极方式提出意见,增强除管理层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特指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
三、三方关系
——注册会计师对由责任方负责的财务报表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任程度。

注意: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可能是同一方,也可能不是同一方。

某些情况下,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可能来自同一企业,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就是同一方
第二章
第三章
一、审计的总体目标
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二、具体审计目标
认定——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将其(明确或隐含的表达)用于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

目标——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
程序——具体检查错报的程序
1.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1)发生:(2)完整性:(3)准确性:(4)截止:(5)分类:
2.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1)存在:(2)权利和义务:(3)完整性:(4)计价和分摊:
3.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
(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2)完整性:(3)分类和可理解性:(4)准确性和计价:
五、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
2、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履行责任
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注册会计师确认其责任的方式
注册会计师通过签署审计报告确认其责任。

六、初步业务活动
1、目的
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前,需要开展初步业务活动,确保实现以下三个目的:
(1).具备执行业务所需的独立性和能力(事务所);
(2).不存在因管理层诚信问题而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保持该项业务的意愿的事项(管理层);
(3).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对业务约定条款的误解(关系)。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本期审计业务活动开始时,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初步业务活动:(1).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2).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
(3).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

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

二、审计证据的特征
1、充分性
2、适当性(1相关性(2)可靠性
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以文件、记录形式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件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三、审计证据充分性与适当性的关系
(1).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的基本要求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是有证明力的。

(2).审计证据越适当,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越少
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也受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

(3).审计证据质量存在缺陷无法通过数量弥补
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那么注册会计师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四、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
1、风险评估程序
2、控制测试
(1).控制测试的含义
——为了获取关于控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有效性而实施的测试。

其目的是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2).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控制测试是必要的
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有关认定层次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3、实质性程序
——指用于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

(1) 细节测试
(2) 实质性分析程序——主要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用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

五、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程序
(一)检查(二) 观察(三)询问(四)函证(五) 重新计算(六) 重新执行(七) 分析程序
六、审计底稿
1、存在形式:有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

3.审计工作底稿归档期限
(1)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60天内。

(2)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业务中止后的60
天内。

4.审计工作底稿保存期限
(1)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报告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

(2)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业务中止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

5、归档期间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
在归档期间对审计工作底稿变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删除或废弃被取代的审计工作底稿;
(2).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整理和交叉索引;
(3).对审计档案归整工作的完成核对表签字认可;
(4).记录在审计报告日前获取的、与项目组相关成员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的审计证据。

第五章
一、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方法
1.基本方法
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2.选择基准
(1)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入或净资产);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
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发生的错报金额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四、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1.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3.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

六、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现代)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传统)
七、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审计证据越少;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证据越多
第六章
一、采用审计抽样的目的
——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测试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二、抽样风险
①控制测试
(1).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

(2).信赖不足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

②细节测试
(3).误受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

(4).误拒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风险。

三、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审计测试的种类影响审计效率影响审计结果
控制测试信赖不足风险信赖过度风险
样本规模越小,抽样风险越大;样本规模越大,抽样风险越小。

无论是控制测试还是细节测试,注册会计师都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

如果对总体中的所有项目都实施检查,就不存在抽样风险,此时审计风险完全由非抽样风险产生
五、分层
——将一个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金额)的抽样单元组成。

1.如果总体项目存在重大的变异性,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分层;
2.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提高审计效率。

六、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
第七章
一、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素
2.目标
(1)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一目标与管理层履行财务报告编制责任密切相关;
(2)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即经济有效地使用企业资源,以最优方式实现企业的目标;(3)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即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从事经营活动。

3.五要素
(1)控制环境;(2)风险评估过程;(3)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与沟通;(4)控制活动;(5)对控制的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