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回延安》同步学案-【轻松备课】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系列(部编版)
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845224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1.png)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熟悉作品,加强学生对诗意的感受。同时通过整体阅读和探究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
回延安——激动喜悦
回延安 忆延安——感激怀念
话延安——喜悦激动
看延安——自豪赞美
祝延安——热爱惜别
抒情特点:直白、热烈、豪迈
学后反思:
学完本课后,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考查字词的识记,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教师活动3
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做到流畅;
2.小组互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3.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直白、热烈、豪迈抒情特点。
学生活动3
朗读诗歌,小组互评
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诗歌,读出诗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直白、热烈、豪迈的情感。
教师活动4
1.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再次朗读,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再读诗歌,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三个字给每部分起个名字。
(教师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4
通读课文,掌握线索,划分结构
【修辞】夸张、拟人
【叠字】表事物、数量、情态、颜色……
【比兴】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学生活动3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回答问题,小组间进行补充,完善答案。
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
5.通过品味信天游特色语言,理解延安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二、评价任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2.《回延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2.《回延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4a7f838b307e87100f69606.png)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检测1、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羊羔羔(gāo)搂定(lǒu)白羊肚(dǔ)糜子(méi)黍类(shǔ)油馍(mó)气喘(chuǎn)眼眶(kuàng)树梢.(shāo)满窖.(jiào) 脑畔.(pàn)2、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他的《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都很有影响。
本文选自他的诗集《贺敬之诗选》。
3、写作背景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回到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于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优质讲堂(统编版)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优质讲堂(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7ac08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3.png)
第2课《回延安》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力求走进诗人内心世界,体会延安革命精神对作者一代人的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学习体会诗人浓烈的情感,并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三、教学设想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在本课的教读过程中,我打算对学生进行圈划批注法、以读促解,读中悟情法等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通过用读读、批批、品品的方法,以批注悟人物,以品读促情感,体会作者感情。
四、教学方法:1.以批注与文本对话:指导学生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阅读,品读情感。
在交流展示中自然归纳走进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看日新月异的延安城,为后面的品读打好基础。
2.以品读启发思考: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导品读,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
使学生结合文本,由粗到精,由此及彼,最终使学生既能体会“红色之都”——延安,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又建构、传承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学习基于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创作创新。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在枣园,在杨家岭,在宝塔山,雄伟的古城延安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奔向太阳一样,奔向他们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员。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2《回延安》第一课时【学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2《回延安》第一课时【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e04d20c5da50e2524d7ff1.png)
2《回延安》学案(一)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信天游”的歌曲形式、延安的历史及作者情况。
2.理解课文整体内容,反复诵读诗歌,争取背诵。
3.初步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延安:
2.信天游:
3.贺敬之:
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柳林铺.()糜.子()油馍.()黍.类()白羊肚.()脑畔.()满窑.()喘.气()延.河()打发.()
5.熟读诗歌。
三、理解内容
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再回延安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
你能否以“延安”的形式概括出诗歌每一部分的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四、尝试背诵
可以选择你喜欢的部分背诵。
五、作业早知道
1.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着找出相关的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
感。
2.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2《回延安》第二课时【学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2《回延安》第二课时【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0d8c3479563c1ec5da71f1.png)
2 《回延安》学案(二)
一、学习目标
1. 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二、品读重点语句
作者称延安为“母亲”,在阔别了10年之后,必然有许多想对母亲倾诉的情感,那么这种情感是依托哪些事物抒发出来的呢?请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细读品析。
(提示: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体会,也可以品味具体的语句所使用的修辞体会)
我的发现及感悟:
1.
2.
3.
4.
5.
三、《回延安》的写作特色
这首诗是贺敬之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请同学们找一找信天游与我们平时接触过的唐诗宋词、现代诗歌有哪些不同之处。
可以从结构、情感、语言、修辞等各方面入手分析。
我的发现:
1.
2.
四、把握主旨
《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
不混灭的真情。
同学们觉得这首诗仅仅是在赞颂延安吗?
