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回延安》同步学案-【轻松备课】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系列(部编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教案

教案:《回延安》

教材分析:

《回延安》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长征途中,杨昌济和新娘柳如是重逢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人们逆流而上,顽强地生存和思想的力量,弘扬了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之情,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理解并记忆课文内容,熟练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法。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

2.培养学生记叙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10分钟)

1.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2.通过引入课文《回延安》的标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预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二、阅读理解(30分钟)

1.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细节。

2.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测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和记忆。

a.长征途中,杨昌济和新娘在多大地方重逢?

b.为什么杨昌济能够认出新娘来?

c.杨昌济和新娘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d.通过杨昌济和新娘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了什么?

三、词汇学习(20分钟)

1.教师出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词汇,让学生解释其词义,并进行讲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词语练习,以巩固所学词汇的记忆。

a.同学们,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杨昌济用来形容新娘的词语吗?

b.那么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表达杨昌济内心情感的词语吗?

四、写作练习(30分钟)

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学案

回延安

【课文背景知识】

贺敬之(1924—),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入鲁艺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协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曾任《剧本》月刊和《诗刊》编委等职。主要创作有歌剧《白毛女》(集体创作)、著名诗篇《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等。粉碎“四人帮”后,发表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

【字词综合运用】

1.字音

糜子méi 峄 yì

2.方言词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本诗中的“几根根”、“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是这个意思。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本文五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难点: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升华过程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时,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知识延伸检索】

什么是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类曲调的总称,一般是两句一节,短的只有一节,长的接连数十节,每节单独押韵,也可许多节押同样的韵;句子以七言为基础,可长可短,灵活自如。

【课文阅读指导】

这是一首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诗。诗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叙事线索: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一条是感情线索:激动——感激——真挚——喜悦。阅读时,要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新诗,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情真意切,明白晓畅。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2.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力量;

3.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课前准备】

欣赏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相关视频,了解陕北风土民情。

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圣地延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情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请学生欣赏“信天游”歌词,谈一谈信天游。

小结“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贺敬之:(学生查找和交流作者的经历成就,能更好的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

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yì)县人(今山东台儿庄)。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导学案(含练习)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导学案(含练习)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寒假导学

八年级语文(下册)

《回延安》导学案

【学习任务】

1.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3.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4.体会诗中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1.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间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白羊肚.()柳林铺.()羊羔.()糜.子( )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二课回延安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二课回延安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二

课回延安

2.回延安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 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相关链接】

1、理解作者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 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 1 956 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从 1 940 年至 1 946 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 1 956 年,在久别 1 0 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在陕北它叫“信天

游” ,又称“顺天游” “小曲子”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根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信天游的节奏大都非常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间隔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上下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暴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安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尝试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延安》是一首用民歌体形式写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贺敬之的激情。

二、作者介绍

贺敬之(1924一),当代诗人、剧作家。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贺敬之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建国后他的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朝阳花开》《乡村之夜》等诗集。

三、背景资料

《回延安》作于1956年,当时诗人贺敬之回到曾经生活过6年,但又阔别10年的延安,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自己回到延安的所见、所忆、所感,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四、主题总结

《回延安》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10年重回母亲延安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之后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五、问题探究

1.《回延安》中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的情境更加突出、鲜明,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试举例分析。

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

同学们好,提到贺敬之这个名字。可能大家觉得非常陌生。可是在半个世纪以前,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那今天的课,我们就从了解贺敬之开始。

介绍作者: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和剧作家。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那么,什么是信天游呢?

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其真意,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略同。

环节二、积累字词

1、朗读下列词语,

2、解释下列词语。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件上的内容,加深印象。

环节三、明确核心问题

诗言志,诗歌是用来传情达意的,作者这这首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这是本节课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们将通过以下三个问题逐步解决。

1、本首诗共五章,每一章写了什么?

2、五章之间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3、本首诗歌采用信天游的形式有什么特点?

第02课 回延安(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02课 回延安(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2.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3.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重点难点】

1.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这些人离开延安后,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回到延安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体会一下这种心情。

(板书:回延安贺敬之)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了解作者,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2.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3.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课件展示:

1.了解作者

贺敬之,生于1924年,诗人,剧作家,山东枣庄人。1945年与丁毅联合执笔写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诗作有《放声歌唱》《十年颂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

2.了解背景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1940年至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6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回延安》。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课《回延安》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课《回延安》精品教案

《回延安》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回延安》是部编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讲述民风民俗文化,醉人的社戏、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回味悠长的灯笼等,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各有特色。

捧读贺敬之的《回延安》,诗人以“回”字切题(诗人想延安——回延安——想再回延安),诗作内容丰富,从诗中场景精选后点染式呈现(翻过宝塔山,趟过延河水,走进老乡家,再看延安城),同时以大量笔墨书写激情(喜极而泣,热情淳朴的延安人)、喜情(欣喜若狂,日新月异的延安城)、豪情(豪情万丈,永不磨灭的延安魂),一个“情”字贯穿全诗。