五、作业早知道
拓展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以“我所了解的延安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日记。
第02课 回延安(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02课 回延安(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90d292a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f.png)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2.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3.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重点难点】1.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
这些人离开延安后,对延安魂牵梦绕。
若干年后,他们回到延安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体会一下这种心情。
(板书:回延安贺敬之)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2.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3.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贺敬之,生于1924年,诗人,剧作家,山东枣庄人。
1945年与丁毅联合执笔写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诗作有《放声歌唱》《十年颂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
2.了解背景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
1940年至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56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回延安》。
3.文体知识(1)课件播放:歌曲:阿宝——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信天游简介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2《回延安》备课导航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2《回延安》备课导航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fff8a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c.png)
《回延安》备课导航学习目标1.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2把握诗歌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培养爱国情操和“大我”情怀。
方法指导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感知诗歌中描绘的陕北高原的自然景象和文化景观,深入理解诗歌内。
2.高声朗读,品析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品味诗歌采用的“信天游”这一语言形式的特点。
3.通过诵读,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情感,理解诗歌主题,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基础解读题目解说“回”表明诗人重返曾经去过的某个地方。
“延安”是“回”的地点。
标题简洁通俗,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枣庄人,诗人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该剧获 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他的《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著作还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
背景资料此文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40年,16岁的贺敬之来到延安,接受红色教育,并与延安当地军民结下深厚情谊。
1956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诗人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文体常识信天游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
曲调高亢、悠长,形式自由灵活,每两句为一小节,押韵;有的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
字音识记1.重点字登时(dēng) 眼眶(kuàng) 白羊肚(dǔ) 脑畔(pàn) 一盏盏(zhǎn)2.多音字éi)糜子(pù)店铺((mí)烂(pū)铺路字形辨识铺(pù)当铺膜(mó)隔膜糜(méi)糜子炕(kàng)火炕辅(fǔ)辅助馍(mó)馍馍靡(mǐ)风靡坑(kēng)坑人词语积累几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463bd9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3.png)
2.回延安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探究信天游形式特点,理解其作用。
3.分析延安母亲形象,体会诗人深情。
4.了解信天游的发展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学工具:教案,ppt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贺敬之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回延安》。
(板书:回延安)看看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温暖记忆。
二、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yì)县(今枣庄市)人,诗人、剧作家。
1940年,16岁的贺敬之来到延安,接受延安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革命诗人,并与当地军民结下深厚情谊。
1945年抗战胜利后离开延安。
他是在延安成长的革命诗人,对延安怀有最真挚的感情。
代表诗作有《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三、写作背景1956年,贺敬之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回延安》。
四、信天游让形式自由起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请同学们浏览诗歌,观察诗歌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诗歌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两句为一节。
2.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律。
明确:节奏自由,形式活泼;节内押韵。
3.分组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
4.全读齐读诗歌。
小结: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五、信天游让内容直白起来1.朗读诗歌,思考: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①表达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②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③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
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45d6b1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d.png)
第一单元2回延安学习目标1.能记住文中的生字词;能熟读成诵;感知诗歌内容,学习诗歌中的夸张、拟人、比兴等修辞手法并能体会其作用,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革命区人民和革命事业的热爱之情,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回延安》选自,作者,山东枣庄人。
现代著名的、,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灯zhǎn 眼kuàng 油mó糜.子()脑畔.()白羊肚.手巾()3..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1)鸡毛信:(2)登时:(3)天南海北:【课内探究】一、问题探究1.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2.体会题目中“回”字的作用。
若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或“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二、语言探究。
诗人对词语的锤炼,可谓一字传神。
请分析下面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双手搂.定宝塔山。
(2)一头扑.在亲人怀……三、表现手法探究本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表达情感,找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3)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四、迁移创新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说说本文在形式上与以前学过的现代诗相比有何特点。
【课堂练习】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________。
(3)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初中语文八下一单元 2课《回延安》第2课时学案
![初中语文八下一单元 2课《回延安》第2课时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bd786f76eeaeaad1f330f9.png)
(1)“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唱和笑是人才有的行为,而这里的一条小河、一个村也能唱和笑,是诗人赋予他们已认定的情绪和行为。
(2)“红旗飘飘把手招”
这里的“飘飘”是常态,“把手招”是幻想,想象红旗有手,向“我”召唤。
(3)“延河滚滚喊‘前进’”
赋予延河以人的行为,寓意革命形势大发展。
三、答案分析见教材知识卡片。
信天游的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问题一:
诗歌使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问题二:
在本课诗歌中寻找一下运用了比兴手法的句子,并试着分析其好处。
(2)“千声万声呼唤你”
表示一次次在心里呼唤延安,“千声万声”是夸张。
(3)“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与亲人相见有很多话说,但是说“千万句”就是夸张了。
(4)“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这是说“我”要把延安看个够,想到身上生出千万的腿和眼,是极度的夸张。
(5)“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幻想能在天空自由飞翔,可以来回看望延安母亲,同样是夸张。
(3)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说“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4)先说杨家岭红旗的事,以引起下文说革命事业在延安发展的旺盛之势。
3.夸张、拟人
运用夸张的诗句:
(1)“双手搂定宝塔山”
似言宝塔山之小,“我”可以搂住。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太想回到延安了,这显然是在梦中虚幻之事。
三、知识卡片——语序要合理
第2课《回延安》学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
![第2课《回延安》学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88a6d29c8d376eeafaa3196.png)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课型阅读主备课题《回延安》教研组长签字教学副校长签字课标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带着豪迈,明快的基调朗读诗歌,能说出陕北名歌的特点2,能说出诗歌的内容,能说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学法建议【学习过程】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前三分钟分享——请分享你所收集的陕北民歌的歌词或者诗歌知人论世走进文本一、走进作者说说你所了解的作者二、文学常识阅读下列资料,勾画关键词语,说说你所获得的信息。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它是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
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
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
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
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
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朗读文章梳理思路活动:朗读文章,明内容,理思路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1、朗读课文,说说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资料补充>:理解母亲延安情怀。
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备课教案《回延安》
![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备课教案《回延安》](https://img.taocdn.com/s3/m/9f5e2a8052ea551810a687cb.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你们会想起什么呢?对,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人。
当代诗人、剧作家。
他于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诗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2.背景资料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然而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下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3.知识链接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4e3c91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7.png)
9 《木兰诗》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文,能够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并积累文言词句。
3.学会概括事件,初步掌握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4.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读音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燕.山()胡骑.()戎.机()鸣啾啾.()鸣溅溅.()朔.气()金柝.()策勋.()转.()扶将.()红妆.()著.()旧时裳.()云鬓.()帖.花黄()傍.()“乐府”这一名称始于秦代,秦代及西汉惠帝时都设有“乐府令”。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比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
“乐府”还是诗体名。
本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乐府诗的特点:1.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完整。
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
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木兰诗》和木兰:《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北方传唱的一首乐府民歌,被收入北宋郭茂倩编选的《乐府诗集》。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女扮男装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背景链接:这首诗和北魏与柔然之间所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关系。
柔然,四世纪中叶,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权,经常骚扰北魏。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407年到493年的80多年间,双方发生的大战役就有15次之多。
北魏因此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
后来又灭夏国,灭“北燕”,灭“北凉”,结束了从304年开始的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大乱,中国北部重新统一。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回延安》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回延安》教案【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1acb3d1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5.png)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回延安》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回到延安时的所见所感。
本课通过作者对延安的变化和回忆在延安的生活,展现了延安的精神风貌和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诗歌的鉴赏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课篇幅较长,内容较多,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延安的历史背景和延安精神不太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精神风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延安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原因: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延安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资料:延安的历史图片、音频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延安的图片,让学生对延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播放延安时期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把握课文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延安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解读和分析。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b267d7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2.png)
《回延安》教学设计回延安第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诗人在延安生活过,病成长为革命诗人,延安是他的第二故乡。
诗人对延安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沿岸的巨变,展望沿岸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革命年代了解不多,教学时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
同时学生也对陕西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也比较陌生,所以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和地方方言。
目标确定①感知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厚谊。
②朗读味语言,把握“信游”的形式特点和语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朗读味语言,把握“信游”的形式特点和语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扣住题目,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活动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诗人兼剧作家贺敬之,为延安写下了一首诗-《回延安)。
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推测他若干年前在延安待过。
当他再次回到延安,又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学生活动(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设计意图从革命圣地延安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比读诗歌,初探情感基调教师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
2.抽生选读诗节。
3.听读《回延安》视频朗诵,读准字音,作相应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握朗诵的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1)字音:糜子(méi) 登时(deng) 油馍(m 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2)节:轻重缓急及传递情感的不同尤其关注省略号的朗读技巧例如:(激动地)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深情地)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回延安》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难点: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学习准备】
1.查字典,给下列字词注音。
盏.()登.时()糜.子()
油馍.()脑畔.()眼眶.()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几回回:
登时:
糜子:
天南海北:
3.介绍作者及背景:
4.关于信天游:
5.有感情朗读全诗,概括每节内容,试为每节拟写小标题。
6、结合具体诗句体会第一小节动词的表达效果。
7、分析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
8、本诗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请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
(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盏(zhǎn )登时(dēng)糜子(méi)
油馍(mó)脑畔(pàn)眼眶(kuàng)
2.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登时:立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3.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
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
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写成本诗。
4.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节内押韵。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5. 示例:(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6.示例:一个“跳”字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7.运用了比兴手法。
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8.示例:海,给了鱼儿一片深邃的碧波;鱼儿,给了海一片生机。
大地,给了树木成长的润土;树木,也
回馈大地一片阴凉。
天空,给了鸟儿自由翱翔的空间,鸟儿,也回赠天空一片快乐。
自然,给了人类天地万物的恩赐;人类,也要给予自然一片感恩。
(以海与鱼儿,大地与树木,天空与鸟儿相互给予、和谐共存的关系起兴,自然引出人应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