同时,作为有志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贺敬之在借鉴了“信天游”这种地方民间文艺口语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与创新,将以描写男女情感居多的信天游,升华为采用陕北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如:《回延安》《南泥湾》,歌颂勤劳的老区人民,歌颂日新月异的延安变化,歌颂火热的革命浪潮,情真意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红色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三、教学目标

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揣摩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和品读情感上下功夫,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2、《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3.初步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延安在中华民族的现代史上曾经写下了辉煌的一页。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曾在延安生活和学习了近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2、写作背景。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萌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诗作《回延安》和散文《重回母亲的怀抱——回延安》。

三、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形式,它曲调朴素、高亢、悠长,常为两句一节,情感抒发热烈、饱满。

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同步学案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同步学案导学案

《回延安》活动版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背景。

(1)作者作品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3)了解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2.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教案

2 回延安

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2.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2课预习卡

第1课时

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祖国幅员辽阔,上节课我们在江南“看社戏”,感受水乡的自然美、故事美、人情美,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陕北延安听一段真情表白。让我们随诗人贺敬之一起“回延安”,去重温那段激情岁月!

(板书文题)

二、披文入情

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思考:《回延安》写了什么内容?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

要求:

①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

②了解诗歌的内容;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教材P14“思考探究”一)。

③可运用圈点批注法归纳内容;给读懂的内容、精彩的语段、存在的疑惑等写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巡视间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找出全诗围绕“回”延安展开。

(2)全班交流。

①交流易错字词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词句。

②交流批注内容,讨论、明确诗歌大意。要求:语言表达力求精准。

师: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第一部分:写重返延安、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和喜悦。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第二层写延安亲人欢迎场面热烈,诗人竟然喜悦、激动得说不出话。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写变化之大,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导学案含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导学案含答案

2 回延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_______。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糜.子()气喘.()黍.类()油膜..()整体感知:

3. 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4. 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5. 诗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6. 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修辞手法:

7. 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 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分析情感:

9. 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艺术特点:

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 夸张手法的运用。

拓展延伸: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导学案和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导学案和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导学案和同步练习

2.《回延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目标导学:

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1946年,诗人离开延安,195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诗的音乐性,且具有联想丰富,奔放热烈的特点。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备课教案《回延安》

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备课教案《回延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你们会想起什么呢?对,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人。当代诗人、剧作家。他于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主要诗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2.背景资料

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然而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下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初中八年级语文《回延安》第一课时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回延安》第一课时教案

《回延安》第一课时教案

.

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中提到第四学段的阅读需要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建议中写到:“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并潜移默化渗透于日常教学。从中可以看出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感知的重要性。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俗为主题,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民俗的意义与价值,增进对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同时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回延安》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土气息的意象,也要融入革命传统教育,理解其中的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抒情诗;

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概括各局部主要内容,梳理全诗抒情线索和脉络;

结合诗人经历、诗歌背景,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教学重点

结合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各节要点,并整体梳理和把握全诗抒情线索、脉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厚感情,进一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激发爱国热情。

一、课程导入——感知陕北,初识延安

(一)歌曲及图片导入

课程开始前,以热烈欢快、高亢悠扬的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导入,感受陕北风情,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简单介绍延安,引出本文主题,激发学生了解作者对延安特殊情感的好奇心。

(二)知人论世

简要介绍贺敬之的经历和作品。

二、朗读诗歌——概括内容,初感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回延安》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难点: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学习准备】

1.查字典,给下列字词注音。

盏.()登.时()糜.子()

油馍.()脑畔.()眼眶.()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几回回:

登时:

糜子:

天南海北:

3.介绍作者及背景:

4.关于信天游:

5.有感情朗读全诗,概括每节内容,试为每节拟写小标题。

6、结合具体诗句体会第一小节动词的表达效果。

7、分析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8、本诗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请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盏(zhǎn )登时(dēng)糜子(méi)

油馍(mó)脑畔(pàn)眼眶(kuàng)

2.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登时:立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3.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作者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写成本诗。

4.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节内押韵。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5. 示例:(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6.示例:一个“跳”字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7.运用了比兴手法。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8.示例:海,给了鱼儿一片深邃的碧波;鱼儿,给了海一片生机。大地,给了树木成长的润土;树木,也

回馈大地一片阴凉。天空,给了鸟儿自由翱翔的空间,鸟儿,也回赠天空一片快乐。自然,给了人类天地万物的恩赐;人类,也要给予自然一片感恩。(以海与鱼儿,大地与树木,天空与鸟儿相互给予、和谐共存的关系起兴,自然引出人应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